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法医遇上警察:中国第一位博士警察的私人手记

当法医遇上警察:中国第一位博士警察的私人手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法医
  • 警察
  • 犯罪
  • 悬疑
  • 纪实
  • 回忆录
  • 刑侦
  • 中国
  • 博士
  • 手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媲美CSI犯罪现场,侦破命案的关键
法医出现场及解剖实录

  每当重大命案发生时,法医的抽丝剥茧、丝丝入扣地在现场分析推敲,经检验后证实分析,往往在破案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法医是个与死亡打交道的行当,但主要是与非正常死亡打交道,在非正常死亡中又主要与杀人或伤人致死打交道,当然自杀和事故也时常需要法医去澄清事实,查明真相,甄别真伪。

  作者从警三十一年来,无论是做法医,出现场,破命案,还是当国际刑警,都尽全力去发现各种案件的蛛丝马迹,本书详述其成为法医的心路历程。

  从初入法医「单飞」办案到中国发生的大官之死命案、大型空难等事件;国际刑警组织总祕书处工作实录——爱尔兰史上极为罕见和兇残的兇杀案、英国莫克姆海湾惨案等,跨国协助办案,参与许多震惊中外的重要案件和空难事故的侦查及调查工作。细腻详实的描绘,亲临现场般的真实;逐一检验再检验,实验各种可能性,直到得出结论,侦破命案。

  在法医的眼里,现场的尸体不是单纯的死人,而是一个重要的物证,破案全靠他或她了。法医面对尸体时,一大堆问题扑面而来,这人是怎么死的,什么时间死的,临死前的情形是怎样,死亡的性质是什么,致死的工具是什么,身上的伤是怎样形成的,自己能形成这样的伤吗,现场上有没有搏斗,激烈不激烈,兇手是几个人,有没有可能受伤,是熟人作案还是生人偶遇,现场有可能留下什么物证等等,回答不出这些问题,案子就没有办法破,在破案的压力面前,法医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去「害怕」呢。

  法医办理死亡案件的关键是要弄清楚死亡的性质,是被杀的千万不能错定成自杀或事故,否则就会放纵犯罪,令案犯逍遥法外。今后这个案犯不再作案便罢,如果再作案或者是其他什么原因使案件暴露出来,案犯被抓后交代说,哪个案子也是我干的,就会发现法医当初定错了,那就是造成了错案,这个法医就很难在这个行当里「混」下去了。案件当中匕首捅、菜刀砍、斧锤敲、棍棒打、砖石砸、绳子勒、开枪射的,损伤明显,一目了然的好办,一些体表损伤微小的,如电击,甚至是体表根本就没有什么损伤的,如投毒,就要特别当心了,不是有投毒的案子十几年、几十年都破不了吗?

  最要警惕的是把兇杀伪装成自杀或是意外事故的。有个案子,夫妻俩一同睡觉,夜间发生煤气中毒,女的死了,男的活了。我们接到这个案子时感到有点奇怪,因为一般来说,男的唿吸深,吸入毒气多,女的唿吸浅,吸入的少,从生理上说,男的耐受力差,女的耐受力强,所以同样条件下,男性更容易因煤气中毒死亡,可是这个案子男的活了,女的却死了,这是怎么回事,是例外吗?法医办案就是先要顺着正常的思路和最常见的情况和现象去找,一旦出现异常,又没有合理的解释,往往就是有了问题。

  睡在同一房间中夫妻两人都应该中毒,就算是男的命大,侥倖活下来,也应该是重度煤气中毒的样子,头晕恶心,嗜睡萎靡,语无伦次,失去记忆,甚至呆傻,可是这位男士没有明显中毒迹象,思维正常,语言清晰,对答如流。只是发现他与我们交谈时,时常咳痰,痰的颜色是黑的,再仔细看,他鼻子、鼻孔和口唇都有些发黑,这又是怎么回事,煤气中毒没有见过这样的。

  现场双人床的枕头旁就是煤炉,炉子上有烟囱直通屋外,炉子连接烟囱部位的炭灰有擦蹭迹象,男的睡在靠近炉子这一侧,枕头和被上也有少许不易察觉的黑色痕迹,我们有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我们说,他总咳黑痰可不好,我们对他负责,帮他检查一下,就把他送到了医院,联系唿吸科的大夫对他进行了气管纤维镜检查,发现他的气管里、支气管里有许多黑色物质,取出来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就是黑色炭末。经过审讯,他供述,他与妻子感情破裂后,妻子死活不离婚,只得想出这么个办法。

