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作不藏私:文史哲教授通通告诉你(随书附赠学术论文案例光碟)

论文写作不藏私:文史哲教授通通告诉你(随书附赠学术论文案例光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论文写作
  • 学术写作
  • 文史哲
  • 论文案例
  • 写作技巧
  • 研究方法
  • 学术规范
  • 毕业论文
  • 论文指导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随书附赠学术论文案例光碟)

  这是一本
  为了论文写作的学习者而写的书;
  为了指导论文写作的教学者而写的书;
  为了陪伴持续写作论文的学术新兵而写的书;
  也是一个倾囊相授、友善体贴的论文写作解说团队。

名人推荐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兼副总务长 钟宗宪
  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系特聘教授兼通识教育中心主任 陈逢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香伶


  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博士

  现职:东海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遵义师范学院客座教授

  经历:东海大学教学资源中心主任、《东海中文学报》主编。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访问学者

蔡家和

  学历: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

  现职:东海大学哲学系教授

  经历:东海大学校评委、《东海文学院学报》编辑委员、《鹅湖月刊》社副社长及刊物主编、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访问学者

朱衣仙

  学历:辅仁大学比较文学博士

  现职:东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

  经历:加州圣地牙哥海外华语教师、翻译、独立策展人、美国在台协会美国文化与资讯中心及台北市立美术馆等文化机构助理

王政文

  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

  现职:东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经历:台湾基督教史学会理事长、《东海大学文学院学报》主编、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访问学人、日本高知大学访问学人

李佳莲

  学历: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

  现职:东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

  经历:明道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助理教授,国立台湾戏曲学院戏曲音乐学系兼任讲师

黄继立

  学历: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

  现职:东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助理教授

  经历:科技部人文学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兼任助理教授

郭章裕

  学历: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

  现职:东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助理教授

  经历: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兼任助理教授、儿童刊物编辑

钟晓峰

  学历:国立东华大学中国语文学系博士

  现职:东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助理教授

  经历: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专案助理教授、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兼任助理教授

陈木青

  学历:国立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班

  现职:岭东科技大学兼任讲师

  经历:东海大学、国立台中科技大学等校兼任研究助理
 

图书目录

推荐序………………………………………………………………………… 钟宗宪
推荐序………………………………………………………………………… 陈逢源
主编序(约3951字)…………………………………………………………林香伶

基础观念篇:从抽象到具象的论文知识
第一章 关于文史哲学门的Capstone course:学术论文写作的必要与需要(约2138字)………………… 林香伶
第二章 盍各言尔志:文史哲论文的种类、结构与格式(约18579字)………………林香伶
  第一节 文史哲论文的种类与生成
  第二节 论文的结构与格式
第三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史哲研究资料库的运用与操作(约11217字)………林香伶、陈木青
  第一节 迎接写作资料的数位化时代
  第二节 文史哲资料库分类与内容
  第三节 电子资料库实务操作:以近代文学为例
第四章 诸事待办:投稿与发表/毕业与升等(约20369字)…………………………… 林香伶
  第一节 交集、分叉还是平行:投稿与发表
  第二节 论文发表的另类思考——一个学术审查者的视角
  第三节 毕业论文与升等论文

写作实务篇:八位文史哲教授的实战经验
在爱与不爱之间-〈「梦寐」与「不寐」-神女与闲邪类型辞赋之劝谕策略及意义〉(约7400字)………… 郭章裕
理学家与水-〈「逝者如斯」、「上下同流」与「溥博渊泉」:二程思想之水喻论究〉(约4300字)……………… 黄继立
千载诗人拜蹇驴─〈文化意象与自我形象:论陆游的骑驴诗〉(约10207字)…………………   钟晓峰
从集大成到创造性诠释-〈朱子孟学的诠释特征〉(约7909字)………………… 蔡家和
窥探曲律万花筒之奥祕-〈李玉《北词广正谱》收录北曲尾声曲牌之类型变化及其实际运用〉(约4100字)… 李佳莲
与尔同销万古愁-〈时代的悲吟与创忆:论晚清诗的苦难叙事〉(约7755字)……………………… 林香伶
近代台湾基督徒人际网络的研究方法与实务(约16000字) ………… 王政文
游观学术园林,探览造园心法-〈余园中的「残红新绿/如意天香」:中国知识份子的启蒙心史与悖论美学图景〉(约13500字)…… 朱衣仙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
《文学遗产》文稿技术规范及征稿启事
文史哲论文写作相关数位资料库
科技部大专学生研究计画WWW 线上申请作业使用注意事项
科技部补助大专学生研究计画作业要点
科技部106年度大专学生研究计画申请书
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格式要求
华东师范大学2013级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流程及时间安排表
关于印发《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立台湾大学硕、博士学位论文格式规范
国立中央大学学位论文撰写体例参考
国立成功大学教师升等办法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师资格升等审查表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师申请升等应缴送资料检核一览表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师评审办法
 

