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父母专用的教养书
许多人都不是天生的父母,只能靠后天努力尽力成为好妈妈,好爸爸,跌跌撞撞。作为儿女,我们都有过和父母冲突的经验,然而当自己成为父母的时候,却又不自禁复制了很多自己原来最讨厌的那种管教模式。身教重于言教,我们就是孩子的榜样,当看到孩子跟着用粗声粗气的方式回应自己的时候,会不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受呢?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因此也没有任何一本幼教书或教养书能够放诸四海皆准,然而,一个四个活泼好动小男孩的母亲,居然能够存活520天不吼叫的成功经验,绝对能让每个平凡的家长大受鼓舞。
身为一个精力充沛的小男孩的职业妈妈,个人已经过得相当忙碌、紧张,不时板着脸,无法想像如果这样的忙碌乘以四,会是什么样的灾难现场!McCraith连续520天都不吼小孩是怎么办到的?是压抑自我情绪,拼命转移念头,索性眼不见为净,还是只是降低音量呢?开始读此书,父母会发现,虽然没有勇气真正实行30天不吼小孩的计画,但是自己已经开始渐渐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小孩不时会带来的无心灾难,如打翻水杯、吃饭太慢、叫不起床、和同侪吵闹、任性、闯祸……,等理当「正常」的状况。
作者麦奎思并不是一次就能办到,其实共尝试了8次。第一次只持续了8天。她不隐讳自己曾经失控摔杯子、打电话给老公哭诉、因为不能吼小孩而对着衣橱吼、对着马桶吼的糗态,作者的诚实、内省,作为全职母亲,不说教、不唱高调的真实经验,让我们共同在「真实且难堪的」亲职状况中,获得既有疗癒效果又相当实用的支持,发现一种「原来我也可以啊!」的一丝曙光。
跨越了情绪管理这道高墙,亲子的关系并不一定就会从此一帆风顺,但确实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常态性吼小孩的家长,常有深深的无力感、罪恶感和自我嫌恶,让人沮丧。「但是理论归理论,事实上我就是做不到啊」,这种心态更是让人想要干脆逃避幼教的重责大任。其实,不必要持续这样的恶性回圈,做父母,有心最重要,理解,就会造成由内而外的转变,这本书会提供如你我一般平凡的父母,很好的参考、途径与支持。
本书特色 不打不骂已经成为教养的重要概念,但是面对好动又常出状况的幼龄孩子,家长首先要做的不是让他们「听话」,而恐怕是让自己有更好的心理调适!
父母都会避免在公众场合吼小孩,因为有其他「观众」会看到,但是最重要的观众其实正是在我们自己的家里――我们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榜样(role model),因此父母如果想要养成一个懂得控制愤怒、情绪管理的孩子,父母先要做给孩子看!
520天的成功经验:怎么可能,不吼不叫,也能带好小屁孩?The Orange Rhino Challenge的创造人麦奎思(Sheila McCraith)原是品牌行销,婚后成为4个好动小男孩的全职妈妈,每天都被4个小男孩的互动搞得精疲力尽,大吼大叫是常态!然而,2012年1月,她被水管工撞见大声吼小孩的丑态,当下发誓自己要实验一年365天不能骂儿子们,只要失败就要从头开始。她决定利用部落格记录她的365天经验,没想到大受欢迎,来自全球数万的家长、老师、幼教者们到她的部落格上互动。她重复挑战,共失败了8次――然而,她还是成功地做到了,而且还延续了整整520天。本书取材自她极受欢迎的育儿部落格,整理了她宝贵的经验与给父母的完全建议。
一天5分钟:一天一个章节,本书提供了30天计画,以和原书相同的排版方式,全彩的设计,让家长能够更轻松有效的阅读,一天4―5页的篇幅,方便家长每天一早匆忙中只要花5分钟,就能快速地读完本日课程!每一天的章节后都附上实用的小诀窍、行动指南,能够再次看到重点,并写下自己的心得和省思。任何时候如果你不幸破戒吼叫了,只要重新回到第一天即可。
成为橘犀牛:「犀牛(Rhino)是一种平常很平和的动物,但是被激怒的时候一定会向前冲去攻击。而橘色犀牛( Orange Rhino)就是一个温暖、有毅力的家长,不会因为生气、失去耐心或者心情不好而利用言语去攻击他人。」作者以此为象征图腾,随处置放橘色物品,穿橘色衣物,来提醒自己。因此本书也随书附赠橘犀牛的图卡、贴纸,当你忍不住大吼的时候,就让橘色卡牌来随时提醒自己吧!
•本书是一本实用的幼教指南书!作者提供了详尽的行动计划,简单地规划出每一天可以尝试的小运动,即使并不挑战,而只是阅读,也能开启自己在教养上的理解之门,让自己自然成为更有同理心、更有自觉的家长,也就是,成为一个橘犀牛。欢迎你,一起来尝试这个比「一日双塔」更极限的挑战吧!
*美国Amazon 80余位读者热情书评,平均4.7颗星好评!
