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就是点子宝库:广电节目剧本作家教你35个创意撇步

日常生活就是点子宝库:广电节目剧本作家教你35个创意撇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创意
  • 写作
  • 剧本
  • 灵感
  • 日常生活
  • 技巧
  • 思维
  • 方法
  • 广电节目
  • 点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让日常生活成为点子的宝库
训练发想的35的课题
重新检视「理所当然」就能让脑袋变灵活

  「该怎么做才能有源源不绝的点子呢?」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作者山名宏和的工作是「面对电视节目各种状况、提供点子」的广电节目剧本作家。

  不仅止是担任企划会需要点子,人在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场合都会需要用到各种不同的点子。点子,总是突然说要就要。点子不再是什么特别的东西,而是像人要穿衣、穿鞋,已经是身上必备的品项。

  因此,作者认为,要思索怎样才会产生点子之前,不妨稍微留意构思出点子之前的阶段吧!无论採用哪种创意思考方法,都要靠自己的大脑收集那些原料。无论知道多少优秀的组装方式,如果欠缺原料,还是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作者集结毕生经验,归纳出35个「撇步」,找出思考方法,取名为「成年人的功课」,教授生出点子的思考法。

  -用远眺、转换性别观点、外国人的视线、非日常的眼睛……的撇步可以获得崭新看法。
  -不照单全收、观察剩余部分、想像现场、察觉木偶效果……可以拓展价值观。
  -竖起耳朵、凝视担心、细分欲望、选择受限制……容易发现创意的种子。
  -再往前一步、制造疑问、伪装奥客、知道原点就是靠山……就能磨亮想像力。

专业推荐

  吴洛缨 编剧
  洪嘉励 广播金钟奖制作人、诗人
  邱坤良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教授

亚马逊读者五星好评

  ●结成饱满果实的点子,都是从找寻种子开始。很多人都认为要拼命苦思才能催生出点子。其实需要的是「发想前」的观点。收集点子的种子,扎稳发想的根基很重要。本书由出版众多人气书籍的人气放送作家介绍如何发现点子种子的线索。只要改变观点重新观察,即使习惯的日常也能有新鲜感。将找到的点子种子作为发想的根基,日后就能结出饱满果实。

  ●这本书提到许多有趣的小技巧,非常实用。如模拟爱用品的心情吧。在电车或巴士中,尽可能倾耳细听与自己不同年代的人的对话吧!试着回想日常中会不由自主做出的行为吧!试着想像,最近你送给别人的东西,对方会怎么使用吧!

