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就是心灵修行:斯瓦米韦达的22堂觉醒生活课

瑜伽就是心灵修行:斯瓦米韦达的22堂觉醒生活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Swami Veda Bharati
图书标签:
  • 瑜伽
  • 心灵成长
  • 斯瓦米韦达
  • 觉醒
  • 生活智慧
  • 修行
  • 身心健康
  • 自我提升
  • 灵性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坐着把眼睛闭起来的那种修行不难,把种种诫律和情绪净化应用在日常生活里,才是更难的修行。」──斯瓦米韦达

  在静默中说法的瑜伽大师──斯瓦米韦达 经典谈话集
  传达待人处事的圆融智慧、疾病疗癒的真相、职场管理的诀窍


  ──说实语,说悦语。勿说不实的悦语,也勿说不悦的实语。
  ──让自己的心头没有皱纹,来到你面前的人,心头也就不生皱纹。
  ──圆融,就是瑜伽的功夫所在,瑜伽就是心灵修行。

  喜马拉雅禅定瑜伽传承,不只是在教导打坐的技巧,而是如何将静坐禅定的功夫,运用在家庭、人际关系、企业经营及追求社会和谐之上。静坐禅定就是自我管理的学问和功夫,透过自我观照、自我省察、自我净化、自我静化,进而获得内心的静逸及愉悦,拥有快乐、平和而充实的人生。

  爱是你心中的光,正如同禅定是你灵魂之光。既然你的眼睛生来只是为了看见光明,为什么要崇拜黑暗?让我们点燃一盏爱之光,照亮和平服世界万物的黑暗角落。

  ◎我们用什么来浇灌宇宙,宇宙就用什么来回敬我们。

  「我是谁?」是人类的第一个,也是最终极的问题。而你不是这个身体,你的本体周遍一切。整个宇宙世界,除了你,没有他。世界万物的心是同体的,所有个体都是相续的一体。真正的整体是,你已经如实了解人生一切都是不可切割的:生意和灵性不可切割,家庭和事业不可切割,你吃的和你穿的不可切割,你穿的不可和非暴力的哲理切割,非暴力的哲理不可和生灵一体的理念切割,一切都是一,也只有一。也因此,才有了「业」的道理,无论你对「他」做了什么,都会转回到你这里来,因为根本没有「他」的存在。

  同时,心念的作为会在你的心地留下一道印记,而这些心印将会随着灵魂到下一世。你的身体、个性及习气,都是依照心印而成形。你不停地动某种念头,都是在培养自己的心地形成某种习性,养成某种人格,终有一天念头会变成实际的作为。

  ◎行事练达即瑜伽

  斯瓦米韦达说:「坐着把眼睛闭起来的那种修行不难,把种种诫律和情绪净化应用在日常生活里,才是更难的修行。」对他而言,「客套」是做人做事的原则,因为这正是在实践「非暴力」的理念。「温情沟通」才是最牢靠、最有效率、最没有后遗症的处事方式。从待人接物到洒扫应对,能做到练达,能圆融,就是瑜伽的功夫所在。

  喜马拉雅禅定瑜伽传承,不只是在教导打坐的技巧,而是如何将静坐禅定的功夫,运用在家庭、人际关系、企业经营及追求社会和谐之上。静坐禅定就是自我管理的学问和功夫,透过自我观照、自我省察、自我净化、自我静化,进而获得内心的静逸及愉悦。

  ◎在生活中实践

  本书收集了斯瓦米韦达带有禅意的「在静默中言语」讲座、几次启发人心的讲演,关于医疗的讲座和短文,以及斯瓦米韦达在进入5年的静默期之前,特别编写的《心灵修行的实践与运用》,集结成22堂觉醒生活课,说明如何把心灵修行的原理和法则运用到日常生活,尤其是在与人相处的情境中,可适用于一切团体。

  ──关于职场
  ‧所有工作人员提供的劳动都是无私的服务;所有的「给付」都是对团体成员无私的佈施。在心灵的经济学里,这两者没有对价关系。
  ‧打破二分法的心念习惯,调和两个看来彼此矛盾的选择,得出一个兼容两者各自优点的方案。

  ──关于沟通
  ‧在与人口头沟通时,要不带暴虐,态度慈祥、关爱,语气谦逊、和煦可亲。
  ‧如果可以用委婉的方式去说,就不要直讲。
  ‧在说话、书写、教学时,要牢记三个原则:有益于人、恰当有度、悦人悦己。

