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刑事法学之新脉动:余振华教授六秩晋五寿诞祝贺论文集(第一卷)

国际刑事法学之新脉动:余振华教授六秩晋五寿诞祝贺论文集(第一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际刑事法
  • 国际法
  • 刑法
  • 人权法
  • 余振华
  • 学术论文集
  • 法学
  • 国际司法
  • 刑事司法
  • 60岁寿诞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国际刑事法学之新脉动》一书,汇集德国、日本、中国大陆、韩国、台湾等地刑事法学界重要代表学者最新之研究成果,主题涵盖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犯罪学、刑事政策学等重要领域。本书作者以学术专业者敏锐之洞察力与国际化之视角,分别从理论、实务、比较法等不同视角展开论述,充分展现了国际刑事法学界最具前瞻性、思想性、创新性之深刻思考与最新动态。期待本书之出版,在带给读者们学术启发之同时,亦能进一步推动刑事法学之国际交流。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国际刑事法学之新脉动:余振华教授六秩晋五寿诞祝贺论文集(第一卷)”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将专注于描述该论文集所涵盖的、与该书主题相关的国际刑事法学领域的关键议题,但不涉及该书的具体篇章或作者信息。 --- 国际刑事法学新篇章:全球挑战与前沿探索 图书简介 本卷论文集汇集了学界对当代国际刑事法学领域最新发展、核心挑战与未来走向的深刻洞察与前沿思考。国际刑事法,作为维护全球正义与和平的基石性法律体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考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地缘政治的复杂演变、以及科技革命对传统法律模式的冲击,都要求我们对现有的法律框架、司法实践和理论基础进行系统性的审视与重构。 本卷内容紧扣国际刑事法学的“新脉动”,重点聚焦于以下几个核心板块: 一、 国际刑事司法管辖权的拓展与限制 随着国际社会对问责制的呼声日益高涨,国际刑事司法管辖权的边界正在被不断地推向新的领域。本卷深入探讨了国家管辖权与国际法庭管辖权之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是关于补充性原则(Complementarity)的实践困境与理论深化。在阿富汗、乌克兰等地缘冲突背景下,如何有效行使或主张管辖权,成为焦点问题。论文集审视了管辖权延伸至非传统犯罪领域(如环境犯罪、网络战争罪行)的可行性与合法性基础,并对普遍管辖权(Universal Jurisdiction)在各国国内法实践中的适用范围、程序障碍及其政治敏感性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特别关注了在缺乏现有国际法庭直接介入的情况下,各国如何利用国内法律机制实现对严重国际罪行的追诉,以及这种“国内化”进程对国际刑事司法的长远影响。 二、 战争罪与危害人类罪的认定标准与证据规则革新 国际刑事法庭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对最严重的国际罪行进行定罪。本卷对战争罪(War Crimes)和危害人类罪(Crimes Against Humanity)的构成要件及其在当代冲突中的适用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第四次日内瓦公约及其补充议定书的框架下,针对“现代战争形态”下的新型犯罪行为(如使用新型武器、针对关键基础设施的蓄意攻击)如何被精准界定为国际罪行,提供了丰富的法律论证。 证据法方面,本卷关注新兴技术对证据收集和采信带来的变革。无人机记录、卫星影像、社交媒体信息等数字证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及合法性采纳,已成为法庭审理的难点。同时,对受害者证言的有效利用、心理创伤对证人可信度的影响,以及如何平衡司法公正与保护弱势群体,也是本部分探讨的重点。对于群体责任(Group Criminal Responsibility)的认定,尤其是在指挥责任和共同犯罪理论的应用上,探讨了如何更有效地追究高层决策者的刑事责任,并审视了现有证据标准在复杂组织结构下的适用瓶颈。 三、 国际刑事司法机构的有效性与制度改革 国际刑事法院(ICC)作为永久性的国际司法机构,其运作效能与制度未来始终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本卷从制度设计和实践层面,批判性地分析了ICC在资源配置、政治独立性以及案件管辖范围上面临的挑战。关于上诉程序的优化、量刑标准的统一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平衡,以及与区域性司法机制(如非盟相关机制)的协同,是本部分的重要议题。 此外,对特别法庭和混合法庭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评估了它们在特定历史情境下实现“立即问责”的优势与局限。本部分还探讨了在国际刑事司法领域,如何更好地平衡问责(Accountability)与和平建设(Peacebuilding)之间的关系,避免司法程序反噬和平进程的潜在风险。 四、 国际刑事法与国内法治的交融与张力 当代国际刑事法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各国国内法体系的配合与实施。本卷深入剖析了国际刑法规范的国内法化进程,考察了不同法系国家在引渡、协同调查以及对国际罪行进行国内起诉时的法律障碍与最佳实践。特别关注了在国家主权与国际义务发生冲突时,法律适用的优先顺序与解释原则。 此外,关于国家责任(State Responsibility)与个人刑事责任的衔接问题也得到了充分探讨。如何确保国家层面实施的补救措施(如国家赔偿、机构改革)能与个人刑事追诉形成有效的合力,共同构成全面的正义图景,是本部分理论探索的落脚点。 五、 国际刑事法的前沿领域:科技、气候与新兴威胁 面对21世纪的全球性挑战,国际刑事法正努力将其触角延伸至新的领域。本卷关注网络空间中发生的严重侵害行为,探讨了网络恐怖主义、信息战中的非法行为是否应纳入国际刑事法的规制范围。 更具前瞻性的是,本卷对气候变化相关的严重损害是否构成国际刑事犯罪进行了理论预判和法律构建的尝试,讨论了如何将环境的长期破坏与危害人类罪中的“广泛或系统性攻击”联系起来,为未来的司法应对打下理论基础。 总而言之,本论文集不仅是对国际刑事法学既有理论的梳理与巩固,更是对未来法治图景的积极探索与擘画,旨在为构建一个更有效、更具适应性的全球刑事司法体系贡献智慧与力量。