  晚上他把烟囱从炉子上拔下来,罩在自己的口鼻上,当煤气在屋里蔓延开来时,他能通过烟囱唿吸,可怜他的妻子就中毒身亡了,烟囱中的大量炭灰被他吸进了肺里,竟成了杀人证据。

  反过来,如果把自杀或事故错定成被杀,最后顶多是破不了案,抓不到人,公安人员白忙一场,但不会对社会造成大的危害。当然,把命案错定成自杀和把自杀错定成命案都不应该,法医只要把案件性质定准确了,一般就不会发生大的差错。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左芷津


  1954年出生,二级警监。1978年考入北京第二医学院,毕业后在北京市公安局工作。1986年在广州中山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博士,199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博士警察。

  1991年任北京市公安局刑侦处法医室副主任;1992年调至公安部刑侦局工作;2000年被派驻法国里昂国际刑警组织总秘书处工作;2004年任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副总队长;2007年任北京人民警察学院院长。2010年任北京市公安局局长助理。先后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第二届全国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等荣誉称号。被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贡献津贴。

图书目录

入道法医
初办命案
贪官末日
将门无力
空难人寰
法国琐事
我与「九一一」
都柏林泣血
海湾悲情
黑白鸳鸯
转身时刻
两传圣火
奥运育人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我考大学时,一开始并不想学医,我到农村当知青时,曾经种过地,受够了风云突变、疾风暴雨的摧残,所以我特别想学气象,幻想着知风雨、晓阴晴的本领,甚至还打听到南京有一所着名的气象学院,后来一同下过乡的朋友们说,不要以为学了气象就能在城市里鼓捣天气预报,给你分配到一座大山顶上天天看云雨,测风向,记资料,虽说有老婆陪着,但一干就是几十年,也是说不准的事。我还想学建筑,也是因为刚到农村时自己盖过房子,后来朋友们劝我,盖房子总要跑工地,也是个辛苦差事,再说有建筑专业的学校都是特棒的学校,也就特别难考,像我们这样,初中只上了一年就毕业下乡劳动的,有个学上就不错了,哪里敢像应届高中生似的,报志愿像到饭馆里点菜一样,想要哪个就要哪个。
 
一番胡思乱想之后,把医学拉入了视野,想到学医也不错,不像在工厂里和铁块打交道,你让它方,上铣床它就变方了,你让它圆,上车床它就变圆了,医生面对的是病人,正合我喜欢和人打交道的性格,于是考了医学院,梦想着挂听诊器拿手术刀的日子。
 
谁知等进了医学院才明白,医学生要读五年,每年光考试课就有六、七门,五年加起来砖头厚的书要读进去三十五、六本,人身体上有什么,长在哪儿,长成什么样都不是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只得硬着头皮背,因此学医没有任何创造性,这就是我们医学生面临的窘境。
 
学医是与人打交道,医学生漫长的校园生活也就有了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许多有趣事情,好玩得很。大二下学期开学时正值冬天,课程进入学习听诊阶段。一天,老师说,今天收了个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併关闭不全,杂音很典型,大家可以去听听。同学们听罢,如狼似虎地一窝蜂冲到这个病人面前,瞬间九个听诊器一下子全都按在了病人瘦骨伶仃的胸前,把个病人冷得直激灵。后来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明了一种专门教学用的听诊器,一端是一个听诊器头,按在病人身上,另一端分成九个听筒,可以有九个同学同时听,想法很好,但实际用起来就不是这么回事了。这个听诊器像个大章鱼,无论是拿起还是放下,十只「触角」相互缠绕在一起,乱成一团,拆都拆不开,根本没办法用,最后老师只得强调只许一个一个去听,一个病人最多三个学生去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个书名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尤其是“中国第一位博士警察”的标签。这不仅仅是一个头衔,它预示着一个与众不同的职业生涯,一段非凡的经历。我无法想象,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是如何选择踏入充满艰辛和危险的警察行业。他的动机是什么?他的学术背景又会如何影响他的日常工作?“私人手记”这四个字,更是激起了我的阅读欲望。这不仅仅是一本揭示案情的书,更可能是一本关于个人成长、内心世界、职业思考的真诚记录。我期待着,作者能通过他的笔,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博士警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在面对复杂案件时的思考逻辑,他如何平衡学术上的严谨与现实执法的变通。而当“法医”这个元素加入进来时,我更加期待这本书所能提供的多维度视角。法医的客观科学与警察的灵活应变,究竟是如何在同一场调查中相互促进,共同指向真相的?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展现这种不同学科、不同思维方式的融合,以及在这种融合中,如何最终实现正义。

