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你可以做得更好:勇于承担父母的责任,相信管教的力量

教养,你可以做得更好:勇于承担父母的责任,相信管教的力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Leonard Sax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家庭教育
  • 育儿
  • 教养
  • 父母责任
  • 管教
  • 儿童心理学
  • 行为塑造
  • 积极育儿
  • 家庭沟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纽约时报教养类、Amazon网路书店发展心理学&教育哲学类畅销排行榜
  ★性别教育三部曲《养男育女调不同》《浮萍男孩》《棉花糖女孩》作者最新力作


  在同侪认同大于家庭价值的文化中养大孩子是个挑战,
  成功的教养来自「该爱」与「该教」拿捏得宜,
  今天就开始做到可以让孩子幸福健康的三件事!
  承认你不可能同时扮演孩子的好朋友和教养者
  做父母的责任不是讨孩子欢心,适当的管教才真正有利于孩子成长!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儿童和青少年过胖?有这么多孩子靠吃药控制行为?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如草莓般脆弱?学业表现和创造力普遍滑落、只有不尊重他人的文化日见扬升?

  我们的孩子怎么了?

  以《养男育女调不同》《浮萍男孩》《棉花糖女孩》等书,广受全球父母敬重的萨克斯医师的诊断是:由于管教权威已经大规模的从父母移转到孩子的手中,「让孩子自己决定」变成施加在好父母身上的咒语。二十多年的临床看诊经验,让他亲眼见证了这个教养大崩坏现象,为此他跑遍全美甚至远赴欧洲纽澳,从世界各地大同小异的教养偏差问题中理出头绪。

  在寻求解决之道的过程中萨克斯医师发现,原来症结不在:我们的孩子怎么了?真正的问题是:我们的父母怎么了?问对问题之后,爸爸妈妈的首要之务是重新拿回拱手让出的管教权威。有了权威,你才可能变成宽严并济的「刚刚好」父母,做你最该做的三件事:

  ●教导孩子谦逊:正确的谦逊会帮助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做比较好的准备,了解所冒的风险,勇敢的在必要时冒这个险。

  ●享受与孩子共度的时光:你必须计画跟孩子玩的时间,你必须坚持他和你玩,你必须把时间排出来。

  ●带领孩子找到生命的意义:一旦孩子了解生命的意义,他就能有信心的追求成就,因为他知道为什么这个成就值得追求。

  现今的父母常因为担心失去孩子的爱或太想讨好孩子,而没有清楚表达自己的立场,决定真正有利于孩子的事。如果你关心、在乎你的孩子,而且想传承自己认同的文化,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与是非判断,就必须承认父母不可能同时扮演孩子的朋友和指引者。教养你的孩子成为好孩子,日后他会成长为好大人。你不必十全十美,但必须尽心尽力。这是你毕生最重要的工作,也是你这辈子最伟大的成就。

名人推荐

  我的女儿从小不爱吃水果。要求她吃下半颗苹果或是几片西瓜,往往会换来她的不耐和白眼。
  我的儿子从小胆怯和害羞。第一次带他去上游泳课时,他哭得震天价响,引来全场家长注视。
  然而,正如本书所言,我坚持教养的主权在父母,陪伴和了解不代表退让和讨好。如今,我的孩子能够维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并注意运动,我们能够一起享受海洋世界的美好,全因为教养的坚持。
  ──陈安仪(亲职专栏作家)

  新世纪的爸爸和妈妈们,当他们要负起教养孩子责任的时候,却恭逢全球网路新世纪,也是网路经济风起云涌的时代,这些网路世代的年轻父母亲投入了创业,夜以继日认真打拚。他们荷包满满,赚到连他们都不能相信会赚到的钱,但也因为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成长,很多人甚至把孩子拉进了网路一族,或者说,一起「沉沦」!
  于是,网路游戏、iPad、手机,成了彼此共同的回忆。更令人怨叹的是,这些电子机器承担了父母亲的工作,代替了父母亲的教养,可怜的孩子,他们却学不到父母亲的言教、身教。
  在这个教养已经崩坏了十年、二十年的时代,这本书的出现,应该不仅仅是在补破网,而更像是在全球教养的旱田里,来了一场及时丰沛的春雨。洪兰老师,再次谢谢妳!因为有妳,我们拥有更多的学习、分享、成长、奉献!
  ──钟蔡瑛珠(薛伯辉基金会执行长) 

