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死亡:在临终议题上重寻教会的声音

谈论死亡:在临终议题上重寻教会的声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Fred Craddock, Dale Goldsmith, Joy V. Goldsmith
图书标签:
  • 死亡
  • 临终关怀
  • 教会
  • 神学
  • 伦理学
  • 信仰
  • 灵性
  • 丧失
  • 慰问
  • 基督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当今这个强调医治、得胜、成功的世界,死亡是一个格格不入、人人回避的话题。因为大家都假装死亡不会发生,使得许多长辈及牧者在孤寂之中独自面对临终,无法跟所爱的人好好道别。本书以十间有在职牧师过世的教会,因会众完全否认死亡,而带给教会悲惨结局的故事拉开序幕,探讨教会如何因屈从世俗的观点而丧失了「谈论死亡」的能力。
本书重新探讨基督徒面对死亡应该宣讲的故事,那是全新且充满盼望的意义之故事。作者以系统性的神学探讨与基督论述来介绍死亡神学,并辅以实际案例,提供一套评判何为妥善临终的圣经架构准则。针对教会内部如何沟通临终议题,本书也提供简短实用的对策。我们深信,成为懂得如何谈论死亡的子民,是这世代的基督徒最重要的见证之一。

名人推荐

  「我们非常需要读这本书,并希望会众与神学院师生广泛研读这本着作。我们必须学会如何谈论死亡,而这本书能帮助我们重新学习靠着死在十架上的那位来说话,以便找回自己的声音。」──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 着名基督教伦理学家

  「《谈论死亡》这本书,可说是关于教会如何帮助临终病人的一项质性研究报告……教会对临终者的关怀没有一套可以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公式。我们只能经由一次又一次的面对、学习、经历,总是靠主的恩典,才能讨主喜悦,对临终者有真实的祝福与利益。」──张宰金  中华福音神学院教牧学退休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弗雷德‧喀达克(Fred Craddock)


  菲德毕尔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博士,是享誉盛名的讲道家与作者。
  《新闻週刊》(Newsweek)曾推崇他为英语世界十二位最有能力的讲道家之一。

戴尔‧金史密斯(Dale Goldsmith)

  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博士,曾任教于麦弗森学院(McPherson College)与墨西哥浸信会神学院(Baptist Seminary of Mexico)。

乔依‧金史密斯(Joy V. Goldsmith)

  奥克荷马大学(University of Oklahoma)博士,杨哈利斯学院(Young Harris College)沟通学副教授及主任。

图书目录

推荐序1  找回自己的声音/侯活士
推荐序2  教会如何关顾临终病人/张宰金
前言
绪论
第1章  临终的牧师:不能说的祕密
第2章  受害者有了,故事却错了?
第3章  耶稣基督:主掌管活人与死人,也掌管临终的人
第4章  耶稣的死带来的影响
第5章  该向临终的人说些什么?
第6章  传讲死亡与临终的信息
第7章  以信心面对临终:如云彩般环绕的一小群见证人
第8章  善终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找回自己的声音

   
  他们都没有想到他会死。他当时住的医院离家里有段距离,而且正躺在加护病房里,他们虽然知道他病的很重,却不认为他没多久就会撒手人寰,来看他之前也都以为他至少会暂时好转。但当他们走进病房之后,立刻就明白他快死了。看到他的痛苦挣扎,使爱他的这群人意识到医疗介入只是推延那无可避免的时辰罢了。
   
  不仅如此,强迫他唿吸的机器阻隔了他与家人的交流。若没有护士在场告诉家属他再也无法痊癒,现在所做的只是徒增痛苦的话,他到死之前都将无法与家人有任何互动。护士的介入改变了治疗的方向,代表他终于可以感受到家人的爱,让家人为他祷告,并且知道自己不会孤独死去。不久之后,他就在见证他活出基督徒生命的众人环绕之下离开了人世。
   
  我当时也在场见证了他的死,且就在那不久后,我就受邀为《谈论死亡》写序。仔细读过这本书之后,加上我之前所见证的经验,我不得不肯定这本书的重要性。很多时候我们确实不知道与人讨论临终和死亡的议题时应说些什么,死亡使我们口拙,并常常陷入沉默。虽然沉默的意谓深长也能成为一种祷告,但大多数环绕在死亡周围的沉默,不过是连我们也无法断定真伪的老生常谈。我们尝试说「他已经去到更好的地方了」来安慰人时,也同时拒绝了真实面对死亡本身。
   
