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序
一直在路上,写作仍要继续 关于这首自选曲
为什么念文学院?为什么念中文系?文学院毕业可以做什么?这些问题从学生时代一直到成为中文系教师,一直在我的耳际盘旋。我曾经被长辈问,被同侪问,被朋友问,有时我也拿来问自己,问和我一样选择文学院,选择中文系的E世代新新人类们。其中,总有个答案会是:从事学术研究!啥?「从事学术研究」,这完全是一条仰之弥「艰」(台湾文学院硕士养成少则三年,多至六年;拿到博士少则四年,「八年抗战」、「十二年国教」,甚至半途而废的人也有不少)、钻之弥「高」(正所谓「高处不胜寒」,可以通过审查的申请书、计画书、学位论文、期刊论文,每一件都是高手过招,没有高见无法吸睛,其中难产、投递无门、下落不明的数目,心酸只能往肚里吞)的漫漫长路,耐不住寂寞,忍受不了孤独的人,很难坚持走下去。
在学术圈拚搏的师友们都知道:论文刊登顺利、计画申请通过,绝不会是一劳永逸、一次就好,这好比登山客,爬上一座高峰后,必须攀登另一座山峦;这也像是美食家,尝过一道名菜,还会期待下一道美味。那些文学奖的常胜军们,也绝不可能不经历退稿,不用练笔就可以坐拥江山。想说的是,「学无止境」用在学术界绝对是真实而残酷的,没有人会因为高分通过博士论文口试,就不用再撰写论文,更不可能因为升等教授就不用再念书,不必提计画,不用指导学生。也许是受到大学师长「文史哲不分家」的观念影响太深,大学成绩单上罗列理则学、哲学概论、中国近代史等科目的修课分数,结交历史系、哲学系的朋友,旁听历史系、哲学系的课程,就连这本原为中文系(所)论文写作指导而构思的书,也一定要邀请同在一栋楼,同是一家人的历史系和哲学系师长共同撰写。因为,光凭我一个人的力量,根本不可能面面俱到,写论文,尤其是写一篇好的、优质的文学院论文,真的不简单!
身为主编,让我先以自身为例,话说从头吧!……
转益多师是我从大学(辅大)—硕士(政大)—博士(台师大)的学习经历。回想起第一次撰写学术论文(也许只能勉强称为学术报告)的记忆,其实是在很久以前——大二选修廖栋樑教授(当年廖师是全系最年轻的讲师,现在已到政大中文系担任教授多年)开设的中国古典小说课,那时我以「唐代侠义小说析论」为题,很认真地读了文本,仔细做了分类,尝试写出自己的「发现」,那篇用六百字稿纸一字一字誊写的文章,得到老师的赞许和肯定,也让初出茅庐的我,自以为已经具备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那一次,也是第一次,在大学众多课程中,少数不是由老师指定题目和方向,自苦自力地完成文章。现在回想起来,那篇文章写得坑坑巴巴,实在有些难为情,但那个胆子大、够勇敢的荳蔻少女,能够静下心来念书、书写,总是值得纪念啊!大学最正式的论文写作训练课程,其实是大四的必修课——「论文指导」,当时在学长姐(其中一位是在辅大念到博士,后留系任教,已转任台师大国文系多年的钟宗宪教授)的建议下,我选了在系上素来以严谨闻名——王令樾老师(王老师以经学见长,是系上有名的硬课)开的班。从选题方向、大纲拟定,一直到论文格式、架构理路的舖陈、参考书目的罗列,老师的提点不少,可想而知,修改意见更多。最初,我只不过是想写个《庄子》(配合大四选修课和选考研究所的专书)的讨论,没想到被老师删删改改,最后定稿时,只处理了一个「游」字。在老师看来,小题大作更可以看出学术功力,我原本以为,自己在既有基础上可以游刃有余,最后才发现学术研究并非一蹴可几,比我想像的难上好几倍。也因此,从郭象、向秀的註本,到现代学者陈鼓应、黄锦鋐、史次耘、庄万寿等人的论文、专书,只得一篇篇看,一本本读,一次又一次的做笔记,慢慢地调整写作理路,我不敢说自己做到「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地步,但当时惟恐文献挂一漏万的兢兢业业,应该算得上竭心尽力了。在政大念硕士的必修课程中,谢海平教授开设「治学方法」,这不仅是同班同学见面的重要时刻,更是每週的「华山论剑」,既紧张又刺激。老师要我们学做治学卡片(为此我们买了一包又一包的卡片,还为他们穿孔系线)、撰写研究大纲,实际来个论文发表会,同学间彼此点评、尽情批判(这个习惯我一直延用到自己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学生在课程结束前的最后一堂课,必定要来个真人版的期末论文发表会),这一堂课比大四的论文指导更让人加速肾上腺素的分泌,现在回想,同学相互切磋的过程,不只让友谊快速升温,更为我们这群学术菜鸟,打下扎实的基础。诸般回忆,着实难忘,更是学术生涯中值得纪念的一段!
