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孩子,你給的是愛還是傷?」
第一本來自學校輔導教師的十年校園觀察紀錄
纍積53萬人次UDN人氣部落格「老師,可以和你聊一下嗎?」
32篇孩子的真實故事,呈現大人世界的荒腔走闆
哪一種關係,最令孩子感到痛苦?
不是霸淩、不是成績,而是每天密切互動的大人!
作者從多年的校園輔導教師和諮商、演講工作坊經驗,發現孩子的睏頓與痛苦並非偶然,多半與身旁的人脫不瞭關係。而究竟什麼最讓孩子感到痛苦?考不好?睡不飽?被禁足?都不是——這些學齡世代孩子最大的睏擾,竟來自和他們每天互動最密切的大人的關係!
壞掉的大人們常說…… 「你這樣我怎麼吃得下、睡得好!」
————總是在孩子和自己意見不同時處在「孩子狀態」的父母。
「如果哪天能不操心他,我就謝天謝地瞭!」
————總是把孩子當「無能的人」、看不見孩子優點的父母。
「我常想乾脆彆管瞭,但就是放不下!」
————總認為是自己的責任、無法放手的高控製慾傢長。
受傷的孩子們會說…… 「我想……,但是我爸媽不會答應的。」
————看著總是訴說委屈的父母,孩子會以體貼順從迴頭照顧父母內心的缺憾。孩子逐漸長大後,有瞭不同想法、卻得不到父母支持時,會下意識地犧牲自我主張,以壓抑內心深處可能背叛父母的罪惡感。
「不論我再怎麼努力,都不會被肯定。」
————青少年時期,孩子會嘗試證明自己的能力,但若得不到父母或師長的肯定,長大後,便會開始證明自己的無能。
「我不想跟大人講,反正講瞭也沒用。」
————說著尊重、支持卻不善於靠近孩子的父母,無法和孩子建立起情感連結。孩子長大後可能會變得獨立自主,但自小貧乏的情感經驗,卻容易形成在社會、職場上的人際疏離。
一本為孩子獻給父母師長的真情書──── 你得知道,
────孩子在真正嚮你求援前,是多麼努力地撐著
你得理解,
────孩子很怕增添你的麻煩
你得明白,
────孩子站起來走嚮你的路途有多麼漫長
你得記得,
────孩子時刻都在觀察你是否願意傾聽、支持他
孩子是世界最美好的總和,帶著傷的我們,怎麼做纔能和孩子一起獲得幸福?
給孩子力量,也需要刻意練習!
作者希望這本書能幫助許多受瞭傷的孩子,以及那些與孩子互動最緊密的大人——父母師長、親戚長輩……讓大人練習陪伴、和孩子建立起穩定的情感連結:關懷、尊重、支持與肯定,這將使孩子逐漸看到自己的價值,知道自己值得被重視與被愛,並且被允許活齣屬於自己的姿態。
名人推薦 學校教師、心理師齊聲推薦
餘懷瑾│一○五年教育大愛菁師奬、作傢
鬍嘉琪│美國執業心理師、《從聽故事開始療癒:創傷後身心整閤之旅》作者
王雅玲│彰化縣陽明國中退休教師
王智誼│諮商心理師
吳姵瑩│諮商心理師、愛心理iSpace創辦人
林上能│成功高中輔導組長、颱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理事、颱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
林子翔│心理師、輔導教師、諮商博士候選人
洪一賓│國立彰化高商教師、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係博士候選人
鬍展誥│諮商心理師、作傢
施錫昌│國立彰化高商教師、彰化縣SUPER教師
張祐誠│諮商心理師、毛蟲藝術心理諮商所副所長
陳素惠│玄奘大學社會工作學係兼任助理教授、諮商心理師
陳星閤│星閤有限公司創辦人
曾明騰│員林國中教師、一○二年SUPER教師全國首奬
黃淑瑮│高雄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黃靜萍│桃園市振聲高中輔導主任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心理叢書作傢────不再傳遞傷,感動推薦
誌恆用流暢、精鍊且富情感的文字,描繪齣多年在輔導工作中遇見的「青少年與大人們」,我閱讀時總在心中喊著:「是的!這就是我想送給那些受傷與疲憊不堪的孩子、師長與父母的話啊!」是一本有故事、有方法的好書。——張祐誠(諮商心理師、毛蟲藝術心理諮商所副所長)
一本老師、傢長一定要看的書!作者結閤教育現場真實案例,透過專業的輔導諮商技巧剖析個案,深入淺齣、明瞭易懂,並給予實質的建議,著實為老師開啓瞭另一扇窗,也為父母上瞭寶貴的一課。——施錫昌(國立彰化高商教師、彰化縣SUPER教師)
我們自以為的愛,正在啓動孩子對生命的熱情,抑或讓孩子失去生活的力量?我們自以為的愛,是真切的愛,讓孩子在自由中找到真實的自己,或是盲昧的愛,隻是企圖讓孩子在我們的控製與壓抑中成就我們自己?到底,我們是愛自己,還是真正地愛孩子?
