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国家‧国际法

台湾‧国家‧国际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
  • 国家法
  • 国际法
  • 宪法
  • 政治
  • 法律
  • 两岸关系
  • 国家认同
  • 主权
  • 法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台湾国际法学会 ‧ 十周年论文集 ◆

  台湾的国际法律地位是已定或未定?
  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所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如何让台湾成为正常化国家?

  陈隆志 李鸿禧 尤 清 许庆雄 蔡育岱 林佳和 施正锋
  廖福特 张文贞 陈耀祥 萧仰归 李文良 林廷辉 高铭志
  赵国材 李明峻 王思为 郑文中 陈文禹 谢若兰 陈慈幸 ── 专业剖析

  ▍二十一位国际法专家,层层剖析错综复杂的台湾国际关系!

  本书以国际法的角度来探讨台湾地位的现状,并提出以「台湾」为名参与国际组织的可行策略。此外亦对人民自决与补偿性分离、台湾主权独立路线的分与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与粮食安全、金融监理之国际互助、碳补集与封存科技、国际人权保障、国际海上劳动公约对台湾劳动法制之冲击、日本实践联合国两人权公约之分析、国际核损赔偿制度、日本少年法修法趋向与处分等重要国际议题作深刻探讨,是了解台湾国际法律地位与全球趋势的重要专书。

