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神话学

北欧神话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Paul Herrmann
图书标签:
  • 北欧神话
  • 神话故事
  • 维京文化
  • 斯堪的纳维亚
  • 神话传说
  • 奥丁
  • 索尔
  • 洛基
  • 弗雷
  • 北欧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神话学研究的旷世巨作
传诵百年不衰,首度引进中文世界

‧《魔戒》中的戒指、中土世界设定与北欧神话息息相关。
‧「神魔之塔」中的费雷、赫拉、毒龙尼德霍格、女武神等人物皆出自北欧神话。
‧浑丁、沃坦、布伦希尔德等神话人物亦现身华格纳着名歌剧《女武神》之中。
‧焦孟不离、亦敌亦友的索尔与洛基经漫威重新诠释,造就电影《雷神索尔》。

由冰与火碰撞而成的北欧神话蕴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灵感与想像,可谓西方文学与艺术的根源,戏剧、童话、歌剧、文学,无处不见其神话原型。

德国着名古典学者保罗‧贺尔曼(Paul Herrmann, 1866-1930)以其博大宏深的研究,採撷冰岛、挪威、瑞典的民间传说习俗,深入探讨《埃达诗歌》、《因林格传奇》、冰岛的《古代传说》等传统文献,加上考古学和字源学的佐证和推敲,构筑成一部详实完备的北欧神话总论:斯堪地那维亚传奇里的诸神一一跃然纸上,爱瑟神族、女武神、沃坦和奥丁、芙蕾叶和芙丽格、天空之神提乌斯和提尔、巴德尔、索尔和洛基;北欧神话属于泛灵论信仰,除了诸神之外,大自然森罗万象当中也莫不充满神灵:山川水泽里的精灵、妖精、侏儒、巨人;北欧民族也盛行祖先崇拜以及灵魂不灭的信仰,于是也有种种守护神和家神、亡魂和梦魔的传说。关于他们的种种民间传说和故事,是童话、戏剧、奇幻文学、歌剧源泉不竭的灵感原型。

本书不仅是一部北欧神话研究的传世经典、更是探索西方文学和艺术的奠基着作,整体而言,堪称神话学研究的旷世巨作。自1903年问世以来,其第一手报导的可信度,涵盖内容之权威、完整,无人能出其右。

全书概分五大部:一、灵魂信仰;二、从灵魂信仰到自然崇拜的自然转向;三、自然崇拜:诸神信仰;四、献祭仪式;五、世界开端与尽头的想像。

翻开书,众神、恶狼、巨人兀自争乱不休,北日耳曼神话的瑰丽世界跃然纸上。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保罗.贺尔曼Paul Herrmann
德国古典学学者,在史特拉斯堡大学(Universität Straßburg)攻读日耳曼古代民族学和语言学,1904 -1914年间获普鲁士教育部(Preusische Unterrichtsministerium)资助,多次前往冰岛从事文化和语言史的田野研究。贺尔曼长年日耳曼古代民族志学以及北欧神话研究,先后发表许多相关着作,并翻译许多北欧文献。
贺尔曼曾获颁普鲁士科学院奖(Preis der Preu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丹麦国旗骑士勋章(Dannebrogorden)、冰岛猎鹰骑士勋章(Falkenorden),他也是冰岛友好协会(Vereinigung der Islandfreunde)的创始会员,一直到过世前都担任会长。
主要作品包括:《日耳曼神话》(Deutsche Mythologie in gemeinverständlicher Darstellung)、《北欧神话学》(Nordische Mythologie in gemeinverständlicher Darstellung)、《冰岛的过去和现在》(Island in Vergangenheit und Gegenwart. Reise-Erinnerungen)。

