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提问的力量:问对问题,就解决一半的问题!风靡美国政商学界的11种深度提问思考,教你挖掘真相,扭转逆势,创造全新格局

精准提问的力量:问对问题,就解决一半的问题!风靡美国政商学界的11种深度提问思考,教你挖掘真相,扭转逆势,创造全新格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Frank Sesno
图书标签:
  • 提问技巧
  • 深度思考
  • 问题解决
  • 批判性思维
  • 沟通技巧
  • 商业思维
  • 决策力
  • 影响力
  • 真相挖掘
  • 格局拓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商业周刊》 1575期独家书摘  强力推荐★
  
  成功的人,都用提问解决问题!
  
  ◆ 美国前参谋长联席会主席鲍尔如何决定发动科威特战争,并成功推翻海珊?
  ◆ 当初只是一个天马行空的想法,如何能创造出Uber划时代的共享服务?
  ◆ CNN主播安德森.库柏怎么做到获奖无数,并被封为「让人诚实的主播」?
  ◆ 为何不少公司捧着大把的钞票找史帝夫.米勒拯救他们的企业?
  
  很多人都想知道这些成功人士有何独门祕诀,其实答案出奇简单──问对问题。
  
  曾任五届白宫记者的法兰克•赛斯诺(Frank Sesno),过去是CNN资深记者、当家主持人,
  他发现成功人士都善用提问完成各种任务。
  赛斯诺把「提问」视为一种能力,如果带着多种视角提问,会有更宏观的想法、得出更有创意的解决办法。
  在书中,赛斯诺把提问分为十一种类型,并援引数十位成功人士的例子,
  其中有不少是美国政、商、学界做为引导思考、规划对策的思维。
  
  1. 诊断型提问──找出问题核心,做出判断。
  2. 策略型提问──看见大局,评估目标、利益、风险、后果。
  3. 同理型提问──着重情感面的分享,探索内心。
  4. 搭桥型提问──破解冷漠、敌意的防备,建立善意的对谈。
  5. 冲突型提问──向对方究责,揭发真相,留下纪录。
  6. 创意型提问──跳脱框架的思考,激发创意和想像。
  7. 任务型提问──找出共同使命,把难题转换共同目标。
  8. 科学型提问──检验观点的对错,探索未知。
  9. 面试型提问──了解面试者个性与技能是否合适。
  10. 有趣型提问──使对话有滋味,热络交流并认识彼此。
  11. 遗产型提问──梳理生命重要事物的顺序、检视成就。
  
  若想要激发观点、争取支持、新的做事方式等,都能透过提问达到目标,更快成功!
  
  当今时代,许多答案不假思索,事实难以捉摸,
  更需要精准地提问挖掘真相,扭转逆势,创造个人全新格局。
  
各界推荐
  
  「本书是一本必备指南,说明凭提问达成目标的窍门。书中有许多精采故事与非凡人物,发人深省,不只教你如何凭提问学到东西,还教你如何凭提问挑战他人、启发他人、创新发明、追求卓越。」──CNN主播 安德森.库柏(Anderson Cooper)
  
  「法兰克.赛斯诺总能问对问题,展现提问的威力。道理一清二楚:别不愿提问,而是学会善加提问。我是把提问当作武器,但法兰克更睿智,他是凭提问让人生变得更好。」──环球电视台新闻主播 豪赫.拉莫斯(Jorge Ramos)
  
  「法兰克.赛斯诺是访谈高手,在这本书中把毕生绝学倾囊相授。这本书绝对要读:赛斯诺会教你如何跟人聊得热络,化解复杂难题,逼人直视问题,迅速建立友谊,规画人生重大决定。这本书不只在讲如何提出问题,更是在讲如何过好人生。」─《重新定义人生下半场》(Life Reimagined)的作者 芭芭拉.哈格提(Barbara Hagerty)
  
  「这本书阐述提问对我们的深切影响,日常小事如此,重大发现亦然。在这个日益复杂与两极的世界里,我们该为自己多加提问。赛斯诺精采道出,如果我们多做提问、少做断言,大家能寻得共通之处,解决某些重大难题。这本书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所有关心未来的人都该一读。书里不只探讨提问,还指出一种思维,有助我们的行事更具策略、同理与创意。」──佛蒙特州前州长 詹姆斯.道格拉斯(James Douglas)
  