本书特色

  台湾国际法学会十周年论文集,由陈隆志、许庆雄、李鸿禧、尤清、许庆雄等二十一位国际法权威学者,层层剖析错综复杂的台湾国际关系!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台湾‧国家‧国际法》的书籍的简介,但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的实际主题,而是侧重于其他截然不同的领域,旨在详细描述一个虚构的、主题迥异的著作。 --- 《古今中外:文明交汇中的器物与权力——以丝绸之路沿线金属冶炼技术流变史为中心》 作者: 林志明 出版社: 鸿儒文创 页数: 820页(含图版与附录)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跨学科、汇集考古学、冶金史学、社会人类学与经济地理学研究成果的恢宏巨著。它并非专注于政治疆界或法律条文的探讨,而是将视角投向了人类文明进程中更为基础却又至关重要的物质载体——金属器物及其背后的技术秘密。作者林志明教授,以其数十年深耕于欧亚大陆腹地的田野经验和实验室分析成果为基础,构建了一个横跨公元前五千年至中世纪盛期的宏大叙事框架。 核心议题:技术流动与权力结构重塑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人类对金属(尤其是铜、锡、铁)的掌控与冶炼技术的地域性扩散,是塑造古代世界权力格局与社会分工模式的关键驱动力。作者挑战了传统上以“王朝更迭”或“军事征服”来划分历史时期的单一线性叙事,主张应以“材料的流动性”和“工艺的知识产权化”来理解古代文明的互动与冲突。 第一部分:史前火种与青铜密码的起源(约公元前4000年 – 公元前1500年)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美索不达米亚、安纳托利亚高原及黄河中下游地区作为独立或半独立青铜技术发源地的复杂性。林教授摒弃了单一的“从近东输入”的理论模型,详细论证了不同地理环境如何催生出各自独特的合金配方和铸造工艺。通过对出土陶范和坩埚残留物的显微分析,作者揭示了早期锡矿的地理分布与贸易网络雏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书中对“失蜡法”在印度河流域文明中的早期应用进行了细致比对,证明了该技术的传播并非单向渗透,而更像是多点萌发后的相互参照与优化。 第二部分:铁器的黎明与游牧民族的“技术代理人”角色(约公元前1000年 – 公元前200年) 本书将笔锋转向铁的时代。作者重点分析了赫梯帝国衰落后,铁冶金技术如何通过叙利亚的贸易通道和安纳托利亚东部的山区社区向外扩散。林教授提出了一个富有争议的观点:相较于定居的农业文明,中亚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如斯基泰人)在早期铁器知识的传播中扮演了更为活跃的“技术代理人”角色。他们对长距离迁徙的需求,迫使他们需要掌握更便捷、更适应战场环境的金属工具制造方法。通过对西伯利亚丘陵墓葬中出土的带铁刃马具的成分分析,作者佐证了不同冶炼炉渣中的微量元素指纹,揭示了技术知识在部族间的流动轨迹,这与传统的文字记载完全不同。 第三部分:丝路上的“物化知识”——技术转移与地方化适应(约公元前200年 – 公元700年) 本书的“中流砥柱”部分,聚焦于汉代至唐代初期,丝绸之路由单纯的商品交换通道,转变为高价值技术知识的传输带。作者通过对新疆塔里木盆地和中亚绿洲城市遗址中发现的金属工艺作坊遗迹进行详细考察,探讨了中原的“炒钢法”与波斯萨珊王朝的“坩埚炼钢法”在接触后产生的化学融合现象。 林教授花了大量篇幅讨论“技术官僚”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他们并非王室的直接雇佣者,而是游走于不同政权和商业联盟之间,掌握着核心冶炼秘诀的匠人阶层。书中收录了对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描绘的金属匠人操作场景的细致考证,并将其与同期中亚的工艺图谱进行对照,力图重构这些“物化知识”的隐形传播路径。 第四部分:中世纪的熔炉与跨海贸易的技术渗透(约公元700年 – 公元1300年) 在收官部分,作者将目光投向了印度洋和南海贸易体系的兴起。相较于陆地丝路主要关注铁和青铜,海上传播的技术更侧重于铜合金的铸造,特别是复杂宗教器物(如佛像、香炉)的制造。林教授对比了中国、东南亚和阿拉伯半岛的铜像铸造流程,发现伊斯兰世界的“阿拉伯式花纹”图案,是如何在技术层面嵌入了源自东方的精密铸模技术。本书最后一部分强调,随着冶金知识的全球化,各地在材料选择和工艺流程上的差异性开始减弱,这预示着一个更趋同的全球技术体系的诞生。 研究方法与特色: 《古今中外》的最大特色在于其高度的实证性。全书引用了超过三百份经过碳-14测年和光谱分析(如XRF、ICP-MS)的金属样本数据。作者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冶金学的基本原理,使得非专业读者也能理解材料科学如何揭示历史真相。书中配有大量由作者亲自绘制的考古遗址地图、工艺流程图以及冶金微观结构照片,构成了视觉与文字的完美结合。 结论: 这部著作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古代技术史的理解。它提醒我们,历史的进步并非由宏大的政治宣言驱动,而是潜藏于炉膛的火光、锡矿的纯度,以及那些世代相传、沉默不语的匠人之手。它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利用地球馈赠、创造文明的壮丽史诗。 --- 推荐语: “林志明教授以其惊人的毅力和跨学科视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前所未有的古代世界图景。这本书不只是关于金属,更是关于连接世界的力量。” —— 剑桥大学 考古系 艾伦·戴维斯教授 关键词: 冶金史、丝绸之路、古代技术传播、考古化学、器物研究、社会分工、青铜时代、钢铁革命。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台湾国际法学会/编


  感于台湾应以新视野提昇国际法研究,使台湾地位及国际法相关议题之研讨更为蓬勃发展,因此多位国际法专业人士于2001年9月16日正式筹设台湾国际法学会,期能透过学会的成立共同研究国际法问题,促进台湾国际法研究之永续发展,提昇国际法学术研究水准。

  学会现任理事长为颜庆章教授;常务理事为陈荣杰教授、邱晃泉律师、吴东昇博士以及廖福特教授,秘书长由洪思竹教授担任,副秘书长由李明峻教授、王思为教授、林廷辉教授以及雷珍纳女士担任。
 

