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陌生的邻居:韩国

最陌生的邻居:韩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韩国
  • 文化
  • 社会
  • 旅行
  • 观察
  • 纪实
  • 亚洲
  • 历史
  • 人情
  • 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华丽面纱之下的韩国社会逐一浮现──
  曾在韩国NGO工作的国际独立记者杨智强,
  抱持记者的使命站在示威现场与边境禁区,
  揭露朝鲜半岛的风光与闇黑!

  从世越号猎巫、闺蜜门事件、济州岛反海军基地、演艺生态内幕,
  到亲访脱北者、朝鲜族、韩国华侨这群在政治角力里牺牲的民族……
  一趟关怀与反思齐行的採访,一回理性与感性交织的阅读,
  势必要你重新认识一次既熟悉、却又如此陌生的韩国。

  ●人的生活可以像商品一样被贩卖,制式化产出顶尖韩流明星?
  ●剧团经济拮据,经费补助被政治势力绑架,演员穷到饿死?
  ●世越号船难发生时搜救不力,甚至发出学生全数获救的假新闻?

  ◎在抗议&採访现场直击的悲歌──
  从世越号猎巫到闺蜜门事件,地狱朝鲜的血泪和矛盾的民族情感

  「天啊!弹劾通过了!」近百位民众透过地铁站的电视萤幕,见证国会通过总统朴槿惠的弹劾案,一时间欢唿四起。这个国家,真的成功被人民改变了吗?抗议现场有哪些难以跃上主流的声音?

  .世越号船难发生时,政府错过黄金七十二小时的救援时间,海警甚至还发出「檀园高中三百二十五名学生全数获救」的假消息,而青瓦台首席秘书更对电视台施压,要求撤掉批评政府的报导。

  .「朴槿惠的事情弄成这样,我觉得相当丢脸!这是经过民主选举过程,一人一票选出来的总统,我们全国对这件事情的发生都有责任。」

  ◎电视机前看不到的黑暗内幕──
  剖析韩国演艺生态及庞大的社会压力

  距离台湾仅1400多公里的韩国,我们却往往只看到它在萤幕上亮丽的一面:成功席卷全球的K-POP、屡创高价纪录售出的韩剧、政府全力支持的IT大国……隐藏在光鲜外表之下的韩国社会,还有什么样的面貌?

  .「我已经很多天没东西吃了,若您有任何泡菜或剩饭,请放在我的门口。」一位年仅三十二岁的女剧作家饿死在自己家中,才让韩国政府真正警觉演员生活的辛苦。

  .「当然没有!韩国政府完全没有帮助,只会利用我们而已。」一位韩国娱乐产业工作者提到,前总统朴槿惠在出访他国时,都会带几名韩国歌手或明星一起出访,就是希望让她的行程更受瞩目。

  ◎有别于主流媒体包装的形象──
  脱北者、朝鲜族、韩国华侨,在政治角力里牺牲的无根民族


  为了脱离金氏王朝的集权统治,不惜冒着生命危险逃出北韩的脱北者,经常掉入人口贩子的圈套,或者受到社会歧视梦碎韩国;从中国飘洋过海到南韩逐梦的朝鲜族,明明和韩国人说着相同语言,却因为社会事件和历史因素,背上了难以洗脱的恶名;经历了韩战时期逃难、朴正熙反华侨政策、一九九二年台韩断交的韩国华侨,因为无户籍护照而成为了没有国家的人……

  .「很多人都说我们脱北者相当仇恨自己的国家,其实这并不完全正确。很多逃出来的人是因为活不下去,必须到中国找食物或另一种生存方式。但这不代表我们不爱国。」脱北者姜小姐一字一句地说出自己的心声。

  .「很多南韩人都以为我们这边还很落后,甚至还有人问我『延边人会用筷子吃饭吗?延边是不是每天都有凶杀案啊?』听了真的让人感到相当生气。」这是延边人对南韩普遍贬低朝鲜族的心情写照,失望、生气、又爱又恨。

  .「我在韩国读书的时候,那边的韩国人都会叫我们『짱깨』(酱狗),字面上就是讽刺华侨经营中华料理店时,身上沾染的味道,其实就是歧视你的语言。」来台生活多年的韩国华侨,娓娓道出当年受到歧视的愤怒与心酸。

