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与志工管理

志愿服务与志工管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志愿服务
  • 志工管理
  • 社会工作
  • 公益
  • 社区发展
  • 非营利组织
  • 志愿精神
  • 社会责任
  • 公民参与
  • 服务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走出「舒适圈」,离开「习惯圈」,透过志愿服务,开创新的人生。年纪不是问题,学历经历不是障碍,只要有愿意做的心,加上这本书介绍的方法,每一位读者都可以像书中介绍的典范,成为很棒的志工。

  不但自己做志工,还可以进一步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带领志工,从研拟计画开始,依序进行工作分析、招募甄选、训练评鑑、督导引领,成为很好的志工管理者。

  不但做志工管理者,还可以进一步运用专案管理推动志工专案,启始、计画、执行、监控到结案,一步步都有指引。透过大学里的服务学习、企业与非营利组织的志工专案、政府主导的花博及世运,乃至更大型的世大运、奥运等专案,学习成为很有效率的志工专案管理者。
《工业革命的社会脉动:技术革新与劳动阶层的变迁》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欧洲和北美社会结构经历的剧烈震荡与深刻重塑。它并非关注于蒸汽机、电力或流水线的技术细节本身,而是着眼于这些技术飞跃对人类社会组织、阶级关系、家庭结构乃至日常生活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机器的黎明与乡村的溃散 本章首先描绘了工业化初期,农业社会瓦解的宏大图景。我们探讨了圈地运动(Enclosure Movement)如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世代依赖土地的农民推向城市边缘。这些“无地者”的涌入,为新兴的工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 劳动力市场的初生形态: 详细考察了早期工厂的运作模式,着重分析了早期资本家如何建立起一套全新的、以时间而非季节为单位的劳动纪律。无处不在的工厂钟声,象征着传统生活节奏的彻底终结。我们通过对曼彻斯特、利物浦等新兴工业城市的档案研究,揭示了工作环境的极端恶劣性,包括长时间工作、粉尘危害以及极高的事故率。 家庭角色的重构: 工业革命对家庭作为基本经济单元的传统职能造成了毁灭性打击。本书详细比较了前工业时代家庭(通常是生产单位)与工业时代家庭(通常是消费和情感维系单位)的区别。我们着重分析了童工和女性劳动力的普遍化现象,探讨了“家庭收入”概念的诞生,以及这种结构性变化如何催生了早期社会救助和福利制度的萌芽。 第二部分:城市的迷宫与阶级的分化 工业化进程导致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剧变。本部分聚焦于工业城市内部的地理隔离与社会隔阂。 “空间的正义”问题: 考察了工人阶级居住区的形成,如贫民窟(Slums)的迅速扩张。通过对十九世纪城市规划文献的梳理,本书揭示了富裕阶层如何通过郊区化或隔离性社区建设,与日益拥挤、卫生条件堪忧的工人阶级聚居地拉开物理距离。这种空间上的分离,直接固化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壁垒。 新兴的资产阶级与企业伦理: 区别于传统的地主贵族,工业资产阶级代表了一种新的权力精英。本章分析了他们所推崇的“新教伦理”和“功绩主义”如何成为维护其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工具。我们审视了早期商会、行业协会的形成及其在制定行业标准、限制竞争以及影响政府立法中的隐秘作用。 劳资矛盾的激化与工人阶级的觉醒: 随着工人数量的集中和共同的困境,阶级意识开始萌发。本书细致梳理了早期工人组织的形态,从互助会(Friendly Societies)到早期的工会运动。我们深入分析了“卢德主义”(Luddism)的社会根源,这不是单纯对技术的憎恨,而是对失去手艺和生存保障的绝望反抗。同时,也追踪了宪章运动(Chartism)等政治性工人运动的发展轨迹,探讨了他们对普选权和政治参与的诉求如何挑战了既有的政治秩序。 第三部分:第二次浪潮的冲击与治理的尝试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钢铁、石油和电力为标志,带来了生产力的又一次飞跃,同时也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更为复杂的挑战。 科学管理与劳动的异化: 本章探讨了泰勒制(Taylorism)等科学管理方法的引入。它试图将人类劳动“机械化”和“标准化”,这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使得劳动者与最终产品之间的联系被彻底切断,加剧了劳动的异化感。我们分析了管理学理论如何从单纯的技术优化,演变为一种对工人心理和行为的精细化控制手段。 福利国家雏形的出现与社会工程: 面对日益增长的社会动荡和潜在的革命风险,部分国家开始尝试有限度的社会干预。本书对比了俾斯麦在德国推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与英国工厂法改革的差异性。这些早期福利措施,并非完全出于人道主义,而是精英阶层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稳定而采取的“预防性措施”。我们分析了保险、养老金和工伤赔偿制度的建立,如何改变了劳动者面对风险时的心态和依赖结构。 知识与技术专家的崛起: 随着技术复杂性的增加,对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人员、工程师和管理人员的需求激增,这催生了新的专业阶层。本书探讨了这些“白领”群体的形成,以及他们与传统工人群体和老牌资本家之间的复杂关系,他们既是技术革新的推动者,也成为新的社会分层中的重要节点。 结语:历史的遗产 本书最后总结了工业革命遗留下来的核心社会结构遗产,包括:城市化带来的环境压力、持续存在的收入不平等、对技术进步的复杂情感(既是希望的源泉,也是不安全的诱因),以及劳动组织形式的永久性转变。我们强调,理解当今社会的诸多矛盾,必须回溯到那段以机器轰鸣和阶级冲突为主旋律的社会剧变时期。本书旨在提供一个侧重于社会史、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工业革命全景图,而非技术史或商业史的简单叙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彭怀真


