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OINT 2ND 车辆设计与配置的基础

H-POINT 2ND 车辆设计与配置的基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车辆设计
  • 汽车工程
  • 车辆配置
  • H-POINT
  • 底盘设计
  • 悬架系统
  • 汽车构造
  • 工程技术
  • 机械工程
  • 汽车专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国际最完整的汽车设计指南!H-Point 作者为 Art Center 设计学院研究总监 Stuart Macey 与 Geoff Wardle 详细解说车辆架构与生产过程等,明确的图文讲解轿车和卡车的设计流程和组装过程,是目前运输设计教育中最为广泛使用的教学手册。今年,桑格设计书店邀请台湾知名交通工具教学学者林时旭老师、林福年老师与林志冠老师共同翻译,忠实呈现原文传达意义,更附赠1/40 的交通工具绘图网格,是一本适合学习交通工具设计的学子钻研与研究的必要教材。
汽车工程与设计前沿探索 书籍名称: H-POINT 2ND 车辆设计与配置的基础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视角,探讨现代车辆设计与工程领域的核心原理、最新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我们聚焦于超越传统机械制造的范畴,深入剖析如何将先进的材料科学、智能控制系统、人机工程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融为一体,构建下一代高能效、高安全性且高度个性化的移动平台。 第一部分:结构创新与材料革命 本部分将系统梳理当代车辆结构设计所面临的挑战,特别是轻量化与碰撞安全性的永恒矛盾。我们不局限于钢材的传统应用,而是将重点放在高性能复合材料——如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先进高强度钢(AHSS)以及新型铝合金的应用潜力上。 1.1 结构拓扑优化与拓扑分析: 详细介绍如何利用有限元分析(FEA)工具,对车身骨架、底盘部件进行拓扑优化,以实现在保证关键区域刚度和溃缩吸能性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轻质量。讨论在虚拟环境中对不同载荷工况下的结构响应进行精确预测的方法论。 1.2 先进连接技术: 探讨传统焊接工艺的局限性,并详细阐述粘接、铆接、自冲铆(SPR)等异种材料连接技术在混合结构车身(Hybrid Body-in-White, BIW)中的应用案例与技术规范。分析不同连接方式对车辆疲劳寿命和耐久性的影响。 1.3 悬架系统动力学与控制: 深入分析独立悬架(如多连杆、双叉臂)的几何设计对操控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的耦合关系。重点介绍主动悬架系统(如电磁悬架、基于半主动控制的CDC系统)的硬件架构、控制算法(如Skyhook、Groundhook模型)及其在复杂路况下的实时响应能力。 第二部分:动力系统与能源管理前沿 本章侧重于探讨汽车动力的转型,涵盖传统内燃机的效率提升以及新能源动力系统的集成挑战。 2.1 高效内燃机设计优化: 分析缸内直喷技术(GDI)、涡轮增压技术(如可变截面涡轮VGT)以及可变气门正时/升程技术(VVT/VVL)的最新进展。探讨如何通过先进燃烧室设计和热管理策略,实现更高的热效率和更低的污染物排放。 2.2 纯电动汽车(BEV)的集成设计: 详细剖析“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的集成化趋势。讨论电池包的热管理系统(TMS)设计,包括液冷、风冷及相变材料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结构集成(如CTC技术)来优化整车布局和空间利用率。 2.3 燃料电池技术(FCEV)的系统工程: 介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堆(PEMFC)的工作原理、关键材料(如催化剂、膜电极组件MEA)的选择标准,以及氢气存储与加注的安全规范和技术瓶颈。 第三部分:智能感知与人机交互(HMI) 本部分聚焦于汽车的“智能化”核心,涵盖感知层、决策层和执行层的关键技术。 3.1 传感器融合技术: 全面介绍车载环境感知系统的核心组件,包括高分辨率激光雷达(LiDAR)、高动态范围摄像头(HDR Camera)、毫米波雷达(Radar)的工作原理和数据处理流程。重点阐述如何通过卡尔曼滤波(Kalman Filter)或粒子滤波(Particle Filter)算法,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鲁棒性融合,生成高精度的环境模型。 3.2 车辆域控制器与软件定义汽车(SDV): 探讨从分布式ECU架构向集中式域控制器(如自动驾驶域、智能座舱域)演进的趋势。分析车载操作系统(OS)、中间件(Middleware)以及功能安全标准(ISO 26262)在软件架构设计中的核心地位。 3.3 高级人机交互界面(HMI): 深入分析沉浸式座舱的设计理念,包括三维/增强现实抬头显示(AR-HUD)、触觉反馈系统(Haptic Feedback)以及基于自然语言理解(NLU)的语音交互技术。讨论如何平衡信息呈现的丰富性与驾驶员的认知负荷。 第四部分:虚拟工程与数字孪生 本部分阐述在新一代汽车研发流程中,数字技术如何颠覆传统的设计-测试-迭代周期。 4.1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 介绍使用SysML等建模语言对复杂车辆系统进行需求捕获、架构设计和行为分析的方法。强调MBSE如何促进跨学科团队的协同效率和需求追溯性。 4.2 车辆虚拟试验与仿真: 详细介绍高保真度的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技术,包括气动噪音(Aeroacoustics)、热流体网络分析(Thermal CFD)在整车设计中的应用。探讨“数字孪生”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构建逻辑和实施路径。 4.3 快速原型制造与增材制造(3D打印): 分析选择性激光烧结(SLS)、金属增材制造在工装夹具制造和复杂功能部件(如轻量化支架、定制化内饰件)小批量生产中的应用优势与精度控制标准。 总结与展望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结构化的知识框架,帮助工程师和设计师理解当前汽车技术革命的复杂性与关联性。未来的车辆将是高度集成、数据驱动的移动终端,对设计者的综合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掌握这些前沿基础,是迈向下一代汽车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著者信息

