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词汇讲义

粤语词汇讲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粤语
  • 词汇
  • 语言学习
  • 方言
  • 粤语学习
  • 教学
  • 讲义
  • 广东话
  • 语言学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讨论粤语词汇的基本特点以及内部差异。全书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导论”介绍词汇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接着第二章介绍“粤语词汇的内部差异”,分析方言的分佈和构词特点,然后以“粤方言的特色词”为题展示深具特色的方言词,追根溯源论述粤方言词汇中呈现出来的各种现象和各种关系。书中最后两章更开宗明义地以“粤语词汇与南粤民俗”和“粤语词汇与外来文化”为题,依据作者反复深入田野调查实践所积累下来的丰富语料 ,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归纳,揭示语言规律的核心部分,展示语言词汇的研究乐趣。

本书特色

  ‧重点介绍粤语词汇的整体特征和方言特点。

  ‧通过当代粤语流行词汇分析粤语古语词的变异,描述粤语与古汉语的关系。

  ‧从文化着眼,首次提出粤语的三种类型︰省城粤语、洋化粤语、传统粤语。

  ‧通过田野调查、案例分析,认识粤语词汇的研究方法。

  ‧语言通俗浅显,词例生动有趣。
《古籍文献导论:文本、语境与诠释》 本书导读:在历史的深处,与先贤对话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古籍文献导论,涵盖从文本的甄别、流传过程的考证,到其所处历史语境的理解,以及最终的文献诠释方法。我们坚信,要真正理解中华文明数千年积累的智慧,必须掌握解读古代文献的钥匙。这不是一套枯燥的文献学技巧手册,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学术探险,引导有志于历史、文学、思想研究的学子,掌握进入浩瀚古籍宝库的必备工具。 第一编:文本的生成与流变——“字里行间”的物理考察 第一章:书写媒介与载体演变的历史轨迹 本章将详细考察中国古代书写材料的演进历程,从殷商的甲骨、周秦的竹简、秦汉的缣帛,到魏晋南北朝的纸张普及,直至宋代雕版印刷的成熟。我们将分析不同载体对文字形态、篇幅限制以及文献保存的影响。例如,简牍制度如何影响了早期公文和经典的编排体例;纸张的轻便如何加速了抄本的流通和异文的产生。重点讨论“书”的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物质形态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如何反作用于知识的传播结构。 第二章:抄写、刻印与版本源流的辨识 文献的流传并非一帆风顺,每一次抄写或刻印都可能引入新的变异。本章的核心在于培养读者“版本意识”。我们将系统介绍传统校勘学的基本方法,包括如何辨识“衍文”、“脱文”、“颠倒”、“音近”等常见错误类型。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雕版印刷技术的历史节点,尤其是宋元以来的“坊刻本”与“官刻本”的区别,以及这一技术进步对文本标准化的推动作用与潜在的“定型化”风险。读者将学会如何通过纸张、墨色、避讳字、题跋等细节,构建起一部文献的清晰“版本世系图”。 第三章:古籍的形制、目录与整理规范 熟悉古籍的物理特征是研究的起点。本章将梳理历代官方和私人的藏书目录体例,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的体例等,理解古人如何分类和评估知识体系。同时,详细讲解传统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的内在逻辑与现代学术视角的差异。针对现代整理工作,本书将提供关于“点校本”制作的基本规范,包括如何处理异文、标点符号的取舍,以及如何撰写严谨的“前言”和“校勘记”。 第二编:语境的重建——超越文本的理解 第四章:先秦至魏晋的语言环境与文体特征 理解古文,必须先理解其“语境”。本章聚焦于先秦两汉文献的语言特点,如上古汉语的词汇、句法结构,以及不同文体(如盟誓辞、赋、奏议)的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我们将对比《尚书》、《春秋》、《左传》等核心文本在语用上的差异。重点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兴起,文人言谈和笔记小说中语言风格的复杂化,以及对后世诗赋格律产生的影响。 第五章:制度、社会与思想背景的互文考察 任何文献都是特定社会环境的产物。本章强调将文献置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中考察。例如,研究《盐铁论》时,必须理解汉代郡国并行制的经济矛盾;分析唐宋八大家文章时,需结合唐代科举制度与儒学复兴的潮流。我们将探讨“制度史”与“思想史”如何相互印证,帮助读者避免“脱离时代背景”的孤立解释,实现文献内容的“活化”。 第六章:典章制度中的“隐语”与“避讳” 古代文献常存在不便直言或需要特定知识才能理解的“隐语”和“避讳”。本章专门探讨这些文化编码。例如,帝王称谓、官职变动、宗教禁忌等是如何在文本中留下痕迹的。通过分析历代君主的年号变迁、特定名词的替代用法,读者将掌握解码文本深层含义的能力,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和当时的社会敏感点。 第三编:文献的诠释与研究方法论 第七章:传统考据学与现代批评理论的整合 本章系统梳理中国传统考据学(如辨伪、订讹、义理考证)的核心精神。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引入现代西方批评理论的视角,如福柯的话语分析、结构主义的符号解读等,探讨如何将两者有效结合。例如,如何利用考据学的严谨性来确立文本的可靠性,再利用批评理论来解构文本背后的权力结构或意识形态倾向。 第八章:如何撰写严谨的学术研究报告 研究的最终体现是清晰的论述。本章着重于研究方法的规范化。我们将详细讲解如何构建一个逻辑严密的论文框架,如何有效地运用引文和注释系统(如采用符合学术标准的注脚或尾注格式),以及如何撰写令人信服的结论。强调“以证据说话”的原则,确保所有解释都建立在坚实的文献基础之上,杜绝主观臆断。 第九章:电子资源与数字化文献的利用 在信息时代,数字化工具已成为文献研究的强大助手。本章介绍如何高效利用如国家图书馆、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BDB)等大型数据库。讨论文本检索、词频统计、文献比对等新方法的应用,以及使用特定软件辅助校勘和数据整理的技巧。同时,也将审慎分析数字化带来的潜在问题,如数据错误、文本格式的局限性等,提醒研究者保持批判性思维。 结语:研究的永恒魅力 《古籍文献导论》旨在培养学者而非仅是读者。我们希望读者在掌握了这些工具之后,能够以一种审慎、深入且充满敬意的方式,参与到对中华文明经典文本的持续解读和诠释工作中去。真正的学术乐趣,在于每一次拨开历史迷雾后,所获得的清晰洞见。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邵慧君