 
好的,以下是为您量身定制的图书简介,内容侧重于其他创意领域,避免涉及广电节目剧本创作,同时力求内容详实、富有洞察力: --- 跃迁:从平庸到卓越的思维炼金术 一本关于如何系统性地重塑你的感知、激活你的潜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挖掘出颠覆性创新的实用手册。 你是否厌倦了“灵光一现”的不可控性?你是否渴望一套结构化的方法论,将看似随机的创意转化为稳定、可复制的成果?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但真正的“新颖性”却日益稀缺。人们谈论创新,却往往止步于表面现象。真正的创意并非来自虚无缥缈的“缪斯女神”,而是源于对已知信息的深度重组、对感知边界的刻意拓宽,以及一套严谨的“思维冶炼”过程。《跃迁:从平庸到卓越的思维炼金术》并非一本提供速成技巧的鸡汤,而是一部深入剖析人类心智运作机制,并提供实战工具箱的深度指南。 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场解构与重建自我的旅程,核心围绕三大支柱构建:感知重置、结构化解构、与跨域嫁接。 第一部分:感知重置——撕开现实的滤镜 我们的大脑为了提高效率,构建了一套强大的“自动驾驶”系统,这套系统虽然保证了日常的顺利运行,却也成了创新的最大阻碍。本部分致力于如何系统性地“黑入”这套系统。 1. “陌生化”的艺术:重访习以为常 我们如何看待日常的“习惯回路”?本书提供了一套“强迫观察法”,指导读者如何运用感官的五种尺度,对熟悉的事物进行物理和心理层面的拆解。例如,当我们观察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工具时,如何从它的材料学、用户历史、被忽视的副产品等多个维度进行逆向工程思考,发现其潜在的失效点或被遗忘的用途。这不仅是观察,更是一种对既定功能边界的挑衅。 2. 情绪光谱的精准映射:情绪作为信息的载体 创意往往在情绪的边缘地带孕育。本书详细探讨了如何区分和命名那些模糊不清的、位于主要情绪(如喜怒哀乐)之间的“次级情绪”或“复合情绪”。我们提出“情绪-触发-反应”的闭环分析模型,教你如何精确捕获那些转瞬即逝的内心波动,并将这些波动转化为富有层次感的、能引发共鸣的体验设计元素。 3. 时间维度的弹性训练:慢速与超速感知 创新思维需要对时间尺度的掌控。我们将介绍“超慢速聚焦法”,训练你如何将一秒钟的体验拉伸至无限长,捕捉细节的微妙变化;同时,也教授“高密度信息压缩法”,如何在短时间内处理海量数据并识别其中的模式转移。这两种极端训练,旨在打破我们对线性时间认知的束缚。 第二部分:结构化解构——从信息海洋中提炼模型 伟大的创意往往是对现有结构进行颠覆性的重组。本部分聚焦于将复杂的、混沌的信息转化为清晰的、可操作的“心智模型”。 4. 范式转移的考古学:历史中的断裂点研究 我们不只是学习历史,而是研究“历史是如何被重写的”。通过分析科学史、哲学史和艺术史中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范式转移”事件(如牛顿物理学到相对论的转变),本书提炼出“四重结构崩塌模型”:即当一个领域的认知结构在哪些方面达到极限时,新的结构才得以萌芽。读者将学会识别当前领域内的“隐形边界”。 5. 隐形规则的曝光:社会契约与潜规则的逆向工程 每一个系统(无论是商业、社交还是技术)都运行在一套看不见的规则之上。本书提供“六维规则检测矩阵”,帮助你系统性地剖析任何一个复杂系统的运行逻辑。更进一步,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这些“潜规则”的悖论性——即当所有人都遵循某个规则时,打破这个规则所能带来的巨大能量释放。 6. 本体论的位移:定义与重定义的权力 创新的核心往往在于“重新定义问题”。本书深入探讨了语言和概念框架如何固化我们的思维。我们将介绍“概念锚点松动技术”,教导你如何有意识地解绑一个核心概念与它的传统定义之间的联系,并尝试用完全不同的本体论(比如,将“产品”视为一种“关系”,将“服务”视为一种“状态”)去审视它。 第三部分:跨域嫁接——打造创意的化学反应 真正的突破很少在一个孤立的领域内发生,它们通常是两个不相关领域的“碰撞火花”。 7. “概念对冲”策略:强制随机联结 我们摒弃了传统的“头脑风暴”,转而采用“概念对冲”。这是一种系统性的方法,要求你从两个完全不相干的领域中随机抽取核心元素,然后强制它们进行功能性结合。例如,将“巴洛克音乐的对位法”与“供应链物流优化”相结合,会产生何种全新的流程管理模型?本书提供了一个涵盖艺术、科学、工程、哲学领域的庞大“概念矩阵”,供读者进行交叉实验。 8. 失败模式的价值重估:从“消除错误”到“采集异常” 传统教育和工作环境将失败视为需要避免的负面事件。本书则将“失败”视为最宝贵的、未被充分分析的创意数据源。我们介绍“异常数据归档系统”,指导读者如何记录每一次预期外的结果(无论是实验失败、用户误操作还是市场冷遇),并从中提炼出系统本身未曾预料到的新功能或新需求。 9. “最小不可见原型”的迭代哲学:从抽象到具象的桥梁 许多宏大的创意在落地时夭折,是因为概念过于宏大而缺乏可验证的起点。本书倡导构建“最小不可见原型”(MIVP):一种在极小、不显眼、甚至秘密进行的实验中,验证核心创意假设的微观模型。这是一种低风险、高洞察力的验证路径,确保你的“跃迁”建立在坚实的实践基础之上。 《跃迁:从平庸到卓越的思维炼金术》 献给所有不满足于现状的实践者、设计师、策略师以及任何渴望突破自身思维局限的探索者。这不是一本关于“做什么”的书,而是一本关于“如何更深层次地思考”的实操手册。拿起它,开始重新校准你的世界观,让你的下一个想法,真正实现对现状的颠覆。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山名宏和