  「我们想当对的人?还是我们想了解事情?我得先破梗:后者能增加前者的机会。真希望我能先读到这本书,再开始创业、投资、环游世界与扶养孩子。世界日益复杂,我们喜欢简便答案,但其实现今真正的重点反倒是要多花时间问对问题,而这本书是最佳指南。」──创业投资人、《新创崛起》(Startup Rising)作者 克里斯多福.施罗德(Christopher Schroeder)
  
  「这本书深具洞见,无比实用,出人意表,扣人心弦,而且轻松有趣。赛斯诺向我们展现问对问题的力量,例子包括前国务卿鲍尔和比尔.盖兹等知名人物,也包括辛苦养家活口的单亲妈妈。赛斯诺解释说,提问是极为重要的技能,有助我们增进关系,在工作上更成功与满足,而更重要的大概是活出更完满与有趣的人生。」──美国前众议院议员 布莱恩.巴尔德(Brian Baird)
  
  「这本书既是回忆录,也是大师讲座。赛斯诺回顾主播生涯的成就与失败,回顾各种跟大人物的访谈,阐述十一种问题的最佳问法,例如冲突型提问和遗产型提问。无论你是工作上亟需找出重要问题的答案,还是想凭妥切提问跟家人和朋友深谈,这本书都是必读。」──宾州大学安能堡公共政策中心主任 凯丝琳.贾米森(Kathleen Jamieson)
  
  「法兰克.赛斯诺的这本书揭露领导统御的一大祕诀:高阶领袖懂得善用情商与事实问对问题,获得所需的资讯,解决重大的难题。」──记者兼播音员 法蕾.契戴亚 (Farai Chideya)
  
  「名主播法兰克.赛斯诺道出丰富故事,提供实用诀窍,向我们展现提问具备何种惊人力量,不仅能改善我们的人生──甚至能改善我们的世界。」──提问专家 华伦.贝加(Warren Berger)
  
  「这本书激发我们以更多样的方式提出疑问与解决问题。法兰克.赛斯诺教我们如何凭勐追到底的犀利提问,以诊断问题或发现机会。如果我们从各种角度提问,我们能想出更厉害与创新的解决之道。」──高盛集团合伙人 苏西.谢尔(Susie Scher)
  
  「任何人只要想获得重要问题的好答案,就该读这本书,让赛斯诺教你最上乘的提问艺术与科学。这本书写得出色,架构井然,我绝对会列为学生的指定读物。」──南加大传播暨新闻学院院长 厄尼斯特.威尔森(Ernest Wilson)
  
  「我们身在一个惊叹号的时代。公共领域通常不是一个询问的空间,而是指控与争辩的场域,但这本书教我们怎么改变这局面,如此简单容易,如此耳目一新。各章传授许多提问技巧,教我们抱持公开而诚恳的心态,有时感同身受,有时寻求冲突,但总是在让对话更有建设性。无论我们是老师、政治人物、企业高层、水管工、儿子、女儿、伴侣或友人,赛斯诺都提醒我──提问的艺术,正是我们生而为人的核心。这本书引人入胜,有精采的例子,有动人的故事,说明提问(而非答案)具有改变世界的深刻力量。」──佛蒙特州明德大学校长 罗莉.帕顿(Laurie Patton)
  
  「法兰克.赛斯诺写出一本有关提问的大作,极富创见,文字紧凑,非常发人深省。不过其实这本书也给出许多答案。书里举出前国务卿鲍尔、新闻主播豪赫.拉莫斯、专业屋顶工与作者残障的姊姊,让你看到提问的妙用。你会领略回声问题的效果,了解没有问号的问句有何威力。阅读本书,让你更了解人生几个最棘手的难题:如何学习,如何工作,如何探索──以及最重要的,如何生活。你也许会跟我一样,发现答案主要就是问对问题。」──特殊奥运主席 提摩西.施莱佛(Timothy Shriver)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法兰克.赛斯诺(Frank Sesno)

 
  CNN的前主播、白宫特派员与华府分社负责人,现任乔治华盛顿大学媒体与公共事务学院主任,访问过五位美国总统及各国元首,创办以解决重大全球问题为宗旨的创新说故事网站「未来地球平台」(Planet Forward)。赛斯诺现居华府,逮到机会就提问。
 
译者简介

林力敏


  辅大翻译所毕业,曾获联合报文学奖、梁实秋文学奖、林荣三文学奖等国内重要文学奖项,曾任联合报〈缤纷版〉专栏作家。爱骑车兜风,持续探索各类新知,探索文学与人生。译有《康乃尔最经典的思考逻辑课》、《石油与美元》、《创新者的六项修练》、《信心密码》等。
 
