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世界人文學科研究概況報告

2015世界人文學科研究概況報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人文學科
  • 研究報告
  • 學術
  • 2015
  • 世界
  • 文化
  • 社會科學
  • 學科發展
  • 趨勢分析
  • 國際學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第一本有關全球人文研究現況的綜閤性報告書。
◎聚焦人文學科的特色,解答人文研究與社會經濟發展間的關係。


  本書遍訪全球41個國傢、89位人文學者,並輔以問捲及討論會成果。是評估全球人文學科境況的首次嘗試,旨在建立評估人文學科世界未來發展的基準。主要聚焦的論題有:人文學科的價值,人文研究的性質,推廣、轉譯人文研究成果的管道,從跨領域、全球化、數位化來看人文研究的特色,人文學科資助模式的變化以及研究基礎設施的問題,人文研究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係。

  通過對於人文學科內部及外部的考察,作者建議重新建立人文學科追尋真理、促進知識的信心,也指明人文學科的內在價值正在於提供理解人類經驗多樣性的鎖鑰。這份報告試圖精確掌握具體的和長期的挑戰,例如知識整閤的係統性研究。惟有充分應對這些挑戰,人文學科幫助我們瞭解自己、建立更美好世界的能力纔能徹底展現。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Poul Holm


  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環境史教授,歐洲人文研究中心與研究院聯盟的主席,曾任丹麥Roskilde大學校長。

Arne Jarrick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曆史係教授,瑞典皇傢科學院院士,瑞典研究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前秘書長。

Dominic Scott

  古希臘哲學著名學者,英國劍橋大學Clare College院士,曾任哈佛、普林斯頓、牛津等校客座教授。
 

圖書目錄

中譯本序╱黃俊傑
謝辭

第1章  報告的目的與範圍
性質界定
我們的資料來源
報告綱要
未來展望

第2章  人文學科的價值
導言
內在價值
社會價值
資産、文化、記憶
人文學科的經濟價值
對於其他學科的貢獻
創新
批判思考
個人發展與性靈發展
藝術鑑賞
訪談迴應分布調查
證成策略
結論

第3章  人文學科的性質
第一部分
主題導嚮
第二部分
對「發現」一詞的反應
知識
突破
對人文學科的觀感
結論

第4章  數位人文學
專業數位人文學者的世界
研究趨嚮
數位典藏與檔案
閱讀和分析電子文本
結論

第5章  轉譯人文學
轉譯研究實踐
轉譯醫學
來自訪談的證據
來自國傢報告的證據
結論

第6章  人文研究的文化
導言
跨領域研究
跨領域研究的價值
製度性張力
結論

第7章  資助和基礎設施
研究的核心資助
開發中國傢的非政府資助
已開發國傢的競爭性資助
研究機構
基礎設施
結論

第8章  人文學科與公共政策
美國
中國
南非和澳洲
印度、日本和拉丁美洲
歐盟
結論:人文研究的政治學

第9章  結論
概述
建議

附錄:訪談問題
第1版
第2版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中譯本序(摘錄)

  《2015世界人文學科研究概況報告》這部書中譯本的齣版,是一件值得歡欣鼓舞的事情,我願在本書在颱大齣版前夕,說明這部書的緣起、內容及其在當前人文研究上的意義,以供廣大中文讀者的參考。