图书目录

序言/黄宗乐

【第壹部 台湾‧主权】

一、旧金山对日和约、联大第2758号决议与台湾国际法律地位/陈隆志
  壹、前言 
  贰、《旧金山对日和约》与台湾国际法律地位 
  参、台湾国家进化论 
  肆、由国家进化到国家正常化 
  伍、台湾要入联与联大第2758号决议 
  陆、结言 

二、「东方世界法治主义之错综复杂底政治意涵」──台湾移植继受之历史素描/李鸿禧
  壹、西方法治之东方移植 
  贰、西方法治思想V.S.中国法制思想 
  参、日本统治台湾时代法治之政治意涵 
  肆、战后台湾法治意涵之错综复杂 
  伍、收笔(mon-epilog)

三、人民自决与补偿性分离──兼评国际法院Kosovo案谘询意见/尤清
  壹、前言 
  贰、人民自决权与国家领土主权 
  参、分离(独立) 
  肆、评论国际法院Kosovo案谘询意见 
  伍、回顾与前瞻 

四、台湾参与国际组织的国际法理论/许庆雄 
  壹、前言 
  贰、国家参与国际组织的国际法理论 
  参、台湾参与国际组织先要解决国家地位问题 
  肆、申请加入联合国是核心问题 
  伍、现阶段台湾参与其他国际组织的问题 
  陆、结语──立即可行的策略:排除香港化、追求主权化 

五、从百家争鸣到隐聚山林:辩证台湾「主权」独立路线的分与合/蔡育岱 
  壹、前言 
  贰、有关台湾地位现状的探讨 
  参、有关台湾的法律地位问题分析 
  肆、理想与现实的妥协与坚持:何去何从? 
  伍、结论 

【第贰部 台湾‧人权】

一、 真的有国际人权法指涉的普世人权?政治哲学世界公民主义(Kosmopolitismus)与特殊公民主义(Partikularismus)论战下的人权图像落差/林佳和 
  壹、Extra rempublicam nulla iustitia 
  贰、举例:内涵层次差异的国际社会人权 
  参、基本提问:世界公民主义与特殊公民主义之核心主张 
  肆、另一思考进路:Rainer Forst《要求合理化之权利》 
  伍、结语:在台湾的社会权力关系脉络下? 
  参考文献 

二、加拿大Métis原住民的认同与身分/施正锋 
  壹、前言 
  贰、集体认同产生的理论 
  参、原生论下的认同 
  肆、结构论下的认同 
  伍、建构论下的认同 
  陆、国家体制中的Métis法定身分 
  柒、结语 
  参考文献 

三、日本实践联合国两人权公约之分析─国内法院适用及国际审查报告/廖福特 
  壹、日本与联合国两人权公约 
  贰、日本国内法院之适用 
  参、国际审查日本之国家报告 
  肆、结论 
  参考文献 

四、NGO与跨国宪政主义的发展:以台湾加入国际人权公约的实践为例/张文贞 
  壹、前言 
  贰、NGO在国际规范形成上的角色 
  参、NGO对台湾批准国际人权公约的影响 
  肆、结论 
  参考文献 

五、全球化时代之国际人权保障──以网路言论自由为例/陈耀祥 
  壹、前言 
  贰、全球化与国家功能变迁 
  参、建构全球性人权保障机制──以网路言论自由为例 
  肆、结论 
  参考文献 

六、国际海上劳动公约对我国劳动法制之冲击/萧仰归、李文良 
  壹、前言 
  贰、国际海上劳动立法 
  参、我国海上劳动法制 
  肆、国际海上劳动公约对我国劳动法制之冲击 
  伍、结语 

【第参部 台湾‧世界】

一、从国际核损赔偿制度论美国在马绍尔群岛核子试爆损害赔偿案/林廷辉 
  壹、前言 
  贰、国际核损赔偿制度:巴黎公约体系与维也纳公约体系 
  参、美国核子试爆与核损赔偿 
  肆、向美国国会请愿 
  伍、结论 