  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文学硕士,暨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专业博士。目前执教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以汉语方言为研究专攻方向,迄今已出版的科研作品有:《粤西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合作,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广东方言与文化探论》(与甘于恩合着,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等,以及在《方言》、《中国语文》、《学术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甘于恩

  文学博士,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方言研究中心主任、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中心研究院。研究兴趣为汉语方言学、词汇学、地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主持国内第一个省级地理语言学研究的国家项目,并参与《汉语方言地图集》(商务印书馆,2008)编写,历年来发表科研论文已达百余篇,出版着作有:《广东方言与文化探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广东粤方言概要》(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等多部。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粤语词汇导论   01
第一节  词汇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3
一、词汇的定义   3
二、词汇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5
第二节  粤语的分佈与构词特点   8
一、粤语的分佈   8
二、粤语的构词特点   9
第三节  粤语的常用特色词   14
一、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单、双音节词   14
二、常用熟语   16
 
第二章  粤语词汇内部差异   21
第一节  以广府地区为代表的省城粤语   23
一、广州话词语的分类   24
二、广州话词语的保守与新变   39
三、广州话词汇的发展   40
第二节  以香港话为代表的洋化粤语   47
一、香港粤语的来源与香港社区词   47
二、香港粤语中的外来词   50
第三节  以乡镇粤语为代表的传统粤语   53
一、存古性更强   53
二、地域色彩明显   54
三、构词方式有所不同   56
 
第三章  粤语词汇的书写系统与粤语文学艺术   59
第一节  粤语词汇的书写系统   61
一、方言字的定义   61
二、粤语用字的类型   64
第二节  粤语文学艺术与粤语词汇   73
一、粤语説唱类文学作品   74
二、粤语书面语文学作品   90
 
第四章  粤语词汇的古代来源   101
第一节  粤语词汇中的古汉语词   103
一、粤语词汇使用古语词语的几种类型   103
二、粤语保留古语词的原因   109
三、粤语古语词的变异   112
第二节  粤语词汇中的古百越词   116
 