译者简介

张诗敏
(第一部~第三部)
台大外文所毕业,现旅居德国慕尼黑。座右铭为Amor Mundi,对世界之爱。本书是译者的第一本译作。


许嫚红
(第四部~第五部)
曾旅居德国数年,喜爱德文,钟情蕴藏于这门语言之中的逻辑,以及由此建构而出的世界观。


图书目录

【编辑人语】 这本神话和你以前读的不一样 林宏涛
【推荐序】  神话故事有学问 吕健忠
前言
略语说明
附录、北欧神话名词解释

导论
第一部 灵魂信仰
第一章 死亡对于神话想像之生成的意义
考古证据中对死后世界的想像
灵魂转世及轮回
文献证据上对死后世界的想像:关于死亡
死者的力量
无所不知的死者
死者的栖止地
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
第二章 睡眠及梦境对于神话想像的产生的意义
普通的梦境
梦魇
变形的能力
第三章 灵魂信仰和祖先崇拜的特殊形式
女巫
狼人与熊皮武士
幸运灵哈明佳与守护灵菲尔佳
蒂丝神族
诺恩三女神
女武神
天鹅少女
第二部 从灵魂信仰到自然崇拜的信仰转向
第四章 精灵
精灵的类型和起源
侏儒
家神与地灵
水妖
森林精灵
田野精灵
第五章 巨人
巨人的起源、名称和种类
风魔
水魔
山魔和森林巨人
火魔
第六章 天体神话
太阳与月亮
昼与夜
芬里恶狼及其氏族
第三部 自然崇拜:诸神信仰
第七章 概论
第八章 瓦尼尔神族
一般特征、爱瑟神族与瓦尼尔族之战
纳瑟斯
尼约德
弗雷
芙蕾叶
格芙昂
第九章 爱瑟神族
天神提尔
弗西提
海姆达尔
霍尼尔
奥丁
奥丁的名字、别名和历史发展
自然神奥丁
战神奥丁
灵魂之神奥丁
索尔
巴德尔
洛基
乌尔
威达
布拉基
第十章 女神
芙丽格
赫拉
丝卡蒂
伊顿
第四部 献祭仪式
第十一章 献祭仪式概述
简朴和隆重的献祭仪式
祈祷、礼拜与奉献
供奉的饮食
献祭的流程
个人日常的献祭仪式
战争时期的献祭仪式
法庭的献祭仪式
商会的献祭仪式
国家的献祭仪式
第十二章 祭神的地点
神庙
神像
神庙的宝藏
神庙的肃穆祥和
第十三章 祭司职
祭司
女祭司
探究未来
魔法与预言
第五部 世界开端与尽头的想像
世界的创造
侏儒和人类的诞生
世界的规画
宇宙树
世界的毁灭与重生