名人推荐

  Fion(《她们的韩国梦》作者)
  何撒娜(东吴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周伟航(专栏作家)
  董思齐(台湾东北亚学会副秘书长)

好评推荐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位辛苦出外,到国际事件现场、亲上火线的独立记者的韩国採访集,甚至是一位身在国外的台湾游子,热爱台湾这块土地、这个国家的记者『评论集』。」──陈庆德(韩国社会文化专家,《再写韩国》、《他人即地狱:韩国人寂静的自杀》作者) 专文推荐

「透过採访的方式,以多种角度来呈现、记录韩国人的想法,可以说当代韩国的真面目,就是杨记者血汗的集合体。」──柳廷烨(脸书专页「柳大叔, 爱台湾的韩国人」版主)


 
陌生的彼岸:一个关于现代都市迷失与重塑的叙事 书名:陌生的彼岸 内容提要: 《陌生的彼岸》并非一部地域志,而是一场深入现代都市生活肌理,探寻个体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中情感漂泊与自我重构的深度文本。本书以散点叙事与精妙的人物速写相结合的方式,勾勒出在大都市的钢铁丛林中,那些被日常琐碎磨平棱角,却又在不经意间触碰到生命本质的瞬间。 故事聚焦于三组看似毫无关联,却在精神维度上形成微妙共振的都市人: 第一部分:玻璃幕墙下的微光 人物群像:林晓——被遗忘的“效率精英” 林晓,一名资深金融分析师,生活被精确的数字和无尽的会议填满。她的公寓位于城市最高耸的写字楼旁,窗外是永不停歇的霓虹与车流。然而,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下,林晓承受着一种深刻的“在场缺失”。她与未婚夫的关系如同她负责的跨国并购案——理性至上,情感降温。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林晓在午夜时分,面对着堆积如山的财务报表,内心却渴望一次毫无意义的漫步。她开始偷偷观察楼下便利店的夜班店员,那个总是将矿泉水瓶码得一丝不苟的年轻人。林晓发现,自己耗费毕生精力去追求的“确定性”,恰恰是扼杀生命力的元凶。 场景聚焦:无声的咖啡馆实验 小说的高潮之一,是林晓决定进行一次为期七天的“信息禁食”。她关闭了所有社交软件,拒绝了工作邮件的即时推送,走进城市里一家老旧的、几乎没有Wi-Fi信号的咖啡馆。在那里,她遇见了老张,一位退休的钟表匠,他坚持使用老式的机械工具修复腕表。老张的故事揭示了“慢”的价值——每一个齿轮的咬合,每一次发条的松紧,都需要时间和敬畏。通过与老张的对话,林晓开始质疑,现代人是否将“速度”错认为“意义”。 第二部分:地下水道里的回声 人物群像:陈浩——被遗弃的“身份游牧者” 陈浩是一名自由职业的视觉设计师,他的身份在不同的项目、不同的客户之间不断切换,如同游牧民族。他居住在城市边缘一处由老旧工厂改造的LOFT空间,那里充满了未经修饰的粗粝感和自由的气息,但同时也意味着极度的不稳定。 陈浩代表了这一代人对“稳定”的反叛,但也承受着“无根”的代价。他将自己的焦虑投射到他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迷恋上——尤其是那些看不见的地下管道、错综复杂的电缆网。他坚信,城市的“真实”藏在地面之下。 叙事线索:迷失的地图绘制者 陈浩偶然获得了一批上世纪八十年代绘制的城市地下管线图。这些地图充满了手绘的痕迹和过时的标记,与现代GIS系统的数据格格不入。他决定以自己的方式,“重新绘制”城市的隐秘结构。在探访废弃泵房、检查水管接头,甚至冒着危险进入一些尚未拆除的防空洞时,陈浩并非在寻找宝藏,而是在寻找一种结构性的连接——一种能够将分散的自我重新锚定在大地上的力量。 他的设计作品开始转向“反城市化”主题:用几何图形来模拟腐蚀、用重复的线条来表现压抑的隧道。他试图通过艺术,将城市的外壳剥离,露出其内在的、略显病态的生命体征。 第三部分:边缘的交汇与重塑 人物群像:苏菲娅——被遗忘的“历史守护者” 苏菲娅是一位年轻的城市历史研究者,但她的研究对象并非宏伟的宫殿,而是那些即将被拆除的“城中村”和老旧里弄。她坚信,城市的记忆并不存储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而是留存在斑驳的墙皮、褪色的招牌和邻里间无需言说的默契之中。 苏菲娅的工作让她与底层居民产生了深刻的联系,特别是那些被主流叙事排除在外的群体,他们的生活方式、俚语和生存智慧,构成了城市最真实的“方言”。 张力爆发:拆迁日的对峙 故事的最高潮发生在老旧社区的拆迁日。林晓因为工作需要介入处理一批与房产相关的法律文件,而陈浩则试图用他的“艺术装置”来干扰拆迁进程,为居民争取最后的时间。苏菲娅则站在中间,努力记录下那些即将被抹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那个充满尘土和噪音的清晨,三个原本不相干的人,因为对“城市存在方式”的不同理解,产生了激烈的碰撞,最终却达成了脆弱的共识:真正的“家园”,不在于物理的地址,而在于对时间和记忆的共同承担。 主题探讨: 《陌生的彼岸》深刻探讨了现代都市生活中“陌生化”的本质: 1. 空间的疏离与时间的错位: 人们居住得如此之近,却在精神上相隔遥远。效率和速度带来的便利,是否以牺牲了深度体验为代价? 2. 身份的流动性与锚定感的缺失: 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个体如何定义“我是谁”? 3. 记忆的抵抗与重建: 面对不可逆转的现代化进程,个体如何挽留那些关于“过去”的微小线索,并将之转化为未来的力量? 本书语言克制而富有张力,场景描写精准入微,人物心理刻画复杂多面。它不是对都市的赞美或批判,而是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一次冷静而深情的记录与反思。最终,林晓、陈浩和苏菲娅没有找到一个宏大的答案,但他们在彼此的“陌生”中,找到了重构自我栖息地的勇气与方向。他们意识到,真正的邻居,可能不是住在隔壁的人,而是分享着相似迷失体验的同路人。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智强


