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漏洞拉:越南船民的故事

不漏洞拉:越南船民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越南船民
  • 难民
  • 历史
  • 回忆录
  • 战争
  • 社会问题
  • 文化冲突
  • 东南亚
  • 个人经历
  • 移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不漏洞拉是越南话「从今以后」的音译
是难民潮的标记,也象征越南船民渡海的绝望、希望与聚散飘零……

  「从今以后,香港已对越南船民实施新政策。从此,凡因经济问题以船民身分设法进入香港者,将被视为非法入境。非法入境者不可能移居第三国,他们将被监禁并等待遣返回越南。」——一九八八年,香港政府向越南船民解释新难民政策的广播文

  上个世纪七〇年代,基于对共产党统治的恐惧,以及政治与经济上受到的种种压迫,大批越南人逃出家乡,跨越海洋,试图寻求新生活。这样的一群人,被称为越南船民(the Vietnamese Boat People)。七○年代至今,世界仍不断发生一波波令人震撼心痛的难民潮,成为国际必须共同合作面对的人道问题,而从援救、难民营到收容国的机制,就是从越南船民开始的。

  在海上沉浮的船民们,据联合国统计,大约有二十万到四十万船民死在海上,获得救援者,往往也在各难民营与收容国间辗转,希望获得西方国家的移民资格,不幸的遭遇让马来西亚比东岛被称为父老悲痛岛。当时,被指定为第一收容港的香港涌入大量船民,让原本人口密度就已吃紧的香港更显逼仄;船民与香港人之间,固然有摩擦与扞格,但收容越南船民的义举,却也成为香港史上最大的人道救援行动。

  本书作者黄隽慧是香港出生的七〇后,在一九九七年政权移交前移民加拿大,认识了几位同样移民当地的越南船民。同为离散的移民者,却曾是收容者与被收容者的不同命运,喜欢历史的她因此展开对船民记忆的考察之旅,以七个越南家庭第一手的访谈资料,保存一段在世代交替间记忆逐渐滑脱的历史。

本书特色

  @越南船民的第一手口述历史
  有关于越南在国际出版上的呈现,多半以越战为主,难民潮至今只是印象式的记忆,以及当时国际会议的处理,本书作者深入採访越南难民网络,呈现当时船民搭船的逃难细节,以及各国难民营情况。本书呈现真正的第一手资料,甚至超越目前国际版权市场所能提供的出版品。

  @不间断的难民潮及衍生的思考
  二〇一三年开始,大量的难民从叙利亚逃出涌向欧陆与土耳其等国,三岁男孩趴在沙滩上的尸体,以及美丽月光下漂浮的难民船震撼了全世界。其实,自联合国难民公约拟定六十六年来,难民浪潮从未停止,一场战争或是局势改变,就会让原本安居的人们在一夕间失去根底,而在无须流亡的国度中,接纳难民以及给予身分,也是不断在扩大中的问题。越南船民的那一段过往,除了是必须被记载的历史外,移民的安置与融入,对于面临难民问题的各个国家来说,也是重要的参考资料。

  @官方的诠释以及生命史的对照
  越南船民的故事,曾经在上个世纪六七〇年代,因为符合台湾当时的政治需求,在岛内以「南海血书」喧腾一时,但后来「血书」被疑为伪作,人们的记忆则在世代间隐去。由中我们也可看见历史的荒谬性:因为合于政治环境所以被大肆宣扬,因为不再合用就弃置不顾,但是难民们个人的生命史并没有因此就不值得被阅读,人性的丑恶与无私,往往在极端状态下更被彰显。史观转换的荒谬本质以及人抵抗横逆奋斗的过程,构成了本书不一样的阅读魅力。

  @东南亚二十世纪延续至今的问题
  经过二十世纪的分裂与殖民动盪,东南亚各国在历经发展与倒退之后,在二十一世纪重新回到全球化的舞台,成为经济大国眼中的发展应许之地,台湾政府在面对中国与国际市场的困境时,也把前进东南亚市场做为重点项目。然而我们并不曾建立对东南亚脉络的立体认知,甚至因为移工引进,造成偏颇的刻板印象,因此,如何从出版的角度,逐步建立对东南亚的深刻理解,以及与台湾的关系,这本书会是其中一个入口。