图书序言

东吴大学英文学系兼任副教授 吕健忠 专文推荐
《北欧诸神皆可萌》作者 米丝肉鸡、文字工作者 卧斧 具名推荐

【推荐序】神话故事有学问
吕健忠/东吴大学英文学系兼任副教授

关于神话,有一大迷思:神话不过是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荒唐无稽。所以有音译的「迷思」(myth)一词。有神话素养的人也许会从文学、语言、文化、宗教甚至习俗看出神话典故。然而,即使在大学校园,仍有神话课仅止于故事,当作训练外文阅读与外语听讲能力的工具。这样的工具论有其实效,怕的是工具喧宾夺主,被当作本质,像父母说童话故事给小朋友听那样,未免小看神话的格局;硬要巨人穿侏儒的衣服,不合身事小,巨人光熘熘见不得人,神话总有一天会不见天日。到了那地步,举实例说明,读《红楼梦》只看到贾府沉沦记穿插宝玉滥情史,未免可惜。只知神话是故事而不知神话有学问的后果,要打比方,就像爬上高山只想到有多少树木可以砍伐,远眺大海只想到有多少渔产可以享用,想到沼泽就看到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浑然不知林渔枯竭则人类无法永续,大地无肺则人类不能存活。唯物实用论者目光浅短,自掘坟墓而不自知,只能捉襟见肘惊见大自然的反扑;神话学无疑是导正迷航之旅的信号灯,信号微弱但导航之功无庸置疑。
因其如此,我乐于推荐保罗.贺尔曼的《北欧神话学》。这本书虽然问世已百年,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读来仍有深意,毕竟好书如醇酒有陈年香。那一股醇香从字里行间透露的史识与史观缓缓散发,用心体会自然闻香—书香,此之谓也。就我所知,中文世界呈现北欧神话找不到更周延的书籍。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不以转述神话故事自满,而是以故事为媒介,呈现他个人在北欧神话学的研究成果。神话故事与神话学的差别在于,故事只是转述古代以神话为素材的口语或书面文学作品,神话学是以神话故事为研究对象的学问。转述的东西不论多精彩,註定只能拾人牙慧,顶多做到不扭曲原始文本,更常见的是加油添醋或改头换面,甚至为了增加趣味而视原始文本如无物。神话学讲究的是追踪故事流传的过程,据以提出后设的诠释。说是「后设的诠释」,因为神话是古人以他们自己的认知方式与观点,对于人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做出诠释,有别于神话学是诠释他们的诠释。换句话说, 古人观察周遭的种种现象,透过综合思维,发挥想像力以故事表述他们思考的结果;现代学者根据流传下来的那些故事,透过分析思维,发挥理解力以论说方式表述他们「倾听」的结果。此所以本书标题有「神话学」这三个字, 英文称为mythology,源自希腊文mythos(有权威意义的故事,即英文myth 的字源)+ logos(道理,英文logic 的字源),是关乎神话故事的学与问, 是针对容易产生迷思的神话故事因问而成学。
作者贺尔曼从历史的源流与分流阐述北欧神话的相关概念着手,稽考其发源之后解读其流变,包括承传过程中如何受到迁徙环境、社会变迁以及希腊与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于是,读者看到的不只是神话故事集,更是神话的学问与学识。有条理揭露学问的体系,因此展现历史该有的宽广面貌与个人独有的见解,这就是史识;有一贯之道展现史识,这就是史观。只要翻开本书的目录,作者的史观与史识唿之欲出。史识使人能够化复杂的现象为简单的形式,史观则使得简单的形式具备深度。相对之下,坊间书市普遍看到的神话故事集不过是一堆资讯;资讯可以很丰富,可是没有条理的资讯徒然使人眼花撩乱,也许有趣,可是没有意义,只好「迷思」。寻求意义是人类大脑经过长期演化发展而成的内建程式:认知科学告诉我们,即使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人的大脑也会自行整理片段杂芜的讯息,使其合理化。意识层面的逻辑运作使得看似合理的知识具备经得起验证的条理,神话故事因此成为有系统的神话学。
北欧神话对一般读者是个相对陌生的领域。贺尔曼在书中呈现的神话史观有助于澄清盎格鲁撒克逊人、日耳曼人和北欧人系出同源的历史事实,他的史识有助于了解为何前述族群具备本质上的同质性,从抽象的灵魂视野到具体的处事态度,多方面体现他们本是同根生的价值观。我们都知道民族性决定一个族群普遍的心态,心态则是取决于生命观,生命观则又取决于死亡观,死亡观追根究柢源自先民对灵魂的看法,也就是源自古人对于死后世界的想像,那是人生观的张本。古人对于种种现象的诠释由人生观和自然观两大领域平分秋色。神话世界的自然观涉及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那个关系被标榜开发主义的文明社会破坏得支离破碎,结果就是前文所提我们正自食恶果的大自然的反扑。正如我在《阴性追寻》所做的尝试,「神话学」有助于阐明神话不只是讲故事,更是支撑文明社会这栋华厦的钢骨结构;宗教信仰不只是献牲祭拜,更是对于生活方式的选择与坚持;而且文学经典不只是休闲读物,更是鑑古识今观人察己的有效途径。
贺尔曼的《北欧神话学》和我的《阴性追寻》殊途同归。他走北欧路线,我走从希腊经罗马一脉相传的南欧路线;他的北欧路线深入日耳曼而远达冰岛,我的南欧路线深入两河流域而上溯历史的发轫;我以专题论述的方式呈现西洋古典神话的主题切片,他以夹议夹叙的方式展现北欧神话的全貌。我在《阴性追寻》自序的一段话可以引来说明相隔一个世纪的这两本神话学着作,因基于共同的体认而导向共同的目标:「神话是人类发挥想像力建构出来的心灵史⋯⋯。从神话着手为的是了解人类最古老的历史记忆与生命轨迹,透过视野的拓展深化我们对自己和对人类的了解,以便帮助我们想像未来。回顾走过的路才知道现在的位置,确定现在的位置才知道下一步可以怎么走:有能力想像未来人才有可能在当下决定如何形塑未来,创造命运的要义如此而已。」由于北欧的文化进程比南欧晚,因此保留更多原始的成分,也因此田野调查还有施展的空间,再加上论述方式不同,贺尔曼所呈现的「历史记忆」不限于文学作品、书面文献、宗教祭礼和考古资料,更包含语言以及随社会演变而逐渐流失的民间传说;《北欧神话学》促进读者了解的对象也不限于人,更包含大自然环境。
这样的一本书,当然值得推荐。

