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概论(下)(14版)

刑事诉讼法概论(下)(14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刑事诉讼法
  • 诉讼法
  • 法学
  • 教材
  • 法考
  • 考研
  • 14版
  • 概论
  • 刑诉
  • 法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本书讲究理论与实务兼备,特别重视相关理论在实务上之运用与发展。随着9226修正刑事诉讼法,自诉制度改採律师强制代理制,明定告诉代理人制,严谨证据法则,强调无罪推定原则,改採传闻法则,明定传闻例外规定,严加区分证据能力与证明力,加强交互诘问之要求,重视当事人之对质权与诘问权,增设简式审判程序,扩大简易判决处刑功能,强化集中审理,活泼法庭活动,以建立更符合公平正义坚实第一审的金字塔型诉讼制度,本书对此等新制之重要问题,均予详细而有系统的分析与探讨,俾利初学者得以顺利掌握刑事诉讼法之体系架构与实务运作,终而能保障人权与发见真实。
刑事诉讼法概论(下)(第14版)—— 法律实务的深度探析与前沿视野 本书面向对象: 本书是为法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刑事司法实践工作的律师、检察官、法官、公安人员等专业人士精心撰写和修订的权威教材与参考书。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必备用书,更是实务操作中应对复杂疑难案件的得力助手。 核心内容概述: 本册《刑事诉讼法概论(下)》承接上册的基础理论,将焦点完全聚焦于刑事诉讼的实体性与程序性关键环节,系统、深入地解析了我国刑事诉讼法体系的运作机制、核心原则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本书遵循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最新修订,特别关注了近年来在司法改革、证据规则深化以及人权保障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展。 第一编:证据制度的精要与革新 本编是全书的重中之重,系统梳理了刑事诉讼中证据的本质、种类、收集、保全与审查认定规则。 1. 证据的法定性与法律适用: 详细阐述了我国刑事诉讼中证据的七种法定类型(言词证据、物证、书证、鉴定意见、勘验笔录、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与证人证言),并结合最新的司法解释,对各类证据的法律效力进行了细致的区分和界定。 2. 证据的合法性与排除规则: 深刻剖析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立法精神、历史沿革与实践障碍。重点讲解了如何界定“非法证据”,包括程序违法、诱供、逼供等情形下证据的排除标准。书中提供了大量司法实践中对证据合法性进行辩论和审查的案例分析,使读者对“毒树之果”等复杂理论有直观理解。 3. 供述与证人作证的特殊保护: 针对被告人供述的自愿性、自认性审查,以及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出庭作证的制度保障进行了详尽论述。特别是对于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或危险犯罪受害者的特殊保护措施,体现了现代诉讼法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4. 鉴定意见的审查: 详细解析了司法鉴定在刑事证明体系中的地位,包括鉴定机构的资质认定、鉴定人的独立性要求、鉴定意见的补正与质证程序,以及对多重鉴定意见的采信原则。 第二编:诉讼阶段的运行与控制 本编按时间顺序,详尽描绘了从侦查终结到一审判决的完整流程,并重点强化了程序正义的控制机制。 1. 侦查程序的终结与审查: 深入剖析了人民检察院对侦查活动监督的职权范围,包括对拘留、逮捕必要性的审查。重点讲解了“起诉必要性”的判断标准,以及批捕、不捕、撤诉、不起诉的决定机制与法律后果。 2. 审查起诉阶段的律师辩护权保障: 强调了律师在审查起诉阶段介入的重要性,分析了会见权、阅卷权的行使限制与保障,以及律师提出意见的法律效力。 3. 法庭审理的核心程序——法庭调查: 细致分解了法庭调查的各项步骤,如举证、质证、法庭询问。特别对“庭审实质化”背景下,证据的呈现方式(如示证、播放音视频)与质证的深度要求进行了规范指导。强调了控辩双方在法庭调查中的平等地位。 4. 辩论与最后陈述: 阐述了刑事辩论的结构、逻辑要求,以及如何有效进行辩护观点表达。同时,明确了被告人最后陈述权(“最后的话权”)的宪法价值与程序保障。 第三编:特别程序与非常程序 本编聚焦于处理特定类型案件或在非常时期所适用的特殊诉讼模式。 1.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深化理解: 作为近年来司法改革的重大成果,本书对该制度的适用条件、量刑建议的形成过程、签署具结书的效力以及救济途径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批判性评述,尤其关注了其在保障被告人自愿性方面的风险控制。 2. 刑事特别程序: 详细介绍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特殊程序(如分案审理、社会调查评估、附条件不起诉)、当事人和解、缺席审判制度的适用边界与程序障碍。 3. 管辖权与回避制度的疑难: 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了地域管辖、级别管辖的冲突处理,以及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内部人员回避的具体标准与程序要求,确保司法机关的公正性。 第四编:审判监督与非常救济程序 本编涵盖了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的纠正和对诉讼权利的有效保障。 1. 上诉与抗诉: 系统分析了二审的职权范围、审理原则(不加重原则),以及检察院抗诉的法定情形与程序启动。重点讨论了二审中证据调取和调查的限制。 2. 再审程序: 深入探讨了启动再审的法定事由(如新证据发现、原判事实认定或适用法律错误),以及申请再审的流程限制,强调了该程序的保守性与法律严肃性。 3. 赔偿与恢复名誉: 详尽讲解了国家赔偿的范围、程序启动、计算标准,以及对遭受非法限制人身自由或被错误追诉的公民,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具体执行措施。 本书特色与价值: 1. 理论与实务的完美结合: 本书在阐述基本法条和学理观点之余,大量引用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最新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案例,确保了内容的“鲜活度”和实务指导性。 2. 批判性思维的引导: 本书并未止步于对现有法律条文的描述,而是引导读者思考现有制度在适用中可能存在的程序性缺陷和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张力,鼓励读者形成独立的法律判断能力。 3. 清晰的逻辑结构与注释体系: 采用清晰的层级标题结构,关键概念配有详尽的注释,便于读者快速定位和深入理解复杂的法律术语和制度细节。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全面掌握刑事诉讼的后半程流程,有效提升在复杂刑事案件中运用法律武器的能力,深刻理解程序正义在现代法治国家构建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俊益