作者介绍

Macey & Wardle


  Stuart Macey currently works for Curb Industries in Southern California, providing vehicle packaging services to automotive design studios. He also teaches the vehicle architecture class at 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 Geoff Wardle has worked as a professional vehicle designer and is currently the Director of Advanced Mobility at 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
 
译者介绍
 
林时旭


  旅居日本东京十多年,日本大学艺术学部美术学科工业设计专攻毕业后进入日本GK设计集团GKID,于GKDynamics 动态设计部担任交通工具资深设计师(作品YAMAHA BRONCO,XJR1200R, Vision/enticer凌骥,SRZ劲豹,SR150),回台后为日本GK Network Taiwan代表。随后投入汽、机车、自行车的重保部品制造业,在达建工业担任研发设计及RST产品经理,累积大量世界知名品牌开发制程经验。独立后创设动形产品设计,为两轮车业界提供设计咨询顾问,并同时在实践, 北科,大同,华梵各大学推动交通工具设计实务教育,指导学生交通工具专题设计制作。并常担任各种设计竞赛评审。目前为国立台湾科技大学专案助理教授。
 
林福年

  工业设计师,教师。1964年出生于越南西贡(现胡志明市),1988毕业于明志工专工业设计科,并于1995取得澳洲墨尔本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设计硕士(MA),研究内容为交通工具造型设计。

  曾经于1997-2008年间历经担任瑞典家居-IKEA(宜家)台湾区展示设计部经理,随后陆续担任台湾居家生活用品品牌-生活工场(workinghouse)商品企划部经理,以及国内知名品牌电子公司-淇誉电子(JS)设计部经理,具管理与执行创意设计的丰富经历。2000年至2016年期间间段性的于大学任教,2008年起自立门户至今。
 
林志冠

  热爱并推动交通工具设计教育不遗余力的热血教师,带领及指导各校学生团队参加国内外交通工具竞赛、工作营、及讲座。亦常担任企业设计活动之评审。

  1998-2005年担任台湾中华汽车(MITSUBISHI)造型所课长,2005-2012年转任太子汽车(SUZUKI)设计中心经理、协理。在职期间累积关于交通工具大量知识,熟悉车厂设计流程及制造工序,实务经验丰富。目前于台湾科技大学博士班,研究相关汽车操作界面之设计领域,正职为台湾佛光大学产品与媒体设计学系 专任助理教授。
 

图书目录

01 历史
02 起步
03 功能及市场要求
04 配置构想产生
05 尺寸与比例
06 乘员配置
07 内装
08 动力系统
09 轮子&轮胎
10 悬吊系统与1
11车身与外饰
12 移动能力
13 设计练习

图书序言

引言及导读

  这是一本扎实且深入浅出的教材,是此书给我的感受。当认识30年的好友施安富找我翻译时,我只认为是一件值得做的事就答应了。问题是只有短暂的期限就要完成那么多专业的内容的确是不容易,因此找了之前交通工具教学的两位搭档林福年与林志冠老师来共襄盛举。

  对于初学交通工具设计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教科书。可先阅读第二章再依序第三、四章,建立正确的设计观念是首要。对于从事相关工作的读者而言,这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若是既有市场定位不变,可直接先看第五、六章。此书再版的内容有别于初版多了一些章节,特别是第12章增加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在最后13章的设计练习中有较多图示内容来帮助读者作自我演练。每一位读者都应善用这个单元,从拟定概念的基础开始,一步步按步就班的进行10个步骤直到完成概念车型。( 林时旭Sherman Lin 国立台湾科技大学设计系专案助理教授)
 
