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湾唯一,邀请学生、教师、家长和校友共学的心灵启蒙课
三十年教育经验,一千堂课的感动
课程精华集结:案例+教案+练习
一生最重要的一堂课:学习「选择」过个快乐的人生
曾经捧在怀中、像天使般的孩子,为什么不再有笑容、一脸冷漠?
明明是温暖感人的情境,孩子却轻蔑讪笑,除了尴尬,应该如何回应?
孩子心里想什么?孩子到底怎么了?
这些情况学科老师没余力教,
品格教育只治标,治本得从心灵培育着手。
「心灵有约」课程创始于新北市八里的圣心中小学,
是全台湾唯一邀请学生、教师、家长和校友共学的心灵启蒙课,
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二年级,每个圣心的孩子每一年都有完整的一天,和自己的心灵在一起,
由本书作者Rosa老师引导,班级导师和辅导老师陪同,每次学习一个主题,例如:
.小学三年级:在心中种下一颗好种子
.小学四年级:迎接人生第二个十年
.高中二年级:画一幅人生织锦图(青少年阶段的人生整理)
在这门课中,透过绘画、摄影、音乐、文字与对话,孩子的心灵被抚触,感受被理解,
在实作的体验中,对自己与别人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心开始变得柔软,
一颗柔软的心,能让他们看见自己的美丽,找到自己,更有力量走向未来的人生,
也因为经验过被爱,而有了爱人的能力。
「心灵有约」的涵容,深具力量,为无数的孩子与家庭带来极大的影响,
除了孩子,父母或家中扮演抚育角色的大人也被邀请来体验课程,同时也为教师提供心灵的滋养,
甚至应校友要求,开办校友的「心灵有约」。
本书是Rosa老师集结三十年教育经验,一千余堂课的感动,
以「心灵有约」课堂中和校园里实际发生的故事,辅以教案和实用的练习,
分享与儿童、青少年心灵相遇的过程与启发,
这些动人的篇章,记录了孩子成长的关键时刻,
孩子看似脱缰的言行举措,大人的回应方式,成为孩子一生心灵的点滴,滋养抑或浩劫:
‧习作时间结束,一张近乎空白的作品,要发怒?还是借机解读孩子内心的图像?
‧只要五颗巧克力,启动孩子开始表达内在的感受,原来他们要的不只是糖?
‧孩子踩踏草地、就非得抓昆虫取乐?透过摄影活动培养他们的美感与慈悲心,开始懂得珍惜万物。
‧大人的主导权和孩子的自主权,这场永无止境的拉锯战,大人要「静」,成为孩子学习的典范。
‧校园中各种形式的霸凌,包括肢体冲突与人际关系的孤立断裂,底层的根源其实是孤独与无助……
【心灵是什么?心灵在哪里?心灵健康的孩子才是真正赢在起跑点。】 着重知识传递与物质追求的教育,导致社会上许多人成功却不快乐。
「心灵有约」透过实作与体验,引导学生静心,觉察与聆听内在的声音,
找到自我,肯定自己,经验被爱,也能爱人,这份笃定,是面对生命各阶段挑战的力量泉源。
跟着Rosa老师与孩子心灵互动:
‧引导孩子表达内在的感受与思绪,也接受别人与自己的不同
‧透过音乐与孩子的心灵调频
‧请孩子画人一幅织锦图,鸟瞰现阶段的人生
【调整看孩子的视角,开始与孩子的心灵对话。】 「我们和孩子同为人类,只是他们年份短,是资浅人类。」
以这样的认知为基础,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开始浇灌滋养孩子的心灵。
我们成人能做的是就是为他们增能,确保大方向不要错,
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习「选择」过个快乐的人生。
跟着Rosa老师与孩子的心灵对话:
‧练习「有一颗柔软的心并不等于脆弱」
‧透过活动,带孩子了解沉默的好人如何成为暴力事件的共犯
‧画一张图,开启对话,听到孩子真正的心声
【宁静笃定的大人,才能引领孩子走向丰美的未来。】 成长中的孩子如脱缰的野马,父母及教育工作者犹如骑在马背上的牛仔,
需要培养静心的能力,才能辨识孩子杂乱的能量是因为缺乏方向感,进而欣赏他们内在的活力,
