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事业的搏斗,女人自我的探索,考验着华人社会的家庭
这是华文作品里,极其少数描写台湾留学生在美国就业的小说。1974年在中国时报连载时轰动一时,后由大地出版社集结成书。
《考验》的时代背景是美国越战时期;军费浩大拖累了经济紧缩,社会弥漫着一股惶惶不安的气氛。财政紧缩对各界皆有影响,在学界里,动摇的便是科学实验的研究经费。与其说这部小说写的是女性处理自身幸福不幸福的问题,无宁说,于梨华暗藏更大的企图,想对华人男性处理人生的心态,做个总检讨。但于梨华的企图非仅于此,她还想一併呈现异地华人欺凌同胞的嘴脸。
于梨华写女性在婚姻中的不快乐,相对来看,也是在呈现华人男性生活的无能;特别是台湾留学生在美国社会工作时遭遇困境所显露的无能与自以为是。
台湾留学生很有能力在学业上杰出,但同样的勤劳苦作却未必能带来事业上的成功。在异国成家立业压力更大。于梨华写出了当时普遍华裔书呆子的境况。这类典型书呆子在华人社会备受肯定,换了文化背景,就成了毫无创意不会生活的废物。对男女的事情、婚姻家庭的态度,守旧姑息。在华人传统里,课业杰出几乎等同于才智,生活家务乃至于露营休闲、交际应酬等等,没有兴趣也一窍不通,可惜社会未必遵循这个标准;学界和任何机关一样,黑幕重重,光凭真才实学是不够的。
1974年《考验》出版不久,于梨华就因为返回中国大陆探视妹妹而遭白色恐怖迫害,所有作品成了禁书,于梨华这个名字也在台湾突然销声匿迹。台湾资深出版人隐地也被牵连其中,隐地在回忆时从提到,「啊,这就是台湾的70年代,一个现在回想起来令人感觉滑稽突梯的年代,然而在当时那一刻,可一点也不滑稽,而是一个令人流泪的事件,……你不知道会有什么恐怖的情况发生!啊,只不过登了一篇介绍于梨华的书评,提了于梨华的名字,如此而已!」
虽然皇冠在1980年代重出于梨华作品选集,于梨华的名字已经被台湾读者遗忘了整整十年,如今在白色恐怖已超过三分之一个世纪能再版这部描写台湾人在美国奋斗的小说,也算是一个重要的纪念。
联合推荐 钟梅音,〈写作无如结束难──小谈于梨华的《考验》〉。原载《中国时报》,1975年4月13日,12版。
薇薇夫人,〈婚姻生活与寻求自我──细读于梨华的《考验》有感〉。《中华时报》1975年3月27~28日,9版。
廖玉蕙:于梨华的作品深刻记录漂流的年代,「她写的不只是爱情婚姻,而是借好看的爱情婚姻故事,铺陈所处时代的女性处境,甚至是世界华文小说中的『漂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