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摆于欧亚间的沙皇们: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大地(精装)

摇摆于欧亚间的沙皇们: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大地(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俄罗斯历史
  • 罗曼诺夫王朝
  • 沙皇
  • 欧亚历史
  • 历史传记
  • 精装本
  • 俄罗斯文化
  • 帝国历史
  • 历史研究
  • 大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专制与殖民的帝国,三百年的光与闇。
在欧洲与亚洲之间,摇摆前进的皇帝们。

  当我们了解俄罗斯,其实是在理解人类史上唯一「跨欧亚」庞大帝国的独特经验——分裂的躯体和挣扎的思想,内在的巨大冲突!「俄罗斯有着与欧洲、亚洲不同的独特地理、文化以及民族,是为欧亚。」而罗曼诺夫王朝那些徘徊、挣扎在拜占庭文化、西方文化,及亚洲的阿尔泰文化之间的沙皇们,正是本书的重点。

  从台湾的视角来看,巨大遥远的俄罗斯和处在海洋一隅的岛屿有关系吗?——答案是肯定的。俄罗斯史、中国史和日本史在近代的交叠、拉扯、影响台湾甚鉅,今天的台湾都还未全然走出曾留学苏联的蒋经国的阴影!

  ■「殖民」史就是漫长俄罗斯史的「基本事实」!
  一天增加四百平方公里,一百天增加出一个台湾!俄罗斯为何可以如此?


  从波罗的海海岸,一路延伸到太平洋之间,没有一处是海拔高到可称作「山」的存在;那里有的只是广大的平原。这不是历史打从一开始就给予俄罗斯人的前提,而是俄罗斯人自中世纪以来的殖民所产生的结果。

  这是俄罗斯历史与其他国家最大的不同。它一直向外拓殖,最后横跨欧亚广袤土地,建立起多民族的超级帝国。伏尔加河从「亚洲的河」变成了「俄罗斯的河」。

  俄罗斯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指出,「殖民」就是俄罗斯史的「基本事实」。现今「俄罗斯抱持的问题」,例如车臣纷争的民族问题、西伯利亚开发问题,大多都是俄罗斯帝政时代就已经埋下。

  一天增加四百平方公里,一百天增加出一个台湾!俄罗斯为何可以如此?本书翔实描述了这个过程,并加以精彩分析。

  而这样的地理形态对于帝国的构造有哪些影响,又有哪些约束呢?也是本书最为关切的议题和与众不同的视角。

  ■俄罗斯人为何迷恋「好沙皇」?
  从彼得大帝到今日普丁,俄罗斯专制帝王文化和纯朴民间社会一次解明。


  就像今天的俄罗斯人看待普丁一样,在俄罗斯的历史上,人民总是期待能出一位「好沙皇」。

  沙皇汇集了各种有个性的角色,包括强行大改革的彼得大帝和王子阿列克谢的争执、女皇帝凯萨琳二世和宠臣波坦金的爱、击退拿破崙的亚历山大一世、革命中被枪杀的尼古拉二世一家……。

  本书描绘了有个性的专制君主辈出的罗曼诺夫家族的三百年。这个家族成员为成为「好沙皇」、「强大沙皇」而持续奋斗,本书也因此充满暗杀、谋略的权力大戏,这是最为精彩之处。

  然而作者也引导我们思考:俄罗斯人这种「好沙皇」的淳朴观念,和沙俄专制帝国的结构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俄罗斯脆弱的社会和专制强权之间又是如何连动?东正教、君主专制、民族性三者之间是否藏着揭开俄罗斯历史走向的密钥?本书提供了自己的解释和观察。

  ■俄罗斯属于亚洲还是欧洲?
  人类史上唯一「跨欧亚」庞大帝国的独特经验——
  分裂的躯体和挣扎的思想,内在的巨大冲突!


  「俄罗斯有着与欧洲、亚洲不同的独特地理、文化以及民族,是为欧亚。」欧亚大陆在地理上几乎与俄罗斯帝国重叠;文化上,俄罗斯则并不只拥有拜占庭的传统,还包括了乌拉尔─阿尔泰各民族的传统。这在全世界的国家中是最为独一无二的。

  俄罗斯文学家李哈乔夫说:「宽广的空间,是俄罗斯人心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而与之相连结的则是俄罗斯人心智中那股「无拘无束的自由」。这是俄罗斯的欧亚邻国都没有的概念与观念。

  而这和俄罗斯长期与骑马游牧民族的敌对,及迈向西伯利亚、中亚的移住与殖民,有着怎么的密切关系?像俄罗斯特有的跨欧亚地理条件,又是如何影响了俄罗斯的历史?

  另外一面则是俄罗斯的欧洲性。彼得大帝是着迷于西欧的皇帝,他化名为「彼得‧米哈伊洛夫」,藏身在使节团中去荷兰学习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故事耳熟能详。彼得大帝的目的,是要把俄罗斯人从「受洗的熊」变成「启蒙的国民」。为达成这个目的,他选择了专政。不管俄罗斯如何陷入近代化的两难,历史学家都坦承:俄罗斯「直至今日,都还是走在彼得大帝在历史丛林中辟好的小路上」。

  彼得大帝的改革,让俄罗斯蜕去了拜占庭的古老躯壳,而根除了俄罗斯的固有传统了吗?还是伤害了俄罗斯的斯拉夫共同体,让它遭受个人主义的荼毒?

  俄罗斯不仅仅挣扎在斯拉夫派和西方派之间,也摇摆于亚洲和欧洲之间。这是跨欧亚大国的宿命?摇摆于「欧亚」是地理原罪?

  ■蒙古的征服切断俄罗斯和欧洲的联系,从而停下历史的脚步?
  ――史学家聚讼不已的大谜题依旧无解!


  蒙古在俄罗斯的大地统治长达两百四十年的事实,在俄罗斯史上被称作「蒙古─鞑靼之轭」。如何评价呢?学者抱持着完全相反的观点,至今聚讼纷纷。

  一派观点认为蒙古的统治,对于俄罗斯的冲击是正面且具创造性的。如果没有蒙古的影响,很难想像过去一个弱小、各王公四处割据的俄罗斯要如何转变成强大、上下行为一致又团结的专制国家;莫斯科、俄罗斯的各种制度、法律规范,以及人民心理,全都可以说是成吉思汗的遗产。

  然而另外一派认为,当时的俄罗斯也因为切断了与拜占庭及西洋各国的关系,在欧洲舞台上渐渐立于「相对孤立」的地位。因为蒙古的侵略与统治,俄罗斯的发展可能因而延宕了一百五十年至两百年。

  鞑靼人征服的痛苦经验和近代启动的反向亚洲征服,是俄罗斯历史的宿命还是历史的辩证?