  所有家有学龄前孩子的父母,都应该读萨克斯医师的《教养,你可以做得更好》。以多年丰富的临床实务加上对世界各国学生和家长的访谈,萨克斯向世人展现一幅发人深省且教人警醒的教养大崩坏图像。然后他为我们带来希望,提供了简单──尽管未必容易──的解决方案,指引、协助父母们重新扮演恰当的角色。──柯恩(Nancy Kehoe)博士,《与内在的天使角力》作者
 
  该是我们同舟共济的时候了。萨克斯医师先给父母当头棒喝,继而贯注一股勇气,让他们知道如何在引导孩子走向真正成熟的成人世界道路上,扮演适切的角色。这是一本既深且博、具高度可读性的书。──莱特(Timothy Wright)博士,澳洲雪梨海岸中学校长
 
  父母、孩子和学校绝对是众多「神圣的」三位一体中的一个。我极力向我们学校的家长推荐这本书,它不说教,而是以诱导、鼓励、指引和协助,教我们退一步深思人生最重要的面向之一:照顾我们的下一代。──韩特(Andrew Hunter),苏格兰爱丁堡莫奇斯顿堡学校(Merchiston Castle School)校长
 
  身为顶尖教养专家之一,萨克斯医师高明的点出父母面对的种种教养难题,然后提出答案。《教养,你可以做得更好》一书理论与实务兼具,深入浅出。如果你今年只有读一本书的时间,就是这本了。──米克(Meg Meeker)医生,《坚强父亲教出坚强女儿》《妈妈必修的不完美学分》作者

  人类的家庭功能正面临空前的衰颓,且受到各式各样文化力量的削弱。以其多年的丰富经验加上对父母、孩子的第一手观察研究,萨克斯医师让我们得以一窥时下的教养出了什么差错,又该如何修护。没有什么比为人父母更重要,有了萨克斯医师的指引,就能避开教养的陷阱进而得当的养育你的孩子。──比尔‧班内特(Bill Bennett)博士,美国前教育部长
 
  一本全面解析父母犯了什么错误,又该如何回归正轨,教导他们的孩子美德与品格的好书……萨克斯提供一系列易于遵行的解决方案,帮助父母与孩子重新接轨,携手建立更健康、更尊重、诚实正直的生命态度……有了作者扎实的忠告,父母很有希望达成此一目标。──《克柯斯书评》(Kirkus Reviews)
 
  如果你今年想读一本有关教养的书,除萨克斯的《教养,你可以做得更好》之外不作它想。一本非文学的指引类书籍要够好,作者除了须具备对该主题有广博的真实世界经验,还要有清晰表述的能力,萨克斯无疑的二者兼具……简单一句话:这是一本易读且为我们的孩子如何拥有人生最佳的成功机会,提供了完善忠告的好书。──《纽约书讯》(New York Journal of Books)
 
  值得预购的一本书……萨克斯提出许多不容我们忽视的警讯,为了我们的孩子,越早知道越好。──《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
 
  论点强而有力、清晰明确的一本书。──《书单》杂志(Booklist)
 
  在今日美国的教养领域中,《教养,你可以做得更好》看似孤掌难鸣,却是我们迫切需要的……如果你今年只打算看一本有关教养的书,请务必读这一本──Treehugger.com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利奥纳德‧萨克斯(Leonard Sax, M.D., Ph.D.)