  一九六七年出生,隶属古馆企划的广电节目剧本作家。参与为数众多的电视节目企划,例如《超人气法律谘询事务所》、《Downtown DX》、《最终警告!恐怖家庭医学》、《盖亚的黎明》、《未来世纪日本》、《The Covers》等。现于《每日新闻》週六早报连载《电视幕后语录》。

  着作包含《盗取创意的技术》等。

  将每日的观察以「阴天的碎片」为名.公开在goo官方部落格。

  blog.goo.ne.jp/yamanahirokazu

译者简介

余亮誾


  日本国立广岛大学教育学博士。目前为兼职译者。译着有《降低胆固醇的29种习惯》等。

 

图书目录

推荐序  晚餐你要吃什么?  吴洛缨
推荐序  多余,就是多了块鱼――创意不只帮工作加值、更帮幸福加值  洪嘉励
推荐序  找点子――创意时代的生存妙计  邱坤良


第1章 获得崭新看法
远眺-zoom out
近看,有时会见树不见林
转换性别观点
男性试着以女性、女性试着以男性观点思考
外国人的观点
从外国人的角度观看就会发现,习以为常的事物其实「很奇怪」
洞察事物
有曾经以垃圾桶的观点,去思考事物过吗?
非日常的角度
置身非日常的状态,世界就会变得不同
切换观点
只要切换观点的角度,就能抓住点子的灵感
情感浴
唯有寻找「可爱的事物」的人,才会邂逅「可爱的事物」
收集关键字
观察报纸的「节目表」和电车的吊环广告吧

第2章 拓展价值观
不照单全收
「本来就是这样」请不要轻易地照单全收
观察多余的部分
垃圾推中也可能藏着珍宝
想像现场
可能在会议室里想到的点子注入生命力
弱点也是个性
把自己的弱点化为武器
服务的小刺
你有过贴心的举动却惹来一身腥的经验吗?
方便的副作用
不能对便利一味感到欣喜
木偶效果
察觉到不由自主的动作,就是机会
突兀感
请重视内心被吸引的感觉
戏剧化的事物
你的周围想必也有戏剧化的瞬间

第3章 发现创意的种子
竖起耳朵
跟平常没有交集的人交谈,对话中将潜藏无数线索
不自觉的行为
有没有在不知不觉中做了某些行为呢?
凝视忧心
咀嚼心中的疑虑,就能找到点子
细分欲望
请留心「想这么做」的感觉
隐形浪费
其实有很多浪费的事情
风格的破绽
如果手机小说是纵向编排,还会卖得好吗?
预告未来
安抚看不见未来的不安
选择受限
纾解无法选择所带来的焦虑
有价值的付出
付出与不付出的取舍
消除隔阂
世界中有很多「理想」与「现实」的隔阂

第4章 磨亮想像力
更进一步
让好不容易浮现的点子再往前一步
模仿作品的精神
试着想像:如果白雪公主是绝世丑女
制造疑问
点子不全然是解决方法
来自世界的益智问题
人类具有一出现问题,就想回答问题的习性
伪装奥客
对自己的工作,试着畅所欲言、高声抱怨吧
个人字典
造字本身就是点子的种子
对比力
依使用方式的不同,认定无用的点子也可能大放异彩
出发点就是靠山
知道自己的立足点,能让自己变强

