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与犯罪预防(二版)

犯罪学与犯罪预防(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犯罪学
  • 犯罪预防
  • 刑法
  • 社会学
  • 犯罪心理学
  • 公共安全
  • 法学
  • 犯罪分析
  • 预防犯罪
  • 犯罪原因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共分为十五章,分别探讨犯罪学与犯罪预防之基本概念,台湾犯罪状况与评析,古典犯罪学与犯罪预防,实证犯罪学与犯罪预防,批判犯罪学与明耻整合及修复式司法,犯罪预防之模式,犯罪被害人保护与犯罪预防,风险社会与犯罪治理,警政变迁与犯罪预防,少年非行、慢性习惯犯、性侵害犯罪、毒品犯罪、贪腐犯罪及跨境犯罪等之防治。整体而言,本书理论基础完整,体系层次分明,详尽中肯,读者可静心领会。
法律与社会秩序的边界:当代刑法学理论的深度探析 本书是面向法律专业人士、法学研究者以及对刑法学理论有深入兴趣的读者的权威性著作。它旨在超越传统的犯罪学叙事,聚焦于刑法规范的形而上学基础、规范性建构及其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动态张力。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深邃,共分为六大部分,二十个核心章节,系统梳理了当代刑法学领域中最具挑战性、最具争议性的理论议题。 --- 第一部分:刑法基础理论的重塑与基础逻辑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刑法的本体论地位及其与更宏大法律体系的内在关联。我们摒弃了将刑法视为孤立惩罚工具的狭隘视角,将其置于国家主权、社会契约论及人权保障的宏大框架下进行考察。 第一章:刑法的规范性根基与合法性危机 本章首先剖析了刑法规范(如“不法”与“责任”)的认知基础。重点讨论了凯尔森的规范层级理论如何渗透到刑法领域,以及在后现代语境下,传统刑法合法性(特别是报应论与功利主义的平衡)所面临的挑战。我们引入了拉兹(Raz)的法律实在论观点,审视刑法规则在实际司法操作中的能动性与局限性。 第二章:犯罪构成要件的本体论转向 本章对犯罪构成要件理论进行了彻底的解构与重构。不同于仅关注客观行为与主观恶意的传统二元论,本章引入了社会学建构主义的视角,探讨“行为”本身是如何被法律话语所形塑的。详细区分了“规范性不法”与“实质性不法”之间的张力,并对故意理论(如信念-意愿理论、认识论理论)进行了跨学科的比较分析,尤其关注了“认知偏差”在刑法责任认定中的复杂作用。 第三章:刑法中的因果关系与归责原则的深化 在传统的“条件说”与“相当因果说”的争论之外,本章聚焦于现代风险社会下的因果关系认定难题。探讨了“风险创造”理论在环境法与商业犯罪中的应用,并细致分析了德国和意大利刑法理论中关于“行为支配”和“危险实现”的进阶模型。本章特别强调了司法实践中,如何运用规范性预见理论来界定责任的边界,以避免无限的因果链推衍。 --- 第二部分:刑法价值论与当代刑法范式 本部分侧重于刑法的价值取向,探讨刑法在追求“正义”与实现“社会控制”之间的哲学权衡。 第四章:报应论与功利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调和 本章对刑罚的哲学基础进行了深入的辩证分析。对康德的绝对要求与边沁的效益计算进行了细致的对比。重点讨论了“有限报应论”作为一种调和路径的理论合理性,以及其在量刑指导中的实际操作性困境。 第五章:刑法的人权保障功能:从刑法谦抑到最小刑法 本章是全书对刑法“消极”功能的聚焦。系统阐述了刑法谦抑(Subsidiarity)原则的内涵、历史演变及其在现代法治国家中的不可替代性。通过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本章论证了为何刑法必须退居法律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并探讨了如何在维护公共安全与保障个人自由之间划定清晰的界限。 第六章:刑法秩序中的“惩罚的意义”重构 不同于仅探讨刑罚执行的技术层面,本章考察了“惩罚”这一行为在社会文化层面所承载的意义。引入了关于“修复性司法”与“恢复性正义”的理论辩论,分析这些新兴理念如何挑战了国家单向度的惩罚叙事,并探讨了其在理论成熟度与实践可行性上的差距。 --- 第三部分:犯罪学视域下的刑法修正:主体与客体 本部分回归到对犯罪行为人的个体分析,但区别于传统的犯罪心理学,本章从刑法责任能力与社会风险建构的角度进行审视。 第七章:责任能力的重构:心理病理状态与规范性障碍 本章深入剖析了刑法意义上的“责任能力”的界定标准。重点批判了纯粹依赖医学诊断的局限性,强调责任能力本质上是一个法律/规范判断而非纯粹的经验判断。对“限制责任能力”的司法认定标准进行了详尽的案例分析与学理阐释。 第八章:不作为犯的理论困境与作为义务的来源 不作为犯(Omission)是刑法理论中的经典难题。