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刑事法学之新脉动:余振华教授六秩晋五寿诞祝贺论文集(第二卷)

国际刑事法学之新脉动:余振华教授六秩晋五寿诞祝贺论文集(第二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际刑事法
  • 国际法
  • 刑法
  • 人权法
  • 余振华
  • 学术论文集
  • 法学
  • 国际司法
  • 刑事司法
  • 60岁寿诞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国际刑事法学之新脉动》一书,汇集德国、日本、中国大陆、韩国、台湾等地刑事法学界重要代表学者最新之研究成果,主题涵盖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犯罪学、刑事政策学等重要领域。本书作者以学术专业者敏锐之洞察力与国际化之视角,分别从理论、实务、比较法等不同视角展开论述,充分展现了国际刑事法学界最具前瞻性、思想性、创新性之深刻思考与最新动态。期待本书之出版,在带给读者们学术启发之同时,亦能进一步推动刑事法学之国际交流。
国际刑事司法前沿:理论、实践与未来展望 导言 国际刑事司法,作为维护全球和平与正义的基石,其发展与演变始终是国际法学界关注的焦点。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地缘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传统刑事司法理念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本论文集汇集了众多国际刑法学领域资深学者与青年才俊的最新研究成果,聚焦于国际刑事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难点与前瞻性议题。全书旨在深入剖析国际刑事司法的最新动态、理论创新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推动全球正义的实现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 第一卷:国际刑事法院的制度审视与实践评估 第一部分: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与可诉性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国际刑事法院(ICC)在管辖权行使上面临的复杂性与争议。研究聚焦于“情势管辖权”的边界界定,特别是在主权国家不愿或无力进行有效调查与起诉的情况下,ICC如何平衡国家主权与普遍管辖的原则。论文细致分析了对“种族灭绝罪”、“危害人类罪”及“战争罪”的法律认定标准,结合近年来的具体案件,评估了证据标准的采纳与适用,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和新型证据方面所遇到的挑战。讨论还涉及对“补充性原则”的深度理解与实践操作,探讨如何界定国家司法体系的“不作为”或“无能为力”,从而更有效地启动ICC的干预机制。 第二部分:案件管理、程序公正与量刑理念 程序公正性是国际刑事司法公信力的核心所在。本部分重点审视了ICC的庭审程序设计,包括辩护权的保障、证人保护机制的有效性,以及在涉及敏感国际冲突背景下的证据开示与抗辩策略。在量刑方面,研究超越了传统的刑罚理论,探讨了国际刑事司法的惩罚目标——如何平衡报应、威慑、修复性正义与受害者补偿。特别是,针对长期羁押对被告人权利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刑罚的社会接受度进行了跨学科的考察。此外,对国际刑事法院在后冲突地区重建社会秩序、促进和解中的角色进行了批判性评估。 第三部分:国际刑事法院与区域性司法机制的协同 随着非洲联盟(AU)、欧洲理事会等区域组织在维护和平与安全领域作用的增强,国际刑事法院与区域性司法机制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本部分探讨了两者在案件移交、信息共享和能力建设方面的合作模式。分析了区域法院在处理特定冲突时可能具有的文化敏感性和政治可行性优势,同时也辨析了区域机制在资源、专业知识和强制执行力方面存在的局限。研究强调了建立有效分工与避免司法重叠的关键路径,旨在形成一个多层次、互为补充的全球正义网络。 第二卷:新型国际罪行、前沿理论与全球治理 第一部分:新型国际罪行的法律构建与论证 全球化带来的新威胁要求国际刑法不断拓展其打击范围。本部分着重于对“环境灭绝罪”(Ecocide)的法律化进程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构成要件、与现有危害人类罪的界限划分,以及在国际法中确立其独立地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同时,对“网络恐怖主义”和“跨国有组织犯罪”在国际刑法框架下的定性与规制进行了前瞻性探讨,讨论了将这些行为纳入《罗马规约》修订范围的可能性及其引发的法律难题。 第二部分:预防性正义与国际刑事法的未来理论 本部分转向理论构建层面,聚焦于国际刑事法从反应性惩罚向预防性干预的演进。研究探讨了“预防性问责”的法律基础,即在严重罪行尚未发生或正在酝酿阶段,国际机构应如何采取法律行动以阻止其发生。此外,对“修复性正义”和“过渡期司法”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梳理与批判,强调在后冲突环境中,如何通过承认受害者经验和恢复社区联系,实现比单纯惩罚更深层次的和解。研究引入了社会学和政治学视角,探讨国际刑事司法的合法性危机及其重塑路径。 第三部分:国家责任、引渡与全球合作机制 国际刑事司法的有效实施,极度依赖于各国国内法的配合与国际间的有效合作。本部分详细分析了国家对国际罪行的“不作为”所应承担的责任,以及国际引渡机制在面对政治庇护和国家豁免权挑战时的应对策略。重点研究了“普遍管辖权”的适用边界及其与现有双边/多边引渡条约的衔接问题。同时,探讨了国际刑事司法在应对跨国腐败、洗钱等复杂经济犯罪中,如何与反腐败公约等其他国际法律工具形成合力,构建更全面的全球治理体系。 结语:迈向更具包容性的国际正义图景 本论文集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勾勒一个面向未来的国际刑事司法图景:一个更加主动、更具包容性、能有效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司法体系。通过对理论的精研和对实践的审视,我们期望能激发学界与实务界的进一步思考,共同推动国际刑事法学向更公正、更有效的方向发展。本书内容涵盖了从法院具体运作到宏观理论构建的多个维度,为理解当代国际刑事司法的前沿脉动提供了深度和广度兼具的学术资源。