二、碳捕集与封存科技适用清洁发展机制之现况与挑战/高铭志 
  壹、前言 
  贰、碳捕集封存科技适用清洁发展机制之现状 
  参、碳捕集封存科技于适用清洁发展机制之挑战 
  肆、结论 

三、日俄战争期间所涉及之国际法问题/赵国材、李明峻 
  壹、前言 
  贰、日俄双方的宣战与停战问题 
  参、日俄战争与中立国之问题 
  肆、海战方面的相关问题 
  伍、其他相关国际法问题 
  陆、结论 

四、联合国粮农组织与粮食安全/王思为 
  壹、前言 
  贰、粮食安全 
  参、联合国粮农组织 
  肆、其他与粮食议题相关的联合国体系 
  伍、检讨与结论 

五、金融监理之国际互助初探──瑞士法制之观察/郑文中、陈文禹 
  壹、绪论:金融监理国际化之形成 
  贰、国际行政互助与国际司法互助 
  参、瑞士证券交易法国际行政互助之架构 
  肆、外国监理机关请求行政互助之流程 
  伍、可能产生之特殊问题 
  陆、成为国际证券管理委员会之完全会员后 
  柒、代结论─对于我国法制之建议 

【第肆部 法学一般】

一、从「法律与社会学会」看法律与社会科学的跨界研究领域/谢若兰 
  壹、前言 
  贰、「法律与社会学会」简介 
  参、【法律与社会(研究)】在美国学术界的现况 
  肆、结语 

二、日本少年法修法趋向与处分/陈慈幸 
  壹、前言 
  贰、近年日本少年法重要修正历史经纬 
  参、目前日本少年法基本构造与重要问题 
  肆、结论:裁判员制度引入后少年法之趋向
 

图书序言

序言

  西元2011年8月15日,欣逢台湾国际法学会名誉理事长 彭明敏教授八十晋八华诞,理事会决议出版论文集,以申祝贺之忱。征稿函件发出后,反应热烈,惟 彭教授清虚谦逊,再三婉谢,乃不得不中止征稿,而就已决定惠赐之鸿文,征得执笔者同意,以《台湾国际法学会十週年论文集》名义出版。由衷感谢执笔诸贤惠赐鸿文,共襄盛举。

  本论文集共收录论文二十篇,皆是珠玉之作,依其性质,有涉及主权者,有涉及人权者,有涉及世界者,主编将之分类为「台湾‧主权」、「台湾‧人权」、「台湾‧世界」,颜曰《台湾‧国家‧国际法》。论文汇集后,李明峻秘书长嘱愚写序,愚原不敢僭越,惟李秘书长强调,本论文集发端于愚理事长任内,由愚写序,名正言顺。在盛情难却下,只好从命。

  台湾国际法学会成立至今已满十年,在历届理、监事规划、推动,全体会员积极参与,以及各界鼎力支持之下,欣见十年有成。除举办无数的学术研讨会外,最可颂者,尽管经费拮据,仍自2004年以来发行《台湾国际法季刊》;自2006年以来设置「国际法硕博士论文奖」;自2008年以来设置「彭明敏国际法讲座」,殊属难能可贵。《季刊》的发行,对促进我国国际法学的进步及宣扬台湾主体性理念,贡献甚大。「论文奖」迄2010年颁发硕士论文奖十二人(博士组从缺),对奖励研究生研究国际法及提昇国际法研究风气,绩效卓着。「讲座」系在愚担任理事长时所设置,迄2010年,承李明峻、武田美纪子、廖福特诸同道悉心安排,先后邀请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大沼保昭先生、前联合国人权事务委员会主席安藤仁介教授、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法学院新科院长Sakda Thanitcul教授、英国Leeds University法学院院长David Wall教授、韩国首尔大学教授李相冕博士担任主讲人,对彰显台湾国际法之父彭明敏教授之非凡成就及促进国际间国际法学之交流,深具意义。