终章
后记一
后记二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晚餐你要吃什么?
吴洛缨


  所谓点子,可以小到今天晚上吃什么,大到如何增加来客率,其实生活里都在应用繁简不一的点子。如同在这本有趣的书中所提示「好主意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事情的角度和态度,而那需要更有意识去「观察」到看似一成不变的日常(例如转角新开了一家拉面店),并且以新的视角去看(假设我是一个背包客或小孩子),进而打破原有的类型思考(比方说女性爱美未必是为了取悦他人),最后重新组合(A+乙╳二○%=?)。当然,比这些突破盲点的技巧更重要的,便是动机。

  我们常会看到一群人为了一道新菜色的名字抓破脑袋,或者每年都要折磨你一次的尾牙表演怎么样可以与众不同。把这当成是一个「困境」,就是悲剧的开始,你会像在无间道里一样,不断撞墙又反弹。但如果动机是「快乐」,让自己开心、让别人惊喜,把这一切都当成游

  戏,谁说这世界不能是一个大游乐园呢?

  做为一个写作者,我最常被问到关于「灵感从哪里来」的问题,重复太多次后,我都就直接回答:「去ATM领啊!」这并非单纯的玩笑话。我们都应该有一个专门积蓄点子的帐户,不时挖掘有意思的主意并储存进去,累积起来才会有想法可以领。灵感不是远房亲戚,不会没事「从哪里来」,而是在你张开眼睛竖起耳朵,认真过日子的每一刻里,就像捉迷藏一样,躲在日常生活的细缝里等待被你发掘。

  (本文作者为编剧)

推荐序

多余,就是多了块鱼──创意不只帮工作加值、更帮幸福加值
洪嘉励


  现代生活繁忙,尤其在台湾,无论教育上、职场上总轻易将人事物划分成「有用」或「没有用」。而「创意」这个最有用的能力,却是从看似「没有用」的生活点滴中所提炼出来。这本好书,就是一本难能可贵与你分享「无用之用,是为大用」的宝典。您是否偶而会为「找不到灵感」所苦?

  时常需把脑子当柠檬榨的工作者啊!除了压榨出酸涩眼泪之外,是否也时常找不到谬思呢?同为广电节目制作人,对于书中的心路历程感同身受。我十分感谢山名宏和先生提供了生活化的例子、如何从生活中锻鍊创意肌肉的方式,这是非常珍贵的心法,还整理出了十分简单的练习方式(光是阅读目录就十分有收获)。

  写诗,是我的娱乐,诗协助我随时保持书中说的「观察」、「眺望」的种种能力;我也时常在外国朋友聚集的西门町以一种观光客的心情游玩,而这些创意力养成的小撇步,竟然在本书中大公开?要不是这本书已经呈现在您面前了,我才不想跟你说!

  最感动的是,山名宏和分享了自己如何把创意实践在「亲子」相处上。

  或许您会认为,「创意」是某些领域专属的技能,其实创意是让每个人更加幸福的魔法——而这个法术,却可能从小就被剥夺了学习的机会。很幸运的,透过这本书,我们又可以重新找回「身为一个人类最美妙的魔法力」。

  周星驰「食神」电影中,一位厨师曾被批评「多余,你就是多了块鱼!」,在现实生活里,我们彷彿也被要求不要做多余的事(例如写诗)、不要做多余的人(例如唸哲学),彷彿一切无法用功利丈量的事物都是多余。然而,想要做一个遇到困难能处理的有用之人,却得花许多「多余」心力来练习;某天可能要用到的一块肌肉和技能──例如能久穿高跟鞋的肌肉、例如迅速画眼线的技巧。如果不花多余的时间来养成,好运来时,你不仅抓不住,甚至看不见。

