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资源回收玩创意,生活中实践环保和美学

随手:资源回收玩创意,生活中实践环保和美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环保
  • 创意
  • 资源回收
  • 美学
  • DIY
  • 生活美学
  • 可持续生活
  • 手工
  • 旧物改造
  • 环保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随手丢了,变垃圾。
随手收了,变资源。
随手可得的资源,简单的步骤,
创作解决生活所需的美好。

  宝特瓶变收纳盒和毛巾环、牛奶桶变鱼菜共生系统、牛奶罐变露营用火箭炉……
  
  各种意想不到的作品,就在本书中!
  
  在生活中,资源回收物品除了送到回收站回收和创作变成装饰品以外,是否可能改造成日常生活实用的物品呢?
  
  作者因为爱护地球的想法,希望每个人都能随手捡回不要的物品,用简单的方法与步骤改造资源回收物品,让它们变成每天都能使用、甚至可以当成礼物送人的东西。随手回收的瓶瓶罐罐,不只是贴上色纸、黏合之后变装饰品,而是变成设计风的生活创作,用实际行动来环保爱地球。更重要的是,在这些简单手作中,思考生活所需,培养美感经验与环保习惯,在日常中实践环保与美学观念。
  
  在本书中,作者先分享对于环保、美学、手作以及创意思考的观念,并有资源回收的生活经验分享,作品的照片氛围充分展现美感,若不点破,难以想像是资源回收的瓶罐。
  
  同时,书中的创作材料均以资源回收物品为创作对象,不需要再花钱,以家中现有的工具,剪刀、美工刀、皮绳或麻绳……等,就能创作出充满设计感的家用品。
  
  此外,虽然书中作品简易,其中仍有完美作品的「眉角」所在:如打磨牛奶罐时使用不同粗细砂纸打磨的经验分享、如何剪出漂亮的直线、一只宝特瓶依部位不同就至少可做出三件作品(收纳盒、毛巾环和静电扫把)、利用牛奶桶做出现在最热门的鱼菜共生系统、大牛奶罐可以做成露营或居家好用的火箭炉……各种意想不到的作品,端看你对生活的想像与创意!
  
