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劵交易法律风险探测

证劵交易法律风险探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证券交易
  • 法律风险
  • 风险探测
  • 合规
  • 投资
  • 金融
  • 法律
  • 实务
  • 案例
  • 内幕交易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国证券交易法系为发展国民经济、规范与活络证券市场并保障投资人权益。近年来违反证券交易法之民事、刑事及行政诉讼案件增多,所涉及之法律争议也日益增加,原因是现行证券交易法不但规范不严谨,要件不明确,连带刑罚价值体系也不合理等,使得工商企业界存在许多疑惑与问题。本书旨在蒐罗学界对证券交易法体例与重要观念之釐清、立法、司法上及实务运用上争议之探微,经综合学者专家之法学论着,以多角度呈现检讨证券交法之疏漏,期待企业界能更加认识证券交易法之法律风险,并能够有效管理以及防范。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名为《证劵交易法律风险探测》的书籍的简介,这份简介将详细描述这本书所涵盖的内容,并且完全避开该书名所暗示的特定领域,旨在描述一本内容充实且引人入胜的著作。 --- 《边界之外的构筑:新型城市景观的社会生态学考察》 导言:重塑理解的视角 在当代全球化进程中,城市不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集合体,而是复杂、动态的社会生态系统。我们正目睹着城市边界的模糊化与功能重塑。本书《边界之外的构筑:新型城市景观的社会生态学考察》,旨在提供一个全新的分析框架,用以解构和理解这些正在快速演变中的城市空间。它并非关注传统的城市规划或建筑学,而是深入探讨城市化进程如何与自然环境、社会结构以及新兴的技术范式发生深刻的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出一种既非传统也非完全预期的“新型景观”。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现代城市的“边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被重新定义——物理边界的渗透、功能边界的重叠、以及社会群体间的互动边界的流动性。通过对多个全球性案例的细致剖析,我们力图揭示在这些流动性中潜藏的治理挑战、文化冲突与可持续发展的机遇。 第一部分:流动性的空间语境——模糊的边界与身份的重塑 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边界”概念在当代城市语境下的瓦解与重建。 第一章:物理界限的消弭与渗透 本章考察了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速交通网络、跨界河流治理)如何模糊了传统上被视为固定的城市行政和地理界限。我们将探讨“城市蔓延”(Urban Sprawl)现象的社会学后果,分析郊区化与中心城区空心化之间的相互影响。重点分析了“灰色基础设施”(如水处理、能源供应系统)的跨区域依赖性,如何迫使不同行政实体在非正式的生态系统中建立合作机制。 第二章:功能叠置与空间错位 传统的城市规划将居住、工作、商业功能严格分区。然而,新型景观的特征之一是这些功能的密集和重叠。本章深入研究了“混合功能区”的兴起,并探讨了这种叠置如何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节奏、社区认同感以及空间公平性。我们特别关注了共享空间(如共享办公、社区农场)的社会意义,及其对传统财产观念的挑战。 第三章:数字身份与实体空间的交互反馈 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普及,为城市空间带来了“幽灵般”的数字层。本章探讨了基于数据的城市管理(Smart City概念的批判性审视)如何影响居民对空间的感知和使用。我们分析了数字足迹在重塑社会阶层划分和公共空间获取权方面的作用,揭示了实体景观与虚拟互动之间的复杂反馈回路。 第二部分:社会生态的微观互动——冲突、适应与共存 在第二部分,我们将视角转向城市内部的社会群体,考察他们在新型景观中的适应策略与由此产生的社会动力学。 第四章:边缘地带的社会建构 城市景观的新型态往往在官方规划的“边缘地带”或“未定型区域”(如临时定居点、未完成的基础设施地带)最为显著。本章通过民族志研究,考察了非正规经济活动、移民社区以及特定亚文化群体如何在这些空间中建立起自身的生存逻辑和文化符号。这部分强调了非正式治理结构在填补正式规划空白中的关键作用。 第五章:生态基础设施与社会抗争 城市环境的压力(如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资源稀缺)迫使城市发展出新型的“生态基础设施”(如雨水花园、垂直绿化系统)。本章探讨了这些绿色举措背后的社会政治斗争。谁拥有“绿色空间”的定义权?这些生态构筑物是如何被不同社会群体解读、使用和抵抗的? 第六章:记忆景观与遗忘的权力 每一座城市都承载着历史的痕迹,但新型的快速发展往往伴随着对既有景观的剧烈改造。本章分析了历史遗迹的保护、拆除或“主题化”过程,如何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权力分配和集体记忆的取舍。探讨了“怀旧”情绪在塑造城市政治议程中的作用,以及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种社会资源被争夺的现象。 第三部分:治理模式的范式转移——从控制到协同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焦点投向城市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探讨在新型复杂景观下,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新兴的协同治理(Co-governance)模式的潜力。 第七章:跨域协作的法律与行政困境 鉴于新型景观的跨界性,区域治理的法律框架往往滞后于实际需求。本章剖析了在水资源管理、空气污染控制以及区域交通规划中,不同行政层级和管辖权之间存在的摩擦与冲突。重点分析了“共同治理协议”的建立与维护所必需的制度创新。 第八章:参与式规划的局限与深化 “公民参与”已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口号,但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参与过程的代表性和有效性。我们通过对比不同规模的公众咨询案例,探讨了如何设计更具包容性、能真正触及“边界之外”群体的参与机制,避免“表演式参与”的陷阱。 第九章:风险共担与韧性构建 面对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城市环境,本书总结了新型景观的韧性(Resilience)要素。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抗灾能力,更包括社会网络、经济多样性和制度灵活性的综合体现。本章提出了一个基于“风险共担”原则的城市未来构想,强调从单一的“灾后重建”思维转向持续的“预见性适应”。 结论:向着多维度的城市未来 《边界之外的构筑》总结了技术驱动、社会流动和生态压力如何共同塑造出我们今天所见的复杂城市实体。它呼吁城市研究者、规划师和政策制定者,必须超越线性的、静态的分析模式,拥抱一种承认流动性、接纳冲突、并致力于构建更具适应性和公平性的多维城市未来。本书为理解我们正居住的、快速变化的城市现实,提供了一套强健且富有洞察力的工具。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中华法律风险管理学会/策划