推荐序

  几位熟识的老朋友,Sherman、Frank、Kan,以及鼎力出版的桑格施先生,卯起来决定要翻译中文版的“H-Point”,以造福后进同好。我何其荣幸受邀写“序”的部份,也算是尽一份心力。“H-Point”已被公认是汽车设计界的圣经,内容浅显易懂,并极致详尽的叙述各个级距车种的基础关系与架构。书中并搭配精美的图像解说,的确是一本非常难得的好着作,也是值得珍藏的一本工具书。我不擅正经八百的言辞,谨此向大家推荐“H-Point”的中文译本,邀请大家持续对汽车设计的热爱,并享受内载涵盖,有趣的相关知识。( Koju Huang 黄兴儒 2018中华汽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特助 Trans 1987 ACCD校友)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我只能说,简直就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潘多拉魔盒,里面充斥着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概念。作者在讲解“基础”这个词的时候,真的是做到了极度的深入和细致。比如,在阐述车辆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时,不仅仅是提到了风阻系数,而是详细地拆解了不同车身线条、扰流板、扩散器等元素如何影响气流,甚至还引用了大量的CFD(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数据和图示,让我这种门外汉看了也觉得“原来是这么回事”。更让我惊叹的是,书中对于车辆的底盘结构和悬挂系统的讲解,简直就是一场工程学的盛宴。从最基础的麦弗逊式到复杂的多连杆独立悬挂,每一种的结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车型上的应用,都做了详尽的分析。我甚至看到了一些关于车辆重量分布、重心转移对于操控性的影响的章节,这让我对车辆的动态表现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不是简单的知识罗列,而是层层递进,从宏观的整体设计理念,到微观的每一个零部件的功用,都解释得淋漓尽致,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专业功底。

评分

让我最为惊喜的是,这本书在探讨车辆设计与配置的时候,并没有停留在纯粹的技术层面,而是巧妙地融入了市场分析和消费者心理学的洞察。作者在分析一款车型如何定位、目标用户群体是谁、以及如何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车辆的配置和设计元素时,展现出了极强的商业敏感度。他举例说明了不同价位的车型在配置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例如,为什么一些入门级车型会选择更简单可靠的悬挂系统,而高端车型则会配备主动悬挂系统;为什么一些SUV会强调越野性能和通过性,而一些轿车则更注重运动操控和舒适性。这种将技术与市场相结合的讲解方式,让我意识到,车辆设计不仅仅是工程师的技艺,更是对市场趋势和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把握。这本书让我明白,一辆成功的汽车,是技术、艺术、市场和用户体验完美融合的产物。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在进行一次沉浸式的思维拓展。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有条理,他不是那种一股脑儿地把所有东西都塞给你,而是循序渐进,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场景,来引导读者理解抽象的设计原理。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讲到内饰设计与人机工程学结合的时候,书中不仅仅列举了各种按钮和控制面板的布局,更深入地探讨了驾驶员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提升驾驶的便利性和舒适性。他分析了座椅的包裹性、腰部支撑的设计、仪表盘的视觉信息传递方式、以及触控屏的操作逻辑等等,这些细节的解读,让我真正体会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如何体现在车辆的每一个角落。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不同品牌、不同时代车辆设计风格的演变,从早期追求功能性到如今强调个性化和科技感,这种历史的维度让我对整个汽车设计行业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设计相当有意思,采用了硬壳封面,触感温润,而且封面上的烫金字体“H-POINT 2ND 车辆设计与配置的基础”十分醒目,一看就知道是属于那种沉甸甸、有分量的专业书籍。当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感受到的是它的厚度,感觉里面内容肯定很扎实,不会是那种轻飘飘的、泛泛而谈的读物。封面上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了一辆未来感十足的汽车轮廓,隐约透露出这本书的主题是关于车辆设计,这正是我一直想深入了解的领域。我特别喜欢这种带有设计感的封面,它不仅仅是书籍的门面,更能传达出内容的专业性和艺术性。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很好,不是那种粗糙的印刷纸,而是略带哑光的特种纸,字迹清晰,色彩还原度高,即使是复杂的图表和插画,也能看得十分清楚。装帧工艺也很精细,书页粘贴牢固,不会出现散架的情况,非常适合经常翻阅和作为参考书。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实体感和设计都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第一印象,让我对它即将带来的知识充满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强大之处在于,它能够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出发,又能够深入到每一个细小的技术细节。比如,在讲到车身结构强度和安全设计时,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高强度钢材的应用、车架的碰撞吸能区域设计、以及先进的安全气囊系统如何协同工作。我之前一直以为车辆安全只是简单的“硬不硬”的问题,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材料科学、结构力学、甚至计算机模拟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运用。书中对于轻量化设计的讨论也相当精彩,它解释了为什么汽车制造商会花费大量精力去减重,以及如何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实现减重,例如碳纤维复合材料、铝合金等新材料的应用及其制造工艺。这种从材料选择到结构设计的全方位解读,让我对现代汽车的工程技术有了颠覆性的认识,也让我对车辆的制造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