名人推荐

  沈旭晖(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副教授及全球研究课程主任)、马家辉(香港作家)、刘致昕(商周、报导者特约记者)推荐
  张桂越(周刊巴尔干总编辑)、黄宗鼎(天下独立评论专栏作者、政治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廖云章(独立评论@天下主编)、刘吉雄(纪录片导演)专文导读

  对于本书,他们这么说——

  香港和越南关系源远流长,从保大帝、胡志明、越战到越南难民和船民,都和香港息息相关,然而探讨港越关系的着作甚少,诚一遗憾。本书讲述越南难民和船民在香港的历史,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故事,从他们的经历,我们可以以小见大,看见更大拼图的全貌,填补了研究的空白,很值得阅读。——沈旭晖(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副教授及全球研究课程主任)

  当一个人在难民营里住上五到十年以上,永远配不上第三国的条件时,难民营成了永久居留地,人性的黑暗在黑暗里滋长……有三个越南姑娘因逃亡遇上坏人遭强暴,被迫回到营区,逃生的希望破灭,分别在营区山里的同一棵树上把自己吊死了,结束没机会灿烂的生命。
一本用命换来的书,我一定要看。——张桂越(周刊巴尔干总编辑)

  作者是香港九七移民世代,与书中越南船民之间有着奥妙的生命交集。「不漏洞拉」,原来只是「海外失根者」的共同标签,但船民已用生命拚搏出新的意涵:「从今以后」,便是人生的新页,曾经被「祖国」刺伤的心,期盼不再有漏洞。——黄宗鼎(天下杂志独立评论「东南亚风轻史馆」专栏作者;国立政治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越南难民是怒海出逃的佼佼者,看着一个一个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越南难民娓娓道来逃跑的理由,就像拾起掉落一地的拼图,这些拼图可以拼出近代越南的发展;换个角度,也能拼出台湾,至于为什么,答案都在隽慧的新书中。——廖云章(独立评论@天下主编)

