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完全使用手册:版本、系谱、争议与当代价值

《资本论》完全使用手册:版本、系谱、争议与当代价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资本论
  • 政治经济学
  • 历史学
  • 社会学
  • 经济学
  • 学术著作
  • 版本研究
  • 思想史
  • 当代价值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人都需要的《资本论》完全使用手册!
  理解为什么马克思今天仍然是重要的灵感来源!
  《资本论》之所以具有经典的地位,正因为不论从哪个时代、哪个学科的角度切入,都能在书中找到对话空间,读出前人未读出的新意。

  任何一部经典,都要扎根进当代的现实土壤,经过此时此地的重新阅读、批评、继承、开展后,才算获得了生命。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经典都是未完成的,一切经典都等待着读者参与它的重生。

  万毓泽的《《资本论》完全使用手册:版本、系谱、争议与当代价值》前半部介绍了《资本论》的创作史与版本问题、恩格斯的编辑工作、结构与逻辑、二战后欧美的继受状况以及常见的误读。后半部则试图从文学、政治、经济、历史、生态等多重视角阅读《资本论》。透过作者细腻的梳理与论证,可帮助读者建立一幅以《资本论》为核心的知识地图,以及一套理解《资本论》的方法论。

  《资本论》完全使用手册:版本、系谱、争议与当代价值》不是三卷《资本论》的「入门」、「导论」或「要点整理」,而是试图追溯《资本论》的写作历程、版本、结构与知识系谱,并从多重视角展开解读。万毓泽极严肃地将《资本论》当成「经典」对待,设法读出新意。如果您已经对《资本论》有初步认识,相信您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这部经典的广博、深刻与历久弥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万毓泽


  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国立中山大学社会系副教授。主要学术兴趣为社会理论、社会科学哲学、政治社会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代欧陆政治与社会思想、社会科学翻译研究。着有专书Reframing the Social: Emergentist Systemism and Social Theory(Ashgate, 2011)、《你不知道的马克思》(木马文化,2018)及多篇中外文论文,另有多部译作。曾获科技部吴大猷先生纪念奖(2011)、中央研究院年轻学者研究着作奖(2013)。

  个人网站:nsysu.academia.edu/PoeWan

 

图书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导论:「嗨!我又回来了!」
第二章 到《资本论》之路:写作历程、版本与恩格斯的编辑
第三章 《资本论》的结构与逻辑:无三不成「理」
第四章 《资本论》在战后欧美的知识系谱
第五章 《资本论》:误读与务读
第六章 马克思先生走进了地狱:文学视角下的《资本论》
第七章 政治的,太政治的:政治视角下的《资本论》
第八章 逃避《资本论》?:经济、历史与生态
第九章 尾声:待完成的《资本论》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自序

  什么是经典?先说两则故事。

  美国社会学巨擘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的学生流传一则故事:不论再怎么忙,帕森斯每年一定会挪出时间重读涂尔干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思索「社会学是什么」的根本问题。

  法国人类学大师李维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在他那本文笔优美如诗的《忧郁的热带》中则说,每当他要思考新的社会学问题,总会先重读几页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和《政治经济学批判》。

  我当然无意以上述两位宗师级人物自况,但对我来说,《资本论》确实具有类似的地位。我在大学部及研究所的课程曾多次重读《资本论》(但很可惜,只有第一卷,至今还没有机会带学生读完二、三卷),几乎每次重读都有新的感受与收获。这是阅读其他经典少有的经验。

  我认为《资本论》之所以是经典,主因有二。首先,《资本论》的影响力几乎遍及所有人文社会学科,不论是否同意马克思的方法或论点,它始终是许多研究者「影响的焦虑」(借用Harold Bloom的用语)的来源之一。其次,由于《资本论》的内容异常丰富,不论从哪个时代、哪个学科的角度切入,几乎都能找到对话空间,或读出前人(还)未读出的新意。这也是我选择以《资本论》为写作主题的主因。