  是家庭医师也是心理学家,为美国单性公立教育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ingle-Sex Public Education, NASSPE)的创办人和执行长。相关研究发表在包括《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 Psychologist)、《行为神经科学》(Behavioral Neuroscience)、《美国医学期刊》(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美国营养学院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Nutrition)以及《性研究期刊》(Journal of Sex Research)等知名期刊上,并着有性别教育三部曲:《棉花糖女孩》、《浮萍男孩》和《养男育女调不同》(远流出版)。他是知名的演说家,每年在全球有五十场以上的演讲,曾多次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美国公共电视(PBS)、福斯新闻(Fox News)、美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美国之声(Voice of America)、《今日秀》(The Today Shows)及许多其他节目的採访。

译者简介

洪兰


  加州大学河滨校区实验心理学博士,曾任教于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中正大学和阳明大学,目前为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已翻译超过五十本生物科技及心理学方面的好书,包括《棉花糖女孩》、《浮萍男孩》、《养男育女调不同》、《心智拼图》、《天生爱学样》、《站在学生前面》、《学习要像加勒比海盗》、《迈向圆满》和《教养的迷思》等,曾获颁吴大猷科学普及着作奖翻译类金签奖,并着有《讲理就好》等二十五本书。近年来有感于教育是国家的根本,而阅读是教育的根本,前后去过台湾大大小小近一千所中小学作推广阅读的演讲,深受各界推崇,于2005年获颁东元科技文教基金会特别贡献奖,2011年获颁远见杂志华人领袖终身成就奖。

图书目录

□专文推荐/慎重的教育与教育的慎重            蔡颖卿
□导读/种瓜得瓜,你想教出怎样的孩子?    洪兰
□前言/浮萍父母

第一部    找到问题所在

第1章    不尊重的文化        31
今天的美国孩子有他们自己的文化,一种不尊重的文化,他们从同侪身上学到,他们也教给同侪。

第2章    为什么这么多孩子过胖?    57
有三个因素促使肥胖率上升、体适能下降:孩子们吃些什么,孩子们做些什么,以及孩子们睡了多少。

第3章    为什么有这么多孩子在服药?    75
药物果然奏效,它改变了孩子的行为,这是非常令人害怕的地方。把这些药物当做行为矫正器,如今已到了外界难以想像的地步。

第4章    为什么美国的学生学业落后?    103
或许真正不可思议的不是芬兰的学生这么在乎教育,而是她的美国同学为什么这么不在意教育。

第5章    为什么这么多的孩子如此脆弱?        123
当孩子把他的同侪或他的自我概念放在父母的意见之上时,他们就失去了失败意愿,就变得脆弱了。
 
第二部    提出解决方法

第6章    什么才是重要的?        149
我们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认知能力上,它们其实不值得这么受重视……性格才是扮演关键角色。

第7章    破除迷思        175
假如你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那么有时候你必须做会让孩子不高兴的事;对抗文化虽不容易,但做得到。

第8章    第一件事:教导谦逊    199
正确的谦逊会帮助你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做比较好的准备,了解所冒的风险,勇敢的在必要时冒这个险。

第9章    第二件事:享受共处时光    215
你必须计画跟孩子玩的时间,你必须坚持他跟你玩,你必须把时间排出来。当你跟孩子在一起时,全心全意跟他玩。

第10章  第三件事:追寻生命的意义        231
一旦孩子了解了生命的意义,他们就能有信心的追求成就,因为他们知道为什么这个成就值得追求。

□结语/做个有权威的指引者    247

图书序言

专文推荐

蔡颖卿
慎重的教育与教育的慎重

 
  如果要举出眼前教育所出的问题,十本书也写不完片碎的实例,但是,看到问题并不等于找到解决的方法,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不等于问题消失或得到改善。其间一定要经过的程序是「观察」与「行动」,这可以用已故行政院孙运璇院长的「Work Cycle」来比拟,也就是计划,执行与检覆。正因这是个循环,所以从哪里开始都有可能。有些问题是动手之后才能拟定更前进的计划,有些问题是因为在检覆之后才知道进退。总之,教育是一个最需要善意也最灵活的问题,它不可能有一套不变的公式。而这本书的作者萨克斯医生,不断地以他从亲子双向中所看见的实例来说服家长了解这一点。

  我觉得所有的教育问题都有两个特质,一是看到时让人不能不忧心;因为,影响如此具体。比如说我刚刚才历经过的一个实景:一列火车上,两个精力旺盛的小小孩就可以闹得五、六十个成人心烦意乱,完全没有生活品质可言。但与之矛盾存在的是,在採取行动解决时,教导者的心中又总能带着浓厚的希望;因为,凡有反省力而已经在採取行动、解决问题的成人,都经过了被教育的阶段,得到了受教导的好处。当自己在吵闹中想起了年幼时也曾有过的无礼和无知,就绝不会置问题于不顾。了解教育作用的人非採取行动不可,不是因为他们缺乏耐心,而是他们确认了教育的必要,与人人有被教导的权利,因此,好的父母或身边的成人,不会对错误採取消极的忍耐。