  ■台湾和这段世界史的关系――
  如果不从欧亚大陆的边陲看历史,台湾可从中借鑑到什么?


  本书审订者赵竹成(政治大学民族学系教授、俄国历史与民族问题专家)指出:

  从台湾的角度出发去看俄罗斯史,无论从时间和空间上都不是遥不可及。回顾台湾,我们可以发现台湾与俄国历史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牵连。

  在攸关俄罗斯帝国荣耀与日本强权之路的日俄战争中,两任台湾总督(乃木希典、儿玉源太郎)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由此形成东亚新局。到一九三二年满洲国的建立,台湾人谢介石(满洲国外交总长)、杨三郎(作曲家)、钟理和(作家)、钟台妹、张星贤(运动员)、黄子正(医生)的命运又与中国现代史的国家民族命运出现连结。至于苗栗通霄神社的日俄战争纪念碑,则反映出台湾在这场战争中的想像。

  此外,由苏俄到苏联,列宁、史达林又将中国的革命与第三国际共产运动形成一个非偶然的牵连。顺着这条线索,可以这么说,如果将中国与台湾的近代史放在俄国史的架构下去观察,可以发现另外一种诉说着中国与台湾之间的近代史故事的风格。

  今天的台湾,已经民主转型,似乎和苦难的中国近代史渐行渐远。然而内部尚未走出蒋经国的阴影,外部也存在共产中国崛起后的压力,可以说,思考俄罗斯史为何,依旧是台湾人必须面对的重要议题。

  ====================

  来自日本讲谈社的全球史鉅献

  《摇摆在欧亚间的沙皇们——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大地》属于日本讲谈社纪念创业一百週年,所出版的「兴亡的世界史」套书第15卷。这套书的出版是希望跳脱出既定的西欧中心史观和中国中心史观,用更大跨距的历史之流,寻找历史的内在动能,思考世界史的兴衰。八旗文化引进这套世界史的目的,是本着台湾史就是世界史的概念,从东亚的视角思考自身在世界史中的位置和意义。

  ◆ 本书系由21卷构成,陆续出版中――

  01《人类文明的黎明和黄昏》
  克服多次的灭绝后,「人类」兴起、扩散出去的「文明」是?
  作者:青柳正规(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02《亚历山大的征服和神话》
  伟大皇帝的帝国为何一代就破灭?重新探讨希腊中心的希腊化时代观。
  作者:森古公俊(京帝大学教授)

  03《斯基泰和匈奴.游牧的文明》
  在骏马奔驰的草原上──探索希罗多德和司马迁笔下骑马游牧民族的世界。
  作者:林 俊雄(创价大学教授)

  04《通商国家迦太基》
  腓尼基人建立,却在布匿战争被罗马埋葬的海上帝国。
  作者:栗田伸子(东京学艺大学教授)、佐藤育子(日本女子大学学术研究员)

  05《地中海世界和罗马帝国》
  从都市国家发展成大帝国,后因一神教的诞生而转变的古代社会大剧。
  作者:本村凌二(早稻田大学特任教授)

  06《丝路与唐帝国》
  「唐」是汉民族的王朝吗?粟特人的足迹和欧亚大陆中央的跃动。
  作者:森安孝夫(大坂大学名誉教授)

  07《伊斯兰帝国的圣战》
  一瞬之间创造出大帝国,全新的世界真理。从穆罕默德到现代。
  作者:小杉 泰(京都大学教授)

  08《塞尔特的水脉》
  在被罗马和基督教袭卷之前。「梦幻之民」的文化遗迹。
  作者:原 圣(女子美术大学教授)

  09《义大利海洋都市的精神》
  漫步在威尼斯和阿玛菲,在街上感受相融的「时间重叠」。
  作者:阵内秀信(法政大学教授)

  10《蒙古帝国及其漫长后续》
  为人类史带来开创性的大帝国解体后,中亚发生了甚么事?
  作者:杉山正明(京都大学教授)

  11《奥斯曼帝国五百年的和平》
  继承拜占庭帝国首都‧伊斯坦堡的「长寿巨象」的多样性。
  作者:林 佳世子(东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12《东南亚.多文明世界的发现》
  从吴哥窟开始,託付给巨大遗迹的民族精神和世界观。
  作者:石泽良昭(上智大学特聘教授)

  13《印加和西班牙.帝国的交错》
  在西班牙支配下维持命脉的「印加」。原住民和征服者的共生和反叛。
  作者:网野彻哉(东京大学教授)

  14《近代欧洲的霸权》
  从国民国家诞生到欧盟。制造世界秩序的「欧洲」之全貌。
  作者:福井宪彦(学习院大学教授)

  15《摇摆于欧亚间的沙皇们》
  在欧洲和亚洲间摇摆,广大无边的帝国和皇帝一族之,光与闇。
  作者:土肥恒之(一桥大学名誉教授)

  16《东印度公司与亚洲的海洋》
  史上最初的股份公司,从诞生到消灭的两百年。亚洲海域是世界中心。
  作者:羽田 正(东京大学教授)

  17《大英帝国的经验》
  空前的繁荣,是放手殖民地美国而带来的。从物品和女性看世界帝国的盛衰。
  作者:井野濑久美惠(甲南大学教授)

  18《大清帝国与中华的混迷》
  满洲人的光辉帝国。中国民族主义和西藏问题的起源。
  作者:平野 聪(东京大学教授)

  19《大日本.满洲帝国的遗产》
  透过日韩战后形成的满洲人脉,朴正熙和岸信介。质问东北亚的现在。
  作者:姜尚中(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玄武岩(北海道大学副教授)

  20《空中帝国.美国的二十世纪》
  从莱特兄弟到九一一。在「战争世纪」胜出之超级大国的一百年。
  作者:生井英考(立教大学教授)