  正值前苏联十月革命百年的此刻,身处在东亚岛链与北回归线交界处、且曾经作为轴心国殖民地的台湾,如何能以独立思考而不依傍他人的、特有的(endemic)解殖构图,重新看待这一段「姓资或姓社」的难民公案?或许,生活在此方的「我们」自身,在这寂寞地球也正像是无国籍(stateless)难民吧,而上世纪的两次大战从来就没有结束过。——刘吉雄(《例外之地》纪录片导演)
不漏洞拉:越南船民的故事 内容简介 《不漏洞拉:越南船民的故事》是一部深刻描绘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越南难民——“船民”——这段悲壮历史的纪实文学作品。本书并非仅仅记录一场大规模的迁徙事件,它深入挖掘了这场“逃亡”背后复杂的社会、政治和人性维度,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下个体命运的脆弱与坚韧。 全书以“不漏洞拉”(意指在船上出生或死亡的孩子,也暗喻那些在动荡中无依无靠、漂泊不定的人群)这一充满象征意义的词汇为题,奠定了全书沉郁而又充满希望的基调。作者通过大量的第一手口述史料、信件记录以及对幸存者的长期追踪访问,构建了一个多声部的叙事结构,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个人体验紧密结合。 历史背景与逃亡的动因 本书详尽地考察了越南统一后,中南半岛地区地缘政治的急剧变化。在越南国内,新的政治体制、经济政策的推行,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特定族群(尤其是华裔越南人)的政治清洗和经济压迫,成为促使数十万民众铤而走险的核心驱动力。作者细致地梳理了1978年开始的对华人的驱逐和财产没收政策,解释了为什么船民群体中,华人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以及他们面临的“被夹击”的困境——既不被新政权接纳,又因其身份而在邻国遭遇猜忌。 逃亡并非一个轻松的决定。本书花费大量篇幅描述了船民们在做此决定前内心的挣扎:是留下接受未知的前途,还是将生命寄托于一艘简陋的木船,驶向茫茫大海。作者采访了包括教师、医生、小商人乃至普通农人在内的各类人群,揭示了他们为了筹集“船票”——通常是黄金或外汇——而付出的巨大代价,很多家庭倾尽所有,只为换得一线生机。 “死亡之海”的真实描摹 本书最震撼人心的部分,是对海上漂泊这段经历的赤裸呈现。作者没有回避海上航行的残酷性,那些漂浮在南海上的木船,成为了移动的炼狱。 书中细致描绘了几个关键的生存挑战: 1. 自然威胁: 巨浪、台风、燃料耗尽与迷失方向。书中记录了多艘船只在风暴中瞬间解体的悲剧,以及船上饮用水和食物短缺导致的绝望境地。 2. 人为的残暴: 海盗的侵扰是船民最大的梦魇之一。本书记录了海盗如何系统性地抢劫、侮辱甚至杀害船民的暴行。作者引用了许多幸存者的证词,描述了女性遭受的性侵犯,以及船上发生的人吃人(在极端情况下)的伦理困境。 3. “不漏洞拉”的诞生: 书名直接指向了在海上出生和死亡的孩子。作者探访了那些在漂泊中迎来新生命或失去至亲的家庭,探讨了这些孩子——既未被陆地接纳,也未在海上得到正式安葬——所代表的无根状态。 收容站与身份的重塑 当船民们历经磨难最终抵达马来西亚、泰国、香港或菲律宾的临时收容站时,故事并未结束。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这些拥挤、混乱、充满不确定性的收容环境。 收容站是身份重建的熔炉,也是希望与绝望并存之地。作者记录了船民们在等待第三国安置期间的日常生活:学习新的语言(如英语、法语)、适应收容所的等级制度、以及面对国际社会对他们“难民”身份认定的漫长过程。许多船民为了获得安置许可,必须接受严格的政治背景审查,这使得部分家庭被迫做出痛苦的切割,例如隐瞒某些政治联系。 书中也展现了船民内部的社群力量。他们互相扶持,组织教育、医疗和宗教活动,以维护最后的尊严。这些临时社区,是他们对故土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最后坚守。 流散的后续与遗产 《不漏洞拉》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逃亡”本身,更在于追踪了船民们在定居国(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的生活轨迹。作者探讨了“流散的创伤”如何代代相传。 对于第一代船民而言,他们背负着巨大的牺牲感和“幸存者内疚”,努力在新环境中扎根,但对故土的记忆却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幽灵。对于第二代,即在异国他乡出生的“船民之子”,他们努力调和两种文化身份,试图理解父辈那段“不合时宜”的经历。 本书对国际社会的反应也进行了客观的审视,既赞扬了接收国人道主义的援助,也批评了某些时期国际援助的滞后和政治干预对难民家庭的拆散。 总结 《不漏洞拉:越南船民的故事》以其深刻的人文关怀和严谨的史料考证,成功地将一个被简化为“政治难民”的群体,还原为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个体。它是一部关于生存意志的史诗,也是对特定历史时期中,人道主义危机的一次严肃且不可磨灭的见证。它迫使读者直面历史的伤痕,思考在权力倾轧下,普通人所能拥有的,唯有对生存的执着。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隽慧


  是一位迁徙者,香港出生,后移民加拿大温哥华,亲历和见证大型人口移动。也曾居大连,操粤语、英语。略懂一些日本语。近年热衷阅读难民故事,观察当今难民潮。

图书目录

【推荐序】当难民不灭时 ⊙张桂越
【推荐序】迁徙者的复杂乡愁 ⊙黄宗鼎
【推荐序】从「不漏洞拉」开始──不断告别身分的越南难民们 ⊙廖云章
【推荐序】离开或留下,生活在此方 ⊙刘吉雄
写在出版前 ⊙区国明
本书背景说明
本书主要难民家庭
自序 不漏洞拉与我