  透过本书作者近距离记录临终牧师的生命,我们发现基督徒似乎已经丧失与他人「谈论死亡」的能力。基督活着并从死里复活的故事是影响我们生命与死亡最重要的故事,但现在似乎已无处可寻。我赞成作者在书中提出的主张,他们认为死亡成为医学界的俘虏,是基督徒失去谈论死亡的能力的原因之一。当我们选择另一种看起来更可靠的方式时,常会导致教会无法讲出临终的人所经历到的过程与内容。但是,我们也不该因此将矛头指向医学界,如同书中作者清楚指出,基督徒失去能帮助教会谈论死亡的故事,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举个简单又重要的问题作为例子:丧礼应该在哪里举行?如同作者所言,这不是一本讨论丧礼的书,然而,丧礼的举行往往能反映出我们是否知道如何谈论死亡。我一开始提到的那个过世的人,他曾说过希望在殡仪馆举行丧礼,那里仪式较为精简,但无从作为他多年来固定参加聚会的证明。不知何故,教会并未教导他意识到受洗与死亡之间的关系,因此参加他丧礼的人比较不像会众,反而像是观众。
   
  或许我对于受洗与丧礼之间的关系特别敏感,这与我们教会的做法有关。我们教会里有个十架形状的洗礼台,能容纳小孩和大人。会友过世时,我们会在告别式前一天将棺材放在洗礼台上,一直到丧礼开始之前都彻夜轮流守夜,陪在死去的弟兄姊妹身旁。洗礼与丧礼之间关系的确立,使教会能相当成功地提及死亡话题。
   
  我并非意指这间教会所做的绝对正确,只是特别指出一个事实:一个显示洗礼与死亡之间关系的小小动作,竟能变成教会的重要特色。这简单的动作好像就释放出某种说话的能力,对于作者而言,这正是想要分享死亡的真相的人所迫切需要的能力。如同作者书中所说,耶稣的死意谓着基督徒能透过某个人死亡的故事,来与其他人谈论我们的临终议题。因此,成为懂得如何谈论死亡的子民,极可能是这世代的基督徒最重要的见证之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主张哀哭的诗歌是帮助我们形塑死亡经验的资源。作者适当地与那些将临终视为属灵经验的人拉开距离,利用亚瑟‧麦吉尔(Arthur McGill)探讨死亡的大作指出,我们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死亡经验,但我们要意识到自己必须借由死去来发现真正的自我。换句话说,我们虽然可以适当地为死亡哀伤恸哭,但也要因着死亡为新生命欢欣庆贺。
 
  我们非常需要读这本书,并希望会众与神学院师生广泛研读这本着作。我们必须学会如何谈论死亡,而这本书能帮助我们重新成为学习靠着死在十架上的那位来说话,以便找回自己的声音。

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

图书试读

第一课,与临终的人交谈时应避免……
   
耶稣透过更多具体的例子,教导我们交流死亡议题的功课。有些是我们能在适当时机运用的正面教材,有些是负面教材,使我们明白谈论死亡时应避免採取哪些策略。这些例子是我们许多人经常会犯的错误,因此我们举出来当作负面教材。沟通若是无效,即使沟通的对象是即将死去的耶稣,也不会因此有帮助。
 
 例一:否认。耶稣知道死亡即将迫近之后,就明确坚定地告诉门徒他未来的命运(太十六21-23)。他将面临审判并遭到杀害,之后却要复活。我们知道耶稣吐露的信息十分清楚,绝不可能有错,这绝对是「忧喜参半的消息」,坏消息是耶稣即将受死,但即将复活却是出人意外的天大好消息。
   
尽管有复活的应许,然而耶稣的大弟子彼得却似乎只听到坏消息,所以劝了耶稣。我们虽然不知道他确切说了什么,但他的意思很清楚:我不喜欢你所说的话,我希望你改变想法,更正面,不要留着这些负面念头。
 
我们可以理解彼得对耶稣的担忧(即便彼得一定早已清楚耶稣因得罪当局所遭惹的麻烦,也知道他们随时可能会除掉他),但你不能禁止即将死去的人讨论死亡,耶稣的回应是严厉地训斥彼得:「撒但,退到我后面去!你是我的绊脚石,因为你不考虑神的意思,只考虑人的意思。」(太十六23)他或许还可以多说这句:「我想要讨论这个议题,也希望你能接受事实。」
 
例二:无法同在。最后的晚餐结束之后,耶稣知道自己即将遭到逮捕,所以带着门徒来到客西马尼园为这件事祷告。他坦承「心里非常忧伤」(太二十六38),并要求门徒在他去祷告时与他一同警醒,因此他们与他同去。我们不知道门徒是否听见耶稣的祷告,但他们若听见他的祷文,必会感到相当吃惊,因为耶稣说:「我父啊!如果可以,求你撤去此杯。」(太二十六39上)他并不想要自己所预见的那样死去。但或许门徒并未听见他的祷告,因为他们睡着了。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