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信息系列 耶利米哀歌:祷告的眼泪

圣经信息系列 耶利米哀歌:祷告的眼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Christopher J. H. Wright
图书标签:
  • 圣经
  • 耶利米哀歌
  • 祷告
  • 眼泪
  • 灵修
  • 基督教
  • 旧约
  • 属灵生命
  • 神学
  • 情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充满谎言的年代
让记忆和泪水帮助我们勇于真实
            
  许多人都以为,耶利米哀歌的写作背景,是个相当悲惨、凄凉的时代。毕竟,按照现今绝大多数学者的看法,尽管耶利米哀歌的作者犹有争论,对于耶利米哀歌的写作年代,倒是颇有共识,一致认为五首哀歌大约完成于公元前五八七年耶路撒冷沦陷,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那段国破家亡的日子。
 
  都已经国破家亡了,怎么还不悲惨、凄凉呢?某方面来说,好像真是如此。不过,换个角度,将会发现,尽管被掳到巴比伦,犹太人在那里的生活,其实并没有变得比较差。尽管沦为被掳之民,社会地位确实不如当地的人,但是生活在兵强马壮,国力强盛的巴比伦,犹太人很快就在物质的富裕中迷失了。要在偏远地区继续坚持当个弱小的国家,还是投靠世界大国,努力往上攀爬──后者的诱惑大多了。
 
  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哀歌一首一首出现。当愈来愈多人沉迷于眼前的舒适,臣服于巴比伦看似伟大的统治,哀歌却一次又一次地以泪水作为提醒,以动人的诗句作为反抗。乍看之下的华丽与兴盛,巴比伦如蜜糖一样的神话与宣称,其实都是建立在无情的杀戮和专制之上,只有记得过往那段历史,犹太人才有可能从巴比伦编织的美梦中再次清醒,重新回到耶和华的面前。
 
  旧约学者莱特,以其近四十年对旧约的钻研,带领我们走入常被忽视的耶利米哀歌之中。结合了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个人深度的神学反思,我们将从这卷苦难的「记忆」之书,学习以前从未学到的智慧。面对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科技挂帅所承诺的各种美丽远景,哀歌将帮助我们用泪水穿透谎言,看见真正的尊贵和荣耀。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莱特(Christopher J. H. Wright)


  过去三十多年,旧约研究的发展可说非常快速,许许多多重要而有原创性的理论与方法,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面对这样的情况,福音派学者常有两种反应:其中一种,把每一个新的方法都视为洪水勐兽,非不得已,不会轻易尝试,更不会去主动了解;另外一种,则是以开放的心胸,倾听新的方法、熟悉新的理论,截长补短,进而产生出既合乎福音派立场,但又带着开创性的丰富研究成果。
 
  毫无疑问,莱特就是属于后面这一种学者。从博士论文以旧约的伦理学为主题,莱特就勇于尝试一般人所不敢尝试的研究方向。起初,因为在福音派里找不到支持的人,难免心生挫折。后来遇到了斯托得,鼓励他继续坚持下去,不要轻易放弃和妥协,这才让莱特如释重负,义无反顾地往未知的领域迈进,因而才有类似《宣教中的上帝》、《基督教旧约伦理学》这些重要的作品诞生。
 
  虽然是旧约学者,莱特却很有宣教负担。在学术生涯的巅峰,莱特接受联合圣经神学院的邀请,前往印度教了五年书;在那之后,更是担任万国宣教学院的教务长及院长,长达十多年,让这个学校的学术风气大为兴盛。如今,莱特则是「国际灵风合作伙伴组织」的国际事工主任,致力于第三世界国家的神学教育推广工作。

图书目录

总序   11
作者序   13
中文版序   17
简写一览   19
参考书目   21
引言   23
1. 无人安慰(一1∼22)   73
2. 神发怒的日子(二1∼22)   100
3. 在绝望深渊中的盼望(三1∼66)   132
4. 一切都完了(四1∼22)   169
5. 求你使我们向你回转(五1∼22)   194

