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魔日记:让希特勒成为希特勒的恶魔,他的日记消失了半个多世纪后,如何重新被发现,以及其意义。

恶魔日记:让希特勒成为希特勒的恶魔,他的日记消失了半个多世纪后,如何重新被发现,以及其意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Robert Wittman, David Kinney
图书标签:
  • 历史
  • 二战
  • 希特勒
  • 恶魔学
  • 神秘学
  • 纳粹德国
  • 日记
  • 历史研究
  • 文化研究
  • 档案发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纳粹首席哲学家罗森堡日记如何在他被送上绞刑台后神祕消失,在六十多年后又如何被本书作者——前FBI探员寻回的来龙去脉。

  *日记披露罗森堡为纳粹掠夺欧洲各国艺术品、书籍的策动者,以及希特勒和他在德国入侵苏联后的计画部署。

  *日记记录了希特勒的讲话、与罗森堡的对话,以及罗森堡对戈培尔、戈林、希姆莱等党内竞争对手或希特勒心腹的批评。


  希特勒的种族清洗,恶名昭彰。但希特勒只是实践阿佛烈.罗森堡思想的手而已。
 
  罗森堡的日记消失半世纪以上之后,在前FBI探员锲而不舍的追寻下发现,恶魔的心思也得以曝光。

  七十年过去,罗森堡的阴魂仍然在种族主义者脑中作祟。
  这本日记提醒我们:理论一旦走偏,会造成多么严重的人类悲剧。

  「无论你需要多少钱,我都给。罗森堡,属于你的伟大时刻已经来临」,希特勒对他忠贞的副手说。「我没必要用长篇大论的文字来表达此刻的心情,」飘飘然的罗森堡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阿佛烈.罗森堡(Alfred Rosenberg , 1893-1946)这位二战时期为大屠杀奠立理论基础的思想旗手,生于爱沙尼亚的德裔家庭,比希特勒更早加入德意志劳工党(纳粹党前身)。1919年,他开始出版反犹太书籍、文章与小册子,散布仇视犹太人的纳粹思想。接着,罗森堡成为元首的意识形态代言人,他的理论「杰作」《二十世纪的神话》卖了超过一百万册,跟希特勒的自传《我的奋斗》一样,被当成纳粹意识形态经典。罗森堡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的观念虽然都只是一些理论,但全在希特勒手里实现了。

  罗森堡身居纳粹党高层的时间长达四分之一世纪,他那本四百多页的日记横跨十年时间(1934-1944),记录了他的政治阴谋、与希特勒的对话,以及纳粹党核心成员之间的钩心斗角。此外,二战期间从巴黎到苏联,各国珍贵的艺术品、档案和书籍等都遭到纳粹窃取,罗森堡日记揭露他即为事件的幕后黑手,以及一些从未曝光有关入侵苏联的计画细节,日记亦都显示他参与其中。这些重要的第一手史料,让我们得以窥探这位「恶魔」扭曲的种族观,如何演变成希特勒的「最终解决方案」。然而,在1949年一连串军事审判结束后日记神祕失踪了。本书作者前FBI探员维特曼,写下多年来追寻罗森堡日记的来龙去脉,过程恍如侦探故事般曲折。

  「思想上的伟大变革往往需要好几个世代的时间才能够顺利完成。即便我方如今已经死气沉沉,但有朝一日还是会东山再起。」阿佛烈.罗森堡直到踏上绞刑台前仍全盘否认自己在纳粹大屠杀中的责任,本书把他的罪行以他自己的话昭昭于世,提醒着后世此人类悲剧不应再发生。

媒体赞誉

  「这是一本非推荐不可的重量级着作。作者用犀利笔锋让第三帝国再次遭受勐烈抨击,同时也进一步让我们想起那句自从二战后已经流传了七十年的箴言:对于任何人类所遭逢的惨无人道待遇,我们不但不能遗忘,更重要的是绝不能让那种事再度发生。」——《纽约书讯》(New York Journal of Books)

  「书中故事引人入胜,除了有学术性的严谨风格,也像侦探故事那样曲折离奇,而且聚焦在往往被人忽略的第三帝国意识形态体系⋯⋯两位作者的表现精湛,将细节仔细梳理出来后,把它们放进更广阔的脉络里⋯⋯这本书堪称第三帝国史的註脚,表现值得肯定。」——《柯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在艺术犯罪破案专家维特曼与普立兹奖得主金尼的努力合作之下,罗森堡日记得以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而且他们的故事引人入胜、曲折离奇,以一位纽伦堡大审期间的检察官、一位博物馆档案专家与一位联邦调查特别探员的生平事蹟为最大亮点⋯⋯两位作者合力创作出一个像侦探办案似的故事,紧追不舍的过程充满魅力。」——《书目杂志》(Booklist)

