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吹笛人》(Rattenfänger von Hameln) 是源自德国的古老民间故事,又译为《花衣魔笛手》,这则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最早可追溯到十三世纪,几百年来一直在欧洲地区广为流传。过去,人们透过口耳相传的方式,逐渐发展出今日我们所见的各种故事面貌,在着名童话作者格林兄弟的《德国传说》(Deutsche Sagen) 中也有收录。
虽然各版本的情节不尽相同,但故事大抵都描述一个「哈梅恩」小镇饱受鼠灾之苦,忍无可忍的居民群起向政府抗议。这时,一位带着笛子、身穿花衣裳的神祕男人出现了,他说,只要给他一千枚金币,他就能施魔法将老鼠赶走。市长答应之后,吹笛人便吹奏起他的笛子,老鼠们跟随笛声,竟然真的一只只投入河中。可是解决鼠灾之后,市长和众官员却突然反悔,吹笛人一怒之下,再度吹起笛子,镇上的孩子们全都跟着吹笛人的脚步离开了城镇,从此再也没有回家过。
故事中的哈梅恩镇是真实存在的地方,历史记录当地在一二八四年发生了一起街头儿童失踪事件,从那之后,便衍生出许许多多传说,也就是如今我们所知的《吹笛人》。关于这起事件的真实性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故事中消失的孩子指的是十三世纪到东欧殖民的年轻人,也有人认为是指一二一二年的儿童十字军。因为传说故事的口述特性,今人已很难去考究故事的源流和真实性,不过这正是传说迷人的地方,因为后世的作家可以自由挥洒幻想之笔,隐喻社会现况,表现出昔日各民族的所思所想。
十九世纪,英国着名诗人罗勃特• 白朗宁(Robert Browning)为了安慰一位名叫威利的生病孩子,而将这则德国的民间传说写成英文版的儿童故事:《吹笛人》(The Pied Piper ofHamelin),搭配童书插画家凯特• 格林威(Kate Greenaway)精致、细腻的插画,再度赋予这则古老传说新的生命。白朗宁版本的《吹笛人》充满韵律,他尤其擅长刻画人物的性格,如故事中官员们那种势利眼的形象,即使到了今日仍然相当切合;又或是老鼠们和孩子们奔上街的画面,读来皆十分生动,彷彿耳边真的响起了笛声和奔忙的脚步声。
《吹笛人》的结局虽像一团迷雾,但它的警世意味相当深刻,故事最终提醒人们不该背信忘义,否则就会像哈梅恩镇的居民一样遭受报复。尽管传说的情节通常比较夸张,但不论是真实或杜撰,故事本身的神祕氛围都深深吸引着后代无数读者和听者。
韦伯文化「儿少文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