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真我:印度灵性导师拉玛那尊者的教诲经典・上、下册(套书)

对话真我:印度灵性导师拉玛那尊者的教诲经典・上、下册(套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Sri Ramana Maharshi
图书标签:
  • 灵性
  • 印度哲学
  • 拉玛那尊者
  • 自我探究
  • 冥想
  • 觉醒
  • 智慧
  • 宗教哲学
  • 精神成长
  • 真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被当代灵性导师艾克哈勒・托勒、肯・威尔伯奉为心灵导师的传奇人物

  「印度有一位伟大的圣哲拉玛那,
  能见到他、读过他书的,都是有福报之人。」——印度瑜伽大师斯瓦米韦达.帕若堤


  █拉玛那与信徒、访客间的对话,连续四年纪录
  █一窥拉玛那道场的日常,沐浴于尊者熠熠生辉的智慧之在
  █恆在平静与幸福的终极指南

  着名超个人心理学家肯恩‧威尔伯的荒岛书单——《对话真我》

  《对话真我》是韦克塔拉迈尔,从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九年共四年多,对拉玛那尊者与访客信徒之对话的纪录。这并不是一本轻松易读的书,但对寻道者而言,却是在寻求真理的旅途上,不可缺少的指导标竿。

  提问者的发问百百种,尊者也因材施教,无标准答案。尊者时常在答语的背后,另建问题,以反问的方式,修正发问者。若发问者提出不相干而无价值的问题时,尊者不会迎合发问者毫无意义的好奇心,或苟同他们错误的想法。他也不会让对方的状况,停在原地不动,正如一位信徒指出的,「所有的问题,都从我们的立场提出,而拉玛那从他的立场答覆。问题不仅迎刃而解,而且也被摧毁。」
  
  每位访客前来接近圣者的心态,各自不同,有心存怀疑者、敌对者、有神论者、无神论者、探索奇蹟者、寻求神通者等。每个人自然将其心中最重要的问题提出,而问题的品质,依个人的态度与兴趣而定。尊者以其智慧之光,将其人提问的基础态度与兴趣,搁置一旁,促使其能慕道而向道,期使了悟至上真理。
  
  前来道场的一些访客,时常向拉玛那提出有关神祕灵力及神通现象。

  问:「获得神祕灵力,如他心通,是不好的吗?」「使身体消失不见,是智慧成就的征象吗?」「人能祕读他人的心思吗?」尊者对诸此问题的答覆是,神通与奇蹟,皆非属灵性,而超自然的神通,在至上灵性的道路上,诚然障碍多于助益。
  
  又有提问者对死亡感兴趣而问道:「到底死亡是怎么回事?人能看到死后的事情吗?」拉玛那重申,诸此问题,并不重要,在道上寻觅之人,不应寄以关切。
  
  拉玛那尊者教诲的核心是「探究真我」;与其要知道这个及那个,不如去了知真我;与其探知千百个事物,不如去探问「我是谁?」
  
  探究真我似乎是所有修行中最简易者,但因为我们一直是自己真我的陌生者,故探究真我似乎又不易。其实,我们要去做的,是很简单——驻在真我。这是终极的真理,这是人在生命之恆在、自然、本有的原始状态。我们应探究这个自我之根、问这个虚假的我,是从何处而萌生?直到探究之极致,则自我泯灭,而恆在的真我炳然辉照。
  
  若人交出自我给上师或神,则这个人便了悟真我。拉玛那尊者在本书中的教诲,给每个人带来无比的希望,没有人在无法救赎之列。若倾听拉玛那尊者在本书所记录的智慧字语,则我们身上任何的坏,都必将一扫而空。
  
赞美


  达赖喇嘛:「拉玛那的灵性成就,为无数人指引了一条明路。」
  
  荣格(C. G. Jung)曾说:「拉玛那的生平与教诲是印度的精华所在,宛如一首千禧赞歌,传唱世间的救赎,人生的解脱!」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1950年4月16日专文盛赞拉玛那:「在印度,有成千所谓的圣人,皆宣称悟道,对拉玛那而言,他从未自诩,却成为最受敬爱的人物。」
  