  「《恶魔日记》是关于罗森堡日记的故事,详述它失而复得的过程,还有日记中那些惨无人道的内容,让我们得以好好深入了解纳粹大屠杀的主谋之一。」——《巴诺书店部落格》(Barnes and Noble Reads)

  「《恶魔日记》的内容生动精湛。它融合了侦探故事与历史书籍的风格,在叙事过程中还原了罗森堡的真实原貌⋯⋯把他描述成一个深具影响力的人物,虽然他的思想如此贫乏空洞,但如果没有他,纳粹主义将会变成全无思想⋯⋯这是一本非常吸引人的读物。」——罗杰•摩尔豪斯(Roger Moorehouse),《刺杀希特勒》(Killing Hitler)、《战火中的柏林》(Berlin at War)与《恶魔同盟》(The Devil's Alliance)等书籍的作者。

  「罗森堡是第三帝国领导阶层中最高深难测的成员之一,但维特曼与金尼却能在这本引人入胜的书中帮刻画出极度清晰的形像。罗森堡的日记曾经几乎佚失于历史之中,如今《恶魔日记》一书为那些日记内容提供了戏剧性的诠释。任何对于纳粹德国历史人物有兴趣的人都会喜欢这本书。」——杰克•艾尔—海伊(Jack El-Hai),《戈林和他的精神科医师》(The Nazi and the Psychiatrist)的作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罗伯.维特曼(Robert Wittman)


  担任FBI探员达二十年之久,并成立了联邦调查局所属艺术犯罪调查队(Art Crime Team),曾被喻为现实世界的印第安纳.琼斯。退休后,他创立了一家国际艺术品保全公司Robert Wittman, Inc.。着作:《追缉国家宝藏》(Priceless: How I Went Undercover to Rescue the World’s Stolen Treasures)。

大卫.金尼(David Kinney)

  2005年普立兹新闻奖得主,为《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撰文。着作:The Dylanologists、The Big One。

译者简介

陈荣彬


  台大翻译硕士学程专案助理教授,着有《危险的友谊:超译费兹杰罗与海明威》(南方家园)。曾以《绘画与眼泪》、《血之祕史》与《我们的河》三度获得「开卷翻译类十大好书」奖项。已出版各类翻译作品四十余种,近期译着有《齐瓦哥事件》、《爱丽丝梦游仙境与镜中奇缘》、《战地钟声》。
 

图书目录

第三帝国时间表
相关人物表
序曲:祕密库房

第一部 失而复得 (1949-2013)
1 锲而不舍
2 「一切都不见了」
3 窥探邪恶灵魂的心思

第二部 走钢索的人生(1918-1939)
4 命运的虐待
5 「国内最讨人厌的报纸!」
6 黑夜降临
7 「罗森堡走的路」
8 日记
9 「聪明的处理手法,再加上幸运的巧合」
10 「对我来讲,时机尚未成熟」
11 流亡托斯卡尼
12 「我已经赢得整个纳粹党的人心」
13 逃亡

第三部 开战 (1939-1946)
14 「即将降临在德国人身上的沉重压力」
15 雄心勃勃
16 洗劫巴黎
17 「罗森堡,你的伟大时刻已经来临」
18 「特别任务」
19 「犹太人特有的悲惨命运」
20 美国本土的纳粹分子
21 混乱的占领区政府
22 「废墟」
23  「到最后还是效忠于他」

尾声
谢辞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序曲

祕密库房


  山上的宫殿下方,巴伐利亚的乡野景致起伏跌宕,如此秀丽,因此在德文中向来有Gottesgarten之称,意思是「上帝的花园」。

  这座名为邦兹古堡的宫殿,俯瞰着下方蜿蜒河流两旁的村落、农庄。阳光下,古堡侧翼往四周延伸的石造建物看来金光闪闪,巴洛克式教堂上方高高矗立着两根看来优美无比的锥状铜质尖塔。这个地方已有千年历史,它曾是一个交易站、一处用来御敌的碉堡、一座本笃会修道院。它曾在战时遭到洗劫,被战火摧毁,后来统治巴伐利亚的维特尔斯巴赫家族(Wittelsbach)将其重建为一座奢华宫殿。宫殿大厅富丽堂皇,曾获许多王爵临幸,其中甚至包括末代德皇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II)。时间来到一九四五年春天,一支恶名昭彰的特别任务小组把这庞大宫殿拿来当作据点,他们为了第三帝国的荣耀,整个二次大战期间都在欧洲占领区四处洗劫各国的财物珍宝。

