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思维模式:组织的决策分析与发展

全方位思维模式:组织的决策分析与发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思维模式
  • 决策分析
  • 组织发展
  • 战略管理
  • 系统思考
  • 商业分析
  • 领导力
  • 问题解决
  • 管理学
  • 创新思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决策分析与模拟对于一个组织机构、企业乃至于政府制订政策都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议题。因为这些营利或非营利机构成立时,有其宗旨与理想,该组织机构的管理决策当局会规划相关策略、政策,以满足短、中、长期的具体目标,以达到其理想愿景。然而面对环境因素瞬息万变,「如何制订好的决策?」便成为所有高阶管理者的第一个挑战。其次是「要如何评估决策或政策的效果呢?」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不揣愚陋地鼓起勇气尝试写出这样的一本书,愿作为抛砖引玉之效。

  本书有别于一般决策或策略管理的书籍。主要是它以系统的观点 (Systems View) 来看问题,再作分析;换言之,系统观即是以宏观的角度来定义、分析问题,以提出有效率且治本治标的对策与行动。因此分析的方法论吾人特别以系统思考 (Systems Thinking) 与系统动态学 (System Dynamics) 为主。理由有二:第一、两者都是以整体观来定义问题,符合高阶主管的世界观与需求;第二、系统动态学是系统方法学派的一门方法论,可以借由电脑进行相关决策的动态模拟,可以评估决策的效果,是当代管理科学的主要模拟方法之一,它的出现,使得复杂的管理问题可以如同自然科学一样,可以进行实验模拟因果关系。
 
好的,这是一份根据您的要求撰写的图书简介,主题为《全方位思维模式:组织的决策分析与发展》,但内容聚焦于其他主题,避免提及原书内容,并力求自然流畅。 --- 图书名称: 《跨越鸿沟:现代企业战略转型与适应性管理》 图书简介: 在当前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企业面临的挑战已不再是简单的市场竞争,而是系统性的生存与演化压力。传统线性增长模式正逐渐失效,取而代之的是对快速适应能力、深度创新以及复杂系统理解的迫切需求。《跨越鸿沟:现代企业战略转型与适应性管理》深入探讨了企业如何在颠覆性变革浪潮中,构建起具备韧性和前瞻性的组织结构与运营体系。 本书的核心观点在于,成功的企业不再是依靠对既有优势的巩固,而是取决于其捕捉新兴机会和有效化解潜在危机的能力。我们摒弃了僵化的年度战略规划,转而推崇一种动态的、持续进化的管理哲学。全书分为四个相互关联的部分,层层递进地解析了实现有效转型的关键要素。 第一部分:认清变革的“新常态” 本部分首先对当前宏观经济、技术和社会趋势进行了细致的描摹。我们分析了诸如数字化转型加速、供应链韧性重塑、以及人才结构演变等关键议题。重点讨论了“黑天鹅”与“灰犀牛”事件对组织惯性思维的冲击,并提出了如何建立一套早期预警机制,以确保管理层能够及时捕捉到预示结构性变化的微弱信号。内容涵盖了情景规划的现代应用,强调思维模式从“预测未来”向“准备应对多种未来”的转变。我们详细阐述了技术采纳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战略重点,特别是对于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企业应如何进行审慎的试点与规模化部署。 第二部分:重塑组织结构与文化 战略的落地,最终依赖于组织的骨架与血液。本书深入剖析了如何打破传统职能壁垒,构建更加扁平化、敏捷化的组织架构。我们着重介绍了“网络化协作模型”的构建方法,探讨了如何通过赋权和去中心化的决策机制,提升前端团队的响应速度。文化层面,本书强调了“心理安全感”在促进创新和开放式沟通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多个案例分析,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领导力的转变——从指挥控制型转向服务支持型——来培育一种鼓励试错、容忍失败并从中学习的文化。特别关注了跨文化团队的整合策略,以及在远程和混合工作模式下,如何维持高水平的协同效率与文化凝聚力。 第三部分:驱动持续创新的引擎 创新不再是孤立的研发部门的责任,而是贯穿于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本部分聚焦于构建一个持续产生、筛选和孵化创意的机制。我们详细介绍了“双速组织”的理论框架,即在保护核心业务稳健运营的同时,如何为探索性创新提供空间和资源。内容深入到创新组合管理的实践,包括如何平衡渐进式创新(提升现有产品效率)与颠覆式创新(开辟全新市场)。此外,本书探讨了外部生态系统的力量,阐述了企业如何有效地进行开放式创新,通过与初创公司、学术界及行业伙伴的战略联盟,快速获取外部知识和技术,从而缩短创新周期,降低研发成本。 第四部分:适应性战略的实施与衡量 战略的有效性需要通过一套与时俱进的衡量体系来检验。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传统的KPI体系在衡量复杂转型过程中的局限性。我们提出了“适应性指标集”,该指标集不仅关注财务绩效,更侧重于衡量组织的学习速度、敏捷度以及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内容详述了如何将战略目标与日常运营紧密挂钩,通过循环反馈机制(Build-Measure-Learn的深化应用)确保战略的实时校准。最后的章节着眼于变革的持久性,强调领导者必须将适应性思维内化为企业的“本能反应”,确保企业能够在未知的未来中,持续保持其竞争优势。 《跨越鸿沟》不仅仅是一本管理理论的集合,它是一本实操指南,旨在帮助企业高管、战略规划师和业务线负责人,掌握在不确定性中航行的工具和心法。阅读本书,您将获得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以指导您的组织完成从僵化到灵活、从反应到预判的深刻蜕变。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萧志同


