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一间跨国品牌的连锁咖啡店里。
中年男子与年轻女店员之间的对话。
「我要一杯综合咖啡。」
「不好意思,我们没有综合咖啡。」
「没有综合咖啡?那美式好了。」
「美式咖啡吗?我们的美式是在浓缩咖啡Expresso 里加入热水……」
「Expresso 不是很苦那种吗?」
「那么,您可以试着加点鲜奶来降低苦味。」
「妳说咖啡欧蕾啊?」
「呃,我们没有咖啡欧蕾……。含鲜奶的有拿铁、摩卡、卡布其诺这几种……」
这是我制作的节目《隔壁的志村》里头的一小段短剧。
内容是一位饱受风霜的上班族(由志村健饰演),「咖啡」只知道综合咖啡跟美式咖啡的他,到了一间时髦的跨国连锁咖啡店,想点杯饮料却频频碰壁。
「哦哦哦,确实有这种状况!」相信不少人会这么想吧?
这出短剧的内容包含了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类似笑料,以及志村健饰演的中高龄上班族的无奈。
然而,观察现实生活不免纳闷,为什么人总是不妥协呢?
其实大叔在听到店员说明时,只要多问一句:「那是什么?」很可能就知道跟自己一开始想点的综合咖啡差不多;店员也一样,只要说「跟综合咖啡是一样的」或是回答「要综合咖啡吗?」然后端出跟综合咖啡同样的商品,就能让顾客满意了,却不知为何要如此坚持商品名称。如果双方都能稍微妥协,或许大叔能顺利喝到「综合咖啡」,店家也能多少提升一点营业额呀……。
这样的状况在日常生活中确实屡见不鲜。
同事说:「这个企划案请你给点意见。」指出需要改善的地方后,「但是这个企划的目的就是这样呀!」对方反而生气了。既然说「想听听看意见」,乖乖听完不就好了吗?另一方的想法是:「是你拜託我提出建议,干嘛还生我的气啊?」
夫妻、情侣之间也是,「洗衣服的时候一定要加衣物柔软精!」、「不用啦,只要洗毛衣或者比较细致的衣物再加就好。」类似这样,常为了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争执。
如果是影响自己人生的重大要事,那倒另当别论,但要是「这种事情无所谓啦」的状况,只要简单讲一句「好,我知道了。」就行啦。
在无关痛痒的事情上就算再拚,最后也只会错过真正的重点。
话虽然这么讲,但过去的我也是个「不轻易妥协」的人, 吃了不少苦头……
.正因为「妥协」才能顺利
我的职称是NHK Enterprise 的执行制作人。话说回来,实际上的工作就是导播。多年来,我都在现场统筹拍摄连续剧及短剧。《菜鸟薪鲜人》、《小海女》、《隔壁的志村》等节目,或许各位也曾看过。每个节目都很有特色,託大家的福也深得众人喜爱。
连续剧方面,我参与了《洞窟大叔》及《富士家族》,很荣幸都曾获奖。
此外,二○一六年我受邀对外支援,执导由东野圭吾畅销小说改编的电影《疾风回旋曲》。
任职于公司里,还能以个人名义获得其他人认同来洽谈合作,真的让我备感光荣。
讲了这些,或许会让人觉得我是个非常有个性、凡事坚持且一板一眼的人,实际上根本不是。
拍摄电影外景时,一遇到困难我就马上说:「太难了吗?那就算啦。」一开始甚至惹得第一次合作的电影工作人员恼怒:「不要这么轻易妥协呀!」(可是办不到的事就是办不到呀,说不定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呢。)
那么,究竟为什么出现目前这种状况呢?
我想,秘诀就在于并非「展现自我」,不如说是「妥协力」的关系。
其实我在制作节目以及创作时,总会提醒自己要「妥协」。
如果不「妥协」,就会永远在自己的框架中工作。没办法跳脱自己的创意框架,一辈子只会做出相同的事情,久而久之还会失去立足点。
另一方面,正因为「妥协」,才能展现出个性有新的创作。这么一来,获得其他人的认同,工作也更顺利。不仅如此,当放下自己过去的成绩,就能迈出下一步,不断拓展可发挥的领域。
听起来很玄妙,但的确如此。
正因为了解这个道理,在展现「自我」时,我总会提醒自己「要妥协、要妥协」。
或许有人心想:「你讲是这样讲啦,但我可不买帐。」那么,请一定要读读这本书。
我想聊聊实际拍摄跟制作现场的趣事,同时告诉你:「为什么需要『妥协力』?」
在「前言」的最后,容我再说一句。
不顺利的时候,重复相同的努力也是枉然。
得要有不同的尝试。
希望各位在读完本书后,都能轻轻松松,享受前所未有的工作乐趣及成果。
吉田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