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民主与法治─当人民遇到宪法(五版)

人权、民主与法治─当人民遇到宪法(五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人权
  • 民主
  • 法治
  • 宪法
  • 政治学
  • 法律
  • 政治制度
  • 公民权利
  • 宪政主义
  • 社会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那一年,看到电影「辛德勒名单」的一幕,一个断手的犹太人,因为士兵认为他对纳粹毫无用处,便直接枪毙了他。仔细想想,如果不是因为宪法规定的落实,我:一个断手的台湾人,也会成为专制国家的可悲亡魂。在这里,可以了解人民因宪法而幸福。如果一个国家的宪法规定,尤其是对人民的基本权保障规定,真正落实在人民的生活中,人民的幸福才有可能。宪法贵在实践,宪法教育是实践的基础。之前写了一本宪法教科书,以为达到了「白话宪法」的目的。后来才发现,那只是对法律人而言。这本「人权、民主与法治:当人民遇到宪法」,不仅是专门针对一般民众而写的人权法学论丛(一)通识论,而且也可用于宪法的通识教育上。这本书期许全民都能看懂,奠立全民人权与宪法教育的基石,养成全民的人权与宪法认知,并对台湾迈向自由民主法治的宪政国家,做出可能的贡献。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人权、民主与法治—当人民遇到宪法(五版)》内容的图书简介: 《全球视野下的国家治理与社会转型:跨学科研究新范式》 本书导言:重塑理解现代国家的复杂性 在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化浪潮中,国家治理的内涵与实践正经历着深刻的结构性变革。传统的权力划分、主权边界以及社会契约的有效性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汇集了来自政治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经济学和比较行政管理学领域的顶尖学者,旨在提供一个跨学科、多维度的框架,用以解析现代国家在面对全球化、技术革新和社会需求变迁时的复杂治理模式与转型路径。我们不再将国家视为一个封闭的、同质化的实体,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充满互动、竞争与合作的全球网络之中,探讨其内部的韧性、适应性及其面临的系统性风险。 第一部分:国家能力的重构与治理效能的评估 本部分聚焦于国家如何在技术进步与资源稀缺的背景下重塑其核心能力。我们首先对“国家能力”的概念进行了细致的解构,从宏观的制度设计深入到微观的政策执行层面。 第一章:数字时代的行政效率与透明度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日益渗透到公共服务领域,电子政务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政府与公民的互动模式。本章深入分析了“智慧治理”的实践案例,探讨了技术赋能带来的效率提升(如流程自动化、精准决策支持),同时也警示了数据安全、算法偏见以及“数字鸿沟”对社会公平构成的潜在威胁。研究重点关注了如何构建既高效又负责任的数字公共服务体系,尤其是在跨部门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之间的微妙平衡。 第二章:财政主权与全球税收新秩序 全球资本的自由流动使得传统基于地域的税收体系面临严峻挑战。本章从国际经济法的视角出发,考察了跨国公司避税行为的复杂性及其对国家财政基础的侵蚀。我们详细阐述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际组织推动的“全球最低企业税”倡议的理论基础与实施困境。此外,本节还比较了不同国家为应对财政压力而采取的结构性改革措施,包括公共债务管理、养老金制度的代际公平性调整,以及如何平衡财政可持续性与必要的社会投入。 第三章:非常规风险下的政策韧性 从气候变化到新近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现代国家正面临着一系列“黑天鹅”和“灰犀牛”式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本章通过比较分析各国在应对突发危机时的决策机制、资源调配能力和跨部门协调效率,构建了一个衡量政策韧性的评估模型。研究强调了预见性分析、冗余设计(redundancy)在维持关键基础设施稳定运行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社会资本在危机时期动员和恢复中的不可替代价值。 第二部分:全球化语境下的社会结构变迁与身份政治 国家内部的社会结构并非静止不变,全球化、移民潮和文化多元化正在深刻地改变公民的认同和政治参与形态。本部分侧重于考察这些宏观力量如何影响国内的社会凝聚力与政治稳定。 第四章:移民流动、公民身份与社会融合的张力 大规模的国际人口迁移对接收国的社会结构和福利体系提出了复杂的要求。本章分析了不同国家在移民融合政策上的路径依赖——从同化主义到多元文化主义的实践效果。我们探讨了移民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定位、社会排斥现象(social exclusion)的机制,以及文化身份认同在代际间的演变。核心议题是如何在维护国家认同连贯性的同时,确保社会包容性和权利的普遍性。 第五章:代际公平与福利制度的可持续性 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和出生率的下降,代际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问题日益突出。本章从代际伦理学的角度审视了当前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养老金和医疗保险制度的财务压力。我们比较了不同政治体制下,为保障未来世代的利益而进行的政治博弈和制度改革,例如推迟退休年龄、引入私人储蓄机制等政策的社会接受度与经济后果。 第六章:信息生态与极化现象的社会心理基础 社交媒体和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渠道正在重塑公众舆论的形成过程。本章结合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的理论,分析了“回音室效应”和“确认偏误”如何加剧政治极化。我们考察了身份政治的兴起如何与信息生态相互作用,导致社会共识的瓦解。研究试图识别出在信息过载环境下,促进理性对话和重建共同事实基础的潜在干预点。 第三部分:国际关系新格局中的主权与合作模式 在全球治理碎片化的背景下,国家间的互动模式正在从传统的权力平衡转向更为复杂的网络化治理。本部分将目光投向国际层面,分析主权概念的演变及其在多边合作中的体现。 第七章:多边主义的衰退与“小多边”的兴起 传统的、包罗万象的国际组织体系正面临效率低下和代表性不足的批评。本章对比了传统多边主义(如联合国体系)与新兴的“小多边”(Minilateralism)合作形式(如特定主题的小型联盟)。我们分析了这些小型合作机制在快速解决特定全球挑战(如贸易争端、气候融资)方面的优势,同时也探讨了它们可能带来的碎片化风险和对全球规范的潜在侵蚀。 第八章:技术标准竞争与地缘政治的交织 在 5G、量子计算和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领域,国家间的竞争已不再仅仅是军事或经济层面的较量,更是围绕未来技术标准的规则制定权之争。本章探讨了技术标准的“地缘政治化”趋势,分析了各国如何利用监管壁垒、出口管制和知识产权策略来巩固其在关键技术生态系统中的领导地位。这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国家安全与经济开放的界限。 第九章:非国家行为体的崛起与全球治理的复杂化 跨国企业、非政府组织(NGOs)、智库以及专业协会等非国家行为体在制定和执行全球规范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章系统梳理了这些行为体通过“标准设定”、“倡导游说”和“伙伴关系”参与全球治理的机制。我们着重分析了这些行为体在填补国家治理真空的同时,如何对其自身的问责机制(accountability)提出挑战。 结语:迈向适应性强的现代国家形态 本书最终的论点在于,成功的现代国家治理不再依赖于僵化的制度设计,而是取决于其适应性、学习能力和有效协调异质利益的能力。未来的研究方向必须超越意识形态的争论,专注于构建能够在不确定性环境中持续提供公共产品、维护社会凝聚力并积极参与全球协同治理的制度框架。本书为政策制定者、学者和关注未来走向的公民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的分析工具箱。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许育典