  只有愿意多余,才能真的多了块鱼!年年有余。

  创意,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开不知被谁陷害之「你没有创意」的诅咒吧!有了这本书,不须王子公主的真爱之吻,你也可以自我救赎,就算一边厌世,也一边充满人生的勇气。

  从此以后,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本文作者为广播金钟奖制作人、诗人)

推荐序

找点子——创意时代的生存妙技
邱坤良


  文创园区、创意市集、文创产品等名词充斥我们的日常生活,亦突显时代对创意需求孔急。

  讲究创意的年代(creative age),谁能主导创意,谁就能唿风唤雨。然而,创意从何而来?它当真可遇不可求?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眼前这本《日常生活就是点子宝库:广电节目剧本作家教你35个创意撇步》,有人出秘笈了!

  本书作者为日本广电剧作家山名宏和,他开门见山地要我们练习「获得崭新的看法」:打开眼睛与耳朵,发现与平日不一样的感觉。他所谓的「崭新」,与俄国形式主义学者什克洛夫斯基(V.Shklovsky)的「陌生化」(de-familiazation)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亦即「寻找新的切入点」,让知觉已熟悉的东西换上新的模样,就像每天下班回家,若能适时改变路线与时间,一定会看到一些早已视而不见的景物。除了人的视角,作者还以物的心情感受世界,人物易位,自然能「洞察物品」(something insight),激发新鲜点子。

  在「薪」情低靡的时代,若有创意在手,不啻为一种有力的无形资产。但是创意不会凭空降临,暂且打开山名宏和为我们撰写的「点子练习簿」——《日常生活就是点子宝库:广电节目剧本作家教你35个创意撇步》,并在日常生活中训练观察力、思考力、(语言)表达力,让培育创意的土壤更加丰饶。

  (本文作者为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教授)



  点子,总是突然说要就要。

  这并不限于担任企划的人。

  像是「想要提升会议效率」,这时候也需要点子。

  或是「该怎么规划明后天的欢送会」,如果想要一场前所未有的好派对,也需要点子。

  用餐中让大家愉悦地交谈,这种事情也需要一些点子。

  点子不再是什么特别的东西,而是像人要穿衣、穿鞋,已经是身上必备的品项。

  或许受到这种风潮的影响,常常有人这么问我,

  「该怎么做才能有源源不绝的点子呢?」

  这是让人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即便认真细想,有时我自己也不知道点子到底从何而来。

  回首那些以自己的点子完成的企划,虽然大概知道是经过怎样的过程。不过,那都是事后的回溯。我知道迸发出点子的契机,至于契机如何化成点子这个重要环节,连我自己也不太了解。

  要回应那些发问的人「我不知道,如果知道,就不用每天那么辛苦了,」也太不亲切了,所以我这么回答。

  「要思索怎样才会产生点子之前,不妨稍微留意构思出点子之前的阶段吧!」

  「创意思考之前」。这是一边做着剧本作家的工作,一边苦思后的一个「思考方法」。这样的回应,算是能让读者可以照着仿作,一种方法论的集大成。将发行单行本的书名命名为「成年人的功课」,就是为了孕育创意思考之前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能简单进行的思考训练。

  那么重要的「创意思考之前」又是甚么呢?详细说明之前,先稍微谈谈我的工作吧!

  我是剧本作家。要正确说明剧本作家的工作内容,还真的不容易。如果只提本书相关的部分,或许是以下内容吧。

  「面对电视节目各种状况、提供点子的工作。」

  最容易理解,也是最主要的部份,或许就是新节目的点子吧。不过,不只这样,从艺人的谈话主题到运动选手们的标语都得纳入考量,这样才称得上优秀的点子。没错,剧本作家的职务就是要生出大大小小各种点子的工作。

  剧本作家也得提供不同类型的点子。众所周知电视有很多类型的节目,但是几乎没有只负责特定类型的剧本作家。我也一样,得横跨法律、美食、医学、环保、教育等,同时进行完全不同类型的工作。

  因此我每天都像骑在脚踏车上不停前进的状态,必须提出大大小小不同规模、不同领域的点子,而支撑我的就是「创意思考之前」。

  尤其在急件时,更感受到重要性。某天在毫不知情的状态下被叫去,噼头就问我,

  「对特别节目的企划,有没有想法」

  不太合理的要求。不过,对方就是要你当场挤出些什么才会叫你去吧?