  现职:
  司法院大法官

  经历
  台湾士林地方法院法官兼院长
  司法院刑事厅厅长
  最高法院法官
  台湾高等法院法官
  士林地方法院庭长.法官
  士林、金门、台北地检署检察官

  学历:
  政治大学法学博士
  辅仁大学法学硕士
  台湾大学法学士

  考试:
  68年书记官普考及格
  69年公证人高考第一名
  69年司法官特考第一名
  70年律师高考第二名

  着作:
  程序正义与诉讼经济
  刑事诉讼法讲义
  刑事诉讼法重点整理
  刑事诉讼法争议问题
  刑事诉讼法研习手册
  当事人主义在我国刑事诉讼可行性之研究
  其他有关刑事诉讼法之短文一百多篇

图书目录

十四版序 I
序言 III
凡例 V
参考书目 VII

第一篇 侦查 1
第一章 侦查之构造 3
第一节 侦查之意义 3
第二节 实施侦查之持续性 4
第二章 侦查权之归属 5
第三章 侦查辅助机关 6
第一节 司法警察(官) 6
第二节 检察事务官 10
第四章 侦查之开端 12
第一节 告诉及请求 12
第二节 告 发 54
第三节 自 首 55
第四节 其他情事 56
第五章 侦查程序(侦查方法) 58
第六章 侦查之终结 66
第一节 侦查终结之概念 66
第二节 起 诉 69
第三节 不起诉 72
第四节 缓起诉 83
第五节 再议制度 100
第六节 声请法院交付审判 109
第七节 不起诉、缓起诉处分之效力 122
第八节 无效之不起诉 130
第九节 不起诉与诬告 132

第二篇 起 诉 135
第一章 公 诉 137
第一节 公诉权 137
第二节 公诉之要件 138
第三节 公诉之提起 139
第四节 公诉之效力 151
第五节 公诉之撤回 162
第二章 自 诉 166
第一节 自诉权人 166
第二节 自诉案件不可分 175
第三节 自诉之提起 177
第四节 自诉之限制 187
第五节 自诉对告诉之限制 198
第六节 自诉之效力 201
第七节 自诉之承受与担当 202
第八节 自诉之撤回 207
第九节 反 诉 213