  籍贯:民国57年次,台湾省彰化县人。

  学历:省立彰化高中毕业、东海大学经济学系学士、国立中央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硕士、国立交通大学管理科学系博士。

  经历:
  1.东海大学经济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兼产业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英国HULL大学系统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及管理学院海外院士。
  2.工研院企划处工业经济研究中心、机械所市场部副研究员。
  3.工研院资讯中心、机械所,产经中心兼任研究员、顾问、产业论坛期刊执行编辑、主编;中华系统动力学学会理事及系统思考与管理期刊主编;台湾能源期刊筹划 ( 暨能源产业领域主编 );净律教育学会会长等。
  4.曾任教于国立交通大学管理科学系,国立台中教育大学谘商与应用心理学系,逢甲大学商学研究所博士班,中山医学大学医管系、医研所,大叶大学资管系,国立勤益科技大学企管系,大华技术学院资管系等大专院校。

  专书:
  1.「快乐人生」,净律教育学会,和裕出版社,台南,2008。
  2.「行销资讯系统」,东华书局,台北,2007。
  3.「科技管理——产业论坛」,东华书局,台北,2007。
  4.「决策分析与模拟」,东华书局,台北,2010。
  5.「全方位思维模式」,东华书局,台北,2016。

戴俞萱

  籍贯:民国62年次,台湾省台北县人。

  学历:大华技术学院资讯管理系、华梵大学资讯管理研究所硕士。

  经历:
  1.工研院行销传播处副管理师。
  2.工研院产经中心副研究员、产业论坛期刊执行编辑。
  3.台湾国际专案管理师协会新竹分会财务长。

  证照:
  1.Google Analytics Individual Qualification (CAwIQ) 。
  2.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国际专案管理师。

  专书:
  1.2015台湾产业发展与科技整合计画专题报告,2008。
  2.世次代产业与科技整合先期推动计画专题报告,2005。
  3.两岸汽车产业互动之探讨专题报告,2004。
  4.大陆汽车产业发展趋势探讨专题报告,2003。
  5.YAMAHA 2010台湾机车产业预测专题报告,2002。
  6.电动机车厂商经营策略之研究专题报告,2000。

柳淑芬

  籍贯:民国70年次,台湾省屏东县人。

  学历:大华技术学院资讯管理系、大叶大学资讯管理学系硕士班毕业。

  经历:
  1.工研院产业经济与趋势研究中心 (IEK) 研究人员。
  2.产业与管理论坛期刊执行编辑。
  3.台湾国际专案管理师协会总会理事与新竹分会会长。

