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从心开始:如何建立自信、发挥潜力,学习任何技能的经典方法

比赛,从心开始:如何建立自信、发挥潜力,学习任何技能的经典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W. Timothy Gallwey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的对手不是别人,是你自己!

★传说中的经典,繁体中文版首度引进台湾!
★畅销40年的「教练圣经」,全球狂销80万册!
★NBA勇士队总教练柯尔(Steve Kerr)大力推荐:「这是一本影响了我的球员生涯和教练生涯的书,每个赛季结束之后,我都要重读一次。」

本书于1974年首次出版时,可说是开先河,是第一本谈论「运动心理学」的书。本书运用了接近「禅学」的思想,为运动选手缺乏自信、紧张、无法专注等问题,提出了全新的学习方法。

他提倡要用引导(而不是教导)的方式,抛弃评判之心、练习专注、学会如何观察自己,进而达到「自然而然的进步」。

之后,他将「内心游戏」的概念带到企业界,开展出「教练式领导」(coaching leadership)这个全新领域。高威也因此被称为「教练之父」。

------------------------------
这本书不谈技巧,只谈心态、心理素质。

无论是什么比赛,其实都分成两部分:一个是外在的比赛(outer game),一个是内心的比赛(inner game)。

「外在的比赛」,你面对的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对手,你必须克服这个障碍,达成一个具体的目标。市面上大部分的书会教你如何克服「外在的比赛」,给予各种各样的指导,来帮助你达成胜利,例如打网球的时候,你要如何挥拍、你的手臂的高度、你的脚步要如何等等。但是,这些原则很容易记,却不容易「用出来」。

事实上,我们真正面对的是「内心的比赛」,这个比赛是发生在选手的心里,他们要克服的是无法专注、紧张、自我怀疑、患得患失。也就是,他们要面对的是所有心中冒出来的「碎碎唸」。

他们时常会碰到,为什么昨天比赛打得很好,但是今天就打得一塌煳涂?

他们时常的困扰是:
「我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做,问题是,我就是做不好。」
「我在练习的时候打得很好,但是到了比赛就不行。」
「我确实知道我哪里做得不好,但是我就是改不掉那个习惯。」
「当我专注在某件事情上,其他地方就搞砸了。」
「当我面对一个强敌,而比赛接近最后决胜时,我就会紧张,无法集中精神。」
「我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我通常被自己打败了。」

从教练的角度看,也时常会发现「教得太多」(overteaching)的问题,太多的指示比没有指示还糟糕。实际做给他看,比起口头说一大堆更有用。

最后,表现顶尖的球员,通常是「什么都没在想」、「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他们知道,如果一直想着要「做些什么」,是不会有好表现的。

这一切神祕的事情,都发生在他们的脑袋里、心里。

在每个球员心里,都有「两个自我」:「自我1」会下指令;「自我2」负责执行任务。然后,「自我1」会对于所执行的任务给予评价。

这就是「内心比赛」的真相:你的「自我1」和「自我2」之间的关系,大大决定了你将技巧、知识转化为行动的能力。要有好的表现,你要处理的是你的「两个自我」的关系。

--------
人们爱看运动比赛,除了分数、比赛过程之外,最吸引人的就是:比赛中的紧张感、心理压力,以及球员如何克服它的过程。

这本书虽然以打网球为例,说明一个教练如何引导球员达成好成绩,但重点主要放在球员内心的修练:如何建立自信,进而做到「放松状态下的专注」(relaxed concentration)。

这套教练心法可以用在任何运动上、或是学习任何一种技能,都可以适用。甚至,我们在职场工作、每天的生活当中,也可说是在面对日复一日的比赛,纵使有压力,但是透过内心的修练,或许,人生也可以是日复一日的有趣「游戏」。

专家推荐:
卢彦勋|台湾网球一哥
陈菀婷(阿非)|2017世大运女排队长
陈茂雄|美国管理协会领导人教练、《激发员工潜力的萨提尔教练模式》作者
詹益鑑|亲子动Fitmily创办人
蔡志浩|认知心理学家
郑纬筌| 台湾电子商务创业联谊会(TeSA)理事长
刘奕成|台湾彩券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提摩西‧高威W. Timothy Gallwey
他是「教练」(coaching)领域的开创者,被誉为「教练之父」。
1960年代时,他曾经担任哈佛大学网球队的队长,也是表现杰出的网球选手。
到了1970年代,他写了一系列的「内心比赛」(Inner Game)书籍,蔚为风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1974年出版的《比赛,从心开始》(The Inner Game of Tennis),全球畅销了80万册。这也是他的第一本书。

