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近年香港城市大学推动的「重探索,求创新」学习与教学模式(Discovery-enriched Curriculum),我在2012年成功申请了一项由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niversity GrantsCommitee)资助的「教学发展补助金」(Teaching DevelopmentGrants)计划,名为「创新性探索社工计划—从服务使用者角度去寻找社工应有的质素」(An Innovative Project to EnhanceStudents’ Understanding in Social Work through Discovering the Qualityof Social Workers from Service Users’ Perspective)。在计划内,我与 36 位社工同学在 2013–14 年间进行了一项质性研究,以深入访谈的形式访问了47 位来自香港社会福利机构的服务使用者,分别来自七个主要的不同服务范畴,19 个社会服务机构和 32 间服务单位,由他们表述从服务使用者角度如何看社工的质素。各同学都为每个访问提交了一份访问录音纪录和撰写了一份约3,000字的服务使用者的个人故事稿。我和同学们一起分析了 47 名被访者的资料,并以这些研究结果构思及拍摄了一套片长 35 分钟的微电影,名叫《做社工,不只是打一份工》及制作了一只光碟,剧本题材取材自 47 位被访者的故事,拍摄工作聘请了专业制作公司负责,主要剧情是讲述四位社工学生,到社福机构实习的经历,从他们所见及遇到的服务使用者的经历中,寻找及反思社工应培养的个人质素。我们拣选了六位社工同学及邀请了三位社工毕业生担任戏内主要角色,更动xxiv社工不只是一份工—服务使用者眼中的社工质素员了 25 位城大同学及 12 位毕业生一起协助拍摄。在2014–17年间,我分别在香港、内地、澳门及台湾举行了多场的微电影放映会及分享会,让社工学生及业界同工多认识服务使用者角度及如何培养社工的个人质素,参加者反应十分热烈,令我非常鼓舞!在多次微电影放映会的分享中,不少业界同工和社工学生对服务使用者的故事和声音甚感兴趣,因此,为了再进一步提高社工学生、业界社工同工及公众人士多留意服务使用者角度及重视社工个人质素的培育,以及表达服务使用者的声音,我便构想将同学们所撰写的被访服务使用者的个人故事辑录成书,并由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出版。我在 47 个故事中选取了24 篇出版,期望透过此书从另一个角度探索社工应持有和培养的重要个人质素,推动社工业界和公众多从服务使用者的角度理解社工应有的质素,推广这方面的教育,并增添有关社工的本地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