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经营与行销管理:整合观点与创新思维

文化创意产业经营与行销管理:整合观点与创新思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化创意产业
  • 创意营销
  • 行销管理
  • 产业经营
  • 整合营销
  • 创新思维
  • 文化管理
  • 品牌建设
  • 文创产品
  • 营销策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整合观点
  在本书中,加速促进「整合」这项概念,乃是主要的诉求重点之一。而不仅侷限于文化、艺术、创意、设计或影视等单一产业。文创产业之整合行销是必须研究的重点,因此,本书特别加入城市文创园区经营与行销、文创整合行销、国家文化行销、文创产业故事行销与体验行销策略、台湾地方特色文创产业等。本书为国内少见之整合理论与实务个案的文创产业经营与行销专书。

  创新思维
  本书将介绍如何应用「创新经营行销思维」于文创产业。本书介绍之创新经营行销策略可使读者有丰富的理论与实务来探索最新文创产业商业模式之运用。

  内容浅显化
  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文化创意产业经营与行销管理重要理论。共分为三篇及十五个章节,配合一学期课程之教学进度,除了适用一般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经营与设计学群,尤其适用技职体系、在职专班读者及着重实务运用者。

  教材丰富化
  除提供授课教师教学手册和投影片外,本书因应数位化时代,精心安排与各章内文相关之丰富照片,大都为笔者在国内外拍摄相关文化创意产业照片及对其经营行销的观察感受,让读者能有身历其境的感受,搭配理论学习,体验各国不同实况。

  个案、照片与文创产业三管齐下
  每章首、中、尾各有一到数篇文创产业实务个案,介绍相关之台湾或国际实务案例,以利读者了解该章内容,举例则尽量以台湾相关案例和文创产业实用性为主,亦有国际知名文创产业案例。本书「个案、照片与文创产业」三管齐下,为坊间现有文创产业教科书少见的方式。

  清晰的架构与组织导引地图
  本书主要的强势点之一,便是清晰的架构与组织。本书在组织架构上,系以「文化创意产业篇、文创经营管理篇与文创行销管理篇」的模式为焦点。对同学们来说,在认识各种不同的文创产业经营行销功能与技巧之间会有着何种关联性方面,这项模式可以发挥「导引地图」的功用。

  专业术语
  文化创意产业经营与行销管理学是一门拥有本身之专门语言的学问。为了帮助同学们对于许多初次见到的辞汇与概念能够应付自如,在每章内容都会以中英文并列一些专业术语的名称。每一专业术语,首次出现于该章内容中时,也都会以粗体字显示,并对其定义做一说明。

  学习目标、学习评量与证照题库
  本书的每一章,都以一组范围相当广泛、并且针对该章所涵盖之主要重点的学习目标开始。学习评量则可以让所有同学针对与每个目标有关的内容,检视他们自己究竟学到了多少。此外,本书也荣获CIIP国际认证中心採用为证照教材与题库,学习评量除了可以让老师作为各种考试的题目外,更可以当成辅导学生考取文化创意产业经营与行销管理师证照的题库。