  六年来,战火蹂躏了整个欧洲,就在如今节节败退之际,德国各地的纳粹党人早已开始大量焚毁敏感的政府档案,以免文件曝光后遭人拿来对付他们。但也有些官员下不了手,不愿销毁文件,因此就把东西都藏在森林、矿坑、城堡与类似邦兹古堡的宫殿里。乡间到处有藏匿着大量祕密资料的地方等待盟军发掘,那些详细的内部纪录有助于世人深入了解乖戾的德国官僚体系与德军心狠手辣的战略,还有纳粹为了把欧洲「不良分子」给斩草除根而制定的偏执计画。

  到了四月的第二週,美军乔治。巴顿(George S. Patton)将军麾下的第三军团与亚历山大。帕奇(Alexander Patch)将军率领的第七军团已经横扫了这整个地区。部队在几週前渡过莱茵河,穿过处处断垣残壁的巴伐利亚西部乡间快速挺进,只有断桥、就地取材设置的路障、零星的顽强抵抗能够阻碍部队速度。他们经过被盟军用炸弹夷平的城市,经过一个个瘦到眼窝凹陷的村民,房舍上面飘扬的不再是纳粹的卐字旗,而是床单与枕头套做成的白旗。德军已被彻底瓦解。再过二十几天,希特勒就会自杀身亡。

  美军抵达这个地区不久,就遇上举止与外型都很浮夸的贵族库尔特。冯。贝尔(Kurt von Behr),他戴着单眼镜片,脚踩擦得亮晶晶的高筒靴。他在大战期间曾待过巴黎,负责掠夺民间的艺术收藏品,并且洗劫法、比、荷三国数以万计犹太家庭的家具与摆设。巴黎解放不久前,他和妻子带着大量抢来的财宝逃往邦兹古堡,车队总计有十一辆轿车与四辆货车。

  现在,冯。贝尔打算跟盟军谈一笔交易。

  他自己到附近的利希滕费尔斯镇(Lichtenfels),与军方官员萨谬尔。哈伯(Samuel Haber)接触。看来,冯。贝尔已经习惯像皇族一样住在雕梁画栋的宫殿里头。如果哈伯能让他不用迁出古堡,他就会把纳粹的大量机密文件交出来。

  哈伯对此很有兴趣。一方面因为军事行动情报珍贵无比,再加上即将来到的战犯审判,盟军早已得令,务必追查保存所有能够找到的德国文件。巴顿将军的军团里,有个番号G-2的军情单位专责此事。光是四月间,其下辖的几个小队就查获了三十公吨纳粹档案。

  美军根据冯。贝尔的提示上山,穿越宫殿的重重大门与他见面。这位纳粹高官带他们前往地下五楼,大量机密纳粹文件藏在一面水泥假墙后头。档案塞满了一座巨大库房,装不进去的,则散落堆放在密室里。

  说出此一祕密后,显然冯。贝尔也知道他的筹码并非护身符,他还是得跟其他纳粹党人一起承受德国惨败的后果,所以已经准备好要以优雅的方式离开此一历史舞台。他穿上最奢华的制服偕同妻子走进古堡卧室,拿起搀有氰化物的香槟酒杯互相敬酒,一起向世界告别。「此一插曲,充斥了各种洒狗血的戏剧元素,而纳粹的领导人们似乎就爱这个调调。」一位美国特派记者写道。