  不仅是动手做,而是做出好作品,让作者带领读者轻松入门成为创客!
《光影之诗:探寻人类视觉艺术的百年流变》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度剖析十九世纪末至今,西方视觉艺术发展脉络的学术专著。它聚焦于“光影”这一核心母题,系统梳理了印象派、后印象派、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直至抽象表现主义等主要艺术流派如何理解、利用和革命性地重构人类对光线与形体的感知。全书以严谨的艺术史学方法为基础,结合哲学思辨和技术革新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力求为读者呈现一幅波澜壮阔的视觉文化变迁图景。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跨学科的视角。它不仅仅停留在对画作风格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诸如摄影技术的出现如何解放了绘画对客观再现的束缚;科学对色彩理论(如光谱分析)的研究如何渗透到后印象派画家的调色板中;以及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和新材料如何形塑了艺术家对空间和物质性的认知。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黎明——光与瞬间的捕捉(约1860-1900年) 这一部分着重探讨了艺术如何从学院派的僵硬桎梏中挣脱出来,拥抱瞬息万变的现代生活。 印象主义:摆脱工作室的束缚 我们从莫奈、雷诺阿等人的早期实践切入,分析他们如何将画架搬到户外(Plein Air),试图“记录”眼睛在特定时间点接收到的光信号。重点分析了他们对“未完成感”的追求,这并非技法上的疏忽,而是对时间流动性的一种忠实表达。本书详细考察了当时巴黎光照条件的特点,以及这些艺术家如何通过并置未经充分混合的色彩颗粒来模拟自然光在视网膜上的叠加效应。同时,书中也批判性地审视了早期评论界对这种“草图式”画风的排斥与不解。 后印象派的内省转向 塞尚、梵高和高更构成了现代主义的奠基石。本书将他们视为对印象派过于“客观”和“感官化”的反叛。塞尚的几何分解,旨在寻找隐藏在瞬时印象之下的永恒结构——他如何开始将自然物体的体积简化为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这被视为通往立体主义的直接阶梯。梵高的笔触分析则侧重于心理投射,光线不再是外部的物理现象,而是艺术家内心燃烧的能量具象化。高更的色彩象征主义则预示了艺术将回归其内在的、精神性的维度。 第二部分:解构与重构——空间、形式与潜意识的渗透(约1900-1945年) 进入二十世纪,艺术对“实在”的挑战愈发激烈。本部分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形而上学思考的冲击,以及这种冲击如何在艺术中体现为对传统透视法和叙事逻辑的彻底颠覆。 立体主义的革命性突破 毕加索和布拉克的工作被视为二十世纪视觉艺术的“哥白尼式革命”。本书细致区分了“分析立体主义”与“综合立体主义”。分析阶段,艺术家如何通过多视角同时并置来拆解物体,暴露其时间维度和空间复杂性;综合阶段,如何通过拼贴(Collage)等手法引入真实世界的材料,模糊了艺术品与日常生活的界限。特别地,本书探讨了这种空间分解如何与当时物理学界对时间、空间相对性的思考遥相呼应。 未来主义与机械之光 意大利未来主义虽然短暂,但其对速度、运动和机械的崇拜对视觉表达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分析了波丘尼等艺术家如何试图在二维平面上表现“动态的连续性”,将物体的运动轨迹融入到其固有的形态中,创造出一种充满动能的视觉噪音。 超现实主义:潜意识的光谱 达利和马格利特的创作被置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背景下考察。光影在这里不再是描摹外部世界,而是照亮内部幽暗的精神荒原。本书将深入剖析梦境逻辑、意象的错位组合,以及如何通过精确的、古典主义的技法来描绘非理性的场景,制造出一种“令人不安的真实感”。 第三部分:回归本质——抽象的宣言与战后语境(约1945年至今) 二战后,艺术的中心转向纽约,艺术的表达也走向了更纯粹的形式和材料本身。 抽象表现主义:行动与场域 这一部分探讨了“行动绘画”(Action Painting)如波洛克如何将画布变成一个“行动的竞技场”。在这里,光影不再是描绘对象,而是颜料滴落、飞溅时留下的痕迹——这是艺术家与媒介直接对话的物证。同时,我们也分析了罗斯科的“色域绘画”(Color Field Painting)如何利用大面积、边缘模糊的色块来创造一种沉浸式的、近乎宗教体验的空间感,让观众被光和色彩的“场域”所包围。 极简主义与媒介的终结 作为对抽象表现主义情感宣泄的反动,极简主义(Minimalism)试图去除一切叙事、情感和象征意义。本书考察了唐纳德·贾德等艺术家如何关注材料的“物性”本身——它们在空间中的存在方式、它们如何反射或吸收环境光。此时的光影成为了衡量物体在真实空间中占有体积和界限的参照系。 结论:视觉语言的永恒追问 全书的结论部分将总结,从印象派对瞬间光线的捕捉,到立体主义对时间维度的切割,再到抽象艺术对光与物质的纯粹探索,视觉艺术的百年流变,本质上是对人类认知极限、时间本质以及我们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一次次大胆而深刻的哲学拷问。 本书适合艺术史专业学生、视觉文化研究者,以及所有对现代西方艺术思潮怀有浓厚探究兴趣的读者。全书配有大量高清艺术作品插图及关键理论文献节选,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苏伟馨


  B: 苏破。诺瓦 www.facebook.com/su.wei.shin

  现职:
  诺瓦小学暨幼儿园创办人、董事长
  国立台中教育大学幼教学系兼任讲师
  世界学前教育交流协会创会会长

  学历:
  辅仁大学儿童与家庭研究所
  国立台北师范学院幼儿教育学系

  经历:
  荣获2014年第二届星云教育奖──典范教师奖
  2014年「第15届太平洋区幼儿教育研究学会PECERA」发表诺瓦课程模式
  荣获2013年教育部教师教学卓越奖──幼儿园组银质奖
  荣获2011年桃园县推展家庭教育绩优个人奖
  荣获2011年国立台北教育大学杰出校友
  2002年「OMEP世界学前教育组织中国委员会──南京2002国际研讨会」发表诺瓦创新敎学
  大学幼儿教育学系兼任讲师
  曾任幼儿园教师、幼儿园园长、国小教师与高职幼保科教师