图书序言

主编序

一直在路上,写作仍要继续


  关于这首自选曲

  为什么念文学院?为什么念中文系?文学院毕业可以做什么?这些问题从学生时代一直到成为中文系教师,一直在我的耳际盘旋。我曾经被长辈问,被同侪问,被朋友问,有时我也拿来问自己,问和我一样选择文学院,选择中文系的E世代新新人类们。其中,总有个答案会是:从事学术研究!啥?「从事学术研究」,这完全是一条仰之弥「艰」(台湾文学院硕士养成少则三年,多至六年;拿到博士少则四年,「八年抗战」、「十二年国教」,甚至半途而废的人也有不少)、钻之弥「高」(正所谓「高处不胜寒」,可以通过审查的申请书、计画书、学位论文、期刊论文,每一件都是高手过招,没有高见无法吸睛,其中难产、投递无门、下落不明的数目,心酸只能往肚里吞)的漫漫长路,耐不住寂寞,忍受不了孤独的人,很难坚持走下去。

  在学术圈拚搏的师友们都知道:论文刊登顺利、计画申请通过,绝不会是一劳永逸、一次就好,这好比登山客,爬上一座高峰后,必须攀登另一座山峦;这也像是美食家,尝过一道名菜,还会期待下一道美味。那些文学奖的常胜军们,也绝不可能不经历退稿,不用练笔就可以坐拥江山。想说的是,「学无止境」用在学术界绝对是真实而残酷的,没有人会因为高分通过博士论文口试,就不用再撰写论文,更不可能因为升等教授就不用再念书,不必提计画,不用指导学生。也许是受到大学师长「文史哲不分家」的观念影响太深,大学成绩单上罗列理则学、哲学概论、中国近代史等科目的修课分数,结交历史系、哲学系的朋友,旁听历史系、哲学系的课程,就连这本原为中文系(所)论文写作指导而构思的书,也一定要邀请同在一栋楼,同是一家人的历史系和哲学系师长共同撰写。因为,光凭我一个人的力量,根本不可能面面俱到,写论文,尤其是写一篇好的、优质的文学院论文,真的不简单!

  身为主编,让我先以自身为例,话说从头吧!……

  转益多师是我从大学(辅大)—硕士(政大)—博士(台师大)的学习经历。回想起第一次撰写学术论文(也许只能勉强称为学术报告)的记忆,其实是在很久以前——大二选修廖栋樑教授(当年廖师是全系最年轻的讲师,现在已到政大中文系担任教授多年)开设的中国古典小说课,那时我以「唐代侠义小说析论」为题,很认真地读了文本,仔细做了分类,尝试写出自己的「发现」,那篇用六百字稿纸一字一字誊写的文章,得到老师的赞许和肯定,也让初出茅庐的我,自以为已经具备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那一次,也是第一次,在大学众多课程中,少数不是由老师指定题目和方向,自苦自力地完成文章。现在回想起来,那篇文章写得坑坑巴巴,实在有些难为情,但那个胆子大、够勇敢的荳蔻少女,能够静下心来念书、书写,总是值得纪念啊!大学最正式的论文写作训练课程,其实是大四的必修课——「论文指导」,当时在学长姐(其中一位是在辅大念到博士,后留系任教,已转任台师大国文系多年的钟宗宪教授)的建议下,我选了在系上素来以严谨闻名——王令樾老师(王老师以经学见长,是系上有名的硬课)开的班。从选题方向、大纲拟定,一直到论文格式、架构理路的舖陈、参考书目的罗列,老师的提点不少,可想而知,修改意见更多。最初,我只不过是想写个《庄子》(配合大四选修课和选考研究所的专书)的讨论,没想到被老师删删改改,最后定稿时,只处理了一个「游」字。在老师看来,小题大作更可以看出学术功力,我原本以为,自己在既有基础上可以游刃有余,最后才发现学术研究并非一蹴可几,比我想像的难上好几倍。也因此,从郭象、向秀的註本,到现代学者陈鼓应、黄锦鋐、史次耘、庄万寿等人的论文、专书,只得一篇篇看,一本本读,一次又一次的做笔记,慢慢地调整写作理路,我不敢说自己做到「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地步,但当时惟恐文献挂一漏万的兢兢业业,应该算得上竭心尽力了。在政大念硕士的必修课程中,谢海平教授开设「治学方法」,这不仅是同班同学见面的重要时刻,更是每週的「华山论剑」,既紧张又刺激。老师要我们学做治学卡片(为此我们买了一包又一包的卡片,还为他们穿孔系线)、撰写研究大纲,实际来个论文发表会,同学间彼此点评、尽情批判(这个习惯我一直延用到自己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学生在课程结束前的最后一堂课,必定要来个真人版的期末论文发表会),这一堂课比大四的论文指导更让人加速肾上腺素的分泌,现在回想,同学相互切磋的过程,不只让友谊快速升温,更为我们这群学术菜鸟,打下扎实的基础。诸般回忆,着实难忘,更是学术生涯中值得纪念的一段!