  国际独立记者、Loop Media Team 记者。

  曾在韩国的非政府组织「参与连带」(참여연대)担任外籍研究员,并长时间往来台湾、韩国与中朝边境等地採访,希望写出更多朝鲜半岛内部鲜为人知的故事。2017年底与一位台籍与一位韩籍的独立媒体人合作,三个人成立了「Loop Media Team」国际新闻採访小组。小组定期前往东亚与东南亚各国的新闻前线採访,报导议题偏重于区域冲突、难民人道危机与人权议题。新闻报导散见于《报导者》、《经典杂志》、公视《独立特派员》与《SOSreader》等媒体平台。
 

图书目录

推荐序 独立记者杨智强眼中的真实韩国  陈庆德(韩国社会文化专家,《再写韩国》、《他人即地狱:韩国人寂静的自杀》作者)
自序 从社会运动认识韩国
 
Chapter 1 台湾vs.韩国!「好想赢韩国」的情绪泥淖
反韩仇韩!在台韩国人:「台湾人友善好客,但其实心里不喜欢你」
台湾人不太会喝?贪杯的韩国人遇上不嗜酒的台湾人
韩国反日情绪根深蒂固:「为什么台湾这么喜欢日本?」
比起韩国,台湾男女很平等?
 
Chapter 2 光鲜亮丽的韩流背后──
韩国节目魅力席卷亚洲,到底如何办到的?
韩国最成功的商品:K-POP
直击暗黑大学路(一):你所不知道的韩国剧场生态
直击暗黑大学路(二):用演的社会运动
 
Chapter 3 你所不知道的「地狱朝鲜」
财团治国?无法无天的财阀掐住韩国命脉
从朴槿惠的闺蜜门事件浅谈韩国人的「集体主义」民族性
专访世越号事件国家暴力受害者:只想救人的潜水员却遭全民猎巫
韩国与美军之间的爱恨情仇
 