  教育是一种在成熟心态之下所採取的行动,所以,孩子的世界不会主动教育其他的孩子。他们当然可以做到分享、同忧、共乐,但最高的境界也只能做到楷模,同侪关系还不会成熟到足以能体会教育的整体作用与面面相关;作者在书中讨论了很多同侪关系强过亲子关系的远虑与近忧。

  我举一个比较具体的例子。前不久我出门旅行,同一天有五个国中毕业生在没有大人的陪伴之下自行环岛,也投宿在同一处民宿。我的房间隔她们一个过廊,因此没有太多的机会碰面。吃早餐时,民宿主人交代我们吃完饭后就把碗筷摆着,他先送太太出门。但我看到那五个国中生,不只分工收拾自己的碗碟,还进厨房去把碗盘都洗净,当她们看到我们也收去厨房时,还说,她们一起洗就好。那一刻,我真是惊喜得难以形容,对教育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乐观。但与我同行的家人却不完全赞同我对孩子的看法,因为前一晚,他们就住在那几个孩子的楼下,听说她们喧闹跺脚吵了一晚,让大家没得好睡。

  「有时可爱」加「有时可恼」是未成熟个体最真实的面貌,而这种「不是完全成熟」与「还未完全稳定」的事实,也就是教育在社会中必须持续的理由。教育不只必须持续,父母更不要对眼前的可爱与能干大惊小怪,也不能对所见的可恼一味忍耐。这些观念在书中化成了实例的分析,如果仔细阅读,一定会在例子中看到很多类似我从第97页中抽出的一个句型「本来只要……却变成了……」,以教育来说,这个检查喉咙的例子已经多用了本来需要的几百倍成本。而书中有更多、更多的例子就是在说明父母的多此一举,或少此一念,是如何为自己与他人添麻烦。我们也会从例子中读到,该做时不做,或不得已才能採用的方法却被当成最轻松的解方,所埋下的危机与后患。

  我认为作者以各种面向整理出自己多年来的诊疗案例与跨国的访视,就是希望从建议父母调整观念与管教作为中来改变教育的收成,也就是洪兰老师在翻译后写下导读时的标题「种瓜得瓜」。书中第一部引导父母探讨了「为什么种出来的不是瓜」的各种前因与问题,等读者对问题了解之后,第二部才提出改变地力与种出好瓜的方法。

  作者更试着以六个迷思为现代父母整理出自省的范围,怕的就是父母没能看见孩子的不稳定与不成熟。他也一再举例说明教养方式中「刚刚好」的可能性;我说那是一种「可能」,而不说书里有可以方便取用的准则,是因为作者了解在时代的转变下「刚刚好」这个名词的内在精神已经在转变。但如果我们同意这种转变是不可力挽的狂澜,或自己在无知中又再加一把助力,那这个教养崩坏所造成的阻难将会危害到我们每一个人。

  教育变得如此困难,我认为是因为没有适合播种纯真心灵的良田。生活环境如此之坏,连身为成人的我都觉得难以忍受,何况心智还未成熟的孩子要怎么吸取他们所需要的营养。每天工作前一打开入口网站,首页画面上出现的是内衣裤的图片、明星的情感绯闻、耸动夸张的社会名人新闻。而忙碌的父母亲又怎么知道孩子在线上查字典,电游的色情广告可能抢先一步而出。一个有警觉的父母也只能想着:我需要一个又一个的把关软体,或移除危害的助力,更焦虑一点的父母,则顾前不思后的带着孩子出走了。但在短暂的教育世外桃源里,要面对的又是另一种忧愁,而不是教育所带来的负担渐减,希望日深。

