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二版)

法理学(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法理学
  • 法律理论
  • 法学
  • 二版
  • 教材
  • 法哲学
  • 法规范
  • 法律思维
  • 法治
  • 法律基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是将法理学的各项重要问题,作一系统化的分析介绍,内容包括法律一般理论、自然法思想、利益法学理论、价值法学理论、法教义学、事物本质与法的价值理念等法律哲学思想,以及法条理论、法律事实、法律解释、法律漏洞补充方法、法律概念与法的体系理论等法学方法论。

  ‧主要参酌引进德国、日本学说理论,并以我国实务见解为案例教材。

  ‧本书可供大学教科书使用,也可供研究法律者参考。

  ‧如能熟读本书,应可具备法理学的基础知识,而具有宏观处理法律问题之基本素养。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没有《法理学(二版)》内容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大约1500字。 --- 《刑法学原理与适用:经典案例精析》 作者: [此处可虚构一位权威法学教授的名字,例如:张文远 教授] 出版社: [此处可虚构一家专业法律出版社,例如:华夏法学出版社] 版次: 2024年第一版 导言:刑法的灵魂与当代挑战 《刑法学原理与适用:经典案例精析》并非一本对既有理论进行简单复述的教科书,它是一部旨在深度剖析刑法思维逻辑、引导读者掌握刑法技术、并以当代社会热点和疑难案件为切入点,重建刑法学完整知识体系的深度专著。本书深刻认识到,刑法不仅是规范国家惩罚权的工具,更是衡量社会正义与个体自由之间微妙平衡的尺码。 在法治建设日益深入、社会结构快速变迁的今天,传统的刑法理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技术犯罪的兴起、新型财产犯罪的复杂性、以及对生命与健康权的边界界定,无一不要求我们超越僵化的条文解释,回归刑法的基本原理。本书正是为了回应这些挑战而诞生,它以严谨的德日刑法学传统为基础,结合我国刑法典的最新发展,力求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之间达成完美的平衡。 全书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从刑法的基本概念出发,逐层深入到构成要件分析、违法性、有责性,直至犯罪的形态与特别程序。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对“案例精析”的坚持——每一个抽象的理论点都通过鲜活的司法实践案例进行打磨和验证。 --- 第一部分:刑法总论——基石的构建与思维的奠定 (约 450 字) 本部分旨在为读者打下坚实的刑法学基础,确立正确的思维模式。我们首先对刑法的概念、性质、基本原则(如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进行了详尽的阐释,尤其关注了刑法的谦抑性在现代法治国家中的具体体现及其边界限制。 章节重点解析: 1. 刑法基础理论与解释学方法: 本章深入探讨了刑法教义学的结构性特征,重点辨析了刑法解释中目的论解释与文义解释的张力。此外,还专门设立了一节,论述了如何在司法实践中有效运用“保留解释”和“限缩解释”,以避免刑法的过度扩张。 2. 犯罪构成理论的深度剖析: 不同于将构成要件视为静态要素的简单罗列,本书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层层递进的认知过程。 客观方面: 重点剖析了因果关系认定(特别是复杂因果关系,如替代因果和共同作用下的因果关系)、行为的概念界定(涵盖不作为犯的理论基础)、以及着手犯与预备犯在主观心理状态上的细微差别。 主观方面: 精辟区分了故意(直接故意、间接故意)与过失的层次,并引入了“认知缺陷模型”来解释刑法中的错误问题,远比传统的简单分类更具操作性和解释力。 3. 违法性与责任的批判性审视: 本部分对正当防卫的“限度”问题进行了详尽的时代性解读,引入了社会相当性理论来衡量紧急避险的边界。在责任层面,本书超越了单纯的辨识能力和控制能力,强调了“期待可能性”在判断责任阻却事由中的核心地位,并结合最新的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成果,对强制责任(如期待能力不足)的法律评价进行了深刻反思。 --- 第二部分:刑法分则——条文背后的生活图景 (约 600 字) 分则部分的叙述,摒弃了纯粹的条文堆砌,而是以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为纲,对重点罪名进行了重构性的解读,特别是那些在经济活动和科技发展中不断演变的罪名。 重点罪名精析与案例融合: 1. 侵犯财产罪族的革新: 针对电子支付、网络金融的普及,本书详尽阐述了盗窃罪、诈骗罪的“财产处分行为”在虚拟环境中的适用边界。尤其对“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结合了司法解释和大量金融犯罪的实务裁决,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判断框架,有效区分了借贷纠纷与合同诈骗。 2. 侵犯生命健康罪的量刑哲学: 针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本书不仅分析了间接故意致死的认定,更深入探讨了“身份犯”(如虐待致死)中犯罪主体特殊性的认定标准,并结合环境犯罪中“致人死亡”的归责问题,体现了对生命价值的深度尊重。 3. 职务犯罪与反腐败的教义学基础: 贪污贿赂罪的认定是当代刑法实践的难点。本书清晰界定了“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实质要件,以及“行贿罪”中“情节严重”的衡量标准。对于新型的利用影响力受贿行为,本书提供了严谨的教义学支持,确保了对公权力滥用的精准打击。 4. 新型犯罪的预警与应对: 专设章节讨论了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犯罪构成要件。如何将刑法原理应用于“深度伪造”(Deepfake)和“算法歧视”导致的危害行为,是本书理论前沿的体现。 --- 第三部分:刑法分论与特别程序——技术与效率的平衡 (约 450 字) 本部分着眼于刑法实践的后续阶段,探讨了刑法理论在司法程序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实现实体正义与程序效率的统一。 1. 共同犯罪理论的精细化操作: 共同犯罪是实践中认定难度最大的领域之一。本书通过“犯罪集团的组织性要求”和“教唆犯的限缩解释”,有效避免了对边缘参与者的过度惩罚。对于犯罪集团的认定,引入了基于行为人主观犯意联络的动态考察方法,而非仅仅依赖客观的“层级结构”。 2. 未遂犯与中止犯的界限: 重点分析了“犯罪中止”的构成要件,特别是其“自动性”要求。通过大量案例说明,单纯因为外部环境变化而无法继续犯罪,不构成中止。对于未遂犯的处罚,本书探讨了其与一般不罚行为之间的“危险浓度”差异。 3. 特殊程序与量刑理论: 量刑的个体化: 本章详细论述了刑罚裁量中“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的权重分配。特别分析了“量刑情节”的教义学地位,如自首、立功的宽大效果与其背后“自我暴露”的哲学基础。 附带民事诉讼与财产刑的运用: 从刑法原理的高度探讨了财产刑(如罚金、没收财产)的去刑罚化趋势,以及其在现代经济犯罪治理中的补充作用。 结语:面向未来的刑法视野 《刑法学原理与适用:经典案例精析》并非旨在提供现成答案,而是提供一套提炼过的、能够经受住时间检验的思维工具。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批判性精神,鼓励读者在每一次面临复杂的刑法难题时,都能回归到刑法的基本目的——保障人权与维护社会秩序——去寻找最精准的法律适用路径。本书适合法学专业学生、执业律师、检察官、法官,以及所有对现代刑法理论与实践深度感兴趣的法律人。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清秀