Chapter 4 猜不透的神祕国度──北韩
跟北韩交流?金氏王国与台湾的关系
到底要不要「统一祖国」?韩国人对两韩统一的看法
脱北者的另一面:我不是逃亡的叛国者
突破南北韩疆界的人:专访能自由进出两韩的金镇庆
奇蹟的办学,金镇庆打造的东北亚和平梦
边境城市的人们:延边&美索
 
Chapter 5 是中国人还是韩国人?徘徊中、朝、韩三国的「朝鲜族」
朝鲜在东北:被遗忘的满洲国
说着相同语言,却难以跨越隔阂:变了调的韩国梦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首府:第三个韩国
朝鲜族自治州的边境小农村:一条河,两个世界
一眼眺望日韩俄三国的边境城市──珲春
上帝也难以进入的地方
接收韩流的第一手资讯:做不一样的K-POP
并肩作战的血盟关系:听话的少数民族
 
Chapter 6 飘泊在历史洪流里的无根民族「韩国华侨」
无户籍护照=没有国家的人
且战且走的韩国华侨学校
韩国华侨:我们是次等国民吗?
在隐士之国的喜怒哀乐
少了点韩国味的台湾「韩国街」
落地生根的半岛移民
 

图书序言



从社会运动认识韩国


  「决死反对!」、「2MB(李明博)政府!退回韩美FTA!」二〇一一年十一月的一个晚上,我跟着韩国的非政府组织「参与连带」(참여연대)的工作人员前往首尔明洞的集会抗议现场,观察韩国民众对于国会强行通过韩美自由贸易协定(FTA)的反应。

  在首尔寒冷的冬天里,明洞街上除了跟议题有切身关系的农民与工人上街抗议之外,学生还有中产阶级也佔抗议人潮中的相当多数。大家不畏天寒地冻站在街上怒吼,就是希望表达自己对于政府闪电通过协议的不满。越来越多人聚集之后,警察们也还以颜色,从卡车上喷出冷水以及催泪瓦斯。霎时间,人群惊惶逃跑。但站在我身旁、身穿高中制服的两位女学生却手臂挽在一起,坚决地向全副武装、黑压压一片的镇暴警察走去。最后,韩美FTA仍然在李明博政府的护航下,开始实施。

  过了几年,韩国再度爆发群众示威,而这次的规模远大于二〇一一年的韩美FTA抗议、甚至多过韩国历史上的任何一次示威。他们这次抗争的对象是继李明博之后,保守党的另一位国家领袖,独裁者朴正熙的女儿朴槿惠。

  经过几个月人民的街头烛光示威后,在二〇一七年三月十日,韩国宪法法庭里八位法官一致认同弹劾通过,让朴槿惠成为韩国历史上第一位遭到成功弹劾的总统。韩国民众的力量,连全国最有权力的人也可能被拉下台。

  在参与连带工作的期间,虽然我在组织里属于「和平与裁军」部门,但常常必须去支援其他部门如「民生经济」、「立法监督」等,所以几乎每週都会跟同事到首尔的示威地点「大汉门」参加集会。而不同议题的示威就会有不同的面貌:有时候人们手里拿着蜡烛跟着舞台上的歌手唱起〈光州进行曲〉;有时候工人联盟怒气沖沖跟警察互骂;有时候看到一家大小坐在地毯上和乐地吃着晚餐;有时候也有情侣档手中拿着抗议标语、默默地靠在一起。

  在这段时间里,跑了韩国不少地方。参加了光州五一八事件的纪念会、看过济州岛四三屠杀的纪录片、在江陵海滩跟朋友讨论独岛议题,或是近距离观察韩国学生在街上进行反日活动。当然,也曾在首尔街头跟朋友一起狂饮韩式烧酒与小米酒,或是和同事们在传统市场里讨论韩国电影的精彩情节,以及辩论两岸与两韩之间的异同。

  各种面貌的韩国,着实让我惊艳。

  因为参与连带是常上街头的NGO,让我可以比一般台湾人更近距离地了解韩国社会中大大小小的问题与困难。并且在这些近距离的观察中,感受到韩国人较不为人知的一面。而台湾对于韩国的陌生,也让我有了撰写这本书的动机。