图书序言

作者序
想对神说句真心话

  「主啊,我是谁?」过去这几个月,我常常问自己这个问题。我怎么有资格来撰写耶利米哀歌(以下皆称「哀歌」)的註释呢?比起书中所记述,成篇累牍的灾难、无法言喻的苦楚,即使我曾有过哀伤、悲叹的时刻(人生难免有无可逃避之痛),我的一切,也只能算是微乎其微的品尝罢。我该怎么切实地听见那些浸泡着泪水的言语,真确地看见它所刻画的景象呢?更何况,还要执笔来诠释这一切?要冷静地拆解这一行行散发着焦味、抽噎不停、刺痛人心的字句—就像电视主播,对着一群群因天灾人祸,连绵战火而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难民,还要加上絮絮叨叨的旁白一般;这一切,正是我们现在要进入的「哀歌的世界」。
   
  只不过,除了这个问题,还有更摧折人心的事。过去,我怎么会忽略这卷书这么久,从来没有认真深入地查考过它呢?当然,我必须说,可悲的是,大多数的基督徒和教会,似乎也都有这种现象。对于探讨何谓合乎圣经的哀痛,大家似乎都兴趣缺缺,也无从置喙,更别说有何能力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了(至少,西方教会在公开的讲道中,向来如此),这卷书到底有什么用处?我们原本就几乎不知道该怎么应用那些哀鸣的诗文,更何况是(近乎,但未尽然是)充满难以抚平的伤痛和对神质问的这一整卷书了。讽刺的是,我们虽然对哀歌少有闻问,却屡屡加入经过钖安城,对之勐摇其头的那支队伍,目睹荒废的城邑和受苦的百姓,我们迸不出一言半语的安慰之词。因此,撰写这卷书的註释,对于过去这么长久的忽视,我多少抱着一种赔罪的心情。往日钖安的女子,如今已成了哭泣的寡妇,她不断地请求神和她的邻舍,以及今日作为读者的我们,来「注目⋯⋯观看」。而撰写这本註解她话语的书,等于就是要回应她的哀求(不管它姗姗来迟了多少世纪),也邀请别人一起来回应。

  研究本卷经文的参考书倒是十分足够。我在参考书目中已罗列出个人觉得最适用的,另有一些是我未加採用,但是经常在别处被引用的。郝斯(Paul House)非常仔细地将本卷经文中,有关神学及教牧应用上,经常受到批判的领域和悬而未决的议题列出。柏琳(Adale Berlin)及奥康纳(Kathleen O’Connor)则採取与本卷「对以色列神的慈爱和信实深具信心」的传统观点全然相反的立场;她们认为,全卷明显充满控告神的况味,留给我们满腹的疑难。我并不同意她们的论点,但也觉得,她们对经文欲表达的苦楚和诗歌的意境,观察相当敏锐。特别是奥康纳,对个人的苦难,尘世的不公,她所提出的吶喊,尤有独到之处。贝利肯(Daniel Berrigan)紧接在911的惨案及阿富汗的爆炸案之后,依据哀歌写了一篇反思(严格说来,尚不足以成为註释)。他把经文中恐怖的情节,与今日的恐怖情节,作强烈的对照,全文充分流露出先知的预言性,引用了最充足的註脚;对经文最具争议的片段,也罕见地,有最清楚的解说,并且还加上范围广泛、发人深省的神学反思,它不仅探讨了基督教圈内有关正典的研究,也涵括了当代国际政治及冲突的相关书籍。

  本书扉页中「哀哭」的图画,是发想自二○一一年巴基斯坦北部洪水灾难期间,为失丧儿女而哭泣的一位母亲的画像。绘者菲丽璞(Gill Phillips)因这位饮泣的妇人所流露的尊严和沉静而深受感动。这似乎就是哀歌中,钖安女子和她丧失儿女的痛苦写照。
 