第五章  粤语词汇与南粤民俗   123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名文化   125
一、自然地理环境   125
二、广府地区的地名用字   127
三、南粤地名中的底层词   129
第二节  粤语词汇中的避讳文化   133
一、语意避讳   134
二、谐音避讳   136
三、雅化──避讳的特殊形式   140
第三节  粤语词汇与饮食文化   141
一、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美食名称   141
二、粤菜多样性的反映──各显其妙的烹调术语   142
三、养生用语形象生动,贴近生活   143
四、菜式清淡为主,新式粤菜催生粤语创新   144
五、粤语饮食类词语的转指现象   145
 
第六章  粤语词汇与外来文化   147
第一节  广府文化与粤语外来词   149
一、粤语外来词产生的历史背景   149
二、粤语外来词凸显的文化内涵   151
第二节  粤语词汇中的外来词   153
一、粤语外来词的类型   153
二、粤语外来词的特点   160
三、粤语外来词的内部差异   161
第三节  粤语外来词的向外传播   164
一、北语南下是大势所趋   164
二、南、北外来词共存共用   166
三、粤语外来词向北辐射   167
四、粤语外来词外向传播的思考   169
 
参考文献   170

图书序言

前言

  《粤语词汇讲义》是以介绍粤语词汇基本面貌的一本普及读物,内容力求简明扼要,同时能较为全面地反映粤语词语的特色。这对于我们来説,并非一件易事。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多次修改,终于有了现在这样一个结果。为了便于读者阅读,谨此交待一下《讲义》的框架和特点。

  第一章为导读性质,首先阐述词汇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然后讨论粤语的分佈与构词特点,第三节对粤语的常用特色词进行一些介绍;

  第二章至第六章为本书的主干。其中第二章涉及粤语词汇的内部差异,本书从文化类型着眼,首次提出粤语的三种类型:以广州话为代表的省城粤语,以香港话为代表的洋化粤语,以鄕镇方言为代表的传统粤语。第三章分析粤语词汇的书写系统与粤语文学艺术,内容包括粤语词汇的书写系统和以书写系统作为支撑的粤语书面语文学作品。第四章讨论粤语词汇的两个古代来源:古汉语词和古百越词。第五章展示粤语词汇的地方特色,内容有: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名文化、避讳文化、饮食文化。第六章主要研究粤语中的外来词,内容包括广府文化与粤语外来词、粤语词汇中的外来词、粤语外来词的向外传播。这样一种安排,基本上从时空和源流的角度,勾勒了粤语词汇的大致轮廓。但是,由于篇幅的限制,有些内容还无法顾及,如海外粤语的表现和特点,有的内容也不够深入,如各片粤语词汇的讨论,还有粤语俗语的类型,都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词汇研究不易,方言词汇的研究更加不易,因为涉及的语料实在太多,加上调查不够平衡,很容易导致研究时的捉襟见肘。《粤语词汇讲义》只是粤语词汇宏观研究的第一步,但我们相信有了这第一步,将来进行粤语词汇的全面综合性的研究,就有了比较坚实的基础。我们期待着这一天。

邵慧君  甘于恩
2017年11月10日

图书试读

语言既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又是文化的产物、文明的结晶。粤语通行于岭南大地,粤语词汇直接映射了岭南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本章对相关的词汇知识做概要性的介绍。

第一节  词汇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一、词汇的定义

语言分为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其中词汇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度最密切,最为直接。

甚么是词汇?不同的学者、不同的教科书有不同的定义。按照一般的理解,“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词和语的集合体。”1 词汇是一个立体交叉的系统网路,这个系统网路又由三个子系统来组成:一是本体系统,二是来源系统,三是熟语系统,这三个系统互相区别但又互有关联。

----------------------------------------
1 邵敬敏主编《现代汉语通论》2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11页。

(一)本体系统

所谓本体系统是指词汇的基础体系,包括同音词、同形词(形式角度),单义词、多义词、上下义词、类义词、同义词、反义词(意义角度)。

(二)来源系统

所谓来源系统是指词汇的生成体系,包括古词语〈也叫古语词)、方言词语、社区词语、行业词语、外来词语5种。《现代汉语通论》把新词语也归入来源系统,似可商榷。新词语只是来源系统的结果,不是来源系统本身,新词语与旧词语相对,如果要分的话,可以放在时间系统中(虽然还暂时没有这样分),其实新旧都是相对的,在时间纵轴上,任何一个词可以説既是旧词,又是新词,绝对的新词是没有的(哲学意义上的新词是指当下产生的词,但一旦产生,就已经成为旧词)。