第一部    逃难
第一章    电灯柱会走的话都会走掉了
第二章    千帆并举
第三章    退役货船的最后任务——官方高调组织千人大型偷渡

第二部    难民营
第四章    灵魂仓库——难民第一收容所
第五章    飘浪两国难民营:从马来西亚到印尼

第三部    香港与越南船民
第六章    阮三武的故事:从北启德到银禧难民营
第七章    阿青的故事:启德难民营
第八章    不漏洞拉:执行大行动

第四部    离散的海外越南人
第九章    消失了的华文学校
第十章    越南华人的认同
第十一章 成为海外越南人
第十二章 结语:回首历史航道

后记 不漏洞拉──从今以后
船民回忆零拾

【附录】越南难民潮大事纪
【附录】越南船民主要援助和管理机构
【附录】主要难民营╲羁留中心一览
【附录】联合国难民署统计数字

章注
参考资料
志谢

图书序言

自序

「不漏洞拉」与我


  「不漏洞拉」──是上世纪八、九○年代很多香港人接触的第一句越南话。一九七五年越战结束,越共占领南越,引发向东亚多处涌去的逃亡潮,因难民多取水路以木船离越,故一般被称为「船民」(boat people╱越南语:thuyền nhân),尤其是西方媒体。香港当年也首当其冲,成为其中一个主要收容区,开辟了多个难民营提供庇护。最初十多年,船民一上岸登记就自动获得难民资格(prima facie refugee╱越南语称难民为người tị nạn),只要没被查出犯罪前科,就可等候联合国安排永久移居外国。八○年代末,难民潮已持续十年以上,联合国调整难民政策,船民上岸不再自动被视为难民,而是先被称为寻求庇护者(asylum seeker),经甄别后,再区分成政治难民和经济移民(非难民):前者仍有资格等候外国收容,后者会被遣返越南。联合国并设定目标,希望船民问题能在一九九五年解决。香港政府为了向企图进入境内的船民解释新推出的甄别政策,委託香港电台定时播出一段越南语广播,由一九八八年八月十六日开始一直播到一九九七年英国殖民时代结束。

  「不漏洞拉」是这段广播的开头,是Bắt đầu từ nay的粤语音译(也有音译为「北漏洞拉」),意指「从今以后」,因为是全段广播的第一句,所以特别引人注意。这段广播由已故着名播音员钟伟明以粤语做开首和结尾,越南话则是由一位即将被遣返的船民宣读。那时的我正读初中,经常听到「不漏洞拉」,有同学听久了还尝试仿效。今天还可在网路上听到:

  (中文翻译)从今以后,香港已对越南船民实施新政策。从此,凡因经济问题以船民身分设法进入香港者,将被视为非法入境。非法入境者不可能移居第三国,他们将被监禁并等待遣返回越南。

  Bắt đầu từ nay, một chính sách mới
  về thuyền nhân Việt Nam
  đã được chấp hành tại Hồng Kông.
  Từ nay về sau, những thuyền nhân Việt Nam
  kiếm cách nhập cảnh Hồng Kông
  với thân phận những người di tản vì vấn đề kinh tế
  sẽ bị coi là những người nhập cảnh phi pháp.
  Là những người nhập cảnh phi pháp,
  họ sẽ không có chút khả năng nào
  để được đi định cư tại nước thứ ba,
  và họ sẽ bị giam cầm để chờ ngày giải về Việt Nam.

  我是香港土生土长的七○后。换言之,自懂事起,有关越南船民的新闻就伴随我成长,「禁闭营」、「遣返」、「第一收容港」是如今还记得的关键字。一九九○年起,随着船民问题走向尾声,「不漏洞拉」成为绝响;与此同时,是香港进入一九九七回归倒数,引发了信心危机,我自己也赶上香港人的移民潮,举家搬到加拿大去了。

  虽然到温哥华不久,就遇上有越南船民背景的移民,但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和越南或越南船民扯上关系。以前,越南之于我,除了船民新闻,恐怕只有越南牛肉河粉,和对越战的零星认知。