  因耶路撒冷城陷而受苦受难的孩童,也是本卷书的重点主题。作者似乎永远无法忘怀这些孩童—伴随着他们那群忧劳困顿、饥馑攻心的母亲们。今日,这景象依旧;儿童福利机构的代表们说,二○一四年是世界儿童最困苦的一年。有无数的小生命被摧毁—因着诱拐、工厂或家务奴工、性交易、人口贩卖、强暴凌虐、加工成残、被整编为儿童佣兵、惊人的死亡率、因战争残废、战区孤儿或惊吓创伤,现在,甚至发展为刻意地以孩童为报复目标。这一切,都因遍布全球、成人之间的斗殴,因魔鬼的嗜血把戏而付出代价。因此受到推残的儿童,无以计数,神的心为此伤痛破碎;祂的儿子耶稣,之前降生于这个暴力充斥的尘世时,就曾因着一个心胸狭隘的暴君下令诛灭耶路撒冷无辜的婴儿,不得不沦为难民,起身逃命。本书谨献与叙利亚的儿童;我们曾结识这地区的几位好友,因而与他们有所连系,谨以此代表普天下所有受灾受难的孩童。上主垂怜!
   
  本书写就于主降临节期间,而这篇序文则完成于主显节,提醒我们,曾在人间显现的主,曾以肉身背负人间罪恶与苦难的神子,有一日将要再临,终止这一切的罪恶与苦难,终止一切的哭泣与眼泪,终止一切的死亡与毁坏;我们也列在引颈以待主显现的那群人中。就如诗篇九十六篇所歌颂、所期待的,当神来地上施行审判,使一切步入正轨时,受造万物都要齐声欢唿。哀歌是我们不能不聆听的、必要的怒吼,它也是「神所默示⋯⋯有益的」主的话语,要向今日的世人发声。但是感谢神,在整本圣经,以福音为核心、以新天新地为高峰的信息故事里,哀歌不是最终的乐章。

莱特(Christopher J. H. Wright)

图书试读

引言
 
哀歌是一卷为现代人写的书。
 
当普世苦难的浪潮,轻而易举就威胁着,要席卷我们架设的任何堤防时,圣经还有哪一卷书,比哀歌更能帮助我们揣摩最恐怖的苦难形貌呢?只是,又有哪一卷书,曾经比哀歌更受到忽视?基督教会似乎根本忘了还有这卷书存在,几乎不读,也几乎不传讲。1 惟一(而且限于某个年代)与这卷书有关联的,大概只剩一些信徒在唱齐休姆(Thomas Chisholm)的圣诗〈祢信实何广大〉;而且,即使唱了,也少有人知道,诗歌中的一个小句,是取材自哀歌三章23节。
 
这般忽视哀歌,真是莫大的损失,其理有三。第一,本卷书曾以十分尖锐的笔锋,要存记那些人受苦的痕迹,我们却对他们的声音不闻不问。它奋力吶喊,要告诉我们,公元前五八八年至五八七年,耶路撒冷被围、被毁,百姓蒙受的痛苦,以及随之而来的屠杀和被掳的惨况。对这样的声音充耳不闻,就好像取一块布,将那些纪念死于战乱中的人名纪念碑,以及他们的家庭所蒙受的苦难,统统遮蔽起来一样。人类受苦的恐怖,有部分即将如过眼云烟,被全然忘却,沦为无名无氏,更湮灭于人类残暴所留下的、随着岁月而消逝的碎片遗骸中。2 哀歌要「召唤我们前来缅怀」这些事实;我们这些真实存活的人,长期面对这样的事实,就是要来见证它,留意聆听他们的声音。
 
第二,这样的忽视,剥夺了当代教会使用哀痛语言的机会—这种蒙神所赐的语言词汇,是有它的道理的。当然,哀歌不只限于本卷内容,还有许多哀痛的诗篇(在诗篇整卷中,占最大篇幅的,其实是哀歌形式的诗。而值得注意的是,「诗篇」这个字,在希伯来语中,意思还是「赞美集」呢)。我们在耶利米和约伯身上,看他们如何与神、与人摔跤时,都可找到最原始的哀歌素材。当主耶稣在十字架上时,我们从祂的双唇也读到哀歌,吐露着祂极端强烈的痛苦,如诗篇二十二篇毫不保留的倾吐。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