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建筑2:宫殿、陵墓

中国古典建筑2:宫殿、陵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图解中国建筑艺术~
收录200帧宫殿、陵墓精致插画、照片,
集中国千年建筑文化之大成!
 
【本系列特色】
◎从「建筑」到「艺术」:王其钧、徐建融、张维明、万幼楠、葛振纲,中国一时之选跨界合作、协力编着,精选代表案例,擘画中国建筑艺术成就完整地图。 
◎从「概论」到「单论」:200幅精致插图,工艺细节、形制象征、营造法式、色彩组合考据详实,同时呈现建筑类型沿革轨迹,与单一建筑独到特色。
◎从「物境」到「意境」:17年学术研究心血集结,跨越朝代、地域、天候维度,展现建筑、宗教、历史考证、维修成果。
 
中国古典建筑形式丰富多采,千姿百态,
它充满了情感和美感,凝结着营造者的智慧,
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
《中国古典建筑》集中国千年来古建筑文化大成,全系列共有:
【塔、寺庙】、【民居、城镇】、【桥、牌坊】、【园林、府邸】、【宫殿、陵墓】五册,
由王其钧、徐建融、张维明、万幼楠、葛振纲,中国各领域杰出人才跨界合作、协力编着,
精选代表案例,擘画中国建筑艺术成就完整地图。
 
《中国古典建筑2:宫殿、陵墓》以宫殿和陵墓为专题,
先是撷取中国建筑的最高水平——宫殿,
深入阐述因不同的功能和使用要求,
以【故宫】、【沈阳故宫】、【颐和园】、【避暑山庄】为例,
表现出井然有序,却又变化有致的布局和建筑式样,
细述如何在细节钻研考究,堆叠出皇家的无上威仪。
 
中国古时视死如视生,厚葬之风盛行,尤以皇家为甚,
基于此观念而建的【陵寝】,也展现出百姓望尘莫及的建筑水平。
在规制和布局上,也展现宏大的规模与非凡气势,
收录【秦始皇陵】、【明陵】、【清陵】等,
展现礼制、风水等皇室侧重之处。
书中以200帧精致插画、照片相佐,
由意义与特色、形式与演变、材料与构造、艺术与文化等切入点,
剖析建筑其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傲立至今的原由。
 
全书脉络清晰、图文并茂,既有学术性,又兼具通俗易懂的大众性,
为学习研究中国建筑艺术和建筑绘画者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 
艺术类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可作为中国建筑历史教学参考书,
也适合国内外建筑师、建筑业界学者和研究人员,
以及对于中国建筑、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士阅读欣赏。 
图文并茂的排版形式,也让读者在享受建筑历史的渊源流变之际,
看见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之美。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徐建融


    1949年生,上海人。1980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物理系,1984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工诗文、书法,擅画山水、花乌,长期从事美术教育、美术史论研究、书画鑑定工作。

  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派书画鑑定委员,上海市九届、十届政协委员,上海市十五规划文学、艺术、新闻学科评审委员,上海市高教系统高级职称美术学科评委,上海市新闻出版系统高级职称评委,《辞海》(2009版)编委暨美术学科主编,《大辞海》编委暨美术卷主编,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

图书目录

.CHAPTER 1 宫殿
.引 言
.一、中国宫殿建筑的发生和发展
.二、中国宫殿建筑的审美特征
.工程规模
.总体布局
.单体结构
.室外陈设
.室内装修
.北京故宫
.一、历史沿革
.二、平面布局
.三、单体建筑
.三大殿及外朝诸建筑
.后三宫及内廷诸建筑
.四、艺术成就
.秩序井然
.变化有致
.装饰华丽
.技术先进
.其他宫殿
.一、沈阳故宫
.二、颐和园和避暑山庄中的宫殿
.三、天坛、太庙和社稷坛
.天坛
.太庙
.社稷坛
.其他皇家礼制建筑
 
CHAPTER─2 陵墓
.引 言
.一、中国陵寝建筑的发生和发展
.二、中国陵寝建筑的审美特征
.工程规模
.空间尺度
.地面布局
.地下设施
.明陵概述 
.清陵概述
.其他陵墓

图书序言



  中国古典建筑是中华文化的精彩部分,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在中国传统艺术的营造和工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中国古典建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形式成熟、语汇完整,在历史上曾经谱写过无数瑰丽璀璨的建筑乐章。人们现在已经不喜欢「歌功颂德」似的华美文辞,认为这种激扬情调是「夸大其辞」。但是我一个年近六旬的人现在再重新来写这套「总序」的时候,反而比17年前要更加激动,因为我要直言告诉读者的是:中国古典建筑美术实在太精彩了!