  证照: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国际专案管理师。

  专书:
  1.现行产学合作法规问题分析与调适建议专题报告,2015。
  2.新竹县产业发展政策与计画专题报告,2014。
  3.农业智慧财产权议题研析专题报告,2013。
  4.桃园县产业发展策略专题报告,2012。
 

图书目录

序 言
施振荣先生序(宏基集团创办人)
史钦泰先生序(清华大学科技学院院长)
李钟熙先生序(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邱英雄先生序(诠力科技公司董事长)
原 序

第1 篇 何谓系统思考
第1 章 绪论
第2 章 现代经济社会问题的本质与系统思考
第3 章 产业分析方法论比较:产业经济与系统动态学
第4 章 产业资讯系统

第2 篇 厂商、市场与产业组织行为模拟
第5 章 建构台湾汽车区域经销商获利模式
第6 章 台湾汽车润滑油灰色市场结构探讨
第7 章 新兴工业化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模式——以台湾为例
第8 章 台湾行动电话系统产业发展之动态模式

第3 篇 高科技、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分析
第9 章 台湾大型TFL-LCD 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10 章 台湾中草药产业发展结构动态模型
第11 章 台湾太阳光电产业发展趋势
第12 章 台湾DRAM 产业发展之兴衰
 
第4 篇 观光、运动产业之管理决策分析
第13 章 台湾国际商务旅馆发展模式分析
第14 章 博物馆长期客户满意度之动态模型建构:以科博馆为例
第15 章 台湾跆拳道运动发展之成功模式
第16 章 台湾职业棒球发展之动态模式

第5 篇 人口老化、少子化之长期照顾与教育政策分析
第17 章 台湾长期照顾机构发展模式之研究
第18 章 台湾老人住宅产业发展模式探讨
第19 章 台湾小学教育财务系统动态模式建构
第20 章 台湾小学师资供需动态模式之研究
第21 章 台湾中等教育英语师资供需失衡动态模拟
第22 章 系统思考方法在台湾的发展回顾

附录A 系统动态学研究的步骤与符号说明
附录B 系统思考、系统动态学课程上课心得
附录C 台湾公共议题的系统观
参考文献
名词索引

作者简介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全方位思維模式:組織的決策分析與發展》這本書,我最感興趣的部分是「全方位思維模式」的建構。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做出不理想的決策,是因為我們的思考方式太過單一,或是太過僵化。比如,我們可能只從成本的角度去思考,卻忽略了品牌形象或客戶體驗的重要性;也可能只從短期的利益去盤算,卻忘了長遠的發展潛力。所以,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導我跳脫出原有的思維框架,從更廣闊、更立體的角度來審視問題。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能夠訓練我們「多角度思考」的方法,例如如何運用類比、類推,從不同的領域汲取靈感;或者如何在分析時,同時考慮到不同的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和立場。更進一步,我也希望書中能探討到,如何將這種「全方位思維模式」內化到個人的習慣中,並進而影響整個組織的文化,讓「全面性考量」成為一種組織DNA。這聽起來有點像是在談論一種「軟實力」的養成,但其背後卻蘊含著強大的決策效能。我非常期待能夠從這本書中,找到一些具體的練習和方法,來提升自己的思維層次。

评分

最近在書店閒晃時,意外發現這本《全方位思維模式:組織的決策分析與發展》,光是書名就讓我覺得很有份量,而且「全方位」、「思維模式」、「決策分析」、「組織發展」這些關鍵字,都戳中了我在工作上常遇到的痛點。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問題的根源不在於能力不足,而是思維上的框架出了問題,就像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世界,自然會錯失很多機會,或是做出錯誤的判斷。尤其是在快速變動的商業環境中,如果領導者或團隊的思維模式還停留在過去,那就像是開著老爺車去跑 F1 賽道,根本無法跟上節奏。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從哪些角度切入,來解析組織該如何建構更有效率、更具前瞻性的決策模式。是從心理學、管理學、還是經濟學的角度出發?有沒有實際的案例可以參考?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方法論,而不是空泛的理論,讓我在面對複雜的組織問題時,能夠有更清晰的思路和更紮實的依據來進行分析與決策。這本書的封面設計也蠻沉穩大器的,感覺是那種可以放在書架上,隨時拿出來翻閱、沉澱思考的類型,希望內容也能像它的外觀一樣,紮實且引人入勝。