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写作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即便是同一位指导教授)。我相信,身为指导教授、口试委员,面对两个不同阶段的学位论文,期待与要求也有所歧异。我一直觉得,自己在写作学位论文这件事上,是个极其幸运的人,我的恩师罗宗涛教授(曾任政大中文系主任、所长,政大文学院院长、教务长,后转任玄奘大学中文系、宗教所任主任、所长,前几年以讲座教授身分荣退)学养深厚,为人温润良善,他不仅是我的经师,更是我的人师。我是个内在胆子小,却喜欢冒险的人,硕士写唐代游侠诗,博士处理近代南社文学,一跨就是好大一步。从硕士论文到博士论文的写作过程,老师对于我的论题选择完全尊重,但在大纲拟订上则带着我小小心心、亦步亦趋。老师不会拘泥细节,挑剔我的字字句句,但对我不可原谅的错别字、大意出鎚的年代,或是逻辑不通的毛病们,会特别在意。博士论文从唐代跨到近代,老师非但没有为难我,还帮我去询问他认识的近代史学者,最终得到几部极为重要的中国近代史参考用书。老师说:「这方面我们都不熟,一定要请教真正的专家!」虽然我做了唐代的叛徒(这是几个唐代学会的师友一直叨叨念念的话),但因为有恩师的支持和鼓励,使我能坚持学术的真心不悔,持续走下去,从唐代游侠到革命党人,我掌握的原则是:一定要爱上研究对象、一定要找出研究对象的价值、一定要活出研究对象的特质。每一次的论文写作(从学位论文、研讨会论文、期刊论文、学术专书),我很清楚自己的有限,也知道为什么选择这些方向,如果没法和研究对象谈场恋爱(少则几个月,多则十几年)、确立研究对象的定位(特别是在历史意义的诠释)、研究发现没法自圆其说(特别是写些前无古人的论题时)……我会停下脚步,重新检视写作的环节,到底出了什么错?这几年,学术论文愈写愈多(就某个层面来看,其实也愈写愈难,愈弄愈复杂),即使没办法毁其少作,湮灭证据,但龟毛如我,总会自我要求,精益求精,想想,这个特质,其实是从大学—硕士—博士一路内化的习性啊!有一回,我为了一个文本中的「发」字(简体发、发都是发),反反覆覆、来来回回找了堆积如山的资料,最后才确定是「发」,论文完成后,投稿期刊仍被打了回票,足足让我抑郁好一阵子。还有一回,研讨会准备发表论文,临上场时才知道考证不足,完全搞错对象,当时差点没脸发表,决定直接跟在场的学者们说声抱歉,直陈错误。其实,更多的论文写作事实是,在来回顺稿的过程中,愈看愈不满意,修修补补大战好几次,最后还因诸事缠身,一拖又是好几年,等到找齐需要补足的资料,竟出现再回头已百年身的错觉。
在好长一段时间的「课外阅读」 记忆里,我尝试用近似一心一意的方式专注在必要的写作思路中。硕士论文研究唐代游侠诗,偏向主题学的研究,《全唐诗》是主要的研究文本,「侠」字对我而言,不仅是未来被收到「全国博硕士论文资料网」(datas.ncl.edu.tw/theabs/1/)一定要出现的关键词(key words)之一,在阅读任何材料时,只要「侠」一出现,我都感觉对方(「侠」)在召唤我。博士论文处理社员上千人的南社,挑战更大,我的脑容量顿时暴增,除了社刊二十二巨册的《南社丛刻》,南社社员的字、号、别名、籍贯,参加过的社团,编辑过的刊物,谁和谁去了哪?为什么吵架?我亲爱的上帝啊!关键词一百个都不够!虽然我还是学术的小小咖(这绝对不是谦虚之词,学界的长辈仍大有人在),升等教授证也才刚进入第四个年头,但二十多年来所经历的学术洗礼和考验也算不少了。从学位论文修改版正式出书,投稿研讨会、期刊的论文被退稿、被刊登,申请的计画被拒绝、被接受……,昨日种种,应该可以给有志走向这条路(或正在这条路上踽踽独行)的读者们一些分享,少些冤枉,多些鼓舞。