 

图书目录

各界推荐
推荐序 提问若精准,能达成各种目标
前言 提问能产生难以想像的威力
第1章 诊断型提问──找出问题核心,做出判断。
第2章 策略型提问──看见大局,评估目标、利益、风险、后果。
第3章 同理型提问──着重情感面的分享,探索内心。
第4章 搭桥型提问──破解冷漠、敌意的防备,建立善意的对谈。
第5章 冲突型提问──向对方究责,揭发真相,留下纪录。
第6章 创意型提问──跳脱框架的思考,激发创意和想像。
第7章 任务型提问──找出共同使命,把难题转换共同目标。
第8章 科学型提问──检验观点的对错,探索未知。
第9章 面试型提问──了解面试者个性与技能是否合适。
第10章 有趣型提问──使对话有滋味,热络交流并认识彼此。
第11章 遗产型提问──梳理生命重要事物的顺序、检视成就。
提问指南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提问若精准,能达成人生各种目标
CNN主播沃夫.布利兹(Wolf Blitzer)


  这乍听简单,实则不然。你得在正确的时间,向正确的对象,问出正确的问题,得到答案后还要正确的运用─ 这些统统需要想法、技巧与练习,甚至有时需要运气。如同我的朋友兼前同事法兰克.赛斯诺在这本精采好书里所说,提问能解决难题,改变人生。适时问出正确问题甚至能影响历史。

  一九七七年春季,一群记者挤进跟白宫隔着宾州大道的布莱尔宾馆,位于一楼的一个小房间,埃及总统安瓦尔.沙达特(Anwar Sadat)在那里接受媒体提问。中东情势无比紧张,但博学练达的沙达特似乎一心消弭纷争。最后,一位坐在后头的年轻记者举手。

  他说:「总统先生,你感觉很有心追求和平,但为什么你不向以色列表现出这份决心?也许你可以跟以色列有非官方交流?比如让记者、运动员或学者进行交流怎么样?」

  这问题看似简单,却没人问过。如果你想要和平,难道不必先有面对面接触?

  沙达特思索一阵子,然后说:「以阿冲突有一部分源自心理因素。我个人毫不反对这样做,但说真的,这去二十九年有种种仇恨、伤痛与四场战争,我们的人还没准备好进行这种交流。过去发生那么多事……我们必须慢慢接受。」

  那位坐在后面的年轻记者就是我。后来沙达特思说这个问题在他心里「发酵」了好几个月,最后他决定前往耶路撒冷,在以色列国会面前发表划时代的演说,一九七九年更在白宫签署和平协议。尽管中东仍纷纷扰扰,以色列与埃及的和平协议始终有效,为这多事之地增添一份稳定。

  在记者圈,法兰克.赛斯诺是最擅长提问的箇中高手。他是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白宫特派员,面对高官总不畏讲真话,恭恭敬敬但不卑不亢,圆融客气但不留情面,抛出许多一针见血的问题,不话中有话,不譁众取宠,提问之后就认真聆听对方的回答,如果对方试图闪躲问题或转移话题,他会紧咬不放。

  后来法兰克主持CNN的週日脱口秀节目,访问各行各业的人,包括政治人物、企业老板、诺贝尔奖得主、名流显要、社运人士和运动员,必要时提问一针见血,却也能温柔安抚那些经历挫折伤痛的来宾。法兰克乐于跟来宾互动与问答,反映他对别人的人生故事抱持浓厚兴趣。这在本书散发耀眼光芒,你能看到有效提问是如何带来成功。

  一九九○年,我进入CNN,先前只有平面记者的经验,不习惯在萤幕上直接亮相受观众检视。幸好法兰克让我在他工作时从旁观摩。后来他成为CNN华府分社的负责人,给过许多建议,让我获益匪浅,我才更懂得怎么向总统、国王与独裁者准确提问。

  他是良师益友,非常擅长教人(现在他正在乔治华盛顿大学作育英才),懂得直探事情的核心,说清关键的概念,搭配精采的故事,佐以生动的例子,这本书因此相当引人入胜,所有人读完都能大有收获。

  情境五花八门,问题各形各色。你发问有时是真的不知道答案,有时是希望有权者负起责任。在这本书里,法兰克区分各种类型的问题,阐述如何凭提问获得资讯、教育观众、搭起桥梁、挖掘故事。他说明提问的类型,阐述构思的方法,讲解倾听的技巧,提供诸多实用的洞见与诀窍,这些适用于生活的各个层面,足以改变你对提问的思维。