  本书荣获CIIP国际认证中心採用为文化创意产业经营与行销管理师证照教材与题库
 
《城市更新与社区营造:空间实践、政策引导与在地转型》 本书导言: 在当代社会,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深化,使得城市空间与社区生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快速的都市扩张往往伴随着历史文脉的消解、社会结构的重塑以及空间公平性的缺失。与此同时,对宜居环境、文化认同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催生了对城市更新与社区营造的迫切需求。本书并非聚焦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经营与行销管理,而是深入剖析城市更新实践中的核心议题,探讨如何通过空间策略、政策干预和社区动员,实现城市结构的优化、社区活力的重建以及区域的内生性转型。 第一部分:理论基石与时代背景 第一章:城市更新的理论范式演进 本章首先梳理了城市更新理论的演变历程,从早期的“推倒重建”式的、以效率为导向的城市规划范式,过渡到强调“渐进式改良”、“有机更新”和“场所精神”的当代理念。我们将重点探讨后现代城市主义对传统规划的批判,以及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和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更新框架。分析城市更新从“物理修复”向“社会经济活化”的理念转向,并明确本书所采纳的“整合性社区发展”视角。 第二章:社区营造的社会学基础与实践路径 社区营造不再是简单的社区服务,而是涉及社会资本的积累、公民参与的机制构建以及集体身份的再确认。本章将从社会资本理论、参与式规划(Participatory Planning)和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等角度,系统阐释社区营造的理论基础。探讨社区组织在城市转型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如何通过培育在地领导力,确保更新项目的“在地性”和“内生性”。 第三章:政策环境与法律框架的审视 城市更新的成功离不开清晰、有效的政策引导。本章详细解析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城市更新、土地利用、容积率调整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重点对比分析了政府主导型更新与市场驱动型更新的优劣,并深入研究了社会投资回报(SROI)在评估公共政策中的应用。讨论如何构建一个平衡政府监管、市场活力与居民权益的政策生态系统。 第二部分:空间实践与方法论 第四章:存量时代的建筑与空间策略 在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和再激活存量空间,成为城市更新的关键。本章聚焦于功能复合化、微观尺度的介入和弹性空间设计。探讨老工业区再利用(Brownfield Redevelopment)、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再开发,以及如何通过“适应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激活衰退的建筑遗产,而非简单地拆除重建。分析了模块化设计、弹出式空间(Pop-up Spaces)在社区激活中的试验性应用。 第五章:基础设施的韧性与智慧化升级 现代城市更新必须面向未来。本章探讨了“韧性城市”(Resilient City)的概念,重点关注水、能源和交通基础设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突发事件中的升级策略。深入分析了智慧城市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在提升社区管理效率、优化公共服务分配中的作用,强调技术应用必须服务于社区的实际需求,避免“技术异化”。 第六章:公共空间的重塑与社会融合 公共空间是社区互动的核心载体。本章分析了“街道即空间”、“口袋公园”等微型公共空间设计理念,并探讨了如何通过人性化的景观设计、无障碍设施的完善,增强公共空间的吸引力和可达性。重点讨论了如何通过设计语言,化解不同社会群体(如老年人、青年人、新移民)在使用公共空间时的冲突,促进社会融合。 第三部分:在地转型与治理创新 第七章:文化景观与在地身份的构建 城市更新不应是文化的洗涤,而应是身份的再确认。本章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如何挖掘和凸显城市原有的文化景观、非物质遗产以及社区叙事。分析了“在地文化元素”在空间设计中的转译技巧,强调文化资产应成为社区自我发展的驱动力,而非仅仅是旅游营销的符号。 第八章:社会资本的形成与社区治理模型 成功的社区营造依赖于强大的社会网络。本章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建立跨界合作平台(如公私伙伴关系PPP、公民社会组织CSO),系统性地测量和提升社区的社会资本。研究了不同治理模型(如协商式民主、社区议会)在解决复杂社区矛盾、推动决策共识中的有效性。 第九章:经济活力与地方性商业生态 社区转型需要经济基础的支撑,但这种经济活力必须是“地方性”的,区别于全球化的大型商业连锁。本章探讨了如何通过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地方特色产业链、建立社区共享工作空间等方式,培育内生性的地方经济循环。分析了“共享经济”模式在社区内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可能性与挑战。 第十章:评估体系与可持续性的长效机制 城市更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本书最后一部分构建了一套多维度的评估体系,涵盖了物理环境质量、社会公平指数、社区参与度以及经济可持续性等指标。探讨了如何建立适应性管理框架(Adaptive Management),确保更新项目在面对未来不确定性时,仍能保持其长期效益和社区的自我修复能力。 结语:迈向包容性与学习型城市 本书总结了在城市更新与社区营造实践中,需要超越技术至上的思维,回归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未来的城市发展,必须是一个持续学习、不断协商、注重包容性的动态过程。本书旨在为城市规划师、政策制定者、社区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多层次、跨学科的分析框架,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城市化挑战。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德富


  学历
  澳洲国立西雪梨大学管理研究所管理博士(Ph. D.)