名人推荐 黄越绥(财团法人国际单亲儿童文教基金会创办人)
刘育志(外科医师、作家、父亲)
读者书评 Yell less, fight less, blame less ... love more! Love it!
很棒的书!
很有趣,我会想像我从来不曾对小孩吼叫,但我必须承认当我发现此书的时候,我正处于因为我四岁孩子态度太差而沮丧的状况中。好吧,小孩的行为来自于许多的诱发点,但是我必须承认有些行为是出于我自己的坏诱导。我们经常在角力,比如说今天早晨,我有点惊讶,是的,每一天我的学龄前小孩都需要比我能够给予的更多的时间和支援来准备好。所以,每一天我都很沮丧,生气,并且某种程度上会说(不明确但暗示性的)这都是她的错,让我们迟到了。
真的吗?ㄜ,我正是那个大人啊。我很不好意思自己花了那么多的时间才弄清楚这一点。Yell Less, Love More这本书是一个非常棒的启发与非常棒的书。橘色犀牛,就像她在部落格中说的一样,她分享的第一手故事和教训,都帮助我们成为了更好的父母。是的,这些功课就是我要我的小孩去学(深唿吸,设身处地想想其他人的处境,不要误解,在危机中保持平静,等等。)其实就是我需要听到的。太棒了!-by mv_shark on November 6, 2014
5.0 out of 5 starsAn Inspiring and Realistic Program for the Busy Parent Who Wants to “Yell Less, Love More”
An Inspiring and Realistic Program for the Busy Parent Who Wants to “Yell Less, Love More”
By Anonymous on November 12, 2014
作为四个小男孩的母亲,Sheila McCraith发现她自己变成了她绝对不想成为的那一种:每天都在和她自己的小孩争吵的母亲。在她被另一个成人发现自己在骂小孩的羞辱性的经验后,McCraith开始了她要成为橘色犀牛的旅程,开启了自己365天的挑战,来停止对小孩的吼叫。一路上,她记录了自己的经验,个人的反思,和一些小技巧,在她的部落格上,她写着「橘犀牛挑战,我的365天挑战吼叫少一点,关爱多一点」McCraith发展出了橘犀牛作为一种她自己的象征;她解释,犀牛是一种平和的动物,但一旦被激怒的时候,就会呈现出侵略性的行为。而橘色,象征温暖与关爱的能量。在她的部落格和书中,McCraith提出了许多例子,说明她如何运用橘色作为一种视觉的提醒,来平和她的吼叫,并作为一种适应的策略。这个部落格引起了无数家长的共鸣,他们都发现自己也挣扎在处理吼叫这个议题中。这引导了McCraith写下这本书的动机,让挣扎中的家长,也能进行一个30十天的课程,并提供实际的策略,可以处理亲职中的愤怒与紧张。
McCraith的书《不吼小孩的30天成长课》不是一本厚重的,让父母在找出一种方法之前必须花上许多小时沉浸在其中的书;而是要达到不吼小孩和建立更好、更有爱、更正面的关系的目标。这本大约200页厚的书,设计了容易阅读的版型,让每章能够每日课题式地展开,并且不冗长,每天大约四页,让父母每天只要花5到10分钟阅读,非常完美。……
和McCraith艰难的365天挑战相比,本书只提供了30天的挑战计划父母指南。这个计画是弹性的,父母可以选择要以他们想要的方式进行,如果可以随时重新开始,回到Day 0,就可以再次挑战。同时,她没有严格艰难的30天课程,家长可以只是读完这本书而不挑战,也可以选择按每日的进度依序读完整本书,如果他们想要进行这个挑战。
我从另一个家长的自助部落格中发现McCarth的部落格,作为一名挣扎在每天的吼叫之中的家长,当我阅读了她的个人经验和她让自己不吼叫的策略,我立刻受到启发。
在阅读她的个人经验和吼小孩的痛苦的感受的时候,我也像是读到了我自己。书中她提供的行动都是常识的观察,我深有共鸣,特别是她提到父母会避免在公众场合吼小孩,因为有其他人会看到,但是最重要的观众其实正是在我们自己的家里:我们的孩子,他们才是我们最爱的那一位。我们是孩子的模范,而我们需要展现给孩子,恰当的行为,就如我们要他们那样照做。我相信许多家长都会发现这是一本容易实行又可以和我们的经验相连结的一本书,常识性的策略和窍门也相当能帮助家长们「少吼叫,多有爱」。