  士兵们发现冯。贝尔夫妇陈尸在奢华的卧室里,检视尸体的同时,发现桌上还有半瓶香槟。

  夫妇俩所挑选的上等香槟带有极其丰富的象征意涵:年份是一九一八年——前一场世界大战在这一年结束,他们深爱的祖国惨败。

  阿佛烈。罗森堡(Alfred Rosenberg)是库房文件的主人,他是希特勒麾下的纳粹思想领袖,也是纳粹党的元老。罗森堡亲眼目睹一九一九年该党的创党过程,当时希特勒不过是个言行浮夸、居无定所的一次世界大战老兵,却被愤怒无比的德国民族主义者推举为领袖。一九二三年十一月某天晚上,希特勒密谋推翻巴伐利亚政府,群众在希特勒的带领下走进慕尼黑的一家啤酒馆,罗森堡就紧跟在他的偶像身后。十年后,纳粹党在柏林取得德国政权,准备消灭所有敌人时,他也在场。他始终在政治舞台上奋战着,协助纳粹党把整个德国打造成他们想要的样子。就算后来战争情势逆转,纳粹的变态远景再也无法实现,他仍陪着党走到最后。

  一九四五年春天,调查人员开始检视那批数量庞大的文件(包括两百五十卷官方文书与私人信件),结果有了重大发现:罗森堡的日记。

  那五百页手写的日记有些是写在一本笔记簿里,但大都是写在没有装订的纸张上。日记始于一九三四年,当时希特勒执政刚刚进入第二个年头,止于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几个月,总计十年。除了罗森堡之外,曾经留下类似日记的第三帝国高层只有另外两人,包括国民教育与宣传部部长约瑟夫。戈培尔(Joseph Goebbels),还有残暴统治占领地波兰的汉斯。法兰克(Hans Frank)总督。至于希特勒等其他人,都带着自己的祕密长眠地下。罗森堡身居纳粹党政高层长达四分之一世纪,透过日记,我们将有机会从他的高度去了解第三帝国的运作模式。

  在德国之外,罗森堡从来不像戈培尔、海因里希。希姆莱(Heinrich Himmler,纳粹亲卫队首领)或赫曼。戈林(Hermann Göring,希特勒的空军总司令兼经济部长)那么有名。他必须努力与这些纳粹高层斗争,才能获得他自认应得的权力。但他从头到尾都能获得「元首」的支持。连对最根本问题的看法,罗森堡和希特勒也都默契相通,而且他忠心耿耿。希特勒亲自提拔罗森堡,陆续让他出任党内与政府高位,并助其提升曝光度,确保他有深远的影响力。在柏林,有许多政敌讨厌他,但党内基层人员却把他当成德国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连元首都很注意的大思想家。

  在许多纳粹德国犯下的恶名昭彰罪行中,都可以看到罗森堡参与的痕迹。

  从巴黎到克拉科夫与基辅,各国的艺术品、档案与图书都遭到纳粹窃取,他就是此一活动的幕后黑手——所以后来才有所谓「大寻宝家」(Monuments Men)的知名故事,在盟军人员的追查下,从许多德国城堡与盐矿找回众多宝贵赃物。

  一九二○年,他在希特勒的脑袋里灌输了一个很邪恶的观念,并不断复述:苏联发生的共产革命其实是犹太人为了染指全世界而策画出来的阴谋。罗森堡大力鼓吹此一理论,希特勒在二十年后採用,变成德国入侵各个苏维埃共和国、发动毁灭性战争的正当理由。就在纳粹准备要入侵苏联之际,罗森堡宣称那肯定会是一场「具有净化效果的世界性生物革命」,终于可以借此清除「犹太人与犹太混血杂种所带来的传染性细菌」。入侵东方苏联的头几年,德军把红军给逼回了莫斯科,罗森堡成为占领区的政府领袖,以恐怖手段统治波罗的海三小国、白俄罗斯与乌克兰,他所领导的政府也与希姆莱麾下刽子手合作,在上述地区大规模屠杀犹太人。

  最重要的是,罗森堡是为大屠杀奠立理论基础的思想旗手。一九一九年,他开始出版充满有毒思想的反犹太书籍,后来担任纳粹党党报编辑时,也写了许多文章、小册子与书籍,借此散布仇视犹太人的纳粹思想。接着,罗森堡又成为元首的意识形态代言人,每到德国各地的城镇乡村,总是受到大批群众欢迎与举旗欢唿。他的理论杰作《二十世纪的神话》(The Myth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卖了超过一百万册,向来跟希特勒的自传《我的奋斗》(Mein Kampf)一样,被当成纳粹意识形态经典。在罗森堡沉闷冗长的着作中,他往往借用其他伪知识分子关于种族与世界史的观念,融合成一个自创的政治信仰体系。德国各地的纳粹党领袖都跟他说,他们在数千场的演讲中代他宣达理念。「透过我,他们找到了奋战的方向与材料。」罗森堡在日记中如此自夸。上百万人在奥斯威辛集中营遭到处决,其指挥官鲁道夫。霍斯(Rudolf Höss)说自己之所以能完成使命,是因为三个人的言论帮他做好了心理准备:希特勒、戈培尔和罗森堡。