  为非营利之公益社团法人,宣传法律风险理念,推广法律风险预测功能,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反应、风险控制等策略,增加预防风险处理能力,协助实践公司治理目标,提升企业经营效能,并建立政府机关、企业及民间团体连系平台,共同推动法律风险评量、回避与解决机制,减少被害与损失,有效管理法律风险。

编着者简介

施茂林


  曾任一、二审检察官、法官、庭长、检察长、法务部参长、司长、政务次长、部长;大学兼任讲师、副教授、名誉教授、现任亚洲大学财经法律系讲座教授、逢甲大学经营管理学院讲座教授。平日勤于笔耕,着作等身,编着之各类六法全书长期畅销,近年来,积极推动法律风险管理新学门与柔性司法理念,着有法律风险管理书籍与论文多篇,一再鼓励各界深究此法律风险新学识,已在两岸法律界与工商企业界获得相当回应。
 

图书目录

第○章 导论─证券交易法适用上争议综观与回应 施茂林 1
壹、证券交易法实践图谱 3
贰、证券交易法之检讨 7
参、证券交易风险系列论坛 13
肆、学者专家之法律解读与论述 23
伍、证券交易法适用上争议之探究 37
陆、证券交易法律风险省思 57

第一章 企业贪腐的法律规范─以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1768号刑事判决为例詹德恩 63
壹、前言 65
贰、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1768号刑事判决简介
(益○承销) 67
参、特别背信罪构成要件(证交法第171条第1项第3款) 71
肆、本案的思与辨 73
伍、代结论 79