  或许有人会认为,平常能存些点子,就能在那种情况派上用场。不过还是得配合各方条件,像是演出者、预算、类型等,所以手上的点子不见得都能发挥作用。因为对方需要的是符合条件的点子。所以有时候也会汗流浃背,在脑海中拼命回想尚未酝酿成点子的片断,也就是点子的原料,想尽各种方法催生点子。

  「创意思考之前」就是点子原料材料的准备阶段。是让点子顺利产生非常重要的过程。能否意识到其中的重要性,将会左右日后成果。

  起初,我当然也没有发现「创意思考之前」的重要性。我刚成为剧本作家时,往往得耗费很久时间,才能挤出一个点子。

  直到有一天,获得与一位总是能提出绝妙想法的创意人才交流的机会,所以就问了他这个问题。

  「你总是可以想到一个接着一个,各种不同的点子耶」

  而他则回答,

  「点子不是想出来的,而是找出来的」

  那样的回答,对当时的我是很新的想法。现在回想,他所说的点子,应该就是「点子的原料」,所以才认为点子是找出来的。没错,并非无中生有,而是从世界发现到什么。这个想法让我减轻不少内在的负担。

  不过,却也产生新的疑惑。

  要如何找到点子呢?

  我开始观察点子很多的人之后,发现到一件事情。

  「点子丰富的人,身上有趣的事情也比较多」

  不是说他们过着特别的生活,不过就是让人觉得好像有各种有趣的事情。

  正确来说,他们是在与大家无异的日常生活中,发掘「趣味」。举例来说,就算与点子丰富的人在同样的时间待在同样的地方,他们所发现的「趣味」一定会比较多。

  重点是他们并非刻意发现「趣味」。不是为了要找寻点子的原料而拚死拚活发掘「趣味」,而是自然而然地觉得有趣。

  还有另一个重点:

  「自己要先觉得有趣」

  不管别人怎么想,只要发现到到自己觉得很有趣。至于能否让人感同身受的取舍问题,可以留待之后再说。

  这种态度对收集点子的原料,也就是「创意思考之前」的阶段才是重点。

  世界上有很多很优异的创意思考方法,我也是从事这份工作之后,才知道各种创意思考法的存在。其中也包括当场直接在错误中反覆修正、属于特立独行的做法,以更洗鍊、更完备的方式呈现的发想法。正当有所感触地阅读记载那些创意思考法的书籍时,我突然浮现这样的想法。

  「这些当中,有很多都是点子原料的组装方式吧?」

  无论採用哪种创意思考方法,都要靠自己的大脑收集那些原料。无论知道多少优秀的组装方式,如果欠缺原料,还是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换个方式想也可以是:

  「创意思考方法也就是栽培法」

  把点子比喻成果实吧。如果想要栽培出好吃的果实,只是知道很多优秀的栽培法还是行不通。那还需要什么呢?

  需要肥沃的土壤。唯有肥沃的土壤配合优秀的栽培法,才能结出甜美的果实。

  点子也是如此。要拥有优良的创意思考方法,必须同时打造培育创意的基础,我称这为「思考的土壤」,平常就要好好培养出丰沃的思考的土壤才对。在创意思考之前,就要好好培育豊沃的思考土壤。

  点子与果实的栽培还是有不同之处。果实必须从其他地方取得的种子种植在土壤中,点子则连种子也是从「思考的土壤」中孕育出来。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脑或许如同从有机物的汤汁中孕育出生命起源的太古之海。为了孕育出名为点子的生命,日夜不停地汇集,让浓度一点一滴的堆叠。「创意思考之前」或许就是那种情况。

