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蜕变枫杏 认识枫杏,是○八年时服务团成立,从原本台北医大进修推广处职掌的业务范畴中,独立成一自主运作的社团。至今近十个年头,一路看着它成长,屡屡突破,我既是十分感动,更与有荣焉。
事实上,枫杏真正令我感动的,不只在于它年年获奖无数,或有能力出版服务学习的专书,更在于它的蜕变。
外界眼中的枫杏,是一个组织完整、规划极有条理的服务队,每年寒暑期不仅教育国小、国中、高中学子充实的医学知识,服务近六千人,更卷动近百名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至澎湖湖西、望安、七美、白沙乡等地进行服务,以义诊、家访服务,尽可能地为当地医疗稍有不足的环节做补强;以营队服务,将医疗、护理观念做更大程度的普及。
同时也以「天人菊计画」,将在地高中、国中的学子皆训练成为服务伙伴,服务教育的潜移默化,是更深一层的内化与影响。改善医疗环境并有计画地扎根教育,是枫杏近十年来的耕耘,也是外界给予高度肯定的成果所在。
不过,外界难以想见,而我所认识的枫杏,一开始却是个充满争议的团队。
枫杏团队的成功并非一朝一夕,以往谈服务队,枫杏靠不上边;谈营队、谈教育,更受到许多同侪的挑战与不信任。幸好有圣博与许多有志服务的孩子一点一滴地改革,从人力配置开始,到职权分配、组别分工等全部重新建立制度,后来更将服务往外推,做社区与山地原住民地区的医学知识推广、做离岛义诊与营队服务,甚至去到我国邦交国之一的史瓦济兰,与台北医大附设医院驻地医疗团携手为南非洲的朋友把关健康。
从一个原本不被看好的队伍,几年后竟蜕变为成绩丰硕且拥有高度执行力的团队,圣博与枫杏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更可贵的是,我在团队里的每一人身上皆能看见一股气质,这股气质,是团结、效率、思考、创造能力,是谦逊有礼。
我期待见到枫杏继续前进,带动北医毕业校友不间断地投身社会关怀的行列,更希望曾参与服务的学子能谨记服务带给你的感动,以及深思后饱满的创意与想法。我相信,这将是台湾社会越来越好的原动力。
台北医学大学讲座教授
前卫生福利部部长
美国AHMC医疗集团联合总执行长
扛起责任的青年 「青年可以改变世界」(Young people will change the world)。这是青年参加志愿服务或服务学习的一种愿景,也是一种使命。
「请相信,我们不是草莓族,我们有抗压受挫的能力;请相信,我们不是冷漠不知感恩,我们有关怀社会的热忱;请相信,我们不是凭空想像,我们有实践梦想,改变世界的行动,我们是一群准备扛起责任的青年」。这是台湾青年在二十一世纪青年宣言的一段告白。
政宇将他们参加台北医学大学医疗服务队,连续多年到澎湖服务的体验,加上他与北医饶富服务经验的前辈、同侪,以及服务据点澎湖当地的学校老师、服务参与者,透过对话过程,激盪服务理念,反思服务精义,并汇编成书,留下许多宝贵的足迹和成绩。个人有机会先睹为快,深感这群可爱的青年朋友,不仅以行动证明他们有关怀社会的热忱、有改变世界的雄心、有舍我其谁的坚持,而且他们所作所为,都符合服务学习的核心价值:
1. 合作(collaboration):在服务过程,经常与服务地区的教师、学生、居民、相关机构,进行沟通协调,共同决定或调整服务的方式。
2. 互惠(reciprocity): 以服务地区与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前提,先帮助他们完成心愿,再完成团队服务偏乡的心愿,彼此互助,共享成果。
3. 多元(diversity):因应服务地区或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分别提供医疗、健康促进、关怀访视等多种服务。
4. 以学习为基础(learning-based):以服务团队成员所具备的医药专长,再结合相关专业的资源,提供高品质的专业服务。
5. 以社会正义为焦点(social justice focus):评估医疗资源可能较不足的地区、服务需求可能较迫切的人口群,优先为他们提供必要服务。
基于上述读后心得,个人很高兴能写序推荐这本专书,以与关心青年服务的朋友分享,期待二十一世纪青年宣言的另一段亦可早日实现:「人人像志工般地相互扶持,人人都能有自信地多元发展,山绿水清,鱼跃鸟鸣,成为幸福家园。」
