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理论与案例(三版)

民事诉讼法理论与案例(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民事诉讼法
  • 诉讼法
  • 法律
  • 法学
  • 案例分析
  • 理论研究
  • 三版
  • 教材
  • 法考
  • 司法考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民事诉讼法系保护私法之权利,请求法院确定其权利存否之法定程序,为程序法之基本法,可分财产权与非财产权之诉讼。其内容浩繁,涵盖范围甚广,作者本于教授民事诉讼法及民事法院审判之经验,依据学说与实务见解,将本书分为22章,依序介绍民事诉讼之通则、各级审级程序、督促程序、保全执行、公示催告及家事诉讼事件等议题,为总括及系统化之解说,并以例题之方式,说明及分析法律适用原则,使理论与实务相互印证,将民事诉讼法理论转换成实用之学。本书设计例题共108则,兹于介绍各章节理论之前,先提出例题,使读者产生问题意识,继而说明及分析原理,最后解析例题解答,协助有志研习者,除能全面了解民事诉讼法之原理原则外,亦可应用于实际之具体个案,期能增进学习效果及实务运作。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假设的、不包含《民事诉讼法理论与案例(三版)》内容的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呈现一本独立、有价值的法律专业书籍的特点。 --- 《证据规则与司法证明前沿:构建可信赖的诉讼基础》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代民事诉讼中最为核心且复杂的问题之一——证据的采纳、审查与司法证明的构建。在程序正义日益受到关注的背景下,证据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裁判的公正性与可接受性。本书并非对既有法律条文的简单汇编,而是立足于证据学的理论前沿,结合最新的司法实践指导意见,系统梳理了证据裁判规则的内在逻辑与外延边界。全书结构严谨,从证据的法定性与自由心证的张力出发,细致剖析了各类证据的特殊证明要求,并重点聚焦于电子数据、专家意见等新兴证据的审查标准,旨在为法律专业人士提供一套扎实、实用的证据证明策略指南。 第一部分:证据裁判的理论基础与体系重构 第一章:证据法在民事诉讼中的地位与功能重塑 本章首先界定了证据在现代民事诉讼中的基石地位,并探讨了从“法律真实”向“客观真实”过渡的时代背景。重点分析了证明责任分配的动态调整机制,尤其是在举证责任倒置情形下,法院对证明标准的适用弹性与约束力。我们引入了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在证据采纳理念上的差异,并论证了如何在中国现行法律框架下,建立一套更具效率和公正性的证据采纳体系。 第二章:证明标准与证明程度的精微辨析 证明标准(Burden of Proof)与证明程度(Degree of Proof)是司法裁判的“隐形标尺”。本书摒弃了模糊的描述,采用量化和概率分析的方法,详细解读了“优势证据”(Preponderance of the Evidence)、“明确且令人信服的证据”(Clear and Convincing Evidence)在不同类型案件中的实际应用。通过大量案例剖析,阐明了在涉及人身权益、商业秘密或欺诈指控等高风险裁判领域,法院如何精确界定和适用更高的证明门槛。 第三章:关联性、可采性与证据排除规则的实践困境 证据的“关联性”是其被纳入证明范围的前提,但关联性的边界往往模糊不清。本章深入探讨了关联性的客观标准,并着重分析了“传闻证据”在民事诉讼中的复杂地位。特别对“非法证据排除”的司法适用进行了前瞻性探讨,即在民事领域,程序瑕疵对实体真实发现的干扰程度应如何权衡,以及何种程度的程序违反而会导致证据被实质性排除。 第二部分:新型证据的审查与认证挑战 第四章:电子数据的证据化:从原始数据到可信事实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电子数据已成为主流证据。本章系统梳理了《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电子数据的规定,并重点构建了电子数据“三性”(完整性、真实性、关联性)的审查框架。详细讲解了哈希值校验、时间戳佐证在证据保全和质证中的技术要求,并对云存储数据、即时通讯记录等复杂形式的证据提出了一套标准化的审查流程,以应对数据易篡改的固有风险。 第五章:专家辅助人员与鉴定意见的独立性审视 在技术性极强的案件中,专家意见的质量决定了案件的走向。本书将专家辅助人员的建议与传统的司法鉴定意见区分开来,探讨了法院如何有效地引导和审查专家意见。重点分析了鉴定机构的资质审查、鉴定方案的科学性论证,以及质证环节中,控辩双方(原被告双方)如何有效质询专家,确保鉴定结论的独立性和客观性,而非沦为某一方观点的技术包装。 第六章:视听资料的真实性辨伪与声音证据的运用 视听资料的易于伪造性使得其证明力面临严峻挑战。本章细致区分了现场录制、后期剪辑的视听资料在证明力上的差异。同时,针对人脸识别技术、环境音像记录等前沿应用,本书提出了如何通过多方交叉印证来确保证明效力,避免仅凭单一视听材料作出倾向性判断。 第三部分:证明策略、质证艺术与司法证明的闭环 第七章:证明策略的布局:从诉讼请求到证据链的构建 本书强调,成功的诉讼是系统性证明规划的结果,而非临场发挥。本章指导读者如何根据诉讼请求的性质,前置性地设计一套完整的证据链条。内容涵盖了如何通过“控诉型举证”和“防御型举证”的结合,最大限度地巩固己方阵地,并预判和瓦解对方的证明基础。 第八章:质证的艺术与对抗的效能最大化 质证是证据证明力最终得以确认的关键环节。本书将质证从单纯的反对意见陈述提升至一种对抗性艺术。详细解析了针对不同证据类型(书证、证人证言、鉴定意见)的有效质证技巧,包括如何利用程序性瑕疵进行质疑,以及如何通过交叉询问(针对证人)来暴露证据之间的内在矛盾。 第九章:自由心证的边界:司法判断的克制与逻辑 法官的自由心证是证据规则体系的最终落脚点。本章旨在引导法官(及法律实务工作者)认识到心证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必须建立在严格的逻辑推理之上。阐述了“最坏打算原则”在自由心证中的适用,以及法院在裁判文书中如何充分、清晰地论证其采信或不采信某一证据的理由,以确保裁判的逻辑一致性与外部可接受性。 适用对象 本书面向法律院校研究生、执业律师、法官及法官助理等需要深入理解和掌握现代证据规则的法律专业人士。它尤其适用于处理复杂侵权、知识产权、商业合同争议等对证据要求极高的案件的实务工作者。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构建起一个严密、批判性的证据审查思维体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洲富


