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象征理想、充满希望的总统,为何坐困白宫,有志难伸?
华盛顿政治菁英究竟生了什么病,导致美国一步步走向错误的道路?
八年前挟着全球旋风入主白宫的欧巴马,在卸任时却备受批评与讥嘲。在华盛顿的名嘴与政客眼中,近年来接二连三的国际危机都是欧巴马的软弱与错误决策所导致。伊斯兰国恐攻,利比亚内战,叙利亚阿萨德政权的暴行导致难民流窜,更别提普丁入侵乌克兰,习近平图谋南海,皆严重威胁美国主导下的国际安全与秩序。欧巴马政府看似束手无策,导致美国地位一落千丈。坚拒轻率动武的他,也被批评为「美国史上最懦弱的总统」。
本书作者德瑞‧萧雷(Derek Chollet)历任白宫、五角大厦等重要官职,身处决策核心,透过亲身的参与,认识到欧巴马所有重大决策的心路历程。他发现,欧巴马之所以经常看似优柔寡断,是因为他相信今日美国对内需要休养生息、兼顾各种利益的平衡,对外需要避免国力过度扩张,并在国际对话与合作上,树立新的思维典范。然而,很不幸地,从小布希政府以降,华盛顿的政治氛围陷入一种相互毁灭的恶性循环当中。两党倾轧、媒体嗜血、官僚保守僵化,诉诸民粹的政客不断要求政府对外採取「硬起来」立场,四处出兵以证明美国的强大……事实上,这种「外交瘫痪」只会继续拖垮美国。
危机时代的弱势总统,创造美国外交的新典范 为了挽救美国,欧巴马不炒短线、不譁众取宠,坚持均衡、永续、克制、精准、耐心、弹性、谨慎、与对美国无比的信心八项原则,并採用「长线博奕」战略,其精神在于:
1. 胸有定见,沉着面对压力,不随媒体政客起舞。
2. 眼光放远,不追逐短期的利弊得失。
3. 视野开阔,审慎评估各种利益的优先顺序。
4. 寻求共识,尊重国会与民众的声音,节制使用总统特权。
5. 创立联盟,集合国际社会的群体力量,打造永续合作机制。
德瑞‧萧雷指出,在中东、东欧、南海等多起危机中,「长线博奕」皆能以相对节省的资源,取得长期且重大的战略成就,并改善了美国与友邦的合作关系。尤其2015年的伊朗核武谈判,更是划时代的重大外交成就。
《美国该走的路》不讳言欧巴马曾在叙利亚「红线」事件中犯下关键失误,但在全球局势板块动摇、两党斗争日益恶化的八年里,欧巴马以一贯的耐心、审慎追求可长可久的外交政策,这是他对美国与世界的重大贡献。
尽管任内遭到许多非议,欧巴马谢幕在即,取而代之的是言行捉摸不定、蔑视国际外交惯例的川普。想起美国曾经有一任总统愿意以耐心、审慎、负责的态度与世界各国沟通,施政不计毁誉、不炒短线,以全球世人的长期利益为念,纵然成效有待商议,我们会怀念他。
推荐人 郭崇伦(《联合报》副总编辑)
严震生(政大国关中心研究员)
孟捷慕(James Mann,《转向》作者)
约瑟夫‧奈伊(Joseph Nye,哈佛大学甘迺迪学院荣誉教授)
吉迪恩‧拉赫曼(Gideon Rachman,《金融时报》首席国际事务评论员)
罗柏‧卡普兰(Robert Kaplan,《南中国海》作者)
罗柏‧贾维兹(Robert Jervis,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系教授)
《转向:从尼克森到柯林顿美中关系揭密》作者孟捷慕(James Mann)── 「在本书中,萧雷从一个局内人的角度全面、深入地阐述了欧巴马的外交政策的理念与战略。位居要津的他,详尽说明了美国政府在埃及、叙利亚、利比亚、伊朗、俄罗斯、乌克兰的表现。尽管他不见得都同意这些政策,但他能忠实呈现这些政策背后的思维,并针对常见的批评做出回应。除非欧巴马本人亲自撰写回忆录,萧雷这本书应该是我们理解此任美国总统的最佳着作。」
《南中国海:下一世纪的亚洲是谁的?》作者罗柏‧卡普兰(Robert D. Kaplan)── 「为了避免在极度混乱失序的国际体系中迷航,二十一世纪的外交政策必须兼顾理想与现实。萧雷见识不凡的作品读来令人耳目一新,让我们看见了欧巴马政府作为背后的哲学。不管各位看官同不同意,这是我认为为欧巴马政绩辩护的最佳着作。」
《金融时报》首席国际事务评论员拉赫曼(Gideon Rachman)── 「萧雷为欧巴马的外交政策提出了缜密而有力的辩护。他可以说是美国政府中学者型官员的典范……从他对庞杂的政策选项鉅细靡遗、无所不知的讨论中,读者可以一窥美国外交政策的真面目与其困境。」
哈佛大学甘迺迪学院荣誉教授约瑟夫‧奈伊(Joseph Nye)── 「回忆录是历史的素材,未来的历史学家得仔细好好读这本书了。」
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系教授罗伯‧贾维兹(Robert Jervis)── 「批评欧巴马外交政策者众,知其详情者少,而萧雷此书不仅击溃了人云亦云的不实指控,更有助于我们理解欧巴马的政策思维。萧雷不仅是美国外交的决策者也是观察家,在总统面临重大政策争议而不能决断时,他总是最可靠的左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