本章详细考察了刑法义务的各种理论来源(法律的、契约的、先行行为的、法感命令的),并对比了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处理“不作为等同于作为”时的理论差异,特别关注了在高度互联社会中,沉默(Silence)转化为刑法不法的可能性。 第九章:共犯理论的现代挑战:从共同故意到分担风险 本部分对共犯理论进行了精细化处理,超越了简单的教唆、帮助范畴。重点探讨了“共同犯罪的预备阶段”的介入时点,以及在高度复杂、多层级组织犯罪中,如何认定“意思联络”的强度与范围。本章引入了关于“犯罪组织”的刑法学批判,警惕将法律形式主义应用于社会现实的偏差。 --- 第四部分:刑法分则的结构解析与疑难问题 本部分选取刑法分则中的高争议领域,结合前述的基础理论,展示理论如何在具体的法律条文中得到实现或遭受扭曲。 第十章:财产犯罪的“所有权”基础与新型侵财行为 本章对传统财产犯罪(如盗窃、诈骗)中的“财产”概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信息技术和金融创新日益复杂的背景下,探讨了虚拟财产、数据权益等新型客体是否能纳入刑法保护的范围,以及对“转移占有”的认定标准如何适应电子交易的无形性。 第十一章:性自主权的刑法保护:从法益侵害到法益处分 性犯罪的刑法保护经历了从“善良风俗”到“性自主决定权”的根本转变。本章详细论述了刑法如何划定“自由意愿”与“胁迫/欺诈”之间的界限,并探讨了在涉及高度隐私和知情同意的领域,国家干预的边界和必要性。 第十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抽象危险”与“具体危险”的张力 本章聚焦于环境犯罪、公共安全技术犯罪等领域,分析了如何对那些尚未造成实质损害但已累积了巨大潜在风险的行为进行事前规制。强调了“危险犯”理论的精确适用,以防范立法上的过度泛化。 --- 第五部分:刑事诉讼法与刑法执行的互动:程序正义的哲学审视 刑法理论的最终检验在于其实践过程。本部分关注从犯罪认定到刑罚执行的整个过程,强调程序对实体判断的制约作用。 第十三章:证据裁判主义的哲学内涵与疑罪从无原则的界限 本章深入探讨了“排除合理怀疑”这一证据标准在刑法学中的哲学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证据规则,更是对国家惩罚权力的根本限制。分析了在特定犯罪(如间接证据为主的案件)中,如何科学界定“合理怀疑”的阈值。 第十四章: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体法风险评估 本书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进行了批判性分析,认为其效率导向可能侵蚀辩护权和自我辩护的固有价值。本章侧重于评估该制度对实体法上“罪责相当性”可能造成的结构性偏差。 第十五章:刑罚目的的司法化:量刑裁量中的自由裁量权 本章分析了法官在量刑阶段的司法能动性。探讨了刑罚的“个体化原则”如何在面对法定刑范围和从重/从轻情节时,避免沦为任意裁量,并提出了运用量刑指南的理论模型。 --- 第六部分:刑法前沿与未来趋势 本书的最后部分展望了未来刑法理论可能面对的颠覆性挑战。 第十六章:网络空间中的犯罪行为与属地管辖权的延伸 探讨了跨国网络犯罪的管辖权冲突,以及传统刑法理论(如行为地、结果地)在虚拟空间中的失效性。重点分析了数据安全和网络欺诈等新型犯罪的法益界定。 第十七章:企业与组织刑法责任的学理基础 本书认为,现代经济活动主体已不再是单一的自然人。本章系统梳理了企业法人刑责的理论路径(如替代责任、组织责任、归责模式),并对“法人犯错”的本体论基础进行了辩护。 第十八章:预防性刑法的界限与反恐时代的法治张力 本章对那些以预防未来犯罪为主要目的的立法(如某些针对恐怖主义或极端主义的早期介入法案)进行了严格的规范性考察,探讨了“危险预警”与“无行为即惩罚”之间的危险临界点。 第十九章:刑法与生物技术的伦理边界 审视了基因编辑、人工智能决策辅助系统等前沿技术可能对传统刑法理论(如故意、责任能力)带来的冲击,呼吁刑法学界应提前构建相应的伦理与法律框架。 第二十章:全球化背景下的刑法规范协调与国际刑法视野 本书最后总结了全球化对各国刑法自主性的挑战,讨论了国际刑法在人权、战争罪等领域的角色,以及跨国合作对国内刑法理论产生的反馈效应。 --- 本书特点: 理论的穿透力: 不满足于对既有法律条文的解释,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哲学假设与价值冲突。 跨学科的视野: 融合了法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的前沿思想,为读者提供多维度的分析工具。 面向未来的思辨: 对新兴技术和全球治理挑战下的刑法变革趋势进行了前瞻性布局。 本书是刑法学深度研究的必备参考,它将引导读者超越教科书的框架,进入刑法学理论辩论的最前沿。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许福生


