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百家姓》既是一本启蒙教材,也是一本记录中国姓氏的书籍,成文于北宋初。《百家姓》採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
《百家姓》虽称为「百家姓」,但并非就是一百个姓。它原收集姓氏四百一十一个,后增补到五百六十八个,其中单姓四百四十四个,复姓一百二十四个。文中的姓氏根据渊源出处的不同或其特征,基本可以分为如下数种情况。
第一种,以祖先的图腾崇拜物为姓氏,如:马、牛、羊、山、水等。
第二种,以祖先名字中的字为姓氏,如春秋时周灵王有子叫「王子年夫」,年夫的后人便以其名中的「年」字为姓氏。
第三种,以封地名和国名为姓氏,如宋,据《唐书》所载,西元前十世纪周公平定了武康叛乱后,微子启受封于宋国,其子孙便以原国名「宋」为氏。
第四种,以职业或官职为姓氏,如司徒,传说尧、舜时设立,一直延续到秦汉,任此官职的后代便以官职名称为姓。另外司空、司马等也属于这种情况。
第五种,以山名、河名为姓氏,如乔姓。黄帝死后,葬于桥山。黄帝的子孙中守陵的人就以陵山之名「桥」为姓氏,后人去木为「乔」。
第六种,以住地的方位为姓氏,如东郭。郭是指古代时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东郭,就是外城的东墙附近。齐桓公的后裔中有住在临淄城东外一带的,被称为东郭大夫,其后人便以东郭为姓。类似还有东门、西门等。
第七种,以部落的名称为姓氏,如复姓唿延、慕容、宇文、尉迟、万俟等姓氏都属于这种情况。
第八种,以出生时的异象为姓氏,如武姓,周乎王之子出生时掌纹呈篆文「武」,由此,周平王赐其姓为武。
第九种,以谧号为姓氏,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蹟所给予的称号被后人用为姓氏,如孟尝君的后人便以其谧号「文」为姓氏。
第十种,因避祸、避仇、避讳、避嫌所改的姓氏,如田姓,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而改姓田。
第十一种,帝王赐姓氏,如明代太监马三宝有功,被永乐帝赐姓为郑,马三宝因此改姓换名为「郑和」。
第十二种,以数量词、排行次序及天干地支为姓氏,如万姓、丙姓等。
中国有着寻根问祖的传统,《百家姓》通过对姓氏的传承,而成为姓氏文化中特殊的历史文献,它与姓氏家谱、方志、正史构成完整的中国历史,是中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为人们寻找宗脉源流,建立宗脉意义上的归属感,帮助人们认识传统的血亲情结,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
这本书香传家系列的《百家姓》参校广为流传的权威版本,务求权威、准确。除此之外,本藏品由版刻专家和着名设计师联袂打造,原文字体採用清干隆武英殿版刻书体,版式设计复古精仿手工刻版,承接古代坊刻精华;遴选数幅版画珍品插图配于文中,审美独特;全部宣纸印装,具有历时弥珍的保值、增值特性。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经典,近道堂书香传家系列庄重典雅,雅致精美,集历代之精华,致力于编辑当代经典的珍稀善本,传之于后世。
乙未孟夏记于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