  还有没有其他事情,把我和越南连结在一起?并非没有──不妨回溯到秦汉时期的南越国。小时候在香港填表格,偶尔要填写祖先籍贯,我填的是广东番禺,番禺以现代中国行政区的划分来看,是广州市的一个区,而古时的番禺就是古南越国的首都。大约西元前二○三年,秦朝将亡,项羽和刘邦争霸,南海郡尉赵佗见中国内乱,乘机起兵,在岭南地区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帝,疆域由福建一路向西南延伸至越南中北部。今天的广东和香港也在南越国的版图上,这样就可把我和越南扯在一起了。

  一个国家和邻国的关系总是暧昧,既是伙伴也是敌人,既紧密互通但也频生摩擦。南越国历经五代君主,与中国西汉时而交好,时而对峙。南越国赵佗曾在汉高祖刘邦的游说下,一度撤销帝号,对汉称臣,刘邦去世后,吕后当权,禁止金属、马牛羊等运输到南越,于是赵佗脱离汉朝,恢复帝号,吕后一度更出兵攻打,但不成功。吕后死后,汉孝文帝又派使者到南越国,双方关系又一度修好,赵佗再向汉朝称臣,但仍维持自己的帝号。

  赵佗在位六十七年,死后二十多年间传位四次。西元前一一二年,汉武帝出兵十万攻打南越国,一口吞併,处死末代南越王,南越国终告灭亡。

  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一九七○年代初。

  这时的越南,也有个以另一种面目出现的「南越国」,数十年来已有上百万个士兵在打仗,当时美军正逐步撤出南越,援助缩减,越南成年男丁设法逃离兵役,有条件的就偷渡到香港和台湾等地。恰好两地经济正在起飞,随着这些移民落地生根,越南菜馆也渐渐出现。一切都在悄悄宣告:俗称南越的越南共和国即将沦陷。

  南越变天后的二十多年,一批又一批的越南人倾家荡产逃离,多数是海上难民。能挣脱死神再次踏足陆地的,都是幸运儿。最初大部分都能迁移到外国再闯新天地,到了船民潮后期,以为终点在望,结果却是被遣返原点,过新生活的希望就此粉碎。对这些人来说,纵使当年曾经出现过难民、寻求庇护者、经济移民、船民等不同标签,今天不论书信回忆,还是口述交谈,他们都以船民这个较为中性的字眼自称。在加拿大超过二十年,感恩人生中有机会能透过船民的视角和经历,把自己和越南连结起来。

  「不漏洞拉」成了难民潮的标记,除了带有越南味,也有象征性的意义——可以同时象征难民的希望、期望、守望、失望甚或绝望;到了今天,自然就是回望了。

图书试读

自序:「不漏洞拉」与我
 
「不漏洞拉」──是上世纪八、九○年代很多香港人接触的第一句越南话。一九七五年越战结束,越共占领南越,引发向东亚多处涌去的逃亡潮,因难民多取水路以木船离越,故一般被称为「船民」(boat people╱越南语:thuyền nhân),尤其是西方媒体。香港当年也首当其冲,成为其中一个主要收容区,开辟了多个难民营提供庇护。最初十多年,船民一上岸登记就自动获得难民资格(prima facie refugee╱越南语称难民为người tị nạn),只要没被查出犯罪前科,就可等候联合国安排永久移居外国。八○年代末,难民潮已持续十年以上,联合国调整难民政策,船民上岸不再自动被视为难民,而是先被称为寻求庇护者(asylum seeker),经甄别后,再区分成政治难民和经济移民(非难民):前者仍有资格等候外国收容,后者会被遣返越南。联合国并设定目标,希望船民问题能在一九九五年解决。香港政府为了向企图进入境内的船民解释新推出的甄别政策,委託香港电台定时播出一段越南语广播,由一九八八年八月十六日开始一直播到一九九七年英国殖民时代结束。
 