评分

「組織的決策分析與發展」這幾個詞,讓我覺得這本書的應用範圍相當廣泛,不只對高階管理者有幫助,對於一些正在創業的新創團隊,或是想在現有組織中推動變革的基層幹部,都應該能提供一些啟發。我最近觀察到,很多成功的企業,不只是產品或服務做得好,更重要的是它們背後有一套非常穩健的決策機制。這種機制讓它們能夠在面對市場的風風雨雨時,依然能夠穩步前行,甚至逆勢成長。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到,如何建立一套能夠鼓勵創新、同時又能有效控制風險的組織文化?例如,在容錯率較低的情況下,如何鼓勵員工提出不同的想法,而不是害怕犯錯?又或者,當一個決策可能影響到整個部門甚至公司的時候,該如何組織一個跨部門的團隊,有效地進行溝通協調,並確保最終決策能夠獲得最大程度的支持?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分享一些關於「預判性決策」的內容,也就是在問題尚未發生之前,就能夠提前察覺潛在的危機或機會,並做好準備。這種能力,在現今這個充滿變數的時代,可說是越來越重要了。

评分

我平常對組織管理和策略發展類的書籍相當感興趣,所以看到《全方位思維模式:組織的決策分析與發展》時,立刻就引起了我的注意。書名中的「組織的決策分析與發展」這幾個詞,讓我覺得內容應該會相當務實,而且能夠直接應用到工作上。我特別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到一些關於「決策疲勞」或是「認知偏誤」的議題?畢竟,在現代的商業環境中,決策者每天都要面對大量的資訊和無數的選擇,很容易就會感到心力交瘁,進而影響判斷的準確性。如果書中能夠提供一些方法,讓我們能夠有效管理自己的精力,避免受到認知偏誤的影響,那將會非常有價值。此外,「組織發展」這個部分,我也相當期待。我認為一個組織的成長,關鍵在於它的決策系統是否能夠不斷地迭代和優化。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如何建立一個鼓勵學習和反饋的機制,讓組織能夠從過去的決策經驗中不斷成長?例如,如何在決策執行後,建立一套有效的追蹤和評估系統,及時發現問題並進行調整?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提供理論,更能提供一套可以落地執行的指南,幫助我提升在組織中的決策能力,並促進組織的持續發展。

评分

這本《全方位思維模式:組織的決策分析與發展》聽起來就充滿了理論的深度,尤其「決策分析」這四個字,聽起來就很專業,也很燒腦。我以前在唸書的時候,就對一些關於決策樹、貝氏定理、或是賽局理論的分析方法很感興趣,但總覺得這些東西離實際工作比較遙遠,比較像是在學術研究上會用到的。這次看到這本書,我很好奇它會不會把這些比較學術性的分析工具,轉化成更貼近企業實務的應用。例如,在面對市場不確定性高、資訊不完整的情況下,如何運用這些分析工具來降低風險?或是如何設計一套流程,讓團隊在集思廣益時,能夠有系統地收集、評估各種資訊,最終做出最優的決策?我個人一直覺得,一個好的組織,不應該只是靠直覺或經驗來做決定,而是要有數據、有邏輯、有分析的支持。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實操性的指導,例如在進行 SWOT 分析時,如何避免陷入主觀臆測,而是有更科學的驗證方法;或者在進行商業模式創新時,如何從多個角度去評估可行性,那對我來說將會是極大的幫助。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在思考問題時,不再只是停留在「我覺得…」的層次,而是能夠更有底氣地說出「根據分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