  许多问题的面貌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转型,书里有很多深刻的解说与层次,通过这些问题,年轻的父母可以得到预警,忧心的父母应该立刻採取改善的行动。而经常在「该爱」或「该教」之间犹豫不决的父母,我建议从第195页「迷思六」中的一句话读起:「虽然被孩子拥抱,听他对你说『我好喜欢跟你在一起』这种感觉确实很棒,却不是为人父母的首要目标。」是的!我看过很多迷恋着要当孩子眼中最重要的人,而把自己跟孩子都逼到变形的父母。生儿育女之后就有责任,每一个阶段都不同,完成任务时要有爱与耐力,但为人父母的目标绝不是讨好地想要成为他们口中最爱的人。

  我很同意这本书作者的论点,有好价值观的父母们应该形成一种精神上的联盟;是联盟而不是组织。唯有这种决心与决定,才能让孩子生长的世界更安全。

导读

种瓜得瓜,你想教出怎样的孩子?
 

  一般医生若是门诊生意很好、病人应接不暇时,是不会去思考为什么这种病人这么多的。萨克斯医生很不一样,或许是他同时也拥有宾州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的原因(宾大心理系在他念书的时候是全美排名数一数二的热门强系,《实验心理学期刊》的主编就在他们系任教),他对不寻常的事情有好奇心,自己也有做研究的能力,因此,当他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被老师写条子叫父母带来看是不是过动症、注意力缺失症时,他就开始怀疑这些异常行为背后可能有其他的原因。果然在他锲而不舍的追寻下,他找到原因,并写成了三本在美国非常畅销(在台湾也广受好评)的书《养男育女调不同》、《浮萍男孩》和《棉花糖女孩》(中译本皆远流出版)。

  这三本书出版以后,他仍然没有停止思考。以前没有这么多过动儿,现在一班都有五、六个以上,这跟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系吗?于是他停诊了五年,到全美各地访谈,甚至远赴欧洲、澳洲、纽西兰去看不同民情、不同社会父母教养的方式,最后写成了这本书。他的怀疑是正确的,现在的教养真的面临大崩坏,太多的父母不知道怎么当父母。美国社会自从越战以后,传统的价值观被推翻,新的却迟迟未形成,当父母都不知道自己是谁时,孩子就更不知道他是谁了,这个自我认同的空虚也是美国流行文化肤浅的原因之一。

  他在四处访谈所见到的教养偏差现象,我在台湾也不时看到。例如,去年台湾夏季干旱,中央大学的所在地中坜,也必须轮流停水,停水就不能作饭,必须外食,我的朋友跟我说,她很后悔生了三个孩子,因为开家庭会议决定去哪里吃饭时,三比二,孩子否决了父母的建议,所以她吃了两天的盐酥鸡。我听了非常讶异,跟她说:「你的公民念到哪里去了?孩子未满二十岁没有投票权,你怎么会让孩子把你做掉了?」原来很多父母误以为什么都问孩子的意见叫做民主,忘记了自己是孩子的监护人,负有监督和保护他的责任,在孩子未成年前,他要听你的,因为他的智慧和阅历还不足以使他做出正确的决定。

  事事听孩子的不叫做民主,那叫放任。当你跟孩子商量:「要吃饭了,去把手洗干净,好不好?」而孩子说「不好」时,你是不是无话可回?但是你只要说:「要吃饭了,快去把手洗干净!」孩子就去做了,因为这种例行公事本来就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大人吩咐,孩子就要去做,而不是大人请求,孩子考虑要不要答应。所以萨克斯医生明白的告诉父母,你是教养孩子,不是讨好孩子,未成年前,即使他生气、不高兴,父母的话他还是要听。晚上几点钟宵禁就是要宵禁,父母不应该替孩子等门,一般有教养的孩子也不会半夜还在外面游荡,同时孩子要想到,自己没有回家父母会睡不着,不应该让父母担心。

  书中举了很多父母亲误以为这是对孩子好的迷思,很值得现代的父母思考。我自己最常碰到的就是:「如果我不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他以后不会独立,会一辈子依赖我。」这句话要先考虑孩子的年龄,如果孩子只有五岁,你怎么期待他去餐厅点餐时会点青菜而不点冰淇淋?我们一再的看到,没有外在的控制就不会有内在的控制产生,人都好逸恶劳,要养成孩子自制和勤俭的好习惯,是必须像书中比尔和珍妮‧菲力浦家的例子,即使父母有钱,週日大家还是要一起劳动,清房子、扫院子,让孩子体验到一丝一缕得之不易。珍妮说得对,开支票请园丁做,的确比自己带领孩子做来得轻松,但是这样孩子就学不到人生必须工作才有收获的意义,就变成富二代,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废物了。