第二章 证券交易法上非常规交易罪之检讨李永瑞 91
壹、前言 93
贰、非常规交易罪之本质的检讨 94
参、非常规交易罪之立法体例的检讨 120
肆、结语 128

第三章 证券诈欺与关系人交易认定之疑义郑克盛 155
壹、前言 157
贰、证券诈欺罪之梳理 157
参、关系人交易的梳理 160
肆、关系人交易违反证券诈欺行为之研讨 169
伍、结论 172

第四章 不法炒作与合理投资之分际—证交法第155条第1项第4款之立法观察与司法省思郑惠宜 179
壹、前言 181
贰、立法面的观察 181
参、侦办面的观察 183
肆、审理面的观察 189
伍、结语 200

第五章 内线交易相关争议问题—以重大消息为中心陈彦良 205
壹、前言 207
贰、明基内线交易案事实及争点 208
参、重大消息之判断 209
肆、重大消息之成立与确定 213
伍、重大消息是否已公开 217
陆、知悉说与利用说之讨论 222
柒、结论 224

第六章 论内线交易之不法意图—以乐陞公开收购案为例王士豪 231
壹、前言 233
贰、禁止内线交易之理论 240
参、内线消息之实际知悉与利用 245
肆、乐陞案之问题意识 249
伍、结论 252

第七章 内线交易中视而不见的构成要件—论证券交易法第157条之1第5项「正当投资人」
李礼仲 259
壹、前言 261
贰、我国「正当投资人」概念源自于美国法上之「理性投资人」、「理性股东」 262
参、美国司法实务认定正当投资人所应具备之条件 264
肆、正当投资人之界定应由检察官负举证之责 266
伍、结论 268

第八章 内线交易构成要件中「实际知悉」与「消息明确」之关系—评最高法院104年台上字第2017号刑事判决江朝圣 272
壹、前言 275
贰、案例事实及历审判决 276
参、判决评释 284
肆、结论 291

第九章 内线交易刑责与企业併购—公开收购股权
廖大颖 295
壹、前言 298
贰、问题所在 299
参、公开收购股权与证券交易法第157条之1规定的检讨 302
肆、公开收购资讯之不正流用理论与重新思考我国证券交易法第157条之1规定 319
伍、结语 330

第十章 向大众公开进行证券筹资之管理规范的疑义与修法建议洪秀芬 345
壹、前言 347
贰、公司进行新股或公司债之证券筹资行为适用规范简介 348
参、适用申报生效制之证券筹资行为 353
肆、免申报生效之证券募集行为 357
伍、结论与建议 364

第十一章 企业併购中先购后併的内线交易问题
林伊柔 373
壹、前言 375
贰、企业併购中先购后併之态样与内线交易风险 376
参、企业併购中先购后併的佈局行为是否可能成立内线交易 380
肆、结论与建议 398

第十二章 证券诈欺罪之构成要件初探—与美国法制之比较检讨李永瑞 407
壹、前言 407
贰、我国证券诈欺罪之状况 412
参、美国法制之比较与检讨 425
肆、结语 441

第十三章 论「股票交易分析意见书」之证据能力
—以制作时点区分许煜婕 465
壹、前言 467
贰、「股票交易分析意见书」之意义 457
参、「传闻法则」与「鑑定」 469
肆、「股票交易分析意见书」于诉讼法上之性质 472
伍、案件「移送前」制作之「股票交易分析意见书」之证据类型 474
陆、案件「移送后」制作之「股票交易分析意见书」之证据类型 476
柒、专家证人制作之报告书 478
捌、结论 480

第十四章 财务报告虚伪或隐匿之责任追究及举证分配
王志诚 487
壹、前言 489
贰、财务报告之内涵及编制主体 490
参、财务报告虚伪或隐匿之刑事责任 491
肆、财务报告虚伪或隐匿之民事责任 504
伍、结论 515