  对韩国认识甚浅的台湾

  韩国、南韩、大韩民国,甚至北韩所称的南朝鲜,都是对这个朝鲜半岛北纬三十八度线以南的国家的称唿。而台湾对韩国的印象,从早期「反共前线」、「兄弟之邦」与「同为冷战下产物」,一直到近期转变为「少女时代」、「整形」以及「把台湾挤到亚洲四小龙末端的国家」。台湾跟韩国的关系也从一九九二年断交以来的互相漠视,到近十年来民间交流增温,两国无论社会或政府之间的互动都渐趋频繁。

  不过,因为断交所留下来的龃龉不合,让台韩两边有将近二十年几乎没有往来纪录,并且让两国无论是民间或是政府之间的认识,和其邻国相比远远不足。这个曾经互称为兄弟之邦的国家,居然跟台湾如此疏离,甚至在近几年来因为几起运动赛事纠纷,在台湾掀起「反韩风潮」,让原本就对韩国没有太多认识的台湾社会,出现一股非理性的国族主义。另外,再加上最近韩国文化输出的强势,让台湾社会出现不少「哈韩族」,对于韩国的情感变得越发极端。

  无论是国族主义式的反韩还是偶像崇拜式的哈韩,其实大多都是因为对这个邻居没有深入认识才会出现的状况。

  常常有人会说台湾跟韩国因为冷战的关系,有着相似背景,但其实两国的发展早已因时空变化的不同,各自踏上不同的道路。无论是韩国还是台湾,对于彼此的了解仍相当浅薄,且因为某些时空背景与政治因素,让双方成了漠视对方的邻居。尤其在各种刻板印象的催化下,两国的误会无法化解、甚至渐渐加深,这样的发展令人惋惜。

  《最陌生的邻居:韩国》一书,就是希望可以透过亲历现场採访的方式,将第一手的故事带回来,让台湾人看到韩国更多不为人知的一面,程度上地消弭歧见!

  最后,非常感谢当时在SOSreader上赞助「最陌生的邻居:韩国」的读者们,没有你们的支持,这个写作计画无法付诸实行,万分感谢。
 

图书试读

直击暗黑大学路:用演的社会运动
 
「走吧,週末来去看戏!」这句话比起在日韩地区,在台湾似乎比较不容易听见。除了我们的剧场工业仍未蓬勃之外,剧场在一般人们的心中,仍然偏向「高、大、上」的刻板印象,有一点距离感。相较于台湾,韩国的剧场工业已相当成熟。除了一般的定目剧或是商业走向的音乐剧之外,还有不少剧团致力将表演连结社会,让民众可以更轻易地去看场戏。
 
透过戏剧关心社会
 
根据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统计,韩国二〇一五年的自杀率再度蝉联榜首。由此可见在韩国社会中,人们所承受的压力相较其他国家或许更高,所以才会造成如此居高不下的自杀率。而除了有政府和民间组织的配套辅导在解决这些社会问题,还有一个团体也正透过他们的专业进行各种活动,希望让原本什么都要「吧哩吧哩」(빨리빨리,韩文快一点之意)的韩国人,可以慢下脚步,想想自己的处境,关心一下这个每天朝夕相处的社会。
 
在首尔大学捷运站附近的一间传统小酒馆,店内淡淡明太鱼的味道,搭上几位已经喝得微醺的阿揪西(아저씨,大叔)拉开嗓音高谈阔论,让这次的访谈更显得热情。笔名夕阳(씨앙)的大哥,举手投足都有剧场导演的气质。他是大学路独立剧场「波动现象」(直译,맥놀이)创始人之一,十几年来透过这个剧团表演,不断为LGBT(女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双性恋者与跨性别者之英文首字母缩略字)发声,希望让韩国社会大众知道,这个族群并不可怕。
 