  现职
  龙华科技大学企管系(所)助理教授
  中华人文科技创新国际学会(CHTIIA)理事长
  CIIP国际认证中心理事长
  人文数位与创意创新管理国际期刊(IJDHCIM)总编辑
  CIIP国际认证评论(CIIPICR)总编辑
  观光休闲文创时尚设计国际期刊(IJTLCCFD)总编辑

  经历
  清云科技大学国企系(所)与中亚所助理教授
  长荣大学资管系(所)助理教授
  圣约翰科技大学企管系(所)MBA兼任助理教授
  弘光科技大学资管系兼任助理教授
  健行科技大学欧亚研究中心研究员
  IGI global publishing group: Editor-in-Chief
  CIIP国际认证中心秘书长
  SSCI/SCI/TSSCI/EI Journals: Editorial Member and Reviewer

  着作
  《顾客关系管理》、《国际行销》、《观光行销》
  Implementing New Business Models in For-Profit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GI global publishing group

  专长领域
  文创产业经营行销、观光休闲经营行销、会展经营行销、顾客关系管理、国际行销、行销管理、电子/行动商务、电子化企业、知识管理、创新创意创业管理、物流供应链管理、资讯科技管理、企业资源规划(ERP)、绿色管理与行销、绿色供应链与消费行为、e-learning、网路社群行销、时尚设计行销、品牌设计行销、物联网、云端、大数据、智慧制造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梁荣辉 i
推荐序二/许明财 iii
推荐序三/许淑敏 v
推荐序四/李元墩 vii
推荐序五/王敬毅 ix
推荐序六/陈智涌 xi
作者序 xiii

文创产业篇 1

Chapter 1  文创产业概论 3

一、文创产业的内涵 8
二、文创产业的定义 10
三、文创产业的构成要件 14
四、文创产业的范畴 16
五、文创产业的特质、特色与特性 26
六、文创产业的型态 32

Chapter 2  台湾文创产业概况 33
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 39
二、文化创意产业之愿景与策略 40
三、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 42
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画 43
五、全球化发展趋势如何提升我国之文化创意产业 46
六、文化创意产业之大方向作为 49
七、台湾文创产业发展面临之主要课题 50
八、政府单位推动国内文创产业之策略蓝图及布局规划 52
九、科技于文化创意产业之应用 53

Chapter 3  全球文创产业概况 59
一、世界各国积极推动文创产业 60
二、英国文化创意产业概况 62
三、法国文化创意产业概况 72
四、美国文化创意产业概况 80
五、日本文化创意产业概况 85
六、韩国文化创意产业概况 100
七、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概况 106
八、新加坡文化创意产业概况 108
九、分析台湾、日本、韩国、英国文创产业优劣 112
十、文化产业的他山之石对台湾的启示 113

Chapter 4  文创产业未来展望 121
一、文创产业的未来航道 122
二、文创产业架构 123
三、文创产业成功的条件 125
四、目前对于文创产业的认知落差 125
五、台湾文创产业西进契机 128
六、大陆文创产业高速成长 129
七、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 129
八、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机会及展望 131
九、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品牌打造工程」产业 132
十、文化部「价值产值化──文创产业价值链建构与创新」中程(102~105年)个案计画之三大策略 134
十一、台湾产业转型需求 137

文创产业经营管理篇 139

Chapter 5  文创产业经营SWOT分析:中、台、日、韩、英国文创优劣比较 141

一、中国大陆的文化产业发展 142
二、台湾文创的SWOT 146
三、日本文创的SWOT 149
四、韩国文创的SWOT 150
五、英国文创的SWOT 152

Chapter 6  文创产业经营与竞争策略 155
一、文创产业成功经营之道 156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三生」与「四生」 166
三、文化商品运作模式 167
四、利用第三部门,建构两岸文创平台 175
五、文化如何生意化经营 179
六、市场结构──纯粹竞争市场、独占市场、独占性竞争、寡占、双边垄断 182
七、竞争的本质 184
八、竞争思考──谁是竞争者、衡量自己的竞争地位、竞争策略之使用 185
九、产品生命週期观──导入、成长、成熟、衰退期 186
十、文创产业经营管理个案比较 187