第十五章 财报不实之民事责任林国全 533
壹、前言 535
贰、财报不实民事责任成立之客观事实要件 536
参、财报不实民事责任之责任主体及责任态样 539
肆、财报不实民事责任之损害赔偿请求权主体 549
伍、财报不实民事责任之损害赔偿额计算 554
陆、结语 559

第十六章 从实证面分析我国财报不实之民事责任
—以因果关系为重心
连琪匀、郭大维 569
壹、前言 571
贰、美国法 571
参、我国现行规范 577
肆、我国法与美国法之比较—代结论 595

第十七章 证券交易法下私募制度之相关规定与检讨 
陈盈如 603
壹、前言 605
贰、我国证券交易法私募制度之相关规定 607
参、我国当前私募制度之检讨与建议 614
肆、结论 628

第十八章 美国证券争议仲裁之探讨—兼论我国证券争议仲裁之适用疑义与修法建议
吴光明 635
壹、前言 637
贰、美国证券争议之可仲裁性发展 638
参、Wilko v. Swan案(1953年)之探讨 642
肆、Shearson/American Express Inc. v. McMahon案
(1987年)之探讨 650
伍、Rodriguez De Quijas案(1989年)之探讨 658
陆、我国证券争议仲裁之价值目标 664
柒、结语 675

第十九章 健全市场的万灵丹?—由实务观操纵市场法制之再进化施汎泉 693
壹、前言—由104年证券交易法第155条第1项第4款之修法
谈起 695
贰、现行实务就连续交易构成要件操作之基准 696
参、现行司法实务认定基准妥适性之探讨 699
肆、操纵市场规范之立法政策与证券市场机制之综合审思 708
伍、结语 710

第二十章 我国金融犯罪之具象与刑事司法析论
施茂林 713
壹、前言 715
贰、金融犯罪定义与态样 717
参、金融犯罪之特性 722
肆、金融犯罪刑事司法之战略思维 728
伍、结语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导论---证券交易法适用上争议综观与回应

壹、证劵交易法实践图谱

为发展国民经济,保障投资,乃制颁证券交易法,于民国57年4月30日经总统公布施行,其先后于70年11月13日、72年5月11日、77年1月29日、86年5月7日、89年7月19日、90年11月14日、91年2月6日、91年6月12日、93年4月28日、94年5月18日、95年1月11日、95年5月30日、98年6月10日、99年1月13日、99年6月2日、99年11月24日、101年1月4日、102年6月5日、104年2月4日、104年7月1日、105年12月7日修正,从历次修正之意旨,在在揭示法律有其不周延或不完备之处,乃予研修,俾使法律更加好用实用,但事实显示,实际情况未达到修法意旨所期待目标,也彰显证券交易法之立法有其特殊性。