才能成为孩子心灵之依归,与孩子一起面对未来。
跟着Rosa老师学静心: ‧盖一座心灵小屋,随时可充电,因应充满挑战性的教育环境
‧孩子是天使还是恶魔?善与恶未必是天性,但绝对是选择,教育的目的正是维护最好的环境,让孩子有机会做最佳选择
‧心灵陪伴者基本的操练:孩子的爱,篮子里的水……
本书特色 1.全台湾唯一,邀请学生、家长、教师、校友共学的心灵启蒙课
2.三十年教育经验,超过一千堂课的心得,课程精华集结
3.包含案例分享、教案与练习
4.特别针对超载的教育工作者与父母设计静心课
5.收录进阶练习,适合包括学校班级、成长团体、企业部门等人数较大组织
【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家、谘商师、家长、校友诚心推荐】 透过这本书,我们有机会追随Rosa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与老师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深入她眼中的世界。阅读这本书,不只是一段愉悦的时光,也将是一趟启蒙的旅程。Rosa的智慧与创意,对她的家人、亲近的友人与所有认识她的人,是上天赐予的珍贵礼物,现在,成为她读者的你,也将拥有这份礼物。──丁松筠神父(光启社副社长)
心灵照顾好了情绪自然稳定,情绪会影响健康,也会影响学习效果,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心灵,学会呵护自己的心灵才是该花时间去经营的。──王先逸助理教授(国立阳明大学解剖学及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学校的导师,从事生命教育的教师,各学科老师想来一场班级活动课时,这是一本祕笈和宝典。──林思伶教授(教育部前政务次长)
我们于二○○三年开始了「心灵有约」,这门课逐渐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我想我们终于找到一种适合儿童与青少年的心灵培育方式,我们非常乐于与各界的家长及教育工作者,分享这份礼物。──孙知微修女(圣心女中创校修女)
台湾的教育太着重于知识的传递与物质的追求,导致学生总是往外寻找自我、定义自我。透过「心灵有约」的实作与体验,学生得以认识更高层的灵性我,找到最美丽的自己。美能柔软人生,美能找回自己,甚至超越自我。──陈美琴副教授(辅仁大学医学院临床心理学系)
作者擅长设计活动和歌曲选用,课程常能抓住孩子的心灵,并给孩子留下难忘的回忆。读者可运用这些教材,更值得学习聆神功夫,师生都将受益。──郑玉英教授(「怀仁全人发展中心」谘商心理师及督导)
「心灵有约」课程让儿童及青少年,透过艺术表达、音乐、文字、对话,深深体会被爱的经验,并且关照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心更柔软、有温度……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有被理解的机会......让他们确知有一位大能者,守护他们的生活,看重并且深爱着他们,这样的体会,希望让他们更有力量走向未来的人生,也因为经验被爱而有能力爱人。──刘绮芍老师(光仁中学辅导主任)
「心灵有约」让我正视自己逃避的问题,省思亲属间的连结,也发现条列整理之后更明白改善的方向。「心灵有约」带领孩子看自己、理出自己的想法、自省,然后随时学习、终身学习,这样的方式比任何制约式的公民教育还要能教化孩子成为友善、关怀的地球公民。──May Wu(家长)
「心灵有约」是每位圣心人共同的回忆。短暂的与世隔绝,隐身于美丽的校园中,全心与自己相处,并且感受每一次唿吸。即使已经相隔多年,对于那样的感受我仍记忆犹新。我想我们都需要有段沈静的时间,尤其是在这样嘈杂的生活环境中。──王思方校友(台湾首府大学幼儿教育学系)
