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谁该请进?谁得请出? 朋友是人类社会永恆的话题。没有人能离开群体,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社交──结交更多、更好的朋友,不断扩大自己的社交圈,为生活和事业提供帮助。
就像上海一位企业家对我说:「朋友多了好办事,做生意也要靠人际关系!」他在推广公司新研发的一款APP(按:Application 的简称,也就是应用的意思,泛指智慧型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式,也就类似于平时我们电脑上的应用软体)的过程中,他深刻认识到朋友的重要性,依靠自己多年累积的社交资源,非常成功的实现公司的商业计画。但同时,他也体会到「社交过度」的危害。
他说:「在我的通讯录中,至少有2/3的人,都不是真正的朋友,但这又耗费我很大的精力。经常要拿出大量的时间和其他成本维持人际关系,可是实际上并没有带给我很大的意义。」享受朋友资源的「正回馈」时,他也承受到某种麻烦。
他认为自己需要更多的好友,因此生活和工作的重心都放在社交的拓展上,努力在各行各业结交许多的朋友,和他们保持密切的联系。但这使他每週都要参加应酬、定期聚会,不断使用手机浏览社群网站、回覆简讯、邮件等,这些「负回馈」逼迫他到疲于奔命的地步。
这时,他才发现有必要调整自己的社交活动,否则很难集中精神于工作。因此,他痛下决心,与大部分的朋友断绝非必要的联系,针对通讯录进行删减、分类,只保留少部分「高品质的朋友」。
2014年,我在全球9座城市展开一项,名为「我和我的朋友们」的调查,其中有三个问题:
1.你现在有多少位好朋友?
2.你认为自己目前缺少朋友吗?
3.你认为自己目前的社交过度吗?
6个月后我们整理了15万份有效问卷,将答案统一归纳、进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有86%的人认为自己的好朋友不超过4个,并觉得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工作方面都缺少朋友,十分孤独。但又有72%的人苦恼于社交过度带来的困扰,认为自己在这方面花费太多的精力。
没错,这就是现实。人们因为缺少真正的朋友,所以积极、频繁的参加社交活动,却又找不到真心的好友。
我们必须纠正陈旧的社交理念,放弃传统大面积撒网、以量取胜的社交战略。甚至随着网际网路的普及,追求大量关系的社交策略更加氾滥,因此我们必须离开社交过度的恶性循环。当你拿出太多的精力来经营人际关系时,你会发现自己好像患上劳而无功的「社交病」──每天只要有空,就会不由自主的掏出手机,登录社群网站,看看身边朋友有什么新的消息、或者不断更新自己的贴文。如果没人可以说话、聊天,数分钟后就会浑身不对劲;有人告诉我,如果让他12个小时、甚至12分钟不能滑脸书的话,他就会疯掉。但他关注的内容几乎是明星的八卦、网路购物以及无聊的闲谈。
一方面沉溺于各式各样的交际活动,一方面又感觉孤独。这已经是非常严重的问题。然而,对每个人来说,停止人际交往是不可能的。不看社群网站、不跟朋友聚会更像是酷刑。
为了生活,不得不「过度社交」
许多国外的成功人士也因为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患上了社交病。既恐惧社交、又离不开它。很多从事市场开发和行销行业的人,都向我吐露这种矛盾的心态。
像美国旧金山的某位销售总监曾说:「一个沉默的销售员注定会被遗弃,所以想做好这份工作,就必须成为社交场合的明星。你得不停的散发、收集名片,伪装的向人们摇尾乞怜,换取各种社交的红利。」他今年不到32岁,在销售总监的位置上已经待了2年,年收入约70万美元、每週休息3天,每年都能休1个月的长假,带着全家去夏威夷或马来西亚旅游。
但他仍然感到疲累,社交的压力就像一座大山,压得他每天喘不过气。他有80%的社交活动其实都背离了自己的本意,迫于工作的需求,他不得不去取悦他人。因此他每週都拿出40%的时间去拜访不同的人,和通讯录上的每位朋友保持固定的联系、举办聚会招待他们──哪怕某些人的名字他很陌生。
如果不这么做,会让他感到内疚、担心影响自己的工作业绩。朋友的多寡竟然能决定他的事业前途?至少他是这么认为的。另外,他也为过度的社交活动付出了精神代价。他有一段时间在海外出差,暂时和美国的朋友中断联系,他却像渡过了一次痛苦的牢狱之灾。他说:「我突然发现自己被朋友抛弃了。不能在群体中有所贡献、不能让人们看到我、不能在脸书上看到他们的评论,真是令人无法接受!」
逼迫自己靠近过度的社交需求,就像是一个愿者积极上钩的「圈套」,连成功人士也会成了它的猎物。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离不开社交,进而痴迷的使用各种社群软体,为自己编织一张大网。但是,当你毫无节制的把大部分的精力都耗费在上面时,社交就失去它应有的价值。社交致死?它杀死的是你对生活和工作的自由支配权。
以自己为原点,进行「有效社交」
我的合伙人曾说:「每个人都要建设一个优质的社交圈。社交非常重要,但那应该以自己为原点,根据自己的需求划定社交范围,并保持它的实效性,进行有效社交。」早在2009年,我们就开启一系列的课程,目的在于向人们传达有效社交的理念。我们也和史丹佛大学(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公开合作,邀请全球各领域的成功人士,讲述他们在社交方面的心得,教会人们如何理性的执行交友活动。这活动到2016年底为止,已经有300万人在我们的课程中受益,同时我们也收集了许多的案例。在本书中,你将有机会了解他们的故事、认识社交过度的危害,以及该如何调整社交思路,结交高品质的朋友,而不是在庞杂无序的行为中浪费时间。
为自己创造一个自由时空,进行独立的思考,并完全按照你自己的意愿,使用这段时间,你将会看到自己的生活发生改变;你会看到自己的社交状态是何等嘈杂;也会从中发现自己的「朋友」确实有点多。在冷静的思考下,清除障碍、明确方向,并按照本书的建议,就能逐步釐清自身的社交资源、摆脱沉重的包袱,享受高品质社交带来的幸福和愉悦。
如何进行有效社交?