  学 历
  中央警察大学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
  日本明治大学法学部访问学者
  美国休士顿大学城中校区刑事司法学系访问学者

  现 职
  中央警察大学行政警察学系暨警察政策研究所教授兼公共关系室主任
  卫生福利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推动小组委员
  法务部犯罪防治研究发展谘询委员
  法务部毒品审议委员会审议委员
  法务部廉政署廉政会报委员
  台北市少年辅导委员会委员
  新北市少年辅导委员会指导委员
  新北市城乡发展局性别平等专案小组委员
  财团法人向阳公益基金会执行长
  中华警政研究学会秘书长
  台湾犯罪被害人人权服务协会副理事长
  台湾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学会常务理事
  台湾防暴联盟常务理事
  台湾减害协会常务理事
  中华民国犯罪学会理事
  海崃两岸法学交流协会监事
  台北市澎湖同乡会理事

  着 作
  风险社会与犯罪治理(2010)
  犯罪与刑事政策学(2010)
  犯罪被害人保护之政策与法制(共着)(2013)
  家庭暴力与性侵害的问题与对策(共着)(2013)
  刑事政策学(2017)

图书目录

修订版序文/I
序文/II
目录/Ⅴ
图表次/XVIII

第一章 犯罪学与犯罪预防之基本概念/1
壹、犯罪之概念/1
贰、犯罪学之基本概念/7
参、犯罪预防之基本概念/22
肆、犯罪预测之基本概念/25
伍、结语/30

第二章 台湾犯罪状况与评析/35
壹、犯罪现象之掌握/35
贰、台湾犯罪状况之变化/40
参、犯罪状况之国际比较/49
肆、综合评析/52
伍、未来展望/56
陆、结语/64

第三章 古典犯罪学与犯罪预防/67
壹、古典犯罪学派/67
贰、新古典犯罪学派与现代新古典犯罪学派/76
参、理性选择理论/77
肆、环境犯罪学/89
伍、结语/127