借由摄影或绘画,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渴望,听到了彼此内心的声音;有时候,不知不觉间,生命的问题,竟然由徬徨无助,变得豁然开朗。──林佳纹老师(圣心女中校友)
王漪老师用很多美好、简单的事物和生活的经验,带领我们铺出一条能帮助自己和别人遇见「生活的天主」的路。──金银贞修女(圣心修女会)
每个学生每一年有一天这样的日子,心灵被碰触,感受被理解,那种心头一颤、暖暖的、却又有点酸酸的感觉……,只要你感受过,便能理解那样的涵容,深具力量。──许䕒尹老师(圣心女中辅导主任)
我将Rosa老师的课程稍做调整,每次一点点在课堂上尝试,我惊喜于孩子们的创意,我看到孩子们不同于以往课堂上的一面,我感受到他们的改变……从他们的作品中我读到了他们内在的想法,使我能用新的眼光欣赏他们。深深感谢老师的课程,不只改变了我,也让我的孩子们有机会看到不同的自己。──林岱莹老师(新北市青山中小学教师)
《静心之旅:当代人情绪管理与深度连接指南》 面向所有渴望内在平静、提升人际沟通质量的现代人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在与无处不在的焦虑、压力和碎片化的注意力抗争。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物质丰富,却常常感到精神上的匮乏与疏离。我们渴望深度连接,却发现自己被屏幕和日常琐事牢牢困住。我们知道“慢下来”很重要,却不知如何真正停止“忙碌的惯性”。 《静心之旅:当代人情绪管理与深度连接指南》正是一本献给所有在现代生活中寻求锚点、渴望更真实、更平静生活的成年人的实用手册。它不涉及任何特定的亲子教育理论,而是专注于个体心智的重塑和生活质量的提升,通过一系列经过时间检验的智慧与现代心理学洞察相结合的方法,引导读者踏上一条通往内心安宁与有效人际互动的旅程。 本书的核心在于重建我们与自我、与他人的有效连接,核心思想是:真正的力量来源于清晰的觉察,而觉察的起点,是学会“不评判地停驻”。 --- 第一部分:觉察的基石——重设你的内在操作系统 本部分致力于帮助读者识别和解构长期以来的思维定势和情绪触发点,为后续的深度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1. 识别“自动驾驶”模式: 我们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潜意识的惯性中。本书首先引导读者绘制自己的“情绪地图”,识别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耗费巨大能量的思维陷阱,例如“灾难化思维”、“非黑即白”的判断模式,以及对“完美主义”的盲目追求。我们将探讨如何用“意图”取代“反应”,将行为从无意识的条件反射中解放出来。 2. 身体作为情绪的接收器: 现代人习惯于将情绪“困”在头脑中,导致身心分离。《静心之旅》强调了身体扫描的重要性。我们不仅仅是进行基础的放松练习,而是学习解读身体的细微信号——紧张的肩膀、紧缩的腹部、加速的心跳——如何具体地编码了我们尚未处理的情绪信息。通过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读者将掌握一系列“微时刻干预”(Micro-Intervention)技巧,能在压力骤升时迅速将自己拉回当下。 3. 驯服“内在批评家”: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声音,它总是在我们做得不够好时进行严厉的审判。本书深入剖析了这一“内在批评家”的成因,并提供了将“批判”转化为“慈悲性观察”的练习。重点在于建立一个“有距离的自我对话”,将批评家视为一个需要被理解的、发出警报的内在部分,而非不可挑战的权威。 4. 时间的“密度”与“稀释”: 我们常常感觉时间不够用,是因为我们从未真正“在场”。