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工作:SWPIP实务运作

儿童社会工作:SWPIP实务运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儿童社会工作
  • SWPIP
  • 实务
  • 儿童保护
  • 个案工作
  • 团体工作
  • 社区服务
  • 政策
  • 法规
  • 督导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以儿童福利需求为圭臬,提供案主及其家庭的福利服务,以及介绍儿童社会工作者执行方案的准则。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儿童及少年的发展、儿童福利的范畴,有别于过去及传统所用福利服务之作法与想法;第二部分则介绍有关儿童福利之服务对象,例如,特殊需求之儿童、外籍配偶家庭之儿童、单亲家庭之儿童、原住民之儿童、青少年之性行为与未婚怀孕、犯罪儿童少年之安置辅导,以及中辍儿童少年为对象,提供一些社会工作处遇之原则及方法介绍。另外,本书各章中也穿插一些个案资料以彰显儿童少年及其家庭所处之复杂情境,同时也显示SWPIP之概念的应用性。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儿童福利服务与实践的专著简介,内容详实,旨在全面介绍该领域的理论基础、实践框架及关键议题。 --- 《当代儿童福利服务:理论、评估与干预策略》 作者: [此处可设想的作者群,例如:李明、王芳、赵强] 出版信息: [此处可设想的出版社信息,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年版] 页数: 约650页 定价: 128.00元 内容提要 本书全面、深入地探讨了当代社会背景下儿童福利服务的核心理论、评估模型、干预策略及专业伦理。作为一本面向社会工作、儿童发展、教育学及相关领域研究者、从业人员和高年级学生的综合性教材与专业参考书,它致力于构建一个立体的、以儿童为中心的福利服务知识体系。全书结构严谨,理论与实践并重,旨在提升读者对复杂儿童福祉议题的理解深度和专业干预能力。 第一部分:儿童福利的理论基石与时代背景 本部分首先确立了儿童福利服务的理论根基,并剖析了驱动当代服务模式变革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 第一章:儿童权利与福祉的哲学基础 本章深入解析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原则,从权利视角(Rights-Based Approach)出发,探讨了儿童的主体性、非歧视性、生存与发展权以及受尊重权在政策制定和实践中的体现。同时,对比分析了传统的“福利模式”与现代“权利保障模式”的根本差异,强调从“照顾者”到“权利持有者”的范式转变。 第二章: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视角 聚焦于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理论,本章系统梳理了影响儿童成长的微观系统(家庭、学校)、中观系统(邻里关系)、外层系统(社会支持网络)和宏观系统(文化、政策)的相互作用。特别阐述了如何运用此框架来识别儿童福利风险点和资源优势,为制定多层次干预方案奠定基础。 第三章:社会变迁与中国儿童福利体系的演进 本章考察了快速城镇化、家庭结构变迁(如流动人口、留守现象)以及新技术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梳理了国家在历次社会保障改革中对儿童福利的政策倾斜,分析了福利服务的供给侧改革,包括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参与以及家庭责任的再界定。 第二部分:儿童福利风险评估与分类服务模型 本部分是本书的实践核心,详细介绍了识别高风险儿童、进行全面评估的技术,并分类阐述了不同困境儿童群体的专业服务路径。 第四章:儿童福祉的综合评估工具与方法 详细介绍了多种成熟的风险评估工具(如Strengths and Needs Assessment, Family Risk Assessment Scales),强调评估过程的动态性、全面性(涵盖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个维度)以及文化敏感性。重点讲解了如何将定性访谈、观察记录与标准化量表数据有效整合,形成个性化的福祉画像。 第五章:家庭支持与早期干预机制 聚焦于“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本章深入探讨了针对高危家庭(如育儿技能缺乏、家庭暴力隐患、慢性压力)的支持性服务。内容包括亲职教育、父母效能训练(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 PET)、早期亲子联结促进项目(如“敏感性回应”训练)以及社区亲子资源中心的建设与运营。 第六章:儿童保护与危机干预:虐待、忽视与创伤 本章对儿童虐待与忽视(包括身体、情感、性虐待和各种形式的忽视)的识别、报告义务和法律程序进行了详尽的阐述。重点讨论了危机干预的“黄金干预期”,创伤知情照护(Trauma-Informed Care, TIC)原则在应急安置、临时庇护和后续心理支持中的应用,以及跨机构协作(警方、医疗、社工)的SOP(标准操作程序)。 第七章:特殊群体:残障儿童、流动儿童与寄养服务 本章对三类特殊挑战群体进行了深入的案例分析与服务设计。对于残障儿童,探讨融合教育、社区康复服务和家庭照护者支持计划;对于流动儿童,关注其教育权利保障、社会融入障碍及身份认同的建立;对于寄养服务,详细介绍了初级寄养、专业寄养(如治疗性寄养)的筛选标准、匹配流程、定期督导与解聘机制。 第三部分:服务实施、专业伦理与专业发展 本部分着眼于服务交付的质量控制、专业人员的自我成长和未来发展趋势。 第八章:基于优势视角的个案管理与服务计划 阐述了从传统的“问题解决”模式向“优势建立”模式的转变。详细指导如何制定SMART原则的个案服务计划,包括资源链接、目标分解、里程碑设定及服务评估的反馈机制。强调赋权(Empowerment)在服务过程中的核心地位。 第九章:社会工作伦理、法律责任与专业边界 本章专门梳理了儿童社会工作领域面临的复杂伦理困境,如保密性与告知义务的冲突、利益冲突的规避、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价值判断等。详细分析了从业者在法律责任(如强制报告义务)和维护儿童最佳利益(Best Interest of the Child)之间的平衡策略。 第十章:专业督导、自我关怀与研究前沿 强调督导在社会工作专业成长中的不可替代性。本章提供了结构化督导(如认知行为督导、人本督导)的实践模型,并首次引入了社会工作者“替代性创伤”(Vicarious Trauma)的识别与应对策略,倡导构建可持续的职业生涯。最后,简要前瞻了未来研究方向,如大数据在儿童福利风险预测中的应用、基于证据的干预(Evidence-Based Practice, EBP)的本土化探索。 适用对象 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及研究生 儿童福利机构、社区服务中心、未保机构的专业人员 儿童教育、心理咨询及相关领域的实践者 关注儿童健康成长的政策制定者与研究人员 本书特色: 1. 本土化案例丰富: 结合中国国情,穿插大量经过脱敏处理的真实案例分析,增强理论的可操作性。 2. 跨学科整合: 深度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和法学的前沿观点。 3. 实用工具导向: 提供了评估表格模板、干预技巧操作指南和伦理决策流程图,便于即时应用。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郭静晃