  当代印度瑜伽大师斯瓦米韦达.帕若堤(Swami Veda Bharati)说:「印度有一位伟大的圣哲拉玛那,能见到他、读过他着作的人,都是有福报之人。」
 
好的,这是关于一本名为《心之回响:跨越东西方智慧的探索之旅》的图书简介。 --- 心之回响:跨越东西方智慧的探索之旅 一本带领您深入探寻人类精神核心,连接古代智慧与当代觉醒的深度之作。 在信息洪流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我们仿佛离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声音越来越远。《心之回响》并非仅仅是一本哲学读物,它更像是一张古老地图的现代解读,一张指引现代人在喧嚣中重拾内在宁静与清晰的路线图。本书集合了跨越不同文明、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精华,旨在为寻求深刻理解与内心平静的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 第一部:东方智慧的千年回响——从内观到觉醒 本书的开篇,带领读者穿越时间的长河,聚焦于那些源自东方古老传统的深刻洞见。我们着重探讨的并非某一特定教派的教条,而是那些被时间检验、不断在不同文化中回响的核心议题。 1. 寂静的语言:对“无为”的重新诠释 我们将深入剖析“无为”这一东方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它并非意味着懒惰或逃避,而是一种与宇宙秩序和谐共处的艺术。书中通过分析古代禅宗公案和道家典籍中的隐喻,阐释了“做”与“不做”之间的微妙平衡。如何在一个充满行动的社会中,保持心念的纯净,让行动自然流淌而非强力驱动,是本部分讨论的重点。我们借鉴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在山水之间体悟到的那种“顺势而为”的智慧,将其转化为现代人处理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的实用工具。 2. 观照当下:对“在场”的深度挖掘 古老的冥想传统,无论其形式如何,其核心都在于“全然地在此刻”。本书细致考察了从印度教吠檀多哲学到佛教内观法的实践路径。我们不仅仅停留在描述这些方法,更着重于探讨“为什么此刻如此重要”。通过对人类意识流动的科学观察与哲学思辨相结合,我们揭示了焦虑和恐惧的根源往往在于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预设。《心之回响》提供了一套系统的练习方法,旨在帮助读者锚定在此时此地,从而体验到心智的解脱。 这种“在场”的能力,被视为开启一切深刻体验的钥匙。 3. 符号与原型:集体潜意识的低语 心理学家荣格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东方神话和宗教故事的现代框架。本书探讨了为什么特定的神祇形象、英雄旅程或宇宙模型能在不同文化中反复出现。我们分析了这些“原型”如何投射到个体的生命体验中,并如何成为我们理解自身欲望、恐惧和潜能的参照系。理解这些符号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我们跳出字面意义的解读,直接触及那些驱动人类行为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二部:西方哲思的理性之光——对自我与实在的追问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视野转向西方思想传统,探究其如何以逻辑、伦理和形而上学的路径来解构和重构我们对“真实”的认知。 1. 从现象到本质:现象学的回归 以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洞见为基础,本书引导读者进行一次严格的“悬置”练习。这意味着,暂时搁置我们对世界的既有假设、科学定论和日常经验的判断,仅关注事物“呈现给我们的样子”。这种方法论上的彻底性,促使读者去发现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实”是如何被构建起来的。我们探讨了意识如何主动地参与到现实的创造中,从而揭示了主观体验的巨大力量。 2. 存在主义的勇气:自由与责任的辩证 在萨特、加缪等思想家的影响下,本部分聚焦于现代人在面对“意义缺失”时的困境与机遇。如果宇宙本身没有预设的意义,那么意义的创造就成为个体最高级的责任。《心之回响》不回避存在主义的沉重,而是强调这种“无基础”恰恰是绝对自由的开端。我们分析了如何通过真诚地承担选择的后果,来确立一个稳固的自我,而非依赖外部的认可或预设的剧本。 3. 伦理的边界:跨越善恶二元对立 本书超越了简单的道德判断,探讨了更高层次的伦理观——一种基于相互关联性和整体性的“大爱”伦理。我们审视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与现代生态伦理的交汇点。真正的善,被视为一种认知上的清晰,即认识到个体的福祉与整体的健康密不可分。这种伦理观要求我们从“我与他者”的对立中解脱出来,进入到“我们是一个整体”的更广阔视野。 第三部:整合与实践——构建内在的桥梁 本书的收官部分致力于弥合东西方智慧间的鸿沟,并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日常实践。 1. 整合的艺术:辩证思维的超越 “心之回响”的最终目标,是教会读者如何在看似对立的概念中找到统一性。例如,如何将东方对“空性”的体悟,与西方对“具体行动”的强调相结合?本书提出了“动态平衡”的框架,认为真正的觉醒并非抛弃世俗生活,而是在世俗生活的每一个瞬间中,都体现出超越世俗的洞察力。这是一种将哲学视为生活方式而非知识积累的态度。 2. 语言的局限与超越 我们承认,所有试图描述终极体验的语言都是不完备的。因此,本书的最后几章着重于“言语之外的交流”。我们探讨了艺术、音乐和沉默的力量,它们如何绕过理性思维的屏障,直接与深层意识对话。对于读者而言,这意味着学习去倾听那些“说不出来”的信息,尊重直觉的闪现,并将生活本身视为最伟大的文本。 《心之回响:跨越东西方智慧的探索之旅》 适合所有对生命意义、自我认知和人类精神潜力抱有深切好奇心的读者。它邀请您踏上一段既是历史回顾又是未来展望的旅程,最终目的不是找到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聆听并回应您自己内心深处,那永恒而清晰的“回响”。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拉玛那尊者(Sri Ramana Maharshi, 1879-1950)