  华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近来接受访谈时,给了年轻人中肯的建议:要尽量阅读马克思本人的着作,而不是阅读「关于」马克思的着作(Wallerstein, 2018)。虽然这本书也是「关于」马克思的作品,但我的写作风格是尽量引用马克思的原始文句(当然是译本),而不是由我代言或「超译」。我希望透过这种行文方式,能让读者或多或少接触到马克思作品的精华。也因此,所有我完整引用的文句段落皆有深意存焉,盼读者能细细品味。

  过去一年来,台北哲学星期五、联经出版公司、东海大学社会学系、香港马克思节(Marxism Festival HK)、成功大学图书馆都曾邀请我以《资本论》为题演讲。感谢这些单位的邀请,以及多位听众在现场及会后的提问与交流。希望这本书没有辜负你们的期待。

  谨以此书纪念马克思诞生两百週年。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导论:「嗨!我回来了!」
 
使实际的资产者最深切地感到资本主义社会充满矛盾的运动的,是现代工业所经历的週期循环的各个变动,而这种变动的顶点就是普遍危机。这个危机又要临头了,虽然它还处于预备阶段;由于它的舞台的广阔和它的作用的强烈,它甚至会把辩证法灌进新的神圣普鲁士德意志帝国的暴发户们的头脑里去(Marx, 2017a: 14)。
 
马克思作品受重视的程度,大致与经济的兴衰呈现「负」相关。十年来陆续出现的次贷危机、欧债风暴、国际政治经济动盪,乃至全球日益严重的社会经济不平等及其引发的「另类全球化」(altermondialisation)运动,都在多国掀起了「马克思热」。这类「回到马克思」的唿声,也反映在学术界的出版活动。近几年陆续出版几部有份量的马克思传记(Sperber, 2014;Stedman Jones, 2016;Musto, 2018;Liedman, 2018),就是明显的例子。
 
马克思最重要的代表作是《资本论》。这股马克思热,也理所当然地让《资本论》再度成为学术、政治与社会运动界关注的对象。举例来说,各种社群媒体使用者经常转发或评论知名马克思主义地理学者David Harvey的线上《资本论》课程。 又如2007-8年金融危机时,《资本论》甚至成为德国的畅销书和圣诞礼品。当时德国还出版了一本热销的漫画马克思传记,书名是《嗨!我回来了!》(Grüß Gott! Da bin ich wieder!),相当生动地传达了晚近的马克思热。最有意思的,或许是2015年的威尼斯双年展。该年主题是「全世界的未来」(All the World’s Futures),在六个半月的展期内,策展人Okwui Enwezor邀请艺术家到现场朗读三卷《资本论》,并策划了一系列与《资本论》有关的活动。Enwezor说,「我把马克思带来双年展,因为他正在对今天的我们说话」(Favilli, 2016: xvii)。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和思想的脉络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理论。《资本论》无疑是其中之一,但它的篇幅之宏大,理论之复杂,常常让我望而却步。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资本论》完全使用手册:版本、系谱、争议与当代价值时,眼睛立刻就亮了。《资本论》的“系谱”部分,我猜测应该是梳理了它思想的源头,它借鉴了哪些前人的思想,又对后世产生了哪些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对于理解一本书的思想深度和历史定位来说,至关重要。就像品一杯陈年的美酒,了解它的酿造过程和产地,才能更好地体会它的风味。《资本论》的“版本”讨论,也让我觉得非常必要。同一本书,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方,因为翻译、校订、编辑的不同,可能会产生细微的差异,甚至导致理解的偏差。这本书如果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清晰的版本指南,帮助我们找到最可靠、最接近马克思原意的文本,那将极大地提升我们阅读的效率和准确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们在《资本论》的复杂世界里,清晰地找到前行的路径。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资本论》的认知,大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社会新闻或者课堂上的片段式教学。它就像一个被赋予了太多光环,也承担了太多批评的“巨人”,很少有人能真正走进它的内心世界,去理解它的“呼吸”和“思考”。这本书的出现,特别是它对“争议”部分的详尽梳理,让我觉得非常有吸引力。毕竟,《资本论》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有人奉它为圭臬,有人视它为洪水猛兽。那么,这些争议究竟从何而来?它们是如何演变的?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个相对客观、全面的视角,让我们能拨开迷雾,看到争议背后的逻辑?我个人偏向于一种“批判性阅读”的态度,对于任何理论,尤其是像《资本论》这样具有深远影响的理论,都应该在理解其核心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现实进行审视。这本书如果能帮助我们梳理清楚这些争议的来龙去脉,并引导我们去思考《资本论》在今天的“当代价值”,那将是非常有意义的。我尤其期待它能打破一些刻板印象,让我们看到《资本论》并非只是一个过时的理论,而是在某些方面依然具有启发性的思想工具。