他的其他着作还有:
The Inner Game of Golf
The Inner Game of Music(与Barry Green合着)
The Inner Game of Work
The Inner Game of Stress
Inner Tennis
Inner Skiing(与Robert Kriegel合着)

后来,高威将这套教练方法带入企业,应用在职场上,开展出「教练式领导」(coaching leadership)的人才培育新观念,并且扩散到全世界,拥有无穷的影响力。

关于本书与「内心比赛」的网路资源:http://theinnergame.com/


译者简介

李灵芝
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于英国华威大学取得翻译研究硕士学位,曾任职数家广告公司业务部门约10年,现为专职译者。曾翻译的作品包括:《爱上经济》、《价格的祕密》、《焦点法则》、《激进的诚实》、《Smart用钱》、《精选世界最短篇》等等。

图书目录

推荐序 谁打败了谁?——比赛,从心开始 刘奕成
推荐序 实战演练,才是真的学会 郑纬筌
推荐序 觉察:自己发现盲点,解决问题 陈茂雄
推荐序 信任你的直觉,让学习自然发生 蔡志浩
推荐序 场上唯一的敌人跟教练,都是自己 詹益鑑

前言 彼得‧凯洛(南加大特洛伊队总教练)
推荐序 教练:运动与人生 萨克‧克莱曼
关于本书

第一章 网球之路的心理省思

第二章 「两个自我」

第三章 平息聒噪的自我1

第四章 相信自我2

第五章 探索技巧

第六章 改变习惯

第七章 专注:学习集中注意力

第八章 球场上的比赛

第九章 比赛的真谛

第十章 球场外的内心比赛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谁打败了谁?——比赛,从心开始

刘奕成


选手神色木然地站在场上,用心思考:为什么对面的对手神色一派轻松,彷彿看不起排名遥遥领先他的自己。愈想愈不对劲,额头上逐渐冒出斗大的汗珠。

对面的选手其实也没闲着,教练说的「不要想太多」一直在脑海中像直昇机一样盘旋,旋来转去搞得自己都晕了。心想直昇机这样转会不会掉下去。说来奇怪,这样有的没的四处乱想,最后居然感觉到很轻松,算了,管他对手是谁,只希望在场的媒体摄影记者能把自己拍得帅一点。此时心情漫步在云端,握着球拍的手彷彿自然和球拍融为一体,蓄势待发。

不知道这场比赛最后究竟鹿死谁手,但是从某个角度看,对面的选手已经赢了。别的不说,那种「羽扇纶巾谈笑间」的态度,已经征服了球迷。其实,根据过去的经验,对面的选手,因为心情轻松,最后的赢面的确较大。

爱看比赛的球迷常常寻思:有些平常练习时,或是表演赛时表现一把罩的球员,到了比赛时却跌跌撞撞。更不乏有些在例行季赛表现优异的球星,到了季后赛甚至总决赛却荒腔走板。懂得看门道的粉丝也都了解,这些往往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心理问题。

现在谈球员的心理问题,好像是肤浅的卑之无甚高论。但你如果知道《比赛,从心开始》这本书,其实是将近50年前的作品,将会因为作者提摩西.高威在半世纪之前就展现的高度,而佩服不已,更会为了这本书的内容,居然跟现在这个时代的看法几乎没有违和感,而觉得惊讶。

这本《比赛,从心开始》的英文原名其实是《The Inner Game of Tennis》,所以其中有相当的篇幅,是对网球的介绍,但是大部分的内容,都可以从网球延伸到大多数的运动竞赛,放诸四海而皆准。

当然,许多读者在翻阅这本书时,会想到运动心理学。的确,这本书开启了将运动心理成功注入一般大众写作之先河,内容或许并非自始至终具备严谨的科学理论,但是却对后来的运动心理学,产生了价值连城的影响。

毕竟「运动心理学」(sports psychology)这个字眼虽然比较晚才正式粉墨登场,其实早在1898年美国印地安那州州立大学的一名心理学家诺曼•崔彼(Norman Triplett)就曾经研究过,为什么自行车选手的团体竞赛成绩常会比个人赛突出。在1921至1931年间,被后人称作运动心理学之父的柯曼•葛菲斯(Coleman Griffith)也出版了许多研究报告,甚至曾经尝试直接在MLB的芝加哥小熊队落实运动心理学的理念。

在学术界开始有了对于运动心理学的基础研究之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创始人顾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在1913年便曾经召开运动心理学相关的会议,接下来的数十年内,苏联、德国及美国等国家对运动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但是学术的研究十分活跃,真正运用在实际运动比赛上,寥寥无几。