  ──关于医疗
  ‧切勿把医疗当成宗教,坚持只有哪一套才是真理。
  ‧医学应重视整体观与心灵面,注重均衡与均等。
  ‧心理的治疗更重要,心灵解脱才是终极的医疗目的。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斯瓦米韦达.帕若堤 (Swami Veda Bharati)


  在静默中说法的瑜伽大师。

  出家前本名乌夏部.艾瑞亚(Usharbudh Arya),1933年出生于一个北印度的梵文世家,从小在家中自学,9岁即能为人讲解《瑜伽经》。13岁时经几位大师学者撰文誉为「神童」后,印度各方争相邀约讲演,最高纪录是连续在7天中讲了49场。

  1965至1967年先后取得伦敦文学学士、硕士和荷兰文学博士的学位,1967年应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之邀担任梵文教授。1980年,应上师斯瓦米拉玛要求辞去美国教职,举家迁回印度,领导上师所创办的道院。1992年获准出家,法号「韦达」(Veda),成为身披橘色僧袍的斯瓦米韦达。

  他在世界各地巡回教学,时间长达近70年,直到2013年进入5年静默期才暂时停顿。「静默」是斯瓦米韦达极力推荐的修行方式,他说:「静默不是不说话而已,是要连说话的念头都不生起,这才是静默。」

  2015年7月14日凌晨,斯瓦米韦达在印度学院中安详离世,他曾说:「我们都来自那绝对的静默,也终将回归静默。」于今,他终于回到永恆的静默,直到下一次使命的唿唤。

译者简介

石宏


  业余翻译,译有《哈达瑜伽》、《走向静默,如你本来》、《心灵瑜伽》、《拙火瑜伽》、《幸福瑜伽》、《让心中的狂躁消退》、《笔尖上的觉知──唿吸之间》。着有《去印度的幸福日记》(台湾明名文化出版)。
 

图书目录

译者序:瑜伽要实践于日常生活中
 
*第一部 瑜伽静坐与灵性生活
第1课 在静默中言语
 第1讲 意念才是静默之钥
 第2讲 静坐的乐趣来自永恆的自己
 第3讲 静坐环节的分解与体验
第2课 在居家实践灵性生活
第3课 在日常生活中实践「非暴」
第4课 斯瓦米韦达的瑜伽旅程
 
*第二部 瑜伽的医道
第5课 静坐即是自我治疗
 第1讲 灵性与治疗的关系 
 第2讲 病苦多为幻想的产物
 第3讲 《恰拉卡集》的疗癒观
 第4讲 持咒与疗癒祈福
第6课 为何他不能治好自己?
第7课 心灵解脱才是终极的医疗目的
第8课 给忧郁症患者的建议
第9课 浅谈以瑜伽帮助术后康复
 
*第三部 心灵修行的实践和应用
第10课 时时保持一己心灵的平静
第11课 从心灵观点出发的治道
第12课 领导人该有的智慧
第13课 圣人CEO
第14课 做好工作沟通的原则
第15课 有话就要直说?
第16课 心灵进步的迹象
第17课 如何兼得鱼与熊掌
第18课 如何在生活中实践
第19课 恕日与默日
第20课 道德情操是瑜伽治疗的关键
第21课 菩萨圆融必备的十波罗蜜之一
第22课 未来五年的内在修行课
 

图书序言

译者序

瑜伽要实践于日常生活中


  说实语,说悦语。勿说不实的悦语,也勿说不悦的实语。──斯瓦米韦达(Swami Veda Bharati)

  二○○八年,一天夜里约十二点半,家中的电话响了,我在匆促间接起,心犹未定之际,那头传来一个熟悉而慢条斯理的声音:「哈啰,这是斯瓦米韦达,很抱歉要在这么不方便的时间打电话给你……」

  「啊,斯瓦米吉,没有问题,您在任何时间打电话来,我都欢迎。」

  「我们这里有个情况,我想尽快让你知道。本来我都已经准备好在下星期飞到香港,今天临时接到通知,下星期某某单位在德里安排了一个官方活动,要我以主礼人身分到场致词。我们跟他们协调了一整天,由于种种原因,对方觉得近期内只有这个时间最为理想。这让我十分为难,因为你已经为我到访香港一事做好了安排,如果改期,必然给你们添加麻烦。所以我急着打这通电话,就是想听一下你的意见,你觉得我是否还是该如期来香港,把德里的活动给推掉?」