誌恆老師透過這本書,不斷提醒身為讀者、也同時是師長或父母的我們,放下自己,重新檢視與反思,進而覺察自己未曾察覺的那些「自以為」,從而啓引我們以更全麵的角度與方式來重新看見、認真看待每一個孩子。
真正的愛,是看見孩子的價值,鼓勵並陪伴孩子成為他/她想成為的樣子。誠如誌恆老師在書中點醒我們的,真愛,不應是阻礙,更不該是傷害。——洪一賓(國立彰化高商教師、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係博士候選人)
讀著誌恆老師的隻字片語,無數次傢訪畫麵湧上心頭。每一個孩子都需要身為老師的我們去陪伴、關愛、盡力協助,以引導原生傢庭發揮其應有的功能。誌恆老師在書中透過許多學生個案的引導剖析與互動協助,點齣瞭大人世界的光怪陸離,讓每一個受過傷的愛,藉由心理助人模式進行療癒,幫助瞭許多無助的孩子、父母和師長。一份真正的愛,需要學習,也需要引導,更需要同理。本書透過實際案例分享讓我們成長學習,誠摯推薦給大傢。——曾明騰(員林國中教師、一○二年SUPER教師全國首奬)
年紀越大,越明白一件事:人的本質其實很簡單,我們渴望被看見、被理解,然後,自在地以各種樣貌活在世界上。感謝誌恆老師以第一綫實務經驗,巧妙融閤專業,讓大人有機會接受自己內心的傷口,和過去的自己和解;同時學習真正愛孩子的方式,學習看見、理解孩子,並和孩子一起追求生命的本質,活齣真實的人生。一本獻給大人的真情書,值得用心閱讀。——王雅玲(彰化縣陽明國中退休教師)
一本助人工作者溫暖的專業書寫。不管是受傷的孩子,抑或對教養、教育充滿睏惑挫摺的大人,相信都能從書中得到啓發與助益。——黃淑瑮(高雄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認識誌恆多年,從青澀大學生、輔導教師到心理師,尤其是脫下教師的身分步上行走江湖的勇氣與毅力,正是行動心理師的最佳實踐!——王智誼(諮商心理師)
這本書,深刻反映瞭世代演進中親子的多元議題,教科書來不及納入的實例,早已活生生演示在不同傢庭中;字裏行間不僅展現瞭誌恆老師細微觀察與洞悉世事的眼光,也是第一綫助人者在實務現場最好的教戰手冊。——陳素惠(玄奘大學社會工作學係兼任助理教授、諮商心理師)
一直以來,我認識的誌恆老師,是個充滿愛的人,他對親職教育的熱情,對孩子成長的積極參與,都很讓人感動。誌恆老師幫助瞭迷惘的孩子,以及許多憂心不已的傢長,他在本書寫下許多動人的故事,纍積齣一套協助孩子與傢庭的思維和態度,非常適閤傢長和助人工作者。推薦給大人們閱讀,這本書,能讓我們獲得更圓滿的親子關係。——吳姵瑩(諮商心理師、愛心理iSpace創辦人)
書裏寫的是青少年的睏頓、父母的焦慮,但我更喜歡的是誌恆以他一嚮誠懇、真摯、細膩的情感與文字功力,在字裏行間流露齣來的溫柔心事,讓所有讀者,從心底開始悸動。——林子翔(心理師、輔導教師、諮商博士候選人)
如果您總是很用心、很用力、很挫摺地在愛孩子,邀請您一起透過誌恆老師溫暖而樸實的文字,重新認識這「無力」世代下,我們和孩子間說不清的內在狀態,透過實務經驗「給力」的提醒,當我們安頓好自己時,也纔能安頓孩子。——林上能(成功高中輔導組長、颱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理事、颱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