本书在1974年出版之后,产生了推波助澜的效果,美国的奥运委员会,在1980年正式成立了运动心理谘询委员会,并且从1985年开始正式聘用运动心理学家,如今一般深爱职业运动的球迷都知道,在美国MLB和NBA等职业运动联赛,运动心理谘询是标准配备。

对于我们一般运动爱好者,非职业运动经营者来说,看了这本书,还可能多了解些什么?一场运动竞赛,原来竞争的不只是技术的高低,也是心理素质的竞赛,这种观点,也正是围棋和电竞eSports相继成为「运动」一员的背后因素,更重要的是,也宣告了运动的竞争样态,可以拓展到许多领域。

现在的运动竞技,在选手的能力部分,时常相差无几,最终决定那胜败的毫釐之差的,其实是在选手不为外人所知的脑海中。过去许多人认为是意志力,也有人说是决断力,甚至有人会说是遗忘的能力,但是作者的看法很有意思,他觉得这些可能都有,但是可能彼比颉颃,在进行一场脑内竞赛。

在每个球员心里,都有「两个自我」:「自我1」会下指令;「自我2」执行任务。任务执行完毕之后,「自我1」会对任务给出评价。

在作者的解释中,这就是「内心比赛」的真相:你的「自我1」和「自我2」的竞合关系,决定了我们将知识技巧转化为真实的能力。要在现场有好的表现,要处理的是「两个自己」。有时并不是对手打败了自己,而是自己打败了自己。

除了运动赛事,演出、演讲、股票交易,甚至于日常的管理,也都有类似前述的内心风景。我们懂得之后,如何运用在生活中,存乎一心,哦不,存乎二心。

(本文作者为台湾彩券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推荐序
觉察:自己发现盲点,解决问题

陈茂雄

我年轻时学过网球,但后来没有再持续这项运动。然而我从事企业教练的工作至今已经有15个年头,我的所作所为就是在帮助他人发现并排除自己的盲点(也就是本书所谓的干扰),因而能够将潜力释放出来,最终达到提升个人绩效的目标。在此我想从一个企业教练的角度,来谈谈《比赛,从心开始》这本书让我产生共鸣之处。

首先,本书将「自我觉察」的概念具体化。大家都知道自我觉察的重要性,但这其实是个很抽象的概念,因此不容易掌握,更遑论学习其方法。本书提出的内心比赛(inner game)、外在比赛(outer game)的概念,以及内心比赛牵涉到两个自我(「自我1」发号施令,「自我2」执行任务),并提供如何让这两个自我互相协调合作的方法,其实就将自我觉察这概念具体化了──使之更容易理解,进而可以操作实践。

我在教练工作中经常发现,当事人无法发挥潜力、展现绩效的原因,往往是来自于内在的矛盾冲突,也就是如本书所说的,有二个对立的声音(自我)在心里互相拉扯。例如:85岁的创办人无法找到接班人,就是因为他一方面想要交班出去,另一方面又想要掌控一切;24岁的优秀毕业生找到人人称羡的工作后却无法适应,原因是她一方面想要融入公司的文化体系,另一方面又想要活出自己的独特价值。

许多人来求助时,其实并不清楚他们真正的问题是出在「内心比赛」而非「外在比赛」。85岁的创办人认为他的问题是找不到好的接班人,24岁的毕业生认为她的问题是情绪控管不好。因此,我首先要做的是帮助当事人将其内在冲突具体化,他才容易产生觉察,而将注意力放在化解内在的矛盾冲突,最后外在的问题往往就迎刃而解了。

举理性与感性的内在冲突为例,人的天性是既有理性也有感性,然而经过环境的影响及后天的学习,让有些人认为理性比感性重要,或感性比理性重要,两者的失衡,就会产生问题。过度理性的人往往只重视完成任务,而忽略了人际关系;过度感性的人则太重视他人的感受,而以牺牲做事的效益为代价。不管过度理性或过度感性,其结果都是绩效不彰。

用本书作者高威(Timothy Gallwey)的语言来解释,这类人之所以绩效不彰,表面的原因是他的「外在比赛」之技巧不好(人际关系不好,或没有执行力),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没有打好「内心比赛」(「理性自我」与「感性自我」彼此排斥,无法协调一致)。

在教练工作中碰到这种情形时,我会帮助他们了解,他们心中常会有两个声音(也就是两个自我),一个在说「为了达成任务我可以六亲不认」,另一个则说「可是我也想要有朋友」。然后请他们为这两个自我命名,分别代表「理性自我」与「感性自我」。