  他总是把事情的轻重缓急告诉你,该怎么决定非常清楚,但是他不会用命令的方式「交办」,而是尊重你的意见,让你知情,所以是由你做出那个理所当然的决定。在征询你的意见时,他问的不是:「你觉得我是否可以改期来香港?」虽然委婉,可是就不比「你觉得我是否还是该如期来香港?」来得受用。在联络的方式上,他大可以写一封电邮来解释事情的原委,至多交由助理打电话过来,可是他却亲自跟你通电话。这,就是斯瓦米韦达的行事作风。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对他心悦诚服。

  我们可能怀疑这么细腻的手法是不是有必要,会不会降低办事的效率?何必如此讲究和气,以大师之尊何必跟一个才入门不久的学生晚辈陪小心?斯瓦米韦达提醒我们,人与人之间、族群之间、国家之间的误会和矛盾,往往不是由于说了什么内容,而是由于「说的方式」所引起的。

  几年观察斯瓦米韦达下来,他对自己所奉持的哲学是处处身体力行。功利思想认为没有必要的客套,在他可是做人做事的原则,因为这就是在实践「非暴力」的理念。中国人说「事缓则圆」,他是绝对同意的。他说,走曲线比直线还快。我们以为没效率的温情沟通,到头来竟然才是最牢靠、最能把事情办好、最没有后遗症的做人处事方式。所以,他不是仅仅为了什么理念,而把时间和精力用来客套,他其实也是在用最有效的方式把事情办好,不只是求办到就行。

  至于谦虚待人,他为我们介绍过一套印度版的「修齐治平」古训:能谦虚之人才能自律,能自律之人才能控制好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瑜伽则是分为十根),能管理自己六根之人才能领导众人,有领导统御本事之人才能办事、才能治国。所以,谦虚的心态是成功的基本要求。

  二○一三年三月,斯瓦米韦达行将进入五年的静默期,他宣告自己将不再负责传承的日常运作,为了确保这个心灵的大家庭在他退隐乃至身后都能延续下去,他特别编写了一本小册子,题为《心灵修行的实践与运用》。里面说的都是要如何把心灵修行的原理和法则运用在日常生活,尤其是在与人相处的情境中。他在序文中写道:

  如果大家忽视了这些原理法则,一旦此身因为禅定或是死亡而进入了静默,分裂就会发生,那我们服务上师传承的使命势必受损……

  坐着把眼睛闭起来的那种修行不难,把种种诫律和情绪净化应用在日常生活里,才是更难的修行。

  这本小册子固然是为了一个心灵组织的成员而写,但斯瓦米韦达认为其中的道理更可以,也应该,适用于一切团体中,从家庭成员的相处,到企业乃至国家的管理,都有参考的价值。他有弟子在美国从事企业管理培训顾问工作的,已经把其中某些原理加以扩充演绎,编写在教案中,获得十分理想的回应。

  大家可能觉得奇怪,瑜伽大师不去谈如何练身体、调唿吸、气脉拙火、三摩地、天人合一这些题目,为何要苦口婆心地劝世、讲沟通的艺术、谈管理的方法?这就要回到瑜伽究竟是出世还是入世的问题。大师的回答会是:「是的。」喜马拉雅瑜伽近代的传人斯瓦米拉玛说,我们同时是两个世界的公民,我们既要活在尘世,又要能超越尘世。这和近代中国佛教大师所提倡的「人间佛教」理念是相互辉映的。

  斯瓦米拉玛和斯瓦米韦达一再告诫我们,瑜伽的道理要能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才不枉费功夫。他们引用瑜伽圣典《薄伽梵歌》中一句名言做为喜马拉雅瑜伽传承的校训:

  yogaḥ karmasu kauśalam
  行事练达即瑜伽


  从待人接物到洒扫应对,能做到练达,能圆融,就是瑜伽的功夫所在。斯瓦米韦达念兹在兹要教会我们的,就是这些功夫。开头提到的那一通电话,就是他在为我们进行身教。在大师眼中,一切都是机会教育的题材。他的说话方式,所使用的音调和字眼,他的眼神,肢体语言,行住坐卧的姿态,乃至于静默,都是在教育我们。他说,自己去商店里买个东西,就是在为店员施教。

