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专利分析与布局

国际专利分析与布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专利分析
  • 专利布局
  • 国际专利
  • 知识产权
  • 技术情报
  • 竞争情报
  • 创新管理
  • 研发策略
  • 技术转移
  • 商业战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是一本介绍国际专利申请与布局、国际专利资料检索与分析的书籍。本书从我国、美国、日本、欧洲、中国、PCT等专利系统的申请与审查程序、专利公报之形成与解读,到各国专利资料之检索方法、分析技巧,以超过20个实务专利分析与布局个案,呈现专利管理图表之制作,为企业管理者做成经营决策、研发人员研拟研发计画之重要工具。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现代集成电路设计与验证》的图书简介,完全不涉及《国际专利分析与布局》的内容,力求详尽且自然。 --- 图书简介:现代集成电路设计与验证 面向前沿,深度实践的IC设计与验证权威指南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集成电路(IC)作为现代电子系统的“芯片大脑”,其设计与验证的复杂度呈指数级增长。从消费电子到人工智能,从高速通信到汽车电子,所有前沿技术都建立在可靠、高效的集成电路基础之上。本书《现代集成电路设计与验证》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集理论深度、行业标准与工程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教程。 本书系统性地涵盖了现代数字、模拟及混合信号集成电路从概念架构到最终流片的全生命周期流程。我们摒弃了过于基础或陈旧的理论,专注于当前业界主流的设计方法学、EDA工具链应用、以及日益重要的验证范式。全书内容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旨在帮助读者——无论是高等院校的师生、初入IC行业的工程师,还是寻求技术提升的资深研发人员——构建起一个全面、扎实且具有前瞻性的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设计基础与前端流程的革新 本书伊始,我们深入探讨了现代CMOS工艺下的电路设计基础,重点关注亚纳米级工艺带来的物理效应,如短沟道效应、热载流子注入(HCI)和电迁移(EM)等,并介绍了如何利用设计规则检查(DRC)和版图检查(LVS)来规避这些潜在风险。 随后,我们详细剖析了数字前端设计流程的现代化。从系统级描述(SystemC/TLM)到硬件描述语言(HDL,主要侧重于SystemVerilog)的高效应用,我们强调了“设计意图”到“寄存器传输级(RTL)”的精准映射。本书特别开辟章节讲解了综合(Synthesis)过程的优化,包括如何使用约束(SDC文件)来指导综合工具实现时序收敛,并讨论了多电压域(Multi-VDD)设计中的电平转换器(Level Shifter)和隔离单元(Isolation Cell)的正确使用。 在逻辑综合之后,形式验证(Formal Verification)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书不仅介绍了等价性检查(Equivalence Checking, EC)的基本原理,更深入探讨了基于属性规范的验证(Model Checking),包括如何使用SVA(SystemVerilog Assertions)来静态地证明设计的功能正确性,从而减少昂贵的功能仿真时间。 第二部分:后端实现与物理设计的精益求精 现代芯片的性能瓶颈往往出现在物理实现阶段。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读者的视角从逻辑世界引导至物理世界。我们详细阐述了布局规划(Floorplanning)的关键决策,包括电源网络的合理划分、时钟树的拓扑选择、以及IP模块的精确布局,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功耗和性能。 时钟树综合(CTS)是决定芯片工作频率的“咽喉之战”。我们详细对比了传统的缓冲器(Buffer)驱动和更先进的“时钟网格”(Clock Mesh)结构,并提供了如何通过精细调整的约束来最小化时钟偏斜(Skew)和毛刺(Jitter)的工程实践。 在布线(Routing)阶段,本书侧重于解决信号完整性(SI)问题。除了传统的串扰分析,我们还介绍了交叉耦合噪声、IR Drop(电源噪声)的预测与修正技术。对于高速接口(如SerDes),本书深入讲解了寄生参数提取(Parasitic Extraction)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使用晚期缓冲器插入(Late Buffer Insertion)和延迟补偿技术来满足严格的输入/输出(I/O)时序要求。 第三部分:验证的范式转变——从仿真到覆盖率驱动 如果说设计是艺术,那么验证就是科学的极致体现。本书将验证作为核心篇幅进行讲解,明确指出“验证是设计工程的基石”。 我们首先回顾了传统的基于波形和脚本的验证方法(Testbench),并迅速过渡到当前占据主导地位的基于验证方法学(Verification Methodology)。重点讲解了UVM(Universal Verification Methodology)框架的搭建流程,包括环境的层次化构建、Sequencer/Driver/Monitor的解耦设计,以及如何利用Factory模式和配置机制来灵活地构建不同的测试场景。 本书的亮点之一在于对覆盖率驱动验证(Coverage-Driven Verification, CDV)的深度解析。我们清晰区分了功能覆盖率(Functional Coverage)和代码覆盖率(Code Coverage),并详细演示了如何通过迭代地分析未达标的覆盖率报告,有针对性地设计出新的激励序列(Sequence),从而保证验证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对于复杂的控制逻辑和数据通路,随机激励(Constrained Random Verification, CRV)是发现深层次Bug的利器。本书详细介绍了SystemVerilog随机约束(Constraint)的语法和技巧,并展示了如何利用随机化的力量,高效地探索巨大的设计状态空间。 第四部分:低功耗与可靠性设计 随着移动设备和物联网(IoT)的兴起,低功耗设计(Low Power Design, LPD)已成为IC设计的必修课。本书详细介绍了电源门控(Power Gating)和时钟门控(Clock Gating)的自动化实现流程,并讲解了如何使用UPF(Unified Power Format)文件来指导EDA工具进行正确的电源管理单元(PMU)的插入和验证。 此外,针对汽车电子和工业控制领域对功能安全(Functional Safety)的苛刻要求,本书还引入了硬件容错设计的概念,例如冗余逻辑的嵌入、错误检测与纠正(EDAC)编码的应用,以及如何配合ISO 26262等标准进行设计和验证流程的文档化。 结语 《现代集成电路设计与验证》汇集了十余年来数字和模拟IC领域最前沿的技术和工程智慧。它不仅仅是知识的集合,更是思维方式的引导,旨在培养工程师具备从系统高度审视设计、从验证角度规划测试的能力。阅读本书,您将掌握从“能设计”到“能设计出世界级可靠产品”的关键飞跃。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国赞