接着让这两个自我彼此对话,此时当事人就体验到,这两个自我都是他的一部分,也都真实的存在,但同时这两个自我却又彼此排斥,都希望对方不存在。这时,我会指出「安内才能攘外」,只有当两个自我能够协调合作(安内)时,才能一致对外、提升绩效(攘外)。

透过这两个自我不断地对话与争执,让这两个自我彼此协商如何协调合作,通常当事人就能自己找出解决方案,例如,需要执行力时让「理性自我」主导,需要建立关系时则让「感性自我」主导。如此两个自我就从「互斥」的关系转化为「互补」的关系。

上述的教练步骤看似繁琐费时,然而最大的特色首先是,整个过程逐步将当事人抽象的心理历程具像化,让他更容易体会与掌握。其次是,由当事人自己发现盲点,并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能够引发他改变的动机。这其实也是「教练式领导」的精义。

除了将自我觉察的概念具体化之外,本书让我很有共鸣的是:高威对「胜利的真谛」之反思与探讨。他从很小就开始学网球,并赢得许多比赛。但比赛总是有赢有输,久而久之,让他开始反思自己到底为何而战。最后他的结论是:如果只是为了赢得胜利而战,则他就很容易将焦点放在外在比赛,而忽略了内心比赛,最后往往陷入患得患失的干扰之恶性循环。反之,如果是为了克服自己的障碍而战,则他就能将焦点放在内心比赛,也就比较容易进入不断地「发现盲点、激发潜力」的良性循环,更重要的是,他更能享受打球的乐趣,这才是胜利的真谛。

我特别喜欢高威表达以上观点的一段话,故以之作为本文的结尾:

网球涉及两种比赛:外在比赛打的是排除对手给你的障碍,并争取一项奖品。另一种则是内心比赛,也就是与自己心理和情绪的障碍比赛,以赢得认清自己潜能的知识,并在适当时机发挥这份潜能。

我衷心期盼读者能和我一样,从本书中得到一些认清自己潜能的知识,并享受阅读本书所产生的领悟,以及所带来的乐趣。

(本文作者是美国管理协会领导人教练、旭立基金会谘商心理师、《激发员工潜力的萨提尔教练模式》一书作者)

推荐序
实战演练,才是真的学会

郑纬筌

说到网球,你会想到什么?是蓝天、红土和充满青春活力的网球裙?还是「瑞士特快车」费德勒(Roger Federer)对战「西班牙蛮牛」纳达尔(Rafael Nadal)?抑或是被评为史上经典战役的瑞典前球王博格(Bjorn Borg)与美国高手马克安诺(John McEnroe)之间的史诗鏖战?

诚然,网球对很多人有不同的意义,有些朋友可能是从1989年张德培以17岁又3个月之龄夺得法国网球公开赛冠军,从而开始对这项运动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对我来说,网球也有独特的意义。还记得大学时代,我曾上过一学期的网球课,当时练习握拍、挥拍总有些困扰──明明姿势已经按照教练指示了,却老是掌握不到要领,更是连球都沾不上边?再不然就是远远看到球来了,自己的脚步却跟不上?

再次阅读《比赛,从心开始》(The Inner Game of Tennis)这本书的时候,彷彿时光倒流,又回到了大学时代。当时的回忆历历在目,这时我才恍然大悟:为何那位看起来人很好的教练,认真起来却不苟言笑,只在一开始跟大家讲解若干打网球的注意事项,后面几堂课就督促我们这群大学生下场练习。

到现在我还印象深刻,很多人一开始连接发球都不会,只能够追着球满场跑,但有趣的事情发生了——透过几次的实战演练,慢慢地大家就逐渐有模有样了!期末测验的时候,即使面对教练打过来的一记强袭球,很多同学也能不慌不忙地以优雅的姿势迎上前去,直接用反手拍予以回击。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教练的这种做法,其实和本书作者提姆.高威(Timothy Gallwey)所提倡的「直接演练」可说是如出一辙,教学原理也相互吻合。这种以实际演练取代传统课堂讲授的模式,其实背后没有太深奥的原理,就只是透过不断重复的动作,让学习者得以从场边的专注观察和场上的实际演练,了解执拍挥击的律动感,以及球与球拍接触的真实感受。

作者也在书中提到,无论是网球教练或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千万不要太依赖口语传播和说明。如若试图把每一个细节步骤都讲解清楚,通常只会收到反效果,这时应该改弦易辙,抛下传统的教学模式,改用直接演练的方法展示给学员看──试想,当我们把跑动、上网和挥拍等一连贯的动作仔细拆解之后,并且将看到的示范画面在脑海中重现时,我们便会刻意地命令自己的肢体按照过往印象进行模仿。毫无疑问,这就是一种最佳的学习策略。