著者信息

校长序

  本校法律系余振华教授将于2018年2月从本校荣退,德国、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地区以及台湾刑事法学界数十位学者专家献上「国际刑事法学之新脉动」祝贺论文集两大册,本人代表中央警察大学全体师生表示真诚祝贺之意。

  余教授是本校正科43期刑事系毕业,服务警察工作后,负笈东瀛研习刑事法学凡十一年,先后取得日本东北大学法学硕士、明治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于1987年8月学成归国,立即进入母校法律系执教,指导学士、硕士及博士研究生百余名,教育本校学生数百名,辅导本校学生数十名录取司法官、律师及司法考试,作育英才,桃李满天下,为我国警察教育全心全力做出重大贡献,令人敬佩。

  余教授在本校服务近二十年,除担任本校各种委员会委员、法律系主任暨法律学研究所所长外,亦获聘担任法务部刑法修正委员、刑法问题研究委员、诉愿审议委员等要职,行政资历丰富。在台湾刑事法学界,曾担任台湾刑事法学会第3届、第4届理事长、现任台湾比较刑法学会理事长,全心全力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促进国际法学研究之发展,不遗余力,受到刑法学界及实务界之敬仰。

  余教授着有「刑法深思‧深思刑法」、「刑法违法性理论」(第一版、第二版)、「刑法总论」(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译有「集中讲义刑法总论」、「刑法总论二十五讲」,另有「刑法七十年之回顾与展望纪念论文集」(共着)、「共犯与身分」(共着)、「连续犯规定应否废除暨其法律适用问题」(共着)、「二○○五年刑法总则修正之介绍与评析」(共着)、「刑法总则修正重点之理论与实务」(共着)、「鸟瞰共同正犯」(共着)、「日本现行刑法之翻译与解析」(共着),而且发表期刊杂志论文百余篇,着作等身,学有专长,可谓刑法学术之专才。

  余教授多年来戮力学术研究、作育英才、推动国际刑法学交流,虽然已届退休之龄,仍醉心于学术研究,目前在日本比较法研究所担任客座教授一年,如此专心学术之精神足为本校师生之表率。在此,谨代表本校全体师生敬祝余教授振华自中央警察大学荣退暨六秩晋五华诞。

中央警察大学校长
刁建生
2017年12月23日

图书目录

校长序 i
日本刑法学会祝词 iii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祝寿贺词 vii
韩国警察法学会祝词 ix
我们眼中的恩师:学生代表曾思尧序文 xvii
祝余振华教授功成荣退:夏勇教授祝词 xix
德国奥斯纳布吕客大学(Universität Osnabrück)法学院
教授葛祥林(Georg Gesk)贺辞 xxi

日本における共犯论の现状 只木诚 001
日本共犯论之现况 江玉女  译 021
刑法学における行为概念 井田良 039
刑法学中的行为概念 周庆东  译 057
不能犯における「行为规范と制裁规范の结合」 高桥则夫 073
不能犯中「行为规范与制裁规范的结合」 蔡孟兼  译 091
日本における刑事违法论の现状と课题 松原芳博 107
日本刑事违法论之现状与课题 江玉女  译 127
故意の认定──薬物事犯を射程に入れて 明照博章 145
故意的认定──药物犯罪纳入效力范围内 李钖栋  译 167
犯人隠避罪に関する覚书 金泽真理 187
藏匿人犯罪之觉书 江玉女  译 203
実行の着手论における危険概念について 对马直纪 217
着手实行论中的危险概念 蔡孟兼  译 235
한국형법의 직계존속에 대한 범죄──형법의 현대화와 전통윤리의 교차 金星洙 251
韩国刑法关于直系尊属的犯罪──刑法的现代化与传统伦理的交叉 李金都  译 295
大陆《刑法修正案(九)》中犯罪化立法问题的思考 刘志伟 329
违法性论的历史脉络与现实展开 齐文远.童德华 351
论盗窃罪成立之秘密性要素 夏勇 375
关于刑事责任的若干追问 张旭 411
法规竞合的若干疑问及其重新解读──兼论法规竞合与想像竞合的本质区别 赵丙贵 441
江河流域非法採砂行为违法判断根据及刑法规范选择 路军 461
中性帮助行为之可罚性判断 李钖栋 509
犯行参与型态区分之研究 周庆东 537
论血亲性交罪的保护客体 王乃彦 607
论被害人之危险承受与过失犯罪 江玉女 631
法益原则与前置化处罚规制之节制 黄国瑞 651
从公然侮辱罪的存废谈保护法益的实态 曾思尧 677
论侵入性医疗行为之刑事正当化事由 韩政道 707