  本書英文原版Humanities World Report 2015(New York and Hampshire: Palgrave Macmillan, 2014),是由Poul Holm,Arne Jarrick與Dominic Scott三位歐洲人文學術界資深學者共同執筆。Poul Holm是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的環境史教授,也是歐洲人文研究中心與研究院聯盟的主席,曾任丹麥Roskilde大學校長。Arne Jarrick是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曆史係教授,瑞典皇傢科學院院士,也是瑞典研究委員會的人文社會科學前秘書長。Dominic Scott是古希臘哲學著名學者,英國劍橋大學Clare College的院士,曾任哈佛、普林斯頓、牛津等校客座教授。三位作者在荷蘭科學研究組織以及其他單位的資助之下,遍訪全球41個國傢的89位人文學者,輔以問捲調查,並在各國舉行各國有關人文研究現況的討論會之後撰寫而成。這本書聚焦的問題包括:全球化趨勢所帶來的挑戰、數位人文所帶來的機會、世界各國補助人文研究的不同模式,以及人文研究與社會發展的互動等等。這部報告書是第一本有關全球人文研究現況的綜閤性報告書。三位作者的研究計畫從2011年8月開始執行,亞洲部分的工作從颱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開始。在2014年全書齣版之後,同年11月在國際「大學高等研究院聯盟」(University-based Institutes for Advanced Studies, UBIAS)與颱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閤作舉辦的「2014 UBIAS院長年會」中,在颱大舉行新書發錶會,正式公諸於世。也由於Poul Holm等人的這個國際研究計畫與颱大的深刻關係,所以,這部書的中文譯本就由颱大齣版。

  這部書中文譯本的齣版,對東亞人文學術界具有重要的意義。東亞各國在從傳統邁嚮現代的過程中,飽受西方帝國主義國傢的侵淩,所以,近代東亞各國常以興辦高等教育作為富國強兵的手段,以脫離百年來被殖民、被奴役的曆史宿命。因此,在近代東亞各國的高等教育界中,源遠流長的「實學」傳統獲得瞭前所未有的重視,人文學術研究與人文教育在21世紀的亞洲高等教育中日趨邊緣化。以海峽兩岸為例,曾任大陸西北大學校長(1985-1991任校長)的張豈之先生就說過,中國大陸高等教育最根本的問題在於「重科學輕人文、重技術輕素質、重數量輕質量」,這是一針見血之言。颱灣在世界高等教育競爭白熱化的壓力之下,從2000年開始也以特彆預算的方式,推動特定專案研究計劃,雖然各大學所有學術領域都可以提齣計畫,但是基本重點在於奈米科技、基因體科技、通訊科技以及生命科學等領域。從2006年起,颱灣的教育部依據立法院的決議,要求獲得「邁嚮一流大學計畫」特彆預算補助的大學,除瞭百分之五十可以自訂考評指標之外,其餘百分之五十的考評指標均為剛性的指標,如産業實用人纔之培養、國際論文總數之增加及影響指數之提昇等。自2014年起,教育部更強調研究成果商品化比率的提升,教育部中華民國103年10月9日颱教高(二)學第1030148460號書函附件:〈邁嚮頂尖大學計畫工作圈第14次會議紀錄〉更要求各大學以「強化各校研究中心的前期産業連結及後端技術商品化機製,作為精進邁嚮頂尖大學計畫及教育部規劃後續相關政策的規劃方嚮」。在這種規劃方嚮之下,學術研究愈來愈趨於數量化、標準化、商品化,人文學術研究也日趨邊緣化。

  在上述政策背景之下,許多有識之士都為高等教育與研究的失衡而憂心忡忡。曾在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齣任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的前颱灣大學校長孫震先生就說:

  大學重科技、輕人文與社會,重應用輕基礎。近年政府以重金奬勵大學追求卓越,讓若乾大學在研究與論文發錶上的確有很大進步。然而大學教育的理想在求真、求善、求美,揠苗助長,限時計功、捨本逐末的做法,會不會也有不良的後果?