Chapter 7  文化创意产业无形资产鑑价 191
一、文化创意产业智慧资本鑑价 193
二、无形资产定义与特性 194
三、无形资产鑑价标准 195
四、文化创意产业无形资产评价的机会与挑战 197
五、创意为企业智慧资产之本 198
六、文化创意产业与智慧财产权 199
七、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授权 203
八、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难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217
九、智慧资本之定义 218
十、智慧资产鑑价之挑战与问题 218
十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无形资产评价种类与方式 220
十二、文创产业智慧资本之评估模式 222
十三、个案分析:台湾文化创意产业智慧资本鑑价模式之探讨──以琉园为例 223

Chapter 8  城市文创园区经营与行销 241
一、松山文创园区 242
二、华山1914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247
三、宝藏巖国际艺术村 268
四、台中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276
五、台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281
六、蓝晒图文创园区 286
七、高雄驳二艺术特区 289
八、花莲创意文化园区 296

文创产业行销管理篇 309

Chapter 9  文创产业STP行销策略 311
一、文创行销平台在改变了 312
二、什么是STP理论? 314
三、文化产品的定位 318
四、STP具有十大价值 318
五、产出(output)行销模式 319
六、「六芒星」基本行销模式 320
七、STP策略以高雄驳二特区为例 321

Chapter 10  文创产业整合行销 323
一、PCRV行销组合 324
二、整合行销传播(IMC) 340
三、整合行销策略──以高雄驳二特区为例 343
四、创意产业国际行销策略 344
五、文化创意产业之经营与行销策略个案分析──以莺歌陶瓷为个案研究 346

Chapter 11  文化行销 363
一、文化行销的基本概念 364
二、文化行销的内涵 364
三、文化行销是怎么回事 365
四、文化行销与行销文化 365
五、何谓文化行销? 366
六、文化行销的类型  366
七、文化行销的主题 367
八、行销的本质 374
九、文化行销的意义 375
十、创意产业的特殊性 377
十一、文化创意的基本元素 378
十二、文化创意在回归最单纯的切入点 378
十三、有形的文化创意产品行销企划 378
十四、行销策略过程 381
十五、企划立案 382

Chapter 12  文化品牌经营行销 385
一、品牌的定义及功能 386
二、品牌定位相关理论 387
三、品牌忠诚与品牌资产相关理论 392
四、品牌文化相关理论 394
五、文化品牌与一般品牌的关系 396
六、构成文化品牌的要素 397
七、文化品牌经营 405
八、掌握创意变生意的核心价值 408
九、从Brand到Icon,文化品牌行销学 411

Chapter 13  文化消费 413
一、文化消费的概述 414
二、文化消费的历史与内涵 414
三、精神源泉 415
四、文化消费是实现国民幸福的路径选择 417
五、中国大陆民众「文化消费」发展概述 420
六、发展文创须培养人才和消费者 430
七、士农工商都要文创上身 431
八、文化消费研究 434
九、文化消费之趋势为何? 434
十、文化消费之消费者 438
十一、以消费者生命週期之概念界定消费者 447
十二、家庭生命週期(FLC) 447
十三、涉入理论与消费者购买决策 458
十四、文化消费结合创意打造商机 461

Chapter 14  国家文化行销  465
一、我国对外国家文化行销机构之组织与功能 468
二、我国对内国家文化行销机构之组织与功能 469
三、台湾政府国际广告 469
四、博物馆行销 471
五、地方产业行销 475
六、事件行销 479
七、影音娱乐行销 480
八、媒体产业行销 482
九、图书行销 485

Chapter 15  文创产业故事行销与体验行销策略 491
一、体验行销 493
二、艺术产业行销 493
三、表演艺术产业与体验行销 496
四、从初级产品到体验经济 496
五、体验经济带来的效益,如何应用在表演艺术团体 498
六、体验行销与传统行销差异 499
七、国内表演艺术团体运用体验行销之相关研究 501
八、台湾文创产业成功实例──电音三太子 518
九、十鼓文化村 524
十、体验行销个案 528
十一、故事行销 530
 
参考文献 539

图书序言

作者序

  「文创」=?
  澳洲:我们最早说,在1994……
  英国:我们一说,全世界都听到了,从1997……
  法国:我们不说,可是全世界都学我们……
  台湾:我们一直在说。但那文创是什么?