前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学系
长荣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
林胜义
省思:突破的起点 服务不是单向的给予,是双向的成长与感恩。
服务社会是台北医学大学的教育宗旨,校园近百个学生社团中,服务性社团就近二十,不难想见北医学生乐于服务的本质。风气所及,大一新生入学后,均以加入这些社团为荣,利用寒暑假出队到海内外有需要的地方,从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中,学习手心朝下的谦卑与力量。
近年来,枫杏医学青年服务团、海外医学服务团南印度队及杏青康辅社会服务团等社团,多次获颁教育部、卫生福利部及国际杰人会等奖项,更荣获总统接见,实属难得。
带着这些优良传统,在学期间即积极投入服务性社团的政宇,花了不少时间将学生时期深入山巅海角从事医疗及教育服务的点点滴滴整理出来,撰写成书,既纪录曾走过的足迹,也提供后继者一些宝贵经验,将服务社会的初心一代代传承下去,让台湾真正成为一个充满爱的岛屿。
透过《这次你怎么没有哭?》,政宇摒除歌功颂德的辞句,以真诚的态度检视大专校院学生社团走入人群引发的诸多现象,经过一次次沈淀与过泸后,提出省思。
他语重心长地说,偏乡不偏,偏的是心。当地需要的,不是一场短暂、热闹、如节庆般的活动,而是懂得沟通、对话与交流的团体,即便来者只是大学生,只是经验尚浅的年轻人。重要的是,这群从外地来的年轻人要懂得倾听,懂得如何找到资源并善加运用,否则只会造成当地的负担。
政宇甚至提出反思,「你能肯定自己的作为,真的是善举吗?你所做的种种努力,带给当地的,会是雪中送炭吗?」这些问号,标示出他和他的同伴们已成长到一个高度,让我深以为傲。
走过来时路,《这次你怎么没有哭?》不仅告诉热血澎湃的年轻人,不论要走到哪一处乡镇、哪一个国家,唯有怀抱着善念与正确的态度,每次出队才能创造多赢,利益众生。
这本书同时也是一个省思的窗口,我相信,从这里作为起点,唯有省思,方能突破。
台北医学大学校长
阎云
自序
往回走 「这次你怎么没有哭?」分享会结束,伙伴好奇地看着我。
「哭?」我没听懂。
「上次分享会你哭到不行,我们都吓坏了,不晓得怎么安慰你,怎么今天你却很轻松的样子?」
「和孩子们都那么熟了,有什么好哭的。」我笑着说。
「以前哭,是因为带完营队大家哭成一团,感觉好舍不得,好像以后再也见不到了。可是这次不会舍不得啊,我带的孩子们都长大了,我们像老朋友,约好了一年聚一次。一年没见,我说上了国二要加油,他变得好高,一把搭着我的肩,他说你才要加油,出社会很辛苦。」
说来很奇妙,大学四年,每年都跟着服务队到澎湖义诊、办医学营。却从没想过毕业这一年服役,一抽就是澎湖,台下的同袍拼命忍笑,毕竟抽到外岛签,真是一件特别「幸运」的事。
那短短短的一瞬间,回忆翻涌而至。
记得大一的时候,我们都说澎湖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只要来到这里,在红罗村的星空下,看看夜色、听听风声,就会想通很多事情。原本解不开的结、过不了的关,都会有了办法。
真的吗?
大一时的小队辅,现在跑到澎湖要住上一年,原本像观光景点的马公市中正路,成了每天慢跑必经的路线。观光客问的必吃名店,是我的日常早点。
「烧饼蛋不要沙拉,温红茶。」老板娘瞄了一眼,反射性说出这一句。
「对,谢谢。」我是常客。
夜晚,为了去一处安静的地方,我会绕过宿舍后面,静静地走一段渔港旁的木栈道。这一年,我住在海的左边。
澎湖的星空真的让我想通了不少事。
例如服务。
我开始计划着往回走,社团历届的会议资料、成报、照片、影片档,一个一个找来看,跟着枫杏从第一届医疗队、第一届成立社团、第一场社区医学知识计画,回到二○○二年第一梯营队。一路往回走,枫杏从草创到成长的步伐,我跟着踏过一遍。
接着,我约了无数次的访谈。我想问经验老道的带队老师、历任团长对服务的想法和建议,以及藏在心里的矛盾和两难,和曾经冒出「这么做真的好吗?」的念头却搁下未再细想的,我也想知道他们曾是小队辅时,是如何看待服务的,那时的想法和后来有什么差别?服务经验是否改变了他们?
