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爆米花里的思潮

隐藏在爆米花里的思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化评论
  • 电影
  • 思潮
  • 大众文化
  • 社会观察
  • 流行文化
  • 媒体
  • 现代性
  • 消费主义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流行,虽然短暂,
却精准地反应了世代的文化特征,
及其背后的哲学思潮。

  从Web 2.0,Reality Show,到MMORPG
  从存在主义,解构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科技是善变的,媒体是善变的
  流行时尚是善变的,文化思潮是善变的
  惟有──
  耶稣基督永恆不变;祂的恩典亘古长存

好评推荐(按姓名笔画排序)

  白崇亮  台湾奥美集团董事长
  吕思瑜  佳音电台台长
  吴碧玲  信友堂诗班指挥
  吴献章  中华福音神学院旧约教授
  林日璇  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
  柳百珊  广播金钟奖得主
  彭书睿  联合差传事工促进会秘书长
  杨盈箴a.k.a咖啡猫    广播金钟奖得主 
  苏文峰  OC海外校园机构创办人

  彭书睿──作家,演讲家,宣教士
  我一直在找一本书,可以送给一些朋友,好好讨论什么是信仰。《隐藏在爆米花里的思潮》,就是透过作者的眼光对流行文化的神学反思,是一本可以跟每天在尘世中过日子的基督徒好好对话的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星然


  来自台北,现居美国, 任职于密西根州政府IT部门。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MSU)Telecom硕士。

  曾在传播界打滚多年,从事节目主持、媒体营运企划及管理工作,养成对当代流行文化的敏锐嗅觉和反思能力。高中时代,即投入校园事工,一直在最前线接触年轻人。历经七O、八O及九O三个不同世代的学生工作,目前服事重心为MSU校园事工。2000年正式加入Lansing Chinese Christian Church(兰莘华人基督教会),现为教会长老。

图书目录

PART1电影篇
「所有精彩的寓言,目的都不是隐藏,而是显露真相,借着幻想把内在的世界具体化地表现出来。」--C. S. Lewis

1-1 隐藏在爆米花里的一出悲剧--解读《布达佩斯大饭店》
1-2 《挪亚》的狂野想像--挪亚是大烂片吗?
1-3 永无止境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1-4 解析《悲惨世界》--来自恩典的冒犯
1-5 电影《悲惨世界》--瑕不掩瑜的艺术杰作
1-6 解读《生命树》--「我立大地根基的时候,你在哪里呢?」

PART2媒体篇
「历史和文化其实是一股暗流,无声无息地,它悄悄地涌入驻足,成为人类思潮的泉源。最终它从思想界流经人们的指尖和口舌,进入外在的真实世界。」--Francois Schaeffer
 
2-1 到底《爸爸去哪儿》了?
2-2 夜空中最亮的星--《中国好声音》与救赎
2-3 这些年,我们一起看的《康熙来了》
2-4 Idol‧星光‧达人秀--基督徒参加选秀节目,教会怎么看?
2-5 21世纪的集体恋尸癖--解读《阴尸路》 影集
2-6 廸士尼所传的美梦福音

PART3现象篇
「人心就像一座偶像和迷信的工场,当一个人绝对地相信自己的想法,那么必然的,他会背离上帝,拥抱他脑中自制的偶像。」--John Calvin
 
3-1 耶稣爱怪咖?
3-2 耶稣在YouTube上爆红
3-3 电玩,让牧者变成路人甲?
3-4 古典不等于骨灰--反思中国八○后钢琴家现象
3-5 格雷的第51道阴影--奴役的焦虑
3-6 上帝的Same Love--葛莱美奖的婚礼

PART4人物篇
「一个成天高唱哈利路亚的人,不一定是个基督徒。真正的基督徒艺术家,是借着创作力,把自己因基督所更新的生命,彰显出来。」「基督徒有责任起来,表彰生命与人性 的意义;只有基督徒,能表达出基督在每方面,使他成为『新造的人』的意义。」--Hans Rookmaaker

4-1 麦莉希拉(Miley Cyrus)的破坏球
4-2 Lady Gaga 和她的「救赎论」--用流行时尚包装的存在主义
4-3 碧昂丝的「新」女性主义
4-4 惠妮休斯顿--一个教会女孩的故事
4-5 「和好」的主旋律-- 解析苏打绿现象
4-6 让我们原谅贾斯汀‧比伯吧!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被潜规则了没?
文/苏文峰牧师


  过去五十年来,存在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这些名词,在知识界已成为显学,在教会界却视同玄学。许多闭关自守的基督徒对这些思潮不闻不问,一般教会常将讨论这一类世上「高言大智」的人,划为另类。