著者信息

校长序

  本校法律系余振华教授将于2018年2月从本校荣退,德国、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地区以及台湾刑事法学界数十位学者专家献上「国际刑事法学之新脉动」祝贺论文集两大册,本人代表中央警察大学全体师生表示真诚祝贺之意。

  余教授是本校正科43期刑事系毕业,服务警察工作后,负笈东瀛研习刑事法学凡十一年,先后取得日本东北大学法学硕士、明治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于1987年8月学成归国,立即进入母校法律系执教,指导学士、硕士及博士研究生百余名,教育本校学生数百名,辅导本校学生数十名录取司法官、律师及司法考试,作育英才,桃李满天下,为我国警察教育全心全力做出重大贡献,令人敬佩。

  余教授在本校服务近二十年,除担任本校各种委员会委员、法律系主任暨法律学研究所所长外,亦获聘担任法务部刑法修正委员、刑法问题研究委员、诉愿审议委员等要职,行政资历丰富。在台湾刑事法学界,曾担任台湾刑事法学会第3届、第4届理事长、现任台湾比较刑法学会理事长,全心全力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促进国际法学研究之发展,不遗余力,受到刑法学界及实务界之敬仰。

  余教授着有「刑法深思‧深思刑法」、「刑法违法性理论」(第一版、第二版)、「刑法总论」(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译有「集中讲义刑法总论」、「刑法总论二十五讲」,另有「刑法七十年之回顾与展望纪念论文集」(共着)、「共犯与身分」(共着)、「连续犯规定应否废除暨其法律适用问题」(共着)、「二○○五年刑法总则修正之介绍与评析」(共着)、「刑法总则修正重点之理论与实务」(共着)、「鸟瞰共同正犯」(共着)、「日本现行刑法之翻译与解析」(共着),而且发表期刊杂志论文百余篇,着作等身,学有专长,可谓刑法学术之专才。

  余教授多年来戮力学术研究、作育英才、推动国际刑法学交流,虽然已届退休之龄,仍醉心于学术研究,目前在日本比较法研究所担任客座教授一年,如此专心学术之精神足为本校师生之表率。在此,谨代表本校全体师生敬祝余教授振华自中央警察大学荣退暨六秩晋五华诞。
 
中央警察大学校长
刁建生
2017年12月23日

图书目录

校长序 i
日本刑法学会祝词 iii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祝寿贺词 vii
韩国警察法学会祝词 ix
我们眼中的恩师:学生代表曾思尧序文 xvii
祝余振华教授功成荣退:夏勇教授祝词 xix
德国奥斯纳布吕客大学(Universität Osnabrück)法学院
教授葛祥林(Georg Gesk)贺辞 xxi

当代中国大陆死刑改革争议问题论纲 赵秉志 001
ダフ屋の処罚について 山本雅昭 039
关于黄牛票业者之处罚 黄国瑞  译 061
强制捜査とその通知──2017年GPS最高裁判决を契机として 松代刚枝 079
强制侦查与其通知──以日本最高法院2017年GPS判决为契机 李钖栋  译 103
韩国における取调べ可视化の现在と未来──法制・运用状况及び主要争点を中心に 李东熹 125
韩国侦讯透明化之现在与未来──以法制、实务状况及主要争点为中心 江玉女  译 155
수사‧기소 분리 이후 경찰수사 혁신 방안 李基秀 181
侦查‧起诉分离之后的警察侦查改革方案 闵授炫  译 205
자치경찰제의 도입방향 高文炫 225
自治警察制度的引入方向 李金都  译 273
论新型支付方式下网络侵财犯罪的定性 刘宪权 295
民事、行政与刑事责任之区别及其意义 黎宏 321
贪污受贿定罪量刑的修改与评析 刘仁文 341
规范犯罪论概要──一种走出传统犯罪构成理论困局的尝试 陈孝平 373
公平法院与起诉状一本主义 黄朝义 385
刑事庭改革与再造之反思 葛祥林 405
论所谓的「准」伪证罪──证人保护法第19条 吴俊毅 427
银行法第125条与刑法第339条之竞合关系 王志诚 447
法国酒后驾驶与施用毒品驾驶罪之立法观察 李山明 465
虚拟货币、区块链、以及洗钱防制 宋俊贤 497
环境刑法之保护与防治──以风险社会为核心 蔡孟兼 521
少子化趋势之生命决定权──兼论「生母杀婴罪」之存废 马跃中 547
两岸违反财产申报规定的处罚与检讨 王纪轩 571
评述羁押制度之最新修正 许睿元 597
台湾洗钱犯罪新法之要件解析 吴弘鹏 627
论联合行为之管制──以刑事政策为中心 杨丽娜 653