  现职
  国立台湾科技大学专利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学历
  国立台湾科技大学工学博士
  国立政治大学法律学硕士

  经历
  1992年进入经济部中央标准局(智慧财产局之前身)专利处服务,从事专利审查工作,历任技正、专利审查官兼科长、专利高级审查官、副组长、组长。
  曾在美国、日本、德国参加专利实务进修课程并做相关研究,并曾担任法官学院、学研机构、民间企业有关专利实务相关课程之讲师。

  着作
  专利实务论
  专利权范围之解释与侵害
  专利法之理论与实用

  研究
  专利法制
  专利权范围解析
  专利侵害诉讼实务
  专利无效与诉讼实务
  专利技术分析与布局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产业发展与专利
第一节 前 言/1
第二节 产业革命与专利/2
第三节 工业4.0与专利/12
第四节 欧、非专利发展与现况/15
第五节 美洲专利发展与现况/18
第六节 亚澳专利系统/19
第七节 国际专利调和与申请概况/22
第八节 专利分析与布局/29

第二章 审查制度与专利公报
第一节 前 言/35
第二节 专利类型/36
第三节 发明专利审查制度与公开/38
第四节 国际优先权/45
第五节 发明专利权之发生与公告/51
第六节 新型专利形式审查与公报/56
第七节 设计专利审查与公报/61
第八节 专利权维护与变动/65

第三章 专利说明书与先前技术
第一节 前 言/69
第二节 专利文件概要/70
第三节 申请专利范围独立项/77
第四节 申请专利范围多项制/83
第五节 新颖性与进步性要件/88
第六节 先申请案的地位/95
第七节 主张优先权/98
第八节 审查程序与修正/101

第四章 国际专利分类
第一节 前 言/105
第二节 五阶分类的形成/106
第三节 三阶分类/109
第四节 五阶分类/112
第五节 分类指引/117
第六节 发明技术主题之分类位置/124
第七节 分类号标示/132
第八节 利用分类作归类/135