  现 职
  东吴大学法律学系专任教授
  交通部诉愿审议委员会委员
  劳动部诉愿审议委员会委员
  财政部纳税者权利保护谘询会委员

  学 历
  台湾大学法学博士(1991)
  美国乔治城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1995-1996)

  经 历
  法务部行政程序法研修小组委员
  科技部法规委员会委员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局长
  行政院诉愿审议委员会委员
  财政部法规委员会委员
  财政部财税人员训练所税法讲座
  法务部行政罚法谘询小组委员
  法官学院及司法人员研习所租税法讲座
  台北市政府法规委员会主任委员
  社团法人台湾行政法学会理事
  植根法律事务所律师、合伙律师

图书目录

第二版序
自 序

第一编

第一章 法理学之意义及其任务/3
 一、意 义/3
 二、法理学的任务/8
 三、法理学的学说理论的功能/10
 四、法理学在各个学科领域的运用/12

第二章 法的概念与机能/15
 一、法的意义/15
 二、法的机能/18

第三章 法的效力/23
 一、前 言/23
 二、法的效力种类/23
 三、法的效力理论/24

第四章 自然法学理论/31
 一、意 义/31
 二、自然法理论之类型/35
 三、自然法的永恆性与可变性/44
 四、自然法理论之展开/45
 五、自然法之认识方法/49
 六、自然法与实定法之关系/51
 七、结 语/58

第五章 事物之本质(事物的道理)/59
 一、意 义/59
 二、事物之本质的「事物」与「本质」/60
 三、事物之本质之类型/61
 四、事物本质之认识方法/64
 五、事物之本质对于立法的作用/66
 六、事物之本质与法规范之解释适用/71
 七、事物之本质与举证责任/75
 八、事件之性质与法院审查密度/76
 九、事物本质之案例类型/76

第六章 法之理念之一:正义/81
 一、正义与公平/82
 二、正义与衡平/88
 三、其他有关正义理论/94
 四、程序正义/97
 五、社会正义/100
 六、价值绝对主义与价值相对主义/112

第七章 法之理念之二:合目的性/119
 一、前 言/119
 二、立法程序之成效评估/120
 三、立法及修法之必要性/128
 四、法律之目的/131

第八章 法之理念之三:法安定性原则/141
 一、意义:法的明确性与持续性/141
 二、信赖保护原则/142
 三、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145
 四、容许法律溯及既往之例外情形/149

