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满谎言的年代
让记忆和泪水帮助我们勇于真实
许多人都以为,耶利米哀歌的写作背景,是个相当悲惨、凄凉的时代。毕竟,按照现今绝大多数学者的看法,尽管耶利米哀歌的作者犹有争论,对于耶利米哀歌的写作年代,倒是颇有共识,一致认为五首哀歌大约完成于公元前五八七年耶路撒冷沦陷,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那段国破家亡的日子。
都已经国破家亡了,怎么还不悲惨、凄凉呢?某方面来说,好像真是如此。不过,换个角度,将会发现,尽管被掳到巴比伦,犹太人在那里的生活,其实并没有变得比较差。尽管沦为被掳之民,社会地位确实不如当地的人,但是生活在兵强马壮,国力强盛的巴比伦,犹太人很快就在物质的富裕中迷失了。要在偏远地区继续坚持当个弱小的国家,还是投靠世界大国,努力往上攀爬──后者的诱惑大多了。
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哀歌一首一首出现。当愈来愈多人沉迷于眼前的舒适,臣服于巴比伦看似伟大的统治,哀歌却一次又一次地以泪水作为提醒,以动人的诗句作为反抗。乍看之下的华丽与兴盛,巴比伦如蜜糖一样的神话与宣称,其实都是建立在无情的杀戮和专制之上,只有记得过往那段历史,犹太人才有可能从巴比伦编织的美梦中再次清醒,重新回到耶和华的面前。
旧约学者莱特,以其近四十年对旧约的钻研,带领我们走入常被忽视的耶利米哀歌之中。结合了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个人深度的神学反思,我们将从这卷苦难的「记忆」之书,学习以前从未学到的智慧。面对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科技挂帅所承诺的各种美丽远景,哀歌将帮助我们用泪水穿透谎言,看见真正的尊贵和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