「在大学时期,我们几个朋友组了读书会,大家聊天的时候并不知道其中一位成员是同志,所以我们像一般韩国人一样,常常会开同志的玩笑。但有一天他向我们坦承出柜,让我们全部都感到相当抱歉,甚至羞愧。」夕阳喝下一大口啤酒后继续说:「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决定要以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这个社会对同志的不公平待遇,于是『波动现象』剧团就诞生了。」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五段** 台湾和韩国,这两个亚洲国家,虽然在地理上如此接近,但我们彼此之间的理解,却常常停留在表面。《最陌生的邻居:韩国》这个书名,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近而不亲”的微妙关系。我们都知道K-pop有多么火爆,韩剧有多么风靡,韩国的时尚和美妆也引领着潮流,但这些,仅仅是韩国的冰山一角。我一直很好奇,在这些光鲜亮丽的文化符号背后,韩国的社会是什么样的?他们的年轻人在面临怎样的生活压力?他们的家庭观念是否还在受到传统的影响?他们的政治体系是如何运作的?还有,作为一个在近代历史上经历了复杂变迁的国家,韩国是如何处理自己的历史遗留问题,并塑造今天的国家认同的?《最陌生的邻居:韩国》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带我深入探索这些我一直以来都感到好奇的问题。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角,去解析韩国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帮助我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走上今天的道路,以及在快速变化的全球局势中,韩国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打破我对韩国的刻板印象,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韩国。

评分

**第一段** 《最陌生的邻居:韩国》这本书的出现,在我看来,就像是在平静的台湾海峡投下了一颗小小的石子,激起了不少涟漪。作为在台湾土生土长、从小就对许多亚洲国家抱有好奇心的人,韩国这个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居,总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我们共享着东亚文化的某些根基,从饮食习惯到传统节日,甚至在某些历史时期,两地的发展轨迹也隐隐有着关联。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韩国似乎走上了一条与我们截然不同的道路,尤其是在流行文化、科技产业以及社会结构方面,它们展现出的独特魅力和强大的竞争力,总是让我们既惊叹又忍不住想要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最陌生的邻居:韩国》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张力,它暗示着一种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的疏离感,这种感觉非常贴合我当下对韩国的认知。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深入了解这个“陌生”的邻居,不仅仅是那些闪耀的K-pop明星和令人垂涎的韩剧场景,更希望它能触及到韩国社会更深层次的肌理,去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对于我而言,阅读这样一本书,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好奇心,更是一种拓展视野、增进理解的途径,尤其是当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有这样一本精心梳理、深入剖析的书籍,去认识一个如此重要的邻居,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迫切地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开韩国面纱之下更真实、更丰富的一面,让我对这个“最陌生的邻居”有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第七段** 说实话,每次提到韩国,我脑海里第一个闪过的词往往是“韩流”。那些劲歌热舞的偶像团体,以及赚人热泪的韩剧,似乎构成了我对韩国最直观的印象。然而,作为同一个亚洲区域内的居民,我们之间的距离感,却又随着这种“韩流”的席卷,而变得更加复杂。我们似乎很熟悉他们的流行文化,却又对他们真实的社会生活、国民心态,甚至是在地文化中更深层次的价值观念,了解得少之又少。《最陌生的邻居:韩国》这本书的标题,恰恰点出了这种“近在咫尺,却又隔膜重重”的真实状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扮演一个导游的角色,带领我深入探访这个“陌生”的邻居。我好奇的不仅仅是韩国经济的腾飞,或是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我更想知道,是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和国民性格,支撑起了这一切?韩国人是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取得平衡的?他们的教育体制,是否真的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充斥着无休止的竞争?在光鲜亮丽的流行文化背后,韩国社会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与困境?这本书,我期待它能为我提供一个不同于媒体碎片化报道的、更具深度和广度的解读,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韩国这个国家,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生活哲学和精神世界。