  第三帝国的思想家往往能看到自己的哲学获得实践,而罗森堡的往往带来致命影响。

  「每当我想到这些寄生虫似的犹太佬对德国做了什么,我总是屡屡感到怒不可遏,」他在一篇一九三六年的日记中写道。「但至少有一件事是让我满意的:我已经贡献了一己之力,把他们的背叛之举给揭发出来了。」就这样,罗森堡的观念为屠杀几百万犹太人的行动提供了正当性与合理性。

  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一个很特殊的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的纽伦堡市成立,用以审判尚在人世、恶名昭彰的纳粹战犯,罗森堡就名列其中。起诉这些人的根据,为终战时盟军所截获的大量德国文件。汉斯。弗里切(Hans Fritzsche)因为担任国民教育与宣传部的新闻处处长而遭起诉,他曾在纽伦堡大审期间向一位监狱的精神科医师透露,希特勒的哲学思想在一九二○年代成形的过程中,罗森堡扮演了关键角色,当时纳粹尚未掌权。「在我看来,当希特勒还在建构自己思想体系的那段时期,他对希特勒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弗里切表示。「罗森堡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的观念虽然都只是一些理论,但全在希特勒手里实现了……罗森堡的那些美好理论被实现了,悲剧也就此发生。」纽伦堡军事法庭判弗里切无罪,但后来他被一个专责处理纳粹罪行的德国法庭判处九年徒刑。

  弗里切认为,就某方面来讲,罗森堡是「坐在被告席上的所有人中,罪孽最深重的。」

  纽伦堡大审期间,美国的主任检察官罗伯。杰克逊(Robert H. Jackson)批评罗森堡,说他是「『优等民族』思想上的大祭司」。一九四六年十月十六日,纳粹党被法官宣判犯下了战争罪,罗森堡也在某天半夜遭绞刑处决。

  接下来几十年之间,许多史家试着了解该世纪最惊天动地的事件的来龙去脉,他们浏览盟军在终战时拦截下来的数百万份文件。留存下来的文件种类繁多,有机密的军事纪录、洗劫来的财物之详细清单、私人日记、外交文件、电话谈话内容的文字稿、讨论大屠杀事宜的可怕官方备忘录。一连串审判在一九四九年结束后,代表美国的检察官将办公室关闭,当年截获的文件全运到维吉尼亚州亚历山卓市(Alexandria),存放在波多马克河(Potomac River)畔的一间老旧鱼雷工厂里。为了送到国家档案馆(National Archives)去保存,那些文件都被制作成微缩胶片,大多数原始文件最后又送回德国去。

  但罗森堡的大量祕密日记出了差错,从未被运送到华府,研究第三帝国的学者也未曾有机会将其内容加以抄录、翻译与研究。

  在巴伐利亚邦兹古堡祕密库房里被发现的四年后,日记又消失了。

图书试读

1锲而不舍
 
二次大战终战四年后,有个检察官正在纽伦堡司法大楼可以容纳六百人的法庭里,等待最后判决出炉。这是最后一批遭美国政府起诉的纳粹战犯,检察官罗伯。坎普纳(Robert Kempner)为了起诉他们尽心竭力,现在只能等待结果。
 
坎普纳时年四十九岁,他生性好斗顽固,勤于利用情报网络,喜欢施展计谋,终其一生总把下巴抬得老高,好像要敌人尽管放马过来——他的敌人还真的不少。尽管坎普纳的体型并不出众,身高只有一百七十公分上下,头顶渐秃,但拥有一种能让人追随他或敌视他的人格特质。喜欢他的人总认为他充满领袖魅力、努力不懈,是个正义使者,但敌视他的人却觉得他喜欢卖弄炫耀、固执己见,简直像个乡巴佬。
 
