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一本到位的国际执法合作专书 在资通科技高度发展的全球化时代,犯罪犯型态不断推陈出新,犯罪也不再侷限单一国家的疆域内,非法金流、物流与人流的洗钱、电话诈欺、毒品与枪枝走私、人口贩运等犯罪,层出不穷。无论面对新兴犯罪或跨境犯罪,跨机关及跨域的整合,特别是国际执法合作,成为一股无可避免的趋势。台湾在面对近年来运用高科技出现的诈欺犯罪时,不断整合国内各个部门的专业与资源,并与大陆及东南亚各国共同打击诈欺犯罪,成功歼灭数个诈欺犯罪组织,减缓诈欺犯罪对社会秩序造成的负面影响,正足以说明情资、科技与部门治理等国际执法合作概念,在当代治安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要写出一本到位的国际执法合作的专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撰写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作者若具有实际的办案经验,才可能呈现一个有生命的作品。本书作者长期从事第一线犯罪侦查工作,不但在刑事警察局外勤队历经组长、副队长职务,更在三个县市担任过刑警大队长工作,刑事经验丰富,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说,透过其参与者的角度观察执法工作,是最深刻的。本书作者亲身参与本书所举案例,读来使人有身历其境之感,全书内容说明,这绝不是一部只做静态资料堆砌的书籍。
其次,作者须有外事警察,尤其是侦查跨境犯罪的经验。本书作者何招凡先生除具备警察组织中最基层的派出所主管历练外,在进入刑事警察局成为刑事侦查员开始,其办案生涯伴随刑事警察局的国际刑警科成长,终至担任国际刑警科科长,期间他侦办过无数跨境犯罪,合作过的他国刑警不胜枚举,对于包括国际刑警组织(INTERPOL)在内的全球警察团体,均娴熟其运作模式。就以大陆地区来说,从金门协议开始透过红十字会的两岸合作办案,到ECFA后签署的两岸共同打击犯罪与司法互助协议之制度化合作模式,本书作者无役不与,这个经历使他具有资格,且实际上写出这本高水准的国际执法合作专书。
第三,作者须有一定的学术程度与知识水准。本书固为一本实务取向的专书,然由于作者受过研究所的训练,并曾参加国内外各种跨境犯罪之专题的训练,所以能够透过理论的指引与研究方法的运用,而展现出学术的内涵与逻辑。譬如,个案研究能够弥补一般实证科学之不足,本书大量援引作者参与之个案,加以分析讨论,使得本研究得以超越一般静态的量化数据,深入个案,耙梳其中过程,再加上作者之亲身经历,作品因而产生入木三分的效果。在资料的蒐集方面,除借由研究方法呈现实务资料外,理论与法令的整理是本书的另一特色。执法,需要有法律作为基础,跨境执法,更涉及许多国际法,本书在这一方面的贡献更是重大。最后,透过作者流畅的文笔,系统性地呈现出国境执法合作的专业内涵。
本书出版前,个人有幸先睹为快,发现从理论、法令、方法、实务等各方面评价,都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专业书籍,我乐于接受作者的邀请,发表以上心得,分享读者。
中央警察大学警察政策研究所教授、推广中心主任
警政管理学院筹备处主任
章光明
推荐序
跨境犯罪的巨视与微观 犯罪,人类亘古以来,无法摆脱的生存课题;在新的运输工具、通讯系统与数位资讯所建构出新的世界里,犯罪就如单细胞进化般的,随着人、金钱与资讯的流动,轻易取得养分,快速分裂,成长成蔓延世界的有机体,成为全球化趋势下的黑暗世界。