  学历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家庭关系与人类发展学系博士

  现任
  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福利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中华民国青少年儿童福利学会理事

  曾任
  中华民国青少年儿童福利学会理事长
 

图书目录

序 i

Chapter 1 绪 论 1
第一节 社会工作实务规范 5
第二节 儿童福利之社会工作专业内涵 13

Chapter 2 儿童发展与儿童福利 27
第一节 人生历程与发展之意涵 29
第二节 儿童发展的理论 35
第三节 儿童福利之科学研究法 53
第四节 运用儿童发展知识于儿童福利实务 62

Chapter 3 男女大不同?─适性发展实务之启示 71
第一节 性别与游戏行为 73
第二节 环境因素 83
第三节 其他的性别差异 87

Chapter 4 儿童少年保护福利服务 97
第一节 我国儿童保护现况 99
第二节 儿童保护工作微视与鉅视面之分析 105
第三节 儿童少年保护服务之处遇模式 116

Chapter 5 婚姻暴力目睹儿童福利服务 135
第一节 婚姻暴力与目睹儿童之定义及现况 137
第二节 婚姻暴力对目睹儿童之影响 140
第三节 目睹婚姻暴力儿童之处遇模式 143

Chapter 6 特殊需求之儿童少年福利服务 155
第一节 爱滋病儿童及少年 156
第二节 药瘾及酗酒家庭之儿童及少年 161
第三节 性别认同混淆之儿童及少年 167
第四节 身心障碍儿童及少年 170
第五节 运用SWPIP实务模式于特殊需求之儿童及其家庭 187

Chapter 7 青少年性行为与怀孕 201
第一节 青少年未婚怀孕之定义及成因 205
第二节 青少年未婚怀孕之政策与方案 222
第三节 如何运用社会工作专业规范于青少年未婚怀孕服务 236

Chapter 8 犯罪儿童少年之福利服务 263
第一节 儿童、少年非行概况 264
第二节 犯罪儿童少年之行为分析 271
第三节 触法儿童少年之安置辅导 276
第四节 强化儿童少年之安置辅导措施 293
第五节 运用SWPIP实务模式于犯罪少年 297

Chapter 9 中辍儿童少年之福利服务 329
第一节 中辍学生的定义 335
第二节 中途辍学的相关理论 338
第三节 中辍学生辍学的原因 345
第四节 中辍学生的需求 354
第五节 中辍学生的辅导策略 357