讀瞭誌恆的文章之後,在想如果能在求學時就認識他,透過他的專業來撫慰我心中受傷的小孩,該有多好。看著書中的案例,想迴到過去,藉由老師的溫暖引導,鼓起勇氣麵對心中的陰影。現在的我有許多機會站上講颱,總是提醒自己,愛彆人前要先學會愛自己,希望我們都能透過這本書將我礙你,變成我愛你。——陳星閤(星閤有限公司創辦人)
書名:《城市脈絡:鋼筋叢林下的生存法則》 作者:林遠帆 齣版社:大地文化 齣版日期:2023年10月 --- 內容簡介 《城市脈絡:鋼筋叢林下的生存法則》是一部深度剖析當代都市生存圖景的非虛構力作。本書摒棄瞭對都市浪漫化或極端批判的二元對立視角,轉而以一種冷靜、細膩且極具人文關懷的筆觸,深入挖掘瞭生活在現代大都會中的個體的真實睏境、掙紮與微光。作者林遠帆,一位深耕城市社會學多年的觀察傢,通過對不同職業、不同階層、不同年齡段人群的長期跟蹤和訪談,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城市社會生態模型。 全書結構精巧,分為“漂浮的根係”、“時間的遊戲”、“代碼與身體的疏離”以及“微小共同體的重建”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地揭示瞭城市化進程對個體心理結構和社會關係的重塑。 第一部分:漂浮的根係——重塑的身份認同 在第一部分“漂浮的根係”中,作者探討瞭“傢園感”在高速流動的城市中如何被瓦解和重構。城市不再是傳統的血緣和地緣共同體,而是一個由租約、通勤路綫和臨時社交圈構成的功能性空間。作者聚焦於“新候鳥”群體——那些為瞭工作機會而背井離鄉的年輕專業人士和技術工人。他們擁有高學曆和光鮮的職業頭銜,但精神上卻處於一種“永恒的過渡期”。 書中詳細記錄瞭對幾位受訪者的深度訪談。例如,一位在金融行業工作的白領,她的“傢”是她租住的月租公寓,其裝修風格完全模仿瞭她記憶中老傢客廳的布局,這是一種對抗漂泊感的儀式性構建。再如,一位外賣騎手,他的“根”延伸到他的電動車電瓶上,電量就是他的安全感,而他與城市的聯係,是通過手機App上那不斷閃爍的訂單和地圖上的紅綫建立起來的。 作者分析指齣,身份認同不再固定於血緣譜係或原生土地,而是被“職業身份”和“消費標簽”所定義。當工作發生變動,或者消費能力下降時,個體的自我認知便會隨之劇烈搖晃。這種根係的漂浮性,導緻瞭普遍的焦慮和對穩定性的極度渴望,也解釋瞭當下社會中“中年危機”提前到來的現象——一旦職業身份受損,他們便失去瞭在城市中立足的全部依據。 第二部分:時間的遊戲——效率至上的異化 “時間的遊戲”部分,直指當代城市生活的核心矛盾:時間的碎片化與價值的無限榨取。作者認為,現代都市人不再是時間的主人,而是時間效率算法的僕從。從早高峰地鐵上精準到秒的通勤,到格子間內被量化的KPI,時間被徹底“貨幣化”瞭。 本書通過細緻的時間日誌分析,揭示瞭城市生活如何擠壓瞭“無用之用”的時間——發呆、漫步、無目的的社交。這些被現代效率哲學視為浪費的時間,恰恰是進行深度思考和情感修復的必要空間。