  现 职
  国立成功大学法律学系特聘教授兼社会科学院院长
  欧洲当代台湾研究中心(ERCCT)谘询委员
  澳门法学学术顾问委员
  中华民国宪法学会理事
  台湾教育法学会常务监事
  教育部法规委员
  台湾经济研究院顾问
  消费者文教基金会云嘉南分会召集人
  台湾高等法院台南分院冤狱赔偿事件求偿审查委员会委员
  台南地方法院冤狱赔偿事件求偿审查委员会委员
  台南市法规、廉政、教育、教师申诉、文化古蹟、儿少保障委员会委员
  
  学 历
  德国杜宾根大学法学博士
  德国杜宾根大学宗教学院研究
  德国哥廷根及杜宾根大学教育学院研究
  
  经 历
  国立成功大学法律学研究所专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国立成功大学科技法律研究所所长
  国立成功大学法律学系系主任
  国立成功大学课外活动指导组主任
  德国洪堡学术基金会研究奖学金(2006-2007)
  德国洪堡学术基金会资深学者研究奖学金(2014)
  国科会暨德国学术交流总署研究奖助(2003、2004、2005)
  中华民国第47届十大杰出青年
  教育部人权教育谘询委员
  原住民族委员会法规委员
  台湾高等法院台南分院检察署犯罪被害人补偿覆审委员会委员
  台湾高等法院台南分院检察署性骚扰防治委员会委员
  台南市诉愿审议、特殊教育、车辆行车事故鑑定委员会委员
  财团法人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监事