  为鼓励台湾对国际法的研究,日本国际法大师安藤仁介教授将其国际法藏书全部赠与本会,本会辟为安藤文库,置于办公室,供会员及各界使用;为协助本会推展会务,台湾国际专利法律事务所所长林志刚律师长期提供办公室予本会无偿使用,并慷慨捐助本会,均令人感激不已。

  台湾当前最重要的课题,莫过于如何向国际社会发声?如何争取参与国际社会尤其加入联合国?因此济济台派人士寄望台湾国际法学会能充分发挥国际法论述平台的功能,促使台湾走向国际社会。前总统府资政陈继盛博士、前台湾驻德代表尤清博士、前考选部长刘初枝教授等遇到愚时,均再三致意。愚深信,在台湾国际法学会不断努力之下,必能如陈隆志教授担任理事长时所言,「使国际法在台湾生根、成长,顺应新时代大环境发展进步,也可帮助台湾早日成为国际社会名实合一、正常化的第一流国家。」

  再度感谢各界的支持和鼓励,也祝福台湾国际法学会日就月将、永续发展。

黄宗乐谨序于兰园书屋
2012年6月21日

图书试读

【一、 旧金山对日和约、联大第2758号决议与台湾国际法律地位/陈隆志】

壹、前言

2012年是《旧金山对日和约》(Treaty of Peace with Japan, done in San Francisco;以下简称《旧金山和约》)生效的六十週年。1951年9月8日签订、1952年4月28日生效的《旧金山和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台湾过去及现在的国际法律地位具有重大意义与权威性的国际条约。由于《旧金山和约》没有定明日本放弃后台湾的归属国,当时的两个中国──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都不是日本放弃的受益国,造成台湾的国际法律地位一度未定。不过,中国国民党政权与中国共产党政权援引「开罗宣言」(Cairo Declaration)及「波茨坦宣言」(Potsdam Proclamation),主张台湾属于中国的一部分,对国际法律地位凌驾并取代上述两宣言的《旧金山和约》却避而不谈。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758号决议,驱逐蒋介石的代表,中国的联合国席位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所解决的是中国代表权问题,而不是台湾的主权问题。该决议完全没有提到「台湾」,既没有决定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也没有授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代表台湾及台湾人民。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别有用心,一再错误援引第2758号决议,以误导国际社会接受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说法。

二次大战结束后,台湾的主权悬而未定,既不属于中华民国,也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中国国民党政权因国共内战在中国大陆被打败流亡到台湾,致使台湾主权的问题与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被牵连在一起。1971年联合国通过第2758号决议,仅是解决中国代表权的争议,既没有解决台湾的主权问题,也没有在联合国监督下,举行任何决定台湾何去何从的公民投票。有关台湾的国际定位,随着时间的经过、国际与国内环境的变迁,延伸出「台湾的国际法律地位是已定或未定?」、「台湾是不是中国一部分?」以及「台湾是不是一个国家?」等错综复杂的争论。......

------

【三、 人民自决与补偿性分离──兼评国际法院Kosovo案谘询意见/尤清】

壹、前言

巴尔干半岛南斯拉夫联邦瓦解后,联邦各组成国相继独立,独立后塞尔维亚共和国南部的一个自治省科索沃Kosovo中的阿尔巴利亚裔族群,经过10年浴血奋斗,终于在2008年2月17日宣布独立,旋即获得70多国承认。塞国强烈反对并向联合国控诉,科索沃宣布独立违法,侵害其主权及领土完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台湾的法律地位问题,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国际法框架下进行考察。作者深入研究了国际法上的“国家”、“主权”、“承认”等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台湾的案例分析。他指出,台湾在国际法上的地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历史、政治、法律等多个因素。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台湾定义为一个“国家”,也没有简单地将台湾定义为一个“省份”,而是试图寻找一种更 nuanced 的解决方案。他认为,台湾在国际法上可以被视为一个具有“限定主权”的实体,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行使主权,但其主权受到一些限制。这种观点虽然可能并不被所有人都接受,但它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台湾的法律地位问题。作者对于国际法上的“承认”概念的解读也让我耳目一新。他指出,“承认”并非一个简单的法律行为,而是一个复杂的政治过程。一个国家是否承认另一个国家,往往取决于其自身的政治利益和战略考量。作者还分析了国际社会对于台湾的“承认”状况,并指出了其中所存在的矛盾和困境。这本书对于国际法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一本必读之作。