  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写作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即便是同一位指导教授)。我相信,身为指导教授、口试委员,面对两个不同阶段的学位论文,期待与要求也有所歧异。我一直觉得,自己在写作学位论文这件事上,是个极其幸运的人,我的恩师罗宗涛教授(曾任政大中文系主任、所长,政大文学院院长、教务长,后转任玄奘大学中文系、宗教所任主任、所长,前几年以讲座教授身分荣退)学养深厚,为人温润良善,他不仅是我的经师,更是我的人师。我是个内在胆子小,却喜欢冒险的人,硕士写唐代游侠诗,博士处理近代南社文学,一跨就是好大一步。从硕士论文到博士论文的写作过程,老师对于我的论题选择完全尊重,但在大纲拟订上则带着我小小心心、亦步亦趋。老师不会拘泥细节,挑剔我的字字句句,但对我不可原谅的错别字、大意出鎚的年代,或是逻辑不通的毛病们,会特别在意。博士论文从唐代跨到近代,老师非但没有为难我,还帮我去询问他认识的近代史学者,最终得到几部极为重要的中国近代史参考用书。老师说:「这方面我们都不熟,一定要请教真正的专家!」虽然我做了唐代的叛徒(这是几个唐代学会的师友一直叨叨念念的话),但因为有恩师的支持和鼓励,使我能坚持学术的真心不悔,持续走下去,从唐代游侠到革命党人,我掌握的原则是:一定要爱上研究对象、一定要找出研究对象的价值、一定要活出研究对象的特质。每一次的论文写作(从学位论文、研讨会论文、期刊论文、学术专书),我很清楚自己的有限,也知道为什么选择这些方向,如果没法和研究对象谈场恋爱(少则几个月,多则十几年)、确立研究对象的定位(特别是在历史意义的诠释)、研究发现没法自圆其说(特别是写些前无古人的论题时)……我会停下脚步,重新检视写作的环节,到底出了什么错?这几年,学术论文愈写愈多(就某个层面来看,其实也愈写愈难,愈弄愈复杂),即使没办法毁其少作,湮灭证据,但龟毛如我,总会自我要求,精益求精,想想,这个特质,其实是从大学—硕士—博士一路内化的习性啊!有一回,我为了一个文本中的「发」字(简体发、发都是发),反反覆覆、来来回回找了堆积如山的资料,最后才确定是「发」,论文完成后,投稿期刊仍被打了回票,足足让我抑郁好一阵子。还有一回,研讨会准备发表论文,临上场时才知道考证不足,完全搞错对象,当时差点没脸发表,决定直接跟在场的学者们说声抱歉,直陈错误。其实,更多的论文写作事实是,在来回顺稿的过程中,愈看愈不满意,修修补补大战好几次,最后还因诸事缠身,一拖又是好几年,等到找齐需要补足的资料,竟出现再回头已百年身的错觉。