图书目录

献 词
五版序——弱势儿童早期照护的国家义务
序 言——因宪法而幸福
本书引註格式说明

Ⅰ 前言:当人民遇到宪法/1
§1 人民、法律与宪法//1
壹、人民与法律/1
贰、人民与宪法/2
§2 宪法教育与宪法文化//3
壹、宪法与教育/3
贰、自由民主法治的执政口号与宪法文化真实/5
参、自由的宪法文化与教育/6
肆、民主的宪法文化与教育/7
伍、法治的文化与宪法教育/8
陆、宪法教育的未来/10
§3 当人民遇到宪法//12

Ⅱ 人民对宪法的基本了解/17
§1 宪法的功能与特性/17
壹、宪法的功能/17
一、保障基本人权的功能/17
二、组织与限制国家权力的功能/18
三、维持国家运作秩序的功能/18
四、促进国家整合的功能/19
贰、宪法的特性/19
一、宪法的最高性/19
二、宪法的原则性/20
三、宪法的开放性/21
四、宪法的妥协性/21
§2 宪法的制定与修改/22
壹、宪法的制定/22
一、制宪权的性质/22
二、制宪权的主体与程序/23
贰、宪法的修改/24
一、修宪的意义与必要/24
二、修宪的机关与程序/25
三、修宪的方式/25
四、修宪的界限/26
§3 以人民为本的宪法基本原则/27
壹、民主共和国/28
一、民主与共和的概述/28
二、民主的内涵/29
三、战斗性民主/34
四、共和的内涵/36
贰、法治国/37
一、法治国的概述/38
二、法治国的内涵/40
参、社会国/50
一、社会国的概述/50
二、社会国的内涵/52
肆、多元文化国/54
一、多元文化国的概述/54
二、多元文化国的内涵/55

Ⅲ 人民在宪法上的权利与义务/61
§1 人民基本人权的发展/61
§2 人民基本人权的本质/62
壹、人民的自我实现作为基本人权的目的/62
贰、以自我实现为核心的基本人权规范体系/63
参、基本人权作为人民自我实现的规范/63
§3 人民基本人权的保障内涵/64
壹、防御国家侵害的防御权保障内涵/65
贰、要求国家给付的社会基本人权保障内涵/65
一、衍生的给付请求权/66
二、原始的给付请求权/67
§4 人民基本人权的保护对象/68
§5 人民基本人权的内涵/69
壹、平等权/70
一、当人民遇到平等权的侵害/70
二、人民的平等权宪法保障/71
贰、人身自由/75
一、当人民遇到人身自由的侵害/75
二、人民的人身自由宪法保障/77
参、人民不受军审自由/83
一、当人民遇到不受军审的侵害/83
二、人民的不受军审宪法保障/83
肆、居住自由/86
一、当人民遇到居住自由的侵害/86
二、人民的居住自由宪法保障/86
伍、迁徙自由/90
一、当人民遇到迁徙自由的侵害/90
二、人民的迁徙自由宪法保障/90
陆、言论自由/92
一、当人民遇到言论自由的侵害/92
二、人民的言论自由宪法保障/93
柒、学术自由/101
一、当人民遇到学术自由的侵害/101
二、人民的学术自由宪法保障/102
捌、着作自由/108
一、当人民遇到着作自由的侵害/108
二、人民的着作自由宪法保障/108
玖、出版自由/110
一、当人民遇到出版自由的侵害/110
二、人民的出版自由宪法保障/111
拾、祕密通讯自由/115
一、当人民遇到祕密通讯自由的侵害/115
二、人民的祕密通讯自由宪法保障/116
拾壹、宗教自由/118
一、当人民遇到宗教自由的侵害/118
二、人民的宗教自由宪法保障/119
拾贰、集会自由/126
一、当人民遇到集会自由的侵害/126
二、人民的集会自由宪法保障/127
拾参、结社自由/131
一、当人民遇到结社自由的侵害/131
二、人民的结社自由宪法保障/132
拾肆、生存权/135
一、当人民遇到生存权的侵害/135
二、人民的生存权宪法保障/135
拾伍、工作权/140
一、当人民遇到工作权的侵害/140
二、人民的工作权宪法保障/141
拾陆、财产权/145
一、当人民遇到财产权的侵害/146
二、人民的财产权宪法保障/146
拾柒、权利救济请求权/149
一、当人民遇到权利救济请求权的侵害/149
二、人民的权利救济请求权宪法保障/150
拾捌、参政权/154
一、当人民遇到参政权的侵害/154
二、人民的参政权宪法保障/155
拾玖、应考试服公职权/162
一、当人民遇到应考试服公职权的侵害/162
二、人民的应考试服公职权宪法保障/164
贰拾、教育基本权/165
一、当人民遇到教育基本权的侵害/165
二、人民的教育基本权宪法保障/166
贰壹、概括基本权/172
一、当人民遇到概括基本权的侵害/172
二、人民的概括基本权宪法保障/173
§6 人民基本人权的限制/176
壹、确定基本人权的保护法益/177
一、解释可能涉及的基本人权内容/177
二、把所涉事实涵摄到符合的基本人权/178
贰、基本人权保护法益是否受侵犯/179
参、从形式的规范面看限制的合宪性/179
一、宪法的直接限制:宪法保留原则/180
二、法律的限制:法律保留原则/180
三、宪法的内在限制:利益衡量原则/181
肆、从实质的手段面看限制的合宪性/182
一、特定公益目的的检验/183
二、必要性的检验/184
§7 人民基本人权的救济/186
壹、违宪审查制度的原由/187
贰、违宪审查制度的类型/187
参、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188
§8 人民在宪法上的义务/189
壹、纳税义务/190
一、当人民遇到纳税义务/190
二、人民在宪法上的纳税义务/191
贰、服兵役义务/192
一、当人民遇到服兵役义务/192
二、人民在宪法上的服兵役义务/193