  孫震先生的疑問,其實也正是許多學者共同的憂慮。

  除瞭海峽兩岸之外,日本高等教育界最近的新發展,也是一個值得觀察的個案。日本政府文部科學省在2015年6月,發公文給設有人文社會科學係所的86所國立大學法人,建議國立大學取消師資培育學程,並改革人文與社會科學科係,以力求更迎閤社會的需求。文科省計劃對願意推動「改革」的國立大學法人,給予大額的經費補助。這項改革的背景可以溯自2004年起日本的國立大學法人化之後,國立大學從文科省內部組織之中獨立齣來,大學運作取得瞭較大的自主性與自律性。在6年期的中程目標完成之後,國立大學法人經由外部評鑑,而由政府給予經費補助。全日本的國立大學法人準備第3期中程目標與計劃,在2016年3月提報文科省審查核定。文科省這次針對國立大學計劃的評鑑指標有三:(1)對地域的貢獻,(2)對某一特定學術領域之專精度,以及(3)邁嚮全球頂尖的教育發展。文科省上述公文發齣之後,到2015年8月底為止,已有百分之八十的國立大學進行人社學院的廢除或重組,員額也大幅刪減,其中8所國立大學則設立新的學部,例如神戶大學就將原有的「國際文化學部」與「發達科學部」,整閤成為新的「國際人間科學部」,預定2017年4月正式成立。

  針對上述新發展,學術地位崇高的日本學術會議在2015年7月針對文科省發齣的通知,發錶措詞強烈的聲明,對文科省的政策提齣質疑,並擔憂文科省的公文雖是針對國立大學而發,但是對私立大學也可能産生重大的影響。日本文科省的動作,也引起國際媒體的重視,如英國《衛報》就針對此事大幅報導,並加以批評。日本的《中央公論》雜誌2016年2月號,也以〈國立大學文係不要論を斬る〉為題齣版專號,發錶對55位國立大學校長的問捲調查結果,批判文科省對人文社會科學的輕視,也刊齣文科省大臣的辯解文章,聲明並無打壓人文社會科學的用意。

  我們再看韓國高等教育政策最新的發展。韓國政府經由官方的「韓國研究財團」,在今(2016)年推動「産業聯係教育活性化先導大學事業」,每年投入2000億韓圓,將在2016年4月評選齣19所大學的申請案。這項補助案分為「社會需要先導型大學」與「創造基礎先導型大學」,前者預計每年投入1500億韓圓,以社會變遷與産業需求為中心調整大學的組織與招生人數;後者預計每年投入500億韓圓,以創造經濟與未來新興産業人纔的培養為目標而整編大學。兩者均加強與産業之連結,與國際高教新趨勢互相呼應。但是,在以上新政策之下,也以600億韓圓推動「大學人文力量強化事業」,強調人文學教育須要符閤社會需要而革新校務結構和教育課程,主要重點有:(1)全球性區域學:人文學與管理學、社會科學的整閤,按照語言區域進行區域學教育,以區域學為主建構研究基地,整編科係結構以及教育課程。預料大學部可養成各區域專傢,研究所可養成深化區域專傢及研究、教授人員。(2)整閤人文基礎科學專攻:人文學院主動進行與其他學問結閤,開設整閤教育課程以及相關學位的課程。(3)深化基礎學問:選拔優秀大學部3年級學生,開始授予奬學金直到研究所畢業,用以養成優秀人文學人纔:(4)基礎性通識教育:全校實施人文通識教育。韓國高等教育最新政策雖然並不忽視人文教育,但也強調與社會需求之結閤,重視跨領域學習。

  海峽兩岸以及日本高等教育政策的爭議,都涉及一個核心課題:人文社會科學到底對經濟與社會發展有何貢獻?談到這個問題,我想舉美國的例子加以說明。2010年美國參議院與眾議院跨黨派議員,發函給美國人文與科學研究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提齣一個重大問題:

  為瞭維持國傢(指美國)在人文學與社會科學學術與教育的優越性,獲得思想與知識的福祉以完成國傢長遠的目標,建立一個更強大而更有活力的民間社會,也為瞭21世紀文化外交更加成功,〔美國〕國會、州政府、大學、基金會、教育傢、個彆的利益相關者與其他人,現在應採取的最重要的行動有哪些?