  印度一位十六岁的少年,突然历经濒死后,顿悟生命的真实本质,于是毅然抛下一切,只留下一纸字条,离家修行。少年没有在字条上署名,不再自称「我」,而以「这个」替代。只因开悟后,那个俗世的名字、我执的身分,已然消失。这个少年,便是当代最着名的印度灵性导师,直探生命真我的大悟者:拉玛那。

  此后,拉玛那浑融在真我的辉耀中,教导世人自问这个「我」是谁,俾找到真实的自己,而拔离无明,破一切苦厄。这个「真我」与「神」无异,人驻止于真我,即是与神同在而合一。
 
  拉玛那与罗摩克里虚那、甘地、奥罗宾多并列近世印度四大圣者。拉玛那声名远播,海内外信徒访客,纷来请益,如英国哲学家保罗.布伦顿、名作家毛姆、法国摄影师布列松等皆不远千里,前往印度参访,留下许多宝贵的纪录。
 
  而拉玛那过世之后,名声不坠,他的智慧透过文字传播,成为全球当代修行者的明灯。着名的超个人心理学家肯・威尔伯(Ken Wilber)在坐禅二十年后,读到拉玛那的一句话,仍旧感受到拉玛那智慧的震撼,其后更努力继续修炼,直到自我死亡。那句话是这么说的:「在熟睡的梦境中,不存在的东西就不是真的。」而当代重要的心灵导师艾克哈特・托勒(Eckhart Tolle)也多次指出,他虽然未曾见过拉玛那,但与拉玛那有种特别的连结,对他影响很大,可见拉玛那的灵性力量所及之宏大深远。

编者简介

穆纳葛拉.S.韦克塔拉迈尔(Sri Munagala S. Venkataramiah, 1882-1963)


  印度杰出的化学家。在女儿早逝,不胜悲痛之际,于1918年首度访见拉玛那尊者于史堪德道场。1927年再访拉玛那于拉玛那道场,其后,全家每年夏季短期住在道场附近。1932年,韦克塔拉迈尔遭裁员,徬徨不宁,乃长住拉玛那道场,全心奉献,负责道场英文信函回覆事宜。1950年,拉玛那辞世后,愈发砥砺修行,五年后,在加尔各答出家为僧。1959年,返回拉玛那道场,传授拉玛那的教诲,直到1963年逝世。在1935年至1939年间,忠实记录拉玛那与信徒访客的谈话,保存拉玛那亲身的教诲,弥足珍贵,泽被后人。知名信徒梅杰・查德威克赞他是传译拉玛那教诲的不二人选,诚属允当。

译者简介

蔡神鑫


  台南人,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SFSU)研究所硕士,译着的作品有《对话真我》、《真我三论》、《稀世珍宝》、《无苦与破我》、《超越与寻觅》等书,另有编译多种。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套书是带着一种尝试的心态,但它带给我的惊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拉玛那尊者独特的教导方式,让我耳目一新。他并不像许多导师那样,会设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或者要求进行复杂的仪式。相反,他提倡的是一种回归本真的生活,一种自然而然的觉醒。我尤其欣赏他对“奉献”和“服务”的理解,他认为这并非是一种为了获得功德的付出,而是自然流露的慈悲。通过阅读,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发现许多我曾经认为必须要做的事情,其实只是被社会观念所束缚。尊者的智慧,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一种更加自由、更加喜悦的生活方式。这本书的内容,如同源源不断的清泉,滋养着我的心灵,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我发现,当我停止对抗,而是拥抱生命本来的样子时,真正的平静和快乐便会油然而生。