(三)熟语系统

所谓熟语系统是指词汇的衍生系统,也可以説是定型化短语的总汇。熟语是词语历时发展的结果,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以及格言)等。熟语也可以説是自由性的"“短语”(包括句子)成熟化、常用化、定型化的结果。

二、词汇与社会生活关系

汉语词汇作为汉语中最活跃、最敏感的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必然相应加以呈现。汉语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语言之一,具有很强的语言活力,因此,但凡新的制度、新的观念、新的事物、新的工具、新的行为等,汉语词汇都会用一定的形式加以表现。汉语词汇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与社会生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粤语有着特别的情感,但苦于缺乏系统性的学习资源。这本《粤语词汇讲义》的出现,简直就是我学习道路上的及时雨。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从基础的常用词汇,到一些更具地方特色的俚语,再到一些在特定行业或群体中使用的专业术语,都进行了由浅入深的讲解。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介绍词汇时,不仅仅是简单地给出定义,而是会提供丰富的例句,并且会解释这些例句的语境,让我能够更准确地理解词汇的实际运用。书中的图文并茂的设计,也让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堆砌。我发现,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学会了更多的粤语词汇,还对粤语的声调、语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粤语不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是可以通过努力和正确的指导,最终掌握的。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第一感觉就是“专业”。它不像很多市面上充斥着“零基础学会粤语”的速成读物,而是沉下心来,从最基础的词汇入手,层层递进,深入剖析。我是一个对语言的内在逻辑和文化内涵非常感兴趣的人,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它在讲解每一个词汇时,都会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意象,例如某个词汇是如何在香港电影中被使用的,或者在某首粤语老歌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种“抽丝剥茧”式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发现,每一次学习都是一次思想的启迪。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一些象声词和拟态词的讲解,作者用非常形象生动的语言,将这些词汇的语音和意义联系起来,让我仿佛能亲耳听到、亲眼看到那些场景。这本书绝对是为那些真正想理解粤语,想深入了解粤语文化的人量身定做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很有意思,那种复古的风格,加上“粤语词汇讲义”几个字,瞬间就勾起了我学习粤语的兴趣。我一直觉得学方言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它不仅仅是掌握一门语言,更是深入了解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这本书的内容,虽然我还没完全读完,但光是看目录和前面几章,就觉得非常扎实。它不像市面上很多那种只教你好玩儿的口头禅的书,而是真正从词汇的根源、演变,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都做了细致的梳理。我特别喜欢里面对一些日常用语的解释,比如“食饭”这个词,看似简单,但书里却能讲出很多背后的文化含义,让我觉得学习粤语不再是枯燥的背诵,而是一种充满发现的过程。而且,书里的例子都很生活化,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僵硬句子,读起来很轻松,很有代入感,好像真的在香港街头巷尾一样。我尤其期待后面会讲到哪些更有趣、更地道的粤语表达,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让我觉得学好粤语指日可待。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更多是出于一种好奇心,想看看这本书到底能讲出多少关于粤语词汇的“门道”。结果,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词汇手册,更像是一部粤语文化的百科全书。作者在讲解每个词汇时,都会结合大量的历史背景、社会习俗,甚至是相关的诗词歌赋,让我感觉自己在学习的不仅仅是语言,而是在品味一种独特的生活美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一些表示情绪的词汇,书里会详细分析在不同情境下,人们如何用粤语来表达喜怒哀乐,那种细腻的区分和表达方式,是其他语言难以比拟的。而且,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一点也不枯燥,读起来就像在和一位长辈聊天,听他娓娓道来关于粤语的故事。这本书让我对粤语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也让我更加热爱这个充满活力的语言。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让我真正理解粤语魅力的书,终于找到了这本《粤语词汇讲义》。我之前接触过一些粤语学习资料,但总觉得隔靴搔痒,学到的只是一些皮毛,无法深入。这本书则完全不同,它从词汇的构成、历史渊源,乃至在现代粤语中的实际应用,都进行了非常系统和深入的探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释一些词汇时,会追溯到它们的源头,比如有些词可能来自古代汉语,有些则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这种“溯本追源”的方式,让我对粤语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觉得它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更广泛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紧密相连。书中的排版也很舒适,阅读起来不费力,大量的例句和对比也让我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我真心觉得,如果想真正掌握粤语,而不仅仅是会说几句,这本书绝对是必不可少的参考。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深入粤语的宝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