正因为犯罪(或者说犯罪者、犯罪集团)的流动性所造成的扩散,所产生的危害以非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所能独立面对与抗制,而这种跨境、跨国的犯罪发展趋势,今日尤更烈于往昔。以广为民众所熟知的电信诈欺案件为例,从1980年代的刮刮乐、中奖马票起家,至2000年代演化成行动电话简讯、ATM转帐,迄至今日假借检、警、电信公司、网路卖家、金融机构林林总总的名义行骗;所利用的方式也从纸本、电话,进阶到网际网路、电子商务。所生的危害,更是从台湾一地,成辐射状的四散到邻境的大陆及东南也各地,但查缉、防制与处罚,却因犯罪集团组织分工的细腻,与层层跨境的移转,而事倍功半。所有研究这一类犯罪的专家都已发现,面对这样的犯罪模式,若无透过国际合作,几无对应之道。
台湾因为特殊的两岸关系所导致的特殊国际地位,不单单影响着外交处境,更严重阻碍了打击跨境犯罪的动能;早些年,只要犯罪事证涉及境外第二地者,除了与签「司法互助协定」的美国外,几乎等于告知执法机关外来侦办之路险阻重重,进而也造成了犯罪者大量的将犯罪基地、电脑主机、犯罪所得设于、藏匿于境外,以规避查缉,尤有甚者,为数不少的重大犯罪嫌疑犯、受刑人陆续逃往境外,躲避追诉与受刑,对于尚生活在台湾这块土地上人民而言,正义的伸张是不完整而缺憾的。因此,积极的扩展国际性的合作机制,以完成这块正义的拼图,成为政府与所有执法机关的共同目标与使命。自2009年签订「海崃两岸共同打击犯罪与司法互助协议」以来,近四年的磨合,在两岸共同打击犯罪、罪犯遣返及调查取证等事项上,已有不同以往的面貌,也为台湾与邻境各国的跨国执法合作上打开了门扇,这个模式在招凡兄这本大着中,有着第一手完整的纪录。
招凡兄长期以来浸淫国际执法领域,并拥有完整的刑事历练,由他来解说犯罪的国际化与全球化打击犯罪的国际执法合作机制,再也适当不过。这本专论显然是汇整其多年在此领域的研究与实务而成,书中自犯罪全球化角度切入国际合作模式,从巨视的眼光观察、讨论国际合作的实况,再以台湾实际发生、参与的案例,以及个案运作中的细节、体会,由微观的角度,细腻的分析与建议现在与未来的问题和挑战。个人与招凡兄因办案而结识,并且参与书中若干案件的规划与执行,深知此议题之重要及本书的实质贡献。今招凡兄嘱余为其大着书序,乐而为之以为纪。
台湾士林地方法院检察署主任检察官
何祖舜
修订序 本书自2013年9月出版迄今已4年余,此期间,一如本书之预测,电信诈欺犯罪持续猖獗,且已蔓延至东南亚以外地区,更可能成为21世纪的「全球公敌」,果然两岸诈骗集团确实扩散至世界各处遍地开花。2016年5月20日我国政党轮替前后,肯亚连续发生了三次瞩目的「台嫌遣陆」案,4月8、12日二次将45名台籍诈骗嫌犯遣陆,8月7日再度将5名台湾嫌犯遣陆。此后,由于两岸沟通停摆,世界各地相继发生「台嫌遣陆」之骨牌效应,引发了两岸打击电信诈欺犯罪之管辖争议问题。此外,此期间也有多件与我国有关具指标性的跨国(境)犯罪案件,受到举国关注,包括我国第一件以正式引渡程序请求引渡之「林克颖引渡案」,英国之引渡程序已有实质之进展;台菲签订司法互助协定后,发生台菲都有管辖权的「广大兴28号渔船船长被菲律宾公务船射杀案」,案发后被射击的我国渔船已载被害人遗体返台,菲律宾公务船、开枪的兇嫌及枪支则均在菲,台菲必须合作调查,才能釐清案情。虽然我国首次依据司法互助协定迅速派遣调查团赴菲进行境外调查,但是案发之时,双方均有庞大的国内压力,且互信不足,各有考量与盘算,因此在调查初期并非顺利,所幸本案虽然过程波折,最后终能圆满完成。这些极具指标性之案件,是探讨引渡、司法互助与执法合作的最佳案例。