Chapter 10 单亲家庭之儿童少年福利服务 377
第一节 台湾单亲家庭之概况及需求 381
第二节 社会变迁之家庭困境 384
第三节 单亲家庭福利政策 398
第四节 未来我国单亲家庭福利政策之走向 415
第五节 未来我国单亲家庭福利因应之道 417

Chapter 11 离婚与失亲儿童少年福利服务 429
第一节 离婚与失亲之原因及其对儿童之影响 432
第二节 失亲儿童之政策及处遇方案 440
第三节 如何运用SWPIP于失亲家庭之儿童少年福利服务 442

附录 儿童及少年福利与权益保障法 461

 

图书序言



  儿童是国家社会未来的主人翁,少年更是介于儿童与成人期之间,是迈向成人期的过渡时期,儿童与少年的发展攸关未来国家社会的人口素质及冲击国家的未来发展。儿童与少年因皆未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个体,故其在社会、认知、情绪及生理等方面的行为及功能发展,深受个体及其环境等多重因素所影响。在其成长的过程中,自有教育、照顾、保护、适当教养、甚至是休闲育乐等福利需求,故儿童及少年福利更是当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议题。

  由于台湾近年来社会与经济结构快速转变,家庭组织之结构因而产生了改变等种种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及冲击,使得家庭功能无法彰显,儿童及少年权益无法受到保护。另外,由于大众媒体与网路所带来的资讯也使得原有的价值与规范荡然无存,并带来新的挑战,学校已不能仅是提供教育的功能,更须面对无数儿童及少年的行为问题。

  儿童与少年因其身分关系,在法律规定更有保护之必要,特别是家庭遭受变故、家庭功能不彰,或因特殊需求而触犯法律规定者,故儿童及少年福利服务及社会工作更有其必要性及重要性。社会工作系指运用社会科学的知识和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技巧,将社会现象及个人之需求做分析,与社会政策、社会服务等面向展开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应以专业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来诊断问题发生之原因,对于其所处之情境有完整的了解及评量,并要恪遵社会工作的伦理与规范,信守专业的价值,还要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运用专业知能协助个案与家庭,才能规划并提供独特及适性的处遇方案,以协助个人、家庭及社区解决问题,引导个案及其家庭朝向正向的生命目标。

  社会工作服务弱势一直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形象,而此种服务不仅是靠「爱心及耐心」,或持着「有做比没做好」即可,最近,社会工作专业也加强全面品质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及工作绩效。本书即以此种概括,援引美国社区社会工作实务之规范(Social Work Protocols in Practice, SWPIP),提供儿童少年社会工作者进行实务工作时,能採取适当行为与技巧之指引方针。

  本书以儿童福利需求为圭臬,提供案主及其家庭的福利服务以及介绍儿童社会工作者执行方案的准则。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儿童的发展、儿童福利的范畴,性别差异的适性发展实务;第二部分则介绍有关儿童福利之服务对象,例如,特殊需求之儿童、外借配偶家庭之儿童、单亲家庭之儿童、青少年之性行为与未婚怀孕、犯罪儿童少年之安置辅导,以及中辍儿童少年为对象,提供一些社会工作处遇之原则及方法。此外,更加入儿童少年保护福利服务,婚姻暴力目睹儿童福利服务,离婚及失亲儿童少年福利服务等三章,以充实儿童福利服务处遇之范畴与适用性。同时各章中也穿插一些个案资料,以彰显儿童少年及其家庭所处之复杂情境,不仅如此,本书亦显示SWPIP之概念的应用性。本书第三章男女大不同?─适性发展实务之启示是由本人及政大幼教研究所钟玉婷所长以及第五章婚姻暴力目睹儿童福利服务是由本人及儿童福利研究所李芳玲及林玉君两位同学一起合写,能获得他们本人同意将此章併入本书中,特此申谢。

  本书得以顺利出版,要感谢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叶总经理忠贤,在叶总经理十年来的诚恳及坚持不懈地邀请与期盼之下,为本书付梓提供各种协助,才能使本书顺利交稿,在此表达诚挚的谢意。
 
谨识
阳明山 华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多年从事儿童心理咨询的从业者,一直以来,我在临床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完全用传统心理治疗模式来解释和处理的儿童个案,尤其是那些涉及到复杂家庭环境、社会支持系统缺失以及系统性歧视等因素的案例。当我翻阅《儿童社会工作:SWPIP实务运作》这本书时,我惊喜地发现,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宏观且系统性的视角来理解和干预这些儿童问题。《儿童社会工作:SWPIP实务运作》这本书,它并非简单地聚焦于儿童个体的心理创伤,而是将儿童置于其家庭、社区乃至更广泛的社会环境中去考量,SWPIP这个实务模型,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把能够打开多重复杂系统大门的钥匙。它教会我如何超越单一的“病理化”视角,去识别和评估那些影响儿童福祉的社会经济因素、文化背景以及系统性的不公正。书中关于家访策略、与不同年龄段儿童沟通的技巧,以及如何构建积极的家庭环境的建议,都非常实用,能够直接应用于我的咨询实践中,帮助我更好地整合心理学理论和儿童社会工作的实务方法。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仅是心理层面的问题,更是社会支持网络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评分