第四章 实证犯罪学与犯罪预防/133
壹、实证犯罪学派/133
贰、犯罪生物学理论/137
参、犯罪心理学理论/142
肆、犯罪社会学理论/150
伍、发展性犯罪理论/179
陆、实证主义犯罪学派之犯罪预防理念/189
柒、结语/198

第五章 批判犯罪学与明耻整合及修复式司法/201
壹、批判犯罪学导论/201
贰、标签理论/203
参、冲突犯罪理论/206
肆、女性主义犯罪学/209
伍、明耻整合理论/213
陆、修复式司法/220
柒、结语/236

第六章 犯罪预防之模式/241
壹、犯罪预防模式之意义/241
贰、犯罪预防模式之分类/241
参、犯罪预防模式之评析/255
肆、结语/258

第七章 犯罪被害人保护与犯罪预防/259
壹、被害人与被害者学之发展演变/259
贰、被害人保护政策之发展/268
参、我国发展之动向/275
肆、警察之犯罪被害人对策/291
伍、结语/306

第八章 风险社会与犯罪治理/311
壹、风险社会与犯罪恐惧感/311
贰、风险社会下的犯罪治理/317
参、未来展望/340

第九章 警政变迁与犯罪预防/347
壹、警察之基本概念/347
贰、警政发展之变迁/351
参、警政犯罪预防模式之变迁/364
肆、结语/380

第十章 少年非行之防治/383
壹、前言/383
贰、少年非行概念与刑事政策考量/384
参、少年非行之现况/401
肆、少年非行之防治作为与评析/404
伍、少年非行之防治对策/429
陆、结语/446

第十一章 慢性习惯犯之防治/451
壹、前言/451
贰、犯罪学上慢性习惯犯之研究/452
参、慢性习惯犯研究对刑事政策之影响/458
肆、政策上运用之问题/462
伍、英美两国防制对策之借镜/467
陆、防治策略/472
柒、结语/476

第十二章 性侵害犯罪之防治/481
壹、性侵害犯罪之基本概念/481
贰、性侵害犯之处遇/491
参、社区处遇之衔接机制/494
肆、防治策略/507
伍、结语/517

第十三章 毒品犯罪之防治/523
壹、毒品犯罪之概念/523
贰、毒品与犯罪之关联性/529
参、毒品政策之选择与影响因素/530
肆、我国之反毒策略/533
伍、未来展望/545
陆、结语/553

第十四章 贪腐犯罪之防治/557
壹、前言/557
贰、贪腐之概念与成因/ 558
参、联合国反贪腐公约之刑事政策思维/561
肆、我国反贪腐之刑事政策思维/566
伍、防治策略/572
陆、结语/579

第十五章 跨境犯罪之防治/583
壹、跨境犯罪之概念/583
贰、犯罪国际化之对策/585
参、影响国际警察合作之因素/594
肆、两岸共同打击跨境犯罪之问题/595
伍、两岸共同打击跨境犯罪之防制策略/602
陆、结语/607