  文化创意产业被称为继农业、工业、资讯、数位网路革命之后,产业史上能量最强、范围最广的「第五波:创意革命」,第五波创新(The Fifth Innovation),堪称21世纪最赞的产业,只要一个点子就可改变全世界!

  文创产业的主角是谁?官方、业者、学者各自该扮演什么角色?在文创产业蓬勃发展的今日,我们必须重新思考,重新定位。
何谓「文化创意产业」(Creative Cultural Industries)?

  A+B=C(Art+Business=Creative Industries)

  作者以自身担任大学文创课程之教授、文创产业相关学会──中华人文科技创新国际学会(CHTIIA)的理事长、文创相关期刊──人文数位与创意创新管理国际期刊(IJDHCIM)及观光休闲文创时尚设计国际期刊(IJTLCCFD)主编与国际专书作者、教育部跨科际整合计画主持人等身分,以及长期接触官方、民间文化创意活动与国际相关研讨会的经验,撰写出他这些年来对国际文创环境与发展的观察。

  书中从「文化创意产业」一词做拆解与溯源,旁及欧、美、亚洲实际发展,并对照到台湾环境里的「文化&产业」、「文化&创意」等内涵、定义与关系,从文创产业经营SWOT分析:中、台、日、韩、英国文创优劣比较;文创产业经营竞争策略;文化创意产业无形资产鑑价到实务个案都有探讨,从一般观念的纪念品贩售到博物馆、城市与周边社区的艺文结合、官办城市文创园区经营与行销、文创产业STP行销策略、「六芒星」基本行销模式、PCRV行销组合、文创整合行销、文化行销、文化品牌经营行销、文化消费、国家文化行销、文创产业故事行销与体验行销策略、台湾地方特色文创产业等都在本书的讨论范围内。是为国内少见专业人士所撰写之以理论结合实务个案的台湾文创经营与行销专书。

  本书是以「全球性、在地性与创意」作为试图凸显之核心文化价值,并从多元角度说明文化创意产业中必须具备的「三生」与「四生」重点。所谓「三生」是:(1)生活:生活型态、在地文化特色、传统与流行、创意生活与美感品味等元素;(2)生产:有效的整合资源,将无形的文化与创意元素转化成文化商品;(3)生意:运用通路行销与经营管理的策略,创造具有永续性的产业产值。「四生」的发展概念,包括以下四个概念:(1)以地方文化产品的「生产」;(2)结合社区居民的「生活」;(3)打通社区居民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4)深化社区文化价值,让地方文化特质能在地扎根及永续经营的「生命」。

  本书分为文创产业篇、文创产业经营管理篇与文创产业行销管理篇。文创产业篇提到台湾文创产业概况、全球文创产业概况、文创产业未来展望;文创产业经营管理篇提到文创产业经营SWOT分析、文创产业经营与竞争策略、文化创意产业无形资产鑑价、城市文创园区经营与行销;文创产业行销管理篇提到文创产业STP行销策略、文创产业整合行销、文化行销、文化品牌经营行销、文化消费、国家文化行销、文创产业故事行销与体验行销策略。

  理论与实务并重,展现全球与在地的紧密关联性;另外深入讨论工艺设计产业及文创产业故事行销与体验行销个案,并且教导学生如何透过文创经营与行销务实创业。本书借由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发展、经营管理与行销策略之探讨,进行文化创意产业之界定,再进一步探讨台湾与全球文创产业的现况。最后,针对政府机关、文化创意产业业者与教育机构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经营管理与行销策略的实务建议。
 
陈德富
谨志于 台中清水
2016年5月1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在文化创意领域工作多年的从业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帮助我提升经营和行销能力的书籍。市面上充斥着各种理论和方法,但很多时候都显得过于抽象,难以在实际工作中落地。这本书的题目,特别是“整合观点”和“创新思维”,让我眼前一亮。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经营与行销这两个看似独立的领域进行有机的结合,并且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一套真正可行的解决方案。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对于“创新思维”的探讨。在瞬息万变的文化创意市场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竞争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启发性的思考,帮助我们打破固有的模式,发现新的机会。同时,“整合观点”这个词也让我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教会我们如何整合内外部资源,如何跨界合作,如何利用新技术赋能传统文化,从而创造出更具影响力的作品和品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手中的一本“行动指南”,为我的工作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和突破。