我想问营队的国小老师,他们想对这群大学生说些什么?问国小的孩子们,他们喜不喜欢来,为什么?
在教室花圃前,几个孩子嘻嘻哈哈地坐成一排,我正经八百地说:「今天要说真心话喔!」
「好,第一个问题,你们最喜欢哪一堂课?」我问。
「踢球!」孩子们齐声大喊。
「不是,是那种在教室里上的课。」
「白弟,那种都忘光光了!」
「……。」(泪)
我想问爷爷奶奶的,不是药吃了没、有没有运动,是想听听爷爷奶奶年少时候的回忆,属于他们的青春;问照顾着他们的看护还有新住民妈妈们,这些台湾社会新识的朋友,他们过得适应吗?可以的话,我想听他们说家乡的故事。
还有,我很想找一位大孩子,他是第二届马公高中医学营的学员,后来加入天人菊计画志工队,跟我们一起义诊、家访。
我们一直保持联系,去年,他如愿考上了护理系。
而在今年,他说他已经做好准备,要走向国际志工服务的行列。我想找他,等他暑假回国,要亲手送上这一本书,聊聊他的故事,聊聊服务。
我想为枫杏留下一篇纪录,很郑重地对它说声谢谢。以往社团分享的时候,我都说服务队教会我坚定。因为在它的保护伞之下,我们得以做到一切想都没想过的事。我们冲撞、挫折,却可以毫发无伤;我们一次又一次地不安、退缩、甚至逃避,却一次又一次被学长姐鼓励,然后重拾坚定。
就像这本书写到几乎要放弃的时候,文成哥在电话里告诉我:「这本书对我们服务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回馈,我知道你会告诉我们,我们曾经的努力是多么有价值。」
我知道我想告诉你们,服务,是多么有价值。
在教育服务里,我们种下了一颗颗种子,静静地等待成长、绽放的那一日。后来,再见的时候,原本害羞扭捏的,变得落落大方;原本对未来支吾其词的,也定下他非完成不可的梦想。
我们看到花开,更看到新的种子正在酝酿。
医疗服务引领着我们蹲下身、敞开心细细地倾听土地,她的历史、价值,她的美好与伤痛,我们和土地贴得越近,就越清楚自己将要往哪里去。生于斯,成长于斯,当曾经的种子长成高高的树,我们知道,这棵树成长得越骄傲挺拔,根扎得越深。
感谢与我分享你们的故事、认真地讨论服务的卢教授、黄师伯、文成哥、南渊哥、祁医师、玉琪姐、圣博哥、家弘哥、嫚妮、浩浩、竹姐、雷邱、东东、山神、家璇、宇萍、黄河、圣圣、贵贵、智皓、尧任、平成、大融、下巴、林毅、秉怡、怡君、芷筠;协助记录美好照片的义錞、昱任、凯琳、思允、淳泽、嘉敏、庭颉、冠慧、骐福及每一位曾认真记录的伙伴;画出可爱又细腻插画的莉筠;北艺大的好伙伴俐玟、嘉宏与天人菊的铉亮。
感谢大都会文化,有你们的建议与协助,这本书才能顺利出版;感谢北医曾帮助我的幸萱姐、安璐姐、琇娴姐、烨娴姐;感谢在澎湖,陪我长谈的沅庭、宥杰、博幼的徐老大、一笔站长与澎湖医院药剂科的大家;感谢枫杏永远的好伙伴与所有曾给我建议、帮忙过我的好友们,有你们真好。
这是一本思辨、讨论服务的书,也是我们服务的故事。我想献给每一位曾为服务努力的你,希望读完以后,阖起书,你会感觉到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