  着有:
  《不会游泳的鱼》、《穿上盔甲的猫》。

  相关着作
  《穿上盔甲的猫:成功亚斯教育家教你如何打造孩子的生存力》
  《不会游泳的鱼:慢学成功教育家教你如何让孩子的天赋自由》

图书目录

〈推荐专文〉质朴之美        邱淑惠
〈推荐专文〉            郑同僚
〈自序〉当垃圾的伯乐
〈前言〉随手
爱护地球

一、 简单。美。
简单步骤。不断实验。
创作 单纯之美。
实验
婚姻
门当户对
瓶瓶罐罐的前世今生

二、 错误。美。
不怕失败。想像观察。
去除错误。成功之美。
想像与观察
失败
看似简单
一个。十个。百个。
帮助自己

三、 认真。美。
堆叠未必美。减少或许更美。
评论欣赏。动手最美。
关于
减法
评论家
垃圾婆

四、 知足。美。
身外之物毋须多。善用回收资源。
知足。人生风景更美。
转念
零件盒子
善用工具
工欲善其事

五、 完。美。
物尽其用。回收转创意。
完美搭配。
完美的搭配
回收再利用的意义
一根树枝

六、 手作。美。
有梦最美。
动手圆梦。更美。
换个角度想想
利用特性
玻璃切割
随手的概念──火箭炉
成就自己的梦想──鱼菜共生

后记

图书序言

推荐专文

质朴的美
国立台中教育大学幼儿教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邱淑惠


  第一次走进诺瓦小学,已经是一年多前的事了。如今,算不出是第几次进出诺瓦校园,每到诺瓦,仍然会有回到桃花源的感觉,离开,则是回到凡间。我爱上诺瓦清新、质朴,充满巧思的环境。在这个充满创意的学校,有玉米罐改装成的吧台灯、可乐瓶变身的收纳盒、饮料铝罐做成的小火炉、牛奶桶剪成的小铲子。这些手创作品,实用之外,有精品的质感。更令人感动的是,诺瓦的老师,个个有此巧手,而这幕后的推手,就是诺瓦小学的创办人苏伟馨。

  认识伟馨后,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我很好奇,她如何让诺瓦的老师,个个身怀化腐朽为神奇的绝技。以身作则的动手做,是我的第一个发现。从垃圾中挖宝是伟馨下班前的例行娱乐,她白天繁忙校务结束的句点,夜间手做生活的起点。与她谈话,会发现她的许多人生智慧,是来自持续手做的体悟。她蒐集youtube 上的手作影片,看过找得到的所有影片,融会贯通,试验改造,发明新的制作方法,整个沉浸在创作过程,做完的成品则随手送给老师。对她而言,过程中的试误是乐趣所在,她会雀跃的跟老师们分享她的撇步,开心坦率的接受大家赞美。由她身上,我看到探索学习的实践,上行下效,难怪诺瓦的老师和小孩也这么爱学。

  伟馨对美的坚持,也极具感染力。她喜欢的美是有格调的美、和谐的美、单纯的美、大气的美。过多的装饰会被她鄙弃。她认为塑胶、铝罐、玻璃、金属等,材质属性不同,各有其特色,搭配时要讲究协调。就像她的木砧板,线条柔美、造型灵感来自古钱币,搭配皮绳和签名烙印后,就是精品。在这当中,所有材料都是家中现有,既是随手,又十足讲究。而这美感的养成,来自对细节的坚持和眼界的开拓。细节包括剪刀下手的直线,就是要笔直,即使是垃圾回收,标签仍是要撕干净,回归材质的原貌。眼界开拓则靠伟馨的好奇爱玩,她不只自己爱四处看,还带着诺瓦的老师看,资助诺瓦团队每年暑假出门看世界,每隔一年由老师自行规划路线到国外深度体验。诺瓦的脱俗不凡,伟馨有极大的贡献。

  不爱做事,不会懂事。受伟馨的感染,我也开始动手做,并邀请伟馨到台中教育大学开设一系列的资源回收创意课程。为了鼓励我动手做,有次伟馨由桃园带着清洗过、去除标签的牛奶桶,远道台中送我。我盯着牛奶桶,讶异自己以前居然没发现牛奶桶竟是如此纯净洁白、线条柔美。盯着它看,我也讶异自己脑筋一片空白,不知如何下剪才不会辜负它的美。告诉伟馨我的不舍之后,她笑回「别傻了!剪坏再捡就有」。当我能笑看自己的不舍后,她才告诉我,她也曾有相同的踌躇。在我动手实做的过程,有挫折、有疑惑、有欣喜。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动手做当中,我最大的收获是重新体验教育的真谛。