假引渡机制为各国执法机关经常运用,也是我国追缉外逃及协助缉捕遣返国际罪犯的主要方式,然本书并未探讨我国协助缉捕遣返国际罪犯之机制。虽然同样是运用假引渡机制,我国因国情特殊,必须依照请求方及罪犯国籍区分为大陆、港澳及外国三类,由不同的单位依据各自不同的法令进行协助缉捕及遣返事宜,此为我国与其他国家不同之处,看似复杂,但是只要釐清脉络,即可轻易了解我国协助缉捕遣返国际罪犯之法源与机制。此外,驻外警察联络官为国际执法合作之有效措施,也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合作打击跨国犯罪之主要机制,而且绩效卓着,然而实行以来也逐渐浮现出一些困境,因此有必要了解我国驻外警察联络官制度运作之实际情形,并提出改善建议,使我国之驻外警察联络官更能发挥执法合作打击跨国犯罪之功能。
此次修订,除了一些资料库(例如国际刑警组织之各项资料库)之数据更新及补充、增修部分章节之内容外,主要增加之重点如下:
一、第四章(国际执法合作之机制与困境)第四节(全球性之执法合作机制)之三、警察联络官网络,增加我国驻外警察联络官制度之检讨,内容除原有之任务外,增加派驻情形以及探讨联络官之功能、影响及困境等,并提出建议。
二、第四章第五节(国际合作对抗跨国犯罪之困境),除原由国际合作面临的问题、民族国家对抗跨国犯罪之困境、执法合作中遭遇的问题等三个面向探讨外,再以一个实际的司法互助案例──我国广大兴28号渔民洪石成被菲律宾公务船射杀案──探讨境外调查之困境。
三、第六章(国际执法合作之案例)第一节(打击电信网路诈欺犯罪)增加两岸电信诈骗集团在欧洲、亚洲、非洲及中南美洲等世界各地不断被查获的案例,显示电信诈欺犯罪已逐渐成为全球公敌。
四、第六章第二节(从案例看国际执法合作之实践)增加第九个案例:林克颖引渡案,除叙述英国各审法院判决之情形外,并探讨最终判决之影响。
五、在所有章节之后增加附录单元,收录三篇文章:
(一)我国协助缉捕遣返国际罪犯之机制与实践
此文系笔者于2016年11月发表在中央警察大学国土安全与国境管理学报,以实际案例探讨我国运用假引渡模式协助大陆、港澳及其他国家缉捕遣返罪犯之机制。
(二)两岸打击电信诈欺犯罪之管辖争议
此文系笔者以2016年5月应邀至国立成功大学演讲之内容为基础,再加以修订完成,探讨两岸管辖权、台嫌遣陆、两岸各自将己方民众遣返侦审、中国大陆强行要求第三地将台嫌遣陆侦审以及我国侦办电信诈欺犯罪之困境等问题,并提出两岸合作打击电信诈欺犯罪之最佳安排的建议。
(三)境外犯罪调查策略之研究──以「广大兴28号」渔民 洪石成被菲律宾公务船射杀为例
此文作者为前刑事警察局鑑识中心技正(现新北市政府警察局汐止分局长)林故廷,于2014年1月发表在日新司法年刊第10期,除摘述国内被害人之陈述及採证情形、境外犯罪调查之一般困境及台菲在没有司法互助情形下之前合作经验外,重点在于说明司法互助之繁琐过程,再根据本案经验提出境外犯罪调查的策略。本案结合了司法互助、执法合作与跨境调查取证,是国际执法合作之极佳案例。承蒙本文作者与该刊发行人现台湾台北地方法院检察署邢泰钊检察长之同意,收录于本书,特别致上敬意与谢意。
本次修订增加之重点,系以与我国有关之打击跨国犯罪案例,探讨引渡、司法互助与执法合作之实际运作,以实践探讨机制,将更有助于了解国际合作打击跨国犯罪之机制与实践。
何招凡谨识
201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