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想对神说句真心话 「主啊,我是谁?」过去这几个月,我常常问自己这个问题。我怎么有资格来撰写耶利米哀歌(以下皆称「哀歌」)的註释呢?比起书中所记述,成篇累牍的灾难、无法言喻的苦楚,即使我曾有过哀伤、悲叹的时刻(人生难免有无可逃避之痛),我的一切,也只能算是微乎其微的品尝罢。我该怎么切实地听见那些浸泡着泪水的言语,真确地看见它所刻画的景象呢?更何况,还要执笔来诠释这一切?要冷静地拆解这一行行散发着焦味、抽噎不停、刺痛人心的字句—就像电视主播,对着一群群因天灾人祸,连绵战火而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难民,还要加上絮絮叨叨的旁白一般;这一切,正是我们现在要进入的「哀歌的世界」。
只不过,除了这个问题,还有更摧折人心的事。过去,我怎么会忽略这卷书这么久,从来没有认真深入地查考过它呢?当然,我必须说,可悲的是,大多数的基督徒和教会,似乎也都有这种现象。对于探讨何谓合乎圣经的哀痛,大家似乎都兴趣缺缺,也无从置喙,更别说有何能力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了(至少,西方教会在公开的讲道中,向来如此),这卷书到底有什么用处?我们原本就几乎不知道该怎么应用那些哀鸣的诗文,更何况是(近乎,但未尽然是)充满难以抚平的伤痛和对神质问的这一整卷书了。讽刺的是,我们虽然对哀歌少有闻问,却屡屡加入经过钖安城,对之勐摇其头的那支队伍,目睹荒废的城邑和受苦的百姓,我们迸不出一言半语的安慰之词。因此,撰写这卷书的註释,对于过去这么长久的忽视,我多少抱着一种赔罪的心情。往日钖安的女子,如今已成了哭泣的寡妇,她不断地请求神和她的邻舍,以及今日作为读者的我们,来「注目⋯⋯观看」。而撰写这本註解她话语的书,等于就是要回应她的哀求(不管它姗姗来迟了多少世纪),也邀请别人一起来回应。
研究本卷经文的参考书倒是十分足够。我在参考书目中已罗列出个人觉得最适用的,另有一些是我未加採用,但是经常在别处被引用的。郝斯(Paul House)非常仔细地将本卷经文中,有关神学及教牧应用上,经常受到批判的领域和悬而未决的议题列出。柏琳(Adale Berlin)及奥康纳(Kathleen O’Connor)则採取与本卷「对以色列神的慈爱和信实深具信心」的传统观点全然相反的立场;她们认为,全卷明显充满控告神的况味,留给我们满腹的疑难。我并不同意她们的论点,但也觉得,她们对经文欲表达的苦楚和诗歌的意境,观察相当敏锐。特别是奥康纳,对个人的苦难,尘世的不公,她所提出的吶喊,尤有独到之处。贝利肯(Daniel Berrigan)紧接在911的惨案及阿富汗的爆炸案之后,依据哀歌写了一篇反思(严格说来,尚不足以成为註释)。他把经文中恐怖的情节,与今日的恐怖情节,作强烈的对照,全文充分流露出先知的预言性,引用了最充足的註脚;对经文最具争议的片段,也罕见地,有最清楚的解说,并且还加上范围广泛、发人深省的神学反思,它不仅探讨了基督教圈内有关正典的研究,也涵括了当代国际政治及冲突的相关书籍。
本书扉页中「哀哭」的图画,是发想自二○一一年巴基斯坦北部洪水灾难期间,为失丧儿女而哭泣的一位母亲的画像。绘者菲丽璞(Gill Phillips)因这位饮泣的妇人所流露的尊严和沉静而深受感动。这似乎就是哀歌中,钖安女子和她丧失儿女的痛苦写照。
因耶路撒冷城陷而受苦受难的孩童,也是本卷书的重点主题。作者似乎永远无法忘怀这些孩童—伴随着他们那群忧劳困顿、饥馑攻心的母亲们。今日,这景象依旧;儿童福利机构的代表们说,二○一四年是世界儿童最困苦的一年。有无数的小生命被摧毁—因着诱拐、工厂或家务奴工、性交易、人口贩卖、强暴凌虐、加工成残、被整编为儿童佣兵、惊人的死亡率、因战争残废、战区孤儿或惊吓创伤,现在,甚至发展为刻意地以孩童为报复目标。这一切,都因遍布全球、成人之间的斗殴,因魔鬼的嗜血把戏而付出代价。因此受到推残的儿童,无以计数,神的心为此伤痛破碎;祂的儿子耶稣,之前降生于这个暴力充斥的尘世时,就曾因着一个心胸狭隘的暴君下令诛灭耶路撒冷无辜的婴儿,不得不沦为难民,起身逃命。本书谨献与叙利亚的儿童;我们曾结识这地区的几位好友,因而与他们有所连系,谨以此代表普天下所有受灾受难的孩童。上主垂怜!
本书写就于主降临节期间,而这篇序文则完成于主显节,提醒我们,曾在人间显现的主,曾以肉身背负人间罪恶与苦难的神子,有一日将要再临,终止这一切的罪恶与苦难,终止一切的哭泣与眼泪,终止一切的死亡与毁坏;我们也列在引颈以待主显现的那群人中。就如诗篇九十六篇所歌颂、所期待的,当神来地上施行审判,使一切步入正轨时,受造万物都要齐声欢唿。哀歌是我们不能不聆听的、必要的怒吼,它也是「神所默示⋯⋯有益的」主的话语,要向今日的世人发声。但是感谢神,在整本圣经,以福音为核心、以新天新地为高峰的信息故事里,哀歌不是最终的乐章。
莱特(Christopher J. H. W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