坎普纳曾经与希特勒及纳粹党斗争了将近二十年,最后四年的较量舞台,是纽伦堡这个曾被希特勒的自大与盟军的炸弹给摧毁的城市。他曾为了求生存而努力奋斗,也曾为了他身处的世界大战贡献一己之力,而这战斗不懈的人生既是他的个人故事,也是那时代许多人的共同际遇。一九三○年代初期,坎普纳还只是柏林市的一名年轻警政官员,他极力主张德国政府应该以叛国罪逮捕希特勒与其追随者,以免他们毁了威玛共和国,借此才能够阻止他们执行纳粹党的恐怖计画。一九三三年,纳粹取得执政权才没几天,坎普纳这个犹太裔的自由派纳粹政敌就被免去官职。一九三五年,他被短暂拘禁并遭盖世太保侦讯,此后他逃往义大利再到法国,最后落脚美国,在那里继续他与纳粹之间的斗争。他手握大量德国政府的内部文件,并控制着一个线民网络,因此能帮美国司法部把在美国境内替纳粹进行宣传的人给定罪,而且他提供纳粹情报的对象包括战争部、神祕的战略情报局,以及胡佛(J. Edgar Hoover)局长麾下的联邦调查局。
 
接下来他的人生转折彷彿好莱坞剧本,他归返故里帮美国政府起诉过去的敌人,那些人曾害他丢官,因为他的犹太血统而将他妖魔化,甚至剥夺他的德国公民资格,害他亡命天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就足够吸引人了:《恶魔日记:让希特勒成为希特勒的恶魔,他的日记消失了半个多世纪后,如何重新被发现,以及其意义》。光是“恶魔日记”这四个字,就已经在我的脑海里勾勒出无数黑暗而令人不安的画面。我总是对那些隐藏在历史尘埃下的真相充满好奇,尤其是涉及到像希特勒这样的人物。一个消失了半个多世纪的日记,这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和传奇色彩。它如何被发现?过程中又经历了怎样的波折?是偶然的巧合,还是精心策划的搜寻?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被时间遗忘的纸页,是如何重见天日的。更重要的是,这本日记的“意义”是什么?它是否会揭示我们从未了解过的希特勒的内心世界?是否会颠覆我们对历史的既有认知?又或者,它只是进一步印证了我们对这个历史罪人的所有负面评价?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一次历史文献的发现,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侦探游戏,一场对人性最深层黑暗的探索。我预感,一旦翻开这本书,我将无法自拔,沉浸在那段被浓重迷雾笼罩的历史之中,试图从中窥探到一丝丝真相的微光。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自己能对那个时代,对那个令人毛骨悚然的个体,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也希望那些埋藏的秘密,能够得到公正的呈现。

评分

我对于《恶魔日记:让希特勒成为希特勒的恶魔,他的日记消失了半个多世纪后,如何重新被发现,以及其意义》这本书的期待,就像是在追寻一个失落的宝藏。标题中“恶魔日记”这四个字,已经足够震撼,让人联想到那些最黑暗的、最难以启齿的秘密。而“消失了半个多世纪后,如何重新被发现”,更是为这本日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好奇其中所蕴含的曲折故事。我想象着,这本日记的重现,一定充满了惊险与奇迹。它是在一场战争的废墟中被挖掘出来,还是在某个隐秘的私人收藏中被发掘?它的重现,是否伴随着一场关于真相的争夺,或者是一场历史的较量?更重要的是,“其意义”——这三个字,触及到了这本书的核心。这本日记的出现,究竟会对我们理解希特勒这个人,以及他所代表的那个时代产生怎样的影响?它是否会揭示我们从未触及过的希特勒的内心深处,看到他作为一个人,所经历的挣扎、恐惧,甚至是悔恨?或者,它仅仅是对他罪行的进一步佐证?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本书,去探索那些被尘封的记忆,去解开历史的谜团,去理解人性中最复杂、最令人不安的一面。

评分

这本《恶魔日记:让希特勒成为希特勒的恶魔,他的日记消失了半个多世纪后,如何重新被发现,以及其意义》的题目,本身就如同一场引人入胜的史诗序曲。我对“恶魔日记”这个概念深深着迷,它勾勒出了一个极端邪恶的个体,其思想和行为如同来自深渊。日记,作为一个人最私密的心灵写照,如果它来自希特勒,其内容必将是爆炸性的,足以撼动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更令人费解和兴奋的是,这本日记竟然“消失了半个多世纪”,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充满悬念的“悬案”。我想象着,在漫长的岁月中,这本日记可能经历过怎样的漂泊?它是否被掩埋,被隐藏,甚至被遗忘?而它的“重新被发现”,又是一个怎样的惊心动魄的故事?是某位历史学家偶然间的灵光一闪,还是某个家族世代守护的秘密?这本书似乎承诺着,将带我踏上一场史无前例的寻踪之旅,去解开一个关于失落文献的谜团。而最终的“意义”,更是直击人心。这本日记的重现,将如何改变我们对希特勒,对纳粹德国,甚至对整个20世纪历史的理解?它会揭示出我们从未见过的维度,还是会加剧我们对邪恶的恐惧?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震撼人心的方式,为我们揭示那些被历史长河冲刷掉的细节,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是什么样的土壤,孕育了如此极端的存在。