【前言】

自从我在1898 年出版《日耳曼神话》(Deutsche Mythologie)以来,评论无一例外地证实人们渴望以学术方式探讨、且雅俗共赏地呈现日耳曼神话。由于评论者没有看出我在书里的弦外之音,我觉得有必要在此略作说明。这本书付梓以后,我在能力所及范围内,达成了四年前为自己设下的任务: 完成一本使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不轻易掉书袋,并客观反映学术研究现况的着作;本书盼能取代辛罗克(Simrock)过时且芜蔓庞杂的《日耳曼神话全书》(Handbuch der deutschen Mythologie),期望能如辛罗克的着作一般,对这个时代有些正面的影响。其后出现的通俗神话虽然立意甚佳,却跟不上神话学的学术发展;而追随辛罗克的人也不明白,他们所凭据的辛罗克式观点早已过时,且以不明所以的民族虚荣感,把「北欧神话」冒充成古老、泛日耳曼的信仰。对待北欧神话,我们不应满足于「犹如失恃少年以姊姊的形象代替母亲的形象的那种信仰」(W. Jordan),也不能「把相差千年之久的关于十三世纪北欧异教的记载,不假思索而严重年代错乱地嫁接到古日耳曼文化」(W. Scherer- E. Mogk)。语言学知识以及文献资料的考据虽然是日耳曼神话学的学术基础,但在这类作品里却几乎不存在。他们不仅对北欧神话最古老的经典一无所知,也不熟悉二十年来关于日耳曼(特别是北欧神话) 的学术争论。例如说,在学龄儿童或青少年的教学中,老师使用的教材也不免令人摇头:这些教材多半是富有教育性且赏心悦目的故事集,把离奇古怪的插图和不像话的「解读」胡乱拼凑在一起。根据「瓦纳奇教学大纲」(Programm von Warnatsch),这些材料仍为学校课本的依据。
我们需要的不是另一本教科书,而是为了范围更大的学术界以及学校书写的、以近年来的学术研究为基础的作品。对我来说,这不是在耕耘处女地(我当然也可以自己犁自己的田),而是把这片田野整理好,让远方的人能够一目了然,尽可能吸引他们驻足欣赏。虽然书里没有什么文献方面的路标和警告牌子,但是我不会让读者完全摸不着头绪。我会比《日耳曼神话》更加持平地引用文献。在这个混沌不清的领域中,要成就简明具体的概念,那是相当困难的事,而我也会尽可能清楚而公平地呈现问题,并且推敲各种可能的答案。
本书或许无法穷尽所有文献,但是所引用的材料应该可以满足一般读者自行研究所需,也期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一个大致面貌。为了不要破坏读者的阅读乐趣,行文尽量简单明了;尽管有时无法逐字翻译文献,我仍然尽可能地让原典自己说话。例如说,在讨论《埃达诗歌》时,我不想只是重说故事内容,而希望读者自行领略北欧的诗歌,尤其是杰灵(Gering, Leipzig, 1892)老妪能解的经典译本。但是我也不会刻意避免重说故事。我宁可被人批评说我说得太详细而累赘,也不愿意交代得不够清楚:最重要的是回顾以前的种种说法以及解释,让读者能够一窥其堂奥。在神话学领域的所有前辈中,彼得森(N. M. Petersen)的《北欧神话》(Nordisk Mythologi, 2. Edition, Kopenhagen, 1863)以及亚索.欧里克(Axel Olrik)和丹克.赫德萨(Danske Heltesag)都是我的典范,而为了寻找适合的风格,我也参考了北欧的学校课本,诸如齐格瓦.彼得森(Siegwart Petersen)的《古代神话》(Vore Forfaedres Gudesagn, 2. Edition, Kristiania 1891)。我自己也多次寻幽访胜, 而不只是走马看花地游历那些观光景点,在旅行中得到的风土民情知识,应该可以增益某些段落:一个神话学家应该如歌德所谓的:「欲解诗人,须往其乡。」而关于冰岛的种种,我则取材自包嘉德(Baumgartner)、赫斯勒(Heusler)、嘉勒(Kahle)及嘉伦(Kalun)诸人的旅游记事。
最后,为了将德国及北欧神话浓缩成上下两册呈现于读者面前,并于下册详细辨别哪些神话是源自北欧文化的故事,同时比较两者的共同基础,我撷取了索赛(Chantepie de la Saussaye) 的《日耳曼神圣宗教仪式史》(Geschiedenis van den Godsdienst der Germanen, Haarlem, 1900)的论证。在方法论上,我也以穆勒贺夫(Müllenhoff bei Mannhardt)于《神话学研究》(Mythologische Forschungen, Straßburg 1884, X, XI)的主要作法为依归:在某些传说的段落里,北欧和日耳曼诸神仅见其名而没有更多的描述,我不会舍弃这些传说和神话的见证。这位荷兰学者也是世界宗教史的翘楚,他认为神话不只属于语言学领域,更是研究宗教学、人种学、文化史、历史、文学史的学者,甚至是科学家和心理学家都不得不谈论的领域。
于此,我不揣鄙陋地引用安东.荀巴哈(Anton E. Schönbach)对旧作《日耳曼神话》的盛赞作结,期许在各位读者面前的这本书也能有同样的建树:
「日耳曼神话正如任何成就斐然的学术领域,不但内在能量源源不绝, 材料也不停推陈出新。每当有人出版这么深入浅出的作品,不仅提供相关学术研究者参考,也能激励新生代的兴趣,对此我们总是要由衷感谢。贺尔曼的作品正是如此,我们真挚希望这本书能够广为流传。」(Allegemeines Literaturblatt, Wien 1. Mai. 1900)

