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不下不上,薪水不加不涨,
与其为了「五斗米」不断跳槽,
不如奋力一搏,跟梦想「一决胜负」!
开一家新公司,有风险;加入一家新公司,同样有风险。
如果只要想到有风险,就裹足不前,最后就是一事无成。
去年以前,老侯以一个台籍上班族身分,楚材晋用,在日本公司历经七面埋伏,闯出八面威风;去年以后,老侯不再仰人鼻息,而是组织了一支日本娘子军,百折不回,万难不辞,做起了公司老板。
「几十年前,我的大学入学成绩,落在全国三百多名,能进入包括台湾最高学府的所有学校,这算是人生第一次『努力有成』。我日后的道路一路顺遂,做个上班族,几乎没遇过太大挫折。人生战场上再没有『逆转胜』的精彩演出,竟然是随波逐流的多、奋勇一搏的少,直到这次决定创业为止。……
现在,我已能在东京的电车上目击到身穿我公司服饰的日本女孩子。还有甚么比这个更令人振奋的呢?」
全球零工经济时代来临,当拥有一份正职就足以养家的期望已成奢望,辞职当老板更非明智之举,老侯以自身经历演绎「一边当伙计,一边当老板」,或许可以为中产阶级的经济现况提供一点解方。
究竟海外创业有何艰辛?艰辛过程如何克服?克服之道可否借镜?不妨以老侯为鑑,借为津梁,翻转人生!
本书一如既往,谐趣为基调,知识为骨干,对于有意海外投资创业的读者、或感兴趣于日本职场的看官,必能在故事中,循着曲径通幽,读出微言大义。
老板梦不是人人可作的,难道我註定就是伙计命?
当老板__侯董这么想
■人过四十,验收的是事业;过了八十,验收的是人生。和我同世代的人,或者独当一面,或者退休在家,人生美好的仗都打完了,只有我还作着「从零开始」的梦。
■做上班族有上班族的苦恼:如何应付上司、如何完成任务;当老板不一样,每日清晨睁开眼,见到挂零的业绩,一种「不知明日何在」的恐惧感,扑面而来。
■为了安父母心,我打电话回家,总是报喜不报忧。今天有一个订单,昨日挂零,两相比较之下,业绩即是「成倍成长」,「爸妈,我的公司业绩成长了百分之百」,就这样,吹牛度日,作着不醒的黄粱梦。
当伙计__猴子这么看
■外资公司的顾问,给人「头脑动得快、酬劳拿得嗨、女人吃得开」的印象。就是日文里,「派手(はで、HADE)」(意谓表面光鲜)的行业。
■做个大公司的上班族,风险近乎零,日子安逸自不待言,后来成为一个「自由工作者」(freelance),承担的风险也不超过自己职掌范围。一旦成了「公司负责人」,风险就是几百、几千倍地加大。
■公司业绩毫无起色,我愈来愈灰心,长久以往,别说是经营梦碎,就连手边的系统顾问工作,也因为我的心不在焉,迟早赔上。
日本VS台湾职场大不同 ●离职原因大不同
日本人离职的原因,一是「职场人际关系」,二是「人事制度不满」,三是「薪资偏低」。有一个在台湾工作过的日本朋友告诉我:他周遭有过离职经验的台湾朋友,众口一致地表示「当初是为五斗米跳槽」,因人际相处问题而跳槽的,一个也没有。
●面对指摘反应大不同
台湾人面对他人在工作上的指摘,第一反应是先大唿「怎么可能」,採取防卫姿势,再进行对话;日本人则是先说「すみません」(不好意思),各退一步,再进行对话。
●开会气氛大不同
台湾人到了开会时间,仍可见谈笑嬉闹,直到主席正式开始为止;日本人一说开会,员工即聚精会神,初见这样的阵仗,如临部队,让主持人不认真也不行。
●正式场合穿着大不同
日本面试服以深蓝与深黑为尚,但无论怎么选购,布料熠熠生辉者、织纹交错者,都该避免。总之一句话,颜色愈不抢眼、愈深暗者为佳;反观我们台湾人在衣装打扮上,是否都把面试或其他正式场合,看得太漫不经心了?
在日本工作,你不能不知的职场潜规则 ●想要融入日本,您得先学会「读空气」?
日本人相处,极为重视当下的「空气」。大家正开心时,您不好提难过的事情;大家正悲伤时,您不好自己一个人偷着乐。察言观色,是不二法门。
●为何日本人非得长时间干活不可?
日本上班族的过分加班,酿成「过劳死」的事件频繁,公司大楼强迫于八点自动熄灯,用意是在催人回家。八点过后,人人加班如故。这时,第二招来了,那就是十一点一到,再关一次灯。灯关了又开,开了再关,直到变不出新花样,毕竟干不完的活儿,无人可代劳,这是个明摆的现实问题。
●部分公司在「面」试完后,还要「背」试?
在日本面试之后,可别就此掉以轻心,走出面试场外山唿万岁。听说有些坚持「五常百行、不欺暗室」的面试官,连面试者的背影都要检验。面试者前脚走离,他后脚在窗台观看,一一收入法眼,让面试者吃了暗亏都不自知。
●「为客人倒茶」成了女子面试成功的关键?
人事部门面试最后问了一个问题:「愿不愿意在客人来时主动倒茶。」日本人所着重的「女子力」,凡属女社员,理应倒茶伺候来客;台湾本无客人到访「女子服其劳」的习惯,日本公司想要台湾女子发挥「女子力」,非先问过本人意愿不可。
●「有次序」的团体意识,连恋爱中的男女也不例外?
台场是东京的情侣圣地,天气好时,情侣双双对对,坐在海滨的木头台阶上,几乎每三米就隔着一对。日本人的团体意识,会让他们在任何场合形成有次序的默契,连恋爱中的男女也不例外。
●大企业的福利,包含为男职员预备「好太太」?