  為瞭迴應上述問題,美國人文與科學研究院組成龐大的特設委員會,經過復雜而詳細的研究與討論,在2013年提齣一份題為《事情的核心》的報告。

  這份報告強烈建議:美國除瞭科學研究之外,應該投入更多時間、精力與資源於人文與社會科學的研究與教育。這份報告也指齣:所有的學科對創新、競爭力、安全與個人實踐皆屬必要,但近年來人文社會科學更形重要。這份報告提齣結論說:

  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完全平衡的課程,可以提供整閤性思考與想像、創新與發現以及良善公民意識的機會。人文與社會科學不僅是選修科目,也不是菁英分子之學而已。人文與社會科學〔……〕幫助我們瞭解過去與未來,極具關鍵性。人文與社會科學是必要的,在挑戰性的時代與繁榮的時代都有賴於我們的支持。人文與社會科學在我們的開國元勛所揭示的追求生活、自由與幸福,是不可或缺的。人文與社會科學是「事情的核心」。

  上引這段結論高瞻遠矚,雄渾有力,對於人文社會科學在快速變遷的21世紀的重要性,做瞭最扣人心弦的宣示。

  雖然2013年美國人文與科學研究院的宣示磅礡有力,識見恢宏,但是,盱衡21世紀世界高等教育的新趨勢,顯然快速地往教育知識化、知識商品化的道路邁進。我再以美國高等教育界的例子加以說明。1999年美國伊利諾州的高等教育委員會(Board of Higher Education)宣布,該委員會之首要目標在於「協助伊利諾州的商業與工業持續強大的經濟成長」,於是,伊利諾大學立即新設一個副校長職位,專責「經濟發展與公司關係」,並成立一個專責經濟發展的董事委員會。該校當年的大學年度報告書名為:《伊利諾大學:經濟發展的引擎》(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Engin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正如Elizabeth Popp Berman的新書所指齣的,最近30年來,美國的高等教育界正在緻力於「創造市場(導嚮的)大學」。

  美國伊利諾大學並不是特例,事實上,高等教育成為「經濟發展的引擎」,正是21世紀世界高教的新潮流。2003年丹麥科技部提齣「從理念到訂單」(“From Idea to Invoice”)的政策,影響所及,該國許多大學係所紛紛重組,例如「社會學係」重整後改名為「商業與社會學係」。海峽兩岸許多頂尖大學的商學院或管理學院,所獲得的來自企業界的捐款多到無法消化。在許多大學校園內,大樓最美侖美奐的大多是企管、工程、醫學、生命科學等研究成果可以快速商品化的學術領域。掌握這類可以快速商品化的新科技知識的科技新貴,遂與大資本傢及掌握權力的政治菁英成為21世紀新時代的共犯結構。資本主義文化顯然已經顛覆瞭現代大學的結構與教育。當大學淪為資本主義之扈從的此時此刻,所謂「大學之理念」,正在鞦風蕭颯之中,瑟縮顫抖!

  在以上所說的21世紀高教趨勢之中,現在齣版的《2015世界人文學科研究概況報告》中文本,三位作者經過大量問捲調查,並訪談41個國傢將近一百位人文學者之後,對於上述問題,均有正麵的迴應。本書第2章討論「人文研究的價值」,第3章討論「人文研究的性質」,第8章探討美國、中國、南非、澳洲、印度、日本、拉丁美洲、歐盟各地的人文研究與公共政策的關係,都觸及「人文研究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關係」這個重大問題,值得我們細讀深思。
 
黃俊傑

圖書試讀

第1章 報告的目的與範圍(摘錄)

這份報告是評估世界各地人文學科境況的首次嘗試。我們呈展此份報告時充分意識到,它在許多重要麵嚮上將顯得付之闕如。然而,我們相信,無論如何顛躓難行,為人文學者對其從事的活動以及此一領域正處於何種變化之中的思考,在全球規模上繪製一份地圖都是必要的。近年來並不缺乏對於人文學科的相關評論。此一論題在國傢報告、論文、專書、新聞中,更不消說社會媒體,都有密集的討論。目前絕大多數的關於此一主題的評論多齣於一特定國傢或區域的視域。我們的目標是,通過聆聽各大陸的聲音,從全球視域的角度來審視某些為人所熟知(以及另一些較不熟悉)的問題。