  21《人类该何去何从?》
  环境与人口、海洋与人类、宗教与社会,以及非洲的现状。多面向的论述。
  作者:大冢柳太郎(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应地利明(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森本公诚(东大寺长老)、松田素二(京都大学教授)、朝尾直弘(京都大学名誉教授)、Ronald Toby(伊利诺大学教授)、福井宪彦、杉山正明、青柳正规、阵内秀信

  ※ 註:书名目前为原书直译,出版时可能会做调整

特别推荐

  本书审订、导读:赵竹成/政治大学民族学系教授、俄国史与民族问题专家
帝国挽歌:拜占庭的幽灵与东方的黎明 本书聚焦于一个宏大而复杂的历史议题:在“罗马的继承者”这一沉重历史包袱下,一个新兴的、尚未完全定型的东斯拉夫国家——莫斯科公国——如何在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艰难地塑造其身份、扩张其疆域,并最终蜕变为一个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本书摒弃了传统史学中将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视为历史断裂点的简单叙事,而是深入挖掘了更早的、奠定其帝国底色的文化、政治与地缘冲突。 本书的叙事始于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拜占庭帝国的覆亡,并非仅仅是地中海东部一个政权的终结,它在东正教世界引发了一场深刻的“权力真空”与“身份焦虑”。对于东斯拉夫的统治者而言,这既是灾难,也是前所未有的机遇。本书详尽考察了伊凡三世(大帝)和瓦西里三世如何巧妙地利用“第三罗马”的教义,将莫斯科塑造成东正教世界的中心,并与古老的希腊文化和法理体系进行联姻。我们细致剖析了《嫁妆法典》的签署,以及莫斯科大公如何通过联姻和外交手段,合法化其对罗斯诸公国的整合,建立起一个以“沙皇”(Caesar之意)自居的中央集权政体。 第一部:灰烬中的雏形(1453-1547) 本部分重点探讨了莫斯科公国在整合北方诸侯国和对抗金帐汗国残余势力过程中的内政演变。我们着重分析了官僚体系的初步建立,特别是“杜马”(Duma)的形成,以及土地授予制度(如“特辖地”与“宗室领地”的张力)如何成为日后皇权与贵族权力斗争的伏笔。与西方不同,这里的贵族制度并非建立在独立的封建契约之上,而是深度依附于君主的军事与行政服务。书中的一个核心章节专门讨论了“巫术”与“正教”在巩固早期沙皇权威中的复杂作用,揭示了宗教信仰如何被国家意识形态所吸纳和利用。 第二部:黑暗与光明中的扩张(1547-1613) 伊凡四世(雷帝)的统治是本书分析的重点与难点。我们不再仅仅关注其晚年的残暴行径,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旨在打破传统贵族(Boyar)权力制衡的激进改革者。本书细致梳理了“特辖区”(Oprichnina)的建立及其对社会结构的破坏性影响。特辖区并非单纯的恐怖统治,它更是一次失败的国家资本主义的早期尝试,旨在绕过传统军事贵族的财政和军事基础,直接建立由沙皇控制的经济和军事力量。我们对比分析了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的征服,这些胜利不仅带来了财富和领土,更重要的是,它们为俄罗斯提供了更广阔的贸易通道,特别是与波斯和中亚的联系,使莫斯科的角色从一个内陆公国开始向欧亚枢纽转变。 紧随其后的“大空位时期”(Time of Troubles)被视为早期罗曼诺夫王朝建立前的“结构性危机”。本书认为,这次危机并非仅仅是王朝继承权的纷争,而是前两个世纪中央集权过度扩张所累积的社会矛盾的总爆发——农民的逃亡、贵族的内讧以及波兰立陶宛的军事干预,共同威胁到了“国家”这一抽象概念的存续。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的抵抗,标志着“国家叙事”战胜了分裂的贵族势力,为罗曼诺夫王朝的崛起奠定了民意基础,但也预示着更严酷的社会控制即将到来。 第三部:从地方权力到欧亚霸权(1613-1725) 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和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时期,是罗曼诺夫王朝巩固统治、重塑社会契约的关键阶段。本书深入探讨了1649年《法典》的颁布对俄罗斯社会产生的影响。这部法典实质上终结了农民的流动性,使农奴制(Serfdom)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僵化程度,以换取贵族对沙皇的绝对忠诚,从而确立了国家权力的稳固基础。 我们详细考察了莫斯科在东方的持续推进:对西伯利亚的征服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扩张,更是对皮毛贸易资源的垄断,这一资源直接支撑了帝国早期的财政。书中通过对白俄与乌克兰部分地区的重新整合,分析了东正教“兄弟”观念如何被地缘政治策略利用。这些“回归的土地”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和行政经验,但同时也引发了与本土保守派的冲突,为后来的教会大分裂(Raskol)埋下了伏笔。 结论:欧亚之锚的铸就 本书的终极目标在于揭示,在彼得大帝的“西方化”之前,俄罗斯已经完成了一套独特而坚实的“欧亚治理模式”的构建。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强大的中央集权(沙皇的绝对权威)、依附于国家的军事贵族阶层、经济上对农奴劳动的依赖,以及在文化上对拜占庭遗产的继承与世俗化改造。 罗曼诺夫王朝初期所建立的庞大行政机器和军事基础,使得彼得一世的改革并非从零开始的“革命”,而是在既有框架下进行的军事化和官僚化的加速。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具层次感的视角,理解俄罗斯帝国如何在一个被历史遗忘的角落,用数百年的时间,铸就了它那横跨欧亚大陆的、充满矛盾的帝国之锚。 本书的资料来源广泛,主要依赖于克里姆林宫档案中解密的早期敕令和贵族往来信函,辅以对早期俄罗斯编年史的文本细读,力求呈现一个鲜活、复杂且充满内在逻辑的历史图景。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土肥恒之


  一桥大学名誉教授,西洋史学者,专长俄国社会史、史学史,曾任一桥大学大学院社会学研究科教授。着有《「死魂灵」的社会史──近世俄罗斯农民的世界》(日本Editors School,1989)、《俄罗斯皇帝的虚像与实像──沙皇幻想与民众》(福武书店,1992)、《立足在岔路的历史学家们──二十世纪俄罗斯历史学及其周边》(山川,2000)、《复甦的罗曼诺夫家族》(讲谈社,2005)、《西洋史学的先驱者们》(中公丛书,2012)、《彼得大帝──着迷于西欧的沙皇》(山川,2013)等等着作。