评分

这本书并非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而是以一种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台湾的法律制度和法律地位问题。作者避免了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和晦涩的表达,而是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复杂的法律概念解释清楚。这本书的案例分析也相当生动有趣,作者通过讲述一些真实的案例,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台湾的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例如,作者讲述了一个关于土地所有权的案例,通过这个案例,让读者了解了台湾的土地制度的复杂性和历史渊源。作者还讲述了一个关于言论自由的案例,通过这个案例,让读者了解了台湾对于言论自由的保护程度。这本书的缺点在于,它的深度和广度相对有限,对于一些比较复杂和深入的法律问题,并没有进行充分的探讨。但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适合普通读者阅读的台湾法律入门书籍,它能够帮助读者了解台湾的法律制度和法律地位问题,并引发读者对于台湾未来的思考。它更像是一扇窗,打开了台湾法律世界的一角,激发了读者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相当严谨,从台湾的法源、宪法体制,到与大陆的法律关系,再到台湾在国际法上的地位,层层递进,逻辑清晰。作者对于台湾的法律发展历程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并将其与台湾的政治变迁紧密联系起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台湾“中华民国宪法”的解读,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过时的历史遗迹,而是深入分析了其内在的逻辑和现实的意义。作者指出,虽然“中华民国宪法”在很多方面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但它仍然是台湾法治的基础,也是台湾人民共同记忆的一部分。此外,作者对于台湾与大陆的法律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两岸法律制度的差异,以及两岸法律适用上的冲突,是当前两岸关系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作者还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例如,加强两岸法律交流与合作,建立两岸法律适用协调机制等。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学术化,对于法律专业人士来说,阅读起来应该比较轻松。但对于非法律专业人士来说,可能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其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不过,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台湾法律研究著作,它对于理解台湾的法律地位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探讨台湾法律地位的书籍抱持着一种谨慎的态度,总觉得这类讨论很容易陷入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的争论。但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作者的视角相当客观和中立,他并没有试图为任何一方辩护,而是以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去分析台湾的法律问题。作者的写作风格也比较平实,没有过多的修辞和煽动,而是注重事实的呈现和逻辑的推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关注台湾的法律条文,更关注台湾的法律实践。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台湾的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运作方式,以及它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例如,作者对于台湾的选举制度、人权保障、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指出了这些问题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此外,作者还对于台湾的司法独立、法官素质、法律教育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台湾的法律制度并非完美无缺,它仍然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与此同时,我也看到了台湾法律制度的进步和发展,以及台湾人民对于法治的追求和信念。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台湾法律地位的书,我内心五味杂陈。作者试图从历史、政治和法律的多重角度,剖析台湾在国际社会中的特殊处境,以及这处境对台湾内部法制的影响。坦白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台湾的法律条文,而是将这些条文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叙事框架中,探讨了它们产生的背景、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国家”概念的解构,以及对“主权”这一传统概念的重新审视。在当今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传统的国家主权已经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而台湾的案例更是凸显了这种挑战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思考,去辩证地看待台湾的法律地位问题。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法律并非孤立存在的,它与政治、历史、文化等因素息息相关。理解台湾的法律,必须先理解台湾的历史和文化,以及台湾在国际社会中的特殊地位。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的著作,它不仅对于法律专业人士,也对于所有关心台湾未来发展的人们,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