  在他眼中,真正的老师不是在课堂中教学的那种老师,是能为人师表的人。他常引用来勉励启发想要当老师的人,是《金刚经》。这似乎有些意外而实不意外。原来他要提醒大家的是,佛陀在《金刚经》中反覆一再对须菩提说,有人用金山银山、用填满无尽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珠宝,来供养佛、来施舍众生,此人所累积的功德固然非常大,但仍然远远不及有人引用一句经文、一段偈文,来教导及开示众生所造的功德。换言之,天一样大的财佈施,也抵不上一句真理的法佈施。斯瓦米韦达说,以为这是言过其实的人无异于井底之蛙,不知天高地厚。对于当老师的人,还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鼓舞的?还有什么更能让人意识到自己工作的神圣?

  二○一五年七月,斯瓦米韦达圆寂。他身体长年多病,有些人不免会想,为什么瑜伽大师无法把自己的身体给调好?面对这个问题,他在近年直接间接都回应过。他解释为什么斯瓦米拉玛,以及其他几位近代知名大师,不为自己治病的原委。他也说过,自己走的瑜伽之路,目的不是在练身。更早以前,在一次以自我治疗为题的长篇讲座中,他最终「吐实」,原来他从来不花时间在「自疗」上面。没时间固然是事实,也是个「借口」,因为他走的是大乘菩萨道,是以众生的健康福祉为己任、为优先。对于有心助人的医师、治疗师,他鼓励大家去诵读《药师经》,尤其是药师佛的十二大愿。

  本书收集了斯瓦米韦达的《心灵修行的实践与运用》内容,关于治疗的讲座和几篇短文,带有禅意的「在静默中言语」讲座,以及几次启发人心的讲演。虽然是以「集子」的形式,好像没有一个主题。然而,最上乘的知识是不可切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斯瓦米韦达所有的着作、讲演、表达,千说万说都是为了一个主题。也许,在您最静、心最清明的那一刻,会接到他的「来电」。

脱稿于二○一六年 Guru Pūrṇmā上师节 满月之日

图书试读

第1讲 意念才是静默之钥 (节录)

各位晚安!

虽然我等了十一年才再次回到这个地方,我仍然和各位保持心灵上的连结,从来没有忘记过大家。

我们的传承有个特别之处,只要一旦有过心灵上的连结,即使你断了这个连结,但是,我不会,也不能断。一九八七年,我在此地待了一个星期,有好几位接受了启引。我可能无法记住他们每一位的名字和容貌,可是我一直都在为他们祈祷。心,是没有名字的;灵,是没有形相的。这就是我们传承所要传递的信息:心无名,灵亦无形。

你们各位不是什么别的,都是灵。灵外面披着一层美丽而闪耀的袍子,我们称之为「心」。你挂这件袍子的衣橱,我们称之为「身体」。所以你可别误以为你就是那个衣橱。我们对自己的面目往往有很多牢不可破的观念,就是因为执着于这些观念,所以引起了各种各样的苦痛磨难。

一年多前,我的上师离开了他的肉身。他临走前交代弟子们去整理的最后一本书,是本名为《神圣旅程》的小书,书的标题是:「神圣旅程:活得有意义,优雅地死亡」。那时,我们都没意识到他写的正是他行将动身的神圣旅程。他离世之后,我再细读这本书,才明白他已经在书中回答了弟子们在大师离世后通常会产生的疑问。书里有一章,他提到世人给自己种种不同的面目,例如,有时候我是愤怒的,有时候我是平和的,有时我安静,有时我聒噪,到底哪个才是我?我个子高、我个子矮,我胖、我瘦。你身高一百七十公分,对面走来一百八十公分高的人,你觉得自己很矮。可是当你站在身高一百五十公分的人旁边,你又自觉高大。你到底是高,还是矮?这些面目是流动不居的,正如同沙漠中的流沙一般。它们跟你的本来面目毫无关系。

我们之所以有苦痛,就是因为抓着这些虚假的面目不放而引起的。这道理你听懂了,可是,你回家站在镜子前,你仍然会赞美或是批评镜中的自己,我好看、我不好看,我脸上是否开始有皱纹,我的皮肤是否平滑,诸如此类。因为你误把这个「载具」当作真正的你,而我们往往乐此不疲。你正开着车子,忽然辗过路上一个坑,你停车检查,车子被戳穿了一个洞。你说:「我被戳了一个洞!」那个时候,你又把车子认成了自己。不是吗?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