第五章 美国专利系统
第一节 前 言/141
第二节 专利申请与说明书/142
第三节 公开制度/144
第四节 实体审查与公告公报/147
第五节 美国专利分类/153
第六节 分类应用与合作专利分类/158
第七节 先前技术引证/165
第八节 分割案与连续案/170
第九节 设计专利/173

第六章 特定技术之总体分析
第一节 前 言/179
第二节 关键词检索式/180
第三节 同义词检索/188
第四节 专利分类界定/191
第五节 关键词与分类界定/194
第六节 主要专利权人申请趋势/201
第七节 主要专利权人活跃度/207

第七章 日本专利系统与公报
第一节 前 言/213
第二节 发明专利审查制度与公报/214
第三节 实体审查与设定登录专利权/217
第四节 优先权/222
第五节 新型专利与设计专利/226
第六节 国际专利分类与FI/231
第七节 日本专利分类/239
第八节 主要专利权人与技术发展/242

第八章 欧洲专利系统
第一节 前 言/247
第二节 欧洲专利系统概要/248
第三节 专利申请与审查制度/252
第四节 检索与公开公报/256
第五节 实体审查与公告公报/259
第六节 申请与运用策略/262
第七节 合作专利分类/266
第八节 欧洲专利技术发展分析/269
第九节 单一欧洲专利与欧盟设计/274

第九章 PCT专利系统
第一节 前 言/277
第二节 PCT申请模式/278
第三节 提出PCT申请/281
第四节 受理局之处理/288
第五节 国际检索/290
第六节 国际公开与公开公报/293
第七节 国际初步审查/297
第八节 进入国家阶段/300
第九节 PCT专利资料检索/305

第十章 多国申请与检索报告
第一节 前 言/309
第二节 首先申请局/310
第三节 专利审查高速公路/315
第四节 检索前之审查/320
第五节 EPO检索报告/323
第六节 发明单一性/326
第七节 分割制度/330
第八节 PCT检索报告与书面意见/336

第十一章 国际专利家族与布局
第一节 前  言/343
第二节 专利家族定义/344
第三节 专利家族成员数/346
第四节 专利家族申请分析/353
第五节 专利家族数总体分析/358
第六节 专利家族建构策略/362
第七节 多国专利检索分析/366

第十二章 国际专利申请策略
第一节 前 言/375
第二节 日本特许厅处理PCT案/376
第三节 美国专利商标局处理PCT案/383
第四节 欧洲专利局处理PCT案/384
第五节 日本企业运用PCT申请/393
第六节 美国企业运用PCT申请/395
第七节 欧洲企业运用PCT申请/400

第十三章 技术与功效分析
第一节 前 言/413
第二节 研发观点之技术归类/414
第三节 子系统技术归类/418
第四节 从专利文件获得技术类名/421
第五节 技术功效矩阵/427
第六节 利用专利分类获得技术功效/436
第七节 技术发展途径/439

第十四章 中国专利系统
第一节 前 言/447
第二节 发明专利审查制度与公报/448
第三节 实体审查与授予专利权/452
第四节 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457
第五节 SIPO处理PCT申请案/461
第六节 中国企业运用PCT/467
第七节 美、日、中技术功效分析/471

第十五章 专利强度分析
第一节 前  言/479
第二节 专利件数与取得比率/480
第三节 基于被引证数的专利强度/484
第四节 专利分类技术广度/491
第五节 国际专利申请强度/493
第六节 技术功效全面度/496
第七节 技术与功效强度/506

图书序言



  本书以「国际专利分析与布局」为名,旨在介绍专利公报之形成与解读,以及国际专利资料之检索方法、分析技巧,进而研拟企业的研发方向与专利布局策略。全文共十五章,除我国专利系统外,包含美国、日本、欧洲、中国、以及专利合作条约等五大专利系统。

  第一章「产业发展与专利」介绍从第一次产业革命发展到第四次产业革命,专利在发展过程所扮演的角色,并从全世界主要国家专利系统与专利申请件数现况,了解专利分析与布局在现代企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第二章先以我国专利制度为基础介绍「审查制度与专利公报」,包含发明、新型、与设计等三种专利的申请与审查制度,特别着重在专利公报的产生,以及与公报产出时间点有关的优先权制度,以便掌握如何利用专利公报。