這份報告首先可為研究社群所用,其次是學界領導者和研究政策製定者。我們意在設立一個可據以評估人文學科世界未來發展的基準。我們主要的論題有:

●研究者和其他人士在闡明世界各地人文學科之價值上的努力
●人文學者如何描述人文研究的性質;在人文學者看來,人文學科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有何差彆
●人文學者嘗試與學界以外的人溝通交流其研究的管道
●人文研究的文化特色:對於跨領域交流的態度、對全球化的迴應、對數位化日益重要的角色的迴應
●資助模式的變化以及研究基礎設施的問題
●人文學科和提供資助的社會之間的關係

這份報告並非是給二十一世紀人文學科的戰鬥口號,因為冷靜的分析和反省是必要的。在結論的部分,我們以第2章到第8章中人文學科處境的分析為基礎,對人文學科繼續開展的方式和有待應對的挑戰提齣一些建議。盡管我們獻身於人文學科的誌不可移,我們也盡力不讓我們的發現為妄想臆念所遮蔽。

性質界定

在此導論中,我們對於形塑我們工作的問題以及每一章的議題都有更細緻的闡明。對於我們所憑依的資源、我們執行為期30個月的研究曆程的種種細節,我們也詳加說明。不過我們首先要在性質上做齣三項限定。

用戶評價

评分

從一個長期參與藝文創作與評論的文化工作者角度來看,《2015世界人文學科研究概況報告》無疑是我們瞭解全球藝術、文學、思想趨勢的最佳窗口。2015年,那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氛圍?我非常好奇當時的報告中,對於全球當代藝術的發展,有著怎樣的總結與預測。是否提及瞭藝術傢們如何運用新的媒材與科技,例如數位藝術、互動裝置、VR/AR技術,來拓展創作的可能性?而文學領域,是否開始齣現對「後現代」之後的新思潮,對敘事結構、人物塑造、以及現實與虛構的邊界有著新的探索?更重要的是,我期待這本書能呈現當時在人文學科領域,跨學科閤作的趨勢是否更加明顯,例如,藝術史與科技史的結閤,文學與心理學的對話,哲學與社會學的互動。在颱灣,我們一直努力推動跨領域的創新,而這份報告,若能提供全球的經驗與範例,對於啟發我們的創作能量,推動本土的藝文研究,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我尤其想知道,在報告中,是否有對當時一些關鍵性的文化現象,例如全球範圍內的「懷舊」風潮,或是對「真實」的重新追尋,有著深刻的學術解讀。

评分

身為一個長年關注社會脈動的在地觀察者,我對《2015世界人文學科研究概況報告》的期待,更多地是它能否為理解我們當代颱灣所麵臨的種種挑戰,提供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論視角。2015年,颱灣正經歷著快速的社會變遷,年輕世代的價值觀、政治認同、以及對歷史的詮釋,都與前輩們有著顯著的差異。我希望這份報告能揭示當時全球人文學者們是如何分析社會結構的變遷、族群關係的演化、以及文化認同的建構。例如,社會學的研究會不會關注到數位科技對人際互動和社群關係的影響?歷史學的敘事方式是否開始擺脫宏大敘事,轉而強調微觀歷史與庶民記憶的書寫?文化研究的範疇是否更廣泛地納入瞭流行文化、次文化,以及它們如何反映或挑戰主流價值?尤其讓我好奇的是,在當時全球普遍關注身份認同、多元文化共存的背景下,報告中是否有提到相關的學術辯論,以及這些辯論對於我們理解颱灣複雜的族群與國傢認同問題,能帶來哪些啟發。我期待這本書不僅是一份學術紀錄,更能成為我們反思自身社會、尋求發展方嚮的智識資源,幫助我們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找到立足與前行的力量。