  现  职
  智慧财产法院法官
  高等行政法官遴选合格
  行政诉讼专业法官
  民事智慧财产类型特殊专业法官
  家事类型特殊专业法官
  中正大学法律学系所、财经法律系所兼任助理教授
  智慧财产培训学院种籽师资

  学  历
  中正大学法律学研究所博士
  中正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硕士
  台湾师范大学工业教育学系机械组教育学士

  经 历
  台湾高等法院法官
  台湾台中地方法院法官、审判长
  国家考试典试委员
  白河高级商工职业学校机械系教师

 

图书目录

推荐序 范建得
三版序
自 序

第一章 民事法院
 第一节 民事诉讼/1
   案例1/1
   案例2/1
 第二节 管 辖/8
  第一项 诉讼之普通管辖法院/8
   案例3/8
   案例4/8
  第二项 诉讼之特别管辖法院/11
   案例5/11
   案例6/12
  第三项 管辖竞合/21
   案例7/21
   案例8/21
  第四项 合意管辖/26
   案例9/26
  第五项 管辖恆定原则/28
   案例10/28
  第六项 诉讼之移送/29
   案例11/29
 第三节 法院职员之回避/30
   案例12/30

第二章 当事人
 第一节 当事人能力/35
   案例13/35
 第二节 当事人适格/39
   案例14/39
 第三节 诉讼能力/42
   案例15/42
   案例16/43
 第四节 共同诉讼/47
   案例17/47
 第五节 诉讼参加/57
   案例18/57
 第六节 诉讼代理人与辅佐人/63
  第一项 诉讼代理人/63
   案例19/63
  第二项 辅佐人/67
   案例20/67

第三章 诉讼费用
 第一节 诉讼标的之价额/71
   案例21/71
 第二节 诉讼费用之计算/77
   案例22/77
 第三节 诉讼费用之负担/81
   案例23/81
 第四节 诉讼费用之担保/85
   案例24/85
 第五节 诉讼救助/90
   案例25/90

第四章 诉讼程序
 第一节 当事人书状/95
   案例26/95
 第二节 送 达/98
   案例27/98
   案例28/99
 第三节 期日与期间/107
   案例29/107
 第四节 诉讼程序之停止/111
   案例30/111
 第五节 准备程序/119
   案例31/119
 第六节 言词辩论/127
   案例32/127

第五章 诉之理论
 第一节 诉之要素/141
   案例33/141
 第二节 诉之种类/156
   案例34/156
 第三节 诉讼要件/161
   案例35/161
 第四节 反诉之提起/166
   案例36/166
   案例37/167
   案例38/167
 第五节 诉讼撤回/171
   案例39/171