  第三章「专利说明书与先前技术」也是以我国制度绍介绍专利说明书的内容,以及界定专利权范围的申请专利范围,新发明是在既有技术的基础上所发展,因此专利说明书的记载,以及专利审查时居核心地位的新颖性与进步性要件,均与以先前技术息息相关。

  第四章「国际专利分类」是在专利公报中的一项重要栏位,本章包含国际专利分类五阶分类的形成,分类原则,如何解析及利用专利文件中的国际专利分类。

  第五章「美国专利系统」介绍外国专利系统中最常使用也是最重要的美国,在国际专利制度的调和进展下,各国制度差异性并不大,因此外国专利系统着重在其特殊的部分,或与我国较大差异部分,美国专利系统的特点包含公开制度、美国专利分类、先前技术引证、还有分割案与连续案制度等。

  第六章「特定技术主题之总体分析」是以我国及美国专利资料为基础,介绍如何运用关键词、分类等栏位,编成检索式获得特定技术主题的专利池,并进行主要专利权人申请趋势及活跃度等分析。

  第七章介绍与我国关系密切的「日本专利系统」,包含日本的发明、新型、设计专利审查制度与专利公报的形成,以及日本所使用的日本专利分类。

  第八章介绍「欧洲专利系统」,这是基于欧洲专利公约所建立的多国专利系统,欧洲专利审查制度採检索与审查分离,有独特的欧洲专利分类,近年与美国共同建立合作专利分类,多国专利系统与国家专利系统并存下,申请人有不同申请选择与运用策略。

  第九章「PCT专利系统」是基于专利合作条约所建立的系统,本系统包含从提出申请、国际检索、国际公开与公开公报、国际初步审查、到进入国家阶段获得各国的专利权,本章也介绍PCT专利资料之检索。

  第十章「多国申请与检索报告」是指一件发明申请多国专利时,如何拟定申请策略,在各国专利局之专利审查高速公路的合作下,如何选择首先申请局,多国申请案第一份检索报告有重要地位,本章也介绍欧洲专利系统与PCT系统的检索报告,还有发明单一性与分割制度。

  第十一章「国际专利家族与布局」主要介绍一件发明申请多国专利时所形成的专利家族,由于专利申请系统复杂,专利家族也有多种定义,本章内容包含如何建构专利家族,如何以专利家族为基础进行特定技术主题的专利调查与总体分析。

  第十二章「国际专利申请策略」主要介绍PCT系统的运用,包含日本特许厅、美国专利商标局、欧洲专利局如何处理PCT案,以便了解PCT系统或国家专利系统的选择策略,并介绍日本企业、美国企业、以及欧洲企业常用的国际专利申请策略。

  第十三章介绍对于研发者非常有用的「技术与功效分析」,包含就特定技术主题如何进行技术归类、如何以子系统技术进行归类,如何制作技术功效矩阵图,并就特定技术获得技术发展途径。

  第十四章介绍较晚建立但已是全世界专利申请数最多的「中国专利系统」,包含发明、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的审查制度与专利公报的形成,还有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如何处理PCT申请案,中国企业运用PCT系统的概况。

  最后第十五章是「专利强度分析」,本章介绍可用较简便计算方式获得的专利强度指标,特别是可从专利分析图表即可获得的专利强度指标,包含:专利件数与取得比率、基于被引证数的专利强度、专利分类技术广度、国际专利申请强度、技术功效全面度与强度等。

  本书介绍国际专利系统的架构,虽涉及各国法制,但不做深入的法制面探讨或比较法研究,为了叙述方便,若干法规、基准等条文引用,会作适当之修饰。本书引用许多实务案例,主要目地在说明分析方法,这些案例均为实际执行的结果,但所完成或检索的时间点不一,有些案例为说明方便,在不影响实质结果的前提下会做适当之调整。案例中的主要专利权人多为企业,叙述时未必会叙述企业的完整正式名称,也不拘泥于企业中文、英文名或缩写,以一般大众较熟悉的名称为准。