  学历
  台湾大学社会系第一名毕业,台湾大学社会工作硕士,东海大学社会学博士

  现职
  东海大学社会工作系专任副教授
  中华民国幸福家庭促进协会理事长
  总统府、行政院多个委员会委员

  任教领域及专长
  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正向心理学、社会问题、非营利组织与管理、社会工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志工管理、行销管理、组织行为、婚姻与家庭、家人关系、性侵害与家庭暴力防治、性别议题、老年学、老人心理学、老年社会学

  着作
  所撰写的书籍涵盖社会学、社会工作、管理、人力资源、志愿服务、非营利组织、心理、两性、婚姻家庭、青少年、教育、台湾发展、中年男性、老年等领域

图书目录

序  i

Part 1  学服务  1

Chapter 1 总  论  3
第一节 假如没有志工?  4
第二节 各角度认识志愿服务  9
第三节 全书架构  16

Chapter 2 理论伦理  25
第一节 理论  26
第二节 对社会的意义  35
第三节 问题现象及伦理  38
案例    彭怀真  44

Chapter 3 轨迹法令  49
第一节 历史轨迹  50
第二节 主要计画  58
第三节 法令及缺失  64
案例    李家同、王建煊  72

Chapter 4 前人榜样  75
第一节 政府机构的志工  76
第二节 高龄及学生志工  82
第三节 医疗及社区志工  89
案例    认辅志工/偏乡教育/北欧难民  95

Part 2  带志工  99

Chapter 5 工作分析  101
第一节 志工千百种  102
第二节 决定是否邀请志工  107
第三节 研拟工作说明书  113
案例──马拉拉、凯蒂  119

Chapter 6 招募甄选  123
第一节 招募及文宣  124
第二节 甄选及口试  128
第三节 确认及鼓舞动机  133
案例──彭书睿、赖树盛与吕亭咏  140

Chapter 7 训练评鑑  143
第一节 引导及训练  144
第二节 训练计画  149
第三节 带领及评鑑  154
案例──尤努斯、若瑟神父与法默医师  162

Chapter 8 管理督导  167
第一节 常见志工问题  168
第二节 志工督导角色  174
第三节 志工督导行为  180
案例──青年参与,改革力强  188

Part 3  做专案  191

Chapter 9 做专案管理  193
第一节 专案及专案管理  194
第二节 专案程序  200
第三节 申请政府的专案  210
案例    结合生命教育的国际志工专案  216

Chapter 10 服务学习专案  219
第一节 从关怀到服务  220
第二节 选择服务模式领域  228
第三节 服务的阶段  231
案例    好多大学都以创意推动服务  240

Chapter 11 台湾特色专案  243
第一节 企业及慈济志工  244
第二节 花博及听奥志工  252
第三节 体育及世运志工  255

Chapter 12 奥运世大运专案  261
第一节 奥运志工  262
第二节 近年世大运志工  267
第三节 台北世大运志工  275

参考书目  283

图书序言



不仅「助」,更要「协」


  老祖宗造字,已经把志愿服务的精神放在两个字里――协与助。这两个字里都有「力」,志愿服务不是为了「有利」而是要「有力」。助字的左边是「且」,原来的意思是「根」,例如「祖先、祖宗」。如果不出力帮人,反而用耳朵来传话,就形成「阻力」,动口不动手容易产生「咒诅」。助人者的身分大致分为「专业」与「业余」,社会工作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的专业」,志愿服务则可以定义为「业余的助人」。