  至于管教孩子会不会扼杀他的创造力,书中有很多的数据证明完全不会,是父母多虑了。创造力不是凭空从天下掉下来,它背后的机制是绵密的神经连接,即使是天才,也需要后天的努力把想法实践出来,不然只是空话。爱迪生做了二千多次实验才找到钨丝来做电灯泡,从历史上,我们看毅力才是天才成功的要件。

  从书中我们也看到正当的管教孩子不会让孩子感到难受,他知道不能做的原因便不会反抗,反而是放任不管他,会使孩子怀疑你不爱他:为什么别的父母会要求他的孩子十点要回家,而我十二点不回家你都不在乎?我真的是你亲生的吗?正常的爱并不会宠坏孩子,真正幸福的孩子是在生活中获得尊重的孩子,所以他学会了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萨克斯医生归纳出三点:第一,教导谦逊;第二,享受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第三,教导他生命的意义。父母若能做到,孩子会是一个知书达礼、生命充满快乐的人。

  人生不能什么都要,必须列出先后顺序,而孩子应该是所有父母的第一顺位,当你跟孩子在一起时,不要滑手机,不要看电脑、电视,全心全意陪着他。孩子长大得很快,一转眼,你要陪他,他已经不要你陪了。父母需要在游戏、休闲时,把自己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因为他是你生命的延续,只有他成功,你的基因才会在宇宙永垂不朽;只有教导孩子找到生命的意义,他的人生才会圆满。

图书试读

前言
 
知道我要说什么,但是我没有说出口。
 
艾尔和玛莉有两个女儿,塔拉和玛歌。母亲带十四岁的塔拉来看我,因为塔拉两边的嘴角都长了红疹,母亲有些担忧。「我买了市售的成药给她擦,但是没有效果。」母亲说:「你认为这是什么引起的?」

在检查过红疹后我回答:「有时候缺乏维生素会引起红疹。我常在一些不吃十字花科蔬菜,如青花菜、包心菜、花椰菜、芽甘蓝,或是菠菜和芥蓝菜等绿叶植物的人身上看到这些症状。塔拉喜欢这些蔬菜吗?」
 
塔拉用鼻孔哼了一声,她母亲叹气说:「她父亲和我都吃得很健康,但是塔拉不肯吃大部分的蔬菜,坦白说,现在她唯一吃的只有炸薯条……」
 
「麦当劳的薯条。」塔拉打断她母亲的话。

「麦当劳的薯条、披萨、炸鸡块和洋芋片,」她母亲说:「还有冰冻的甜点,比如义式冰淇淋和冰淇淋,这就是她每天吃的东西了。」
 
「她有吃青花菜、花椰菜或菠菜吗?」我问道。

「她才不肯吃这些东西。」母亲说。

「假如她很饿,她就会吃。」我心里想着,但是没有说出口。
 
吉姆和坦咪的女儿金伯莉,八岁。在仔细研究过当地的公立小学之后,他们觉得公立小学太注重读和写的技能,尤其当学区的财政窘迫时,就把艺术、音乐等所谓丰富方案(enrichment programs)的课砍掉了。所以他们决定送金伯莉去上私立小学,虽然学费有点超出他们的负担。