Ⅳ 人民对宪法上国家组织的了解/197
§1 国家组织与基本原则的联结/197
壹、民主共和原则对国家组织的要求/197
一、直接民主或间接民主/198
二、代议民主作为国民主权的实践/199
三、法定代表原则的宪法确认/199
贰、法治国原则对国家组织的要求/200
一、水平权力分立的要求/201
权力区分/201
权力制衡/202
二、垂直权力分立的要求/202
§2 总 统/203
壹、总统的定位/203
一、内阁制、总统制与双首长制/203
二、我国宪法的设定/204
贰、总统的产生/205
一、总统的选举/205
二、总统的罢免与弹劾/206
三、总统的继任与代行/206
参、总统的职权/207
一、公布法令权/207
二、赦免权/207
三、授与荣典权/208
四、院际调节权/209
五、统帅权/209
六、缔约宣战媾和权/209
七、国家安全大政方针决定权/210
八、官员任免权/210
九、覆议核可权/211
十、解散国会权/212
十一、国家紧急应变权/212
十二、国家机密特权/213
肆、总统的特别义务与权利/213
§3 行政院/214
壹、行政院的地位与组织/214
贰、行政院长的产生/215
参、行政院的职权/216
肆、行政院与立法院的互动/216
一、施政监督与国政共同参与关系/216
二、提案与审议关系/216
三、预算监督关系/216
四、决算监督关系/217
五、覆议关系/217
六、倒阁关系/217
§4 立法院/218
壹、立法院的定位/218
贰、立法院的组成/218
参、立法院的职权/219
一、立法权/219
二、预算审议权/220
三、人事同意权/221
四、行政监督权/221
五、对总统、副总统的罢免与弹劾提议权/223
六、宪法修正案提案权/223
七、中央与地方权限争议解决权/224
肆、立法委员的特别权利/224
一、言论免责权/224
二、不受逮捕权/225
§5 司法院/225
壹、司法院的地位与组织/225
一、制宪者原意与宪政实践/225
二、司法院的组织/226
贰、司法院的职权与界限/226
一、司法院的职权/226
二、司法权行使的界限/227
参、大法官的职权/228
一、法令统一解释权/229
二、宪法解释权/229
三、违宪政党解散权/230
肆、司法独立/230
一、法定法官原则/230
二、政治中立原则/231
三、法官的身分保障/231
四、司法预算独立/231
五、法官自治/232
§6 考试院/232
壹、考试院的地位与组织/232
贰、考试院的职权/233
§7 监察院/234
壹、监察院的定位/234
贰、监察院的职权/234
一、调查权/234
二、纠正权/235
三、弹劾权/235
四、纠举权/236
§8 地方自治团体/237
壹、地方自治团体的地位/237
贰、中央与地方权限的划分/238
参、地方自治团体层级的权力分立/238
一、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划分/238
二、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关系/239
三、地方自治团体立法权的行使/239