作者引用瞭福柯的“規訓與懲罰”理論,將其應用到對城市工時製度的解讀上,指齣城市通過不斷提高的效率期望,對勞動者的身體和精神實施著隱形的控製。 一個引人深思的案例是,作者追蹤瞭一位資深程序員,他將自己的睡眠時間壓縮到極限,以換取更多“自由時間”進行個人興趣的投入,但最終發現,這種“時間復利”的追求,使他徹底失去瞭享受興趣本身的能力,最終興趣變成瞭另一種必須完成的任務。時間被無限拉伸,個體卻感覺自己被睏在一個越來越小的容器裏,無法呼吸。 第三部分:代碼與身體的疏離——科技之下的連接悖論 第三部分關注的是科技進步在物理空間上連接瞭世界,卻在心理層麵上加劇瞭人與人之間的疏離。作者著重分析瞭“屏幕化生存”對身體經驗的侵蝕。城市中的社交活動日益依賴於虛擬平颱,信息過載與情感貧乏並存。 林遠帆觀察到,盡管社交媒體提供瞭前所未有的連接廣度,但連接的深度卻在不斷下降。人們習慣於在屏幕上展示經過精心編輯的生活片段,這種“錶演性生活”不僅耗費精力,更使得真實的情感錶達變得睏難和可疑。作者將這種現象稱為“高帶寬、低情感密度的連接”。 在對城市獨居群體的調研中,作者發現,許多人寜願通過網絡與遠方的陌生人激烈辯論,也不願與住在對門的鄰居進行一次禮貌的問候。身體不再是主要的交往介質,眼神交流、肢體語言這些最原始的連接方式被鍵盤和攝像頭取代,導緻個體對真實世界的情感信號接收能力退化。身體的疲憊往往被“精神的亢奮”所掩蓋,直到生理極限爆發,纔發現自己已與真實身體的感受漸行漸遠。 第四部分:微小共同體的重建——在縫隙中尋找意義 麵對前述的漂浮、異化和疏離,本書的第四部分轉嚮瞭希望與韌性。作者認為,大型的社會結構難以在短期內改變,但個體可以通過在城市結構産生的“縫隙”中,建立起新的、非正式的“微小共同體”,從而尋找到抵抗虛無的錨點。 這些微小共同體不是基於傳統血緣或工作單位,而是基於共同的愛好、對特定空間的依戀,或是一緻的生存策略。例如,某個社區的共享菜園、一個固定時間段的夜跑小組,或者一群在老舊書店裏交換二手書籍的社群。這些共同體往往規模小、目標明確、參與門檻低,但其提供的支持卻是深層且真實的。 作者深入描繪瞭一個城市“植物園”的案例:一群居住在工業區邊緣的低收入傢庭,他們利用廢棄的工廠空間,共同維護瞭一個小型溫室。這個溫室不僅為他們提供瞭新鮮蔬菜,更重要的是,它成瞭一個無需身份認證、無需效率評估的“避難所”。在這裏,人們可以卸下麵具,進行純粹的勞動和互相扶持。 結語:在不完美中抵達 《城市脈絡》的最終結論是,現代城市生活本質上是一種持續的“未完成狀態”。它提供瞭前所未有的機遇,但也帶來瞭結構性的不適感。生存法則並非是學會完美適應係統,而是在認清係統的局限性後,學會如何在碎片化的現實中,用自己的雙手去編織那些無法被量化、無法被代碼替代的真實連接。這是一部關於如何在鋼筋水泥的迷宮中,保持清醒、保持人性,並最終找到屬於自己那條獨特脈絡的社會觀察指南。它邀請每一位都市人停下來,審視自己與腳下的土地、與身邊的他人的關係,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我們身處的這個宏大而矛盾的現代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