审订者简介

赵竹成


  政治大学民族学系教授,俄国喀山大学东方系博士。专长蒙俄关系史、欧亚民族现状、俄国民族问题、俄国哲学思想。着有《俄罗斯民族国家建构中蒙古金帐汗国的影响》、《俄罗斯联邦体制的宪政基础及其冲突》等,并于二○○九年出版俄文书《蒙古帝国的崩溃》。

译者简介

林琪祯


  一桥大学大学院言语社会研究科学术博士,曾任出版社外稿译者多年,目前为和春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专任助理教授,文藻外语大学日本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内容力有限公司共同创办人。译有《满州国的实相与幻象》(八旗文化)、《他们的日本语》(群学)、《半路上》(游击文化)等。

图书目录

序_在欧洲与亚洲之间
苏联解体后的莫斯科/广大无边的大地──俄罗斯/从「亚洲之河」演变为「俄罗斯之河」的伏尔加河/成为「欧洲大国」

第一章_中世纪俄罗斯
◎基辅公国与「受洗」
基辅公国成立/基督教的传入/基辅公国的分裂/中世纪都市诺夫哥罗德城的「自由」
◎「鞑靼之轭」
蒙古帝国的兴衰/拔都的远征与统治俄罗斯/「蒙古统治」所带来的影响
◎莫斯科俄罗斯的诞生
莫斯科公国的兴起/统一国内的伊凡大帝/「第三罗马」──莫斯科/伊凡雷帝的夙愿/征服喀山与西伯利亚汗国

第二章_罗曼诺夫王朝的诞生
◎「缙绅会议」的时代
「混乱」与缙绅会议的关系/米哈伊尔・罗曼诺夫的「当选」/战争与和平/莫斯科市的人民起义与会议法典/俄罗斯农奴制的形成/缙绅会议的尾声/「依自身意志整治国家」
◎教会的分裂
尼康的教会改革/旧礼教派的诞生/教会改革与神父/要保持单身?还是结婚?/「失去妻子的神父们」
◎「革命」前夕的俄罗斯
莫斯科的欧洲人/建立「外国人的村庄」/地方的俄罗斯/斯坦卡‧拉辛的叛乱

第三章_彼得大帝的「革命」
◎ 着迷西欧的年轻皇帝
克里姆林宫中的权力斗争/索菲娅摄政时期/彼得与「外国人村」/亲政之始/两百五十人的大使节团
◎战争与「俄罗斯帝国」的诞生
大北方战争爆发/《尼斯塔德和平条约》与帝国的诞生/导入征兵制/贵族的兵役义务/从户税至人头税/常备军的必要性
◎新首都圣彼得堡
「建立在泪水与死尸上的城市」/「委员会内的流畅行政」/设立神圣宗教会议/教育神父的义务/波罗的海的贸易路线/皇太子阿列克谢的叛变/大帝驾崩及民众反应/「革命」与个人的定位

第四章_女皇时代
◎ 「宫廷革命」时代
混乱的继位者问题/名门贵族的挫败/关于「德意志人掌权」/彼得大帝的女儿/贵族解放令/彼得三世的半年在位期
◎启蒙君主凯萨琳二世
「俄罗斯是欧洲大国」/普加乔夫大起义/地方改革与都市文化
◎女皇与宠臣波坦金
凯萨琳二世的亲信与宠臣/瓜分波兰/波坦金与「新俄罗斯」/女皇的克里米亚视察之行/晚年的凯萨琳二世/保罗皇帝的短暂统治

第五章_沙皇们的考验
◎ 在「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中取舍
亚历山大一世的登场/斯佩兰斯基与卡拉姆津/与拿破崙开战/莫斯科大火与胜利之策
◎皇帝与十二月党人们
「十二年的儿子们」与宠臣阿拉克切夫/亚历山大一世「充满谜团的死亡」/十二月党人起义
◎专制君主尼古拉一世与「民族性」
尼古拉一世的即位与强化治安政策/近代文学与对其的检阅/「东正教、君主专制、民族性」/歌剧《为沙皇献身》/斯拉夫派与西方派
◎尼古拉一世时代的内政与外交
扩大官僚制度/工商业的发展与第一条铁路/农奴的解放希望/「欧洲宪兵」般的存在/克里米亚战役的败北与尼古拉一世之死/战后处理与「解放传闻」

第六章_近代化的两难
◎「解放皇帝」亚历山大二世
解放农奴之路/农民与贵族对解放令的反应/大改革时代/设立地方自治局/卡拉科佐夫事件
◎君主专制与知识分子
彼得大帝诞辰两百年庆祝大典/在地方自治局活动的人们/神职人员在文化上的角色/「到民间去」/民粹派的分裂/决定命运的一八八一年三月一日/与无政府主义的斗争/反犹骚乱与反改革
◎工业发展的庇荫
铁道建设与产业发展/莫斯科商人与教会/解放后的村落与外出赚钱的农民/贵族的没落/「在圣俄罗斯中的乞丐」

第七章_不断扩张的「殖民地帝国」
◎ 沙俄帝国与高加索
高加索的历史与地理/沙米尔与高加索战争/洛里斯─梅利科夫的足迹/巴库的石油产业
◎中亚的俄化
乌里扬诺夫家与楚瓦什人/中亚的殖民地化/近代俄罗斯的「恩惠」/费尔干纳的棉田
◎开发东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
从伊尔库次克到海参崴/梦寐以求的横贯西伯利亚铁路/「伟大的冒险事业」/移居西伯利亚/勒拿黄金与射杀事件

第八章_战争、革命,以及君主制的末路
◎ 尼古拉二世与其家人
皇太子尼古拉与大津事件/霍登卡广场的惨剧/皇帝家族与「绝症」/维特的经济政策/马克思主义者的出现
◎日俄战争与一九○五年革命
与日本宣战/「血腥星期日」事件/日本海海战的败北/「十月诏书」与首届国会/斯托雷平的改革与挫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君主制的末路
罗曼诺夫王朝三百周年祭典/怪僧拉斯普丁与皇后亚历珊德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始/「二月革命」与尼古拉二世退位