关键词索引/611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读完后,我脑海里浮现的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犯罪画面。作者的写作风格很直接,毫不掩饰地揭露了犯罪的残酷和黑暗,让人感到震惊和不安。我特别欣赏的是,书里没有美化犯罪,也没有同情犯罪者,而是坚定地站在受害者的立场,呼吁社会对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书中对于“犯罪成本收益分析”的讨论,也让我了解到,犯罪者在作案前,往往会权衡犯罪的成本和收益,这让我对犯罪预防策略的设计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然而,这本书的视角过于单一,缺乏对犯罪者社会背景和心理因素的深入分析,这让我觉得有些片面。另外,书中对于犯罪矫正措施的讨论,过于理想化,缺乏对现实操作的考量。而且,书中对于犯罪问题的政治和社会根源,几乎没有提及,这让我觉得有些遗憾。我认为,一部全面的犯罪学著作,应该既关注犯罪的表象,也关注犯罪的深层原因,才能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犯罪。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犯罪的著作,感觉像是走入了一个复杂又令人不安的迷宫。作者的叙述方式很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缓缓地揭开犯罪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和环境因素。我特别欣赏的是,书里没有简单地将犯罪归咎于“坏人”,而是深入探讨了贫富差距、教育不均、家庭功能失调等结构性问题,这些问题就像温床,滋生了各种犯罪行为。书中对于犯罪类型划分的部分,也让我受益匪浅,不再只是停留在新闻上看到的表面现象,而是能从更专业的角度去理解不同犯罪背后的动机和模式。 不过,这本书的理论性略重,对于像我这种非专业的读者来说,有些章节读起来会觉得有些吃力。作者引用了很多案例,但这些案例大多来自欧美国家,与台湾的社会文化背景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时,需要进行一些转换和思考。另外,书中对于犯罪预防策略的讨论,虽然涵盖了警力部署、社区矫正、社会福利等多个方面,但缺乏对台湾本土犯罪预防实践的深入分析,这让我觉得有些遗憾。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值得细读的犯罪学入门书籍,但要真正将其应用于台湾的犯罪预防工作,还需要结合台湾的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读下来,感觉有点像在啃一本学术论文,充满了各种专业术语和复杂的理论模型。作者的写作风格比较严谨,逻辑性很强,但缺乏一些生动性和趣味性,让人读起来会觉得有些枯燥。我不得不承认,我的犯罪学知识储备不足,导致我很多章节都读得一知半解,需要反复查阅资料才能勉强理解。书中对于犯罪统计学的部分,更是让我头昏脑胀,各种数据和图表看得我眼花缭乱。 不过,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是毋庸置疑的,它涵盖了犯罪学的各个方面,从犯罪的定义、类型、成因到犯罪预防、矫正等,几乎无所不包。书中对于古典学派和实证学派的论战,也让我对犯罪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且,书中对于犯罪政策的讨论,也让我了解到,犯罪预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总的来说,这本书适合那些对犯罪学有深入研究兴趣的专业人士阅读,对于像我这种普通的读者来说,可能有些过于专业和艰深。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间堆满各种犯罪档案的图书馆,里面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和案例。作者的叙述方式很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刑警,冷静、客观、细致地分析每一个案件,揭示犯罪背后的真相。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情境犯罪理论”的阐述,它让我了解到,犯罪并非随机发生,而是受到特定情境的诱导和影响。书中对于“破窗效应”的讨论,也让我对社区环境管理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原来一个小小的破坏行为,如果不及时制止,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犯罪问题。 但是,这本书的结构有些混乱,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让人感觉有些跳跃。另外,书中对于犯罪预防措施的评估,缺乏一些实证研究的支持,这让我对这些措施的有效性产生了一些怀疑。而且,书中对于台湾的犯罪问题,几乎没有提及,这让我觉得有些遗憾。我认为,一部优秀的犯罪学著作,应该结合本土的实际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犯罪预防策略。

评分

这本书读起来,就像在看一部引人入胜的犯罪纪实小说,只不过它比小说更严谨,更深入。作者的文笔流畅,善于用生动的案例和故事来阐释抽象的犯罪学理论,让人感觉既有趣又易懂。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犯罪心理学的分析,它让我了解到,很多犯罪行为并非出于简单的恶意,而是源于复杂的心理因素和人格缺陷。书中对于“社会学习理论”的阐述,也让我对犯罪的成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原来犯罪行为是可以被学习和模仿的,这让我对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重要性有了更强的体会。 然而,这本书的篇幅略显冗长,有些章节的内容过于重复,让人感觉有些乏味。另外,书中对于新兴犯罪形式的讨论,比如网络诈骗、洗钱等,相对较少,这与当前犯罪形势的变化有些脱节。而且,书中对于犯罪受害者的关注不够,仅仅是从犯罪者的角度来分析犯罪现象,而忽略了受害者所遭受的痛苦和创伤。我认为,一部完整的犯罪学著作,应该既关注犯罪者,也关注受害者,才能更全面地理解犯罪的本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