1.重新规画自己的交友策略。
对你的社交状态进行理性的分析,是多余?还是不足?朋友太多或太少?在过去几年中,你获得什么经验和教训?是否交到值得终生维护的好朋友?为了摆脱过度社交,你应该重新规画、并制定新的社交策略,把失去的时间拿回来,专注于自己真正重要的事上。
2.学会和自己相处、懂得享受孤独。
如果你不能立刻关掉网路、放下手机,从群组的「社交狂欢」中脱离出来,你始终会觉得孤独是可耻的。这是因为你不理解孤独,没有学会和自身相处、对自己始终陌生,所以你无法获得满足。只有在一个没有人打扰的时空中,你才能明白克制的意义。
本书会告诉读者,如何透过自我克制来清洁内心欲望,有计画且节制的结交朋友,学会造就别人、并同时成就自己。孤独能够培育我们的自律精神,一个懂得享受孤单的人,在社交中会赢得更多人的认可。
推荐序
成年人的社交,你真的懂拿捏吗? 比起学生时期,成年人更难交到真心的朋友,原因无他,因为学生时期交朋友的「形式」只有一种,就是同学,顾名思义就是在某个阶段一起学习,彼此没什么利益冲突。
然而成年人的社交就复杂了,有的是潜在约会对象(以爱情作为目标)、有的是合伙或潜在合作对象(以追求利益为准则)、有的是同事或前同事(以职场共生为目的),还有的纯粹是身为一个观众好好欣赏你的人生(让你用来彰显自我价值),例如脸书上根本没在互动的那群人。
我们不是不知道自己总是划分身边友人的类别,然而又说不上来,在内心里运作的那把尺到底是什么。这本书读起来过瘾的原因,就在于作者用精准的观察,揪出读者内心不敢承认的那顶分类帽。
人们不自觉分类身旁的朋友,并且下意识的依照自我需求决定亲疏远近,其实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很多人在合伙后,跟原本的好友弄得不欢而散,明明是同一个人,却只能当朋友、不能当工作伙伴;也有许多伴侣,最后各自在外结交男女朋友,事业上却合作无间,这是因为他们知道彼此的默契无可替代。
成年人的社交何其复杂?难就难在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处境、不一样的关系、时空的差别中,都有各自最适当的交际距离。
回首过往,曾经在职场上遇到一位性格非常特别的主管,他总是刻意强调大家要和乐融融,但是当他跟我们一同吃午餐时,却又非常介意其他人欢乐谈笑。若他觉得自己不是主导话题的人或不是被关注的焦点,就会生闷气,有时愤怒还会持续好几天,故意抓那天一起吃饭的同事进办公室修理。直到某天他自己洩漏口风说:「你们真是一群自私的人,吃饭都光顾着自己聊天,把我当什么?」
原来他指的和乐融融,是跟「大主管」有说有笑,而我们居然漠视他这个微小的心愿,让他感觉自己不受欢迎,这当然可以说是我们「侍奉」不周。但反过来说,即便作为位高权重的大主管,他的内心仍然软弱得像一个在学校被同学排挤的小男孩一样。
当我们把自己内心的创伤或渴望,过分的强加于对方身上,便无可避免的导致更加糟糕的结果,且持续恶性循环。以主管的案例来说,由于大家害怕他又因失落而发飙,只好小心翼翼的维持表面和平,但如此一来,搞得大家战战兢兢,反而更失民心与真心;而主管又因为要什么、得什么,更加暴君化,致使部门流动率居高不下。
本书值得每位成年人一看再看,是自我提醒的经典之作。唉,地球人的世界是很复杂的,不多点准备,难不成等着逃向火星?
《壹週刊》专栏作家、活动主持人/御姊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