  随着近十年铺天盖地的年轻留学生涌向海外,有心传福音的华人基督徒才开始惊觉:新一代学生、学者信仰福音的障碍,不太是传统的科学至上、进化论、中国文化,而是另一种「放肆」的语言氛围。记得在一位海归女孩儿的自白中,她宣称「尽管旧的思想总试图把我们改造成社会认可的那样,但我们活着,不是为了成为他人眼中的谁,而是成为世界上最棒的自己。」

  论及婚姻时,她说「已婚或单身,我们都必须美丽,健康,积极,快乐。让社会价值见鬼去吧。」(刘婧怡《北美留学生日报》电子版2014.06.11)这种气势就如张国荣唱红的《我》:「我就是我」、「快乐的方式不只一种」(《我》曲:张国荣,词:林夕)。这些论调都源自我们老一辈不熟悉的「藏在爆米花里」的流行文化思潮。

  2012年起,王星然这位出身媒体人,在教会中服事学生群体的长老,开始发表一系列他对当今文化现象、电影、影视、艺人的评述。当第一篇《Lady Gaga和她的“救赎论”》在举目杂志发表后,海内外许多读者的眼睛不禁明亮起来。原来,Gaga这位以奇装异服红遍歌坛的明星,唱出来的竟是用流行时尚包装的存在主义。

  接着2012年2月号的《惠妮休斯顿:一个教会女孩的故事》,2013年12月号的《电玩,让牧者变成路人甲?》,2014年1月号《爸爸到底去哪儿了》,2015年3月号《格雷的第五十一道阴影——奴役的焦虑》,到2016年4月号《让我们原谅贾斯汀 ‧ 比伯吧!》等。

  三年之间,王星然竟然写出了30多篇文章(本书选录24篇)。这些作品让教会中极少接触主导性流行文化的牧长和信徒能够走出海外第一代华人移民的「次文化」圈子,大开眼界!他们在纸刊及新媒体中热切期待王星然的下一篇作品,因为他们渴望更多认识新一代的学生学者(包括自己的子女),正被哪些文化思潮「潜规则」了。许多福音工作者从这些文章中知己知彼,不是单看年轻人的言语、服饰、生活现象就摇头叹气,而是先观察,会解释,后应用在对新一代的关系和外展中。

  王星然这本书,让我们学会了如何正常看待当今流行文化——不可忽视,不要排斥,要明辨慎思!

图书试读

隐藏在爆米花里的一出悲剧──解读《布达佩斯大饭店》
 
2015奥斯卡金像奖九项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着剧本,最佳配乐,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服装设计,最佳美术设计,最佳化妆。

2014柏林影展评审团大奖。

2015金球奖最佳音乐、喜剧影片。
 
2015年,金球奖把「最佳音乐/喜剧影片」的殊荣颁给《欢迎来到布达佩斯大饭店》。我十分不以为然,它怎能是一出喜剧呢?
 
无疑,《布达佩斯大饭店》是部极好看的电影,片中有豪门争夺家产的机关算尽,一桩匪夷所思的谋杀案,失窃的文艺复兴名画,拍案叫绝的越狱行动,令人大开眼界的雪地亡命追逐……整部片子里,精心安排的黑色幽默段子俯拾皆是,高鲜饱和的色调呈现出令人欢愉的漫画印象,使用停格动画(註一)的电影技法概念带来一种紧凑的卡通节奏,加上夸张的人物性格塑造,令人喷饭的剧情和对话……似乎都指向喜剧。
 
可是,当你再三咀嚼,细细品味,电影里戏谑嘲讽,夸张可笑的敍事语调,其实是对倒塌的昨日文明无尽的眷恋,血泪控诉着战争的残酷和荒谬。整个观影的过程,一股莫名的郁结之情环绕着我。我在飞机上看完这部电影,竟然难过到吃不下客服员送来的饭。
 
奥地利犹太裔作家褚威格
 
要谈这部电影,必须提到奥地利犹太裔作家褚威格(Stefan Zweig 1881-1942),不仅因为导演Wes Anderson在电影结束时打上「本片的灵感来自褚威格」,他更不讳言电影中主角Gustave──那位风流倜傥的传奇饭店经理的原型就是褚威格本人。
 
褚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早年在维也纳学习哲学,其哲学观点受尼采的影响颇深,而尼采是第一个用现代的说法说上帝死了的人,既然上帝已死,人必须勇敢决定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自己决定价值和意义──是褚威格创作中常不禁流露出来的哲学反思。褚威格经历纳粹迫害,辗转流亡至英国,最后落脚巴西,他痛恨纳粹和战争。
 