第九章_没有王朝的帝国
◎ 列宁与「十月革命」
从「十月革命」到内战/建立红军/流亡者们/共产主义的「理想」/苏联的形成/列宁陵墓的建设
◎独裁者史达林
「三年内执行五年计画」/「在集体农庄的幸福快乐生活」/教育普及与无神论/苏维埃宫的泡影/「大清洗」的真实面貌与逻辑/大卫国战争/苏维埃体制下的中亚
◎ 从赫鲁雪夫到戈巴契夫时代
赫鲁雪夫与「解冻」/「追上美国,然后超越美国」/布里兹涅夫时代中的「停滞」/戈巴契夫的重建计画/苏联的末路

结语
对于俄罗斯社会史写法的尝试/俄罗斯形成多民族国家的过程/多民族帝国的真实情况/重新思考殖民问题/在都市中呈现的「俄罗斯与欧洲」/俄罗斯的固有条件

图书序言

导读

俄国史下的台湾近代史脉络
文/赵竹成(政治大学民族系教授 俄罗斯研究专家)


  历史由「历史事实」和「历史观」两部分构成。

  前者指的是「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后者则是「如何理解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我们一般所理解的「历史」,实际上大都属于后者。以台湾来说,台湾属于世界史、东亚史或是中国史的三个脉络之中是一个事实,但是如何解读世界史、东亚史或是中国史脉络下的台湾又成为一个议题。由台湾的角度,阅读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土肥恒之所着,由讲谈社出版的《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大地》一书也可以由这个角度去思考。

  俄国史在狭义上,是自公元八六二年维京人在诺夫哥罗德(Great Novgorod)建立留里克王朝(Rurik Line,862-1598)政权起,经罗曼诺夫王朝(1613-1917)的帝国,到一九一七年二月革命王朝覆灭为止。而广义的俄国史,则是由前述阶段延伸至一九一七年的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苏联建立起,直到苏联瓦解,俄罗斯联邦建立。本书书名为《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大地》,其设计是以罗曼诺夫王朝建立的俄罗斯帝国为主轴,再向前述及留里克王朝的基辅公国、莫斯科大公国,向后介绍布尔什维克党的苏联及当代俄罗斯联邦;在架构上立基在广义的俄国史概念。但本书的主要特点在于,一般各种版本的俄国史大抵以政治史为轴心,旁及社会、经济、文化,而本书意图以社会史的方式论述俄国历史发展。另外,由于作者的日本籍背景,因此作者在行文时,如果俄国史事件有触及到日本角色者,作者会对这些部分多所着墨。这是一般常见的俄国史着作或是教科书中很少触及的事情,所以本书作为一本「日本人眼中的俄国历史」其对事件描述的角度、重点、比重的配置等部分,与我们习惯的传统俄国史的认识有不同的安排。这个特点为本书在传统严肃的政治史脉络情境中,形成一个适时的辅助。

  阅读这本俄国史,我们可以有两个简单的归纳。

  首先,单一国家的历史虽然在历史教学中经常以「国别史」的形式呈现,但是每一个国家的历史都不是单独存在,而是不同国家民族之间,在时间与空间彼此交错之下出现的脉络。例如,蒙古帝国大汗窝阔台于一二四一年病逝,蒙古第二次西征主帅拔都被迫中止进兵欧洲,并且东返。拔都于一二四二年抵达今天俄国伏尔加格勒(Volgograd)附近,决定不回蒙古本部,而停留在当地自立,并建萨莱为都。俄国史上称金帐汗国(Golden Horde),突厥史料称朮赤兀鲁思(Juchi-Ulus),而中国史则称为钦察汗国(Kipchak khanate),为蒙古帝国四大汗国之一。自一二四二年起,俄罗斯各公国即须按时付税给蒙古可汗,在蒙古管控期间,莫斯科逐渐兴起,东正教会日益茁壮,在经过一三八○年库立科夫之战(kulikovo pole)后,俄罗斯民族意识觉醒,终至一四八○年于乌格拉河对峙(r. Ugra),最终取得完全独立的地位。衡诸这段历史,俄罗斯迄今一千一百年的历史中有近四分之一的时间与一个在中国史上被视为元朝大汗附属的王朝有着不可取代的紧密关联性。也就是说,俄国历史不仅是俄国人的历史,也是许多国家民族历史的一部分。

  再者,一个国家国别史的重要性,基本上要视这个国家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及当代国际架构中角色的重要性而定。例如:俄国在世界文学里有托尔斯泰(L. Tolstoy)、杜斯妥也夫斯基(F. Dostoyevsky)、普希金(A. Pushkin)、巴斯特纳克(B. Pasternak)、萧洛霍夫(M. Sholokhov)、布宁(I. Bunin)、索忍尼辛(A. Solzhenitsyn)及其他;音乐上则有柴可夫斯基(P. Chaikovsky)、鲍罗定(A. Borodin)、萧士塔高维奇(D. Shostakovich)等等。另外还有如,门捷列夫(D. Mendeleev,化学元素週期表)、罗巴切夫斯基(N. Lobachevsky,几何学)、布特列洛夫(A. Butlerov,化学结构理论)、巴夫洛夫(I. Pavlov,诺贝尔生物奖/古典制约)、卡比查(P. Kapitsa,低温物理)、切连科夫(P. Cherenkov,高能物理)、佩雷尔曼(G. Perelman,庞加莱猜想)及其他。而在当代的国际社会中,纵然俄国不是一个超级强权,但是在欧洲事务及国际关系架构中都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包括东北亚的朝鲜半岛核武与亚太地区和平问题、中东中亚地区与恐怖主义的对抗、欧洲一体化进程、美国的全球部署等等,这些有关世界秩序架构的议题都不能不考虑到俄国的作用与影响。事实上,在一个层层节制的架构中,俄国正位在这个架构的上层。凡此种种都确定了俄国史在世界史中不可忽略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本书作者也凸显出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里,俄国历史的长河曾出现与日本史的交错,而这样的交错亦使台湾的历史与俄国史之间产生交集。回顾台湾,我们可以发现台湾与俄国历史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牵连。