  孩提时期,老师总是会出作业弥补学习时的弱点,心不甘情不愿的过程中,却也让我们获得一些能力。

  长大后少了出作业的人,想要获得能力就得靠自己训练。也因为如此,本书出版单行本时,书名也用了「作业」这个词汇。

  不过,「成年人的功课」并不像孩提时期只有痛苦。除了没有老师会责备你之外,遇到那种艰涩的作业,多数人也就半途而废。

  「成年人的功课」是在日常生活中找出各种「趣味」,使孕育点子的「思考土壤」更丰饶。一旦学会,应该就会觉得这是愉悦的作业。

  要如何才能学会「成年人的功课」呢?

  养成习惯。养成习惯的说法有点过于美化,简单地说就是变成「兴趣」。

  变成兴趣就不是那么困难的事。

  先尝试一项可以简单办到的事情吧!并且持续努力到能获得某种程度的成果。只要让自己乐在其中,就是很不错的成果了。不过先将成果标准订为「与他人谈话,让对方觉得有趣」,这样或许比较浅显易懂。

  即使是微小的成果,还是会让人感到快乐。也会追求那份快乐,就会反覆进行相同的事情吧。或许你也会想,用其他方法可能也能感到快乐,于是将触角延伸至新的「作业」。

  微不足道的成功体验,也能让人尝到甜头,当欲望产生,就会反覆进行相同的事情。等你回过神来,早已养成癖好了。

  那么「成年人的功课」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不用担心,都是些连无法按照时间起床的我都能持续进行的「作业」。

图书试读

第1章 获得崭新看法
 
我们一旦习惯某种看法,就容易因此感到满足。这样比较轻松,却无法催生出新点子。
 
假设有个圆锥物,而我们总是习惯从旁边看,此时圆锥呈现的是三角形。不过,稍微改变角度,试着从正上方看,就会觉得圆锥是圆形。没错,改变看法,同样的圆锥也能有两种不同的样貌。
 
试着把这个圆锥,换成你现在正要思索的点子的主题吧。不是以往固定的看法,而是尝试新的看法。是的,就像总是从旁边观看圆锥,改成从正上方观看。这么一来,想必创意的主题就会有不同的呈现。
 
所谓的不同呈现,也就是发现新的切入点。採用各种不同看法,就可以尽量拓展出可能的创意。
 
怎么做才能找到新的看法呢?
 
首要之务是「仔细看」。我们好像每天都在看,但都没看仔细。为了让大家体验这种感受,以社会人士为对象的研习会中,我常常会提出这样的课题。
 
「请想像一下扑克牌中的K吧!」
 
大家都玩过扑克牌吧!想当然尔应该也看过好几次K。之后我把印着四张K的讲义发给大家,提出课题。
 
「请仔细看这四张K后,发表新的发现或是有疑问的部分」
 
大家开始列举很多发现以及疑点。这就是以往没有仔细看过扑克牌的证明。而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即使是小小的扑克牌,仔细看还是能有很多发现。
 
所以请大家先「仔细看」吧!仔细看,就是「有意识地看」。通过这关之后,就会有新的看法等着你。没错,就是有关拓展点子的可能性的崭新看法。
 
远眺(zoom out)
 
近看,有时会见树不见林
 
去幼稚园运动会时,总是可以看到观众席上许多备好录影机的家长们,这已经是司空见惯的景象。大家似乎都将加油鼓励摆一旁,忙着录下家中宝贝的身影。
 
望着那种景象,我发现到一件事情。
 
大家都「特写」自家宝贝。
 
这可不行。这种拍摄方式,就像是明明在操场上进行多人体操,却连家里的孩子是站在中间还是角落都不知道的拍法。说得夸张一点,可能连孩子在赛跑中到底跑第一名还是最后一名也不知道。
 
