推荐序
找回自己的声音 他们都没有想到他会死。他当时住的医院离家里有段距离,而且正躺在加护病房里,他们虽然知道他病的很重,却不认为他没多久就会撒手人寰,来看他之前也都以为他至少会暂时好转。但当他们走进病房之后,立刻就明白他快死了。看到他的痛苦挣扎,使爱他的这群人意识到医疗介入只是推延那无可避免的时辰罢了。
不仅如此,强迫他唿吸的机器阻隔了他与家人的交流。若没有护士在场告诉家属他再也无法痊癒,现在所做的只是徒增痛苦的话,他到死之前都将无法与家人有任何互动。护士的介入改变了治疗的方向,代表他终于可以感受到家人的爱,让家人为他祷告,并且知道自己不会孤独死去。不久之后,他就在见证他活出基督徒生命的众人环绕之下离开了人世。
我当时也在场见证了他的死,且就在那不久后,我就受邀为《谈论死亡》写序。仔细读过这本书之后,加上我之前所见证的经验,我不得不肯定这本书的重要性。很多时候我们确实不知道与人讨论临终和死亡的议题时应说些什么,死亡使我们口拙,并常常陷入沉默。虽然沉默的意谓深长也能成为一种祷告,但大多数环绕在死亡周围的沉默,不过是连我们也无法断定真伪的老生常谈。我们尝试说「他已经去到更好的地方了」来安慰人时,也同时拒绝了真实面对死亡本身。
透过本书作者近距离记录临终牧师的生命,我们发现基督徒似乎已经丧失与他人「谈论死亡」的能力。基督活着并从死里复活的故事是影响我们生命与死亡最重要的故事,但现在似乎已无处可寻。我赞成作者在书中提出的主张,他们认为死亡成为医学界的俘虏,是基督徒失去谈论死亡的能力的原因之一。当我们选择另一种看起来更可靠的方式时,常会导致教会无法讲出临终的人所经历到的过程与内容。但是,我们也不该因此将矛头指向医学界,如同书中作者清楚指出,基督徒失去能帮助教会谈论死亡的故事,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举个简单又重要的问题作为例子:丧礼应该在哪里举行?如同作者所言,这不是一本讨论丧礼的书,然而,丧礼的举行往往能反映出我们是否知道如何谈论死亡。我一开始提到的那个过世的人,他曾说过希望在殡仪馆举行丧礼,那里仪式较为精简,但无从作为他多年来固定参加聚会的证明。不知何故,教会并未教导他意识到受洗与死亡之间的关系,因此参加他丧礼的人比较不像会众,反而像是观众。
或许我对于受洗与丧礼之间的关系特别敏感,这与我们教会的做法有关。我们教会里有个十架形状的洗礼台,能容纳小孩和大人。会友过世时,我们会在告别式前一天将棺材放在洗礼台上,一直到丧礼开始之前都彻夜轮流守夜,陪在死去的弟兄姊妹身旁。洗礼与丧礼之间关系的确立,使教会能相当成功地提及死亡话题。
我并非意指这间教会所做的绝对正确,只是特别指出一个事实:一个显示洗礼与死亡之间关系的小小动作,竟能变成教会的重要特色。这简单的动作好像就释放出某种说话的能力,对于作者而言,这正是想要分享死亡的真相的人所迫切需要的能力。如同作者书中所说,耶稣的死意谓着基督徒能透过某个人死亡的故事,来与其他人谈论我们的临终议题。因此,成为懂得如何谈论死亡的子民,极可能是这世代的基督徒最重要的见证之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主张哀哭的诗歌是帮助我们形塑死亡经验的资源。作者适当地与那些将临终视为属灵经验的人拉开距离,利用亚瑟‧麦吉尔(Arthur McGill)探讨死亡的大作指出,我们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死亡经验,但我们要意识到自己必须借由死去来发现真正的自我。换句话说,我们虽然可以适当地为死亡哀伤恸哭,但也要因着死亡为新生命欢欣庆贺。
我们非常需要读这本书,并希望会众与神学院师生广泛研读这本着作。我们必须学会如何谈论死亡,而这本书能帮助我们重新成为学习靠着死在十架上的那位来说话,以便找回自己的声音。
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