  在这本书里,法兰克以实际例子呈现提问高手如何找出答案,我们读完能明白如何凭提问取得原本得不到的资讯,解决困难的问题,发挥创意,增广见闻,与人建立更密切的情谊。这本书教你如何当一个更好的倾听者、领导人物、创新高手,甚至良好公民。

  无论你是在董事会、自家客厅或白宫简报室,只要想寻求答案或灵感,这本书都是献给你的。阅毕本书,你会了解提问的箇中祕诀,懂得学习与成功的关键法门。

作者序

提问能产生难以想像的威力


  问题聪明,人就聪明。我们透过提出问题来学习、交流、观察、创造、消弭界线与发掘秘密。提问还能解决难题,激发新招,引发思考,增广见闻,叫人负起责任。借用甘迺迪总统的说法,我们要活出慷慨丰足的人生,就别问别人能为我们做甚么,而是问我们能为别人做甚么。因为好奇心能打开内心,满足想像。

  不过事实上,我们大多并不真正明白提问的功用──不知如何让提问发挥功用。我们在学校学习数学与科学,探究文学与历史;在职场学习实务与规则,了解获利与亏损。然而我们从未学习如何有策略的提问,如何主动聆听,如果让提问成为达成目标的利器。

  在正确时候问对问题──你会更能达成短期目标与长程梦想。问题带来发现与成功,拉近你跟所爱对象的距离,甚至能解决宇宙最深的谜团。如果你问出好问题,就更容易跟陌生人建立关系,让面试官印象深刻,在晚餐聚会上宾主尽欢,活出更快乐、更精采与更满足的人生。

  这本书让你看到提问的收获。在每一章里,我探讨不同类型的问题,包含问法与倾听技巧。等这本书读完之后,你就知道该问甚么,该怎么问,何时要问,要如何倾听,又能期待何种结果。每章都举小故事为例,展现杰出人士如何靠提问大放异彩。

  将近四十年来,我的工作就是问人问题。在内城的学校,在创新科技的发表会,在当年雷根总统高唿「戈巴契夫先生,推倒柏林围墙吧」的布兰登堡门,在美国首位非裔美国人总统的就职典礼,我都很荣幸在现场观察、聆听与提问。在CNN、NPR(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其他媒体及各种观众面前,我访问改变历史的国家元首,访问救济贫民的伟大英雄,访问公然表态的种族主义者,访问富可敌国的超级富豪,从这些经验获益良多。如今我在大学教学生如何靠提问得到资讯,发掘事实,让有权者负起责任,让世界看见真相。

  我对提问日渐着迷,很留意我们在公开场合与日常生活所问(或所不问)的种种问题。科技日新月异,资讯多不胜数,在搜寻引擎轻松一按就能查到各类资料,却导致我们容易流于快速的答案,缺乏深入的探究。政治出现极化,社群媒体更起推波助澜之效,大家各执一词,互相指责谩骂,而非讨论沟通。新闻媒体也参一脚,火上加油,报导日趋简短,词句日趋尖锐。跟我刚踏进媒体业时相比,现在的电视访谈时间比较短,关注争议话题与政治恶斗,而非实事求是与客观表述。诚恳的问答时常让到一边,武断、侮辱与意识形态占据主流。不过如果我们能多提问、少断言呢?我们能有何发现?我们能对周遭他人增加多少了解?我们是否能提出有创意的问题,寻求解决之道,进而改变世界?

  有个学生让我认为我该写这本书。

  在访谈艺术课上,我请学生进行访谈练习,席梦(我替她改的化名)选择访谈她的父亲(就称他为莫里吧)。莫里相当顾家,有事情都藏在心里,不会挂在嘴边,起先拒绝访谈,跟席梦说:「去找别人啦。」可是席梦很坚持,最终莫里同意在摄影镜头等的前面受访。

  席梦心里一直有些问题想问父亲,但莫里始终回避着。直到父女俩面对面坐在他们都很熟悉的小角落,席梦遵循访谈的一般策略,先提出几个无关紧要的开放式问题,比如大学时光或跟老婆(即席梦的母亲)的相处经过。等莫里放松下来,席梦才问出一直挂念的问题。