1903 年复活节于托尔高(Torgau)

图书试读

索尔

索尔从波罗的海之旅归来,路过一处海崃,于是上了岸,而奥丁就站在对岸。他打扮成水手,自称为哈拔(Harbard,「灰胡子」)。索尔对他喊道:助我渡过海崃吧,我会给你篮子里的美味食物、燕麦粥和鲱鱼。奥丁回答:别吹嘘你的早餐了,农夫!你实在没有理由如此大胆,或许你母亲就在这个当下过世了。索尔答道:此消息真令人哀戚,若你所言为真。哈拔继续说:不,你外表看起来不像个拥有三间农舍的农夫;你光着脚,衣着像乞丐一般破烂,可是货真价实的流浪汉呢!索尔装作没听到刺耳的话,好声好气地请求船伕驶船靠近。不过,谁才是这艘渡船的真正主人?船伕说:他名叫希尔朵夫(Hildolf,「战狼」),他不准我载盗匪和偷马贼渡海,此外,如果你要到对岸,可得先告诉我你的名字。索尔自然愿意答覆这个要求,不过,他也想用层层堆叠的称号来吓吓对方:我是奥丁之子,诸神中最强者,也就是索尔;你又该如何称唿?另一头传来了喊声:我是哈拔,自隆尼尔死后,再也找不到比他更英勇的人了。双方便开始争论不休,列出各自的英勇事蹟,看到底谁比较英勇。索尔骄傲地回忆道,他曾剿灭了铁头巨人隆尼尔。他问哈拔做过什么,哈拔回答道:我曾在林木蓊郁的小岛上,协助国王打仗长达五年,我利用这个机会引诱公主;这难道没有和你的事蹟一样声名远播吗?索尔提到他在东方诸国的旅程,讲述他在那里杀死了女山妖,而且略感不安地说,如果不这么做,巨人数量会太多了。哈拔则提到他如何挑拨国王们征战不断,也提到索尔曾经因为害怕而躲在巨人史克吕密尔(Skrýmir)的手套里。索尔无言以对,他知道哈拔的话属实,也推託不了。于是他充耳不闻,继续诉说他的东方之旅以及如何对抗当地巨人。巨人向索尔丢石头,而他也确实屈服于落石的攻势。这时候哈拔忍不住要模仿索尔的话语嘲笑他,他说他也去过东方,和一个如亚麻布一样苍白的女性共餐,得到她的金饰;这和索尔的行为完全相反,但结果却是凯旋而归呢!索尔持续夸夸其谈,说他和女人牵涉颇深,而熊皮武士的女人可是最残暴逆天的人:她们挥舞着铁棍,攻击他的船只,比起女人,更像是饿狼!哈拔再度诉说他所参与的战争,他高举暴雨的旗帜,染红了钢铁。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读完的这本关于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的书,简直就是一部活色生香的民间史。作者的文字朴实而富有感染力,他将那些流传在街头巷尾、市井乡野的传说,以一种近乎口述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人读来倍感亲切。书中收录的故事种类繁多,有讲述神仙鬼怪的志怪小说,有歌颂忠臣孝子的传奇故事,也有揭露社会不公的讽刺漫画,以及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婚恋习俗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狐狸报恩”和“刘海戏金蟾”这类故事,它们在展现奇幻色彩的同时,也蕴含着朴素的道德观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者不仅仅是收集故事,他更对这些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他分析了这些故事如何反映了古代中国农民的勤劳善良、对权威的敬畏、以及对公平正义的渴望。书中穿插着许多有趣的民间俗语和谚语,进一步增强了故事的地域色彩和文化厚度。这不仅仅是一本故事集,它更像是一幅描绘古代中国社会风貌的生动画卷,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百态,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情味。