第九章 利益法学理论/151
 一、概 说/151
 二、利益的概念/151
 三、立法阶段的利益法学理论之运用/154
 四、裁判阶段的利益法学理论之运用/157
 五、对于利益法学之批评/174

第十章 评价法学(价值法学)理论/177
 一、概 说/177
 二、评价法学的特色/178
 三、评价法学的类型/179
 四、法律的价值/183
 五、评价法学之运用/184
 六、对于评价法学的批判/186

第十一章 其他各种法学理论────历史法学、自由法学、概念法学、法律实证主义、批判法学、法律经济分析、论点学、整体法学理论与王道法学理论/189
 一、历史法学理论/189
 二、自由法学理论/194
 三、概念法学理论:「法学的实证主义」/196
 四、法律实证主义/197
 五、批判法学/205
 六、德沃金:Ronald Dworkin的「统合性法解释理论」/206
 七、法律经济分析(经济分析法学)/209
 八、论点学理论/211
 九、整体法学理论/213
 十、天地人合一的王道法学理论:本文见解/214

第十二章 法教义学与诠释学/219
 一、法教义学之意义/219
 二、法教义学之类型/220
 三、法教义学之特征/220
 四、法教义学之功能/222
 五、法教义学之研究取向/225
 六、法教义学的未来/227

第十三章 法律与道德之关系/229
 一、道德的意义/229
 二、道德的效力/235
 三、法律与道德的关系/235
 四、法律与伦理之关系/241
 五、以法作为强制道德履行之手段/244

第十四章 宗教与法律/249
 一、宗教之意义/249
 二、宗教与法律之关系/249
 三、宗教法与国家法/258
 四、宗教法与自然法:宗教的自然法/265
 五、结 语/267

第十五章 市民不服从与抵抗权问题探讨/269
 一、前 言/269
 二、市民不服从/270
 三、抵抗权理论/277
 四、结论与建议/287

第十六章 法律与文化/291
 一、法律与文化/291
 二、法律与文学/293
 三、法律与美学/295
 四、法律与经典哲学思想/297

第十七章 转型正义/299
 一、转型正义的意义/299
 二、转型正义的正当性法理基础/300
 三、转型正义所追求之目的/301
 四、转型正义的法律制度之基本价值理念/303
 五、德国转型正义之实施:以因应纳粹政权的侵害人权 措施为例/310
 六、我国转型正义之实施/313
 七、结 论/317

第二编

第十八章 法律概念/321
 一、前 言/321
 二、法律概念的意义/322
 三、法律概念之类型/323
 四、法律概念之适用/330
 五、法律概念与法律体系/333
 六、不确定法律概念与法院之审查密度/335

第十九章 法律的适用与法律事实的认定/341
 一、法律的适用/341
 二、法律事实的认定/344

第二十章 法条的理论/365
 一、概 念/365
 二、完全法条与不完全法条/365
 三、法条作为法律之规律的一部分/377
 四、法条竞合与规律竞合/378

第二十一章 法律的解释与宪法解释/383
 一、法律的解释/383
 二、宪法的解释/404

第二十二章 法律的漏洞补充/413
 一、法律漏洞的意义及其种类/413
 二、法律漏洞的认定/418
 三、法律漏洞补充的意义及其合法性/420
 四、法律漏洞的补充方法/423
 五、超越制定法的法的漏洞补充/440
 六、法律漏洞补充的取向及目标/447

第二十三章 法的体系/449
 一、法体系的任务/449
 二、法体系研究的目标/450
 三、法学体系的特征/451
 四、法体系的类型/453
 五、法律的内在体系/458
 六、法律体系思考的实益/464
 七、法律体系与其他法律体系之融合:以税法为例/466
 八、结 语/469

第二十四章 比较法之功能及其研究方法/471
 一、前 言/471
 二、比较法之功能/471
 三、比较法运用上之限制/485
 四、比较法与外国法之继受/490
 五、比较法之研究方法/491
 六、建构比较法之优良生存发展环境/496
 七、价值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证主义:诠释法学与科际整合/496

第二十五章 税法的融合理论────法理学理论在税法上之运用/501
 一、概 说/501
 二、税法与事物之本质的融合/501
 三、税法与法理念之融合/505
 四、税法与宪法之融合:税法是宪法的具体化/509
 五、税法与其他法律之融合/516
 六、税法与伦理道德之融合/525
 七、税法与国际法之融合/535
 八、结 语/539

第二十六章 法学文章与法律意见书的写作方法论简介/541
 一、法学文章的写作方法/541
 二、法律意见书的撰写方法/545

参考文献/547

图书序言

第二版序

  法理学是研究法律学的哲学思维方法,亦即研究「法律之道理」的学科,法律学研究者在研究各个部门领域的法律学科,最后均可归纳总结出某些法律思想与原理原则,这类法律思想与一般原理原则,再进一步归纳分析,即可导出许多法律所共通的思想原理,这类思想原理,即是法理学所研究之课题。