为了避免发生这种事情,电视节目的外景队通常会出动两台摄影机。一台负责拍「特写」摄,一台负责掌握「全景」的整体状况。就算不只有一台摄影机,专业的摄影人员还是能巧妙运用拉近与拉远的技巧,让观众了解现场的状况。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剧本创作充满好奇,但苦于无从下手,总是觉得门槛很高。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救星!它没有用很多专业术语把我吓退,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剧本创作的“秘密”一点点揭开。作者分享的35个创意撇步,每一个都实用得不得了。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冲突制造”的部分,以前我总觉得剧情需要矛盾,但不知道如何自然地引入。书里讲到的如何从人物的性格、目标、背景出发,去设计那些看似微小却能引发连锁反应的冲突,简直是醍醐灌顶。我开始尝试用这些方法去构思一些小故事,虽然还不成熟,但感觉比以前有方向多了。而且,书里那种鼓励尝试、不怕失败的语气,也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感觉这本书不只是教你方法,更是在培养一种创作的思维方式。

评分

这本书真的像一个宝藏!我一直觉得自己的生活平淡无奇,想不到作者竟然能从日常的细枝末节里挖掘出那么多闪闪发光的灵感。我尤其喜欢他讲的那个关于“观察力训练”的章节,以前总觉得随便看看就好,现在才知道原来真正的观察是需要技巧的。书里有很多具体的例子,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比如怎么从街边一句对话、一个路人的表情里找到故事的雏形,怎么把每天出门的通勤路程变成一个微型剧场。读的时候,我忍不住开始主动地去留意周围的一切,甚至会拿出小本子随时记录下那些一闪而过的想法。以前总想着要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才能激发灵感,现在才明白,灵感无处不在,关键在于你有没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这本书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生活。

评分

作为一个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的职场人士,我真的很少有时间去“浪费”在所谓的“创意”上。这本书的标题吸引了我,想着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提高效率、激发灵感的小技巧,没想到它带来的惊喜远超我的预期。作者巧妙地将广电节目剧本作家的一些核心创意方法,转化成了适用于普通人的“点子生成器”。特别是关于“换位思考”和“情境代入”的章节,让我对如何理解和塑造角色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尝试着在开会前,用书里提到的方法去设想不同参会者的立场和动机,结果发现沟通效率大大提升,甚至能提前预判出一些潜在的问题。书里的很多小练习,我都觉得可以轻松地融入到工作和生活中,不需要专门挤出大块时间。它让我意识到,创意并不是一项需要天赋才能拥有的技能,而是一种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的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提供“创意点子”。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更有趣地生活”的指南。作者以他作为剧本作家的专业视角,挖掘出了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充满戏剧性的细节。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情绪捕捉”和“细节放大”的技巧,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表达,甚至能从一些微表情、语气变化中读出更多信息。以前总觉得生活就是日复一日的重复,现在才发现,原来每一天都可能是一个未被发掘的精彩故事的开端。这本书让我变得更加敏锐,也更加热爱生活。即使我不是一个剧本作家,这本书提供的方法也让我受益匪浅,让我的生活充满了更多的可能性和乐趣。

评分

这本书真的颠覆了我对“创意”的认知。我一直以为创意是那种“灵光一闪”的奇迹,需要天赋异禀才能拥有。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创意更像是一种“手艺”,是可以被拆解、学习和熟练掌握的。作者将那些看似高深的剧本创作技巧,以一种非常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欣赏他对“故事原型”的讲解,以前觉得那些经典故事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们有某种神秘的魅力,现在才理解,原来里面蕴含着普世的情感和结构。书里的很多“撇步”都非常有趣,比如怎么利用“反差萌”制造笑点,怎么通过“预设悬念”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我开始尝试着把这些小技巧用到我的日常沟通和写作中,发现效果真的不一样。感觉这本书就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手把手地教你如何成为一个更有创意的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