评分

这本《资本论》完全使用手册,光是书名就让人感受到一股“硬核”的决心。尤其对我们这些在台湾这个资本主义运作得淋漓尽致的环境里生活的人来说,《资本论》这种经典著作,感觉像是教科书里的“武林秘籍”,听过、知道,但要真正“练成”却需要极大的毅力。《资本论》完全使用手册:版本、系谱、争议与当代价值,光看副标题,就打消了我“随便翻翻”的念头。版本?系谱?争议?当代价值?这哪里是读一本书,简直是要去“考古”和“解谜”啊。我印象中,市面上关于《资本论》的解读五花八门,有些讲得神乎其神,有些又晦涩难懂,感觉就像在跟一群古人对话,对话的内容还常常被各种翻译和解释搞得面目全非。所以,看到“完全使用手册”这个标签,我第一反应是:总算有人愿意把这本“大部头”掰开了、揉碎了,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也能看得懂,甚至还能“用起来”了。我对“版本”部分尤其好奇,毕竟历史洪流中,同一本书的流传过程中,很难不留下痕迹,不同版本会不会影响我们对马克思原意的理解?而“系谱”,这听起来就像是在追溯《资本论》的思想脉络,看看它到底是如何发展演变,又如何影响了后世的各种思潮。这对于理解《资本论》的“根”在哪里,至关重要。

评分

老实说,我对《资本论》的印象,很多时候是通过一些政治宣传或者片面的解读获得的,总觉得它是一个充满革命色彩,但又离我们现实生活有点距离的理论。但《资本论》完全使用手册:版本、系谱、争议与当代价值,这个书名却透露出一种“接地气”的意图。它不仅仅是介绍《资本论》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讨论了“版本”、“系谱”、“争议”以及“当代价值”,这几个维度恰恰是我们普通读者想要了解的。《资本论》的“争议”部分,我非常好奇。到底有哪些关于《资本论》的争论,这些争论在历史的进程中是如何发生的,又对我们今天的认识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个中立、全面的梳理,让我们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去审视这些争论,而不是被动接受某种单一的观点,那将非常有价值。而“当代价值”的探讨,更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台湾,我们每天都在和资本主义打交道,这本书能不能提供一些新的工具,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更有效地应对经济生活中的挑战?它会不会揭示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隐藏的更深层的逻辑?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把钥匙,帮助我打开通往理解《资本论》的门,并最终找到它在当下社会的意义。

评分

说实话,对于《资本论》这种经济学巨著,我总是觉得望而生畏。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宝藏,里面可能藏着无数珍贵的知识,但入口又被层层迷雾笼罩,普通人很难找到钥匙。《资本论》完全使用手册:版本、系谱、争议与当代价值,这个书名里的“完全使用手册”几个字,真的像黑暗中的一道光,给我指明了方向。它承诺的不是让你成为马克思专家,而是让你学会“使用”它,这是一种非常实在的导向。在台湾,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市场经济的起伏,物价的涨跌,贫富差距的议题,这些都与资本的运作息息相关。有时候,你会觉得这些现象“理所当然”,有时候又会感到一丝困惑和不安。《资本论》如果能提供一套理解这些现象的“方法论”,或者一套“诊断工具”,那绝对是价值连城的。我特别好奇它对“当代价值”的探讨,在科技飞速发展、全球化深入的今天,马克思当年的分析是否依然适用?他又会如何看待我们如今面临的许多新问题,比如平台经济、零工经济、数字鸿沟等等?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并找到应对当下挑战的思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