培养情绪稳定、自信独立的孩子的实战指南:不吼叫的育儿艺术 本书聚焦于提供一套系统、可操作的、源自真实家庭实践的育儿方法论,旨在帮助父母从根本上转变与孩子的互动模式,建立起基于理解、尊重和有效沟通的亲子关系。它深入探讨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并提供了应对日常挑战的“不吼叫”策略。 第一部分: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为什么”——重塑父母的认知框架 许多父母发现,吼叫和惩罚往往是短期奏效,长期却带来亲子隔阂和孩子行为问题的恶性循环。本书将首先带领父母走入儿童的心智世界,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和未被满足的情绪。 一、从“控制”到“连接”的思维转变: 解读“问题行为”的信号灯: 孩子发脾气、顶嘴、不合作,绝非单纯的“不听话”。我们将详细分析不同年龄段(学步期、学龄前、学龄期)常见的挑战行为,例如分离焦虑、权力斗争、感官超载等,并提供一个框架,让父母能迅速识别行为背后的深层需求(如关注、自主权、安全感)。 镜映与共情的力量: 学习如何成为孩子情绪的“镜子”,准确地命名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即使你不同意他们的行为。我们会提供一系列“共情句式”和“情绪标签”,帮助父母在不认同行为的前提下,先处理好孩子的情绪,从而为后续的引导打下基础。 大脑发育与情绪调节: 深入浅出地介绍儿童大脑(尤其是前额叶皮层)的发育规律,解释为什么年幼的孩子难以控制冲动和管理复杂情绪。理解这一点,能帮助父母减少对孩子的过度期待,将精力放在“教导”而非“惩罚”上。 二、打破“吼叫-内疚-再吼叫”的循环: 识别你的“情绪触发点”: 父母的疲惫、压力和过往的教养经验,是如何无形中影响你的反应模式?本书提供自我觉察练习,帮助父母识别自己最容易吼叫的情境,并提前制定“暂停策略”。 “冷静空间”的自我构建: 学习如何在冲突升级时,立即为自己创造一个“情绪缓冲期”。这并非逃避问题,而是以更清醒、更有力量的状态回归对话。我们将介绍呼吸法、快速脱离现场的技巧,以及如何在事后进行有效的“修复性沟通”。 第二部分:高效沟通的实操工具箱——让孩子愿意合作的艺术 吼叫的本质是沟通无效。本部分致力于提供一套结构清晰、可以直接用于日常场景的沟通工具,确保父母的话语既有“力量”又有“爱意”。 三、设置清晰界限的“非对抗性”方式: 积极倾听的精妙运用: 倾听不仅仅是“不说话”,而是运用眼神、身体语言和回应来确认你听懂了孩子的感受。练习“复述”技巧,让孩子感到被理解,从而放下防御心。 “我信息”的精准表达: 如何在不指责、不贴标签的情况下,清晰表达你的感受和期望?本书提供大量的“你总是……”到“当我看到……时,我感到……”的句式转换实例,帮助父母清晰表达需求,同时维护孩子的自尊。 选择与后果:设立“自然且合理的”后果: 告别惩罚(惩罚是外在的、与行为无关的痛苦),转而关注后果(后果是内在的、与行为直接相关的学习机会)。详细区分“自然后果”(如不穿外套会冷)和“合理后果”(如弄乱玩具需要自己收拾),并指导父母如何坚定地执行,而无需大喊大叫。 四、解决日常冲突的五步法流程: 当孩子面临崩溃、拒绝上学、或兄弟姐妹争吵时,父母需要一个清晰的行动蓝图。 1. 保持冷静与连接(Contain): 优先处理情绪,身体上给予支持(如拥抱,若孩子允许)。 2. 确认需求(Identify): 询问:“你现在是生气了/难过了/需要帮助了?” 3. 一起头脑风暴解决方案(Collaborate): 鼓励孩子参与提出解决办法,即使想法不成熟。 4. 做出决定并执行(Decide & Act): 共同商定一个双方都接受的方案,并坚定执行。 5. 事后修复与学习(Repair & Reflect): 冲突结束后,回顾过程,赞扬合作,巩固学习成果。 第三部分:培养内在驱动力的长期策略——塑造自信、负责任的个体 不吼叫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具有强大内在动机、能够自我调节的孩子。 五、用“赞美”代替“表扬”:聚焦努力而非结果: “成长型思维”的语言: 如何有效称赞孩子的努力、策略和坚持,而不是仅仅夸奖“你真聪明”或“你做得真好”。我们将展示如何使用描述性赞美,如“我看到你为了完成这个拼图,尝试了好几种方法,这种坚持太棒了!” 赋予责任感与自主权: 适度的放手是培养责任感的前提。介绍“给孩子选择权”的原则,如何在家务、学习和自由活动中,让孩子在安全范围内做主,从而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六、应对情绪爆发与“坏脾气”的进阶技巧: 处理“定时炸弹”——疲劳、饥饿与过度刺激: 学习如何提前预判并预防孩子情绪崩溃的“三要素”。提前安排日程,确保基本需求被满足,是减少冲突的“防患于未然”策略。 引导孩子自我安抚: 教导孩子一套简单的“安抚工具箱”,包括深呼吸、给自己的拥抱、去“冷静角”看书或玩耍。父母的角色是从“安抚者”转变为“安抚教练”。 本书承诺提供的是一套基于深度理解儿童心理学、并经过反复实践检验的、温柔而坚定的育儿路径。它不是一套速成的技巧手册,而是一场帮助父母放下焦虑、重建自信、与孩子建立深厚情感联结的实践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