「不漏洞拉」是这段广播的开头,是Bắt đầu từ nay的粤语音译(也有音译为「北漏洞拉」),意指「从今以后」,因为是全段广播的第一句,所以特别引人注意。这段广播由已故着名播音员钟伟明以粤语做开首和结尾,越南话则是由一位即将被遣返的船民宣读。那时的我正读初中,经常听到「不漏洞拉」,有同学听久了还尝试仿效。今天还可在网路上听到:
 
(中文翻译)从今以后,香港已对越南船民实施新政策。从此,凡因经济问题以船民身分设法进入香港者,将被视为非法入境。非法入境者不可能移居第三国,他们将被监禁并等待遣返回越南。
 
Bắt đầu từ nay, một chính sách mới
về thuyền nhân Việt Nam
đã được chấp hành tại Hồng Kông.
Từ nay về sau, những thuyền nhân Việt Nam
kiếm cách nhập cảnh Hồng Kông
với thân phận những người di tản vì vấn đề kinh tế
sẽ bị coi là những người nhập cảnh phi pháp.
Là những người nhập cảnh phi pháp,
họ sẽ không có chút khả năng nào
để được đi định cư tại nước thứ ba,
và họ sẽ bị giam cầm để chờ ngày giải về Việt Nam.
*

用户评价

评分

《不漏洞拉:越南船民的故事》这本书,如同一面古老的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历史,也映照出人性的深邃。作者的叙事风格独特,他并没有刻意去雕琢华丽的辞藻,而是用一种质朴而真挚的语言,将那些沉甸甸的往事,一点点呈现出来。我被书中对环境的描绘深深打动,不仅仅是茫茫无际的大海,更包括船只上那狭小的空间,拥挤的人群,以及弥漫的空气。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船民们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简陋的环境中,努力维持着一丝尊严;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绝望中,互相传递着微小的希望。书中对于人物情感的刻画更是细腻入微,每一个船民都拥有自己的故事,他们的笑容、泪水、恐惧与希望,都构成了一幅幅鲜活的生命图景。我能感受到他们对故土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未知前路的迷茫。然而,我也能感受到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生命力,那种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在最绝望时刻,彼此之间流露出的深厚情谊。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流离失所”这个词汇背后的沉重,也让我对生命的可贵有了更深的感悟。它让我反思,在和平年代,我们应该如何去珍惜,如何去给予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以温暖。

评分

初读《不漏洞拉:越南船民的故事》,我以为会是一本沉重而压抑的书,然而,阅读过程却带给我意想不到的震撼和启迪。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具有感染力,他将冰冷的历史事件,通过生动的人物故事,转化为能够触动人心的情感体验。书中对于那些微小却至关重要的细节的描写,尤其令我印象深刻。比如,一个孩子用捡来的贝壳搭建的简陋玩具,一个老人用粗糙的手缝补破旧的衣衫,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片段,却折射出在极端困境下,生命依然渴望尊严和美好的本能。我看到了集体无意识中的善意,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人们依然会互相分享仅有的食物,互相传递温暖的眼神。我看到了个体在绝望中迸发出的强大生命力,他们用智慧和勇气,在无法想象的条件下生存了下来。作者并没有刻意去煽情,而是用一种平实而真诚的语言,将这些感人的故事娓娓道来。每一次的阅读,都像是在与那些逝去的灵魂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痛苦,也能感受到他们的坚韧,更能感受到他们对新生活的渴望。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即使被剥夺了一切,人类依然拥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它能够支撑我们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绝望中创造奇迹。它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更崇高的敬意。

评分

这本《不漏洞拉:越南船民的故事》仿佛是一幅宏大的史诗画卷,展开在我的眼前,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艰辛与悲壮的时代。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独特,他不仅仅是简单地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挖掘一段被时间尘封的记忆。我特别欣赏他对于环境描写的侧重,无论是波涛汹涌的大海,还是拥挤不堪的船舱,都栩栩如生,仿佛触手可及。他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大海的变幻莫测,时而是温柔的母亲,时而是残酷的掠食者,而船民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用血肉之躯与命运抗争。我常常在阅读时,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狭小的船舱里,空气中弥漫着焦虑与绝望,但同时,我也能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集体力量,人们互相依靠,互相鼓励,即使身体已经精疲力尽,但精神上的支撑却从未垮塌。书中对于人物塑造也非常成功,每一个船民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和情感,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挣扎,他们的爱与恨,都构成了一幅幅立体而鲜活的人物群像。我能感受到他们的恐惧,也能感受到他们的坚韧,更能感受到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即使前路渺茫,他们也从未放弃希望。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难民”这个词背后所蕴含的沉重含义,它不仅仅是一个政治标签,更是无数个体生命漂泊流离、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真实写照。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的同情心,让我更加关注那些在世界角落里默默承受苦难的人们,并反思我们作为一个社会,应该如何去承担责任,伸出援手。