评分

這本《2015世界人文學科研究概況報告》,聽起來就像是一份為我這樣尋求知識深度和廣度的人設計的指南。身為一個長期關注教育與學術發展的讀者,我對2015年全球人文學科的研究現狀,充滿瞭好奇。我希望這份報告能為我描繪齣當時人文學科在不同國傢和地區的發展狀況,瞭解各國在學術資源投入、人纔培養、以及研究成果產齣上的差異。同時,我也關心當代人文學科的研究,如何迴應現實社會的挑戰,例如氣候變遷、貧富差距、數位鴻溝等議題。報告中是否能呈現,有哪些人文學科的研究,能夠為解決這些全球性難題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我尤其期待,這份報告能指齣當時人文學科研究中,比較具有前瞻性和創新性的領域,例如,將人文學與科學技術結閤的研究,或是強調跨文化對話與理解的研究。畢竟,颱灣的教育體係正在不斷尋求改革與進步,瞭解國際上人文學科的最新動態,對於我們製定更適閤的教育政策、培養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人纔,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我期望這本書能成為連接颱灣學界與世界人文學科前沿的橋樑。

评分

作為一個對歷史發展脈絡有著濃厚興趣的普羅大眾,每次翻開這類型的研究報告,總有一種「窺探」世界前沿智慧的興奮感。《2015世界人文學科研究概況報告》,光是這個書名就充滿瞭學術的重量感。我期待的是,這份報告能為我梳理齣2015年全球人文學科研究的「大事件」和「關鍵詞」。例如,當時有哪些重要的歷史事件,引起瞭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和深入探討?學界對於某些歷史爭議,是否齣現瞭新的研究角度或突破性的觀點?我特別想瞭解,在那個時間點,全球學者對於「全球史」、「後殖民歷史」的討論,是否有瞭新的進展?又或是,對於某些被遺忘或邊緣化的歷史群體的關注,是否在研究中佔據瞭更重要的位置?我不太期望看到艱澀難懂的學術術語,而是希望透過這份報告,能夠大緻掌握當時世界人文學科研究的「熱點」和「方嚮」,從而對我們所處的時代,以及人類文明的發展軌跡,有更清晰的認識。若報告中能包含一些「案例研究」,能具體說明某個國傢或某個地區的學術成就,那將更是極好的。

评分

天啊,光是看到《2015世界人文學科研究概況報告》這個書名,就讓我在書局裡駐足瞭好久。身為一個對人文學科一直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尤其是來自颱灣這片土地,我們對世界各種思潮的脈動總是充滿好奇,也總想知道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是如何思考、如何理解自身的存在與世界的。2015年,這個時間點的報告,對我來說特別有意義。那是資訊爆炸、全球化議題日益複雜,同時又麵臨著價值觀多元碰撞的時期。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為我勾勒齣當時全球人文學科研究的版圖,哪些領域的探討最為活躍?哪些新的研究方法正在興起?各國學者又聚焦在哪些重要的社會、文化、歷史議題上?例如,藝術史的評論是否更加關注全球化的藝術交流與在地化的融閤?哲學的討論是否深入探討科技倫理與數位時代的人類主體性?文學研究又是否迴歸到對敘事、意義建構的重新審視?我特別想知道,報告中是否有提及亞洲國傢(尤其是華語世界)在人文學科研究上的進展與地位,以及這些研究如何迴應西方學術傳統,並提齣自己的獨特觀點。畢竟,在資訊相對封閉的環境中,我們更需要這樣一本權威性的概覽,來幫助我們建立一個更宏觀、更具洞察力的學術視野。這本書的齣版,對於我們這些渴望跨越地域藩籬,與世界學術前沿接軌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盞明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