评分

作为一名一直对神话故事充满好奇的读者,我偶然翻到了《奥德赛》的这本译本。从开篇的“缪斯女神啊,请您歌唱那位历经磨难、离乡背井的英雄,他漂泊多年,饱受海神的摧残,眼看家园近在咫尺,却又被命运无情地阻隔……”这段引人入胜的序言开始,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作者在翻译中,将荷马史诗那种古老而庄严的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不仅保留了原文的故事情节,更在语言的选择上,力求贴近古希腊的语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亲眼见证奥德修斯的英勇、狡黠,以及他与海怪、女巫、甚至神祇们之间的惊心动魄的较量。书中对于众神的描绘,也极具特色,无论是威严的宙斯,还是狡猾的赫尔墨斯,亦或是爱恨交织的波塞冬,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恩怨情仇,都与凡人的命运紧密相连,展现了古希腊人对自然和命运的理解。此外,译者在注释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对于一些生僻的词汇、地名以及当时的风俗习惯,都做了详尽的解释,这对于初次接触《奥德赛》的读者来说,无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让阅读过程更加顺畅和深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扇了解古希腊文明、宗教信仰和英雄主义精神的窗口,让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评分

拿到这本介绍埃及神话的书,我本来以为会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但读下来才发现,它以一种极为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古埃及神秘而宏伟的神话世界展现在我面前。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又像一位技艺高超的艺术家,他不仅梳理了古埃及庞大而复杂的神祇体系,如太阳神拉、冥界之神奥西里斯、母性女神伊西斯等等,更是将他们的神话故事讲述得跌宕起伏,充满戏剧张力。书中对于神祇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他们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死、宇宙的运行,都有着清晰而深刻的阐述。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亡灵书”的章节所吸引,它详细介绍了古埃及人对死亡和来世的信仰,以及在通往永恒国度的过程中,死者需要经历的审判和遇到的各种阻碍。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那些古老的象形文字和壁画中的场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仿佛我能亲眼看到阿努比斯在称量心脏,看到托特记录着罪恶。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对于古埃及社会、宗教仪式以及哲学思想的探讨,神话不仅仅是故事,更是理解这个伟大文明的重要钥匙。读完这本书,我对古埃及文明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也对人类文明的起源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

最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关于日本妖怪文化的深度剖析,真是让人大开眼界。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形式,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娓娓道来,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妖怪故事串联起来。作者深入研究了日本各地流传的民间传说,从最耳熟能详的河童、天狗,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山姥、姑获鸟,几乎涵盖了日本妖怪图鉴的方方面面。书中对这些妖怪的起源、形态、习性以及与人类的互动,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妖怪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象征意义的解读,作者分析了这些妖怪是如何反映了古代日本人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以及对社会伦理的思考。例如,书中关于“座敷童子”的章节,它既可以是带来好运的使者,也可能预示着家族的衰败,这种双重性恰恰体现了古代日本人对命运不可捉摸的复杂情感。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还搜集了大量的史料和艺术作品,将许多古老的妖怪画像和传说故事中的场景生动地呈现出来,让读者在文字之外,也能直观地感受这些奇幻生物的魅力。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妖怪的好奇心,更让我对日本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对西方古典文学的源头非常感兴趣,这本关于古希腊悲剧的选集,可以说是满足了我长久以来的求知欲。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收录了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等大师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它在每个剧本的开头,都附有详尽的导读,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剧本的创作背景、主要人物、主题思想以及在西方文学史上的地位。读《俄狄浦斯王》时,我被作者层层剥茧的叙事所震撼,那种命运的不可抗拒,以及个人意志在强大命运面前的渺小,让我深思。而《美狄亚》则展现了女性复仇的极致,那种炽热的情感与残酷的行动,令人心惊。译者的功力也体现在对语言的驾驭上,他将古希腊诗歌的韵律和情感,用现代汉语表现得淋漓尽致,读起来既有古朴的庄重感,又不失流畅的阅读体验。书中的注释也是一大亮点,对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宗教习俗以及哲学思想,都有着清晰的解读,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剧本中的深层含义。通过这些伟大的悲剧,我不仅看到了古希腊人对人类命运、道德伦理、以及神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更感受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悲剧美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