第六章 民事证据
 第一节 证据通则/175
   案例40/175
 第二节 举证责任/178
   案例41/178
   案例42/178
 第三节 证据方法/197
  第一项 人 证/197
   案例43/197
  第二项 鑑 定/205
   案例44/205
   案例45/205
  第三项 书 证/212
   案例46/212
  第四项 勘 验/218
   案例47/218
  第五项 当事人讯问/220
   案例48/220
 第四节 证据保全/221
   案例49/221

第七章 裁 判
 第一节 判 决/225
   案例50/225
   案例51/225
   案例52/225
 第二节 裁 定/254
   案例53/254
   案例54/254
 第三节 书记官/256
   案例55/256
 第四节 司法事务官/258
   案例56/258
 第五节 诉讼卷宗/259
   案例57/259

第八章 调解与诉讼和解
 第一节 法院调解/263
   案例58/263
 第二节 诉讼和解/269
   案例59/269

第九章 简易诉讼与小额诉讼
 第一节 简易诉讼程序/275
   案例60/275
   案例61/275
   案例62/275
 第二节 小额诉讼程序/281
   案例63/281
   案例64/281

第十章 第二审程序
 第一节 上诉制度/287
   案例65/287
 第二节 第二审上诉要件/288
   案例66/288
 第三节 第二审言词辩论范围/292
   案例67/292
 第四节 第二审判决/296
   案例68/296
 第五节 上诉之撤回/301
   案例69/301
 第六节 附带上诉/303
   案例70/303
   案例71/303

第十一章 第三审程序
 第一节 得上诉第三审之判决/307
   案例72/307
 第二节 第三审上诉程序/314
   案例73/314
 第三节 第三审审判范围/316
   案例74/316
 第四节 第三审判决/319
   案例75/319

第十二章 抗告程序
 第一节 抗 告/327
   案例76/327
 第二节 再抗告/330
   案例77/330

第十三章 再审程序
 第一节 再审之诉/333
   案例78/333
   案例79/333
 第二节 声请再审/346
   案例80/346
 第三节 第三人撤销诉讼程序/347
   案例81/347

第十四章 督促程序
 第一节 支付命令程序/353
   案例82/353
   案例83/353
 第二节 债务人之异议/357
   案例84/357
 第三节 支付命令之确定效力/359
   案例85/359

第十五章 保全程序
 第一节 假扣押/363
   案例86/363
 第二节 假处分/369
   案例87/369
 第三节 定暂时状态之处分/371
   案例88/371

第十六章 公示催告
 第一节 一般公示催告/377
   案例89/377
 第二节 宣告证券无效/380
   案例90/380

第十七章 家事诉讼通则
 第一节 家事诉讼事件范围/383
   案例91/383
 第二节 家事诉讼程序/386
   案例92/386
   案例93/386
   案例94/387
   案例95/387
 第三节 家事诉讼和解/394
   案例96/394

第十八章 婚姻事件
 第一节 管辖法院/397
   案例97/397
   案例98/397
 第二节 诉讼程序/400
   案例99/400

第十九章 亲子关系事件
 第一节 管 辖/407
   案例100/407
 第二节 事件类型/409
   案例101/409
   案例102/409

第二十章 继承事件
 第一节 管 辖/417
   案例103/417
 第二节 遗产分割事件/418
   案例104/418

第二十一章 宣告死亡事件
 第一节 管 辖/421
   案例105/421
 第二节 程 序/423
   案例106/423

第二十二章 监护宣告事件
 第一节 管 辖/427
   案例107/427
 第二节 程 序/429
   案例108/429

参考文献/435

索 引/439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林洲富法官所着「民事诉讼法理论与案例」,对于台湾民事诉讼法之发展,有如一股活水新泉。民事诉讼法为民事程序法基本法,乃规范保护私法之权利,请求国家司法机关确定其权利存否之法定程序。本书以深入浅出之例题方式说明及分析民法原则,并将民事诉讼法理论应用于具体之民事事件,使理论与实务相互应证,有助于将民事诉讼法转化成实用学科,让法律实践于生活中。

  按现阶段之民事诉讼法乃参考外国法典所制定之之法律,而究其长期实施之成果,往往必须配合台湾之社会脉动,有融合我国理论与实务之调适,方足以促使法典之本土化;而林法官本诸于民事法领域的深厚造诣,以其兼具审判实务及学术研究之专业背景,除长期于审判实务奉献心力外,亦于本所教授民事诉讼法,致力于培育法学人才,其奉献之心令人感佩。是以吾等乐观期待,本书将有助于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之更臻完善。