评分

《不漏洞拉:越南船民的故事》这本书,如同一幅色彩斑斓却又饱含辛酸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精湛,他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引领读者去体验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我被书中对环境细节的描绘所深深吸引,无论是海浪拍打船舷的声音,还是烈日炙烤下的甲板,亦或是狭小船舱内拥挤的人群,都栩栩如生,仿佛触手可及。我常常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船民们内心深处的焦灼与不安,他们面对茫茫大海,前途未卜,但心中却始终燃烧着对生的渴望。书中对于人物情感的刻画更是细腻入微,每一个船民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的笑容、泪水、恐惧与希望,都构成了一幅幅鲜活的生命图景。我看到了他们在绝境中如何互相扶持,分享仅有的食物;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希望渺茫之际,依然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难民”这个词汇背后所承载的沉重历史,也让我对生命的可贵有了更深的感悟。它让我反思,在和平年代,我们应该如何去珍惜,如何去给予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以温暖。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就带着一种独特的魅力,仿佛隐藏着一个古老而充满故事的东方传说。当我沉浸在书页之中,我立刻被一种强大的吸引力所裹挟,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涛汹涌的年代,与那些勇敢的越南船民一同经历着人生的跌宕起伏。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细腻,他不仅仅描绘了宏大的历史背景,更注重捕捉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我常常被书中对船舱内部环境的描述所打动,空气中弥漫着潮湿、汗水和海水的混合味道,拥挤的人群,以及此起彼伏的咳嗽声,这些感官细节,将我带入了那个真实而残酷的场景。我能感受到船民们内心的恐惧与不安,也能感受到他们对生的渴望与坚持。书中没有刻意美化,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展现了他们在生存线上挣扎的每一个瞬间。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绝境中,我看到了人性中最闪耀的光芒——互助、牺牲、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每一个人物的故事,都像是一颗微小的星辰,汇聚在一起,照亮了那段黑暗的历史。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流离失所”这个词汇背后的沉重,也让我对生命的力量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读完《不漏洞拉:越南船民的故事》,我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被书中强烈的真实感和深刻的人性光辉所震撼。作者的叙事方式,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煽情,而是用一种朴实无华的语言,将那些沉重的历史画面,一点点展现在我眼前。我特别欣赏他对环境描写的细致入微,不仅仅是广阔无垠的大海,更包括船舱内狭小的空间,弥漫的空气,以及人们身上散发出的疲惫和绝望的气息。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船民们艰辛旅程的真实写照。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紧紧地依偎在一起,互相取暖;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饥渴难耐时,用最后的力气互相鼓励。书中对于人物情感的描绘,更是触动人心。我能感受到他们对家园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未知的恐惧。然而,我也能感受到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生命力,那种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在最绝望时刻,彼此之间流露出的深厚情谊。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依然能够照亮前行的道路。它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那些为了生存和自由而奋斗的人们,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就足够吸引人,带着一种古老的、充满神秘感的东方韵味,似乎预示着一段不寻常的旅程。当翻开书页,我立刻被一种压抑却又充满希望的氛围所笼罩。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仿佛我正身临其境,与那些勇敢的船民一同漂泊在茫茫大海之上。那种对未知前路的恐惧,对生命脆弱的绝望,以及对生存的强烈渴望,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书中对细节的捕捉令人惊叹,从船舱里弥漫的汗水和海水混合的腥味,到船体在巨浪中摇晃发出的嘎吱声,再到人群中低低的啜泣和祈祷,每一个感官都被充分调动起来。我看到了人们脸上深深的皱纹,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更是海浪和风雨无情的雕刻。我看到了孩子们天真无邪却又带着一丝惊恐的眼神,他们是未来的希望,却被卷入了这场残酷的生存之战。书中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心碎的时刻,海难的发生,疾病的侵袭,人性的考验,都以一种毫不回避的真实感呈现在读者面前。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绝境中,人性中最闪耀的光辉才得以展现。互助、牺牲、不屈的意志,这些词汇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了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在挣扎中迸发出的力量。我仿佛能感受到,在饥渴交加、绝望笼罩的时刻,一个陌生人递来的最后一口水,一次微不足道的安慰,都成为点燃希望的火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场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人类精神深处韧性的深刻探索,它让我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以及在最黑暗的时刻,我们依然可以找到前行的勇气。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就带着一种东方特有的韵味,让我充满好奇。当我翻开书页,我便被一种强大的叙事力量所吸引,作者以一种沉静而深邃的笔触,将我带入了越南船民那段艰辛的漂泊岁月。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船舱内部环境的细致描写,狭小的空间,拥挤的人群,弥漫的空气,以及此起彼伏的咳嗽声,这些感官细节,共同构成了船民们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紧紧地依偎在一起,互相取暖;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饥渴难耐时,用最后的力气互相鼓励。书中对于人物情感的描绘更是触动人心,我能感受到他们对家园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未知的恐惧。然而,我也能感受到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生命力,那种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在最绝望时刻,彼此之间流露出的深厚情谊。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依然能够照亮前行的道路。它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那些为了生存和自由而奋斗的人们,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评分