因此,这本书主要是为了论文写作的学习者而写。包括文史哲科系在学的大学生、研究生,只要是对从事学术研究有兴趣、需要撰写毕业论文、学位论文,或是需要在研讨会、期刊发表,持续累积学术能量的人。其次,这本书也是为了指导论文写作的教学者而写。包括认同这本书的写作理念、应用于实际的写作教学,可做为上课教材的教师们。第三,这本书还为了陪伴持续写作论文的学术新兵而写。包括经常被莫名退稿,计画未能通过,仍有升等需求,长期、持续写作学术论文的朋友。简单来说,这本书的写作,真心希望可以给予以上的读者一些指引与分享。当然,若您是学术论文写作的好奇者,有意一窥文史哲师生的日常生活,本书应该也是一个倾囊相授、友善体贴的解说员。
必须说明的是,诗无达诂,文无定法,基于「文史哲不分家」的理念,文史哲专业的论文写作,确实有不少的相通之处,在现今强调跨领域合作的研究机制下,吸纳不同学门老师的写作经验,绝对是值得思考与努力的方向。本书分两大单元。「基础观念篇」主要由我执笔, 逐一开展从抽象到具象的文史哲论文写作知识,包含「关于文史哲学门的Capstone course:学术论文写作的必要与需要」、「盍各言尔志:文史哲论文的种类、结构与格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史哲研究资料库的运用与操作」、「诸事待办:投稿与发表/毕业与升等」四章。除了说明文史哲论文写作的意涵、种类、生成背景、结构与格式外,也将常用的文史哲资料库予以分类,概述内容,提供具体的实务操作方法,最后再针对论文写作最实际的「出路」—投稿与发表/毕业与升等,收集相关办法与申请表单,以「深碗式」的案语,进一步「与君细论文」、「且把金针度与人」。「写作实务篇」则由本校林香伶、蔡家和、朱衣仙、王政文、李佳莲、黄继立、郭章裕、钟晓峰八位文史哲教授分头撰写, 具体提供个人写作的实战经验。为使体例一致,每篇再分「说书人简介」、「前情提要」、「如何炒这盘论文的菜」、「给读者的话」单元,读者若搭配实体论文阅读,研究作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分享与解析,举凡论文写作的发想、相关背景、构思、动机、进行模式、论题的确定、理论与方法的採用、材料的收集与整理、文献的探讨与反思、写作遭遇的困难与解套、投稿单位的选择、投稿策略与心路历程、顺利刊登后的修缮,以及后续与课程、其他论文写作计画的连结……等等内容,文史哲论文写作操作的秘辛与技巧,应可了然于心。相较于一般的论文写作指导专书,本书除了提供文史哲论文写作的基础概念与知识技巧外,更强调与论文实务的对应,满足实际的需求。在此,感谢所有参与此书撰写的伙伴朋友,更希望透过本书作者的无私分享,诱发不同学习者的兴趣,提供一道CP值甚高的论文资讯餐点。以下,就请读者跟随本书的脚踪,细心品尝吧!
林香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