  法理学的研究可以协助部门法学领域之研究者,以宏观思考方法,研讨法律制度之建构以及法律之解释适用,以实现国家「良法善治」之治国理念,因此,可谓是一门「立法学以及法律解释适用之方法学」,值得全体法律人共同研究。

  法理学研究必须集合「古今中外」法理学说思想理论之精华,融会贯通,融合成一体而建立具有「真善美」的法学理论体系,必要时也应借助于哲学思想乃至宗教哲学思想,以扩大视野,进入「天人合一」的至高圆满境界。因此,本书利用第二版之际,再引经据典,参酌各家学说,进行补充,以寻求获得各家智慧能量精华。

  法理学可研讨之议题,可谓海阔天空,无量无边,本书无法全部加以分析探讨,而有许多不完美之处,留待以后继续精进研究。

  本书仍有许多遗珠之憾,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期盼各方贤达惠予雅正。
 
陈清秀谨志
于国家音乐厅春水堂
中华民国107年3月2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法理学这门学科,真的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以前,我一直认为法理学就是研究法律的理论,但实际上,它涉及到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作者在书中,对法理学的各个分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自然法学、实证法学、历史法学等等。他不仅介绍了这些学派的基本观点,还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我发现,不同的学派,对法律的本质、法律的效力、法律的价值等问题,都有不同的看法。这种多元化的视角,让我对法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还探讨了法律与权力的关系,以及法律与社会的关系。作者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但它也可能被权力所利用,成为压迫人民的工具。因此,我们需要对法律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以确保它能够真正地服务于人民。这本书的缺点是,有些章节的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际的应用价值。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内容全面但略显抽象的教材,适合有一定法律基础的读者阅读。

评分

读完这本法理学教材,说实话,感觉有点像在爬一座陡峭的山。一开始,那些概念的堆砌,各种学派的纷争,简直让人头昏脑胀。作者试图用一种非常严谨的方式去构建整个法理学的体系,这本身没有错,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实在有些过于理想化了。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反复阅读同一段落,才能勉强理解其中的含义。更糟糕的是,书中的例子,很多都跟台湾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导致我很难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例如,书中大量引用德国、法国的案例,对于我们台湾的法律体系来说,参考价值确实有限。当然,这本书的优点也很明显,它对法理学史的梳理非常详尽,能够让人对整个学科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但是,如果能加入更多台湾本地的案例,或者对一些概念进行更通俗易懂的解释,相信这本书会更容易被台湾的学生所接受。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内容丰富但略显艰涩的教材,适合有一定基础的法律学习者阅读,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真的让人眼前一亮!以往的法理学教材,总是给人一种灰头土脸的感觉,密密麻麻的文字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却采用了非常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字体清晰,排版整洁,而且还穿插了一些图表和示意图,让整个阅读过程变得轻松愉快。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用色非常考究,没有那种让人感到压抑的沉闷色彩,而是采用了比较明快的色调,让人感觉赏心悦目。除了外观设计之外,这本书的纸张质量也非常好,触感细腻,翻阅起来非常顺手。当然,内容方面也相当不错,虽然有些概念比较抽象,但作者的语言表达却非常流畅,能够将复杂的理论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我特别喜欢书中的“法律思考”环节,它鼓励读者积极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对于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非常有帮助。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优秀的法理学教材,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让我重新燃起了对法律学习的热情,也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正义”这个概念的探讨。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正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包括形式正义、实质正义、分配正义等等。他并没有简单地给出正义的定义,而是通过对各种理论的比较和批判,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正义的本质。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我受益匪浅。我发现,正义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的。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对正义的理解也可能不同。这本书还探讨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以及法律的合法性问题。作者认为,法律的合法性不仅取决于其形式上的正当性,更取决于其内容上的正义性。如果法律违背了基本的道德原则,那么它就失去了其合法性。这些观点,让我对法律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当然,这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书中对一些概念的解释过于抽象,缺乏具体的案例分析。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法理学教材,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学习法律知识,更能够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非常有学识的学者,但他的写作风格却有点过于学院派了。整本书充满了各种术语和概念,而且这些术语和概念之间又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对于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读者来说,想要理解这些术语和概念,简直是一场噩梦。我经常需要查阅各种资料,才能勉强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更让我感到困惑的是,作者似乎对一些概念的定义和解释,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这对于培养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来说,固然是好的,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却可能会适得其反。我希望作者能够在书中加入更多通俗易懂的解释,或者提供一些案例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此外,这本书的结构也略显混乱,各个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够清晰,导致我很难把握整个书的脉络。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内容深刻但略显晦涩的教材,适合有一定学术背景的读者阅读,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