现在的企业界很重视教练(Coaching),其实这个概念其来有自,一如你所猜测的,最早就是源自于运动界。写过包括本书《比赛,从心开始》、《滑雪的内心游戏》和《高尔夫球的内心游戏》等脍炙人口好书的作者提姆.高威(Timothy Gallwey),非常擅于洞察人心。他指出一个关键,那就是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两个我。第一个我,是喜欢发号施令的我,而第二个我,才是真正做事的我。

作者告诉我们,在每一位球员身上,「自我1」与「自我2」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决定他能否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换言之,如果大家想要提升学习效率,我们就必须先在这两个自我之间取得均衡。

厉害的教练可以解放人们的潜能,让他们做出极致表现。一如有「禅师」美名的美国职篮教练菲尔.杰克森(Philip Douglas Jackson),曾成功带领芝加哥公牛队和洛杉矶湖人队勇夺多次NBA冠军。他擅长将事情重新改组,不但改变一般的练球方式,更让球员关灯进行混战。他引以为傲的教法,就是用实际经验代替喋喋不休的训话,更让大家摸黑练球,仅凭熟练的肢体动作以及队友之间的默契来突破障碍。

说到《比赛,从心开始》这本年纪可能比不少读者朋友还来得大的好书,我始终是秉持无比的敬意来拜读。因为,对目前身为讲师和企业顾问的我来说,有时不免也需要扮演教练的角色。所以,我常翻阅这本书,作者也不曾让我失望,每次阅读总会带给我一些崭新的指引与方向。

真的很高兴听到经济新潮社引进此书嘉惠台湾读者,是以特别撰文推荐。

(本文作者为台湾电子商务创业联谊会〔TeSA〕理事长、内容骇客网站站长)

图书试读

关于本书
 
每个比赛都分成两个部分:外在比赛(outer game)和内心比赛(inner game)。外在的比赛,你是和一个具体的对手比赛,你要克服外在的障碍,达成一个看得到的目标。市面上有很多运动训练书籍,说明如何挥球拍、球棍或球棒,以及要如何运用手臂、大腿或躯干,以达成最佳成果。但由于某些原因,很多人觉得这些指导知易行难。
 
本书的基本理念就是:如果你完全无视于内心比赛的技巧,则你打任何一种比赛都很难进步,或从中获得满足感。内心比赛是发生在球员的心里,要克服的障碍是:不专注、紧张、自我怀疑以及自我谴责等等。简而言之,内心比赛就是要克服一切阻碍你达成杰出表现的习惯。
 
我们常常无法理解,为什么昨天明明表现不错,今天却打得一塌煳涂?或者是,为什么我会在比赛中失手,或打出让对手轻松得分的球?此外,为什么要改掉坏习惯、培养新习惯那么困难,要花那么多的时间?内心比赛的胜利或许无法为你赢得奖盃,但却会带来隽永而且宝贵的奖赏,无论是在球场上或球场外,都能有助于个人的成功。
 
在所有打球技巧中,内心比赛的球员最重视的是:放松,而且专注。他会真正建立起自信心,以及学会要赢得任何比赛,其祕诀就是「不要太卖力」。他把目标放在自发性的表现,也就是在心情平静的状况下,身心合为一体,而且能够用自己的方式,一再地超越自己的极限。克服了面对赛事的焦虑感之后,内心比赛的球员能够产生求胜的意志,进而释放所有能量,而且从不因为输球而沮丧。
 
要学会做好这些事,其实有一种更自然而有效的方法。那有点像是我们都曾经历过的——小时候学走路、学说话那样,只是长大之后就忘得一干二净了。那是一种心灵的直觉力,而且要同时用到左右脑。这个过程不需要学,因为我们都知道那是怎么一回事。我们要做的只是:忘记干扰此过程的所有习惯,让那个过程自然而然的发生。
 
内心比赛,就是要释放并探索人类的潜能。本书将以网球为例,来探索这个过程。
 
 
第一章 网球之路的心理省思
 
网球选手最感到困惑的问题,并不是如何正确挥拍之类的事。市面上有很多讨论相关技巧的书籍和专家,可以提供解答。大部分球员也不会过度抱怨体能极限的问题。自古以来最让运动员困扰的是:「我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做,问题是我就是做不好!」网球教练常听到的其他抱怨包括: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