  到一八六○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时,中俄北京条约签订时,俄国国土已经囊括了今日俄罗斯滨海区(乌苏里江以东)的所有土地,政治军事触角伸到日本海边。一八六一年的大解放开启了俄国近代工业化的道路,到一八九一年亚历山大三世开始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时,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角色更为明显。另一方面,日本明治天皇于一八六八年发布《五条御誓文》开启明治维新的序幕,一个迅速崛起的亚洲国家与自西方陆路而来的欧陆大国不可避免地出现地缘战略的竞争。而在同一时期,清王朝的慈禧于一八六一年开始垂帘听政,随后发生陕甘回变,接着蔓延至新疆、中亚。中国同时面对来自东南沿海的海上压力及西北陆路的冲击。一八九四年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收场,在一八九五年的马关条约中,中国放弃了对朝鲜的宗主权,并割让台湾及澎湖进入日本殖民统治长达半世纪。而台湾自一八九五年纳入日本版图后,即受到整个日本扩张过程的牵动。

  与台、澎同时割让的辽东半岛,在俄罗斯联合德、法两国的干涉压力下,由中国赎回,俄国并顺势于一八九八年租下旅顺与大连,将中国东北纳入势力范围,因此与日本在东北亚地区的竞逐更形白热化。俄日两国的地缘冲突终于导致日俄战争的登场(1904/2-1905/9)。

  日俄战争对世界局势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日本确立了亚州第一及世界强权的地位,俄国则是经此战役元气大伤,导致一九○五年革命的爆发,敲响俄罗斯帝国的丧钟。在这场攸关国际政治版图的战争中,指挥旅顺会战的乃木希典大将为第三任台湾总督(1896-1898),满洲军参谋长则是第四任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1898-1906)。儿玉源太郎由于还必须负责日俄战争军务,所以当时台湾事务大抵由民政长官后藤新平负责。在攸关俄罗斯帝国荣耀与日本强权之路的日俄战争中,两任台湾总督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由此所形成的东亚新局,到一九三二年满洲国的建立,台湾人谢介石(满洲国外交总长),杨三郎(作曲家),钟理和(作家),钟台妹,张星贤(运动员),黄子正(医生)的命运又与中国现代史的国家民族命运出现连结。至于苗栗通霄神社的日俄战争纪念碑,则反映出台湾在这场战争中的想像。

  台湾在日本统治期间,俄罗斯及中国都卷入世界反殖民反帝国主义的革命浪潮之中,辛亥革命并没有为亚州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带来立刻的平静,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的背景下,一九一七年的二月革命沙皇政体被推翻,而在十月革命中临时政府被布尔什维克政权取代,一个新的、迥异于工业化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成为人类政治思潮与理想的一次重大实验。由苏俄到苏联,列宁、史达林又将中国的革命与第三国际共产运动形成一个非偶然的牵连。顺着这条线索,可以这么说,如果将中国与台湾的近代史放在俄国史的架构下去观察,可以发现另外一种诉说着中国与台湾之间的近代史故事的风格。

  历史是一个复合的活动过程,除了政治活动,还有文化、经济、社会等各种不同的结构成分,因此,对于历史的理解不能从单一途径去理解。历史也不是孤立的事件,必然要放在世界史的整体架构下,才能勾勒出个别历史在这个整体架构中真实的位置与真相。

  对历史的了解最怕类似国中小教科书的本质:形塑单一的国民意志。因为历史故事的叙述目的在形成对历史事实的各方辩证,只有透过各方意见的辩证,才能让一个自由人,去自由的选择所相信的历史价值。而不是在单一历史观的单向灌输过程中,丧失对价值与信仰的自由选择权利。

图书试读

序──在欧洲与亚洲之间
 
苏联解体后的莫斯科
 
一九九三年三月下旬,虽然时值早春,但莫斯科的温度依旧冻人体肤,街道路面因为融雪弄得脏兮兮的。一台台满是泥泞的中古车催足油门、大排废气,络绎不绝地奔驰在特维尔大街上。在戈巴契夫时期,我曾短期旅行过此地,不过说要长期居留于此,则完全是第一次经验。虽说后来我在这苏联解体后诞生的「俄罗斯联邦」首都中整整度过了十个月的生活,但想到一开始的日子,那寒风刺骨的气候,加上对生活的不熟悉,实在是让我过得疲困不堪。
 
然而,这样的天气一到了四月下旬,一股彷彿夏天到来般的暖气便席卷而至,草木们转眼间欣欣向荣,街上的景色看起来也似乎比以前明亮、华美得多。也正是此时,我们在这儿的生活终于上了轨道,工作也变得得心应手起来。当时的我在隶属俄罗斯科学院(PAH)的俄罗斯史研究所留学,平时习惯往来于街坊中的档案馆与图书馆,阅读一些在日本时难以触及的史料与书籍。虽然是单调的日子,却能受到指导教授亲切而温暖的指导。每週的六、日,我会与妻子一同拜访莫斯科市内或郊外的博物馆、老教会或修道院;晚上则是去听音乐会或欣赏芭蕾舞剧。事实上,我对芭蕾并不怎么有兴趣,在日本时,也只看过一、两次而已。不过,莫斯科这的票卖得都不贵,而且每晚都有剧场会进行演出。这里的芭蕾舞者与舞台都美得不像话,观赏起来的确也是赏心悦目。我们的生活就像这样子,身边不曾发生过那些时有所闻的危险事件,打从心底、真心享受了一段在莫斯科的生活。
 
新诞生的俄罗斯联邦在经济政策上急转弯,採取了自由市场机制,但是居住于莫斯科的人们却依然日益感到生活的严峻,科学院的副总裁也在某家报纸上愤慨表示「多亏了那些改革者的努力,现在俄罗斯有三分之二的人都在上街行乞!」此时的俄罗斯,从闹区到地下铁车站的出入口,四处都能看到乞丐;带有「流浪汉」意思的「Бомжи(巴姆基)」这个俄语新词,也是在这时出现,并且成为正式用语的。莫斯科人虽会对他们慷慨解囊、施以小惠,但事实上,他们自己也是自身难保。