  「协」字更好,右边不仅一个力,而是三个力,左边则如同「加号(+)」,把三股力量加在一起。例如把志工、志工督导、志工管理者的力量相加,又把政府、民间、志工的力量相加,更把政治力、经济力、社会力相加……。用本书的三大架构来看,就是将「学、带、做」三方面相加。在本书中把理论、实务、案例加在一起,完成一本好看、好懂、好用的书。

  我写书有一个原则:「写自己日后想要看,而且会反覆看的。」写这本书,以后我会常常看,因为其中有很多值得效法的志工、值得学习的团队、值得参考的做法,读这些能激励自己。书中既有理论又有方法,任何人想带领志工,想做志愿服务的专案,都可以看着就着手进行。想到许多人将会因为本书获益,我就非常开心!

  学服务、带志工、进行专案,「开心」很重要。志愿服务者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了对别人好,自己就开心。我常常从早忙到晚,但总是记得要开心地完成每一个任务。从国中开始到处帮忙,一直靠着「喜乐的心」。

  这本书酝酿只有三年,但它源自于三十多年前即开始的实践历程。民国68年,我第一份正式的工读是在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为期一年多,从此和青辅会持续互动。在李纪珠教授担任该会主委时曾录制一季介绍青辅会的专辑,头几集邀请我主持。如今,行政院青辅会已经走入历史,併入教育部了。但是由这个行政院直属委员会所推动的志愿服务在台湾各地已经有很好的成效,无数年轻人都做志工,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成长。

  「施比受更为有福」,我自己爱做志工,因为从事各种服务而收获无穷。我的家人有时开玩笑说我笨、命苦、不懂得旅游,的确,把大量的时间、精神、力气去做没有报酬的志工似乎很笨、很辛苦、没时间去玩。不过,收获比旅游更丰富。我为了撰写这本书,先看了很多书籍论文报导纪录片影片,整理了六十多万字,然后精挑细选,重新撰写成十八万字。目的是号召更多人「把旅游的时间省下来」,好好做志工,而且带领志工,更积极推动志工专案。

  个人的力量有限,能够鼓励很多人都投入自己有兴趣的社会服务,实在很棒!许多人都形容「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因为有许多志工的付出,使台湾成为真正的福尔摩沙――美丽之岛。即使多少次天灾人祸,都因为无数志工的投入,而使灾害减轻、灾民得到帮助。例如九二一大地震、莫拉克水灾,我正巧都担任东海社工系主任,也都与系上的师生投入志工服务。这些时候,我扮演了一部分志工管理者的角色,动员更多人力加入,有效服务灾民。因此不断思考研拟「众志成城」的志工人力方案。

  在东海大学五十岁生日时,我担任学生事务长,动员全校教职员生、校友、眷属持续了一个月的七十多项活动,几乎都是靠大家的志愿投入。我所学所研究的「专案管理」派上用场,因此对「大型专案」更有兴趣。高雄要举行「2009世运」,负责的社会局从局长到专员有很多是我的学生,他们常打电话问我一些志工动员及管理的问题。紧接着,2010台北花博登场,我去了四次,对志工的付出非常佩服,但对志工的管理觉得还有改进的空间。

  我下定决心写此书是2012年暑假,看到充满民间活力的伦敦奥运与北京2008奥运的志工体系以国家机器为主有很大的不同,更善用来自世界各地志工的力量,十分感动。我一面看奥运比赛,一面阅读各种大型赛会的志工管理资料,研究该如何进行志工专案,在报纸上投书、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17年世大运召开志工规划的筹备会邀请我,我多次北上提供具体做法。我期盼在世大运招募志工的高峰期之前,出版此书,号召更多人投入有史以来台湾举办最大型的活动。深深感谢扬智的每一位朋友对促成此书的付出。

  2015年春天,我在东海开授「志愿服务与志工管理」的课,将此书的初稿逐次对新生讲解。因为他们在2017年暑假升大四,正是最适合投入世大运担任志工的时段,也有许多同学真的去报名受训。深信这些同学会因为在世大运担任志工而有更难忘、更珍贵、更有意义的大学生涯。期盼本书的读者能够因为这本书而「准备好去做世大运及其他活动的志工」。