评分

我一直对如何让文化创意产业焕发新的活力感到好奇,尤其是如何将其与现代商业模式有效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市面上关于行销的书籍很多,但往往侧重于技术层面,或是提供一些通用的商业模式。而这本书的题目,特别是“整合观点”和“创新思维”几个字,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我非常期待它能够提供一种更宏观、更具前瞻性的视角。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以及如何在保持其独特文化内涵的同时,将其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我尤其关心作者是如何看待“行销”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角色。它不仅仅是推广宣传,更应该是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战略性思考。从概念的孕育,到内容的创作,再到最终的市场推广和用户体验,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了“创意”和“经营”的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工具和方法,帮助从业者跳出思维定势,找到新的增长点,并且能够真正理解“整合”的力量,将不同领域的资源进行有效嫁接,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评分

最近我一直关注着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虽然有很多令人惊喜的作品和新锐的创作者涌现,但我总觉得在经营和行销的层面,似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市面上有很多关于行销的技巧,也有不少关于产业趋势的分析,但很少有能够真正将二者结合,并且深入探讨“文化创意”这个特殊领域的书籍。这本书的题目“文化创意产业经营与行销管理:整合观点与创新思维”恰好切中了我的兴趣点。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理解“整合观点”的,是将不同产业的成功经验进行嫁接,还是通过跨领域的知识融汇来找到突破口?而“创新思维”又会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在产品开发上,还是在营销传播上,亦或是商业模式的构建上?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洞察,帮助我理解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如何才能让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和服务更具吸引力,更贴近市场需求,并且能够实现长期、健康的成长。我尤其希望书中能有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能够让我看到这些“整合”和“创新”是如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并且能给我带来一些可以直接借鉴的灵感。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我看了好几遍,觉得很有意思。“文化创意产业经营与行销管理”,这几个字戳中了我的心坎。我一直觉得台湾在这方面很有潜力,但总觉得好像少了点什么,就是那种系统性的、能够指导实操的东西。市面上有很多关于行销的书,也有不少关于产业分析的书,但很少有能够把这两者紧密结合,并且特别聚焦在“文化创意”这个独特领域的。所以,当我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立刻就产生了好奇。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经营策略和行销手法融会贯通,并且赋予它们“文化创意”的灵魂的。是不是有那些别人没发现的、或者说很难发现的经营密码?行销上又会有什么不落俗套的创新点?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提到的“整合观点”和“创新思维”究竟是如何体现的,是理论上的整合,还是实践中的案例借鉴?抑或是作者自己独创的分析框架?总之,我对这本书抱有非常高的期待,希望能从中获得启发,看到一条更清晰、更具操作性的发展道路,尤其是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何让文化创意产业既能保持其独特性,又能实现商业上的成功,这绝对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评分

老实说,我刚拿到这书的时候,有点担心它会不会太学术化,太理论,读起来会枯燥乏味。毕竟“经营”和“管理”这类词汇,有时候会让人联想到一大堆密密麻麻的图表和复杂的公式。但我翻开第一页,就发现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作者的文字非常流畅,而且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来解释那些看似深奥的理论。举例来说,他在讲解品牌定位的时候,没有直接抛出什么模型,而是引用了一个非常贴近我们生活的例子,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微妙的联系。然后,在谈到行销策略时,他也不是简单地罗列几种方法,而是深入分析了每种方法背后的逻辑,以及在不同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中的适用性。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有很多案例分析,而且这些案例都相当具有代表性,有些甚至是台湾本土的优秀案例,让我觉得亲切又受启发。通过这些鲜活的例子,我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作者所提倡的“整合观点”和“创新思维”是如何落地的。感觉就像是跟着作者一起,在真实的市场中进行了一次深度考察,学习如何洞察消费者需求,如何设计有吸引力的产品,以及如何构建能够引起共鸣的品牌故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