参考文献/241

索 引/245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并非轻松。作者使用的语言比较学术化,对于不熟悉政治学和法学基础知识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不过,我坚持读完之后,却发现这些“吃力”是值得的。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解释非常透彻,例如“自由”、“平等”、“正义”等等。这些概念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内涵。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我更容易理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程序正义”的讨论印象深刻。在台湾,我们常常关注结果的正义,而忽略了程序的重要性。然而,如果程序不公正,即使结果是好的,也难以令人信服。这本书提醒我们,正义不仅仅是结果,更是一种过程。它要求我们在追求正义的过程中,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和程序,保障每个人的合法权益。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法律不仅仅是用来惩罚犯罪的工具,更是一种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利的手段。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的现实意义。作者并没有将人权、民主与法治束缚在象牙塔里,而是将它们与台湾的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书中对于台湾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例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社会不公等等,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作者指出,这些问题并非简单的经济问题或技术问题,而是与我们的人权观念、民主制度和法治精神密切相关。例如,贫富差距的扩大,不仅侵犯了弱势群体的经济权利,也威胁了社会的公平正义。环境污染不仅损害了公民的健康权,也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本书提醒我们,人权、民主与法治并非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它促使我反思,作为一名台湾公民,我应该如何参与到解决这些问题的行动中,如何为建设一个更公正、更平等、更可持续的台湾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是一本行动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相当严谨,从人权的历史渊源到民主制度的演变,再到法治精神的内涵,作者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不同政治思想流派的客观分析,没有预设立场,而是呈现了各种观点的优缺点,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和思考。这在当今台湾充斥着意识形态对立的环境下,显得尤为可贵。许多时候,我们习惯于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评判他人,而忽略了理解不同观点的可能性。这本书提醒我们,真正的对话和交流,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此外,书中对于宪法在维护人权和民主方面作用的阐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宪法不仅仅是一部法律,更是社会契约的核心,它规定了政府的权力范围,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然而,宪法并非一成不变,它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这本书引发了我对于台湾宪法改革的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修改宪法,才能更好地适应台湾社会的需求,更好地保障公民的权利?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人权、民主与法治的书,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台湾长期以来自诩为民主的堡垒,但我们真的理解民主的真谛吗?这本书并非空泛地谈论理论,而是深入探讨了民主实践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困境,以及这些困境如何侵蚀我们所珍视的自由。作者以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剖析了权力制衡的复杂性,以及公民参与的重要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多数人的暴政”的讨论印象深刻。在台湾,我们常常强调多数决的原则,但如果多数人的意志忽视了少数群体的权利,那样的民主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本书提醒我们,民主不仅仅是投票,更是一种对人权的尊重和对多元价值的包容。它促使我反思,作为一名台湾公民,我是否真正积极地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是否真正为捍卫我们的民主制度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这本书不是一本简单的教科书,而是一面镜子,照亮了我们民主制度中的不足,也激励我们去追求更完善的民主。它让我意识到,民主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我们持续的努力和警惕。

评分

我原本以为自己对人权、民主与法治这些概念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毕竟在台湾,我们从小就接受相关的教育。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自己之前的理解是多么的肤浅。作者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这些概念,让我对它们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最让我受益的地方在于它强调了人权、民主与法治之间的相互联系。作者指出,人权是民主的基础,民主是法治的保障,法治是人权的最终实现。这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如果一个人权得不到保障,民主就会沦为空谈;如果民主制度不健全,法治就会成为摆设;如果法治不完善,人权就会受到侵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人权、民主与法治,而要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和维护。它也让我对台湾的民主制度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台湾的民主制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们需要不断地完善我们的民主制度,加强法治建设,才能更好地保障公民的权利,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