评分

《恶魔日记:让希特勒成为希特勒的恶魔,他的日记消失了半个多世纪后,如何重新被发现,以及其意义》——这个书名,就像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谜语,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对那些隐藏在历史帷幕后的真相,以及那些能够改变我们对某个时代、某个事件看法的文献,有着近乎狂热的追求。希特勒,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了太多的重量,他如何成为那个“恶魔”,一直是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们津津乐道却又难以完全解释的课题。“恶魔日记”的出现,仿佛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直接窥探他内心世界的窗口。而“消失了半个多世纪后,如何重新被发现”,更是为这段历史增添了一层传奇色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日记的重现过程是怎样的?它是否经历了漫长的搜寻,还是因为一次意外的发现?这个过程的曲折与惊险,无疑会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探险故事。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承诺要揭示“其意义”。这本日记的出现,究竟会对我们如何理解希特勒这个人,如何理解纳粹德国的崛起,如何理解二战的根源,产生怎样的影响?它是否会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复杂,甚至是更加令人不解的希特勒?我非常期待通过这本书,去解开那些历史的纠结,去理解人性最深处的黑暗,去重新审视那个改变世界的时代。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恶魔日记:让希特勒成为希特勒的恶魔,他的日记消失了半个多世纪后,如何重新被发现,以及其意义》,简直像是一部悬疑小说的开篇,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元素。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刻影响历史进程的人物,特别是那些充满争议和复杂性的人物,抱有浓厚的兴趣。希特勒,毫无疑问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而“恶魔日记”,这个词汇本身就带有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魔力,它暗示着我们将要窥探到的是一个极度黑暗的内心世界。更令人好奇的是,这本日记竟然“消失了半个多世纪”,这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我很难想象,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一本如此重要的文献是如何被隐藏或遗失的。它的“重新被发现”,必将是一段充满波折和传奇的经历,我非常期待了解其中的细节。而“其意义”,更是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这本日记的出现,是否会彻底改变我们对希特勒的认知?是否会揭示出我们所不了解的他的思想、动机和挣扎?它又将如何影响我们对整个纳粹德国时期,乃至对20世纪历史的理解?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阅读体验,更是一次深入历史肌理,探究人性深渊的旅程。

评分

《恶魔日记:让希特勒成为希特勒的恶魔,他的日记消失了半个多世纪后,如何重新被发现,以及其意义》——这个书名,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禁忌之地的大门,让我无法抑制地想要一探究竟。我对那些被历史深埋的秘密,尤其是与那些极具争议的人物相关的秘密,有着天然的敏感和强烈的求知欲。希特勒,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黑暗与罪恶,而一本关于他是如何成为“恶魔”的日记,其潜在的冲击力可想而知。更何况,它还“消失了半个多世纪”,这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神秘感。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各种各样的场景:这本日记是否在战争的硝烟中被掩埋?是否被某些人刻意隐藏?又或者,它只是被遗忘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等待着有缘人去发现?“如何重新被发现”,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是怎样的机缘巧合,或是怎样的执着追寻,才让这本日记重见天日。而“其意义”,更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它是否会揭示出我们从未了解的希特勒的内心世界?是否会让我们看到他成为“恶魔”的真正原因?它会对我们理解二战历史,理解人性中的黑暗面,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场与历史对话,一场对人性深渊的探索。