我是一名对儿童发展和教育充满热情的家长,虽然我不是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但我一直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我的孩子,以及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儿童社会工作:SWPIP实务运作》这本书,虽然是以“实务运作”为导向,但其蕴含的关于儿童发展、家庭关系以及社会影响的深刻洞察,对我作为家长的意义同样重大。它让我从一个更加广阔的视角去审视儿童的成长过程,不仅仅是关注学业和能力,更关注他们如何与周围的世界互动,如何建立健康的社会情感能力。SWPIP模型中关于发展性需求的识别,以及如何通过积极的家庭互动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这些内容都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家庭教育指导。书中关于沟通技巧和冲突解决方法的探讨,让我意识到,即使在家庭内部,运用一定的“实务运作”原则,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积极改变。这本书帮助我理解,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同样重要,而作为父母,我们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需要学习如何更好地支持他们的社会融入和人际交往。

评分

作为一名在社区服务中心工作的社工,我常常需要面对各种各样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儿童及其家庭。工作中,我一直都在寻找一种能够既系统又灵活的实务框架,能够帮助我更有效地评估儿童的需求,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干预计划。《儿童社会工作:SWPIP实务运作》这本书,就像我一直寻觅的“宝藏”。SWPIP这个模型,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一套操作流程,更是一种全新的工作理念。它强调了赋权和参与,让我明白在工作的过程中,如何与儿童和家庭建立信任关系,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书中关于如何评估家庭功能、识别家庭优势、以及如何针对性地提供支持的章节,对我启发很大。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以儿童为中心”原则的深入探讨,它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在每一次决策和行动中,都要优先考虑儿童的最佳利益。此外,这本书还详细介绍了如何运用SWPIP进行危机干预,这对于我们社区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我们经常需要应对突发情况。它提供的具体步骤和技巧,让我在面对危机时能够更加镇定和有序地处理,最大限度地保护儿童的安全。

评分

我对社会公平和儿童权益保护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一些相关的志愿活动。在这些经历中,我常常感到,很多儿童面临的困境并非仅仅是个人或家庭层面的问题,而是根植于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性因素。《儿童社会工作:SWPIP实务运作》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力的理论工具,来理解和分析这些复杂的社会问题。SWPIP模型,它不仅仅关注个体层面的干预,更强调了社会因素对儿童福祉的巨大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系统性的方法来促进社会公平。书中关于儿童权利、社会正义以及倡导性实践的论述,让我深受鼓舞。它让我明白,作为社会工作者,不仅仅是帮助个体解决问题,更要积极地去倡导改变,去挑战那些不公正的社会环境。《儿童社会工作:SWPIP实务运作》这本书,它不仅是对实务技巧的传授,更是对社会工作者社会责任感的一种唤醒。它鼓励我们用更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社会问题,并积极运用SWPIP的框架,去推动更有意义的社会变革,最终为儿童创造一个更公平、更友善的环境。

评分

《儿童社会工作:SWPIP实务运作》这本书,我拿到手上的时候,就被它扎实的理论框架和清晰的实务指导深深吸引了。我是一名刚入行不久的社会工作者,特别是在儿童保护领域,总是感觉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之间有一道鸿沟。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制的指南。它并没有空泛地谈论情怀,而是直击问题的核心,从SWPIP这一具体实务模型入手,详细阐述了如何进行评估、干预以及后续的跟进。我尤其欣赏书中那些案例分析,它们不是那种完美无瑕的“教科书式”案例,而是充满了现实的复杂性和挑战性,让我看到了在真实的儿童社会工作场景中,社工们是如何运用SWPIP的工具和理念,一步步解决问题的。书中对风险评估、家庭动力分析、儿童发展特点等内容的解读,都非常深入浅出,让我不仅理解了“是什么”,更学会了“怎么做”。例如,在儿童虐待的识别和评估部分,书中提供的详细清单和行为观察指南,对我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实操工具,能够帮助我在工作中更加精准和有效地判断情况。同时,书中也强调了多专业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与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建立有效沟通,这对于我这样一个还在摸索中的新手来说,提供了重要的工作方法和思路,让我不再感到孤立无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