本章介绍如何通过“单任务聚焦法”和“间隔重置法”,稀释掉被焦虑和分心所填满的时间密度。这并非关于如何挤出更多时间,而是关于如何提升每一分钟的“心智在场度”,从而获得更充裕的内在体验。 --- 第二部分:情绪的炼金术——从被动承受走向主动转化 情绪不是敌人,它们是信息。本部分将引导读者安全、有效地处理那些令人不适的感受,实现情绪的“炼金术”。 1. 拥抱不适感:留出空间给“难受”: 许多人花费巨大精力去逃避或压抑负面情绪。本书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容纳练习”,教导读者如何像对待一位不速之客一样,邀请愤怒、悲伤或恐惧进入自己的体验空间,不试图改变它们,只是静静地观察它们如何出现、停留和最终自然消退。这要求极大的勇气和练习。 2. 愤怒的能量重定向: 愤怒往往被视为破坏性的力量,但它本质上是“界限受侵犯”的信号。本书提供了区分“爆发式反应”与“建设性表达”的步骤。我们将探讨如何将愤怒的原始能量转化为清晰、坚定的自我主张(Assertiveness),即如何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有力地维护自己的需求和价值。 3. 焦虑的解构与未来恐惧的管理: 现代焦虑大多是“未来事件的预演”。本章将重点区分“建设性担忧”(可以采取行动的担忧)和“空转式忧虑”(无法控制的想象)。读者将学习“锚定练习”——通过精确地定位当下感官输入,将思绪从抽象的未来拉回到可感知的此刻,从而瓦解对不确定性的过度反应。 4. 愧疚与羞耻感的转化路径: 愧疚指向行为(“我做错了”),而羞耻指向存在(“我本身就是错的”)。本书详细解析了这两者对自我价值感的侵蚀。转化路径在于用“自我修复”取代“自我惩罚”,专注于对过失的负责任行为和真诚的弥补,从而将沉重的包袱转化为成长的动力。 --- 第三部分:深度连接——在关系中实现清明的互动 静心不仅关乎个人,更关乎我们如何与周围的世界互动。《静心之旅》将内心的平静延伸至人际交往,提升沟通的质量和深度。 1. 倾听的艺术:超越“等待发言”: 大多数人在对话中都在忙着组织自己的反驳或建议。本书提出了“无目的倾听”(Listening Without Agenda)的概念。这要求我们暂时搁置自己的观点和需求,全身心地接收对方传达的信息,包括他们的言外之意和情绪基调。我们将练习如何提问那些真正能打开对话,而非关闭对话的“探询式问题”。 2. “我信息”的精准构建: 冲突往往源于指责性的“你信息”(“你总是迟到!”)。本部分专注于如何将所有情绪体验,转化为清晰、无攻击性的“我信息”(“当我看到你迟到时,我感到担忧,因为我担心计划会受影响”)。这种表达方式尊重了对方的主体性,同时也清晰地传达了自身的需求。 3. 边界的建立与维护:爱的悖论: 许多人因害怕被视为“不友好”而无法设立边界。本书提供了一种温和而坚定的边界设置框架。边界不是为了将人推开,而是为了保护自身能量和自我尊重,从而能够以更充沛的状态去爱与付出。我们将学习如何在说“不”的同时,依然保持连接和尊重。 4. 培养“宽恕的实践”:释放历史的枷锁: 宽恕并非对不当行为的认同,而是选择放下对“过去已发生之事”的持续惩罚。本书将宽恕视为一种高度自私的自我关怀行为。它提供了一系列渐进式的练习,帮助读者逐步松开对伤害者的执念,将释放出来的心理能量重新投注到当下的生活和自我成长中。 --- 结语:日常中的永恒练习 《静心之旅》最终旨在说明,真正的静心不是逃离生活,而是更深入地“进入”生活。它不是一次性的课程,而是一套融入日常的习惯。本书的每一章都以一系列可操作的、低门槛的练习收尾,确保读者可以立即在通勤、工作间隙、家庭互动中实践所学,将“觉察”内化为一种生活的新常态。 这是一场为成人自我觉醒而设计的深度导航,帮助你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并稳固属于自己的宁静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