余振华教授简历 741
余振华教授历年指导学位论文一览表 747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论文集,我仿佛经历了一次国际刑法领域的“思想旅行”。它带领我走过国际刑事法理论的迷宫,领略了国际刑事司法实践的复杂性,也让我对国际正义的未来充满了期待。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并非仅仅停留在对现有问题的描述和分析,而是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案,并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和建议。例如,有学者建议建立一个独立的国际受害者赔偿基金,以帮助国际刑事法院的受害者获得合理的赔偿;也有学者建议加强国际刑事法院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合作,以提升国际刑事司法的有效性。这些建议虽然看似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远见。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论文集中对于“国际刑事责任的个人化”的讨论,作者们认为,在国际刑事司法中,应更加注重对个人行为的责任追究,而避免将责任过度归咎于国家。这种观点强调了个人在国际犯罪中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对个人权利的尊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更激发了我们对国际正义的思考和探索。它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和深入研究的优秀著作。

评分

坦白说,最初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毕竟,学术论文集往往过于专业化和理论化,可读性不强。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后,却被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洞见所深深吸引。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国际刑法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探讨了国际刑事司法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的作用。例如,对于恐怖主义犯罪的讨论,作者们不仅分析了恐怖主义的法律特征,更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国际刑事司法手段有效打击恐怖主义活动,并防范其蔓延。这种务实的态度,使得本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此外,论文集中对于“国家互补性原则”的讨论也颇具启发性,作者们认为,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应以国家自身的司法能力为前提,只有在国家无力或不愿进行有效调查和起诉时,国际刑事法院才能介入。这种观点强调了国家在国际刑事司法中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对国家主权的尊重。这本书的语言表达流畅易懂,即使是非专业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核心观点。它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普及国际刑法知识的优秀读物。

评分

这本论文集,甫一翻开,便感受到一股厚重的学术氛围。不同于坊间许多偏重个案分析的国际刑法书籍,它更像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汇集了海内外学者的精辟见解,对国际刑事法领域的前沿议题进行了深入而多元的探讨。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受害者参与”的讨论,以往我们往往将国际刑事司法视为一种惩罚犯罪的手段,但本书却从受害者的角度出发,强调其在整个司法过程中的权利和作用,这无疑为我们重新审视国际刑事司法的价值和意义提供了新的视角。作者们不仅关注了罗马规约的文本解读,更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国际政治和社会背景下进行分析,例如,对于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认定的讨论,就充分考虑了国家主权、国际合作以及正义实现的复杂关系。此外,论文集对于新兴犯罪形式,如网络犯罪、环境犯罪等,在国际刑事法框架下的规制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这显示了学者们对国际刑法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力。总而言之,这本书并非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对国际刑法理论和实践的一次深刻反思,对于致力于国际刑法研究的学者和从业者而言,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多元”。它汇集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的研究成果,呈现了国际刑法领域的多样化视角。这种多元性不仅体现在研究主题的选择上,更体现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例如,有学者采用传统的法理学方法,对国际刑法基本概念进行深入解读;也有学者运用比较法的方法,对不同国家在国际刑法领域的实践经验进行比较分析;还有学者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对国际刑事司法对社会的影响进行评估。这种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使得本书具有更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转型期正义”的讨论,作者们从历史、政治和法律等多个角度对转型期正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探讨了如何在转型期实现正义、和解与发展。他们并没有简单地套用西方模式,而是结合具体国情,提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转型期正义方案。此外,论文集还关注了国际刑事司法与人权保护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如何在国际刑事司法实践中更好地保障人权,这对于提升国际刑事司法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单一视角的局限,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加全面、更加立体的国际刑法世界。

评分

读完这本论文集,我脑海中浮现的关键词是“挑战”。它并非一本安于现状、重复既有观点的作品,而是处处体现着对传统国际刑法理论的挑战和突破。例如,有学者对“共同犯罪”的认定标准提出了质疑,认为现有的标准过于僵化,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犯罪形式,并尝试提出更为灵活的认定方法。这种挑战精神令人耳目一新,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国际刑法概念的边界和适用范围。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论文集中对于“普遍管辖权”的讨论,作者们从历史、政治和法律等多个角度对这一原则进行了剖析,并探讨了其在实践中可能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他们并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普遍管辖权,而是以一种批判性的态度,审视其合理性和局限性。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值得我们学习。此外,论文集还关注了国际刑事司法与国内法律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如何实现国际刑事司法与国内法律的有效衔接,这对于提升国际刑事司法的有效性和可信度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更激发了我们对国际刑法问题的深入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