证券交易法立法目的在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投资人权益,当然包括资金投入证券市场,活络证券市场,建构完整资本市场,而为规范约制证券交易市场,必有法律责任之设,以供企业经营者、投资者利于遵循,企业界能知悉法律分际,但多年来施行结果,涉及违反证券交易法之民事、刑事及行政诉讼案件日益增多,延伸法律适用争议也日渐增加,不仅检察机关、法院法律见解不一,律师也认为证券交易法存在很多法律问题,主管机关也有其看法,造成法律争议层出不穷,学者专家经常评析法律规定体例紊乱,法规规范不严谨,构成要件不明确,刑罚价值不合理等,工商企业界也频颇为困扰,一经查办刑事犯罪行为,常历经多年时间,是以各界对证券交法有相当多歧见,显示证券交易法存有相当多之法律问题,需作调整与修正。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证券交易的书,感觉就像经历了一场密集的市场实战训练。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务实,没有过多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直接切入到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内线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的剖析,不仅详细解释了这些行为的定义和构成要件,更重要的是,他从监管者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如何发现和防范这些行为。书中对于信息披露制度的解读也相当到位,让我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义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为一名在金融行业工作多年的从业者,我经常需要面对各种复杂的交易案例,这本书提供的案例分析和风险提示,对我来说无疑是极具价值的参考。它不仅仅是一本法律书籍,更像是一本实用的操作手册,能够帮助从业者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更好地识别和规避法律风险。唯一觉得稍有遗憾的是,书中对于新兴的金融科技在证券交易中可能带来的法律风险,例如算法交易、高频交易等,探讨的深度还不够,希望作者能在后续版本中加以补充。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的佳作,强烈推荐给所有证券从业人员和法律专业人士。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相当清晰,从证券交易的基本概念、法律法规框架,到具体的交易行为和风险防范,层层递进,逻辑性很强。作者在阐述法律条文的同时,结合了大量的判例和实际案例,使得原本枯燥的法律内容变得生动易懂。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强调,这在证券交易的法律适用中至关重要。很多时候,仅仅依靠表面上的合规性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深入分析交易背后的真实意图和经济实质。书中对于证券交易中的欺诈行为的分析也相当深入,不仅涵盖了传统的欺诈手段,还包括了利用信息不对称、虚假陈述等新型欺诈行为。作为一名法律系的学生,我经常需要阅读大量的法律文献,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却非常平易近人,即使是对法律知识不太熟悉的人,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内容。不过,书中对于跨境证券交易的法律风险,例如不同国家法律制度的冲突、跨境监管合作等,探讨的篇幅相对较少,希望作者能在未来版本中进一步完善。总体来说,这本书是一本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的优秀教材,对于证券法律的学习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实用的证券交易法律风险管理框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法律条文的简单解读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将法律风险管理融入到证券交易的各个环节中。书中对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控等环节的详细阐述,让我对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法律风险管理体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的强调,这在法律风险管理中至关重要。与其在发生法律纠纷之后再去补救,不如在事前做好充分的预防措施,将法律风险降到最低。书中对于证券交易中的合规制度建设的分析也相当深入,让我对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的合规体系有了更具体的指导。作为一名监管部门的从业人员,我经常需要对证券交易进行监管,这本书提供的分析框架和风险评估方法,对我来说无疑是极具价值的参考。它不仅仅是一本法律书籍,更像是一本监管指南,能够帮助监管者更好地履行监管职责,维护市场秩序。如果能再增加一些关于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证券交易法律风险管理的探讨,那就更具前瞻性了。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关注证券交易的法律风险,更关注这些风险对企业和投资者造成的实际影响。作者在分析各种法律风险的同时,结合了大量的经济学原理和金融市场分析,使得整个分析过程更加深入和全面。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公司治理结构与证券交易法律风险之间关系的探讨。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有效地降低信息不对称,减少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的机会,从而降低证券交易的法律风险。书中对于证券交易中的信托责任的分析也相当到位,让我对证券投资顾问、基金经理等从业人员的法律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为一名企业法务人员,我经常需要为公司提供证券交易方面的法律咨询,这本书提供的分析框架和风险评估方法,对我来说无疑是极具价值的参考。它不仅仅是一本法律书籍,更像是一本商业决策的参考手册,能够帮助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更好地规避法律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能再增加一些关于ESG(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对证券交易法律风险的影响的分析,那就更完美了。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关于证券交易的书籍太多了,质量参差不齐。但读完之后,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确实与众不同。它不像很多书籍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法律条文,而是深入探讨了证券交易背后的法律逻辑和商业本质。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法律概念解释得通俗易懂。书中对于证券交易中的合同风险的分析,让我受益匪浅。合同是证券交易的基础,任何合同条款的漏洞或歧义,都可能导致巨大的法律风险。作者详细分析了各种常见的合同条款,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这对于从事证券交易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具指导意义的。此外,书中对于证券交易中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的区分,也解释得非常清楚,让我对不同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如果非要挑剔的话,我希望作者能够增加一些关于证券集体诉讼的内容,因为近年来,证券集体诉讼在台湾越来越普遍,对于投资者权益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佳作,强烈推荐给所有关注证券交易法律风险的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