坦咪带金伯莉看了四所不同的私立小学,她和吉姆都喜欢X学校:学校的气氛很温暖,老师很有热忱,过去毕业生的表现也都很好。但是金伯莉喜欢Y学校,因为在她们探访Y学校时,金伯莉交了一位朋友,九岁的麦迪逊,麦迪逊是当天学校指派来带领金伯莉参观校园的人。她们发现两人都喜欢克莉蕾(Beverly Cleary)写的《蕾梦娜和姐姐》(Ramona and Beezus)系列小说,都喜欢美国女孩(American Girl)洋娃娃。但是做父母的却觉得这所学校感觉破旧不堪,教职员不但缺乏热情,也不肯透露这所从幼稚园到八年级的学校有多少毕业生进入高中就读。所以吉姆和坦咪希望金伯莉去读X学校,但是金伯莉坚持要念Y学校,现在,金伯莉是Y学校的学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简介,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指引方向的灯塔。作为父母,我们总是希望给孩子最好的,但“最好”到底是什么,往往众说纷纭。有时候,外界的信息太多,反而让我们无所适从,越是想做得好,越是感到力不从心。这本书的标题“教养,你可以做得更好”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承诺,它暗示着,无论现在的父母有多么的焦虑和困惑,总有改进的空间,总有更好的方法。我特别关注“勇于承担父母的责任”这一点,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给,更是精神上的陪伴和教育上的引导。很多时候,我们宁愿花钱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却忽略了最重要的家庭教育。如果这本书能提醒我,作为父母,我们肩负的真正责任是什么,并且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来履行这些责任,那就太有价值了。我相信,一个有责任感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同样有责任感的孩子。

评分

我个人对“管教”这个词有些敏感,因为它常常与“严厉”、“专制”联系在一起。然而,这本书的副标题“相信管教的力量”却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我猜想,这本书所倡导的管教,并非是强制性的压迫,而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引导。我更期待的是,它能帮助我理解,如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建立清晰的规则和界限,同时又不扼杀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性。很多时候,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会陷入一个误区:要么过度溺爱,要么过度严苛,很难找到那个平衡点。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设定合理期望、如何有效沟通、如何在孩子犯错时进行引导的策略,那对我来说将是巨大的帮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打破“管教=惩罚”的刻板印象,理解管教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自信、有担当的人。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是一位非常有经验的教育者,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种成熟和自信。我一直认为,父母的成长和孩子的成长是相辅相成的,父母是否愿意学习,是否愿意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未来。这本书的副标题“勇于承担父母的责任,相信管教的力量”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在这个时代,很多人似乎不愿意承担责任,尤其是在教育孩子方面,总觉得孩子怎么样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或者把责任推给学校、社会。而“管教的力量”这个说法,在当下这个提倡“民主育儿”的时代,显得有些“反潮流”,但这正是吸引我的地方。我一直在思考,真正的管教是什么?是惩罚,还是引导?是限制,还是塑造?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重新定义“管教”这个概念,让父母们明白,管教并非压制,而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而提供的必要支持和方向。如果这本书能帮助我理清这些困惑,找到一条既能让孩子感到被爱,又能让他们学会自律的道路,那我将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吸引人,那种温暖而坚定的配色,再加上“教养,你可以做得更好”这样直击人心的标题,让我立刻产生了一种共鸣。我是一位年轻的父母,常常感到在育儿的道路上跌跌撞撞,有时候会因为孩子的一点小事就心力交瘁,怀疑自己的能力。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仿佛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期待它能给我一些实用的指导和心灵上的慰藉。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能够平衡“爱”与“规矩”的方法,毕竟,现在很多育儿理念都强调“放养”和“尊重”,但我总觉得,适当的界限和规则是孩子安全感和责任感建立的基础。如果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如何既能保护孩子的个性,又能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那就太棒了。我还好奇它是否会涉及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教养特点,因为随着孩子长大,遇到的挑战也会随之改变。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说教,更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操作步骤,让我能够立刻学以致用。

评分

从书名《教养,你可以做得更好》以及副标题“勇于承担父母的责任,相信管教的力量”来看,这本书应该会提供一套系统性的育儿理念和实践方法。我非常好奇它会如何阐释“做得更好”的内涵,以及如何指导父母“勇于承担责任”。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很多父母都面临着时间不足、精力分散的问题,也很容易在育儿过程中产生自我怀疑。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简单易行、循序渐进的方法,帮助父母们建立自信,找到自己的育儿节奏,那就太好了。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管教的力量”的论述,因为我一直在寻找一种既能让孩子听话,又能让他们心服口服,并且尊重他们个性的管教方式。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沟通技巧、解决冲突的策略,以及帮助孩子建立内在驱动力的方法,让我能够成为一个更有智慧、更有效率的父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