《不漏洞拉:越南船民的故事》这本书,如同一股清泉,涤荡了我心灵的尘埃,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敬畏。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艺术性,他用一种近乎散文的笔调,将那些沉甸甸的历史事件,编织成了一段段动人的篇章。我被书中对环境细节的精准描绘深深打动,不仅仅是海的广阔和汹涌,更包括那些微小的船只上的生活痕迹:破旧的帆布,斑驳的船体,以及弥漫在空气中的淡淡的霉味和人汗味。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船民们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我看到了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努力维系着一丝尊严;我看到了他们是如何在饥寒交迫中,分享着彼此最后的希望。书中对于人物情感的刻画更是细腻入微,每一个角色都仿佛是从历史中走出来,带着鲜活的生命力。我能感受到他们对大海的敬畏,也能感受到他们对未来的迷茫,更能感受到他们对生存的执着。作者并没有刻意渲染悲情,而是以一种冷静的视角,展现了他们在绝境中如何相互扶持,如何用微小的善意点燃彼此内心的希望。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代,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依然能够绽放。它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和平与安宁,也让我对那些为了自由和生存而奋斗的人们,充满了由衷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就充满了诗意和神秘感,让我一开始就充满了好奇。打开书页,我便被一种强大的叙事力量所吸引,作者以一种沉静而深邃的笔触,带领我走进了一个充满挑战和希望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船民们内心世界的描绘,他们不仅仅是漂泊在海上的难民,更是拥有丰富情感和深刻思考的个体。作者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将他们的恐惧、希望、失落、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一一呈现在我眼前。我能感受到他们面对未知海洋的渺茫感,也能感受到他们因为一次意外的救援而产生的狂喜,更能感受到他们对未来遥不可及的故乡的眷念。书中对于一些零散片段的捕捉,更是让我觉得格外真实。例如,他们用什么方式来分配有限的水和食物,如何在拥挤的空间里维持基本的卫生,以及他们在夜晚是如何通过相互依偎来抵御寒冷和恐惧。这些真实的细节,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他们所经历的艰辛,也更加钦佩他们的生存智慧。这本书并没有回避那些残酷的现实,但它也充满了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它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下,人性中的善良、勇气和爱,依然能够闪耀出耀眼的光芒。它让我重新思考了“家”的意义,以及为了“家”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