  她问:「在我之前,你们还有一个早夭的女儿。你可以告诉我当时的经过吗?」二十多年来,他们家都会记念那个女儿的生日,却从未真正谈过事情经过。

  莫里回答:「她是早产儿,只活一天半。因为她的肺部还没发育完全,导致一连串问题。」他说到这里,稍停片刻,接着讲出从未跟任何人说过的秘密,连他自己的父母都毫不知情。

  他说:「你妈和我决定移除她的生命维持装置。」他的声音愈来愈小声,一口气哽着,努力保持镇静。

  席梦继续问:「这决定很艰难吧?你跟妈是怎么撑过的?」父亲心如刀割,她也心痛不已。

  莫里回答得很慢:「那时真的很难熬……当我们看到朋友带着小孩,更是难受得不得了。」他停住片刻,才再说下去:「但我们才会有妳。」他看着女儿,一个才貌双全的好女儿──他的孩子与挚爱。他仍情绪激动,跟她说若非那段不幸经历,现在就不会有她了。

  席梦感到天旋地转。知道详情已够艰难,尤其父亲平时意气风发,现在却脆弱不堪。她从没看过这样的他。

  后来她跟我说:「现在我明白了,他经历过那样的事情,所以这么重视我。现在我明白为什么他总尽量拨出时间陪我,参与我人生中的重要大事,常说他以我为荣。现在他抱我的时候,我不会急着想退开。如果我漏接他的电话,我一定会赶快回电。」

  席梦发现一个深藏的秘密,发现父亲心中不同的一面,纯粹因为那次提问而改变了对待父亲的态度,远非只是知道家中祕密而已。

  我因而开始探索不同类型问题的力量。

  我跟许多提问高手讨论,了解他们在职场与日常如何善加提问,从中学得一招半式。本书所举的提问高手包括不少我所遇见最精采成功的人士,有些大名鼎鼎,有些则名气较小,但都擅长向他人与世界提问,从而把人生活得更亮丽。

  本书始于一个问题。如果你曾遇到事情出了差错,难关迫在眉睫,你会明白正确提问能带你上天堂,错误提问则让你下地狱。

图书试读

诊断型提问:找出问题核心,做出判断。
 
当年原始人走出洞穴,明白求生之道是懂得发觉危险,要不设法避免,要不加以克服。这至今依然适用,虽然是现在的洞穴里有无线上网,我们往往会向专家求助,但提升诊断型提问的技巧仍有助益。当医生、技工或主管自认知道我们问题的答案,我们能提出更好的问题;当政治人物对问题侃侃而谈并自认明白解方,我们得懂得提出质疑。
 
诊断型提问是探究问题的基础,也是其他提问的基础,替问题定锚,为解法指路。
 
出了什么事?
 
我们怎么知道?
 
我们忽略了什么?
 
我们该怎么做?
 
诊断型提问找出问题,抽丝剥茧,看见一时难以看清的问题根源。
 
就拿看医生这件事,假设你牙痛得不得了,去看牙医。她问起牙痛的位置与时间:咀嚼时会痛吗?喝东西时会痛吗?你躺在椅子上,她对牙齿轻敲轻戳,喷入冰水测试反应。不好意思,这样会痛吗?会痛,你张着满是水的嘴回答。她说问题出在另一颗牙齿,只是痛觉扩散到附近的位置。X光检查应证她的判断,补牙解决你的问题。
 
再举个例子,你的公司最近推出新产品,销量不佳,人人认为失败了。你没那么确定,所以聘请顾问人员找出问题。他们採取焦点团体调查的方式,向受试者提出有关这项产品与类似产品的许多问题,结果许多受试者其实很喜欢这项产品,也愿意购买─前提是要知道有这产品。原来问题出在行销。无论是公事或蛀牙,诊断型问题旨在有系统的描述问题,进而找出问题。
 
诊断型问题进行方式:
 
● 抽丝剥茧。先从大处切入,再往小处着眼,把范围逐步缩小。别只是泛泛而论,要细究各个环节,留意所有迹象。
 
● 直视问题。别东躲西闪,别避重就轻,而是单刀直入,直接面对问题,方能直接获得答案。答案也许难堪,但承认问题方能处理问题。
 
● 研究过往。试着往回看,从过去的经验、事件与模式里找答案,寻找相似之处。
 
● 再次提问。既然问题存在,代表有未知或意外之处。你得多次提问,多方提问,反覆确认自己的认知是否有误。
 
● 质疑专家。我们仰赖专家诊断问题,但这不代表他们永远不会错,永远解释得出问题所在。你在接受专家见解之前得先了解箇中意涵与推论来由,适时请益其他专家。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