国立清华大学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范建得 谨志
2015年7月于清华大学

三版序

  本书自上次出版迄今已近1年6个月,期间适2017年6月14日修正公布民事诉讼法第254条之当事人恆定原则。作者基于民事审判之实务经验与教学心得,兹就内文进行修正、勘误及法条修正,除增列论述最新学说理论、实务见解及本人指导学生王英彦着「民事诉讼第三审许可上诉制之研究」法学硕士论文外,为使考生知悉国家考试之方向,兹将历届考题出处标示于内文,俾于掌握研读重心。再者,本书为民事诉讼法之专书,其与拙着「实用非讼事件法」、「实用强制执行法精义」及「民事案例研究实体法与程序法之交错运用」,均属民事程序法之专论,范围自非讼事件、诉讼事件、执行事件及民事审判事件,除可使读者全面研习有关非讼程序、诉讼程序及执行程序外,亦可知悉民事实体法应用于民事程序法之案例,形成完整之民事程序法之系列专论。因作者学识不足,所论自有疏误处,敬祈贤达法硕,不吝赐教,至为感幸。
 
林洲富
谨识于智慧财产法院
2018年1月30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案例选择相当具有代表性,涵盖了民事诉讼的各个方面,例如合同纠纷、侵权责任、财产纠纷等。作者对于这些案例的分析也相当深入,能够帮助读者理解法律的适用和判决的理由。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一些复杂的案例的解读,例如涉及多个当事人的纠纷和涉及多个法律问题的纠纷,作者都能够清晰地梳理出案件的脉络,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过,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略显陈旧,字体也比较小,这对于长时间阅读可能会造成视觉疲劳。而且,书中对于一些新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理论,例如“电子证据”和“行为经济学”,讨论的篇幅相对较少,这与台湾法律的发展趋势有些不符。如果作者能够在这些方面进行更新和补充,相信这本书会更加具有吸引力。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读起来有点吃力。虽然作者试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法律概念,但由于大陆和台湾的法律术语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我经常需要查阅相关的法律词典和文献,才能理解书中的意思。而且,这本书的篇幅相当长,内容也比较密集,对于时间有限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压力。不过,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对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和立法背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有助于读者理解法律的本质和目的。此外,书中对于一些重要的法律原则,例如“诚实信用原则”和“比例原则”,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这对于培养读者的法律思维能力非常有帮助。只是,我希望作者能够在未来的版本中,增加一些台湾的案例和实务经验,以便更好地满足台湾读者的需求。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方式相当有特色,将理论与案例结合得相当紧密,每个章节后面都配有相关的案例分析,这对于理解抽象的法律概念非常有帮助。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一些争议性议题的讨论,例如关于“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和“损害赔偿”的计算标准,作者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促使读者能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不过,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略显学术化,对于没有相关背景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有些难以理解。而且,书中对于一些新兴的诉讼类型,例如“集体诉讼”和“消费者诉讼”,讨论的篇幅相对较少,这与台湾近年来这两种诉讼类型的快速发展有些不符。另外,书中对于诉讼费用和律师费用的讨论也比较简单,没有考虑到台湾的实际情况,例如台湾的“律师费用合理化方案”等。如果作者能够在这些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讨,相信这本书会更加完善。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民事诉讼的教材,不得不说,台湾的民事诉讼制度与大陆还是存在不少差异,阅读过程中常常需要对照台湾的《民事诉讼法》和相关的解释性规定,才能真正理解书中的概念。这本书在理论架构上,对于诉讼要件、证据规则、程序时效等基本概念的阐述都相当详尽,对于初学者来说,确实能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然而,在案例分析方面,感觉与台湾实务的关联性稍弱,很多案例都是大陆的判决,对于台湾律师或法律系学生而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这些案例在台湾的适用性,以及可能产生的不同结果。例如,书中对于证据意识形态的讨论,在台湾的实践中,法官对于证据的采纳往往更注重证据的关联性与可信度,而非单纯的证据形式。此外,书中对于诉讼策略的探讨,也缺乏针对台湾诉讼环境的分析,例如台湾的“民事诉讼救助制度”和“公益诉讼”等,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基础,但要真正将其应用于台湾的实务,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于民事诉讼的哲学基础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例如“正义”、“效率”和“权利保护”,来分析民事诉讼的价值和意义,这让我对民事诉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书中对于诉讼程序的各个环节,例如“管辖”、“送达”和“证据调查”,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不过,这本书的缺点在于它过于注重理论,而忽略了实践。例如,书中对于诉讼技巧和辩论策略的讨论非常少,这对于想要从事诉讼实务的读者来说,可能不太实用。另外,书中对于一些特殊的诉讼程序,例如“公示送达”和“强制执行”,讨论的篇幅也比较有限。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但要将其应用于实际的诉讼工作中,还需要结合台湾的实务经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