第三篇 审 判 219
第一章 第一审 222
第一节 通常程序 222
第二节 简式审判程序 306
第三节 简易程序 311
第二章 上诉审 331
第一节 上诉通则 332
第二节 第二审上诉 354
第三节 第三审上诉 382
第四节 抗告与准抗告 412
第三章 再 审 430
第一节 再审之客体 430
第二节 再审之事由 432
第三节 声请再审权人 439
第四节 声请再审之程序 440
第五节 声请再审之期间 443
第六节 声请再审之效力 443
第七节 声请再审之撤回 443
第八节 再审之裁判 444
第四章 非常上诉 451
第一节 非常上诉之意义 451
第二节 非常上诉之目的 451
第三节 非常上诉之客体 453
第四节 非常上诉之要件 457
第五节 提起非常上诉之程序 463
第六节 非常上诉之审理 465
第七节 非常上诉之判决 466
第八节 非常上诉判决之效力 477

第四篇 执 行 479
第一章 执行之意义 481
第二章 刑罚之方式 483
第三章 执行之声请裁定 488
第四章 声明疑义与声明异议 490

第五篇 附带民事诉讼 497
第一章 概 说 499
第二章 附带民事诉讼之当事人 500
第三章 准用规定 504
第四章 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之程序 507
第五章 附带民事诉讼之审理 509
第六章 附带民事诉讼之判决 510
第七章 附带民事诉讼判决之上诉 514
第八章 附带民事诉讼判决之再审 518

第六篇 协商程序 519
第一章 协商程序之立法背景 521
第二章 建构协商制度之关键 523
第三章 审判中协商程序之意义 525
第四章 审判中协商程序之开启 527
第五章 审判中协商程序之进行 530
第六章 审判中协商判决之声请 533
第七章 声请协商判决之调查 534
第八章 协商合意之撤销与协商判决声请之撤回 535
第九章 法院之裁判 536
第十章 对协商判决之上诉 541

第七篇 没收特别程序 545
第一章 没收特别程序之立法背景 547
第二章 第三人参与没收程序 548
第三章 单独宣告没收程序 563

图书序言

十四版序

  司法院于2016.4.29.公布释字第737号解释(侦查中羁押审查程序卷证资讯获知案),从宪法正当法律程序原则,释示侦查中之羁押审查程序,应以适当方式及时使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人获知检察官据以声请羁押之理由,原则上并使其获知声请羁押之有关证据(除有例外者外),认为刑事诉讼法第33条第1项及第101条第3项整体观察,侦查中之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人仅受告知羁押事由所据之事实,规范有所不足,宣告上开规定于前揭范围内违宪,有关机关应于解释公布之日起1年内,修正刑诉法妥为规定。

  基此,刑诉法于2017.4.26.修正公布,增订第31-1条(採折衷式强制辩护,自2018.1.1.施行)、第33-1条(赋予辩护人原则上有检阅卷证并抄录摄影之权;无辩护人之被告有受适当方式告知之权),修正第93条(明定检察官声请羁押之程式及法官付予羁押声请书缮本)、第101条(配合释字第665号解释,修正第1项第3款,重大犯罪之嫌疑不得成为唯一羁押原因;第2项增订声请羁押相关证据不给阅,检察官应到场叙明理由;第3项修正法官告知被告及其辩护人羁押所依据之事实、理由之具体内容及有关证据;增订不给阅之证据,不得作为羁押审查之依据;第4项增订被告、辩护人之请求法官给予适当时间为答辩准备权),俾符宪法正当法律程序原则之意旨。

  司法院嗣于2017.7.28.公布释字第752号解释,从宪法第16条保障人民诉讼权之意旨,释示人民初次受有罪判决,至少应有一次上诉救济机会之原则,宣告刑诉法第376条第1款及第2款规定,于第二审撤销原审无罪判决并自为有罪判决时,被告不得上诉于第三审法院部分违宪,自解释公布之日起失其效力。司法院为配合释字第752号解释,亦提出刑诉法第376条、第253条及第284-1条修正案,已于2017.11.16.修正公布。

  本书在改版之际,特将相关法规之修正及改版前最高法院之最新见解,予以增补,以利读者掌握修正刑事程序法之最新发展。

  本书在着者工作极为忙碌下改版,错误、遗漏或误会之处,势所难免,尚祈读者见谅并不吝批评、赐教指正。再版事务之处理,特别感谢新学林出版公司副总编林静妙、主编李启琳及协助文字校对之张家绫、杨松龄及杨景岚给予许多宝贵建议,获益良多,谨此致谢!