《昨日的世界》是褚威格出版的最后一本书,年老时他用充满情感的文字,思乡成病的笔触,娓娓道出他对家乡的怀念──那个人文荟萃的古城维也纳,高举着理性、自由和人本主义的社会文明,在第一次大战前曾经不需要护照就可以来去自如的古老大陆,那个成长记忆中──得以安身立命的黄金年代(the Golden Age of Security)……现在因着纳粹和战乱,一切已然不复存在。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书名《隐藏在爆米花里的思潮》的“思潮”这个词特别感兴趣。一般来说,“思潮”这个词会让人联想到一些比较学术、比较沉重的内容,但配上“爆米花”这个词,就立刻显得活泼起来,充满了反差感。这让我很好奇,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潮”?它会是一种关于流行文化的反思吗?还是关于消费主义的观察?或者是一种关于台湾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我常常觉得,现代社会最有趣的现象,就是那些看似肤浅的流行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层的社会经济或文化动因。这本书会不会挖掘出一些我们平常忽略的、关于台湾社会在某个时期,或者某个群体,思想上的转变和碰撞?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用一种不那么说教,甚至带点幽默的方式,来解读这些“思潮”。我希望它能让我看到,即使是那些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爆米花”般的日常,也能承载着深刻的思考,并引发我们对自身所处时代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这绝对是一本能勾起我怀旧情绪的书。光是书名就让我联想到许多过去的时光,那些和家人朋友一起窝在客厅看电视、吃零食的夜晚,还有暑假里在录影带店里挑选电影的经历。爆米花在我的童年记忆里,不仅仅是一种零食,它代表着放松、欢乐和团聚。所以,当书名出现“爆米花”时,我下意识就觉得这本书可能和那些美好时光有关,也许是关于成长的故事,或是关于如何找回失落的快乐。台湾的文化一直很注重生活细节的温度,也常常在怀旧中寻找当下。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否会借由“爆米花”这个载体,来描绘台湾社会在某个特定时期的人文风貌,或是探讨人们在物质丰富时代下,如何维系情感的纽带。这本书会不会是一本让人读了会心一笑,然后又陷入沉思的书呢?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更有温度的视角,尤其是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我们是不是越来越需要这样一些温柔的提醒。

评分

初次接触到《隐藏在爆米花里的思潮》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电影院、关于夜晚、关于共享快乐的画面。爆米花在很多人的记忆里,都与休闲、娱乐和社交紧密相连,它是一种带有普适性的、能够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符号。然而,书名中的“思潮”二字,又给这份轻松愉快的联想增添了一层深刻的意味,这让我感到非常好奇。这本书会探讨如何在看似轻松的氛围中,引发人们对某个议题的思考吗?它会不会是在通过台湾的社会生活片段,揭示一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集体意识或时代精神?我一直觉得,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往往是那些能够捕捉到生活最细微之处,并从中提炼出普世价值和深刻洞见的。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独特而又引人入胜的视角,去审视台湾社会文化的一些侧面,并且能够让我重新思考,那些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爆米花”,是否也承载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某种集体脉搏。

评分

读到《隐藏在爆米花里的思潮》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有趣”。它有一种奇妙的魔力,能够把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元素——“爆米花”和“思潮”——巧妙地连接在一起。这立刻激起了我的好奇心,究竟是什么样的“思潮”,能够被巧妙地“隐藏”在这样一种普通又充满欢乐的食物里?这本书会不会是一本关于大众文化与社会心理学的结合体?或者是,它通过描绘台湾社会中某些群体,在享受爆米花带来的短暂快乐时,内心深处所涌动的那些不易察觉的集体情绪和观念?我一直认为,最深刻的洞察往往来自于对最平凡事物的观察。台湾的社会文化一直有着非常独特的魅力,既有传统文化的根基,又充满现代社会的活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揭开“爆米花”背后所蕴含的台湾社会的多元面向,甚至能够触及到一些我从未曾思考过的问题。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意思,第一次看到就吸引了我。那种有点复古又有点俏皮的风格,让我想起小时候在电影院里,捧着一大桶爆米花,一边看电影一边偷偷打量周围人表情的样子。书名《隐藏在爆米花里的思潮》也很有画面感,不知道是关于什么样深刻的思考,能被比喻成这么日常又充满幸福感的东西。我一直觉得,最触动人心的往往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生活里最细微的触感,就像爆米花看似简单,却能承载无数种情感。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思潮”这样抽象的概念,与“爆米花”这种具象的体验巧妙融合的,是讲故事,还是探讨某种社会现象?亦或是通过一些个人经历来阐述?我对台湾社会文化相当关注,也常常在一些看似平常的台湾生活片段中,感受到深层的时代变迁和人情冷暖。这本书会让我看到哪些不一样的东西呢?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一些我从未曾留意过的角度,能够启发我重新审视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