余振华教授简历 673
余振华教授历年指导学位论文一览表 67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这本论文集之前,我对国际刑事法领域的学术研究并不十分了解。我更多的是关注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认为法律只是政治的工具。但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彻底改变了这种看法。作者们以其精湛的法律素养和深刻的学术洞察力,向我展示了国际刑事法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人类共同福祉方面的重要作用。我特别欣赏那些从哲学和伦理学的角度,探讨国际刑事法正当性基础的论文。这些论文让我意识到,国际刑事法并非仅仅是一套法律规范,更是一种价值观念的体现。它代表着人类对正义、公平和人权的追求。作者们提出的各种观点,虽然存在差异,但都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此外,论文集还关注了国际刑事法与人权法的关系,探讨了如何通过人权法的保障,来限制国际刑事法的权力,防止其滥用。这对于一个长期关注人权问题的公民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的贡献。总而言之,这本论文集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启迪之作。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仅仅关注国际刑事法理论层面的探讨,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深入分析了国际刑事司法体系在具体案件中的运作情况。我特别喜欢那些以具体案例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例如,对米洛舍维奇案、泰勒案、卡宗戈案等等的分析。通过对这些案件的剖析,作者们揭示了国际刑事法院在管辖权认定、证据收集、审判程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如何通过改进这些程序,来提高国际刑事司法的效率和公正性。我尤其对那些关注受害者参与度的论文感兴趣。受害者是国际刑事司法体系的最终受益者,但他们在司法过程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难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作者们提出的各种解决方案,例如,加强受害者法律援助、扩大受害者参与范围、以及建立受害者赔偿机制等等,都体现了对受害者权利的尊重和保护。对于一个长期从事法律援助工作的律师来说,这本论文集无疑是一部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著作。它让我对国际刑事司法体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如何更好地为受害者提供法律服务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的学术旅行。它带我走过国际刑事法发展的各个重要节点,从纽伦堡审判到卢旺达问题国际刑事法庭,再到国际刑事法院的设立,每一个节点都充满了争议与挑战。作者们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这些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国际刑事法背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我尤其对那些关注“正义转型”的论文感兴趣。正义转型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它涉及到对过去罪行的追究、对受害者的赔偿、以及对社会结构的重建。作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正义转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例如,如何平衡追究责任与维护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如何确保受害者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以及如何防止再次发生类似悲剧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台湾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毕竟,台湾社会也经历过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对于正义转型有着深刻的体会。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国际刑事法不仅仅是一门法律学科,更是一门关乎人类良知与道德的学科。

评分

这本论文集,读起来真像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本身是长期关注国际刑事法领域的法律人,对于余振华教授的名字自然耳熟能详。但以往的阅读,多半是针对他独立发表的论文或著作,这次有机会看到由众多学者围绕他学术生涯所撰写的论文集,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座学术的万花筒,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重新审视了国际刑事法这门学科的演进与挑战。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论文集并非单纯的赞颂,而是充满了建设性的批判与反思。许多作者都勇敢地提出了对现有国际刑事司法体系的质疑,例如,对普遍管辖权适用范围的争议、对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认定的局限性、以及对受害者参与度的不足等等。这些质疑并非否定国际刑事法的价值,而是希望通过更深入的探讨,推动这门学科不断完善。我尤其欣赏那些从比较法的角度,将国际刑事法与国内刑法进行对照分析的论文,这让我对台湾在追求转型正义的过程中,如何借鉴国际经验,同时结合自身国情,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论文集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充满活力与思辨精神的知识宝典。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看到“寿诞祝贺论文集”这个标题,我心里其实有些抗拒。总觉得这种类型的书,往往流于形式,充斥着空洞的赞美和缺乏深度的论述。但读完这本论文集之后,我彻底改变了这种偏见。它并非简单的“人情味”浓厚的纪念文集,而是一部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的著作。论文集涵盖了国际刑事法领域的诸多重要议题,从战争罪、种族灭绝罪到危害人类罪、侵略罪,几乎无所不包。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们并非仅仅停留在对现有法律规范的解读上,而是积极地探讨了这些规范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立法、司法实践和国际合作来应对这些挑战。我特别喜欢那些关注新兴犯罪形式的论文,例如,网络犯罪、恐怖主义犯罪等等。这些犯罪形式对国际社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但现有的国际刑事法体系对它们的规制却存在诸多漏洞。作者们提出的解决方案,虽然各有侧重,但都体现了对国际刑事法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力。对于一个长期从事国际法研究的学者来说,这本论文集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