用户评价

评分

《摇摆于欧亚间的沙皇们: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大地(精装)》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作者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生动的文笔,将罗曼诺夫王朝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展现在我眼前。我惊叹于俄罗斯帝国版图的扩张之迅速,也对它在欧亚大陆上与各种文明的交融与碰撞深感好奇。书中对俄罗斯帝国对外扩张的详细阐述,让我了解到,这并非是简单的军事行动,而是牵涉到政治、经济、民族、地理等诸多因素的复杂过程。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渗透和控制的描写,感到十分震撼。作者分析了俄罗斯帝国如何利用各种手段,逐步蚕食中亚地区,以及这对当地民族带来的深远影响。这种对帝国扩张背后复杂逻辑的揭示,是我在其他历史书籍中很少见到的。同时,作者在描写罗曼诺夫王朝内部的政治斗争和改革时,也显得十分到位。从十二月党人的起义,到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再到19世纪末的社会动荡,这些事件都预示着古老帝国的危机。我喜欢作者在解读这些事件时,能够跳出简单的褒贬,而是去分析其历史成因和最终结果。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就像是在欧亚大陆这片广阔而多样的土地上进行的“摇摆”,它既要面对来自外部的压力,又要处理内部的矛盾,而这种“摇摆”最终塑造了俄罗斯的命运。

评分

《摇摆于欧亚间的沙皇们: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大地(精装)》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完全不同的历史阅读体验。作者以一种极具人文关怀的视角,审视了罗曼诺夫王朝在欧亚大陆这片辽阔土地上的统治。他并没有将沙皇们仅仅视为权力的拥有者,而是将他们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进行解读。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俄罗斯帝国对外扩张的叙述所吸引,它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与当地民族的互动,以及对这些地区社会结构的改变。作者深入分析了俄罗斯帝国如何在高加索、中亚地区建立自己的统治,以及在此过程中,俄罗斯自身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双向互动的视角,让我对“帝国”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罗曼诺夫王朝内部的改革与反动的描绘,也让我印象深刻。从十二月党人对改革的渴望,到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解放,再到后来的保守主义回潮,这些都展现了俄罗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艰难探索。作者在分析这些事件时,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试图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历史局限性。这本书让我看到,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就像是在欧亚大陆这片充满变数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摇摆”。它需要在东方与西方之间寻找平衡,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进行权衡,而这种“摇摆”最终塑造了俄罗斯的独特魅力和复杂命运。

评分

读完《摇摆于欧亚间的沙皇们: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大地(精装)》,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以一种近乎诗意的叙述方式,将罗曼诺夫王朝数百年的历史娓娓道来,但绝非枯燥的说教。我能感受到作者对俄罗斯历史的深厚情感,他笔下的沙皇们,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冰冷雕像,而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有雄心壮志,也有软弱无能;有开明睿智,也有残暴专制。例如,在讲述彼得大帝的那部分,我仿佛能听到战鼓的擂响,看到他带领俄军横扫北方,以及他如何将俄罗斯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度,强行推向欧洲舞台中央。那种魄力和决心,即使隔着几个世纪,依然能让人热血沸腾。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统治,则展现了另一种魅力,她的宫廷充满了启蒙思想的光辉,也充满了政治的权谋和女性的智慧。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皇室家族内部关系的描写,那些权力斗争、爱情纠葛,以及继承权的纷争,都充满了戏剧性,也让人窥见王朝兴衰背后,人性的复杂与无奈。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一点是,它并非仅仅聚焦于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宫廷,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整个“大地”,广袤的西伯利亚,寒冷的北极,以及南部与欧洲、亚洲接壤的地区,都成为了罗曼诺夫王朝历史舞台的一部分。作者将地理环境与历史进程紧密结合,让我理解了俄罗斯为何会如此重视扩张,为何会形成如此独特的民族性格。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历史的迷宫,感受着帝国在欧亚大陆上留下的深刻印记,也体会着它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阵痛与转型。

评分

我非常庆幸能够有机会阅读《摇摆于欧亚间的沙皇们: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大地(精装)》这本书。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历史的全新认知。作者对罗曼诺夫王朝的解读,是如此的与众不同。他并没有按照传统的编年史顺序,机械地罗列事件,而是试图从“大地”这个概念出发,去理解沙皇们如何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建立和巩固他们的统治。我被书中对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俄罗斯历史的分析深深吸引,比如,广阔的平原如何利于骑兵的扩张,而漫长的海岸线又如何促使俄罗斯寻求出海口,与西方世界进行交流。这些地理因素,与罗曼诺夫家族的野心和策略相结合,共同塑造了俄罗斯帝国的命运。书中对罗曼诺夫王朝对外扩张的描写,也让我印象深刻。从彼得大帝的北方战争,到叶卡捷琳娜二世对黑海地区的争夺,再到19世纪对中亚的征服,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作者在叙述这些军事行动的同时,也深入分析了其背后的政治考量、经济利益,以及对当地民族的影响。这让我明白,帝国的扩张并非是简单的武力征服,而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过程。这本书让我看到,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就像是在一片浩瀚的土地上进行的“摇摆”,它既要应对内部的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又要平衡东西方文明的差异,在扩张与巩固之间寻求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评分

当我捧起《摇摆于欧亚间的沙皇们: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大地(精装)》这本书时,并没有预想到它会带给我如此深刻的触动。作者以一种极其宏观却又不失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罗曼诺夫王朝这几百年间,如何在欧亚大陆的广袤土地上,上演着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剧。我对于书中关于俄罗斯帝国与周边民族关系的叙述,尤其感到着迷。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俄罗斯视为一个纯粹的欧洲国家,而是强调了它在中亚、高加索等地的影响,以及与奥斯曼帝国、波斯等国的复杂互动。这种“欧亚”视角的引入,让我对俄罗斯的身份认同有了全新的理解。书中对不同时期沙皇们的描写,也极具特色。他们并非是脸谱化的历史人物,而是有着各自的性格、野心、弱点,以及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我尤其对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她既是开明的君主,又在权力斗争中毫不手软。这种多重身份的交织,使得历史人物更加真实可信。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并非仅仅关注政治和军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大地”,包括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社会变革等多个层面。作者在分析罗曼诺夫王朝的扩张时,也深入探讨了其对当地社会结构和民族文化的冲击,以及俄罗斯帝国自身在统治这些多元化地区时所面临的挑战。