  本书耗时多年得以完成,首先感谢家人支持所提供的后盾与精神力量。并感谢多年来从事专利调查与分析工作前辈们的启发与指点,以及参与各专利分析专案的企业界研发人员宝贵意见,还有劳心劳力的专利研究所研究生团队,国立台湾科技大学所提供的优良研究环境。也特别感谢元照出版公司费心编排校对,让本书顺利出版。

  本书出版前已经过多次校对,但作者才疏学浅,虽字斟句酌,仍有诸多不完善与疏漏之处,尚祈各界先进不吝指正为祷。

刘国赞 谨志
于国立台湾科技大学专利研究所
2017年11月10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本身是大学里教知识产权法的,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是它对于专利价值评估的部分。很多书都讲专利检索,讲专利申请,但很少有书深入探讨如何评估一个专利的真正价值。这本书从多个维度,包括技术成熟度、市场潜力、竞争格局等等,提供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评估框架。这对于我们这些做学术研究的人来说,非常有启发性,可以用来指导学生进行专利分析和研究。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结合了大量的案例,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专利,以及它们在不同市场上的价值体现。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实务指南,更是一本具有学术价值的著作。当然,这本书也有一些地方可以改进,比如在专利诉讼方面,可以再深入一些,毕竟专利的最终价值还是要靠法律来保障。但总体来说,这本书对于想要了解国际专利价值评估的人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评分

这本书读起来,感觉就像是跟一位经验丰富的专利战略顾问在对话。它没有堆砌大量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专利问题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书里对于专利地图的介绍,它将专利数据可视化,可以直观地看到某个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来说,非常容易理解。以前我总是觉得专利分析是一件非常专业的事情,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完成。但读完这本书,我发现其实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就可以自己进行简单的专利分析,从而了解行业动态,把握市场机遇。而且,这本书还强调了专利布局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技术,更是一种战略性的投资,可以为企业带来长期的竞争优势。这本书让我对专利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评分

说真的,我买这本书是有点被标题吸引了,因为我负责公司的新产品开发,经常需要关注竞争对手的专利动向。以前我都是靠Google Patents之类的工具,自己慢慢摸索,效率非常低,而且经常会漏掉一些重要的信息。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专业的专利数据库,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数据库进行高效的专利检索。它不仅仅教你如何输入关键词,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构建检索策略,如何利用专利分类号、申请人、发明人等信息,来缩小检索范围,提高检索精度。我按照书里的方法,重新检索了一遍我们关注的技术领域,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有注意到的专利,这些专利对于我们新产品的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这本书还介绍了如何利用专利分析工具,来分析竞争对手的专利布局,从而了解他们的技术发展方向和战略意图。这对于我们制定产品开发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分

我是一个专利代理人,这本书对我来说,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巩固和拓展。它将国际专利布局的各个环节,从申请前的准备,到申请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再到申请后的维护和利用,都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不同国家专利局的审查标准和实务要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对于我们这些经常需要面对不同国家专利局的审查员来说,非常有帮助。以前我们总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了解不同国家的专利法和审查指南,现在有了这本书,可以快速地找到所需的信息。而且,这本书还介绍了最新的专利制度改革和发展趋势,比如欧洲统一专利法院的成立,以及中国专利审查指南的修改等等。这让我能够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为客户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当然,这本书也有一些地方比较复杂,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但总体来说,这本书对于专利代理人来说,绝对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参考书。

评分

这本《国际专利分析与布局》啊,说实话,我一开始抱持着试试看的态度,毕竟现在专利这块竞争激烈,尤其我们台湾中小企业,常常感觉像是单打独斗,缺乏全局观。读完之后,感觉就像是迷雾中突然出现了一盏明灯。它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非常务实地从专利检索、分析、到最终的布局策略,一步一步地拆解。我特别喜欢书里对于不同国家专利法的差异性分析,这对于我们想要拓展海外市场的企业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以前我们总是凭着经验,或者听销售员的介绍,现在有了这本书,可以自己先做初步的功课,了解哪些国家在某个技术领域保护力度比较强,哪些国家的申请流程比较复杂,从而避免走弯路。而且,书里还提到了专利组合的构建,这让我意识到,专利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技术,更是一种战略性的资产,可以用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甚至可以用来进行商业谈判。总之,这本书对于想要在国际专利领域有所作为的企业来说,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工具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