评分

我必须说,这套书带来的体验是难以言喻的。拉玛那尊者的教诲,有一种直指核心的力量,它不拐弯抹角,也不故弄玄虚,而是用最直接的方式,触及我们最根本的困惑。我曾经尝试过许多不同的灵性修行方法,但总觉得隔靴搔痒,无法真正触及到问题的本质。直到读了这套书,我才明白,许多时候,我们是在“解决”问题,而不是在“理解”问题。尊者让我们停止向外求索,而是向内观照,去发现那个永远不动摇、永远圆满的“自我”。书中的许多对话,都像是一场场精妙的辩论,尊者以不变应万变,将所有质疑都引导回对“我是谁”的探寻。这种力量让我感到既震撼又安心,仿佛找到了一个可靠的锚点,无论外界如何风云变幻,我都能在那份内在的平静中找到立足之地。我开始不再纠结于外在的得失,而是更加关注内心的状态,这种转变,是我从未预料到的。

评分

这套书,尤其是下册,带给我的震撼是层层递进的。如果说上册是入门的指引,那么下册则像是一场更为深入的洗礼。拉玛那尊者在处理各种疑问时,其洞察力之精准,逻辑之严密,常常让我拍案叫绝。许多我曾经困扰不已的问题,在他简短而有力的回答中,瞬间烟消云散。我记得其中一段关于“放下”的讨论,我们总以为放下是需要某种努力,某种意志力去克服,但尊者却指出,真正的放下并非“去做”什么,而是“不去做了”,一种顺其自然的回归。这种视角颠覆了我过往的许多认知,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所谓的“努力”和“控制”,在很多时候,恰恰是制造烦恼的根源。他对于“寂静”的强调,更是让我意识到,外界的喧嚣终究是暂时的,而内心的宁静才是永恒的港湾。通过阅读,我逐渐理解到,真正的解脱并非来自于外部的改变,而是源自于内在认知的转变。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执念和误解,并以最温和的方式,提示我如何拂去蒙尘,看见真实的自己。

评分

自从接触了这套书,我的生活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新的能量。我一直是个很容易焦虑的人,总是担心过去,又害怕未来。但读了拉玛那尊者的教诲后,我开始慢慢地将注意力拉回到当下。尊者反复强调的“活在当下”,不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变成了一种可以实践的体验。他并没有要求我立刻做到,而是通过一次次的对话,循序渐进地引导我去觉察,去感受。我发现,当我们真正专注于眼前的这一刻,那些过去的遗憾和未来的担忧,似乎都失去了它们的锐利。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业力”和“解脱”的阐释,并非是宿命论的束缚,而是充满了对个体力量的肯定。尊者让我们看到,我们并非被动地承受命运,而是可以通过对自我本质的觉醒,超越一切限制。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静心的练习,我能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在逐渐增长,杂念在慢慢减少。这本书不是一本读完就束手的知识手册,而是一个伴随我成长的灵性伙伴。

评分

翻开这套书,仿佛踏入了一片宁静而深邃的智慧殿堂。我一直对印度的灵性哲学充满好奇,但往往那些复杂的概念和术语让人望而却步。而这套书,特别是上册,以一种极其柔和却又直抵人心的语言,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拉玛那尊者并不像许多导师那样,抛出一堆形而上的理论,而是通过最朴实无华的对话,引导读者一步步向内探寻。我尤其喜欢他关于“我是谁”的追问,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尊者的引导下,却有着无穷的深度。他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我们通过不断地审视和否定,最终触及到那个超越一切概念和形象的“真我”。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默默地体会尊者话语中的力量,仿佛一股清泉缓缓注入心田,洗涤着我长久以来被外界喧嚣所沾染的浮躁。书中大量的对话片段,都充满了生活化的场景,让我感受到尊者是如何在日常琐事中,将最深刻的灵性智慧自然流露。这并非高高在上的教诲,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引领,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灵性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就蕴藏在我们每一个呼吸、每一个念头之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