评分

当我拿到《摇摆于欧亚间的沙皇们: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大地(精装)》这本书时,就被它自带的厚重感和历史气息所吸引。而真正阅读起来,我才发现,它所蕴含的不仅仅是厚重的历史,更是作者对于俄罗斯文明的深刻洞察。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将罗曼诺夫王朝的命运与欧亚大陆的地理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者不仅仅是在讲述沙皇们的功过是非,更是在探索这片土地如何塑造了他们的统治,以及他们的统治又如何改变了这片土地。我被书中关于俄罗斯帝国对外扩张的描写所震撼,特别是对西伯利亚的征服和对远东地区的开发。作者在描述这些艰辛的进程时,充满了史诗般的色彩,但也同样不回避其中的残酷和代价。他让我明白,俄罗斯的崛起,是建立在无数次的探索、征服和牺牲之上的。同时,书中对罗曼诺夫王朝内部的政治生态和文化演变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我看到了彼得大帝的改革如何引发了巨大的社会震荡,也看到了19世纪的启蒙思潮如何冲击着帝国的统治基础。作者在梳理这些复杂的进程时,逻辑清晰,鞭辟入里。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罗曼诺夫王朝的“摇摆”,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更是文化、政治、社会思潮上的,是一种在东西方文明之间、在传统与革新之间不断探索和适应的过程,而这种“摇摆”最终决定了俄罗斯的走向。

评分

这次偶然的机会,我入手了这本《摇摆于欧亚间的沙皇们: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大地(精装)》,这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地理的辽阔感。翻开书页,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看到了罗曼诺夫家族如何从一个不起眼的莫斯科公国崛起,一步步扩张,最终将俄罗斯的疆域延展至欧亚大陆的广袤之地。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他不仅仅在讲述帝王的兴衰,更是在描绘一个民族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挣扎、蜕变,以及他们与这片土地之间深刻而复杂的关系。从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到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启蒙思想,再到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每一个重大的历史节点都被作者以极为生动的语言呈现出来。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俄罗斯帝国对外扩张的章节印象深刻,那些关于西伯利亚的征服、对黑海沿岸的争夺,以及与奥斯曼帝国、波兰等国的恩怨纠葛,都仿佛电影画面般在我的脑海中闪过。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俄罗斯的崛起并非一帆风顺,它经历了无数的战争、内乱和政治斗争,而罗曼诺夫家族的统治,也像是在这片广袤大地上的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摇摆”,时而向东,时而向西,时而激进,时而保守,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认识的俄罗斯。作者在细节上的考究也令人赞叹,从皇室的礼仪服饰,到宫廷的建筑风格,再到各地人民的生活习俗,都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身临其境。这本书绝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它更像是一幅史诗般的画卷,描绘了一个帝国在两块大陆之间,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上,所谱写的辉煌与沧桑。

评分

这次购入的《摇摆于欧亚间的沙皇们: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大地(精装)》,可以说是一次惊喜的体验。作者以一种极为宏大的视角,将罗曼诺夫王朝的历史与欧亚大陆的地理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从未想过,一个王朝的命运,竟然会与一片土地如此息息相关。书中对俄罗斯帝国对外扩张的描写,让我尤为震撼。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北冰洋到黑海,俄罗斯的疆域之广,令人惊叹。作者在分析这些扩张时,并不是简单地赞美其伟业,而是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动机、付出的代价,以及对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影响。这种客观而深刻的分析,让我对俄罗斯的历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彼得大帝那部分的描写,他如何以雷霆万钧之势,将俄罗斯推向现代化,以及他为实现这一目标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同时,作者也并没有回避彼得大帝统治中的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对传统文化的压制,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更加欣赏这本书的价值。读这本书,我感受到的是,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就像是在欧亚大陆这片辽阔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漫长而复杂的“摇摆”。它既要应对来自西方的挑战,又要巩固对东方的统治,同时还要处理内部的各种矛盾。这种“摇摆”并非是摇摆不定,而是在多种力量的拉扯下,不断寻求平衡和前进的过程。

评分

入手这本《摇摆于欧亚间的沙皇们: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大地(精装)》,纯粹是被那富有张力的书名所吸引。而阅读体验,则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是一本极具深度的历史著作,它不仅仅罗列了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它试图去解析罗曼诺夫王朝之所以能够统治如此广阔的疆域,并在漫长的岁月中保持其统治地位的原因。作者在分析时,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因素,甚至还深入探讨了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对帝国发展的影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叙事时的平衡感,他能够同时展现出宏大的历史图景和细微的人物刻画。比如,在描述俄国对中亚的扩张时,他不仅讲述了军事上的胜利,也分析了当地各民族的反应,以及俄罗斯帝国在这些新占领土上的统治策略。这种多角度的审视,让历史显得更加真实和立体。书中对于不同沙皇统治时期的社会变革,也有着鞭辟入里的分析。从十二月党人的起义,到民粹主义的兴起,再到工人运动的发展,这些都预示着古老帝国正在经历着深刻的社会转型。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事件视为孤立的节点,而是将它们置于整个王朝历史的大背景下,阐释了其内在的联系和必然性。读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历史,更是在理解一个民族如何在多重力量的拉扯下,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它让我对“摇摆”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摇摆,更是政治、文化、社会思潮上的摇摆,是一种在东西方文明之间,在传统与革新之间不断探索和平衡的过程。

评分

第一次接触《摇摆于欧亚间的沙皇们: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大地(精装)》这本书,就被它厚重的封面和精美的排版所吸引。而当真正沉浸其中,我才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本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场思想上的盛宴。作者以一种极为独特的视角,审视了罗曼诺夫王朝在欧亚大陆上的崛起与发展。他并没有将沙皇们仅仅视为权力中心的操控者,而是将他们置于更广阔的历史与地理环境中去解读。我对书中关于俄罗斯帝国与东方世界的互动描写尤为感兴趣,例如,俄罗斯是如何与中国、波斯、奥斯曼帝国等国家进行边界划分、贸易往来,甚至军事对抗的。这些内容让我对俄罗斯的“欧亚”属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并非简单地属于欧洲或亚洲,而是两者交融的产物。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充满了史学家的严谨,但又没有失掉文学的温度。他能够运用生动的比喻,将复杂的历史事件解释得通俗易懂,同时又保持着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客观。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人物性格和决策的深入剖析,比如伊凡雷帝的残暴统治,如何为后来的帝国扩张奠定了基础,以及亚历山大三世的保守政策,又如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俄罗斯的现代化进程。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进程并非直线前进,而是充满了曲折和反复,而罗曼诺夫王朝的“摇摆”,正是这种复杂性的体现。它让我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俄罗斯这个国家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