评分

我一直对刑侦类题材的故事情有独钟,但大多数这类作品往往聚焦于“破案”本身,而这本书的切入点却显得格外新颖。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抓捕罪犯,更像是要揭示在罪案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科学与人文的交织。“法医”和“警察”这两个身份,在社会大众的认知里,似乎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审视角度。法医是冷静客观的,他们用科学仪器和专业知识去还原死亡现场的真相,寻找证据链条。而警察则是冲在一线,面对复杂的人性,需要判断、追击、制服。当一位拥有博士学位的警察,将自己的“私人手记”公之于众,这其中蕴含的信息量将是巨大的。我猜测,这本书或许会带我们深入了解,博士警察在面对案件时,是如何将学术理论与实战经验相结合的,他的决策过程是否更加理性、系统?而当他的工作触及到法医的领域时,他们之间又会产生怎样的专业碰撞和合作模式?这种跨界合作的视角,绝对是值得期待的,它可能颠覆我们对传统刑侦工作的固有印象,展现出更立体、更具深度的犯罪侦破图景。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就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悬念,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当法医遇上警察”,这两个看似独立却又紧密相连的职业,本身就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可能。一个是冰冷实验室里的科学分析,一个是风驰电掣街头的实战追踪,他们如何在一个案件中交汇,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更何况,作者还是一位“中国第一位博士警察”。这几个字,简直就像是在告诉我,这会是一本充满智慧、深度和传奇色彩的书。博士的严谨思维,警察的实战经验,再加上“私人手记”的坦诚记录,这组合简直完美。我非常好奇,在成为一名博士警察的过程中,他经历了怎样的蜕变?他的学术训练是如何影响他看待和处理案件的方式?在“私人手记”里,他是否会分享那些不为人知的破案细节、内心独白,甚至是那些在压力与危险下做出的艰难抉择?而当他与法医并肩作战时,这种独特的跨领域合作,又会为我们展现出怎样不同于寻常的侦破手法?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一个职业的介绍,更可能是一次对智慧、勇气和正义的深刻探索,让人充满了阅读的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悬念和吸引力——“当法医遇上警察”。我光是看到这个组合,脑海里就已经浮现出无数的画面:冷峻的法医用科学的严谨剖析罪案真相,而敏锐的警察则凭借直觉和经验追踪蛛丝马迹。想象一下,当这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领域碰撞在一起,会产生怎样的火花?是互相理解,还是互相挑战?更何况,作者还是一位“中国第一位博士警察”,这无疑为这本书增添了传奇色彩。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警察,他的思维方式、办案手法定然与众不同。他是否会用更深邃的理论知识去解读犯罪心理?他是否会用更严谨的逻辑去梳理案情?我尤其好奇,在“私人手记”这个标签下,作者会如何展现他内心深处的挣扎、思考,甚至是那些不为人知的破案细节。这种结合了专业性、个人经历和未知领域探索的书,让人充满了期待,迫不及待想知道这位“博士警察”的独特视角和经历,以及当他与法医“相遇”时,究竟会擦出怎样震撼人心的火花,又是如何共同揭开层层迷雾,守护正义的。

评分

“当法医遇上警察”,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它暗示着一场关于理性与感性、科学与经验、逻辑与直觉的交锋。而“中国第一位博士警察的私人手记”,则为这本书注入了独特的灵魂和深度。我很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机缘巧合,让一位博士选择成为一名警察?他的学术背景是否为他的警察生涯带来了独特的优势,或者也带来了某种挑战?“私人手记”意味着这本书将是我们窥探这位“博士警察”内心世界的一扇窗口,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他的思考、他的挣扎、他的成长,以及他在职业生涯中遇到的那些不为人知的瞬间。尤其让我着迷的是,“法医”的加入,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搭配。法医是沉默的证人,用科学语言讲述死亡的故事;警察则是冲锋在前的追捕者,用智慧和勇气揭露黑暗。当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和视角碰撞在一起,会产生怎样令人拍案叫绝的合作?这本书能否为我们展现,科学的严谨如何为警方的侦破提供坚实的基础,而警方的敏锐直觉又如何引导法医找到关键的线索?我迫不及待想知道,这位“博士警察”的独特经历,以及他与法医的合作,如何共同揭开那些错综复杂的谜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