  本书的出版,要感谢东海社工系的多位研究生,有些以志愿服务为研究主题、有些协助我蒐集资料,有些与我讨论,都丰富了本书。要感谢东海大学给我机会担任多个主管,使我能带领数以千计的学生实践志愿服务的精神。要感谢中华民国幸福家庭促进协会的理事、监事、工作伙伴,我们一起推动一个又一个的服务方案。

  任何教科书都少不了「编、写、译」三种技巧。在编辑方面,我广泛蒐集资料加以编辑,努力撰写成容易懂的内容,又将许多欧美日等国的资料翻译改写。如今交稿,只完成三分之一。为什么?如同「协」这个字,我的努力只占了大约三分之一,扬智同仁的付出占了三分之一。更重要的,读者能透过此书愿意「学服务、带志工、做专案」,还有三分之一是读者您要身体力行的。志工不能仅仅「坐而言」,更要「起而行」。一起「助」人,如此是最开心又有意义的。

彭怀真
于2015狂风暴雨中的父亲节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吸引力,我本身就对能够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的事情充满好奇,也经常在电视或网络上看到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我一直想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精神驱使着人们投入到志愿服务中?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帮忙,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志愿服务的起源,它的发展历程,以及在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志愿服务所扮演的角色。我尤其想知道,那些投身其中的“志工”们,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是什么让他们愿意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本书能否带我走进他们的故事,去感受他们的热情和奉献?同时,我也对志愿服务如何能够更有效地组织和管理感到兴趣。我知道很多志愿服务活动需要精心的策划和协调,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关于项目设计、招募、培训、激励和评估等方面的实用建议?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模式,或许未来我也有机会参与到志愿服务的组织中去。

评分

从一个普通志愿者的角度来看,我最关心的莫过于如何让我的志愿服务经历更有意义,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价值。我看到过一些朋友,他们热情高涨地投入到志愿服务中,但有时会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的付出是否真的能带来改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解答这些困惑。它是否能阐述志愿服务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例如,通过志愿服务,我们是否能够提升自己的领导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能够开阔视野,认识更多不同的人?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志愿服务领域和项目的信息。毕竟,每个人的兴趣和特长都不同,找到与自己契合的志愿服务,才能更好地投入其中,并从中获得成就感。我渴望读到一些能启发我思考,也能指导我行动的内容,让我的志愿服务之路更加坚定和充实。

评分

我一直认为,志愿服务不仅仅是一种奉献,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如果一个组织能够有效地管理其志愿者的工作,那么他们就能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我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如何构建一个高效、有凝聚力的志愿服务团队。这其中可能涉及到团队建设、冲突管理、激励机制的设置等方面。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建立明确的沟通渠道,如何确保信息的畅通,如何处理团队内部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此外,我也对如何衡量志愿服务项目的成效感到兴趣。一个成功的志愿服务项目,它的价值体现在哪里?是通过服务对象受益的程度来衡量,还是通过志愿者本身的成长和满意度来衡量?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评估志愿服务效果的指标和方法?我希望它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更系统、更专业的视角来理解和实践志愿服务管理。

评分

说实话,我是一个比较实际的人,我更关注的是“落地”和“执行”。我经常在想,一个好的志愿服务项目,究竟需要具备哪些要素?这本书的名字《志愿服务与志工管理》正好戳中了我的痛点。我希望能从书中找到关于如何将一个好的志愿服务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指导。比如,在招募志愿者时,如何才能找到真正有热情、有能力的人?如何有效地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必要的技能?在活动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确保项目顺利进行?活动结束后,又该如何对志愿者进行激励和感谢,让他们保持持续的参与热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管理工具、方法论,甚至是案例分析,让我能够从中学习到具体的操作技巧。我并不需要太多的理论空谈,我更渴望看到一些成功的实践经验,能够指导我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评分

作为一个对社会公益领域颇感兴趣的业余研究者,我总是试图寻找能够 broaden my horizons 的读物。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关注的是宏观的社会问题,但却忽略了支撑这些问题的微观力量。志愿服务,无疑就是其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志愿服务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意义和挑战。例如,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志愿服务是否会受到影响?新的技术如何赋能志愿服务?同时,我也对如何构建一个可持续的志愿服务生态系统感到好奇。一个好的志愿服务体系,不仅仅是服务提供者和受益者之间的连接,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包括政府、企业、学校和社区。这本书是否能对这些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我希望它能为我们理解和推动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启示,或许还能为未来的政策制定提供一些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