  我在FB写下我的感动:

  原先躺在垃圾桶的铝罐
  切割。组合。打洞。
  亲手完成第一个小火炉。
  以为做到所有该做的
  点火后。发现。仍是忽略细节。
  风墙的厚度。紧密度。错在哪里。
  推敲。拆解。再试。
  当火苗由周边窜出。
  成功的滋味。兴奋。甜美。
  原来身为老师。也可再次经历。探索。学习。

  至于伟馨教人如何动手做的方法,则是跟大多数老师不一样。她不讲究步骤,但追求细致完美。学生问她「这样可以吗?」她的回答是「你试试」。她不要学生依样画葫芦,期望学生知道原则后能举一反三。在这本书,读者可以发现一样的风格。她的作品精致,呈现方式唯美。美与实用是她对应用回收资源创作的坚持。至于如何做,她只有重点提示。她提供的是想法、创意,以及她由创作过程中得到的领悟。读者得到灵感的启发后可以大胆尝试。因为创作材料大都是资源回收而来,失败没什么成本。在没有压力的心境下,更可以勇于创新。我相信翻阅这本书是一个起点,可以点燃你的随手创作之路。至于我,阳台上的鱼菜共生,让我不用等到退休,就拥有自己专属的有机菜圃。

图书试读

〈自序〉当垃圾的伯乐
 
〈儿时记趣〉是我小时候读书很着迷的一篇文章,里面写着:「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小时候也尝试过「张目对日」、「以蚊子为白鹤」,也喜欢观察、想像,现在想起来,才知道这篇文章对自己的影响颇深。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这些想像与观察,让许多事物在自己的心里改变了原本的样貌,所以,扰人的蚊子能翩翩起舞,小小蚂蚁也能成雄兵。
 
在忙碌的日子里,我每天都会顺道逛逛社区的资源回收场,那儿被丢弃的无论是牛奶桶、玉米罐、家电用品或拖把、空酒瓶……琳瑯满目的都是我眼里的宝。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我的素材,我总会想办法让它们从废弃物变成美丽、实用的东西。这或许和沈复将蚊子当白鹤一样,需要想像力。
 
妈妈说:「你不好好读书,长大就捡破烂」。
 
没想到,自己真如妈妈所说,而且年纪越大越爱捡。
 
虽然我不需要以拾荒维生,却以拾荒为乐。
 
事情有了乐趣,才会有附加价值的存在。
 
就像爱读书的人,成绩优等是附加价值一样;
我不以爱地球为使命,却因为拾荒乐趣而有了爱地球的实际行动。
 
自小爱收集的我,喜欢将一模一样的物品陈列排放整齐,
然后痴痴的欣赏着以数量取胜的壮观。
 
那样单一物品的壮观陈列,是一种美;
当这些壮观的美快速增长时,随之而来的就是置放的困扰,
在万般不舍之下,我才兴起了资源回收再利用的念头。
 
一块块收集而来小木料,在锯台前拿起又放下,就是舍不得破坏原始的美,每当面对这样的状况时,脑海中就会出现提醒自己的声音:

如果我不加以利用,它将永远是一块无用的小木料。
 
终于,小木料有了机会变成可造之材。
 
我对塑胶罐、宝特瓶、玻璃瓶或其他东西时,也都有相同的问题,欣赏之余,还需要下定决心,才能将这些瓶瓶罐罐变成另外一种实用美。
 
〈前言〉随手
 
随手。丢了。变成垃圾。
随手。收了。变成资源。
 
我很喜欢一部电影,片名是〈瓦力〉,那动画里的每个场景都让我屏息凝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惊喜连连的书。它没有空洞的理论,也没有遥不可及的技巧,而是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充满创意和美学的环保世界。《随手:资源回收玩创意,生活中实践环保和美学》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细致的朋友,在娓娓道来。我被书中那种“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深深打动。例如,作者如何将废弃的易拉罐改造成精致的笔筒,又如何用旧报纸编织出环保袋。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在作者的巧思下,变得如此有趣和实用。最令我感动的是,书中始终贯穿着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作者并没有强调环保的“责任”和“压力”,而是将其描绘成一种充满乐趣的“游戏”和“探索”。读这本书,仿佛是在参加一场充满惊喜的寻宝之旅,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转角会发现什么令人惊叹的创意。它不仅仅是一本DIY手册,更是一本关于生活美学和可持续理念的启蒙读物。我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生活、追求品质,并且希望为环保出一份力的人。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教你做什么”的书,更是一本“引导你去思考”的书。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细节的敏锐观察。她不会强迫你一定要做出多么复杂精巧的手工艺品,而是鼓励你在日常生活中,捕捉那些可以被赋予新生命的小物件。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旧报纸和杂志的章节,我一直觉得这些都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废纸”,但作者却用它们制作出了精美的壁挂装饰,甚至还分享了如何利用旧报纸进行植物育苗的妙招。这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身边充斥着如此多的“宝藏”,只是我们缺乏发现的眼睛。作者的文笔非常细腻,她描述制作过程时,就像在分享一个朋友的经验,充满了温度和亲切感。她没有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用最简单易懂的方式,解释了每一个步骤。我曾经尝试过一些DIY书籍,但很多都因为步骤复杂或者材料难以获取而半途而废,但这本书给了我前所未有的轻松感和成就感。我特别喜欢她提到的“随手”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一种创作的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提醒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用创意点亮平凡的日子。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一些具体的DIY方法,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我对“浪费”和“资源”的认知。我过去总是习惯性地购买新的物品,很少去思考旧物品的价值。而这本书让我开始留意身边那些即将被丢弃的东西,它们在我眼中不再是“垃圾”,而是充满了潜力的“原材料”。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旧纸板箱的改造部分,我曾经积累了好多闲置的纸箱,一直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本书给了我绝佳的灵感。我跟着书中的图解,用纸箱制作了一个非常实用的收纳架,放在书房里,整洁又美观。而且,我发现很多改造过程并不需要特殊的工具,只需要一把剪刀、胶水,甚至只需要一些细绳,就可以完成。这让我在实践的过程中,没有了任何心理负担和技术障碍。书中的环保理念渗透在每一个细节中,让我觉得,每一个小小的回收利用行为,都在为地球贡献一份力量。这种将环保行为与生活乐趣结合起来的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评分

我一直是一个对生活品质有追求的人,但总觉得自己的动手能力有限,很多美好的想法只能停留在脑海里。直到我遇到了《随手:资源回收玩创意,生活中实践环保和美学》,才发现原来实现这些想法并没有那么难。这本书在“创意”和“环保”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作者在书中分享了许多利用厨房里的边角料,比如用果皮制作天然清洁剂,用蔬菜叶制作堆肥,这些都是我之前从未想过的,但实践起来却异常简单,而且效果出奇的好。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还教我们如何用旧的玻璃瓶制作出各种美观的灯具和收纳罐。我一直很喜欢欧式的装饰风格,但市面上好看的灯具价格不菲,而且很多都缺乏个性。通过书中的指导,我用几个闲置的玻璃瓶,加上一些简单的LED灯串,就制作出了充满情调的氛围灯,摆在客厅里,朋友们都赞不绝口,纷纷询问是从哪里买的。这种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美丽事物的感觉,真的非常满足。这本书让我明白,环保不等于简朴,也不等于牺牲美感,它完全可以与精致的生活方式完美融合。

评分

《随手:资源回收玩创意,生活中实践环保和美学》这本书,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望。市面上关于环保的书籍和DIY手册层出不穷,我担心它会和其他的“套路”内容雷同,缺乏新意。然而,翻开第一页,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枯燥地讲解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小故事,将环保的理念巧妙地融入其中。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旧衣改造的部分,作者没有仅仅提供几个简单的缝制教程,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一件被淘汰的衣物,在通过巧妙的设计和构思后,可以焕发出怎样全新的生命力。她分享了自己如何将一件不再合身的牛仔裤,变成了实用的收纳袋,又如何用几块零碎的布料,制作出独一无二的抱枕套,每一个步骤都清晰明了,让我跃跃欲试。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强调“废物利用”的同时,并没有忽视“美学”的重要性。她所设计的作品,无论是色彩搭配还是造型,都充满了艺术感,让人觉得环保不仅仅是为了减少浪费,更是一种提升生活品质的途径。读完这部分,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衣柜,那些被我遗忘的旧衣服,似乎都在向我招手,充满了无限可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