林俊益
谨志于文山书屋
2018年2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读下来,感觉就像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律师在讲课。作者的语言非常口语化,没有那些官腔和套话,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复杂的法律问题解释得清清楚楚。他会结合自己的办案经验,分享一些实战技巧和注意事项,让你对刑诉法的实际应用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比如说,他会告诉你,在法庭上如何有效地进行交叉询问,如何巧妙地运用证据规则,如何避免一些常见的法律陷阱。这些技巧在书本上是学不到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掌握。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是它对台湾刑事诉讼制度的介绍非常详细,它不仅介绍了台湾刑诉法的基本框架,还深入探讨了台湾刑诉法与其他国家刑诉法的差异。这对于我们这些想要了解国际刑诉法的朋友来说,非常有帮助。当然,这本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它对一些理论问题的探讨不够深入,而且有些地方的解释比较主观。但总体来说,它是一本非常实用和有趣的刑诉法教材,值得推荐给所有对法律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

我原本对法律一窍不通,只是因为工作需要,才开始接触刑事诉讼法。这本书是我的同事推荐的,他说这本书写得通俗易懂,适合初学者。我读了之后,发现他说的没错。这本书的作者非常善于用类比和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法律概念,让你很容易理解。比如说,他把“侦查”比作警察的调查取证,把“起诉”比作检察官的指控,把“审判”比作法官的判决。这些比喻让我对整个刑事诉讼的流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另一个优点是它注重实践,它会提供一些案例分析,让你了解如何在实际案件中运用刑诉法的知识。而且,它还会介绍一些常见的犯罪类型和量刑标准,让你对刑事法律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当然,这本书也不是完美的,它对一些细节的讲解不够深入,而且有些地方的解释比较简单。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它已经足够了。如果你想深入学习刑诉法,还需要多读一些其他的书籍和文献。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适合初学者的刑诉法教材,它能帮助你快速入门,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读了许多本刑事诉讼法的书,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特别不一样。它不是那种死板板地照本宣科,而是充满了批判性的思考。作者在讲解每一个法律条文的时候,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指出它的优点和不足,甚至还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这种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学术著作。比如说,它在讨论“无罪推定原则”的时候,并没有简单地告诉你这是宪法规定的基本原则,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一原则在台湾实务中的应用,以及可能存在的漏洞和挑战。它还提到了媒体审判、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等问题,让我对刑事诉讼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另一个优点是它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法律术语,即使是法律专业的学生,也能轻松阅读。而且,它还配有一些图表和案例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总之,这本书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的刑诉法教材,它不仅能让你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还能培养你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评分

说真的,我买这本书主要是为了准备司法考试,所以对它的要求比较高。我希望它能涵盖所有的考点,并且能够提供清晰的解题思路。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还不错,它基本上把刑诉法所有的重要概念和制度都讲到了,而且还提供了大量的模拟题和历年真题,帮助我进行练习。但是,我觉得这本书的讲解方式有点过于程式化,它总是把每一个问题都分解成几个步骤,然后一步一步地教你如何解答,虽然这种方式很有效,但却缺乏灵活性。在实际考试中,很多题目都是综合性的,需要你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而不是简单地套用公式。另外,这本书的排版也比较拥挤,文字太小,长时间阅读容易疲劳。不过,考虑到它的价格比较实惠,而且内容比较全面,所以还是值得购买的。如果能配合一些其他的辅导资料,效果会更好。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适合应试的刑诉法教材,但如果你想真正理解刑诉法的精髓,还需要多读一些其他的书籍和文献。

评分

这本《刑事诉讼法概论(下)》啊,说实话,我拿到手的时候有点犹豫。毕竟刑诉法这东西,光听名字就觉得头大,而且法律条文总是绕来绕去,让人容易迷失在细节里。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编排方式真的挺用心的。它不像有些法学教材那样,一上来就堆砌一堆理论,而是先从实际案例入手,让你对整个刑事诉讼的流程有个大致的了解。像是侦查、起诉、审判、执行这些环节,都用生动的例子解释得清清楚楚,就算你完全没有法律基础,也能很快进入状态。我尤其喜欢它对于证据规则的讲解,很多时候,一个案件的关键就在于证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这本书把各种证据的种类、收集、审查、运用都说得很透彻,而且还会结合台湾的实务经验,告诉你哪些证据在法庭上是站得住脚的,哪些证据是会被排除的。当然,这本书也不是完美无缺,有些地方的解释可能还是有点过于学术化,对于初学者来说,需要花一些时间去理解。但总体来说,它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刑诉法入门教材,值得推荐给所有对法律感兴趣的朋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