评分

**第三段** 最近,我一直对“邻居”这个词特别有感觉,尤其是当我们谈论到韩国的时候。《最陌生的邻居:韩国》这本书的标题,一下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因为这四个字精准地概括了我对韩国的复杂情感。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亚洲,有着相似的地理位置,共享着一些历史的痕迹,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看到许多文化的影子互相渗透。比如,很多台湾人喜欢去韩国旅游,品尝他们的美食,购买他们的商品,也追看他们的韩剧和听他们的K-pop。这些看似“熟悉”的元素,却又常常让我们感觉到,韩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甚至是他们的社会价值观,与我们台湾人的感受,总是有一些微妙的差异。这种差异,有时候让我觉得,他们好像是我们最亲近的邻居,却又像隔着一道无形的墙,让我们无法真正触及他们内心深处的世界。《最陌生的邻居:韩国》这本书,我希望它能成为一座桥梁,帮助我跨越那道墙,去理解那些我们看似熟悉,但又可能因为不够了解而产生的误解。我想知道,是什么塑造了韩国独特的民族性格?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他们是如何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不断创新,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还有,韩国社会内部是否存在着我们不了解的社会问题?例如,关于韩国的年轻人,他们的压力如何?他们的未来在哪里?这些问题,都是我非常渴望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宏观、更深入的视角,去解析韩国社会的种种现象,让我能够真正地认识并理解我的这位“最陌生的邻居”。

评分

**第六段** 我一直觉得,台湾人对于韩国,有一种特别复杂的情感。我们既是邻居,又是竞争对手,同时,他们的流行文化又深深吸引着我们。《最陌生的邻居:韩国》这本书的标题,就精准地勾勒出了这种既近又远的微妙关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少都能接触到来自韩国的文化产品,无论是炸鸡啤酒的韩式风味,还是屏幕上那些帅气迷人的韩剧主角,它们都以各种方式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但有时候,当我们试图更深入地去了解韩国这个国家,去理解他们的社会运作、国民心态、甚至是历史文化时,却会发现,我们所了解的,似乎仅仅是他们抛给世界的“名片”,其背后还有许多我们不甚了解的肌理。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够撕开那层“明星光环”的面纱,带领我们去探索韩国社会更深层次的脉络。我想知道,在那些创造出“韩流”奇迹的背后,韩国人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他们的教育体系是否存在着不为人知的压力?在快速发展的经济体下,他们的社会福利和国民安全感又处于怎样的水平?还有,韩国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形成今天独特的国家认同的?《最陌生的邻居:韩国》这本书,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更具洞察力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这个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居,理解他们是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既保留着传统,又不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的。

评分

**第九段** 作为一个在台湾成长的读者,我一直对身边的亚洲国家充满好奇,而韩国,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位。它和我们地理位置相近,文化上又有不少共通之处,但同时,在经济发展、流行文化输出以及社会变迁等方面,韩国又展现出了与我们截然不同的面貌。《最陌生的邻居:韩国》这个书名,精准地概括了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我们可能对韩国的K-pop、韩剧、韩国电影了如指掌,这些文化产品已经深刻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但当我们试图去了解韩国的社会肌理、国民心态、甚至是他们的政治生态时,却常常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隔阂。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探究这些我一直以来都感到好奇的方面。我想知道,韩国经济“汉江奇迹”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结构和发展逻辑?他们的教育体制是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运作的?在现代化浪潮中,韩国人是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并形成今天独特的国家认同的?还有,韩国社会内部是否存在着我们不甚了解的社会问题,例如贫富差距、代际矛盾等等?《最陌生的邻居:韩国》这本书,我希望它能为我提供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深入的视角,帮助我超越那些被媒体塑造的光鲜形象,去认识一个更真实、更复杂的韩国。

评分

**第四段** 一直以来,韩国这个国家在我心中都扮演着一个“既是近邻,又是远方”的角色。说近,是因为地理位置的亲近,我们从台湾搭飞机到首尔,不过短短几个小时的航程;我们共享着东亚文明圈的一些基本元素,比如汉字的影响、儒家思想的余韵、甚至是相似的饮食偏好。但说远,是因为在很多方面,韩国似乎又走出了与我们截然不同的道路,尤其是在近几十年,他们在流行文化、科技创新、以及国家发展策略上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常常让我们感到既羡慕又好奇,甚至有些不知所措。《最陌生的邻居:韩国》这个书名,可以说是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我此刻的心境。我渴望从这本书中,找到一种更深入、更全面的视角,去理解韩国究竟是如何发展成今天这个模样的。我不想仅仅停留在那些光鲜亮丽的K-pop偶像、或是制作精良的韩剧表象,我更想知道,是什么样的社会土壤,孕育出了这样独特的文化现象?韩国的经济奇迹是如何发生的?在“汉江奇迹”的光环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代价和挑战?他们的教育体系,究竟是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运作的?还有,韩国的政治生态,他们的民主进程,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定位,这些也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面。《最陌生的邻居:韩国》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细致入微的观察者,带我深入了解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去揭示那些藏在表象之下的逻辑和动力,让我能够真正地认识并理解我的这位,曾经熟悉却又越来越陌生的邻居。