日本大企业的「福利」:男人进了大企业,只要苦干实干,不仅终身收入无虞,连太太都帮着预备好。社内恋爱(公司内恋爱)对于日本女孩子而言,还是个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任务。
●日式的款待之道,不仅「热情能笑」还得「同情善哭」?
所谓「同情善哭」,与「精于道歉」,互为表里。哪怕对日语仅有初学程度,您也必然能从商家的口中,听出那如连珠炮般、饱含歉意的「すみません(对不起)」。这并非全为了表达对客户「过意不去」,「すみません」发生在收钱、找零,甚至转身、目送,与歉意不完全联系上关系。
●日本女孩子宁嫁本国企业的「乌龟」,不嫁外资高薪的「一匹狼」?
日本公司缺少内忧外患的天然环境,比起外资公司时时处于激烈的竞争,在日本公司上班,本身也就成了加拉巴哥群岛的乌龟蜥蜴,而外资公司的上班族就像一匹随时伺机狩猎的狼。您说,换成您是女孩子,您要嫁一个稳妥的乌龟,还是嫁一匹狼?
名人推荐 马克│职场图文作家
郑匡宇│知名作家、主持人........莞尔推荐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您所提到的图书的详细图书简介,旨在展现其深度和广度,同时避免提及您提供的具体书名和任何人工智能相关的表述: --- 图书简介 深入日本职场与创业图景:从底层实践到决策智慧的转型之旅 本书是一部关于个人如何在异国他乡,通过不懈的努力与智慧,构建起属于自己事业版图的真实记录。它不仅仅是一部商业故事,更是一份关于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实现身份转变、平衡生存与发展的深度剖析。 第一部分:起步与生存——在异乡建立基石 故事从一个初来乍到的个体视角切入,详细描绘了在日本社会融入初期的挑战与机遇。不同于高高在上的理论指导,本书着重呈现了“落地”的艰辛。作者以第一人称的细腻笔触,记录了在日本社会从基础体力劳动到客户服务等不同岗位上的真实体验。 这部分内容详尽阐述了早期如何应对语言障碍、文化差异以及职场潜规则。它涵盖了从申请居留资格的繁琐流程,到如何理解和适应日本企业文化中对“本音与建前”(真实想法与表面说辞)的微妙处理。书中细致地分析了不同类型日本企业的运作模式,例如传统零售业、新兴服务业对新人的期待与压力。 核心洞察点: 如何在不掌握核心人脉的情况下,凭借专业能力和勤奋,赢得第一份稳定的工作,并理解日本职场的等级秩序与责任体系。这部分是理解后续创业决策的必要铺垫,展示了如何在“被雇佣者”的角色中积累经验与启动资金。 第二部分:洞察市场与启动——从伙计到决策者 随着对日本市场理解的加深,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数字经济和电子商务领域的潜在机会。这部分内容聚焦于如何识别市场空白,并将过去的职场经验转化为创业的资源。 创业的起步阶段充满了不确定性。本书没有回避早期的失败和挫折。它详尽记录了从市场调研、产品选型、供应商谈判到建立线上店铺的全过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如何利用过去在基层积累的对消费者行为的洞察,来优化产品定位和营销策略。 实操细节展示: 章节中会深入探讨日本电商平台的特性(如乐天、雅虎、亚马逊日本站的差异化竞争),以及如何解决国际物流、支付安全等关键问题。它剖析了如何平衡“打工”带来的稳定现金流与“创业”所需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展示了一种独特的“双轨制”发展路径。这种平衡并非易事,需要精密的日程管理和强大的心理承受力。 第三部分:运营、扩张与文化冲突的管理 当事业开始步入正轨,新的挑战随之而来——如何从单打独斗转变为团队管理者。这部分内容是全书的重点,探讨了在人员招聘、管理和企业文化构建中的实践智慧。 作者分享了招聘日本员工的独特技巧:如何评估一个应聘者的潜力和忠诚度,而非仅仅依赖简历。书中深入剖析了日本团队的协作方式,如“报连相”(报告、联络、商谈)机制在创业公司中的灵活运用。 同时,书中也坦诚地探讨了作为“局外人”的创业者,在面对传统商业伙伴、金融机构以及本土竞争者时的策略。如何建立信任,如何巧妙地处理文化背景差异带来的沟通摩擦,是这部分内容的核心价值所在。它展示了如何将外来视角转化为创新动力,而非成为沟通的障碍。 决策的重量: 随着业务的扩张,作者面临着是继续保持小而精的运营,还是寻求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抉择。本书细致梳理了这些决策背后的财务考量、风险评估以及个人职业抱负的权衡。 第四部分:个人成长与职场哲学——内省与沉淀 本书的后半部分超越了具体的商业案例,上升到了对个人成长和职业哲学的探讨。在多年的跨文化、多角色(打工者与老板)的切换中,作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职场观。 这包括对“终身学习”在日本语境下的重新诠释,对“专业主义”的理解,以及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ワークライフバランス)。书中穿插着对日本社会结构变迁、未来商业趋势的深刻见解,这些思考都是基于多年的实践和观察得出的,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最终反思: 作者回顾了从一个被动的执行者到一个主动的决策者的心路历程,强调了韧性(Resilience)和适应性(Adaptability)在现代商业环境中作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本书适合人群: 计划或正在日本从事商业活动,特别是电商领域的人士。 正在跨国环境中寻求创业机会的职场人士。 希望深入了解日本职场文化、商业运作逻辑的读者。 任何在职业生涯中面临重大转型、寻求平衡生存与发展的探索者。 这是一份关于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真实蓝图。它提供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无数次实践与反思凝结而成的、可供借鉴的实战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