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序言
导论|官有垣
前言
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在台湾与香港两地华人社会里,目前是处于成长的阶段,且组织形式与活动内容愈来愈多样化。台港两地的社会企业组织或事业单位之创设,解决失业问题与舒缓贫穷是最为显着的两大努力目标。本书编着者官有垣、陈锦棠、王仕图三人于2006年开始,从事台湾与香港的社会企业比较研究,在2012年出版了《社会企业:台湾与香港的比较》(巨流)一书。该专书内容探索台湾与香港社会企业的组织特质与运作的异同,强调香港和台湾虽然同为华人社会,但各自身处的政经结构、文化脉络和社会环境却有差异,二地所发展的社会企业特征和功能,以及两地在运作、管理、法规等许多方面应有所异同。该等研究对釐清和丰富台港社会企业的概念,发展社会企业的理论与实践模式大有裨益(官有垣等人,2012;Chan, Kuan & Wang, 2011)。
然而我们认为,若要对台湾与香港两地社会企业的发展有更进一步的探索,研究焦点置放于社会企业的治理相关议题乃有其重要性。所谓「治理」(governance)一词,指涉的是统理一个组织的过程。社会企业的治理是要达成组织设定的目标、确保管理与策略的指引朝向对的方向迈进,以增强组织的生存发展能力,进而实践组织的宗旨与使命(Schmidt and Brauer, 2006)。因此,本专书编着的目的在于使读者了解台湾与香港社会企业的治理情形,论述的重点包括社会企业治理的结构与功能、董事会的组成以及执行长的角色、董事会与执行长角色与功能的制度性调整、社会企业的事业体之人力资源聘用如何影响治理功能及表现,以及其他相关的动态议题。
本书各章节论述所依据的资料,为研究团队从2006年迄今对台湾与香港社会企业的治理议题所做的各项比较研究的实证数据,包含从2006年至2013年期间从事的三次问卷调查,以及针对不同类型社会企业所做的个案访谈与亲身观察资料。本书共有十五章,根据其内容性质归纳为三篇,分别是第一篇「社会企业治理的理论概念」、第二篇「台湾与香港的社会企业治理─2006-2013年的实证资料分析」,以及第三篇「台湾与香港社会企业治理的个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