  在好长一段时间的「课外阅读」 记忆里,我尝试用近似一心一意的方式专注在必要的写作思路中。硕士论文研究唐代游侠诗,偏向主题学的研究,《全唐诗》是主要的研究文本,「侠」字对我而言,不仅是未来被收到「全国博硕士论文资料网」(datas.ncl.edu.tw/theabs/1/)一定要出现的关键词(key words)之一,在阅读任何材料时,只要「侠」一出现,我都感觉对方(「侠」)在召唤我。博士论文处理社员上千人的南社,挑战更大,我的脑容量顿时暴增,除了社刊二十二巨册的《南社丛刻》,南社社员的字、号、别名、籍贯,参加过的社团,编辑过的刊物,谁和谁去了哪?为什么吵架?我亲爱的上帝啊!关键词一百个都不够!虽然我还是学术的小小咖(这绝对不是谦虚之词,学界的长辈仍大有人在),升等教授证也才刚进入第四个年头,但二十多年来所经历的学术洗礼和考验也算不少了。从学位论文修改版正式出书,投稿研讨会、期刊的论文被退稿、被刊登,申请的计画被拒绝、被接受……,昨日种种,应该可以给有志走向这条路(或正在这条路上踽踽独行)的读者们一些分享,少些冤枉,多些鼓舞。

  因此,这本书主要是为了论文写作的学习者而写。包括文史哲科系在学的大学生、研究生,只要是对从事学术研究有兴趣、需要撰写毕业论文、学位论文,或是需要在研讨会、期刊发表,持续累积学术能量的人。其次,这本书也是为了指导论文写作的教学者而写。包括认同这本书的写作理念、应用于实际的写作教学,可做为上课教材的教师们。第三,这本书还为了陪伴持续写作论文的学术新兵而写。包括经常被莫名退稿,计画未能通过,仍有升等需求,长期、持续写作学术论文的朋友。简单来说,这本书的写作,真心希望可以给予以上的读者一些指引与分享。当然,若您是学术论文写作的好奇者,有意一窥文史哲师生的日常生活,本书应该也是一个倾囊相授、友善体贴的解说员。

  必须说明的是,诗无达诂,文无定法,基于「文史哲不分家」的理念,文史哲专业的论文写作,确实有不少的相通之处,在现今强调跨领域合作的研究机制下,吸纳不同学门老师的写作经验,绝对是值得思考与努力的方向。本书分两大单元。「基础观念篇」主要由我执笔, 逐一开展从抽象到具象的文史哲论文写作知识,包含「关于文史哲学门的Capstone course:学术论文写作的必要与需要」、「盍各言尔志:文史哲论文的种类、结构与格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史哲研究资料库的运用与操作」、「诸事待办:投稿与发表/毕业与升等」四章。除了说明文史哲论文写作的意涵、种类、生成背景、结构与格式外,也将常用的文史哲资料库予以分类,概述内容,提供具体的实务操作方法,最后再针对论文写作最实际的「出路」—投稿与发表/毕业与升等,收集相关办法与申请表单,以「深碗式」的案语,进一步「与君细论文」、「且把金针度与人」。「写作实务篇」则由本校林香伶、蔡家和、朱衣仙、王政文、李佳莲、黄继立、郭章裕、钟晓峰八位文史哲教授分头撰写, 具体提供个人写作的实战经验。为使体例一致,每篇再分「说书人简介」、「前情提要」、「如何炒这盘论文的菜」、「给读者的话」单元,读者若搭配实体论文阅读,研究作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分享与解析,举凡论文写作的发想、相关背景、构思、动机、进行模式、论题的确定、理论与方法的採用、材料的收集与整理、文献的探讨与反思、写作遭遇的困难与解套、投稿单位的选择、投稿策略与心路历程、顺利刊登后的修缮,以及后续与课程、其他论文写作计画的连结……等等内容,文史哲论文写作操作的秘辛与技巧,应可了然于心。相较于一般的论文写作指导专书,本书除了提供文史哲论文写作的基础概念与知识技巧外,更强调与论文实务的对应,满足实际的需求。在此,感谢所有参与此书撰写的伙伴朋友,更希望透过本书作者的无私分享,诱发不同学习者的兴趣,提供一道CP值甚高的论文资讯餐点。以下,就请读者跟随本书的脚踪,细心品尝吧!
 
林香伶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