评分

**第二段** 坦白说,在翻开《最陌生的邻居:韩国》之前,我对韩国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被媒体塑造的。那些光鲜亮丽的偶像团体、精心制作的影视作品,构筑了一个似乎永远充满活力、青春洋溢的韩国形象。当然,这些文化输出确实极具吸引力,它们成功地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大量粉丝,包括我在内,也曾沉醉其中。但与此同时,我也隐隐感到,这些表象之下,或许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一个国家,尤其是像韩国这样在短时间内经历了巨大变革的国家,其社会内部必然存在着复杂的矛盾与张力。《最陌生的邻居:韩国》这本书名,就恰恰点出了这种“熟悉而陌生”的吊诡之处。我们与韩国在地理上如此接近,文化上也有诸多交集,但当我们试图深入了解其社会运作、国民心态、乃至历史脉络时,却发现自己如同置身于一个陌生的国度。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否能够帮助我们穿透那些被精心包装的文化符号,去触摸韩国社会的真实脉搏?例如,韩国社会的高压竞争环境,这一点在许多报道中都有提及,但具体是如何形成的?这种竞争对韩国人的日常生活、家庭关系、乃至个人价值的实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还有,韩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是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那些在韩剧中常常出现的家庭观念,是否依然是现代韩国社会的主流?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提供一种不同于娱乐产业视角下的深度解读,让我们能够更客观、更全面地认识这个国家。我期望它能带领我探索韩国人民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所经历的阵痛与喜悦,理解他们独特的生存智慧和精神世界。

评分

**第八段** 我总觉得,台湾与韩国的关系,是一种很特别的“邻里情结”。我们共享着亚洲的文化背景,又在近代历史中各自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轨迹。韩国的崛起,尤其是在流行文化和经济发展方面,常常让我们既羡慕又忍不住想要去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最陌生的邻居:韩国》这个书名,实在是太贴切了,它完美地捕捉到了那种既熟悉又疏离的感受。我们可能对韩国的娱乐产业如数家珍,但对于他们真实的社会生活、国民的价值观、或是年轻人面临的实际困境,却知之甚少。我迫切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在这些方面的认知空白。我想了解,韩国社会是如何在快速现代化的过程中,平衡传统与创新?他们的家庭观念是否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下,韩国人是如何找到生活的意义和方向的?还有,韩国在国际事务中是如何定位自己的?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是如何形成的?《最陌生的邻居:韩国》这本书,我期待它能给我提供一个更宏观、更深入的视角,去解析韩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让我能够更客观、更全面地认识这个国家,以及那些在我们身边,却又充满神秘感的“最陌生的邻居”。

评分

**第十段** 在台湾,我们对韩国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被“韩流”所构建的。那些闪耀的明星、引人入胜的剧情,让我们觉得韩国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国度。然而,这种熟悉感,却常常伴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陌生感。《最陌生的邻居:韩国》这个书名,恰恰抓住了这种微妙的心理。我们知道他们的流行文化,但对他们真实的社会运作、国民价值观、甚至是在国际舞台上的定位,却了解得不够深入。我迫切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座桥梁,连接我们与这位“陌生”邻居之间的认知鸿沟。我渴望了解,韩国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腾飞,并在全球文化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在光鲜亮丽的表象之下,韩国社会是否存在着我们未曾意识到的挑战与困境?他们的教育体系,是如何塑造出新一代的韩国人的?还有,韩国的历史经历,又是如何影响着他们今天的国家认同和对外政策的?《最陌生的邻居:韩国》这本书,我期望它能给我带来一种更宏观、更深度的理解,让我能够超越那些被过度消费的文化符号,去认识一个更真实、更具深度的韩国。我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力量,驱动着这个国家不断前进,又是什么样的考量,塑造了他们独特的民族性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