  构成中国古典建筑美术的元素包括城市、宫殿、坛庙、陵寝、寺塔、衙署、园林、民间建筑等,每一个元素又都形式丰富、千姿百态。这些元素又被不同朝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揉入了不同的内涵,因此,中国建筑美术完全称得上是博大精深。

  空间与造型的丰富变化是中国古典建筑美术的特点之一。在结构、功能、造型、组合、色彩等许多方面,中国古典建筑都力求有新意,甚至连在作坊、店铺、宾舍、工厂等旧时等级很低的建筑营造中,工匠也会发挥自己的想像力,使之力避单调。正因为如此,中国古典建筑美术才在功能、形式等各个方面达到完美的境界。

  在美术的范畴中,建筑是一种实体艺术。中国人对于建筑艺术的理解是很深的,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古典的建筑美术体现出了鲜明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通过建筑的语言,将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恰到好处地予以了体现。在中国传统的建筑美术中,物质与精神、精神与物质得到相互转化,在视觉形象中,能看到两者在观念中的相互影响。国人的辩证思维,在建筑手法的虚与实、寓意与功能、内容与构成、结构与装饰、华丽与造价等对立的要素的处理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这是古人聪明才智的生动体现。

  世界上曾经有过古埃及文化、古印度文化、两河流域文化、马雅文化等古文化,并都产生过其建筑艺术。但是这些古代建筑文化,要么历史中断、要么早已灭绝。世界上仅有从古希腊、古罗马发展出来的西方建筑文化、伊斯兰建筑文化和中国建筑文化被保存下来并一直以活的文化形式在发展。中国传统建筑之所以能被保留下来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直延续至今;二是中国古典建筑的实用性仍然适用于今天人们的生活。譬如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一种在占地不大的情况下,将室外空间最大化的艺术利用,创造出怡人的仿自然环境的美术形式。至今仍然被广泛使用。

  中国传统建筑美术之所以能受到今天人们尊重的原因还在于其自身的独特性。古罗马建筑艺术的材料形式是石头和混凝土,而中国古典建筑的主要材料形式是土和木。因此在历史上,人们将营造工程称为「土木之功」;在现代的大学中将建筑工程系称为「土木系」,就是这个原因。尽管现在的建筑材料多数是使用钢和玻璃,但是「土木」已经成为中国古典建筑的代用名词。而且土木建筑舒适、耐久性强,使用几百年的建筑是处处可见的,而砖混结构的建筑能使用几十年就不错了。这也是中国人将土木作为正宗的、喜好的建筑材料的原因之一。

  从建筑美术的角度上来说,中国人早就懂得了视觉美与结构稳固的辩证关系。宋代建筑中所使用的「侧脚」、「升起」、「举折」等设计语言,即便今天运用到电脑软件的程序中来设计,都显得不是那么容易。原因在于,这是一种艺术语言,就像是设计师用雕塑泥来塑造一个汽车模型时所倾注的激情一样,这中间带入了营造者的情感和智慧。「侧脚」、「升起」、「举折」看似工程词汇,实则将感性的视觉传达与理性的数字原理融于一体。古希腊的帕德嫩神庙(Parthenon Temple)将檐口、台基座的直线处理成微微上凸的弧线,将柱子按照人们会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图地反转的视错觉,处理成粗细不一的形式。因而人们看上去,直线更饱满,柱子的大小都一致。而中国唐宋时期的建筑造型,给人传达出优美的艺术情思,是建筑美术的经典形式。在人类的建筑艺术长河中,必将会越发突显出其耀眼的光辉。

  色彩在建筑美术中是很难使用的语汇,弄得不好就会俗不可耐,因此欧洲古典建筑师都回避使用色彩。但是中国的古代建筑,色彩华美艳丽、效果典雅高贵。就拿明清的北京故宫来举例,红墙金瓦和蓝天白云的配搭是那样的富丽辉煌,是人类所能使用的色彩语言的极致效果。中国的古代工匠将建筑带入了一种纯艺术的境地。这是一种超自然的美术,是一种多层次、多维度、跨时度的美术。中国古代建筑错落有致的空间结构、绵延醇厚的时间序列,使之耐观看、可品味。中国古代匠人将建筑美术发挥得神韵天成、气势磅礡,使建筑中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始终不停息地散发着熠熠光芒。

  之所以中国的古典建筑美术能有着这么巨大的成就,是与中华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分不开的。中国建筑美术得益于中国传统的音乐、绘画、文学、诗词等成就。譬如中国园林艺术就突显出中国传统音乐的流动旋律,或委婉低回,或高亢激昂,或淡泊傲视,或情调急促。中国古典园林又像绘画一样跃然纸上,让人探寻不止、联想深远、余味无穷、坐可观景。无数的古代文人雅士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用丰富的语汇,勾勒出超然不凡的建筑形象。这中间有实景的描写,也有虚景的想像。人们在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时,既能在脑海中形成隽永高远的琼楼玉宇,也能让工匠营造出这种雕梁画栋、檐牙高啄的实体建筑。建筑形式的鬼斧神工离不开文人骚客的奇想妙思。

  「意境」是英语中没有的一个单词,而「意境」是我们中国人追求的一种境界。在中国古典建筑美术中,意境是其核心元素。王昌龄认为有三境之说,即客观的「物境」进入主观的「情境」,再引发出抽象的「意境」。王昌龄认为意境之创造必须以艺术灵感的产生为基础。因而,意境创造应当如是运行,或者转变思维角度,或者借鑑前人着作,或者从客观物象与世界中搜求,以便得到创造意境之艺术灵感,然后,意境之创造才有可能。这种复杂的中国哲理是西方人无法理解的,而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正是中国古典建筑美术能够自立于世界建筑文化之林的最基础的原因吧!
 
王其钧
2012年2月6日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