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瑜伽要实践于日常生活中 说实语,说悦语。勿说不实的悦语,也勿说不悦的实语。──斯瓦米韦达(Swami Veda Bharati)
二○○八年,一天夜里约十二点半,家中的电话响了,我在匆促间接起,心犹未定之际,那头传来一个熟悉而慢条斯理的声音:「哈啰,这是斯瓦米韦达,很抱歉要在这么不方便的时间打电话给你……」
「啊,斯瓦米吉,没有问题,您在任何时间打电话来,我都欢迎。」
「我们这里有个情况,我想尽快让你知道。本来我都已经准备好在下星期飞到香港,今天临时接到通知,下星期某某单位在德里安排了一个官方活动,要我以主礼人身分到场致词。我们跟他们协调了一整天,由于种种原因,对方觉得近期内只有这个时间最为理想。这让我十分为难,因为你已经为我到访香港一事做好了安排,如果改期,必然给你们添加麻烦。所以我急着打这通电话,就是想听一下你的意见,你觉得我是否还是该如期来香港,把德里的活动给推掉?」
他总是把事情的轻重缓急告诉你,该怎么决定非常清楚,但是他不会用命令的方式「交办」,而是尊重你的意见,让你知情,所以是由你做出那个理所当然的决定。在征询你的意见时,他问的不是:「你觉得我是否可以改期来香港?」虽然委婉,可是就不比「你觉得我是否还是该如期来香港?」来得受用。在联络的方式上,他大可以写一封电邮来解释事情的原委,至多交由助理打电话过来,可是他却亲自跟你通电话。这,就是斯瓦米韦达的行事作风。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对他心悦诚服。
我们可能怀疑这么细腻的手法是不是有必要,会不会降低办事的效率?何必如此讲究和气,以大师之尊何必跟一个才入门不久的学生晚辈陪小心?斯瓦米韦达提醒我们,人与人之间、族群之间、国家之间的误会和矛盾,往往不是由于说了什么内容,而是由于「说的方式」所引起的。
几年观察斯瓦米韦达下来,他对自己所奉持的哲学是处处身体力行。功利思想认为没有必要的客套,在他可是做人做事的原则,因为这就是在实践「非暴力」的理念。中国人说「事缓则圆」,他是绝对同意的。他说,走曲线比直线还快。我们以为没效率的温情沟通,到头来竟然才是最牢靠、最能把事情办好、最没有后遗症的做人处事方式。所以,他不是仅仅为了什么理念,而把时间和精力用来客套,他其实也是在用最有效的方式把事情办好,不只是求办到就行。
至于谦虚待人,他为我们介绍过一套印度版的「修齐治平」古训:能谦虚之人才能自律,能自律之人才能控制好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瑜伽则是分为十根),能管理自己六根之人才能领导众人,有领导统御本事之人才能办事、才能治国。所以,谦虚的心态是成功的基本要求。
二○一三年三月,斯瓦米韦达行将进入五年的静默期,他宣告自己将不再负责传承的日常运作,为了确保这个心灵的大家庭在他退隐乃至身后都能延续下去,他特别编写了一本小册子,题为《心灵修行的实践与运用》。里面说的都是要如何把心灵修行的原理和法则运用在日常生活,尤其是在与人相处的情境中。他在序文中写道:
如果大家忽视了这些原理法则,一旦此身因为禅定或是死亡而进入了静默,分裂就会发生,那我们服务上师传承的使命势必受损……
坐着把眼睛闭起来的那种修行不难,把种种诫律和情绪净化应用在日常生活里,才是更难的修行。
这本小册子固然是为了一个心灵组织的成员而写,但斯瓦米韦达认为其中的道理更可以,也应该,适用于一切团体中,从家庭成员的相处,到企业乃至国家的管理,都有参考的价值。他有弟子在美国从事企业管理培训顾问工作的,已经把其中某些原理加以扩充演绎,编写在教案中,获得十分理想的回应。
大家可能觉得奇怪,瑜伽大师不去谈如何练身体、调唿吸、气脉拙火、三摩地、天人合一这些题目,为何要苦口婆心地劝世、讲沟通的艺术、谈管理的方法?这就要回到瑜伽究竟是出世还是入世的问题。大师的回答会是:「是的。」喜马拉雅瑜伽近代的传人斯瓦米拉玛说,我们同时是两个世界的公民,我们既要活在尘世,又要能超越尘世。这和近代中国佛教大师所提倡的「人间佛教」理念是相互辉映的。
斯瓦米拉玛和斯瓦米韦达一再告诫我们,瑜伽的道理要能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才不枉费功夫。他们引用瑜伽圣典《薄伽梵歌》中一句名言做为喜马拉雅瑜伽传承的校训:
yogaḥ karmasu kauśalam
行事练达即瑜伽 从待人接物到洒扫应对,能做到练达,能圆融,就是瑜伽的功夫所在。斯瓦米韦达念兹在兹要教会我们的,就是这些功夫。开头提到的那一通电话,就是他在为我们进行身教。在大师眼中,一切都是机会教育的题材。他的说话方式,所使用的音调和字眼,他的眼神,肢体语言,行住坐卧的姿态,乃至于静默,都是在教育我们。他说,自己去商店里买个东西,就是在为店员施教。
在他眼中,真正的老师不是在课堂中教学的那种老师,是能为人师表的人。他常引用来勉励启发想要当老师的人,是《金刚经》。这似乎有些意外而实不意外。原来他要提醒大家的是,佛陀在《金刚经》中反覆一再对须菩提说,有人用金山银山、用填满无尽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珠宝,来供养佛、来施舍众生,此人所累积的功德固然非常大,但仍然远远不及有人引用一句经文、一段偈文,来教导及开示众生所造的功德。换言之,天一样大的财佈施,也抵不上一句真理的法佈施。斯瓦米韦达说,以为这是言过其实的人无异于井底之蛙,不知天高地厚。对于当老师的人,还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鼓舞的?还有什么更能让人意识到自己工作的神圣?
二○一五年七月,斯瓦米韦达圆寂。他身体长年多病,有些人不免会想,为什么瑜伽大师无法把自己的身体给调好?面对这个问题,他在近年直接间接都回应过。他解释为什么斯瓦米拉玛,以及其他几位近代知名大师,不为自己治病的原委。他也说过,自己走的瑜伽之路,目的不是在练身。更早以前,在一次以自我治疗为题的长篇讲座中,他最终「吐实」,原来他从来不花时间在「自疗」上面。没时间固然是事实,也是个「借口」,因为他走的是大乘菩萨道,是以众生的健康福祉为己任、为优先。对于有心助人的医师、治疗师,他鼓励大家去诵读《药师经》,尤其是药师佛的十二大愿。
本书收集了斯瓦米韦达的《心灵修行的实践与运用》内容,关于治疗的讲座和几篇短文,带有禅意的「在静默中言语」讲座,以及几次启发人心的讲演。虽然是以「集子」的形式,好像没有一个主题。然而,最上乘的知识是不可切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斯瓦米韦达所有的着作、讲演、表达,千说万说都是为了一个主题。也许,在您最静、心最清明的那一刻,会接到他的「来电」。
脱稿于二○一六年 Guru Pūrṇmā上师节 满月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