评分

我对于《恶魔日记:让希特勒成为希特勒的恶魔,他的日记消失了半个多世纪后,如何重新被发现,以及其意义》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标题中的“恶魔日记”这四个字,就足以挑动我内心深处对黑暗面和禁忌话题的好奇心。希特勒,一个如此极端的历史人物,他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那个“恶魔”的深渊?这本日记,似乎提供了一个近距离观察他内心世界的机会。更吸引我的是,这本日记竟然“消失了半个多世纪”,这本身就充满了悬念和戏剧性。我脑海中已经开始构建各种可能的场景:它是在战乱中被掩埋,被故意隐藏,还是被遗忘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它的“重新被发现”,想必也经历了一段不为人知的曲折故事,我非常想知道这个过程的细节。而“其意义”——这三个字,才是这本书真正价值所在。这本日记的出现,会对我们理解希特勒本人、理解纳粹德国的意识形态,乃至理解整个20世纪的历史产生怎样的影响?它是否会揭示出我们从未接触过的他的思想、动机,甚至是他的恐惧?我迫切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扭曲的时代,理解人性的复杂性,以及那些足以引发巨大灾难的根源。

评分

仅仅是《恶魔日记:让希特勒成为希特勒的恶魔,他的日记消失了半个多世纪后,如何重新被发现,以及其意义》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内心深处的好奇心。一个“恶魔”的日记,这本身就自带了极大的吸引力,仿佛预示着即将揭开的是一段关于黑暗、权力与疯狂的篇章。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塑造”历史的人物感到着迷,而希特勒无疑是其中最极端的一个。那么,是什么让一个普通人,最终成为了那个“恶魔”?这本书似乎暗示,答案就隐藏在那本日记之中。更让我无法平静的是,“消失了半个多世纪后,如何重新被发现”。这其中蕴含的故事,绝对不是平淡无奇的。我脑海中已经开始编织无数种可能性:也许是某位坚韧不拔的调查记者,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一处不起眼的角落找到了它;又或许,是在一次意外的拆迁或考古发掘中,它被偶然间重见天日。这个过程本身,就足以构成一部引人入胜的冒险小说。而“其意义”——这是最关键的部分。这本日记的出现,不仅仅是历史学界的一次发现,它更是对我们理解人性、理解历史进程的一次重大冲击。它是否会颠覆我们对希特勒的既有认知?是否会让我们看到他内心深处的挣扎与矛盾?又或者,它只是更加清晰地展现了他无可救药的邪恶?我满怀期待,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那些被时间掩埋的真相,让我对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对那个引发无数灾难的人物,有一个更加深刻、更加真实的理解。

评分

《恶魔日记:让希特勒成为希特勒的恶魔,他的日记消失了半个多世纪后,如何重新被发现,以及其意义》——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宿命般的魔力,让我无法抗拒。我一直觉得,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而日记,作为一种最私密的记录方式,更是承载了最真实的情感和最隐秘的思想。希特勒的日记,一个几乎不可想象的存在,它竟然真的消失了半个多世纪,又奇迹般地重现。这其中一定充满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我脑海中已经开始构建各种场景:也许是在一个尘封的地下室里,一个偶然的机会,某个人翻开了一个破旧的箱子,然后,历史的面纱就被揭开了;又或许,是某个情报机构长期追踪的线索,最终在某个意想不到的地方得到了回报。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次发现,它更关乎“意义”。这本日记的意义是什么?它是否会让我们看到一个不同于我们所熟知的希特勒?一个更加人性化,或者更加扭曲的形象?它能否帮助我们理解,是什么样的力量,将一个普通人塑造成了一个“恶魔”?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渴望理解那个疯狂年代的根源,渴望洞悉隐藏在历史洪流之下的人性。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历史爱好者的盛宴,也是对我们认知的一次挑战。

评分

我最近读到一本让我心潮澎湃的书,它的名字就如同一个古老而危险的咒语——《恶魔日记:让希特勒成为希特勒的恶魔,他的日记消失了半个多世纪后,如何重新被发现,以及其意义》。我一直对历史的细枝末节,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角落怀有特别的兴趣。而这本日记的出现,无疑是历史学界和所有对二战历史感到好奇的人们的一次重大事件。想象一下,一个与如此黑暗的时代紧密相连的秘密,被尘封了那么久,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它又从历史的缝隙中冒了出来。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是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现了这本日记?它是在一个不起眼的阁楼里,还是在某个被遗忘的档案室?有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伴随着它的重现?更让我着迷的是,这本日记究竟记录了什么?是希特勒年轻时的挣扎与野心,还是他在权力巅峰时的疯狂与妄想?它会像一面扭曲的镜子,折射出那个时期社会和政治的病态,还是会让我们看到,一个“恶魔”是如何一步步炼成的?这本书似乎承诺要解开一系列的谜团,将历史的碎片重新拼凑,让我们得以从一个前所未有的角度,审视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最令人恐惧的人物。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以及人性中潜藏的善与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